车圈能见度
车圈能见度
个人简介:带你看最清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IP属地:未知
0关注
33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车圈能见度
05-29 21:03

购物节省钱套路多?不如来看零跑全新C11击退花式套路

一年一度的618年中购物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本该是一场普惠消费者的大促活动,近两年却显得越来越诚意不足,充斥着各种预售付定金、跨店凑满减等规则,让人眼花缭乱,消磨着消费者的耐心和信任度。 不过,与普通消费品的促销形式不同,如今在行业加剧内卷的情况下,汽车企业们是实实在在地推出各种优惠、折扣和补贴政策来回馈消费者。并且在这些举措之外,车企们更愿意倾听用户声音,不断改进产品。 在《车圈能见度》看来,不管在哪个行业,“好而不贵”的产品都是消费者最需要的。就拿新势力中的“卷王”零跑汽车来说,在热卖的高性价比零跑C11基础上,于今年3月推出了零跑全新C11,在外观、内饰、整车电子架构、智能座舱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版型配置策略方面都完成了重大提升。实现了改款如新车、入门即满配、过往选装变标配。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能够拿到的最简单直接的优惠,没有了弯弯绕绕,也因此更受喜爱和好评。数据显示,今年4月,零跑汽车交付达15005辆,其中SUV双子星C11、C10交付破万。证明像零跑全新C11这样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才有可能成为叫好又叫座的“国民之车”。 1 优惠又提质,谁能不心动?● 近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竞争愈发白热化,市场格局一再重洗。但无论市场怎么变化,“好而不贵”的产品永远不缺顾客,优质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什么样的车才能称之为“好而不贵”?大概是既能满足自己对于操控性能的追求,还要高品质、够可靠、非常舒适,当然最好可以兼具美观、智能,出行成本低等特点。 作为国内新造车企业中的佼佼者,零跑汽车就深知用户最需要什么,推出的零跑C11自上市开始就把价格、性能、配置卷到极致,还不断倾听用户声音,持续改进产品,以此来惠及消费者。   资料显示,零跑C11是零跑汽车旗下第三款量产车型,定位于纯电动中型SUV。早在2021
购物节省钱套路多?不如来看零跑全新C11击退花式套路

销量下滑超四成,广汽埃安也“阵痛”了?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4月摄于上海车展 正在猛攻海外市场的广汽埃安,面临的却是国内“大本营”失守的尴尬。 据广汽埃安消息,5月23日,广汽埃安品牌上市发布会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办,宣告正式进入尼泊尔市场。此前两天,埃安亮相2024马来西亚汽车展,旗下车型AION Y Plus正式在马来西亚上市。更早一些,埃安相继进军泰国、柬埔寨、印尼、新加坡等市场。 然而,在海外市场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广汽埃安在国内市场似乎有些偃旗息鼓。广汽集团(601238.SH)产销快报显示,今年1-4月,旗下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量为7.02万辆,同比下滑41.16%。这一下滑幅度比合资的广汽本田、广汽丰田都要高出许多。 并且根据产销快报,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广汽埃安便有了销量放缓的趋势。去年5~8月份,其月销量一直在4.5万辆的水平徘徊,9月份甚至直接突破了5万辆。但10月开始有所回落,今年1月和2月突然降至1.1万辆和1万辆。 另外,在IPO方面,广汽埃安也未能一鼓作气。早在2022年10月宣布完成A轮融资后,就一直有IPO相关消息传出,但至今未能如愿。 已经有触碰到销量天花板之势的广汽埃安,还能靠什么来打动消费者和投资者? 1 销量急转直下● 广汽埃安应该算是传统老牌车企打造的新品牌中,突出重围最快的一个,成立不过几年时间,发展速度喜人。 资料显示,广汽埃安是原广汽新能源旗下品牌,诞生于2017年7月28日,是广汽集团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战略核心载体。2020年11月20日,广汽集团宣布将“广汽埃安”独立运营,全面打造高端智能电动车品牌。 由于背靠广汽集团,且充分受益于“汽车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浪潮,广汽埃安起步就在奔跑。数据显示,自2019年首款车型上市以来,其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超120%。 2019年-2021年,广汽埃安分别实现年销量4.2万辆、5
销量下滑超四成,广汽埃安也“阵痛”了?

庄菁雄接掌一年后,上汽通用仍未走出下滑通道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11月摄于广州车展 在庄菁雄接任“新掌门”一年之后,上汽通用并没能重回上升通道,反而下滑更为显著。 根据上汽集团最新产销快报,今年4月份,上汽通用销量为4.97万辆,同比下滑37.92%;1-4月份累计销量为16.12万辆,同比下滑39.40%。 如此表现,不仅让上汽通用成为今年以来上汽集团旗下下滑幅度最大的公司,同时也让其跌出乘联会厂商零售销量排行榜Top10。要知道去年1-4月时,上汽通用还在该榜单中排名第七。 这恐怕不是庄菁雄想看到的结果。去年5月,原是上汽通用汽车副总经理的庄菁雄,接任总经理一职。官宣“换帅”不过3天,其便在别克君越全新换代上市仪式上亮相。后来11月份又带队全新的高管团队参加广州车展,称接下来上汽通用要“破局、布局和落实”。 如今来看,破局未能实现,旗下三大品牌别克、凯迪拉克和雪佛兰处境愈发尴尬。在最重要的新能源赛道,上汽通用成绩也始终不及预期。 《车圈能见度》认为,2024年对于上汽通用来说,注定不会过得太轻松。接下来还能否带领上汽通用走出阴霾,是对庄菁雄最大的考验。 1 销量跌跌不休● 除了特斯拉之外,美系车在华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收缩。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自主品牌零售销量为88万辆,同比增长11%。当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57.4%,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2024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6%,相对于去年同期增加6.3个百分点。 而反观合资品牌,今年4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仅为45万辆,同比下降26%。其中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为5.9%,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9%,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 在这种大环境下,即使是曾经刷新行业发展速度纪录的上汽通用,过得都很憋屈。按照上汽集团产销快报,今年4月,上汽通用销量同比下滑了37.92%至4.97万辆;1-4月份累计
庄菁雄接掌一年后,上汽通用仍未走出下滑通道

