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光年
甲子光年认证媒体
老虎认证: 中国科技产业精品智库
IP属地:未知
5关注
610粉丝
0主题
0勋章

昆仑万维发布中国首款“空间智能大模型”,融合3D世界和可交互视频生成|甲子光年

一个比Sora更懂物理世界的世界模型。作者|赵健‍‍近期,DeepSeek R1与OpenAI o3带火了推理模型,全世界都在恶补强化学习。不过,无论是DeepSeek还是OpenAI,当前的推理模型仍集中于文本领域,而文本之外的其他模态的AI进展也同样不容忽视。常见的多模态生成任务包括文本、图像与视频生成。AI生成可交互3D场景作为一种新兴的多模态任务,也被称为“空间智能”的领域,在国内有了一项新突破。这就是昆仑万维今天刚刚发布的空间智能大模型Matrix-Zero。输入一张图片,Matrix-Zero既可以生成可自由探索的真实合理的3D场景,也可以生成可交互的视频内容。该模型预计在4月份上线。空间智能领域有不少AI创业公司与大厂在布局,比较知名的有“AI教母”李飞飞成立的首家创业公司World Labs,以及谷歌DeepMind发布的“世界模型”Genie。Matrix-Zero就是昆仑万维发布的“世界模型”。昆仑万维成为国内第一家同时推出“3D场景生成+可交互视频生成模型”的探索空间智能的AI公司。空间智能技术对于游戏开发、具身智能等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昆仑万维在空间智能这一细分领域走在了行业探索的最前列。1.为什么要关注空间智能?空间智能为什么值得关注?因为大多数通用AIGC工具生成的是2D内容,如图像或视频,而以3D形式生成的内容则提高了控制和一致性,这将改变行业制作电影、游戏、模拟器以及其他数字形式的物理世界的方式。李飞飞曾提到:“空间智能让机器脱离数据中心,进入现实世界,理解丰富的三维、四维世界”,并总结为“I see,I move,I think,so I am”(我看、我动、我思,故我在),突出视觉、运动与认知的融合。在过去,由于传统AI模型集中于语言和数值数据,难以理解杂乱无章、结构不定且不断变化的真实物理世界,所以空间智能的发展存在重重挑战。直到
昆仑万维发布中国首款“空间智能大模型”,融合3D世界和可交互视频生成|甲子光年

AI技术创新,DeepSeek之外的应用侧新叙事|甲子光年

越是建立在“应用大模型”基础上的AI应用,理论上就越有机会成功跑出。作者|王艺‍编辑|栗子‍‍‍‍2025年的春节假期刚刚过去,但是DeepSeek引发的冲击波仍然余温未散。通过FP8训练、多词元预测、改良MOE架构、多头潜在注意力机制(MLA)、无SFT强化学习等方法,DeepSeek-V3以极低的训练成本实现了超越Qwen2.5-72B和Llama-3.1-405B等顶尖开源模型和部分闭源模型的性能,DeepSeek-R1更是表现出了超越OpenAI o1的推理效果。DeepSeek系列模型的成功,为原来以算力为核心逻辑驱动的大模型行业开辟了新的道路,让全球的基础型大模型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然而,在DeepSeek等以“技术叙事”为主旋律的基础型大模型之外,还有一类大模型的研发进展值得关注,那就是围绕核心产品、核心场景进行AI技术创新的应用型大模型。中国一直以来就是应用大国。2024年,在算力供给逐渐跟上、推理价格大幅下降的大背景下,国产AI应用异军突起——无论是文生图、文生视频领域的即梦AI、妙鸭相机、快手可灵,还是AI搜索领域的纳米搜索(原360AI搜索)、天工AI搜索,还是AI陪伴领域的星野、猫箱,抑或是AI助手类的豆包、夸克、Kimi、通义等,都在2024年迎来了用户量的爆发。这一个个AI应用,离不开背后模型能力的支撑。对AI应用来说,应用型大模型比拼的不是模型参数,而是应用效果。例如此前Kimi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与其背后大模型的长文本读取和解析能力密不可分;夸克的2亿用户量和7000万月活得益于其背后夸克大模型的“用户友好”;可灵AI强大的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功能则依赖可灵大模型的支持。基础型大模型的进化还远未到尽头,但随着2025年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布局AI应用,应用型大模型的发展将会是配合AI应用全面爆发的必要前提。1.为什么大厂做AI
AI技术创新,DeepSeek之外的应用侧新叙事|甲子光年

