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锥智能
光锥智能
AI产业第一媒体,关注千行百业的数智化。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31粉丝
0主题
0勋章
avatar光锥智能
11-15 18:17

生成式AI热潮之下,应届毕业生的机会何在?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互联网充满奇迹,对东子(京东)充满敬意。” 在AI圈,最近流传了这样一句话。 起因是,2024年即将尾声,互联网一年一度的抢人大战也正式开启。京东在2025年校招期间,开出了高于行业的薪资。 不过,作为校招界天之骄子的技术人才们,薪资只是考虑的其中一环,入职后能否真正实现个人价值并实现快速成长,才是他们考虑的最现实的问题。 那么,京东如何能够吸引众多顶尖人才加入? 这背后,除了能够为优秀毕业生人才提供行业第一梯队的薪酬福利之外,更重要还在于其内部对技术创新的大力支持、顶尖行业大牛们带队所形成的技术研发氛围,以及有能够支撑技术真正落地应用的具体业务场景。 生成式AI爆发,这届年轻人要薪资、更要梦想 当前,在生成式AI一路狂飙的时代浪潮下,各大厂对于人工智能、计算机领域的顶尖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技术类人才也成为各大厂热烈竞逐的对象。 同时,由于近年来生成式大模型技术的普及和场景应用的落地,大模型相关的专业毕业生不仅可选岗位数量显著增长,而且在薪酬方面迎来就业“红利期”。 今年8月,京东也开启了行业最大规模的2025年校招。据悉,此次校招共计开放了1.8万个岗位,包含1.2万个2025届应届生岗位和6000多个实习生岗位。 而为了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京东更是诚意满满,将校招生薪酬再次进行了大幅上调。 根据第三方招聘平台汇总的offer信息,京东2025年校招给到的薪酬标准相当不错,其校招技术岗位的薪酬,在同期发布校招的互联网大厂里,也是稳居第一梯队。 在京东将为采销等岗位逐步涨薪到20薪这一消息陆续被证实之后,京东科技也宣布校招的技术研发岗将给出平均20个月的薪酬,远高于云计算行业以往16薪左右的水平。社交媒体上,有已收到录用通知的学生表示“太顶了”,“大方到离谱”。 固然,薪酬待遇是影响优秀人才选择企业的关键。但对于怀揣技术梦的人才来说,更重要的在于
生成式AI热潮之下,应届毕业生的机会何在?
avatar光锥智能
11-13 17:24

AI智能体来了,App会死吗?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这个秋天的第一杯咖啡,是智能体帮点的。 从9月开始,支付宝旗下AI App支小宝、智谱的智能体AutoGLM,都能帮用户下一杯少糖、去冰的生椰拿铁。荣耀甚至开了个大招——让智能体YOYO一口气点上2000杯。 当多模态为智能体安上了“眼睛”和“耳朵”,它开始展示出有希望接近人类管家的操作能力——这一代智能体开始学会帮人类“玩手机”,从日常购物、朋友圈评论到旅行规划,AI都能帮用户完成。 由此,移动互联网正迎来一场关于智能体的新革命吗?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超级App通过整合服务形成流量闭环,但智能体的出现,有望重新定义人与服务之间的连接方式。 人们开始担心这场变革是否将重新定义科技公司的新格局:智能体来了,App会死吗? 答案是,杀不死的App,将借智能体再进化。 时至今日,超级App远远不再是一个软件,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入口。 比如,用支付宝,不仅是支付,更是理财、出行、医疗、旅游的生活场景入口;用美团,不仅是外卖,更是餐饮、超市、电影等本地生活聚集地;用抖音,不仅是短视频,更是海量视频内容承载的商业生态。 过去在移动支付时代,这些超级App下场做“泥腿子”,铺二维码、建小程序,通过开放搭建了一张数字服务之网。在AI时代,他们同样可以脚下沾泥,去连接千千万万的线下商家和机构,帮助千万个商家机构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升级。 当智能体和真实的用户需求连接,才能真正落地生花。谁能搭建起下一个全面满足用户需求的智能体生态,才能成为AI时代的入口之王。 从爆冷到走红 智能体认准“真需求” “可以响应自然语言,并且可以根据对用户的了解来完成许多不同的任务,称为智能体。智能体不仅会改变每个人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也将是下一个平台。” 比尔盖茨关于智能体的这段定义,也是我们想象中AI时代的未来。 但在上半年,大厂扎堆押注智能体平台的1.0阶段,真金白银的投入,却没能在流量的
AI智能体来了,App会死吗?

