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锥智能
光锥智能
关注AI产业,关注千行百业的智能化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32粉丝
0主题
0勋章

当36万欠款,压垮百亿极越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整个公司)都有问题,集合起来就这样了。产品怎么宣传,用户也都不认识。团队内部又乱七八糟,天天不好好干活抢地盘。”就在爆发CEO被堵门事件当天,一位前极越员工向光锥智能疯狂吐槽道。 12月12日上午,在场所有情绪激烈的员工,围堵了夏一平所在的上海嘉定的极越总部会议室。虽然极不情愿,但所有人也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极越已经轰然倒塌。 网传信息显示,极越已经处于完全停摆状态,员工社保断缴、外派车辆回收。想要继续留在极越,员工只能选择“付费上班”。 而就在前一天,夏一平在内部信中还给出了包括长期投入、加强销售和服务能力、提升工作流程效率以及提升财务表现的四项“极越创业2.0阶段”要求。 第一波堵门对峙结束后,冷静下来的员工们开始各自考虑前程。有些围在一起讨论下一份工作,有些则是拿出了自拍杆,干脆趁这个机会起号做自媒体。他们站在“中国智能汽车史上,必将拥有每个极越人的名字”标语墙下的场景,颇有王家卫风格的戏谑与讽刺。 12日下午,夏一平在会议室与员工代表开会。在全程面带微笑和抖腿中,夏一平安慰着在场所有人,“不透明是因为事情发生太突然,就在过去几周,之前几个月包括融资在内的流程都很顺利”。同时,夏一平还承诺道,这个月的社保会解决。 极越办公楼逐渐变得安静,但这场事件的影响远未结束。 光锥智能致电了几家上海极越门店,有的告诉目前已经无法交付。一些线上带货主播,前脚欢呼直播间终于有200人观看,上个月业绩超额完成。后脚便惊呼“老家被偷了”。 与此同时,还有车主声称自己买的极越ADS高阶智驾已经不能用了,要求退还订阅费用;但也有部分车主表示,还继续能用。中国移动要求集度汽车车联网业务支付206万欠款,否则将在12月20日集度名下全量车联网卡操作欠费停机流程,MNO/RNR平台不再提供维保服务。 极越今天的事件,令所有人感到突然。 就在上个月,夏一平还请车
当36万欠款,压垮百亿极越

硬件为王的联想,能做好智能体吗?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你不仅仅希望在自己的领域做到最好,而是希望找到只有你能做的那个领域。” 马斯克的老战友,“Paypal 黑帮”成员之一的Keith Rebois曾经引用过的这句话,尤其适合当下——在人人都想拥抱AI,做出适应未来变革的时刻。 11月28日,联想发布了联想百应智能体,要为中小企业提供AI软件支持。同时,据联想高级副总裁、中国方案服务业务总经理戴炜表示,联想下一步还将推出智能体“集市”。 为何一直以硬件厂商标签示人的联想,突然要发布一个AI软件服务? 从产品上来看,百应智能体将AI应用(摘要、PPT)和AI企业服务进行了整合,整体产品能力和市场上的大模型产品都比较类似。其中能吸引中小企业兴趣的,是联想打包了一个市价一半的上门IT运维服务。 这样的产品和定价模式,或许背后隐含着联想“用服务换AI落地”的阳谋。 在硬件增长肉眼可见的天花板下,联想2021年成立SSG(方案服务业务集团)业务,试图靠IT和硬件经验打入企业服务赛道。但企业服务的场景碎片化和获客成本的痛点,让联想迟迟未能形成规模。 如今,随着AI Agent加速了企业AI应用落地,等了三年的联想终于看到了软件赚钱的“曙光”。 依靠百应智能体,联想设计的是一套先让中小企业用上AI,后续随着智能体迭代逐步加大软件收费力度的商业模式。而在设想中,软件服务的渗透,不仅能巩固和扩大原本硬件的基本盘,也能让联想啃下这个一直想啃下的“企业服务”软件增量市场。 前有IBM转身,在企业服务里拿下万里江山,软件收入已经占总营收的43.59%‌;后有华为,从通信硬件一路杀到云与计算,开辟了一个后来居上的增长曲线。 那么,AI+硬件+企业服务的发展路线,会是联想“量身定制”的赛道吗? 联想为何要做智能体? 联想之所以要推出面向企业的智能体,很大程度上与整体集团战略有关。事实上,智能体所在的SSG业务,几乎是当下联想最有
硬件为王的联想,能做好智能体吗?