痛失销冠后,一汽-大众连第二都快保不住了?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4月摄于上海车展 围绕在合资车企周身的寒气,最终还是传导到了有着“常青树”“排头兵”之称的一汽-大众身上。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一汽-大众累计零售销量约51.43万辆,同比增长0.9%。不过,在其中的2月、3月和4月,一汽-大众的零售销量分别下滑了16.2%、4.2%和15.6%。 也就是说,今年前4个月,一汽-大众销量能够保持微增,全靠1月份45.4%的增长在撑,后面3个月已经露出了扛不住的苗头。 不仅如此,对比乘联会销量榜单中的第一名比亚迪和第三名吉利汽车,一汽-大众在今年1-4月比比亚迪少卖了约32.58万辆,却只比吉利汽车多卖了9895辆。这不是一个好的征兆,意味着一汽-大众不仅丢失了销冠,稍有不慎,很快连第二名都守不住。 而面对这种现状,有媒体消息称,近日一汽-大众发布了“突围行动”的内部通知,称“一汽-大众正处于最后的,也是唯一的转型窗口期,除了背水一战我们无路可走,唯有万众一心向死而生。” 与此同时,为了提振销量,一汽-大众还开启了购车补贴活动,推出国补之上再翻倍政策,最高补贴达2.6万元,其中纯电ID.家族的至高合计补贴力度在2万元。 从《车圈能见度》的角度来看,一汽-大众虽然还不至于到“背水一战”的地步,毕竟其依然是合资车企中的销量王者,但一步退步步退,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国内汽车市场中,如果再无法阻止销量下滑,难保哪天就真的需要“向死而生”了。 1 销冠光环不再● 在汽车圈一直有一句行话,叫“世界的丰田,中国的大众”,意思是丰田汽车畅销全世界,而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更受欢迎。这话有一定道理,在过去很多年里,大众都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销冠品牌,巅峰时期曾占据半壁江山。 一汽-大众作为大众集团在华的重要力量,自然功不可没。1991年2月6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到2021年,也就是30周年之际,用
痛失销冠后,一汽-大众连第二都快保不住了?

卖一辆亏一辆,新能源品牌盈利有多难?

图片来源:pixabay 在小米SU7的发布会上,小米创始人雷军表示,小米SU7是“卖一台亏一台”,揭开了新能源品牌很难盈利的事实。 尤其今年以来,汽车消费市场较为萎靡,为了消化掉高企的库存,不少车企都开启大降价模式,这对于销量排名中下游的新能源品牌无疑是雪上加霜,盈利似乎更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当然,纵观所有新能源品牌,盈利状况大多都不是很乐观。而且从销量端来看,今年许多头部品牌也未能按预期那般实现增长。 其实汽车产业的盈利方式很简单,要么卖出高溢价产品实现盈利,要么通过规模化生产低利润车型来赚钱。但是对于当下的新能源车企来说,一方面要面临价格战,另一方面销量难以更进一步,才是他们的真实处境。 盈利这件事,对于新能源品牌们来说,真的很难。 1 调子很高,但盈利堪忧● 近年来,纯电品牌的发布会是越来越高调,所宣传的卖点也是越来越夸张。 李想说,理想L9是500万以内最好的家用旗舰SUV,甚至在发布会上还顺带叫板了一下劳斯莱斯;何小鹏说,小鹏G9是50万以内最好的SUV;刘永灼说,恒驰5是30万内最好的纯电SUV;张勇说,哪吒S为100万内最好的轿跑;余承东也说,问界M7能够带来超越百万豪车的智能舒适体验。 不得不承认,近年来我国新能源自主品牌的确越来越强势,让消费者一直以来“国产车就等同于落后”的认知有了不少改观。 数据显示,2011年~2023年,外资品牌市场份额从超过70%跌至50.2%。与之相应的,如今的自主品牌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已经能和合资品牌平分秋色,这是在过去的中国汽车市场无法想象的一幕,这其中就离不开各大新能源车企的助推。 然而,在实力不断增强的背后,雷军在小米新车发布会上说的一句“小米SU7肯定是亏了,卖一台亏一台”却揭露了如今大多数新能源品牌生存的真相。 《车圈能见度》认为,一个产业能够实现长期向好发展的根基,便是产业中的企业能够有
卖一辆亏一辆,新能源品牌盈利有多难?