何小鹏的清醒:MONA是药,不能当饭|甲子光年

MONA的最大作用,是让市场和员工对小鹏汽车重拾信心。作者|张麟‍‍编辑|栗子曾经造车新势力三剑客的蔚小理,现在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处境分化:理想早早实现了盈利,并培育和扩大了增程车市场;蔚来则处于市场整体不看好的阶段,销量低迷,第二品牌乐道暂时没能创造出新的增长曲线。最纠结的就是小鹏:销量忽高忽低、业绩时好时坏。在经历了更换领导班子、内部反腐、梳理产品线、推出MONA m03(以下简称MONA)和P7+等一些列举措后,小鹏在今年一月份终于回到了新势力车企销量第一的宝座。而MONA无疑是最大的功臣。MONA脱胎于滴滴造车项目,目标群体明确,设计极简,配置刚好可以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同时也具有极低的价格,很受消费者喜欢。MONA的畅销也让小鹏的整体销量暴涨,并让毛利率实现了微增。但“最畅销的车型是最便宜的车型”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小鹏的单车售价和品牌价值。由于利润空间不大以及缺乏产品壁垒,小鹏几乎不可能依靠MONA来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潜在问题是,大多数消费者愿意花十几万块钱购入一款好看的纯电代步轿车,而至于这款车是不是小鹏,很多人并不关心。换句话说,想要拥有强大的盈利能力,小鹏就必须在消费者还看好小鹏的时候,推出定价更高、毛利更高、“更小鹏”的车型。就像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面对MONA爆火时自己说的那样:“小鹏正在从ICU往外走的路上”。1.蔚小理的“小”又回来了在刚刚结束的春节假期里,小鹏无疑是一众新势力车企中最开心的一个,公布了可喜销量,真正过了个好年。在中国汽车行业里,每年一月往往是销售的淡季:一是在自然年统计口径下,很多车企会在年底前发布一系列优惠举措,提高统计销量,消费者的购车需求被提前释放了;二是每年年初意味着过去一年的相关政策可能结束,新的政策还未落地,消费者处于观望状态。多家车企的一月份销量战报也侧面印证了车市的疲软。数据显示,1月长城汽车销量为80
何小鹏的清醒:MONA是药,不能当饭|甲子光年

请回答2025:35位大模型创业者一致看好智能体爆发|甲子光年

Make things happen.作者|赵健视频|王博 王珽*苏霍伊、王艺对本文亦有贡献比尔·盖茨曾说:“我们总是高估未来两年的变化,而低估未来十年的变革。”这句话用于今天的人工智能再贴切不过。2023年的大模型市场是昂扬的、争先恐后的。2024年的大模型市场是放缓的、冷静取舍的。而在春节前的这一周多时间里,大模型公司们似乎回到了两年前的兴奋状态,一天不止一个重大发布。现在是一个很好的复盘与展望的时间点。近期,“甲子光年”采访了35位大模型创业者,向他们征集了两个问题:总结:2024年你所经历的Magic Moment是什么时候?展望:2025年,你最看好、最期待的AI应用或AI趋势是什么?这些AI创业者从不同的应用场景切入。除了基座模型研究之外,还包括AI Coding、AI视频生成、AI 3D生成、AI写作与虚拟角色创作、AI硬件、AI搜索、AI命理、AI for Science、具身智能与空间智能、AI办公助手、AI Data、AI Infra等细分场景,以及由个人开发者所形成的AI超级个体。AI的细分场景实在太多了。但如果把AI看作一项基础设施,它确实本就无处不在。今天凌晨OpenAI发布了首个智能体应用“Operator”,OpenAI总裁格雷格·布罗克曼(Greg Brockman)兴奋地说,2025年将是Agent之年。而在我们采访的创业者中,这几乎也是他们共同的答案。(注:以下排名在细分场景分类下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基座模型研究方汉,昆仑万维董事长兼CEO2024年,o1证明了推理的Scaling Law仍然起作用,以及国产模型对o1的快速复现都让人印象深刻。2025年,我最期待的趋势,是视频生成模型在短剧市场的快速落地。姜大昕,阶跃星辰创始人兼CEO我的Magic Moment是阶跃Step Reasoner mini推理模型的发布。它是Step系列模
请回答2025:35位大模型创业者一致看好智能体爆发|甲子光年

CES 2025灵魂三问:这是什么?能买吗?对我有什么用?|甲子光年

CES 2025闭幕,我们有三点总结。作者|苏霍伊编辑|王博发自美国拉斯维加斯CES 2025现场“这是什么?”“能买吗?”“对我有什么用?”这是2025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CES 2025)上,“甲子光年”听到最多的话。在正式开展前的一天(美国当地时间1月6日),“甲子光年”就来到了位于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大会现场,并在这些天几乎逛遍了所有场馆。CES 2025展会面积约为18万平方米,相当于25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参展商数量及参展品牌达到3680家,其中有1475家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参展企业。这些天,共有十多万观众涌入会场,对于每一个逛展的人来说,都要经历信息过载和体力透支的考验。CES 2025现场,图片来源:“甲子光年”拍摄但这对读者来说,没有必要。因此,“甲子光年”选择把在CES 2025上的见闻和访谈通过三个问题分享给读者:“这是什么?”——有很多一眼无法看出用途的产品;“能买吗?”——新需求和未很好满足的需求刺激了购买欲;“对我有什么用?”——关注自身使用和考虑copy的人都不少。1.这是什么?电脑、冰箱、彩电、汽车,这些历年CES上的常客,尽管在这些年智能化水平突飞猛进,但观众还是能一眼看出其用途。不过,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动图来源:“甲子光年”拍摄一个台灯?一个板凳?一个机器人?它的名字叫做Mi-Mo,由日本机器人公司Jizai研发。据官网介绍,Mi-Mo是该公司研发的首款“可定制的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customizable General-Purpose AI robot)”“这几天,我们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这款机器人能做什么?’”Jizai主管工程师Yuji Oshima告诉“甲子光年”,“Mi-Mo可以与儿童互动,提醒他们完成任务,比如为上幼儿园做准备。”Mi-Mo用六条小金属腿走动,腿上覆盖着木头,遇到人时会点头,“灯头”也会亮起。值得注意的是
CES 2025灵魂三问:这是什么?能买吗?对我有什么用?|甲子光年

