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是“合肥模式”?英国的《经济学人》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漫步“量子大道”,看到的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的一批尖端科技企业。数十家公司撑起了几年前还不存在的一条量子计算产业链,这片区域存在不到10年时间,却触及到地球上最先进的商业化技术,而他们聚集在一个看似不太可能汇聚高新技术企业的地点:安徽合肥。而合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独树一帜地将地方政府投资与民营企业相结合的做法,一些人称之为“合肥模式”。上个月经济学家张晓晶也提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可能会采用“合肥模式”。事实上,中国已经有很大一部分城市在采用合肥模式了。大到北上广深,小到五线小城,都已经在将合肥模式作为未来的发展路径。合肥模式到底是什么?这就要聊聊中国城市发展的另外两个模式——深圳模式和温州模式。在这两个模式里面,政府扮演的都是经济辅助型的角色。深圳模式的核心是吸引外资,政府只是创造引进外资的优惠政策和营商条件,而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主导地位的是外资和外企。而到了温州模式,主导从外资转为了民营企业,比如广为流传的江南皮革制造厂。经过了两个阶段之后,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崛起,从通讯网络、智能手机到基建、交通工具等等。到这里,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记下来就要把钱花到该花的地方。去引导产业往更高质量、高复制的高新技术产业去转型。而这些产业无疑都是需要用钱砸出来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在资本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也是在这个时候,“合肥模式”应运而生。在这个模式里,政府的作用不再只是提供优惠的政策,而是直接提供给企业资金,以股权或者是资金注入的方式,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最终换取整个新兴产业链的落地。而合肥以“投”出名,都要归功于三个故事…2008年,合肥拿出三分之一的地方财政收入,引进当时亏损超过10亿元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一举打破新型显示器严重依赖进口的情况。2016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