字节、快手、Vidu“打野”升级,AI视频小步快跑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继9月份版本更新之后,光锥智能从生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唐家渝朋友圈获悉,Vidu大模型将于本周再次进行版本升级,Vidu-1.5版本即将上线。 此版本更新方向仍是重点延伸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和主体一致性问题。上一版本重点是单一主体的一致性,而最新版本则能够理解和整合人物、物体、环境等多个概念,遵循用户指令30秒内生成多个主体融合的相关视频结果,率先实现视频创作中的多主体一致性生成。 除Vidu外,自今年9月份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字节旗下即梦AI、快手可灵AI、Runway、智谱清影、爱诗科技PixVerse、Pika等主流的AI视频生成平台,都已经进行了版本更新。 当前,在爆火的AI视频生成赛道中,大模型创企、互联网大厂等纷纷入局,而在经过前期各家密集进行产品发布阶段后,如今已进入产品迭代升级比拼阶段。 通过各家版本更新的内容,不难发现,AI视频生成大模型能力迭代的大方向,仍是生成视频的时长、画面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主体前后的一致性上。 但与此同时,各个玩家又在实际功能应用中,开始出现“分野”,各有侧重,部分中小玩家也开始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 比如Runway最新版本中更新了可将真人面部表情精确复刻给AI角色的Act-One,以能够实现3D化的AI摄像头控件。PixVerse则上线了各种万圣节特效、毒液特效等。 对此轮各AI视频生成平台的更新,星贤文化创始人、AI原创玄幻IP《山海奇镜》制作人陈坤认为:“最大的更新应该是Act-One这种表情迁移,提供了人物表演的基础可能性。”而对于人物主体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有进步,但并没有代际型进步。” 在AI视频创作者尾鳍Vicky看来,相比上半年初代产品,最新更新的AI视频平台,除了在底层模型能力上的迭代之外,在功能上也进行了更新,比如首尾针、画质和帧率的补足、配音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完善,实际上是比上半年
字节、快手、Vidu“打野”升级,AI视频小步快跑

OpenAI错过的7个月,智能体2.0借终端爆发?

文|魏琳华  刘俊宏 编|王一粟 2024年3月,OpenAI关停仅运营两个月的GPT Store。 时隔仅7个月,同样是做Agent平台,OpenAI现任董事会主席Bret Taylor创立的新公司,融了45亿美元。整个AI界在前后发布的Claude的“Computer Use”和智谱的AutoGLM智能体下,开始了一场“丢下”OpenAI的狂欢。 10月26日,微软开源了基于纯视觉的GUI屏幕解析工具OmniParser,谷歌的同类产品“Project Jarvis”也有望在12月上线。 加入狂欢的不止是大模型厂商。和智谱宣布达成深度合作的一个月后,荣耀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10月30日,荣耀CEO赵明展示了AI智能体YOYO自主处理任务的能力,只需要对手机说一句“订2000杯咖啡”,YOYO就帮他在附近下单成功,忙坏了周围的咖啡店和外卖员。 无论是电脑端还是手机端,Agent开始真正实现了“自主性”:从点咖啡到买牙膏,无需人类操作,一句指令就能让AI完成所有任务。和前一代只能提建议的Agent相比,AutoGLM实现了从1.0到2.0的进阶。 二级市场的热度,也被智能体点燃。发布AutoGLM后,一众投资、参股智谱,或是和智谱合作密切的公司股价明显上涨,“智谱概念股”走强。上周开始,智谱概念股持续活跃,豆神教育、思美传媒、常山北明等相关概念股一度涨停。 当端侧大模型开始落地到手机端,苦于落地的大模型厂商,不仅仅只将目光放在了软件能力上,从智能体到做以大模型为能力中心的“AI OS”,大模型创企们找到了AI大模型商业化的新道路。 在OpenAI错过的7个月中间,Agent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AI Agent进入2.0时代 为什么智能体突然点燃了二级市场的热情? 华泰证券指出,AI Agent已经解决了大模型从“言”到“行”的突破。 对比上一
OpenAI错过的7个月,智能体2.0借终端爆发?

从硬派越野,到智能SUV,长城汽车业绩强势增长

文|刘俊宏 王雨涵 编|王一粟 2024年,长城汽车业绩出现明显复苏。 10月25日,最新财报数据显示,长城汽车2024年Q3单季度营收508.25亿元,同比增长2.61%。前三季度营收达1422.54亿元,同比增长19.04%,创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历史新高。 魏建军一直认为,“坚持高质量发展,一定要有底线思维,长期思维,不能只看一招一式。” 一向重视“高质量发展”的长城汽车,在三季度的利润表现也可圈可点。 长城汽车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 财报显示,长城汽车Q3单季度综合毛利率20.80%,连续三个季度稳定在20%以上。前三季度综合毛利率为20.76%,同比提升1.9%。 比亚迪2024年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的毛利率为23.94%,理想汽车2024年Q2财报显示,其毛利率维持在19.5%,今年Q1则为20.6%。特斯拉最新财报显示,其Q3单季度毛利率19.8%。 可以看到,长城汽车的毛利率已经做到了汽车工业中的较高水平。 在中国智能汽车崛起,新品牌层出不穷的今天,不“以价换量”似乎是这个行业的另类。 扒开长城汽车的三季报,我们发现,中高端产品的销量增长是关键,包括硬派越野品牌坦克、智能新能源SUV魏牌等。 也就是说,在过去两年的价格战中,长城汽车的新品定位不断升高,售价也随之提升。同时,销量也在稳定增长中。 而“量价齐升”的关键,离不开长城汽车一直以来对关键技术的投入和坚持。 迈入中高端市场,硬派越野是关键 事实上,长城汽车毛利率的提升,并不是因为降本能力的增强,而是源于中高端车型销量的增长,拉高了单车的售价。 财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城的单车平均售价从去年的14.1万元涨至 16.66万元,较去年同期提升2.83万元,20 万元以上的车型占比24.8% ,同比增加了38.7%。 其中,逐步迈入中高端市场的坦克,主要撑起了长城汽车的业绩
从硬派越野,到智能SUV,长城汽车业绩强势增长