甲小姐对话九章云极DataCanvas方磊:算力不应成为大宗商品,应该成为零售|甲子光年

和手机流量包类似,算力也能实现“按需购买,按度计量”。作者|甲小姐 田思奇‍‍‍“我经历了算力行业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巨大转变。”多年未见,方磊向我透露了ChatGPT发布以来,他最深切的感受。清华毕业赴美,获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后,方磊曾在西雅图任职于早期的微软Azure和必应。2013年,他回北京创办了九章云极DataCanvas——一家以中国古代数学经典《九章算术》命名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供应商。方磊观察到,全球范围内,算力供需间存在显著的结构性错配。九章云极DataCanvas率先在国内以原创概念“1度算力”为计量单位,推出类似手机流量包的“算力包”产品,用“按需购买,按度计量”的计费模式替代高门槛的“裸金属”租赁服务。据方磊介绍,传统的独占式算力租赁模式对机器的起租数量、租赁时间都有硬性要求,一次性投入至少百万元。但 “算力包”对客户更加友好,“第一,投入更便宜;第二,使用更灵活;第三,大幅度降低了决策风险。”纵观AI发展史,算法、数据和算力的权重持续演变。算法需要千行百业的数据要素,而这一切又需要匹配足够算力。从数据科学家到算力企业家,方磊的重心也在从算法向算力转变。面向未来,方磊判断,普惠算力是推动智能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甲小姐对话九章云极DataCanvas董事长方磊。1.“2024年是算力变成公共服务的元年”甲小姐:很久没见,重新介绍一下九章云极DataCanvas?方磊:我先从九章云极DataCanvas名称的起源谈起。“九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算法的著作《九章算术》,“云”代表云计算,“极”代表一个极大的数量级——10的48次方,象征大数据的无限潜力。公司的核心理念是将大数据与算法结合,成为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满足各行各业对大模型能力的需求。2013年我刚回国时,当时模型的应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服务于数据科学家这一小群体。直到2019年,我们观
甲小姐对话九章云极DataCanvas方磊:算力不应成为大宗商品,应该成为零售|甲子光年

独家专访小鹏汇天仇明全:不破冰,市场不会等着你去做|甲子光年

技术梦想碰上未知市场。作者|张麟 苏霍伊编辑|王博发自美国拉斯维加斯CES 2025现场“它能飞多远?”“大概20分钟,几十公里的水平。”2025年的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小鹏汇天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其“陆地航母”究竟能飞多远、飞多久以及在哪里能够买到,小鹏汇天副总裁仇明全总是耐心地向现场观众一一解答。在他看来,被潜在的消费者关注是一件好事。这是仇明全第二次参加CES,相比于上一次,小鹏汇天把展品从一体式飞行汽车的概念车,换成了“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虽然科幻程度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汽车展区里最耀眼的产品。“陆地航母”在2023年10月第一次公开亮相,并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载人首飞,启动了预售和建设工厂以支持“陆地航母”的量产交付,从速度上来看,小鹏汇天的进展非常顺利。但从市场角度来说,如果把科研、展示、政府定点项目排除在外的话,小鹏汇天“陆地航母”C端消费者的受众群体定位,究竟能激发出多大的市场规模还未可知。毕竟“陆地航母”是一个商品,造出来不算本事,卖出去才算本事。1.安全第一CES在世界上最著名的赌城——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和北京有16个小时的时差,但这些完全没有影响到仇明全,他表现得非常兴奋。“去年我们很早就选定了展位,”仇明全对“甲子光年”表示,“没有哪个平台能像CES一样拥有全球的关注度。”仇明全还拿黄仁勋举例,他告诉“甲子光年”,昨天英伟达黄仁勋的演讲像演唱会一样,需要排队好几个小时,他因为没有VIP的票所以很遗憾没去现场,“这就是CES的影响力。”仇明全之所以兴奋,还因为相比于CES 2024,小鹏汇天将展品从一体式飞行汽车换成了更加接近现实的“陆地航母”分体式飞行汽车,由于这款产品已经完成了首飞并开始进入量产阶段,仇明全在“陆地航母”上能说得更多。真正的潜在客户和普通观众在这方面有着
独家专访小鹏汇天仇明全:不破冰,市场不会等着你去做|甲子光年