在华销量“亮红灯”,奔驰再也无法躺赢了?

图片来源:度哥 2024年4月摄于北京车展 去年在中国市场好不容易稳住销量的奔驰,今年还是出现了疲软态势。 根据梅赛德斯-奔驰发布的2024年第一季度销量数据,一季度奔驰全球总销量为56.84万辆,其中乘用车为46.3万辆,这比2023年第一季度减少约8%;纯电车型共销售5.05万辆,较去年同期下滑9%,其中纯电乘用车销量为4.75万辆,同比下滑8%。 在中国市场,奔驰的表现更是难言乐观,总销量为17.66万辆,其中乘用车共销售16.89万辆,较上年同期的19.1万辆下滑了12%。纯电乘用车销量仅为0.63万辆,远远落后于老对手宝马。 这种情况导致梅赛德斯-奔驰第一季度的业绩同样遇挫,营业收入下滑约4.4%,息税前利润下滑近30%,净利润下滑约25%。 在《车圈能见度》看来,去年奔驰在华销量能够保持稳定,与终端市场的“以价换量”有一定关系。但用降价保住的“江山”很难长期守住,其今年一季度的表现就是很好的证明。 而当前全球汽车市场的风险和挑战仍在升级,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奔驰未来在华能否守住原有地位,都成了未知数。 1 在华销量遇挫● 作为豪华品牌头部阵营中的“三驾马车”,奔驰、宝马和奥迪一直暗暗较劲。过去四五年,算上旗下MINI品牌,宝马在中国市场连续拿下销冠,奔驰则稍逊一筹,今年虽然才过去四个月,但情况恐怕也将如此。 在中国市场,奔驰今年以来的表现无论是从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方面看,都算不得理想。总销量上,今年一季度奔驰累计向中国用户交付乘用车近17万辆,虽然仍然是奔驰销量最高的地区,但同比出现了近12%的降幅,导致中国市场总营收也同比下降8.9%至57.93亿欧元。 对比来看,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市场,今年一季度奔驰的销量分别同比增长了3%、43%及35%,这让中国市场的表现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换句话说,一季度奔驰全球销量的下滑,与中国市场的不振有
在华销量“亮红灯”,奔驰再也无法躺赢了?

银河全球化征程徐徐展开,吉利银河E5向上突破可期

如何让一款新车能够成为全球共赏的爆品呢?吉利汽车认为至少要具备“三好”:好看、好开、好智能。基于这样的思考,吉利全球庞大的研发力量就开动了。 近期,吉利银河E5正式亮相。一亮相即不凡,先睹者惊叹,作为吉利银河系列首款全球车型,吉利银河E5定位为“全球智享纯电SUV”,是集成全球智能架构、全球开发标准、全球一流品质和全球安全标准,左右舵车辆同时开发测试,满足全球89个国家的法规要求,为全球用户打造的高品质“智能精品车”。 而随着这款车的亮相,吉利银河的全球化征程也将徐徐展开。 1 生而全球 ● 十五年前,还处于青春期的吉利汽车已经迈出了全球化的第一步:收购了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迈出了第一步,吉利汽车的心已经再也没有禁锢,坚定地向世界出发。 2013年,吉利全球研发架构实现了重大突破。当年吉利-沃尔沃在瑞典哥德堡(Gothenburg)成立了CEVT(ChinaEuroVehicleTechnology),新技术中心的成立标志着吉利汽车的研发进入了更成熟的国际化进程。 自此开始,吉利汽车旗下品牌受益于其全球化研发机构的成立。目前,吉利汽车在中国杭州和宁波、英国考文垂、瑞典哥德堡等设有五大工程研发中心,加上中国上海、英国考文垂等四大造型中心,支撑着吉利汽车源源不断地推出新品。 吉利汽车在2023年2月份正式推出银河,按照当时的规划,2年内将推出7款全新车型。2023年5月31日,银河L7惊艳亮相首发,随后又相继推出了银河L6和银河E8。今年4月,吉利银河全系产品月销量再度破万,达到12725辆。自银河L7上市至今,吉利银河总销量已超过13万辆,月均销量破万。值得关注的是,其旗下三款车型均进入细分市场Top3。 对于这样的成绩,吉利汽车并不止步,也在瞄准着出海。吉利汽车在思考,如何能够让一款车汇聚全球设计力量,又能够承载全球共性审美。 是做
银河全球化征程徐徐展开,吉利银河E5向上突破可期