半年4家上市,自动驾驶迎来黄金年代?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2016年11月,彭军和楼天城像往常一般,在俩人就职的百度美国研究中心里,喝了杯咖啡。 身处于自动驾驶热潮,看到巨头和创业公司动作频频。两位“技术天才”在寥寥数言后,便放下了纸杯,选择成立小马智行,亲赴自动驾驶的大时代。 时隔八年,自动驾驶技术浪潮早已退去。在行业经历一系列变迁后,自动驾驶终于开始被市场认可。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已有10家自动驾驶产业链公司寻求上市。11月27日,小马智行登陆纳斯达克;10月,地平线和文远知行先后在港交所和纳斯达克上市。再往前,已经上市的是黑芝麻智能、速腾聚创和如祺出行。Momenta、纵目科技、希迪智驾、佑驾创新等一大批行业玩家也正“挤”在上市的路上。 上市热背后,是投资者们在用真金白银抢夺着公司的市值筹码。 其中,地平线的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33.8倍超额认购;小马智行“被迫”增发并上调发行区间上限;文远知行上市首日,股价上涨导致两度熔断。 资本的热衷,与过去寒冬时期的自动驾驶形成了天壤之别。 如果说,两年前行业“凋敝”的本质,是因为根本看不到技术可用的时间点。而如今,以特斯拉的预期时间表为参照,明明L4自动驾驶还有至少两年才能广泛落地。资本市场为何完全变了一副面孔? 无论是L4还是L2的自动驾驶公司,都要感谢乘用车。随着高阶智驾的落地,一个个“全国都能开”,让消费者潜移默化地接纳了自动驾驶。 由此,直接带动了L2自动驾驶公司的收入和估值上升,也间接带动了诸如萝卜快跑、小马智行等L4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落地。 带着落地的希望,行业玩家们穿越寒冬,挺过了财务危机,成功会师在量产阶段。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落地,2年前近乎“空想”的市场空间,一下子被各路科技巨头“打开”。 在行业的喧嚣声中,自动驾驶的黄金年代到了。 2024,自动驾驶终于开花结果 就在近两年,Robotaxi开始从科幻走向现实。 百度的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和
半年4家上市,自动驾驶迎来黄金年代?

适合AI的云长什么样?全球云计算老大哥给了一个答案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性价比、降成本、实用AI”。在亚马逊云科技2024年度re:Invent大会上,这些词成为了亚马逊云科技All in生成式AI的关键词。 当前,大模型行业整体的风向已经发生转变,从原本All in预训练大模型,逐渐转为不断收缩预训练规模,加速大模型的推理和应用。 有位业内人士跟光锥智能表示:“未来全球能够做通用大模型预训练的玩家不会超过50家。” 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型做大模型的推理和应用落地,而这些玩家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会更加注重投入产出比,以及如何通过大模型为自身实现降本增效。 但大模型的落地应用无疑将是一场漫长的战争。就像亚马逊云科技新任 CEO Matt Garman所说:“人工智能是一场没有终点的竞赛,它将永远持续下去。” 作为全球云计算厂商的老大哥,生成式AI无疑是亚马逊云科技不容错过的赛道。 为满足更多大模型落地应用需求,在这场大会上,亚马逊云科技全方位展示了从计算、存储、数据库、推理、人工智能、生成式AI应用等方面的体系化更新成果,并已经构建了从底层AI芯片,到中间大模型平台,再到上层生成式AI应用的完整AI技术栈和基础设施。 通过此次大会也能够看出,从去年的相对低调,到今年年中的“转稳为攻”,再到年尾的“全面开战”,亚马逊云科技在生成式AI的这场“无尽”的战争中,开始支棱起来了。 此外,亚马逊首席执行官Andy Jassy在演讲中也明确了亚马逊云在生成式AI时代的发展路径,“我们一定会优先考虑那些真正对客户重要的技术,专注为客户解决实际的问题。” 也就是说,从真实客户需求出发,亚马逊云科技通过利用自身在基础设施、工具/模型和应用三层面的积累和实力,能够给客户多提供了一个“快、好、省”的选项。而这无疑能够让亚马逊云科技,再次坐稳云计算行业的“铁王座”。 全新一代芯片+训练集群,让大模型训练部署更具性价比 经济基础决定上
适合AI的云长什么样?全球云计算老大哥给了一个答案

从语言模型到世界模型,让机器人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 对话智澄AI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2024年,具身智能可以说是AI领域最火热的赛道之一。 所谓具身智能,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深度结合的产物,是“长了身体的智能”,能够直接与物理世界进行交互。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落地的最佳硬件载体。 也正因此,以机器人为主体的具身智能在全球彻底火了,机器人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具身智能领域的投融资也非常火热。 据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上半年做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公司可能已超过70家,其中,华为等大厂也开始布局该赛道,创企们则频频获得融资,甚至产品尚未落地,就已经估值数十亿元。 今年11月5日,成立不到一年,致力于“将通用人工智能带入物理世界”具身大模型企业Physical Intelligence宣布新一轮4亿美元融资,估值达到24亿美元。9月,李飞飞老师创立的空间智能公司World Labs在完成1亿美元融资后,两个月内又完成了新一轮2.3亿美元融资;7月,致力于“开发扎根于物理世界的通用人工智能(AGI)”企业Skild AI宣布完成3亿美元A轮融资,估值达到15亿美金。 那么,在这一轮具身智能赛道中,创业企业究竟该如何走出差异化竞争优势?具身智能背后的技术发展路径又是如何?未来机器人时代到底将会在什么时间到来? 近期,我们与具身智能新锐企业智澄AI创始人兼CEO胡鲁辉进行了一场深度交流,这位行业大咖对具身智能的技术发展和行业趋势,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法。 智澄AI创始人兼CEO胡鲁辉 “我们是一家通用人工智能公司,核心技术是理解物理的世界模型,对标斯坦福李飞飞老师的公司。”胡鲁辉如此说道,“但是我们产品形态并非是模型,而是具身智能机器人。” 在胡鲁辉看来,世界模型和主流的多模态大模型主要有两方面不同之处,一是世界模型主要通过包括摄像头在内的传感器直接感知外部环境信息,相比于多模态大模型,其输入的数据形式以实时感知的外部环
从语言模型到世界模型,让机器人真正理解物理世界 | 对话智澄AI