智能汽车时代的“地平线”,下一个十年的“宁王”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在港交所上市的敲锣声中,余凯不会忘记9年前从百度大楼中走出,决定从一名科学家转型成一名创业者的夏天。 选择的创业方向,作为大名鼎鼎NEC实验室(全球最早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前领导者,余凯决定为自己最懂的算法配上一块硬件。于是,在深度学习尚未大放异彩的2015年,后来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智能驾驶软硬件一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成立了。 关于公司的名字,余凯还是有许多“理想”寄托在内的。科学家的出身,让余凯早早认识到以算法定义的硬件作为“平面”(Horizontal),最终有希望实现 “机器人”(Robotics)的梦想。 但总之,在2012年代表百度参加美国加州太浩湖畔的秘密竞拍后,看到谷歌4400万美金的碾压式出价,余凯久久不能忘怀。 因为在那场拍卖中,谷歌赢来了杰夫·辛顿和其两名学生组成的算法研究团队,拉开了全世界未来数十年的深度学习“军备竞赛”。同时,也为余凯亲自率领团队创业的决定,种下了 “种子”。 时光荏苒,历经波折,如今余凯创立的地平线终于站在了世界舞台中央。地平线的股权筹码,在上市前被车企、科技巨头、头部基金等投资人争相抢夺;其提供的征程系列智驾计算方案,也成了中国汽车产业链决胜汽车智能化的“香饽饽”。 而地平线的成功,一部分是余凯对技术落地的超前规划。更重要的另一部分,则是地平线能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崛起共舞。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地平线深知上市不是终点。因为,地平线还在成长的路上。最初的机器人梦想,也尚遥远。 不过,地平线上市之前的故事,也已经足够精彩。以地平线为切入点,放眼整个领先全世界的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已经足够有想象力了。 从试水到聚焦,与国产智能汽车共舞 在余凯创立地平线的早期,也有过“到处撒网”的阶段。 早期的地平线,几乎把智能硬件做了个遍。在2015到2018年间,地平线尝试过智能家居项
智能汽车时代的“地平线”,下一个十年的“宁王”

助农贷款、保险精准定价,背后的“星绽”机密计算全球开源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河南平顶山种植日本引进白草莓的李朝阳,和山东临沂种植山楂和桃子的李东旭,都是网商银行“农户秒贷”项目的受益者。 “发果农工资,收购水果,遇上天气灾害时周转应急时,“农户秒贷”帮了不小的忙。现在挣得比出去打工的时候更多。”李东旭说道。 事实上,在金融信贷市场中,过去农民很难被银行授信提供贷款。 原因在于农业数字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民信用信息较少,一些关键数据如土地的使用、经营等数据,也都散落在不同主体之上,而信贷又极其依赖客户的资产信息或者生产经营情况。 安徽金寨黄金梨带头人王勇获得网商银行免息贷款 而想要数据要素能够真正流通起来,其核心问题在于——“保得住安全,才能供得出数据。”蚂蚁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安全官、蚂蚁密算董事长韦韬说,必须实现从数据的存储、传输到计算,再到最后结果输出的全链路安全保障。 网商银行的“农户秒贷”项目背后,就是由基于星绽机密计算构建的密态时空计算平台,提供数据要素可信流通的全链路安全保障。 而有机密计算的支撑,也给农村信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网商银行调研显示,超606万农户通过这一服务获得银行的贷款额度,累计授信964亿,抹去了“鞋底成本(泛指减少货币持有量而产生的成本)”。他们来自全国超2600多个县级行政区,**国县域的93%以上,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率都获得大幅提升。 助农贷款只是机密计算应用的冰山一角,这项技术其实还有很大的应用空间。为了让技术更加普及,应用更加落地,10月22日,聚焦安全可信底层技术的系统软件栈 “星绽”(Asterinas)由中关村实验室、蚂蚁集团、北京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产学研机构联合对外发布,并面向全球开源,旗下开源项目就包括星绽OS和星绽机密计算。 至此,从“隐语”可信隐私计算技术栈,到“星绽”系统软件栈 —— 蚂蚁集团已经对外开源了密态计算技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为与社区共建数据可信流
助农贷款、保险精准定价,背后的“星绽”机密计算全球开源

