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港股圈
丫丫港股圈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专注态度,独到角度。用心让港股变得简单。
IP属地:未知
5关注
15838粉丝
0主题
0勋章

巨头领涨

美股昨日大跌,并未引发A股和港股的恐慌,外资脱钩已经相当明显了,现在决定市场的,就看内资的信心恢复。当然,美股如此强势,这种程度的下跌不足以担忧,但连跌两次,也说明这一段猛冲基本差不多了,进入到新台阶震荡期当中。A股今日的表现不错,沪深两地最大市值同时发力,移动和宁王分别涨3%、4%,也带动了指数上行,只不过港股腾讯独立下跌,稍显奇怪。最大市值股票的表现,无疑又是托市行为,但移动和宁王今年的涨幅相对而言都不算大,是存在着修复的空间的。若移动的股息率跟煤炭石油一样,但业绩稳定性比它们好,估值是站得住的,这种情况,也算是求稳抱团的遗珠了,但还是一样的问题,为什么不买H移动呢?其他板块没有特别亮眼的表现,北证50的行情今日也很快迎来大跌,弱势反弹不具有持续性。芯片和消费电子行业,虽然势头火热,但目前的美股芯片表现波动较大,没有充分的业绩支撑,想走大牛很难。特朗普上台让一部分人再次谈起了国产替代,但是这几年来,国产替代的预期还不够吗?脱离业绩谈问题没有意义,几个芯片头部公司相比美股的估值也没什么优势了。市场想找增长,但更多是借增长预期炒一波,跟高股息一样,想借高股息炒一波。这种环境下,博弈炒本身就是博弈有热钱,但热钱真没那么多,业绩才是投资者最好的朋友。
巨头领涨

价格战白热化

昨天基金继续从大型科技公司流出,令道指创历史新高,而所有M7股票均下跌。值得留意的是,罗素2000也冲高回落,看来降息令资金流入小盘股,这种跷跷板逻辑不一定对,最终可能还是取决于科技大盘的表现。假设大型科技公司的财报显示出疲态,令市场预期衰退发生,竞争力不行的小盘股也不会因为降息令业绩变好,只靠降息这因素也很难持续上涨。但就目前而言,Q2财报季应该还是稳建,今天台积电业绩也超预期了,看来走势还是倾向大盘股业绩企稳,纳指调整,9月降息,经济软着陆,炒罗素2000。回到国内,近日有报导称BBA集体退出价格战,大众丰田本田沃尔沃等也跟进。原因也很简单,与国内大多新车厂相比,后者没有几多个有品牌价值,降价太久只会长期破坏它们的品牌价值,何况也打不起来。但当下最大问题在于比亚迪以自身的成本优势以价换量,令其他车企不得不跟随。从上半年销量来看,大多数车企距离实现全年目标,尚有较远距离,即便比亚迪仅完成了45%,大多甚至不到40%,下半年价格战只会更为白热化。在很多新势力至今卖车还亏损下,比亚迪单车盈利仍能在1万以上,打下去赢家还是比亚迪。比亚迪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可能在2025年底才开始出现,随着泰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和匈牙利的生产基地逐步完成,在定价上说不定就会开始激进抢占全球份额,且最重要是不受美国制裁影响。
价格战白热化

阿里系新加坡公司,低调借壳上市

2023年,Synagistics(以下简称Synagie)被《海峡时报》评为新加坡增长最快的公司。Synagie是2014年于新加坡成立的东南亚领先的数字商务解决方案平台。其业务简单概括就是给耐克、雅诗兰黛、lululemon等品牌提供物流仓储、产品广告、关键词优化、定价策略等全面的代运营服务。阿里巴巴是Synagie的控股股东,于 2020 年 11 月将其私有化。7月1日,香港汇德收购-Z(7841.HK)在港交所更新了申请文件,计划通过De-SPAC方式收购Synagie。收购完成后,Synagie将实现在港上市。相关股权交割结束后,阿里巴巴的持股比例将从47.22%降至27.79%,但依旧处于控股股东地位。一家新加坡成立的公司先被中国企业私有化如今又远赴港股上市,作为控股股东的阿里巴巴,显然有自己的考量。一、不性感的商业模式随着东南亚电商经济成为国内互联网企业又一角逐的战场后,由腾讯投资赞助的Shopee和由阿里投资赞助的Lazada以及字节跳动下的TikTok Shop等平台开始迎来爆炸式增长。Synagie作为这些平台的合作伙伴,也得到快速发展。按2023年的收益计,Synagie在东南亚所有数字商务解决方案平台中排名第二。目前拥有 600 多个品牌合作伙伴,其中超过半数是国际大牌。这些有头有脸的国际大牌,在进入新兴市场时往往短时间内无法做到“入乡随俗”。为了快速起量,就需要Synagie这个本地人从内容制作到供应链管理,端到端的为自己提供代运营服务。这些代运营公司通常会涉及两项业务,一是面向品牌客户收取服务费的D2B业务,二是向品牌客户购买产品后,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给消费者的D2C业务。这种商业模式一听就很不性感,其销售的产品是从品牌方而非生产源头采购的Synagie,就是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中间商。财务数据也残忍指出,公司已经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窘迫局面。&nbs
阿里系新加坡公司,低调借壳上市