现场直击黄仁勋CES 2025演讲:疯狂的观众与超级芯片队长|甲子光年

黄仁勋六大发布折射出英伟达的阳谋与野心。‍‍作者|王艺 苏霍伊‍‍‍编辑|王博发自美国拉斯维加斯CES 2025现场《Without Your Shotgun》复古又动感的旋律戛然而止,穿着闪亮的新夹克,英伟达CEO黄仁勋走向CES的舞台中央。“Are you excited in Las Vegas(你们喜欢拉斯维加斯吗)?”“Do you like my jacket(你们喜欢我的夹克吗)?”而在此之前,整个拉斯维加斯都在屏息以待,直到黄仁勋掏出了RTX 50系列消费级显卡(GPU),会场才被掌声与欢呼声淹没。这是黄仁勋时隔多年再次来到CES(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发表主题演讲,上一次还是在2019年,他在CES上发布了RTX 20系列显卡。当地时间下午2点,距离活动开始还有4个小时,就有参会者来到了演讲会场Mandalay Bay Arena。演讲开始前,会场门口已经排起了看不到头的队伍,在人群中,一位观众对“甲子光年”调侃:“这几个小时我已和旁边人唠成朋友,再等下去就快成兄弟了。”黄仁勋演讲会场门口的“长龙”,图片来源:UASC Semi全世界的媒体也将目光聚焦在英伟达。“我主要期待英伟达在芯片、机器人和在汽车方面的新动作。”一位来自日本的电视记者对“甲子光年”说道。而来自印度报业托拉斯的记者Yashita则表示,去年10月英伟达推出印地语AI模型,所以她更关注这次新发布会对印度AI产业带来的促进与影响。这一次,黄仁勋的主题演讲有以下重点内容:发布史上最快的消费级显卡RTX 5090;提出Scaling Law仍在继续,并表示要创建一个名为Grace Blackwell NVLink72的巨型芯片;在NIM微服务中新增Nemotron系列模型和用于视频搜索和摘要的AI代理,入局Agentic AI;发
现场直击黄仁勋CES 2025演讲:疯狂的观众与超级芯片队长|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31

2024,“大模型六小虎”逐梦AI圈|甲子光年

两家可能掉队,但没有哪家活得很好。作者|赵健2024年,从“百模大战”的喧闹中所沉淀下来的创业公司第一梯队,大概是一个“6+2”的格局。“6”为智谱、MiniMax、百川智能、月之暗面、阶跃星辰与零一万物,业内也常称为“大模型六小虎”;“2”即两家规模稍小但各具特色的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与面壁智能。在ChatGPT刚发布不久,大模型六小虎是创业赛道最闪耀的明星。但到了今年下半年,形势正在悄然生变。近期几位投资人都对“甲子光年”表示,有两家小虎已经隐隐有掉队的势头,而且每个投资人给出的刚好是两个相同的名字。“但是也没有说哪家活得特别好的,明年再跑跑看吧。按现在的估值来算,不管哪家都是低于预期的。”其中一位投资人补充道。另一位投资人表示,六家的综合能力大致在同一纬度,但融资规模已有差异。此外,幻方量化旗下的深度求索在今年一鸣惊人,近期发布的DeepSeek V3在多项评测成绩上一举超越阿里Qwen-2.5与Meta Llama 3.1,成为开源模型的新王。有人认为,DeepSeek事实上已经跻身“六小虎”之列。六小虎的竞争也在无限扩大,在2023年后知后觉的科技巨头在2024年后来居上。在海外,谷歌刚刚立下军令状,要在关键的2025年吹响反击的号角。在国内,字节跳动也在AI战略上全面出击。2025年,大模型创业公司将会如何应对?1.AGI梦开始的地方把时间尺度稍微拉长,才能更直观地感受暗流涌动。不妨先回顾一下大模型六小虎的起点。智谱与MiniMax是唯二两家成立时间早于ChatGPT发布的公司,他们比大多数人更早看到了技术的拐点。智谱成立于2019年6月,是国内第一批,也可能是第一个探索大模型的公司。成立的第一天,智谱写下了“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的愿景。智谱一周年的司庆日正好撞上了OpenAI发布GPT-3。当天张鹏与受邀而来的张钹院士深入讨论了GPT-3的技术前
2024,“大模型六小虎”逐梦AI圈|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30

拥抱新世代的生产力——《中国AI算力行业发展报告》|甲子光年

全面拥抱智算时代的生产力。细数2024年,ChatGPT带来的AIGC的热度已经全面带动了AI领域的发展。GPT-4o的多模态能力和OpenAI o1的推理能力震惊世界;英伟达GTC上发布了Blackwell架构的GPU,使用更低成本构建更高量级的算力基础设施成为可能;AI for Science的发展如火如荼,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都颁发给了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学家……AI应用更是遍地开花,以Perplexity为代表的AI搜索,到以Cursor为代表的AI编程,再到丰富多样的AI Agent带来了人与AI的交互协作的新范式。这些应用不仅展现了AI技术的无限潜力,也预示着一个由AI赋能的数字化时代下,AI技术的将会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AI早已不是简单的技术概念,而是逐步形成以生成式AI为核心的新一代产业生态。中美情况不同,中国更应关注AI支持百模千态,繁荣千行万业。AI产业发展离不开底层资源建设,产业需要构建清晰的架构、明确的标准和统一的数据规范。聚焦行业价值场景,解决行业的核心生产共性问题,从标杆示范到行业推广,从打造好用易用的平台到促进生态体系构建,打造繁荣的生态底座。AI也不只是单纯地拉动算力规模,而是会改变算力产业的发展思路。产业需要建设更为强大的AIGC算力基础设施。算力早已不局限于单一产品/服务,而是系统化的建设,需要从工程化的角度思考算力的全局“利用率”。基于此,甲子光年智库特此撰写《中国AI算力行业发展报告》,在瞬息万状的AI产业发展过程中,对AI产业引发的算力资源需求变化进行观察与思考。关注公众号“甲子光年”,后台回复“AI算力报告”,获得高清版完整PDF。或者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甲子光年官网下载。(封面图由AI生成)END.
拥抱新世代的生产力——《中国AI算力行业发展报告》|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30