阵痛中转型,商汤瘦身背后的AI真相

文|魏琳华 昨日,“AI四小龙”中的头部公司商汤迎来了公司成立十周年。在这个颇具纪念意义的日子里,一场裁员行动正在商汤内部进行。 从10月22日开始,商汤启动裁员的消息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发酵。有受访者向光锥智能表示,本次裁员涉及到SCG(智慧城市和商业事业群)、IAG(智能汽车事业群)、研究院、医疗等多个部门,目前各部门裁员比例无法确定。 而在本次裁员中,大模型和大装置两个部门成为了“安全区”,接近商汤的人士向光锥智能表示,这两个部门基本没有被裁员。 本次裁员事发突然,有员工在社交媒体上爆料,转正前一天被裁、应届生被裁、Offer被毁约等情况出现。 针对裁员消息,商汤回应光锥智能并表示,“商汤积极推进战略转型,聚焦“大装置-大模型-应用”重点业务和战略增长领域,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和人才结构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业务发展需求。目前,商汤社会招聘及校园招聘正常进行中,整体业务稳健发展。” 而商汤董事会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徐立发布的十周年内部信,稳定军心的同时也透露出一家老牌AI公司的转型真相。 徐立认为,“商汤已迈出了两步:即常说的传统AI 1.0和生成式大模型AI 2.0。”在他看来,于生成式大模型AI 2.0时代,模型生产的成本主要在于算力资源的投入,生成式大模型AI的普及和商业化,需致力于降低大模型的生产和使用成本。 基于这个判断,商汤确定了新的战略方向。 “在生成式AI领域,商汤的核心战略是实现算力大装置(SCO)、大模型和应用(CNI)的无缝集成,以应用驱动模型,以模型带动算力的优化。”徐立在内部信中表示。 这次裁员,对商汤来讲虽然是一次断臂求生,但其实是AI 1.0的公司向 2.0 升级过程中必要的阵痛。 经过这次阵痛,商汤才能从一个政企客户为主的项目制公司,转变到一家由AI大模型带来的高效回报的公司,真正实现扭亏为盈。 整合亏损业务,商汤转型止血 商汤不想再背着冗余
阵痛中转型,商汤瘦身背后的AI真相

上市遭冷遇,AIGC难救七牛云

文|王   菲 编|王一粟 近日,七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七牛云”)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资本市场的一员。然而,尽管历经多年精心筹备,七牛云的上市并未获得市场的热烈反响。公司以2.75港元的发行价开启交易,但开盘后却遭遇股价大幅下挫,首日收盘价1.19港元,跌幅达到56.73%。 自2011年成立以来,七牛云最初以B端云存储业务为核心,如今旗下主要产品及服务包括MPaaS(Mobile Platform As a Service,即移动开发平台即服务)产品和APaaS(Application Platform As a Service,即应用程序平台即服务)解决方案。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七牛云的收入占整个音视频云服务市场的1.5%。按2023年收入计算,七牛云是中国第三大音视频PaaS服务商,市场份额为5.8%。按2023年APaaS所得收入计算,七牛云是中国第二大音视频APaaS服务商,市场份额为14.1%。 作为音视频云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七牛云曾一度是资本追逐的焦点。自公司成立以来,七牛云累计融资额已超过30亿元人民币,其股东名单中不乏阿里巴巴、云锋基金、经纬创投、启明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的身影。 尽管获得了众多知名资本的鼎力支持,七牛云的业绩表现却并未能如人所愿。据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七牛云在近年来面临了不小的业绩压力。具体来看,2021年至2023年以及今年第一季度(以下简称“报告期内”),七牛云的营收分别为14.71亿元、11.47亿元、13.34亿元和3.42亿元;报告期内经调整后的净亏损则分别为1.06亿元、1.19亿元、1.16亿元和0.24亿元,累计亏损3.65亿元。 业绩的持续亏损以及业务增长动力的不足,使得七牛云在上市后的市场表现不尽如人意。然而这一结果似乎并不令人意外,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中小云厂商所面临的普遍
上市遭冷遇,AIGC难救七牛云

靠卡车赚钱,小马智行等待Robotaxi的春天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继文远知行之后,又一家L4无人驾驶公司也准备上市。 10月18日,无人驾驶服务商小马智行向美国SEC(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招股书。继百度、Waymo、特斯拉之后,根据招股书的资金用途计划显示,小马智行成为了又一个在今年10月准备扩张运营Robotaxi的玩家。 招股书显示,2022、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小马智行营收分别为6839万美元、7190万美元和2472万美元,累计营收超过1.65亿美元(约12亿元人民币),整体营收体量还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小马智行2023上半年的营收仅为全年约七分之一,这与多数公司大约二分之一的比例有很大不同。而在2024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接近100%,增速虽然很快,但很难预测到全年的营收情况。 同期,小马智行的净亏损分别为1.48亿美元、1.25亿美元和5178万美元,整体亏损呈收窄趋势。今年上半年净亏损同比大幅下降25.6%,公司在进行较为严格的费用控制。 和众多L4 无人驾驶公司一样,小马智行还处于商业化的早期阶段。目前作为主要营收来源的——自动驾驶车队规模还太小,Robotaxi(250+)和无人卡车(190+)总计还不到500辆。客运和货运行业的应用,还处于阶段性试点的状态。 就在L4自动驾驶公司纷纷转向L2,寻求更快速盈利的时候,小马智行是唯一一家坚持做L4业务的公司。 目前来看,虽然L4业务依然处于早期阶段,但小马智行已经在努力通过无人卡车和技术授权等业务,让公司度过Robotaxi爆发前的漫长岁月,支撑起公司的长期研发投入。 一个好消息是,从小马智行、百度、Waymo的运营情况来看,Robotaxi行业现在已经基本从技术验证走向了寻求规模效应的阶段。 “小马在2017年创办时,我就对团队说,这个行业可能还需要八年才能盈利,恰好就是2025年。”小马智行CTO楼天城在采访中称。 在2024年Ro
靠卡车赚钱,小马智行等待Robotaxi的春天