估值十年新低的山西汾酒

随着茅台的批价不稳,市场开始感受到了恐慌。如果茅台的需求都撑不住,那么其他白酒的情况可能要更加糟糕。整个白酒板块都进行了一波下杀,茅台市盈率跌到了20倍左右,其余各大知名白酒也都跌到十几倍。白酒无疑又一次到了周期低位区间。其中山西汾酒的估值也是十年新低,上次其动态市盈率跌下20倍PE,还是2013-2014年,股市极度低迷的时候。那时候上证指数跌到才2000点左右。当曾经的价格再次摆在面前时,是否应该抄底山西汾酒?一、清香型龙头汾酒这些年发展的不错,从2017年开始,汾酒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增速基本没有下过20%。        汾酒2021年营收堪堪达到200亿元,2023年就突破了300亿的大关。按照汾酒当前的势头,超过洋河大概率用不了太久,前面就剩茅台和五粮液了。    为什么汾酒这么猛呢?复盘汾酒的发展,其实也随着白酒行业不断沉浮。山西汾酒是中国第一家A股上市的白酒企业。90年代以前,凭借在河南等省外市场长期积攒的良好口碑,汾酒厂产销量多年稳居白酒行业第一。在汾酒的带动下,清香型白酒成为当时的第一大香型品类,市场占比一度达到 70%左右。这是汾酒过去比较高光的时刻。1993年白酒价格放开后,和众多白酒品牌一样,汾酒没看到高端化的优势和趋势,错失良机,94年就被五粮液超越。此外,还遭遇山西假酒案的冲击影响,排名一路下滑,直到进入千禧年后的白酒黄金十年才随着行业上升期开始发展。到了2013年开始限制三公消费,汾酒也陷入了困境。连续4年都没有走出泥潭,开始痛定思痛,决定改头换面。可以说一路走来,汾酒还是相当波折。2017年是汾酒的转折年,在这年汾酒开启了一波直至今都还未消褪的高速增长。2017年2月,汾酒集团与省国资委签订了三年任期经营目标责任书,按照责任书“权责利统一、对标先进、正向
估值十年新低的山西汾酒

对比就有差距

美股昨晚大跌,但这样一波涨了这么多,不跌才是奇怪的,谁也不会说轻易转势了,至于A股也是一样,跌成这样反弹个2%,值得高兴吗?今日不跟美股跌,是本分,继续反弹,也合情合理,但是吧,指数涨了0.03%,然后看到银行板块大涨,其余板块如何,自然可以推断。求稳抱团和基金自救趋势交织,但这两个都不是什么好风气,对于抱团的人来说,现在银行的投资价值比煤炭电力石油高吗?我看未必。而除了银行以外,房地产也大涨,这个样子,确实是对后市不太乐观啊。但是在一片混乱当中,出口数据公布了,增10.7%,可谓是经济亮点,国内的形势如此,未来取得高成长的,必然是全球化的公司。虽然不值得强调,但也能看到比亚迪创年内新高了,市场的投资方向有目共睹。而A股的平淡和港股形成对比,港股没有在低位停留太多,又涨了回来震荡位置,大股票天天回购,跌的时候看起来没起什么作用,一涨就发现弹性十足,因为流通盘都少了一堆。而港股更看美股脸色,既然可以这样无视美股反弹,那就代表中国资产的悲观情绪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扭转,港股代表中国资产,这一逻辑依然成立。
对比就有差距