智驾竞争下半场,传统车企亮出杀手锏|甲子光年

快速上量、抢占市场是传统车企扭转局势的杀手锏。作者|张麟编辑|栗子当汽车产业的竞争进入下半场,谁能率先完成智驾系统成规模地普及,谁就能掌握主动权。2024年被称为整车智驾的元年,一方面发展了多年的L3级别自动驾驶开始落地,政策上和产品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另一方面,端到端的大模型智驾方案开始逐步成熟,高速NOA和城市NOA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传统车企开始下场并利用自身体量完成智驾系统的快速上量,智驾不再是一部分车企之间的小打小闹,而成为了所有车企都要争夺的未来市场竞争力。例如今年4月,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直播展示了自家产品的智驾功能,车辆避让行人障碍物、主动超慢车,自主汇入汇出等都能顺利完成。三个月后,长城首款端到端智驾车型魏牌蓝山智驾版上市。10月,比亚迪“天狼”和“天璇”两大智能驾驶自研团队的部分成员在上海松江进行封闭开发,就在两个月后,12月24日比亚迪官宣,即日起,比亚迪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天神之眼”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开通无图城市领航(CNOA)功能。将智驾作为战略重心的还有奇瑞。今年10月的奇瑞全球创新大会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直接喊话:奇瑞的智能化也不客气了,并迅速发布了大卓智驾无图城市NOA、高速NOA、端到端和智驾大模型。同时表示要在2025年实现高阶智驾搭载十几款车型的量产上市。目前,奇瑞旗下高端品牌星途星纪元的城区NOA已开通多城,年底将覆盖全国。传统车企的集中表态意味着汽车产业智驾的竞争已经升级,而在大部分车企的智驾系统性能处于同一层级的时候,传统车企的体量优势将被放大。1.体量优势不可忽视尽管从智能驾驶概念的全周期来看,目前中国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高级别辅助驾驶能力已经成为消费者选择车型的重要条件。根据J.D. Power的《2023中国新车购买意向研究》,智能化体验在购车决策中的影响权重上升到14%,成为继汽车质量、
智驾竞争下半场,传统车企亮出杀手锏|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28

OpenAI将成为公益公司,但这个公司是为了营利 | 甲子光年

公益公司会是更好的尝试吗?作者|赵健‍‍‍‍编辑|王博OpenAI终于还是迈出了这一步。美国当地时间12月27日,OpenAI发布公告称其董事会正在评估OpenAI的公司结构,目标是在营利性组织的成功支持下,打造更强大的非营利组织。“我们的计划是将现有的营利性公司转变为特拉华州的公益公司(Public Benefit Corporation,PBC),并发行普通股,以OpenAI使命作为其公共利益目标。”这并不意味着OpenAI真正要去做公益事业了,而是有了更适合的公司结构和理由去营利并筹集所需的资金。公益公司是美国的一种特殊企业形态,它仍是营利性公司,既追求商业利润,同时致力于特定的社会公益使命。公益公司的董事会不仅要追求股东的财务回报,还要追求更长远的公共利益,并且需要定期出具报告。如果不遵守这些要求,可能会引发股东诉讼。之前,同样是人工智能企业的Anthropic与Inflection.ai都把自己的公司注册成了公益公司,而在服装领域,Patagonia也是一家公益公司。“公益公司是一种被许多其他公司采用的结构,要求公司在决策过程中平衡股东利益、利益相关者利益和公共利益。这种结构将使我们能够像该领域的其他公司一样,通过常规条款筹集所需的资金。”OpenAI在其最新的公告中表示。自从去年底OpenAI发生宫斗事件以来,人们对于OpenAI能否保持非营利性的初心失去了信心。那么,公益公司会是更好的尝试吗?1.OpenAI如何上演“一出好戏”2023年3月,在OpenAI发布GPT-4并获得微软100亿美元加码投资之后,马斯克在X上表达了不满:“我很困惑,我捐赠了1亿美元的非营利组织,怎么变成了一个市值300亿美元的营利公司?”后来,马斯克的不满已经从牢骚上升到了诉讼。几乎没有人质疑OpenAI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强的AI公司。但是自从2023年11月CEO被罢免的人事风波之
OpenAI将成为公益公司,但这个公司是为了营利 | 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21