ChatGPT两周年,国产o1大模型们紧追不舍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ChatGPT诞生的第二年,OpenAI和国内的一众企业正在试着“抛弃”它。 在Scaling Law被质疑能力“见顶”的情况下,今年9月,OpenAI带着以全新系列命名的模型o1一经发布,“会思考的大模型”再度成为焦点。 “我认为这次 o1 模型发布最重要的信息是,AI 发展不仅没有放缓,而且我们对未来几年已经胜券在握。”对于o1的发布,奥特曼信心满满。 国内大模型厂商对o1的学习、超越任务也提上了日程。两个多月之后,国内大模型公司纷纷效仿,相继推出了各具特色的o1类深度思考模型。 无论是kimi的k0 math、Deepseek的DeepSeek-R1-Lite,还是昆仑万维推出的“天工大模型4.0”o1版,都在强调着国内大模型对大模型逻辑思考能力的重视。 国产大模型集体跟进o1 在OpenAI没有披露o1具体技术的情况下,只用了2个月左右的时间,国内大模型公司就跟上了前沿方向的能力: 11月16日,月之暗面在发布会上公开了新模型k0 math,通过采用强化学习和思维链推理技术,大模型开始试图模拟人类的思考和反思过程,从而增强其数学推理能力。顾名思义,它在研究数学难题方面的能力可谓“遥遥领先”。 4天后,Deepseek的DeepSeek-R1-Lite正式上线。和OpenAI的o1相比,R1毫无保留地放出了大模型思考的完整过程。官方表示,R1的思维链长度可达数万字。从官方测试结果来看,在AIME(美国数学竞赛)、部分编程比赛的测试上,R1的表现超越了o1-Preview。Deepseek还直接在官网放出了测试版,允许用户每天体验50次对话。 就在上周三(11月27日),昆仑万维也放出了具有复杂思考推理能力的天工大模型4.0 o1版(Skywork o1),宣布它是国内首款实现中文逻辑推理的模型。它也一次性给出了三种模型版本:开源的Skywork
ChatGPT两周年,国产o1大模型们紧追不舍

​“以存换算” 降低大模型落地门槛,清华系又跑出一家明星公司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OpenAI最新大模型o1的发布,标志着大模型正式迈入推理时代。但迈入推理时代后,大模型的不可能三角问题更加凸显——成本、效率和性能难以平衡。 一般来说,想要模型效果好,就需要模型大,但模型越大,意味着参数越多,参数越多其背后的算力成本就不断提升,甚至是几十上百倍的提升。同时,在模型大、成本低的情况下,还要求模型响应延迟足够低。 想要破解大模型不可能三角的问题,通过优化算力资源,在不牺牲模型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模型部署成本,成为行业中的关键解法。 此背景下,聚焦智能算力优化的AI Infra赛道崛起。AI Infra,是指在大模型生态系统中,链接算力和应用的中间层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软件、工具链和优化方法等,是一个整体解决方案。 那么,AI Infra到底怎么实现算力资源的优化?又如何跑通其中的商业闭环逻辑?作为AI Infra赛道的创企,脱胎于清华大学高性能研究所的趋境科技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法。 大模型发展过程中,最底层算力基础设施是以GPU为主,如果把其比做汽车发动机,可以看到,发动机如果性能好,汽车就可以跑的快,但想要汽车跑的更快,就不能仅靠发动机,还需要空气动力学、传动轴、轮胎等整车体系化能力的升级。 “现阶段很多AI Infra企业更多是聚焦对GPU进行效率优化,而我们则是进行了全系统架构设计。要真正的榨干所有硬件资源,从而突破GPU算力制约。”趋境科技CEO艾智远‌如此说道。 因此,趋境科技提出以存换算和全系统协同优化推理解决方案,通过协同存储、CPU、GPU、NPU等多种设备,相当于把机器内所有硬件资源全部用上,充分释放异构算力,将推理成本降低10倍以上。 趋境科技通过协同所有硬件资源,为大模型提供充足的算力的同时,也通过“以存换算”技术释放存力作为算力的补充,降低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 早期大模型推理架构将每次推理视为独立请求,缺乏
​“以存换算” 降低大模型落地门槛,清华系又跑出一家明星公司