AI大模型引燃,视频云二次爆发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2022年,受视频直播等业务发展需求的影响,视频云赛道成为各大厂集体押注的领域之一。 这一年,字节跳动、快手相继发布了背后的视频云技术能力。而同期与之相争的,除了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云计算大厂外,还包括声网、七牛云等音视频领域的垂直玩家。 但在此之后,视频云赛道并未如预期中实现持续的爆发增长。 2023年4月24日,IDC发布《中国视频云市场跟踪,2022下半年》报告显示:2022 下半年中国视频云市场规模达到 49.8 亿美元(343.3 亿人民币),与2021年同期维持在同一水平。 2023年全年,中国视频云基础设施市场规模为75.1亿美元,同比下滑5.2%,市场承压明显。 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国视频云市场开始止跌回升。 10月,IDC发布《中国视频云市场跟踪,2024上半年》报告显示,2024上半年中国视频云市场规模达到近48.1亿美元,同比增长3.9%。 IDC表示,2024年,主要音视频平台终端用户DAU,及平均播放时长止跌企稳、直播带货以及部分场景需求持续增长、出海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均为视频云市场回暖奠定基础。 这背后影响原因在于,生成式AI、多模态大模型与视频云的产品融合实现了超预期进展。同时,随着《黑神话:悟空》的爆火,全景直播、三维重建的成熟,视频的交互与消费链路也被重构。 “生成式AI、多模态大模型、全景直播、三维重建等技术,将我们从流畅、实时、高清的数字世界带入更智能、更交互、更沉浸的AI世界。”火山引擎总裁谭待在近期举办的视频云技术大会上如此说道。 无疑,受AI大模型的爆发,拉动了视频云业务的二次增长。但在智能化视频时代,如何打造一个更高效、低成本以及更加广泛应用的技术底座,也成为摆在行业中的难题。 颠覆底层能力,AI加码视频云 AI,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GPT-4o发布之后,多模态大模型的应用和落地。 在视频内容
AI大模型引燃,视频云二次爆发

六小虎下半场战事:大模型的商业化开荒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要坚决地做ToC,坚决不做赔钱的ToB”,李开复言犹在耳,短短半年时间内,零一万物首次交出了自己的ToB答卷。 面对外界质疑的压力,在昨天的发布会上,零一万物拿出两个面向企业的解决方案: 一是提供极高性价比的大模型API服务。据官方表示,在国际权威盲测榜单 LMSYS 上,其自研的Yi-Lightning模型超越GPT-4o。同时,该模型还给出了较有优惠力度的价格,将每百万tokens定价在0.99元。 二是做能赚钱的B端应用产品。聚焦零售和电商等场景,零一万物推出“AI 2.0数字人”,涵盖AI伴侣、IP形象、电商直播、办公会议等多个细分应用场景,通过提供“AI大脑”,让数字人的互动更加智能。 “我们的解决方案不会很多,但是我们希望每做一个ToB的解决方案,它本身都是盈利的,而不是做一单赔一单。”零一万物CEO李开复表示。 加快商业化脚步的,不止零一万物一家。 MiniMax在海外和国内找到了AI产品落地的商机。专注AI陪伴赛道,以“Talkie”和“星野”为代表,这家大模型公司似乎在C端产品中拿到了相当可观的收入——据海外媒体Financial Time报道,有MiniMax员工表示,预计今年年底,MiniMax的年收入有望突破7000万美金。 大模型创企们从不活在象牙塔里,生存压力鞭策着它们向前奔跑。 大模型底层技术突破速度逐渐放缓的同时,头部企业背着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烧掉更多的训练成本。这意味着,它们还要回应更多的市场质疑,找到能够保证自身健康运转的商业化路径。 望向高空遥不可及的满月,“六小虎”也不得不低头寻找地上的便士。 基础大模型 解不了创企的渴 “硅谷已经没有人在卖大模型了,大家都在卖产品。”360董事长周鸿祎如此总结他这几天在硅谷的所见所闻。 回顾今年,海外一些大模型公司已经游走在并购、破产的边缘:从Character
六小虎下半场战事:大模型的商业化开荒