对话面壁智能刘知远:Densing Law是大模型能力的另一个度量衡|甲子光年

实现大模型的能力密度约每3.3个月翻一倍。作者|王艺‍‍编辑|赵健‍‍‍今年下半年,关于大模型领域的公共信仰Scaling Law是否“撞墙”的讨论络绎不绝。但不论支持还是反对,都需要意识到的一点是,Scaling Law并非衡量大模型能力的唯一视角。近期,面壁智能的刘知远教授团队就在2024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CAI 2024)上提出了大模型的“密度定律(Densing Law)”——模型能力随时间呈指数级增长,2023年以来能力密度约每3.3个月翻一倍。也就是说,每过100天,我们就可以用一半的参数量实现当前最优模型相当的性能。会议期间,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刘知远作了题为《大模型的知识密度定律,推论与预测》的主题分享。“甲子光年”在会后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刘知远教授。在采访中,刘知远透露了几个关键信息:根据Densing Law,面壁智能大概会在明年或后年,在8B或4B的模型上实现GPT-4和GPT-4o同样的能力;未来最前沿的大模型技术一定首先发生在端侧;随着芯片电路密度(遵循摩尔定律)和模型能力密度(遵循密度定律)持续增强,未来的大模型会像现在的CPU一样无处不在。以下是刘知远教授的报告内容,“甲子光年”整理后发布。1.什么是Densing Law?首先,大模型技术本身代表着人工智能一个非常重要的成熟阶段。与历史上的符号智能和专用智能相比,大模型通过通用的Transformer架构和序列预测的学习方法,实现了从未标注的数据中学习知识的能力。这种技术方案标志着迈向更加通用智能的关键一步。因此,在这种技术框架下,结合大数据和强大算力,能够在一个模型里面持续积累知识,从而促进形成所谓的“智能涌现”。过去五年,我们见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模型的发展趋势。随着模型的参数和训练规模不断增大,模型的智能能力也越来越强。这个现象就是Scaling Law
对话面壁智能刘知远:Densing Law是大模型能力的另一个度量衡|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20

如何捕捉低空经济的创新机遇与市场红利?|甲子引力

一场圆桌,剖析这一年的低空经济。 要说什么是2024年科技产业创新中的关键词,“低空经济”一定榜上有名。 这一年被认为是低空经济的“元年”。国家层面对低空经济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明确了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 低空经济更是因其应用广泛、产业链条长和技术密集,被视为未来新万亿级赛道。  面对一个火热的新兴产业,它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机遇与挑战?这一年,行业发生了什么,又该如何激活这一领域的创新动能,实现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12月11日,在“甲子光年”举办的2024甲子引力年终盛典上,四位低空经济领域的专家和创业者围绕《迎风而上:如何激活低空经济赛道的创新动能》这一主题,讨论了低空经济行业的体感、发展、场景与未来。 千方集团航空业务板块首席运营官赵威,探讨了低空经济与地面交通的协同发展。他提到千方集团在构建从产品到运营的多元化运营体系,以及如何利用其在交通领域的综合能力,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 星逻智能董事长王海滨指出,无人机机库不仅是充电和回收设施的起点,更是无人机智能化发展的关键。他预见了一个由无人机机场、自动驾驶系统、低空调度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构成的未来。 曜宇航空创始人杨立强调了其在设备可靠性和效率上的专注。他们通过技术创新,将电动无人机的续航时间提高到两小时以上,极大地扩展了检测范围,使更多低温、高海拔、等极端场的稳定作业成为可能。 国发低空联合创始人、中国新兴产业研究院执行秘书长刘亚楠从政策和服务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地方政府在低空经济中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服务企业,同时考虑企业需求和痛点。 各位嘉宾一致认为,尽管低空经济的政策支持不断加强,但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真正的爆发期尚未到来。四位嘉宾讨论了空域管理、安全保障、场景应用等关键问题,并对未来的增长点进行了预测,包括能源领域、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细分市场。 一个小时
如何捕捉低空经济的创新机遇与市场红利?|甲子引力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20

国内首款量产AI眼镜发布,零一万物前联创担任AI合伙人|甲子光年

做充电宝的公司为什么要做AI眼镜?作者|赵健AI大佬下场做智能硬件创业了。11月19日晚,零一万物前联合创始人潘欣以新的身份——闪极AI合伙人在闪极新品发布会上发表演讲,分享了他对AI的下一个十年的思考。图片来自“甲子光年”现场拍摄闪极科技成立于2020年。进军AI眼镜行业之前,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高端充储能及摄影周边器材领域。潘欣是AI行业的资深人士。他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与滑铁卢大学计算机系,与深度学习框架打交道多年,曾任职于谷歌、百度、腾讯、字节跳动、零一万物。在谷歌期间,潘欣先在Core Infra从事大数据系统开发,后在2015年底加入谷歌大脑团队(Google Brain),与谷歌大脑的联合创始人杰夫·迪恩(Jeff Dean)、萨米·本吉奥(Samy Bengio)等合作,为TensorFlow和Brain Research的核心创始成员之一,对Eager、TPU、Profiling和Model Zoo等技术做出重要贡献。2017年底,潘欣带着“打造国产第一框架”的理想受邀加入百度,担任深度学习技术平台部架构师,负责PaddlePaddle框架开发。2019年,潘欣加入腾讯担任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AI平台技术负责人,打造了深度学习框架“无量”。在字节跳动期间,潘欣担任AIGC和视觉大模型AI平台负责人。2023年,潘欣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加入零一万物,担任首席架构师,负责多模态研发。潘欣过去的经历主要以AI基础研究为主,为什么要加入闪极科技这家以产品导向的消费电子公司?对此潘欣解释道:“我在AI做了十几年,几乎把AI最核心的方向全部做了一遍,包括基础深度学习研究、深度学习框架以及基础大模型,而消费电子可能是我最后一个没有做过的方向。在中国做AI还是要天时、地利、人和,目前还没有像硅谷那样用顶尖的人才和最强大的资本来驱动。中国的市场环境有很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以及
国内首款量产AI眼镜发布,零一万物前联创担任AI合伙人|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16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标杆,都在这场大会上了|甲子光年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正从拼参数转向拼应用。作者|王艺2024年已接近尾声,但人工智能的热度仍未消减。这一年,Sora的发布引发全球震惊,GPT-4o的多模态能力和OpenAI o1的推理能力震惊世界;英伟达GTC上发布了Blackwell架构的GPU,使用更低成本构建更高量级的算力基础设施成为可能;AI for Science的发展如火如荼,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奖都颁发给了人工智能相关的科学家,AlphaFold3的发布让人工智能预测生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能力更进一步;AI应用遍地开花,从以Character.ai为代表的AI情感陪伴,到以Perplexity为代表的AI搜索,再到以Cursor为代表的AI编程,这些应用不仅展现了AI技术的无限潜力,也预示着一个由AI赋能的美好未来正在加速到来。这一年,中国的人工智能领域也有不少大事发生:文心大模型的日均调用量超15亿次,通义Qwen2.5-72B的性能超越Llama 405B,再登全球开源大模型王座;智谱GLM-4的整体性能逼近GPT-4,面壁智能端侧模型MiniCPM3.0能力超GPT-3.5;文生视频方面,生数Vidu、快手可灵、字节即梦、智谱清影等神仙打架,智源研究院Emu-3开辟原生多模态大模型新道路;具身智能领域,银河通用、星动纪元、星海图等企业屡获大额融资。产业端,大模型助力了金融、医疗、教育、智能制造等行业的提质增效;消费侧,豆包、Kimi、星野等应用在国内爆火,Talkie、Gauth等则在海外大杀四方。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不仅在科研探索、技术创新方面引领潮流,更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12月14日,以“创新驱动,智启新程”为主题的中国人工智能大会(CCAI)开幕式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中国人工智能应用的标杆,都在这场大会上了|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08