全面AI转型,高通剧透了智能终端的下个十年

封面人物:高通CEO安蒙(Cristiano Amon)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1985年夏天,52岁的艾文·雅各布和6位伙伴挤在一间位于披萨店楼上的办公室里,探讨着一家新成立的,旨在提供“Quality Communications(高质量通信)”的公司的使命。当时,支撑这家新公司运营的是创始人“通信技术一定会改变人类生活”的信念。 在39年后,高通将这一信念扩展到终端侧AI领域。 2023年初,高通在手机端侧成功运行了AI文生图大模型——Stable Diffusion,验证了大模型落地手机的可能性。随后,手机厂商们纷纷发布属于自己的大模型,并在2024年初喊出了“AI手机元年”的口号。 如今,AI手机经历调用API、接入大模型、与芯片厂商合作落地的三个阶段,手机厂商们早已达成AI“端云协同”的共识。在云端大模型做能力,端侧大模型做智能的思路下,今年秋季的手机发布季,成了一场AI创意竞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荣耀CEO赵明一句“点2000杯咖啡”。自动下单的手机智能体,让方圆几公里的瑞幸爆单。改善用户交互体验层面,我们也看到小米、OPPO、vivo提供的不同创意。 端侧AI的强大,一方面来自多模态AI落地,能实现语音、文字、图像的混合理解。能“看懂”手机屏幕,利用摄像头“理解”用户周围环境的AI,才能实现“替”用户操作的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芯片厂商从SoC层面的优化和设计。 拥抱AI最彻底的终端侧移动平台,是高通今年的骁龙8至尊版。在这一代芯片上,高通根据对AI和终端发展需求的理解,采用自研Oryon CPU。应对终端侧AI数据吞吐量的需求,骁龙8至尊版在二级CPU簇、GPU、ISP、NPU等单元都给了相当“奢侈”的缓存,有助于实现整体AI能力提升。 事实上,这代手机SoC大架构层面的改变,并非是高通第一次用AI的思路设计芯片。上一代的第三代骁龙8便是高通“首个专
全面AI转型,高通剧透了智能终端的下个十年

腾讯推出的ima,能否成为打工人的“第二大脑”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AI原生应用,到底该怎么做? 在备受关注的工作场景上,大模型能力和打工人需求的结合正在变得更加紧密,科技公司正在把产品做成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模样: 6月,Anthropic发布了智能工作台Artifacts,不仅能用来AI写作、AI敲代码,还能让用户提前预览代码运行的效果;10月,OpenAI发布了Canvas(画布),在GPT系列模型的基础上支撑用户写文档。10月23日,腾讯发布了AI智能工作台产品ima.copilot,把个人知识库和AI搜读写的能力合为一体。 大家为了让打工人干活儿更高效,也是拼了。 过去两年,无论是AI写作、PPT、搜索,多数产品都还是+AI的状态,而不是真正的AI原生。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在原有的赛道中提升和扩展,一个是根据用户的不同使用场景全新搭建。 而智能工作台的出现,正是从用户的工作场景出发,构建的一个结合AI搜索、AI阅读、AI写作等多种功能的产品,最重要的是除了全网的信源,还引入了个人的知识库。我们愿意称之为,一款集大成者的AI原生应用。 此类产品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因为它建立在大模型技术最主流的路径上。 过去一年,大模型在落地技术路线上几乎达成了共识。 通过大模型+搜索增强+向量数据库,这三种技术联合推动,让生成式AI的最终效果减少了令人头疼的幻觉问题。 而以腾讯ima.copilot为代表的智能工作台,正是利用了大模型最主流的这条技术路线,让AI在工作上的辅佐能力得以突飞猛进。 左手场景,右手技术,AI原生产品的落地不再遥不可及。 搭建知识库,尝试“第二大脑” 到底什么是智能工作台? 看到ima第一眼,简洁的让我无从下手,以为是个搜索工具。 上手测试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款集合了AI搜索、知识库、AI阅读、AI写作等多种功能的产品。既能在搜索框中向ima提问,让它帮你从全网搜索并自动生成答案;也能上传本地文件,让
腾讯推出的ima,能否成为打工人的“第二大脑”

AI眼镜拐点到了,全品类AI硬件还会远吗?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真正在乎软件的人,应该去制造属于自己的硬件”。 50年过去,硬件圈子仍在遵从乔布斯转述Allen Kay的这句话。秉承着想做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乔布斯,连续引领了PC和移动终端两个时代。在AI时代,无数AI终端正在开启一场“创意竞赛”。 当下炙手可热的赛道之一,无疑是搭载AI大模型的眼镜。 尤其是Ray-Ban Meta,以300万的预期销量(截止到今年末)验证了市场需求后,百度、Rokid相继发布了AI眼镜产品,OPPO、vivo、华为、腾讯、字节近期也都在评估AI眼镜项目。苹果也被传出消息称,正在组织团队研究AI眼镜市场。 在这场趋势下,不少来自互联网、传统制造等行业大厂员工也开始争相入局各种类型的AI硬件赛道。 “上一代AI硬件失败的原因,是AI底层能力不行。现在基础设施完备了,AI能给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作为曾经的智能音箱天猫精灵负责人,经历过两代AI技术迭代的跃然创新CEO李勇认为,两代AI硬件有着本质的区别。 AI基础建设所带来的提升,Rokid CEO祝铭明也感叹称,“半年前问AI一个问题,四五秒才能得到回复,现在只需一两秒。在面对面的翻译场景中,这就是质的差别”。 通过本轮AI应用的变化看到,从大语言模型到多模态的进化,AI硬件能替用户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AI不再只能提供问答、总结摘要的功能,AI硬件正在完成从智能硬件到智能体的转变。 不过,AI眼镜的众多参与者还只是整个AI硬件圈子的冰山一角。在AI大模型的驱动下,万物皆可AI硬件的时代就要来了。 AI眼镜爆发期到了? 无数厂商的入局下,2025年或将是AI眼镜爆发元年。 其中,蜂巢科技打响了中国AI眼镜第一枪。今年8月,其发布了支持国内主流大模型的界环AI眼镜。11月12日,在百度世界大会上,小度发布了搭载文心大模型的AI眼镜,并预计于2025年上半年发售。随后在11月18日,国
AI眼镜拐点到了,全品类AI硬件还会远吗?