汽车界英伟达逆风而行,极氪成史上最快上市新势力车企

谁又能想到CEVT成立11年后,会间接“催生”出一家史上最快上市的新能源车企。 5月10日晚,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氪”)正式在美国纽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ZK”。上市当日,受资金追捧,收盘于28.26美元,上涨34.57%,市值突破了500亿元(69.97亿美元)人民币。 近一两年来,中国概念在美股遇冷。成立才3年的极氪IPO选择迎难而上,却获得了超额认购,以每股21美元的价格累计发行2100万股美国存托股票(ADS,每份ADS对应10份普通股),募资约4.41亿美元。从CEVT建立,再到2021年极氪成立,如今在纽交所敲钟的极氪智能科技CEO安聪慧感慨地说:“极氪将以上市为契机,进一步升级治理结构,实现全球合规、透明的可持续发展,与全球用户共创极致体验的出行生活。” 逆风而行,一飞冲天,汽车界“英伟达”的风口已至。 1 史上最快● 时间回到2021年4月15日,成立不到1个月的极氪就迎来了品牌发布会,意气风发的聪聪在发布会现场说:“我们极氪001也首次将百万级体验带到了30万元区间!”发布价格后他说:“极氪未来可期,让我们一起,极氪出发!” 极氪(即刻)出发!从2021年3月23日成立,极氪就筹备着上市征程。2022年12月,吉利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极氪已于12月7日按保密基准向美国证交会递交可能进行IPO的注册声明草拟本。彼时,传闻中极氪还有意登陆港交所。今年年初,极氪重启纽交所上市计划,短短数月后在5月10日最终实现了上市。 无疑,极氪创造了造车新势力“史上最快IPO”纪录,成立三年时间就完成了许多车企难以企及的上市梦想。 而且,即使在中概股备受追捧的前些年,一众新势力车企的上市时间也比极氪上市更长。2018年9月12日,蔚来汽车在纽交所上市;2020年7月30日,理想汽车纳斯达克上市;2020年8月27日,小鹏汽车纽交所上市
汽车界英伟达逆风而行,极氪成史上最快上市新势力车企

日产在华跌跌不休,如何重回“百万俱乐部”?

图片 图片来源:度哥 2024年4月摄于北京车展 当前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洗牌,不少德、日、美、韩系品牌不复往日风光,这其中也包括了“日系三强”之一的日产汽车。 据日产汽车公司近日公布的数据,预计2024财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的经营利润为5300亿日元,较此前预计的6200亿日元低了14.5%;全年净利润预期为3700亿日元,较此前预计的3900亿日元减少200亿日元。 而业绩不及预期背后的原因,就是日产汽车销量的不振,该财年公司汽车销量总计为344万辆,低于此前预测的355万辆。其中,中国市场作为日产汽车最大的单一市场,下滑明显。 《车圈能见度》按照日产汽车公司公布的销售业绩计算,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1日,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79.91万辆,上一财年同期则是90.83万辆,同比下滑幅度超过12%。 显然,日产汽车方面也意识到了问题,有了紧迫感。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上,日产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内田诚直言:“中国市场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日产汽车需要迅速应对。”因此,日产汽车将通过推出更多新能源汽车、变革运营模式等来保持竞争力。 同时,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还与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计划共同开展在人工智能与智能汽车领域战略合作的可行性研究。 这些举措之下,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能恢复“元气”吗? 1 在华销量承压● 资料显示,日产汽车是“日系三巨头”中技术的代表,且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品牌,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向中国出口第三代公爵(CEDRIC)轿车。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为了在中国市场更好地走下去,日产汽车还先后成立了多家合资公司。包括1993年成立的“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2000年与东风汽车、京安云豹、
日产在华跌跌不休,如何重回“百万俱乐部”?

吉利增幅超比亚迪,1-4月车市激战正酣

2024年已过三分之一,车企的竞争却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 个位数的增幅,根本不值一提。吉利、比亚迪等车企均是以两位数的增幅遥遥领先。5月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公布最新销量数据:1-4月,集团累计销量突破62万辆,同比增长约47%。根据比亚迪提供的数据,1-4月其累计销量为94万辆,同比增加23.24%。 增幅反超比亚迪的背后,是吉利汽车在去年两位数增长基础上全面发力。海外出口方面,吉利汽车集团销量再创历史新高,达38151辆,同比增长约75%,环比增长约5%。新能源方面则是吉利汽车又一个亮点,其销量(含吉利、领克、极氪)达到51428辆,同比增长约75%,环比增长约15%。 其实要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甚至增幅超过势头强劲的比亚迪,并不容易。《车圈能见度》认为,在如此卷的市场,以及各种流量明星带来的喧扰中,最终还是要不断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丰富产品,同时还要有充足的资金打持久战。 1 全系发力● 近几年,新势力依托几款车打天下的局面正在改变。一些实力雄厚的车企面对新势力抢占份额,终于觉醒。比亚迪、吉利、奇瑞,乃至长安汽车、东风汽车等,加强了产品研发,从而以丰富的产品线来应对挑战。 今年,吉利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就来源于其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均有能打的明星产品。 4月,吉利品牌(含几何)销量118451辆,同比增长约35%。其中,“中国星”高端系列销量34417辆,同比增长约66%。星越L则打破合资品牌对A级市场的垄断,已经在4月里连续两周蝉联A级SUV全品牌销量冠军。 吉利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星”累计总销量已突破100万辆。《车圈能见度》认为,中国星系列能够迈入百万俱乐部之后,其成本优势将会在后续进一步显露。而且从增速看,“中国星”系列保持了两位数的高增速,后续还会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新能源汽车领域,吉利汽车也在奋起直追。全新
吉利增幅超比亚迪,1-4月车市激战正酣