AR百镜大战,自研芯片才是唯一的出路?|甲子光年

今天的AI眼镜不是智能眼镜,而是弱智眼镜。作者|赵健2021年下半年的一天,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见到了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徐驰向李斌展示了他们的第一代AR眼镜产品Nreal Light。Nreal Light是一款充满野心的全功能AR体验的眼镜(尽管后来销量不佳),其独特的大屏体验让李斌印象深刻。李斌体验完之后对徐驰说了两个观点。第一句是半开玩笑:“以后投影仪都不用做了,因为这个一定能替代投影仪。”第二句是:“你必须要自己做芯片。”徐驰跟李斌想到一块去了,XREAL当时正在融资,而融资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自研芯片。蔚来不仅造车,也自研芯片,李斌对于自研芯片有自己的坚持,两人对此心有共鸣。这一年9月,XREAL宣布完成由蔚来资本等机构领投的C轮融资,融资额超1亿美元。2021年到2024年,三年磨一剑,XREAL悄悄地完成了自研芯片这个艰巨的任务。2024年12月5日,XREAL正式发布全新一代消费级AR眼镜——XREAL One,搭载了自研的“X1空间计算芯片”。XREAL表示这是“消费级AR眼镜史上最大力度的升级”。在AR眼镜领域,自研芯片还是一个没有人走过的路。2023年12月联发科曾宣布与Meta建立新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共同研发用于AR眼镜的定制芯片。但今年又有传闻Meta已放弃为其AR眼镜开发定制芯片计划,转而使用高通公司的技术。这使得XREAL成为第一个拿出了自研芯片成品的AR公司。AR公司自研芯片到底有什么意义?对于近期大热的“AI眼镜”,XREAL又是什么态度?对此,“甲子光年”等媒体与XREAL创始人兼CEO徐驰进行了一场深度沟通。1.自研芯片是“唯一的”解决方案为什么要自研AR芯片?徐驰认为,自主研发芯片并不是为了图方便,而是出于必要。这种必要性,跟AR设备独特的“分体式设计”所带来的用户体验息息相关。业内常把AR、VR、XR等产品放在一起讨论。
AR百镜大战,自研芯片才是唯一的出路?|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07

寻找张勇|甲子光年

大家找的或许并不是张勇,而是在找哪咤汽车的问题和出路。作者|张麟编辑|王博车圈最近很多人都在寻找张勇。张勇是哪咤汽车CEO,现在可能已经是前CEO。在车圈,张勇并不是一个公众辨识度很高的名字,上一次他被广泛关注还是因为周鸿祎在一场直播中对他的指责:“你们从产品策划到营销都在自嗨,有什么用。”“什么都不明白,能不能学学小米的雷军。”但是,对于哪咤汽车来说,张勇又十分重要——当张勇的动向变得模糊,哪咤汽车的危险状况就愈发清晰。1.消失的张勇张勇最近的一条微博停留在了10月14日,当时他还在跟哪咤汽车的股东之一的周鸿祎互动,并说自己要去考赛车证。图片来源:张勇微博就在网友们还在感叹张勇听劝“学雷军考赛车证”的时候,张勇突然从公众视野消失了,他的去向也成了谜。11月底,网络上开始出现张勇离职的消息,并表示与南宁国资委介入哪咤汽车有关,随后大量媒体和消费者开始向哪咤汽车问询相关情况。12月2日,有媒体向哪咤汽车求证,得到了回复是“(张勇)还在公司,并未离职。公司目前经营一切正常”。不过这种公关话术并没有阻止事件的传播,相当数量的自媒体博主开始试图通过蛛丝马迹证实张勇的离开,主要证据包括其长达两个月没有更新的微博动态及近期哪咤汽车创始人方运舟的频繁出镜。这样的考虑是有一定逻辑的。2024年1月,张勇开始主管哪咤汽车的营销工作,新的任命书显示张勇开始兼任营销公司总裁。其在总结2023年的经营情况时也表示:哪咤汽车的传播方式老旧,有好的东西说不出去;营销总部集权又管理力度软弱。此后张勇开始在公众面前亮相,和雷军一样为新车主开车门,并且在镜头前直接回答消费者问题,甚至偶尔会分享工作之外的生活状态。这也说明这样的岗位职责不允许张勇长时间不更新微博,甚至连公开回应哪咤汽车面临的经营困难情况时都由方运舟出面完成。12月6日上午,又有媒体爆出确认张勇已经从哪咤汽车离职,并已经加盟位于河南的德力新能源
寻找张勇|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2-06