生成式AI热潮之下,应届毕业生的机会何在?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互联网充满奇迹,对东子(京东)充满敬意。” 在AI圈,最近流传了这样一句话。 起因是,2024年即将尾声,互联网一年一度的抢人大战也正式开启。京东在2025年校招期间,开出了高于行业的薪资。 不过,作为校招界天之骄子的技术人才们,薪资只是考虑的其中一环,入职后能否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并实现快速成长,才是他们考虑的最现实的问题。 那么,京东如何能够吸引众多顶尖人才加入? 这背后,除了能够为优秀毕业生人才提供行业第一梯队的薪酬福利之外,更重要还在于其内部对技术创新的大力支持、顶尖行业大牛们带队所形成的技术研发氛围,以及有能够支撑技术真正落地应用的具体业务场景。 生成式AI爆发,这届年轻人要薪资、更要梦想 当前,在生成式AI一路狂飙的时代浪潮下,各大厂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领域的顶尖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技术类人才也成为各大厂热烈竞逐的对象。 同时,由于近年来生成式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和场景应用的落地,大模型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不仅可选岗位数量显著增长,而且在薪酬方面迎来就业“红利期”。 今年8月,京东也开启了行业最大规模的2025年校招。据悉,此次校招共计开放了1.8万个岗位,包含1.2万个2025届应届生岗位和6000多个实习生岗位。 而为了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京东更是诚意满满,将校招生薪酬再次进行了大幅上调。 根据第三方招聘平台汇总的offer信息,京东2025年校招给到的薪酬标准相当不错,其校招技术岗位的薪酬,在同期发布校招的互联网大厂里,也是稳居第一梯队。 在京东将为采销等岗位逐步涨薪到20薪这一消息陆续被证实之后,京东科技也宣布校招的技术研发岗将给出平均20个月的薪酬,远高于云计算行业以往16薪左右的水平。社交媒体上,有已收到录用通知的学生表示“太顶了”,“大方到离谱”。 固然,薪酬待遇是影响优秀人才选择企业的关键。但对于怀揣技术梦的人才来说,更重要的在于
生成式AI热潮之下,应届毕业生的机会何在?

AI智能体来了,App会死吗?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这个秋天的第一杯咖啡,是智能体帮点的。 从9月开始,支付宝旗下AI App支小宝、智谱的智能体AutoGLM,都能帮用户下一杯少糖、去冰的生椰拿铁。荣耀甚至开了个大招——让智能体YOYO一口气点上2000杯。 当多模态为智能体安上了“眼睛”和“耳朵”,它开始展示出有希望接近人类管家的操作能力——这一代智能体开始学会帮人类“玩手机”,从日常购物、朋友圈评论到旅行规划,AI都能帮用户完成。 由此,移动互联网正迎来一场关于智能体的新革命吗?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App通过整合服务形成流量闭环,但智能体的出现,有望重新定义人与服务之间的连接方式。 人们开始担心这场变革是否将重新定义科技公司的新格局:智能体来了,App会死吗? 答案是,杀不死的App,将借智能体再进化。 时至今日,超级App远远不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入口。 比如,用支付宝,不仅是支付,更是理财、出行、医疗、旅游的生活场景入口;用美团,不仅是外卖,更是餐饮、超市、电影等本地生活聚集地;用抖音,不仅是短视频,更是海量视频内容承载的商业生态。 过去在移动支付时代,这些超级App下场做“泥腿子”,铺二维码、建小程序,通过开放搭建了一张数字服务之网。在AI时代,他们同样可以脚下沾泥,去连接千千万万的线下商家和机构,帮助千万个商家机构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 当智能体和真实的用户需求连接,才能真正落地生花。谁能搭建起下一个全面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体生态,才能成为AI时代的入口之王。 从爆冷到走红 智能体认准“真需求” “可以响应自然语言,并且可以根据对用户的了解来完成许多不同的任务,称为智能体。智能体不仅会改变每个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也将是下一个平台。” 比尔盖茨关于智能体的这段定义,也是我们想象中AI时代的未来。 但在上半年,大厂扎堆押注智能体平台的1.0阶段,真金白银的投入,却没能在流量的
AI智能体来了,App会死吗?