上汽奥迪,还未驶入安全区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4月摄于上海车展 从上汽奥迪转战林肯后,原上汽大众奥迪事业部总经理贾鸣镝迎来了自己新身份的首秀,在北京车展期间登上林肯展台,对品牌理念做了深入阐释。 而不远处的老东家上汽奥迪,同样也在努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只不过上台演讲的是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接受媒体采访的是现任上汽奥迪营销事业总经理杨嗣耀。按照祖似杰所透露的信息,今年一季度,上汽奥迪的交付量突破了1.2万辆,同比增长约430%。 这似乎会让贾鸣镝有些难堪,毕竟在他“掌舵”上汽奥迪期间,品牌发展得并不顺利。首款车型中大型轿跑A7L上市后销量遇冷,后面的中大型SUV Q6和纯电中大型SUV Q5 e-tron同样没能上量。上汽奥迪长期不温不火的销量,一度让贾鸣镝的能力备受质疑。 去年3月,杨嗣耀接棒贾鸣镝,担起“挽救”上汽奥迪的大任。如今看来,“新官”上任后,上汽奥迪确实走出了增长曲线,整个2023年和今年一季度,销量都有了大幅上升。只是,要说上汽奥迪已经迎来了“蝶变”,还为时尚早。即使在奥迪和上汽的光环下,其成绩依旧不如一些新势力。 豪门出身的上汽奥迪,还能稳住增长,达成家族的期望吗? 1 三年坎坷● 据了解,上汽奥迪项目在创立之初,就备受行业关注,得到了股东方上汽集团和大众汽车集团的高度重视。虽然中途曾遭到了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的反对,但还是于2021年4月18日顺利亮相。 当日,以“进取,进未来”为主题的上汽奥迪之夜盛大开启,带来了定位于C+级豪华性能行政座驾的全新奥迪A7L和首款豪华纯电SUV——Audi concept Shanghai。 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在现场表示:“上汽奥迪凭借股东方一流的技术实力、扎实的市场布局、丰富的品牌运营经验,一定能为广大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出行产品和高品质的服务体验,引领中国‘新豪华’出行时代。” 时任奥迪汽车集团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
上汽奥迪,还未驶入安全区

雷军、周鸿祎吸干车展流量,“过气”车企何去何从?

图片来源:度哥 2024年4月摄于北京车展 时隔四年,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终于重启。117辆全球首发车(其中跨国公司全球首发车30辆)、41辆概念车及278个新能源车型同台开“卷”。 本该是一场久违的皆大欢喜盛会,然而从现场情况和网络反馈看,一个绿衣人和一个红衣人似乎把这届车展变成了自己的“二人转”舞台。无论是关注度、话题度还是讨论量,都聚焦在了绿衣人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和红衣人360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鸿祎身上。 《车圈能见度》在现场注意到,雷军和周鸿祎的“流量”不分伯仲,一出现就被围得水泄不通,所有人都忙着举起手机记录他们的身影。特别是在小米汽车车展首日的发布会上,雷军不管是出场还是演讲,都引得掌声雷动,笔者被挤在三里开外,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在这两人的“光芒”之下,曾经的“顶流”蔚来创始人李斌和小鹏创始人何小鹏等都有些黯然失色,热议程度不及过往,更别提那些一向低调的传统车企高管了,卖力演讲却没什么声量。 这一现象也衍生出了业界新一轮的讨论:当互联网大佬们几乎占据了车展的所有流量,传统车企们还有没有招架之力?流量又能否转化为长久的销量? 1 互联网大佬“抢流” ● 论营销和制造流量,不得不服互联网出身的大佬们,他们强大的消费者心理洞察力、前瞻性的市场视角、以及高效利用社交媒体和个人魅力的能力,都是传统车企的高管们在努力学习的。就拿本届车展来说,雷军和周鸿祎携流量入场,使得整体关注度更胜往届。 在25日的车展媒体日第一天,身穿绿色T恤的雷军早早登场,此时小米汽车的展台外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围得是里三层外三层。他一出现,人群中便爆发出了一片掌声。 而接下来20分钟的发布会时间里,欢呼声和掌声更是接连不断。雷军激情介绍了小米SU7的情况,并给大家汇报了当前的订单和交付进展,以及今年的交付目标、门店铺设目标等,甚至还向全球发出招贤纳士的
雷军、周鸿祎吸干车展流量,“过气”车企何去何从?

本田,也到了降价求生存的地步了?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4月摄于上海车展 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正在让合资品牌举步维艰。 随着中国新能源品牌将智能化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一些售价超过二十万元却不配备倒车影像的汽车似乎再也入不了国内消费者的法眼。 与此同时,由于国内乘用车年销量逐渐触碰到天花板,市场格局转变为存量竞争,各大车企厮杀程度远超过往年。有限的市场中,国内新能源汽车品牌还要抢走将近三成的市场份额,意味着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受此影响,近年来知名合资品牌退出中国市场的新闻时有传出。即使是尚未退出中国市场的合资品牌,也在苦苦挣扎。 日本知名汽车品牌本田亦是如此。旗下奥德赛、雅阁由于较早进入中国市场,收获了不少的喜爱和口碑。然而,最近这两款车在激烈的竞争下却大幅降价,不由让人感慨,就连曾经的销量王者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也得“降价求生”。 不仅如此,消费者对于本田的新能源车型也鲜有听说,更让人担心其在未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角逐中,能否站稳脚跟。 本田,是到了提升警觉的时候了。 1 明星产品陨落● 虽然这几年汽车价格战打得很凶,合资品牌也的确受到了一些波及,但是本田的奥德赛竟然能降至16.98万元,还是出乎了大多数人的意料。目前,本田奥德赛最高降价力度达到7.3万元,入门版车型仅需16.98万元即可入手。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MPV车型之一,奥德赛凭借超低的油耗、和轿车一样的驾驶感受,累计收获近70万用户。与GL8、丰田阿尔法不同的是,本田奥德赛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商务,也是很多家庭购买MPV的首选。 令国内消费者印象最深的,相信莫过于第三、四代奥德赛。尤其第三代奥德赛于2003年推出时,车身外观做了突破性改进,车高降低至1582mm,车身更加低矮,整体更加修长,使其拥有轿车般的操控性与舒适度,外加7座的空间布局,让奥德赛在马路上的出现频率十分高。 然而,近两年来,奥德赛的月销量却逐
本田,也到了降价求生存的地步了?