满血版o1来了!OpenAI首次将多模态能力与新型推理范式相结合|甲子光年

o1正式版+ChatGPT Pro,奥尔特曼在“挤牙膏”。作者|苏霍伊‍‍编辑|王博OpenAI的每次动作都备受瞩目。昨日其CEO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高调宣布要给大家“整个活”:OpenAI将开启一个为期12天的马拉松式直播活动,内容会包括新品发布和功能更新等,还有一些 “ 圣诞礼物 ”。OpenAI的活动预告‍‍‍‍‍于是,全世界的科技媒体都沸腾了,即使有时差也挡不住追“科技春晚”的决心。北京时间12月6日凌晨两点,“12 Days of OpenAI, Day 1”的直播开始,当“甲子光年”通宵达旦拆解这份“大礼”,最后却像剥洋葱般发现,奥尔特曼你“没有心”啊!轰轰烈烈的预告后,第一天的直播只有14分钟,更像是过往一场大的发布活动直播中抽出来的一节切片,尽管OpenAI发布了更新的模型和产品,也有亮点,但其诚意稍显不足。业内认为这更像是一场华丽的营销策略,有人调侃:“OpenAI教你如何霸占12天科技新闻头条。”梳理下来,这次OpenAI主要讲了两件事:1.推出o1正式版,这是首次将多模态能力与新型推理范式相结合的版本。相比于 o1 preview,它更加智能,响应速度显著提升。目前o1模型已全面上线,API 功能也将在不久后推出。2.发布了全新专业版套餐——ChatGPT Pro,订阅费用为每月200美元,用户可无限访问OpenAI的模型,包括语音功能。此外,Pro套餐还引入了o1 Pro模式,在数学、科学和编码等挑战性机器学习基准测试中表现更好。1.o1正式版引入多模态o1模型的正式版将取代之前的o1-preview版本。奥尔特曼介绍,o1模型在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 2024)中的准确率达到了83.3%,大幅超越o1-preview的 56.7%和早期的GPT-4o模型的13.4%。在编程方面,o1模型在CodeForces竞赛中得分为89.0
满血版o1来了!OpenAI首次将多模态能力与新型推理范式相结合|甲子光年
avatar甲子光年
2024-11-26

“赛博菩萨”袁进辉,只想做好“Token工厂”|甲子光年

做产品和发论文是不同的。作者|苏霍伊编辑|赵健‍‍最近,袁进辉在媒体中出现得很频繁。他也一遍遍地讲述着自己的创业故事。七年前他成立了一流科技(OneFlow),六年后他是硅基流动(SiliconCloud)的创始人&CEO。作为“拿着锤子找钉子”的“技术派”,这其中如正弦函数般的起转沉浮,都写在袁进辉的缕缕白发中。但在2023年5月至今年年初,他“销声匿迹”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没有说话,因为事情太多了,没有时间停下来歇口气。OneFlow刚被并购,后面光年之外又起变化,何去何从?”袁进辉对“甲子光年”解释道,“决定创业后又得搞融资,直到年初那时才搞定。”硅基流动依旧扎根AI Infra(AI基础设施),他将公司定位为“token工厂”,希望通过自研推理引擎,让开发者实现“token自由”,让模型像水电一样能按需使用。“方向上没有动摇过。”袁进辉剖析这可能与他的偏好有关,“我想做的,是一种能对所有场景都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产品,而我的专长是AI Infra技术,这些都决定了我的选择。”AI Infra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是整个AI生态系统的基石。它连接算力和应用的AI中间层基础设施,涵盖了数据准备、模型训练、模型部署和应用整合等环节。而在其众多组成部分中,AI推理(AI Inference)的比重尤为突出。现在,AI领域的主战场正悄然从训练向推理转移。在模型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提升推理效率和性能已是行业的关注点,成为推动AI应用落地的核心问题。“而且在AI推理市场,我还有未尽的使命。”袁进辉说。一年前,“甲子光年”曾问他:“一年后,如果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袁进辉表示会问“我成长了吗”。如今在2024年的末尾,他已给出答案。1.AI推理为什么能成为一门生意?甲子光年:去年8月创立硅基流动时,你是如何说服投资人再次支持你的?袁进辉:主要有两个因素——“
“赛博菩萨”袁进辉,只想做好“Token工厂”|甲子光年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