字节、快手、Vidu“打野”升级,AI视频小步快跑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继9月份版本更新之后,光锥智能从生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唐家渝朋友圈获悉,Vidu大模型将于本周再次进行版本升级,Vidu-1.5版本即将上线。 此版本更新方向仍是重点延伸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主体一致性问题。上一版本重点是单一主体的一致性,而最新版本则能够理解和整合人物、物体、环境等多个概念,遵循用户指令30秒内生成多个主体融合的相关视频结果,率先实现视频创作中的多主体一致性生成。 除Vidu外,自今年9月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字节旗下即梦AI、快手可灵AI、Runway、智谱清影、爱诗科技PixVerse、Pika等主流的AI视频生成平台,都已经进行了版本更新。 当前,在爆火的AI视频生成赛道中,大模型创企、互联网大厂等纷纷入局,而在经过前期各家密集进行产品发布阶段后,如今已进入产品迭代升级比拼阶段。 通过各家版本更新的内容,不难发现,AI视频生成大模型能力迭代的大方向,仍是生成视频的时长、画面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主体前后的一致性上。 但与此同时,各个玩家又在实际功能应用中,开始出现“分野”,各有侧重,部分中小玩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 比如Runway最新版本中更新了可将真人面部表情精确复刻给AI角色的Act-One,以能够实现3D化的AI摄像头控件。PixVerse则上线了各种万圣节特效、毒液特效等。 对此轮各AI视频生成平台的更新,星贤文化创始人、AI原创玄幻IP《山海奇镜》制作人陈坤认为:“最大的更新应该是Act-One这种表情迁移,提供了人物表演的基础可能性。”而对于人物主体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有进步,但并没有代际型进步。” 在AI视频创作者尾鳍Vicky看来,相比上半年初代产品,最新更新的AI视频平台,除了在底层模型能力上的迭代之外,在功能上也进行了更新,比如首尾针、画质和帧率的补足、配音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完善,实际上是比上半年
字节、快手、Vidu“打野”升级,AI视频小步快跑

OpenAI错过的7个月,智能体2.0借终端爆发?

文|魏琳华  刘俊宏 编|王一粟 2024年3月,OpenAI关停仅运营两个月的GPT Store。 时隔仅7个月,同样是做Agent平台,OpenAI现任董事会主席Bret Taylor创立的新公司,融了45亿美元。整个AI界在前后发布的Claude的“Computer Use”和智谱的AutoGLM智能体下,开始了一场“丢下”OpenAI的狂欢。 10月26日,微软开源了基于纯视觉的GUI屏幕解析工具OmniParser,谷歌的同类产品“Project Jarvis”也有望在12月上线。 加入狂欢的不止是大模型厂商。和智谱宣布达成深度合作的一个月后,荣耀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10月30日,荣耀CEO赵明展示了AI智能体YOYO自主处理任务的能力,只需要对手机说一句“订2000杯咖啡”,YOYO就帮他在附近下单成功,忙坏了周围的咖啡店和外卖员。 无论是电脑端还是手机端,Agent开始真正实现了“自主性”:从点咖啡到买牙膏,无需人类操作,一句指令就能让AI完成所有任务。和前一代只能提建议的Agent相比,AutoGLM实现了从1.0到2.0的进阶。 二级市场的热度,也被智能体点燃。发布AutoGLM后,一众投资、参股智谱,或是和智谱合作密切的公司股价明显上涨,“智谱概念股”走强。上周开始,智谱概念股持续活跃,豆神教育、思美传媒、常山北明等相关概念股一度涨停。 当端侧大模型开始落地到手机端,苦于落地的大模型厂商,不仅仅只将目光放在了软件能力上,从智能体到做以大模型为能力中心的“AI OS”,大模型创企们找到了AI大模型商业化的新道路。 在OpenAI错过的7个月中间,Agent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AI Agent进入2.0时代 为什么智能体突然点燃了二级市场的热情? 华泰证券指出,AI Agent已经解决了大模型从“言”到“行”的突破。 对比上一
OpenAI错过的7个月,智能体2.0借终端爆发?

从硬派越野,到智能SUV,长城汽车业绩强势增长

文|刘俊宏 王雨涵 编|王一粟 2024年,长城汽车业绩出现明显复苏。 10月25日,最新财报数据显示,长城汽车2024年Q3单季度营收508.25亿元,同比增长2.61%。前三季度营收达1422.54亿元,同比增长19.04%,创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历史新高。 魏建军一直认为,“坚持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有底线思维,长期思维,不能只看一招一式。” 一向重视“高质量发展”的长城汽车,在三季度的利润表现也可圈可点。 长城汽车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 财报显示,长城汽车Q3单季度综合毛利率20.80%,连续三个季度稳定在20%以上。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20.76%,同比提升1.9%。 比亚迪2024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的毛利率为23.94%,理想汽车2024年Q2财报显示,其毛利率维持在19.5%,今年Q1则为20.6%。特斯拉最新财报显示,其Q3单季度毛利率19.8%。 可以看到,长城汽车的毛利率已经做到了汽车工业中的较高水平。 在中国智能汽车崛起,新品牌层出不穷的今天,不“以价换量”似乎是这个行业的另类。 扒开长城汽车的三季报,我们发现,中高端产品的销量增长是关键,包括硬派越野品牌坦克、智能新能源SUV魏牌等。 也就是说,在过去两年的价格战中,长城汽车的新品定位不断升高,售价也随之提升。同时,销量也在稳定增长中。 而“量价齐升”的关键,离不开长城汽车一直以来对关键技术的投入和坚持。 迈入中高端市场,硬派越野是关键 事实上,长城汽车毛利率的提升,并不是因为降本能力的增强,而是源于中高端车型销量的增长,拉高了单车的售价。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城的单车平均售价从去年的14.1万元涨至 16.66万元,较去年同期提升2.83万元,20 万元以上的车型占比24.8% ,同比增加了38.7%。 其中,逐步迈入中高端市场的坦克,主要撑起了长城汽车的业绩
从硬派越野,到智能SUV,长城汽车业绩强势增长