攻上云端,独立数据库OceanBase的生存之道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对于很多盲盒爱好者来说,应该都使用过泡泡玛特的线上抽盒机系统,也会发现即使在新品上市时期,其整体抽盲盒的体验也都非常顺畅。 事实上,泡泡玛特的抽盒机系统在2023年经历了一次核心系统的升级,而此次升级的重点就是其数据库,毕竟以往MySQL等传统集中式数据库已难以满足高并发流量的需求。 新一代抽盒系统背后,则是历经10年“双11”考验的OceanBase及其云数据库OB Cloud。 “新系统扩缩容时间降低 90%,我们现在可以轻松应对高于日常流量百倍的抽盒高峰。”泡泡玛特相关负责人如此说道。 OceanBase是蚂蚁集团旗下的自研分布式数据库,自2020年开始独立运营,已在金融、电商和互联网等领域收获大量客户。顺应云时代发展需求,2022年OceanBase推出云数据库产品OB Cloud。 短短2年时间,OB Cloud已服务超过700家客户,客户数年同比增长130%,在全球30多个地理区域的100多个可用区提供服务,并入选了Gartner云数据库管理系统魔力象限…… “从付费客户上来说,OB Cloud客户数已超过50%。”OceanBase公有云事业部总经理尹博学说道,“大部分客户还是存在上云需要,需要把自己部分业务和对应的IT基础设施搬到云上来。” OceanBase公有云事业部总经理尹博学 当前,云已成为新的IT基础设施,数据库的底层环境已从传统的硬件变为云环境。而云也能够为数据库带来用户所需的扩展性、低成本等特性。 但在现阶段云数据库赛道中,除了OceanBase之外,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云厂商,以及Snowflake、MogoDB等玩家也都在积极布局云数据库产品和市场。 这也就意味着,自今年3月份进一步独立面向市场运营之后,OceanBase的云数据库业务也面临着更强竞争压力。 那么,作为独立数据库厂商,OceanBase凭什么在如
攻上云端,独立数据库OceanBase的生存之道

还要等三年,资本快吃不下马斯克的大饼了

文|刘俊宏 编|王一粟 马斯克可能的确太想“开party”了。 北京时间10月11日上午11点,在全世界科技爱好者的焦急等待中,迟到一小时的马斯克乘坐一辆特斯拉Robotaxi出现在华纳兄弟工作室。 随后,在这场被预告为“载入史册”的特斯拉“We, Robot” 发布会上,马斯克用了20分钟讲完后,便招呼起了机器人给赶紧给大伙“跳舞倒酒”。 回顾整场活动,马斯克一共展示了四个产品:Cybercab(无人驾驶汽车Robotaxi)、Robovan(无人驾驶小巴)、FSD最新进展和机器人Optimus。 或许因为马斯克从演讲到开party的动作过于迅速。没有听到具体技术和商业化细节的投资者们,以特斯拉市值第二天下跌超过9%的方式,表达了对马斯克又“画大饼”的不满。 在我们仔细观察本次特斯拉的产品设计后,还是能看到马斯克希望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野心。依靠Robotaxi对智驾能力的加速迭代,特斯拉正希望以汽车制造商的身份,从百度和Waymo的“夹击”下突围。 不过,由于本次演示的产品全部都还是“至少一年才能兑现的期货”。马斯克的布局,可能确实宣布得早了点。或许,马斯克距离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的目标还要再等等。但面临着车市竞争愈发激烈的特斯拉,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的时间不多了。 马斯克的大Party,无人出租车姗姗来迟 首先是Cybercab,特斯拉实现了Robotaxi较高的产品完成度。 具体而言,是车内没有方向盘和踏板,配合只能容纳两名乘客的小空间,有种“极致的交通工具”的味道。另外,可能是为了方便运营维护,减少人力参与Robotaxi的补能环节。Cybercab没有插头,只支持无线充电。自动驾驶技术层面,Cybercab与特斯拉产品保持一致,仍是纯视觉的FSD方案。 生产制造部分,目前特斯拉预计最晚可能要在2027年投产。用户如果想先行体验,可以在明年特斯拉计划在德克萨斯州和加利福尼
还要等三年,资本快吃不下马斯克的大饼了

幸运的沈抖,进击的百度智能云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AI对百度智能云的意义,可能远大于任何一家云计算厂商。 2022年5月,分管百度移动生态事业群组(MEG)的集团执行副总裁沈抖,转而担任百度智能云事业群组(ACG)负责人。 百度智能云正式进入“沈抖时刻”。 在沈抖之前,百度智能云的发展大概历经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15-2019年,百度云初露头角。从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到在百度内部战略地位的提升,百度云的发展逐渐走向正轨。这一时期,销售出身的尹世明是掌舵者。 其中,2019年对百度云计算业务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百度在内部全员信里,明确提出要提高百度智能云的战略地位。同时,“百度云”品牌正式升级为“百度智能云”,不难看出这次升级主要强调了智能化的结合,与百度ALL IN AI 的战略更加统一。 第二个阶段是2020-2022年,得益于2019年的品牌升级,这一时期百度智能云进入“云智一体”阶段,并由百度CTO王海峰直接负责。 “王海峰是技术出身,更偏技术和产品,沈抖之前在MEG做的更偏向业务和客户方向,会更关注在用户层面一些。”一位百度智能云内部人士刘杰(化名)对光锥智能说道。 王海峰作为百度技术的顶梁柱,把AI为主的技术跟云进行了更好地结合,提高了百度云的技术竞争力。但技术出身的王海峰,商业化经验却有些欠佳。 而曾经一手帮百度度过移动互联网危机,也是第一大板块业务的负责人沈抖,无疑成为了百度创始人兼CEO李彦宏认为兼备技术和商业经验的不二之选。 李彦宏对沈抖寄予厚望,在其上任之初就要求实现百度智能云的规模和健康度的量变和质变。也就是说,既要增长,也要利润。 不过,“云智一体化”的战略虽然提了两年,但究竟应该怎么一体化,在百度智能云的业务中体现并不明显。直到2022年底,ChatGPT的出现。 大模型的出现,让AI真正成为云计算的牵引力。不仅新增加了MaaS层,更带动了AI工具层的兴
幸运的沈抖,进击的百度智能云