配强领导班子,能否唤醒神龙?

图片来源:度哥2023年4月摄于上海车展 “一直在复苏,一直差口气”恐怕是“法系独苗”神龙汽车的真实写照,在不断下滑的销量面前,这家已经走过三十多个年头的合资车企,正处在危险的边缘。 根据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风集团股份”,00489.HK)最新产销快报,神龙汽车今年一季度累计销量仅为1.95万辆,较去年同期的2.08万辆下滑了6.3%。而去年全年,其销量为8.03万辆,同比更是大降35.81%,是集团旗下合资阵营中跌幅最大的一个。 成绩退步的背后,有市场竞争加剧的因素,也有神龙汽车自身发展战略和营销模式有误的原因。旗下的标致和雪铁龙品牌一直被吐槽自命清高,没有理解中国市场的特点,在很多设计方面不会迎合中国消费者的喜好。 这些问题是留给神龙汽车高管们的难题,而就在最近,公司迎来了重大人事调整。4月9日,神龙汽车干部大会上宣布,陈彬不再兼任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职务,由宋汉明接任。同时,神龙汽车营销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旸和神龙汽车采购部部长陈珂被提名为神龙汽车副总经理。 陈彬虽然不再兼任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职务,但仍为神龙汽车总经理。据了解,陈彬自接任总经理后,曾发布了“元+”自救计划,并在2021年收到了成效。只可惜,那次回暖似乎只是“昙花一现”。 此次领导班子成员调整之后,能带领神龙汽车实现真正的复苏吗? 1 从风光到“失宠”● 资料显示,神龙汽车是1992年由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雪铁龙公司共同“牵手”兴建的。其主销品牌雪铁龙和标致,作为法国家喻户晓的汽车品牌,曾备受法国总统的青睐,代表着法国汽车文化和工业实力。 对于雪铁龙和标致这两个品牌的产品,大多数国内用户也是非常认可的,尤其是对它们的操控性深信不疑。因而,甫一进入到中国市场就收获了无数好评,成就了神龙汽车的优异成绩。 1992年,也就是神龙汽车成立的当年,其第一款轿车产
配强领导班子,能否唤醒神龙?

保时捷在华疲态渐显,终将被小米汽车“平替”?

图片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11月摄于广州车展 自从小米SU7上市后,其价格、外观、订单量等信息受到广泛关注与讨论,特别是外观,由于酷似保时捷,而被调侃为“米时捷”。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甚至此前也转发过有关“小米SU7是保时捷平替”的视频。 而现在,被小米汽车“对标”的保时捷竟然回应了。4月1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期间,保时捷中国总裁及首席执行官柯时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小米SU7和保时捷的相似之处,我认为或许是好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 不得不说,保时捷的此番回应很有格局。毕竟小米SU7上市以来,保时捷就被不断拉出来各种比较。不少网友戏言,小米汽车或将“超越”保时捷、“吊打”特斯拉。 虽还不至于到这种程度,但保时捷目前在华的状况也确实不够理想。今年一季度,保时捷向全球客户交付了77640辆汽车,同比下降4%。其中在中国市场,1月-3月共计交付了16340辆汽车,同比大降24%。 如果再结合去年在华销量下滑15%的数据看,保时捷似乎正在被中国有钱人“抛弃”,难道有朝一日真的会被小米汽车“平替”掉吗? 1 处处被“对标”● 保时捷是德国大众汽车旗下的著名豪华汽车品牌,1931年成立于斯图加特,以生产高级跑车闻名于世界车坛,素有“跑车之王”的称号。 在全球市场,保时捷拥有广泛的粉丝和消费者,很多粉丝将保时捷经典之作911视为“梦中情车”,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不少中国粉丝。在他们的支持下,保时捷中国自2001年成立后,很快便站稳了脚跟。到2015年,中国已成长为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正因为此,保时捷常常成为国内外汽车模仿和对标的主要对象。此前最有名的,莫过于被调侃为“保时泰”的众泰汽车了。 2016年,众泰汽车曾造出了企业历史上的标杆性产品——众泰SR9,从外观上看,众泰SR9几乎与保时捷Macan无异。2017年的上海国
保时捷在华疲态渐显,终将被小米汽车“平替”?