智能汽车时代的“地平线”,下一个十年的“宁王”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在港交所上市的敲锣声中,余凯不会忘记9年前从百度大楼中走出,决定从一名科学家转型成一名创业者的夏天。 选择的创业方向,作为大名鼎鼎NEC实验室(全球最早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前领导者,余凯决定为自己最懂的算法配上一块硬件。于是,在深度学习尚未大放异彩的2015年,后来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智能驾驶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成立了。 关于公司的名字,余凯还是有许多“理想”寄托在内的。科学家的出身,让余凯早早认识到以算法定义的硬件作为“平面”(Horizontal),最终有希望实现 “机器人”(Robotics)的梦想。 但总之,在2012年代表百度参加美国加州太浩湖畔的秘密竞拍后,看到谷歌4400万美金的碾压式出价,余凯久久不能忘怀。 因为在那场拍卖中,谷歌赢来了杰夫·辛顿和其两名学生组成的算法研究团队,拉开了全世界未来数十年的深度学习“军备竞赛”。同时,也为余凯亲自率领团队创业的决定,种下了 “种子”。 时光荏苒,历经波折,如今余凯创立的地平线终于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地平线的股权筹码,在上市前被车企、科技巨头、头部基金等投资人争相抢夺;其提供的征程系列智驾计算方案,也成了中国汽车产业链决胜汽车智能化的“香饽饽”。 而地平线的成功,一部分是余凯对技术落地的超前规划。更重要的另一部分,则是地平线能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崛起共舞。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地平线深知上市不是终点。因为,地平线还在成长的路上。最初的机器人梦想,也尚遥远。 不过,地平线上市之前的故事,也已经足够精彩。以地平线为切入点,放眼整个领先全世界的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已经足够有想象力了。 从试水到聚焦,与国产智能汽车共舞 在余凯创立地平线的早期,也有过“到处撒网”的阶段。 早期的地平线,几乎把智能硬件做了个遍。在2015到2018年间,地平线尝试过智能家居项
智能汽车时代的“地平线”,下一个十年的“宁王”

助农贷款、保险精准定价,背后的“星绽”机密计算全球开源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河南平顶山种植日本引进白草莓的李朝阳,和山东临沂种植山楂和桃子的李东旭,都是网商银行“农户秒贷”项目的受益者。 “发果农工资,收购水果,遇上天气灾害时周转应急时,“农户秒贷”帮了不小的忙。现在挣得比出去打工的时候更多。”李东旭说道。 事实上,在金融信贷市场中,过去农民很难被银行授信提供贷款。 原因在于农业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民信用信息较少,一些关键数据如土地的使用、经营等数据,也都散落在不同主体之上,而信贷又极其依赖客户的资产信息或者生产经营情况。 安徽金寨黄金梨带头人王勇获得网商银行免息贷款 而想要数据要素能够真正流通起来,其核心问题在于——“保得住安全,才能供得出数据。”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说,必须实现从数据的存储、传输到计算,再到最后结果输出的全链路安全保障。 网商银行的“农户秒贷”项目背后,就是由基于星绽机密计算构建的密态时空计算平台,提供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的全链路安全保障。 而有机密计算的支撑,也给农村信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网商银行调研显示,超606万农户通过这一服务获得银行的贷款额度,累计授信964亿,抹去了“鞋底成本(泛指减少货币持有量而产生的成本)”。他们来自全国超2600多个县级行政区,**国县域的93%以上,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率都获得大幅提升。 助农贷款只是机密计算应用的冰山一角,这项技术其实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为了让技术更加普及,应用更加落地,10月22日,聚焦安全可信底层技术的系统软件栈 “星绽”(Asterinas)由中关村实验室、蚂蚁集团、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产学研机构联合对外发布,并面向全球开源,旗下开源项目就包括星绽OS和星绽机密计算。 至此,从“隐语”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栈,到“星绽”系统软件栈 —— 蚂蚁集团已经对外开源了密态计算技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为与社区共建数据可信流
助农贷款、保险精准定价,背后的“星绽”机密计算全球开源