AI应用的东风,奥特曼不想错过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作为炙手可热的AI公司,Open AI又一次拿到了一轮足以令对手眼红的巨额融资。10月2日,Open AI宣布顺利完成66亿美元融资,补上了烧钱研发亏损的同时,还为下一轮竞争拿到了资金支持。 跻身万亿独角兽,Open AI的焦虑却依然存在。巨额研发、人员等成本支出、转型营利公司等都成为了鞭策Open AI加速奔跑的鞭子。 好在,坚定转向营利公司的同时,Open AI早已开始下一盘超级AI产品的大棋。 两条腿走路,Open AI加码产品 在曝出融资计划后的一周内,Open AI动作频频: 先是在10月1日的第二届开发者大会上,拿出了多款实用的API调用计划;又在一天后官宣66亿融资计划尘埃落定,一举跃升万亿级独角兽;还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放出了名为Canvas(画布)的新产品,开放给Plus会员使用。 又一轮融资成功的Open AI,急于用两条腿走路,抓住B端和C端一起发力。 10月1日,在第二届开发者大会上,Open AI没有发布产品,而是给开发者先带来了工具应用的福利,其发布了四款API:实时语音API、视觉微调API、提示缓存API、模型蒸馏API。 针对订阅用户,Open AI也给出了有诚意的功能更新。 10月4日凌晨,Open AI正式发布基于GPT-4o模型打造、可与AI合作完成写作和编码界面的附加产品功能Canvas(画布),目前已向ChatGPT的Plus和Team订阅用户开放测试使用。 从界面设计来说,Canvas摒弃了传统模式,用空白界面来承载AI工作的种种需求。“我对终极 AGI 界面的愿景是一张空白的画布。”负责Canvas的研发成员Karina Nguyen说。 不同于以往多轮对话的交互形式,Canvas支持用户在创作界面中用【高亮】形式标注出需要调整的部分,交由AI完成局部的细致调整。如果不满意,还可以使用【后退】按钮恢复先前
AI应用的东风,奥特曼不想错过

资本永不停,Open AI上演《权力的游戏》

文|魏琳华 编|王一粟 正在规划第八轮融资的Open AI,给投资人们描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纽约时报》披露的文件中,Open AI的活跃用户和营收均保持高速增长。截至今年8月,其月收入达到3亿美金,对比年初增长1700%。今年6月,其月活达到3.5亿,是三个月前的三倍以上。 据其预测,2024年,Open AI预计年收入约37亿美元。2025年预计收入将增长到116亿美元,预计2029年收入将达到1000亿美元。 如果顺利完成融资,这家位列全球第三的独角兽公司的估值将达到1500亿美元。 但在越来越高的估值背后,这家汇聚顶尖人才的头部创企正在蒙上一层阴影——首席技术官Mira、首席科学家Ilya先后离职,总裁Brockman“被迫”休假,Open AI的核心四人领导组最终只剩下Sam Altman一人。 光锥智能制图,转载请注明 从非营利转向营利,Open AI注定要在声声质疑中调转船头,完成转型。 顶级人才,为何频频流失? “我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继续留在Open AI。”上个周三,Open AI员工在X平台留下了一句感慨。 接连引发人事动荡的Open AI,正在动摇员工的信心。 在去年11月、今年5月两拨离职潮过后,Open AI刚刚全量上线GPT-4o模型的风光还未过去,就在上周五迎来了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和首席研究官Bob McGrew、研发副总裁Barret Zoph三位员工的离职决定。近两年,Open AI已有30位以上员工陆续离开,11人创始团队成员目前仅剩3人。 “我之所以要离开,是想创造时间和空间来进行自己的探索。”Mira这样阐述自己的离职原因。 Open AI前CTO Mira Murati 表面看似和平,但人们对Open AI的疑心无法放下。抛去996、员工福利等问题,Open AI还有两大争议悬而未定,成为了盘旋在团队头顶的达摩
资本永不停,Open AI上演《权力的游戏》