广汽传祺面临市场挑战,能否找回过往传奇?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11月摄于广州车展 明星车型GS4之后,广汽传祺似乎还在打造下一个“传奇爆款”之路上寻寻觅觅。不仅销量未能再续辉煌,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处境也愈发尴尬。 根据广汽集团(601238.SH)日前披露的最新销售数据,今年一季度,集团累计销量为40.97万辆,同比下降24.11%。其中,广汽本田、广汽丰田和广汽埃安销量分别为11.7万辆、15.61万辆和4.89万辆,同比分别下降21.74%、29.07%和37.6%。广汽乘用车则实现销量8.55万辆,同比增长2.25%。 相比较之下,主要生产销售广汽传祺的广汽乘用车,是一季度集团内销量唯一没有下滑的,本该值得庆贺。仔细观察可发现,其销量与“两田”之间仍有差距。 为了重回巅峰,广汽传祺也曾努力过,宣布顺应时代,专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然而,其推出的E8、E9和ES9三款新能源车型,在市场上的表现始终不温不火。懂车帝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三款新能源车型中卖得最好的传祺E8,销量为6805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前,广汽集团的赚钱压力不可谓不大,去年实现净利润44.29亿元,同比下降了45.08%,接近“腰斩”。而包括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在内的自主品牌,正处于需要投资扩展的阶段。 这种情况下,广汽传祺还有机会重新实现“自主品牌领航者”的愿景吗? 1 光芒日渐暗淡● 资料显示,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是广汽集团设立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8年7月21日,主要致力于生产销售传祺品牌整车。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曾用“广汽的第一个‘亲生儿子’”来形容传祺,因为虽然早年间广汽集团通过合资合作及并购重组迅速抢占了市场,丰厚了业绩,但本田和丰田这些品牌始终无法让广汽成为名正言顺的自主车企。 而对于这第一个“亲生儿子”,广汽集团自然也是寄予了厚望。在14年前广汽乘用车生产的首款传祺下线仪式上,曾庆洪就表示:“传祺将成为自主品牌的领
广汽传祺面临市场挑战,能否找回过往传奇?

销量、业绩双重承压,新“三驾马车”能否将上汽集团拉回巅峰?

图片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4月摄于上海车展 在愈发激烈的车市竞争中,即使是上汽集团这样的“巨轮”也航行得不够轻松。 4月8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集团”,600104.SH)发布产销快报。数据显示,虽然今年3月集团共销售汽车38.14万辆,同比增长了8.41%,但整个一季度,累计销量同比下滑了6.4%至83.42万辆。 其中,旗下的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表现有喜有忧。上汽大众今年一季度销量实现了9.6%的同比增长,呈现回暖之势。而上汽通用和上汽乘用车仍在滑坡中挣扎,一季度销量分别同比下滑了40.04%和17.27%。 这种情况不是短期的“失误”,而是已经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车圈能见度》查询发现,自2019年开始,上汽集团的整体销量便连续5年下滑,这背后更是有4年连带着净利润也不断走低。 危机已然来临,新时代下宣称将以自主、新能源、海外市场作为新“三驾马车”拉动前行的上汽集团,还能守住自己的汽车行业“老大哥”之位吗? 1 销量、净利多年下滑● 上汽集团是国内规模领先的汽车企业,主要业务包括整车(含乘用车、商用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移动出行服务业务和汽车相关金融、保险和投资业务。 其所属主要整车企业包括智己汽车、上汽乘用车分公司、飞凡汽车、上汽大众、上汽奥迪、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上汽大通、南京依维柯、上汽轻卡、上海申沃等。 去年,面对价格竞争空前激烈、行业变革加速演进等多重挑战,上汽集团实现了整车销量502.1万辆,连续18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新能源车和海外销量也再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112.3万辆和120.8万辆。 不过,在这个“18年第一”背后,身为中国汽车产业“老大哥”的上汽集团,早已不能高枕无忧,不仅销量连续多年下滑,就连盈利状况似乎也紧张了起来。 数据显示,2023年,上汽
销量、业绩双重承压,新“三驾马车”能否将上汽集团拉回巅峰?

强项退步、转型滞后,江铃汽车业绩增长背后有隐忧?

图片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11月摄于广州车展 曾经以商用车发展为主的江铃汽车,在提出“商乘并举”战略之后,却未能实现两个板块齐头并进,反倒商用车基本盘越发不稳固。 日前,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000550.SZ)发布2023年年报。年报显示,去年江铃汽车实现营业收入331.67亿元,同比增长10.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6亿元,同比增长61.26%。 不过,在业绩增长的背后,是江铃汽车商用车和乘用车销量此消彼长的尴尬。仔细看销量构成可以发现,去年江铃汽车SUV的销量同比增长了39.05%,卡车和皮卡销量却分别下滑了2.95%和5.11%。而这样的情况,在2022年已经上演过一次。 另外,在新能源领域,江铃汽车也面临着转型困境。财报显示,去年江铃汽车包括客车、乘用车、皮卡、货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合计销量只有4671辆,放在整个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不难看出,业绩的增长还无法掩盖江铃汽车目前所遭遇的挑战。不久前,江铃汽车发布人事公告,衷俊华女士将接任金文辉,任江铃汽车股份公司党委书记、执行副总裁。这也意味着,江铃汽车进入了总裁熊春英与执行副总裁衷俊华两位女“掌舵者”搭班的新时代。 在新高管领导下,江铃汽车能找到“商乘并举”和新能源平衡发展的好法子吗? 1 商用车基本盘不稳● 资料显示,江铃汽车是总部位于江西南昌、主打轻型卡车的制造商,公司主要产品包括JMC品牌轻型卡车、重型卡车、皮卡、轻型客车,驭胜品牌SUV,福特品牌轻客、MPV等商用车及SUV产品。 虽然现在江铃汽车在国内汽车圈话题度不高,但在20世纪90年代,其可是江西省第一家上市公司,以及中国第一个以ADRS发行方式引入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的汽车“老前辈”,影响力深远。 同时,江铃汽车还是那会轻型卡车领域的“一哥”。1997年投产的经典全顺,曾连续10年销量保持
强项退步、转型滞后,江铃汽车业绩增长背后有隐忧?