阵痛中转型,商汤瘦身背后的AI真相

文|魏琳华 昨日,“AI四小龙”中的头部公司商汤迎来了公司成立十周年。在这个颇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一场裁员行动正在商汤内部进行。 从10月22日开始,商汤启动裁员的消息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有受访者向光锥智能表示,本次裁员涉及到SCG(智慧城市和商业事业群)、IAG(智能汽车事业群)、研究院、医疗等多个部门,目前各部门裁员比例无法确定。 而在本次裁员中,大模型和大装置两个部门成为了“安全区”,接近商汤的人士向光锥智能表示,这两个部门基本没有被裁员。 本次裁员事发突然,有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爆料,转正前一天被裁、应届生被裁、Offer被毁约等情况出现。 针对裁员消息,商汤回应光锥智能并表示,“商汤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聚焦“大装置-大模型-应用”重点业务和战略增长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和人才结构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目前,商汤社会招聘及校园招聘正常进行中,整体业务稳健发展。” 而商汤董事会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徐立发布的十周年内部信,稳定军心的同时也透露出一家老牌AI公司的转型真相。 徐立认为,“商汤已迈出了两步:即常说的传统AI 1.0和生成式大模型AI 2.0。”在他看来,于生成式大模型AI 2.0时代,模型生产的成本主要在于算力资源的投入,生成式大模型AI的普及和商业化,需致力于降低大模型的生产和使用成本。 基于这个判断,商汤确定了新的战略方向。 “在生成式AI领域,商汤的核心战略是实现算力大装置(SCO)、大模型和应用(CNI)的无缝集成,以应用驱动模型,以模型带动算力的优化。”徐立在内部信中表示。 这次裁员,对商汤来讲虽然是一次断臂求生,但其实是AI 1.0的公司向 2.0 升级过程中必要的阵痛。 经过这次阵痛,商汤才能从一个政企客户为主的项目制公司,转变到一家由AI大模型带来的高效回报的公司,真正实现扭亏为盈。 整合亏损业务,商汤转型止血 商汤不想再背着冗余
阵痛中转型,商汤瘦身背后的AI真相

上市遭冷遇,AIGC难救七牛云

文|王   菲 编|王一粟 近日,七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七牛云”)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员。然而,尽管历经多年精心筹备,七牛云的上市并未获得市场的热烈反响。公司以2.75港元的发行价开启交易,但开盘后却遭遇股价大幅下挫,首日收盘价1.19港元,跌幅达到56.73%。 自2011年成立以来,七牛云最初以B端云存储业务为核心,如今旗下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MPaaS(Mobile Platform As a Service,即移动开发平台即服务)产品和APaaS(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即应用程序平台即服务)解决方案。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七牛云的收入占整个音视频云服务市场的1.5%。按2023年收入计算,七牛云是中国第三大音视频PaaS服务商,市场份额为5.8%。按2023年APaaS所得收入计算,七牛云是中国第二大音视频APaaS服务商,市场份额为14.1%。 作为音视频云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七牛云曾一度是资本追逐的焦点。自公司成立以来,七牛云累计融资额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其股东名单中不乏阿里巴巴、云锋基金、经纬创投、启明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的身影。 尽管获得了众多知名资本的鼎力支持,七牛云的业绩表现却并未能如人所愿。据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七牛云在近年来面临了不小的业绩压力。具体来看,2021年至2023年以及今年第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期内”),七牛云的营收分别为14.71亿元、11.47亿元、13.34亿元和3.42亿元;报告期内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则分别为1.06亿元、1.19亿元、1.16亿元和0.24亿元,累计亏损3.65亿元。 业绩的持续亏损以及业务增长动力的不足,使得七牛云在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然而这一结果似乎并不令人意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小云厂商所面临的普遍
上市遭冷遇,AIGC难救七牛云

靠卡车赚钱,小马智行等待Robotaxi的春天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继文远知行之后,又一家L4无人驾驶公司也准备上市。 10月18日,无人驾驶服务商小马智行向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书。继百度、Waymo、特斯拉之后,根据招股书的资金用途计划显示,小马智行成为了又一个在今年10月准备扩张运营Robotaxi的玩家。 招股书显示,2022、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小马智行营收分别为6839万美元、7190万美元和2472万美元,累计营收超过1.65亿美元(约12亿元人民币),整体营收体量还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小马智行2023上半年的营收仅为全年约七分之一,这与多数公司大约二分之一的比例有很大不同。而在2024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接近100%,增速虽然很快,但很难预测到全年的营收情况。 同期,小马智行的净亏损分别为1.48亿美元、1.25亿美元和5178万美元,整体亏损呈收窄趋势。今年上半年净亏损同比大幅下降25.6%,公司在进行较为严格的费用控制。 和众多L4 无人驾驶公司一样,小马智行还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目前作为主要营收来源的——自动驾驶车队规模还太小,Robotaxi(250+)和无人卡车(190+)总计还不到500辆。客运和货运行业的应用,还处于阶段性试点的状态。 就在L4自动驾驶公司纷纷转向L2,寻求更快速盈利的时候,小马智行是唯一一家坚持做L4业务的公司。 目前来看,虽然L4业务依然处于早期阶段,但小马智行已经在努力通过无人卡车和技术授权等业务,让公司度过Robotaxi爆发前的漫长岁月,支撑起公司的长期研发投入。 一个好消息是,从小马智行、百度、Waymo的运营情况来看,Robotaxi行业现在已经基本从技术验证走向了寻求规模效应的阶段。 “小马在2017年创办时,我就对团队说,这个行业可能还需要八年才能盈利,恰好就是2025年。”小马智行CTO楼天城在采访中称。 在2024年Ro
靠卡车赚钱,小马智行等待Robotaxi的春天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