对话深势科技 | 如何用AI改变科学?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AI for Science的底层逻辑,与现在大语言模型的训练逻辑并不一样。”深势科技技术总监陆金谭直言,当前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与大语言模型在其他行业中应用的逻辑并不相同。 业内皆知,大语言模型训练依赖于高质量数据“喂养”,数据越多,大语言模型能力越强。但科学研究的一些特定领域,数据量相对稀少。比如某些特定类型的蛋白质结构,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获得几百条高质量的实验数据。 这也就意味着,AI在科研领域的应用,需要用比较少的数据,来达到更好的模型效果。 那么,AI究竟如何改变科学?又是如何在其中跑通商业模式?作为AI for Science的代表企业之一,深势科技则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解法。 在传统科学计算中,如果想要通过分子和原子的结构信息去预测其物理性质,通常需要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微观计算。当前业界在实现这种跨尺度的计算能力方面仍然较为欠缺,更多依赖经验判断和实验验证。 与此同时,计算体系规模的扩大,传统科学计算的计算量呈指数级增长,经常是上万,甚至是上亿原子规模体系的计算量,如果完全依赖常规物理模型进行计算,整体的计算时间周期可能会非常长。 “深势科技能够让模型产出接近于物理模型精度的计算效果,同时大大提升计算性能。”陆金谭说道,“我们通过AI手段去拟合这些物理方法,把之前可能需要大计算量的事情变得更快。” 以图像识别为例,其核心在于分析图片的像素信息,通过引入卷积神经网络,能够提取图片中的局部特征,将原始图片分解为不同的特征图,并通过特征组合进行近似求解,这其实是一个降维分析。 事实上,AI在科学领域也属于降维应用,通过模型强大能力,尤其是在涉及跨尺度计算的早期阶段,通过其强大的建模能力降低计算复杂度。同时,基于多模态大模型能力,还可以实现对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实验数据等多种类型的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预测。 比如在药物发现过程中,通常首先需
对话深势科技 | 如何用AI改变科学?

数据的这张牌,杭州悄悄“拿捏”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西湖之外,“数字经济”是杭州享誉全球的第二张名片。从电子商务、云计算到大数据,杭州诞生了多家有着全球影响力的本土企业。 2023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675亿元,占GDP比重为28.3%,是名副其实的“数字经济第一城”。数字的背后,创新是杭州的城市基因。 也是这一年,杭州提出要打造“中国数据产业第一城”。那么,这次战略布局的背后有什么意义?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指出“支持浙江等地区和有条件的行业、企业先行先试”。 作为数据要素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杭州推出一系列数据产业发展激励政策,比如启动《杭州市数据流通交易促进条例》地方立法;提出“三数一链”数据流通基础架构,探索实践数据“沙盒监管”机制等。目前,杭州数据交易所累计登记交易金额31.7亿。 当数据进入大规模流通的时代,亟需新的基础设施。杭州一马当先,再次走在了前列。 9月25日,在第三届全球数贸会上,作为杭州市打造“中国数谷”的最新成果之一,全国首个杭州密态计算中心(以下简称“杭州密算中心”)发布。 数据要素大规模流通时代下,杭州密态计算中心的上线运营,是探索数据安全与价值发挥新范式的新尝试。 密态算力中心 最大释放数据价值 数据流通非常容易被复制篡改,价值越大,风险越高。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总经理孔俊也曾坦言:“数据交易主体入场交易意愿还不强,更多企业仍‘不敢流通、不想流通、不会流通’。” 背后根本原因,则还在于数据跨区域流转链条中的信任问题。也正因此,数据要素流通交易的背后,离不开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设施。 今年7月份,杭州市对外公布《关于高标准建设“中国数谷” 促进
数据的这张牌,杭州悄悄“拿捏”

AI大模型站在十字路口,持续突破or陷入低谷?

文|白 鸽 编|王一粟 当普通人被AI轰炸的已经疲劳,应用落地也没有惊人地突破,AI大模型的发展似乎已经进入瓶颈期。 在云栖大会之前,业界弥漫着对AI的唱衰,似乎又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如2017年上一代深度学习AI一样,在经历了行业高光时刻后,大模型似乎进入了漫长的技术积累和落地应用阶段。 但AI大模型发展真的放缓了吗? “技术的进步速度依然很快”、“落地中没觉得太多困难,反而全是机会”。在两天的交流中,大模型创业公司、云厂商、AI企业服务公司,行业里实打实做业务的所有公司都对光锥智能表达着,对AI前景的一片乐观。 “o1的推理能力确实上了一个很大台阶。”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在2024云栖大会上说道,“o1也第一次证明大语言模型可以拥有人脑慢思考能力,同时也带来Scaling Law的新方向。”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OpenAI o1模型的发布,生成式AI从原本的预训练时代,迈入大规模推理时代。 不过,AI仍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 “如今我们还处于L2的发展早期,但AI仍在加速发展中,未来18个月甚至有可能出现L4级的突破——现在业界的对AI未来的整体预测,都过于保守了。”生数科技首席科学家朱军则如此说道。 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在2024云栖大会上也表示:“过去22个月,AI发展速度超过任何历史时期,但我们依然还处于AGI变革的早期。生成式AI最大的想象力,绝不是在手机屏幕上做一两个新的超级app,而是接管数字世界,改变物理世界。” 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 无疑,当前AI大模型的发展已经进入转折点,而未来18个月,也将是决定我们能否迈向AGI时代的关键。 大模型迈入推理时代,技术仍在大爆炸 类似于自动驾驶系统分级一样,此前OpenAI也将最终抵达AGI终点,划分了五大等级: L1:聊天机器人,具有对话能力的AI
AI大模型站在十字路口,持续突破or陷入低谷?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