首季同比劲增143%!吉利新能源厚积薄发

众多车企在第一季度增长放缓之时,吉利汽车则拿出了让人羡慕的成绩单。4月1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公布最新销量数据:3月乘用车销量150835辆,环比增长超35%,同比增长约39%。2024年1-3月,集团累计销量突破47万,同比增长超49%。   相对于一些已公布了1-3月销量的车企,吉利汽车的表现“遥遥领先”。比亚迪(002594.SZ)1-3月销量同比上涨为13.44%;长城汽车(601633.SH)1-3月累计销量275333台,同比增长25.11%。北汽蓝谷(600733.SH)旗下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1-3月累计销量10122辆,同比下滑33.03%;蔚来汽车1-3月累计交付30053辆,同比下降3.18%。   《车圈能见度》还看到吉利汽车今年1-3月新能源销量更是呈现出加速态势。该公司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新能源销量(含吉利、领克、极氪)达到44791辆,环比增长约34%,同比增长超65%。1-3月新能源累计销量144125辆,同比增长约143%。   缘何在最卷的一年,吉利汽车能够实现首季开门红呢? 1 银河耀眼● 中高端市场新能源汽车领域,车企新品不断推出的情况下竞争更趋激烈。然而,吉利汽车重点打造的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吉利银河”依然耀眼。“吉利银河”3月销量为10185辆,环比增长约12%。 要实现增长,与吉利汽车一贯注重创新和追求品质密不可分。吉利银河E8凭借全球首个量产一体式发光前脸“光之涟漪”等匠心设计,连续斩获2024 iF设计大奖、2024MUSE设计奖“铂金奖”等全球重量级设计奖项;吉利银河E8还在行业内首次成功挑战20吨失控重卡夹击魔鬼碰,以实战检验吉利安全世家的“天生好底子”。   3月初,吉利银河L系列推出吉利银河L7龙腾版/L6龙腾版,实现“全系增配,价更
首季同比劲增143%!吉利新能源厚积薄发

奇瑞出手相助,观致“复活重启”?

图片 图片来源:度哥 2023年11月摄于广州车展 命运多舛的观致汽车最近有了“死灰复燃”的迹象,被爆可能会通过走出海的路线开启新生。 消息源自一份网传的观致汽车有限公司红头文件,标题为“关于配合重启观致7车型的沟通函”。函件内容显示,去年,宝能集团将观致汽车作为核心业务投入更多资源,并引入了新的战略合作方,以海外出口市场为突破口,启动了观致汽车复工复产准备工作,目前正在积极对接海外订单。 具体产品上,将以观致7为突破口,力争快速占领海外市场份额。同时,宝能集团还计划推出观致平台的纯电动车型及增程式电动车,系列新品将在未来1-2年陆续实现量产。 宝能集团还没有放弃观致汽车让人觉得有些意外,更意外的是,坊间传闻,常熟政府正在撮合奇瑞和宝能洽谈,准备和奇瑞联手,出资购买观致汽车股权。另外,也有传闻,奇瑞将出资收购观致汽车30%股权,加上现有的股权,奇瑞有望重新拿回观致汽车的话语权。 上述传闻尚未得到官方证实,如果属实,重启后的观致汽车将成为奇瑞高端化、电动化的又一“抓手”。纵观国内传统自主大厂,目前奇瑞算是在高端化、电动化两方面处境较为尴尬的一个,尚未能取得头部席位。 那么这一次,若奇瑞重新拿到观致汽车话语权,有可能实现“双赢”吗? 1 命运多舛● 提起观致汽车,大多数人的评价都是:车是好车,起点也高,可惜生不逢时,未能赶上自主品牌集体“大杀四方”的好时候。 资料显示,观致汽车创立于2007年,定位中国高档汽车品牌。其最初所属公司为奇瑞量子汽车有限公司,由奇瑞汽车跟以色列集团合资成立。之后在2011年更名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并正式采用观致汽车作为品牌名。 观致汽车的诞生对于奇瑞来说意义重大,因为那会的奇瑞汽车给人的印象大多是“低端品牌”,正急于摆脱这一形象并想实现自主品牌突围,所以观致汽车可谓承载了彼时奇瑞高端化的愿景。 为了做好观致汽车,奇瑞也是煞费苦心
奇瑞出手相助,观致“复活重启”?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