当公募抱团瓦解后,基民的新去处

近年来,ETF市场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底全球ETF市场规模达到11.6万亿美元,较2022年底增长近22%,去年全球资金净流入近万亿美元。而过去半年里,每周全球各类ETF资金维持净流入的趋势。相比起境外市场,境内市场ETF产品增长更为明显,尤其是境内ETF增长带动其他公募产品份额下跌的结构化现象,市场资金更多选择覆盖面更广的ETF,而非选择主动类公募基金,这是个有意思的趋势。一、3年公募大跌,资金流向ETF据深交所的数据统计,截止2023年底,非货币ETF合计资产为1.84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4971亿元。截止今年7月5日,国内股票型ETF规模合计21,213亿元,非货币ETF仍在高增长,规模较半年前还增长了2,800亿元。其中宽基类产品规模为12,379亿元,行业主题产品规模为 4,741 亿元,跨境产品规模为3,329 元。   根据雪球用户“汤诗语”的统计,混合型基金份额从22年底的40,755亿份缩水至33,751亿份,缩水了7,004亿份。而2022年末时,混合型基金每份的平均净值是1.23元,到今年5月末是1.09元。显然大多数基民都是割肉离场的,这也对应着A股市场流出约8,000亿元资金。2022年末,债基份额总计为38,209亿份,今年5月末则增加到57,080亿份,增长了18,870亿份。而2022年末时,债券型基金每份的平均净值是1.12元,到今年5月末时是1.13元,因此债市起码增加了21,000亿元资金。透过数据来看,这些资金流出混合型基金后,从2023年开始债券和商品ETF的规模扩张明显。除了这两项资产,也有部分资金流向了红利相关的ETF,而货币ETF的规模下滑的比较明显。    资产荒是买债、商品、红利ETF的逻辑之一,过去几年基金的大跌,令得不少基民都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厌恶了,所以现在投资更倾向于
当公募抱团瓦解后,基民的新去处

[原创]建发国际,还在增长的房企

6月房企销售表现还算可以,尤其是排名靠前的房企。6月百强房企销售金额环比5月增长33%,同比跌幅收窄至22%(1-5月累计下跌42%),其中Top10房企6月销售额同比跌幅收窄至4%,一定程度好于市场预期。往前看,7月和8月的基数更低,同比跌幅可能进一步收敛。根据我们之前的文章《丘栋荣一季度大幅加仓保利发展》的分析,如今的地产在底部区域,可以当做磨底的阶段。如果这个位置楼市销售还不能企稳,会有更多的政策出来托底。不过很难是那种很猛烈的政策,大概率是温和的释放。虽然整体房价还在下跌,但其实房企不需要楼市涨价,只要能够稳住,出现一个较为稳定的交易市场,也就足够了。目前来说,相比房价,房子能够流通起来更为重要。当然,这是建立在房价没有大幅波动的基础上。尤其是以价换量的二手房,表现的比较明显。目前的地产板块更多地还在博弈政策,如果数据稳住向好,那么板块就会从从博弈政策到博弈价值。可以开始关注一些资质不错风险较低的房企。一、逆周期黑马建发国际是少有过去几年都还能保持营收利润皆增长的房企。   建发国际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业务,业务收入占比96.8%,房地产项目遍布中国大陆多个省份的重要城市。同时也覆盖商业运营管理服务(代建)、物业管理、商业资产管理等轻资产业务,即旗下的建发建发合诚和建发物业。在楼市风声鹤唳的时候,还能有如此表现,这背后当然需要有一个强力的后盾。建发国际是福建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成员企业—建发房产的控股子公司。建发集团连续多年位于福建省企业集团首位,实际控制人为厦门市国资委,这是建发国际背后的靠山。    自2017年以来,建发国际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均保持增长,公司三道红线自 2021 年来维持绿档,有息负债主要来源于大股东借款(存量借款利率 4.53%)和银行借款(存量借款利率 3.0%),无表外负债或前融负债,公司自2
[原创]建发国际,还在增长的房企

三大新低板块

原以为中国资本市场今年的剧情是低开高走,咸鱼翻身,现在看来还是太乐观了。半年结束了,上证指数重下3000点,今年一开始的大跌,原来不是蓄力,而是为全年行情定下基调。以上都是玩笑,今年还有一半,中国股市最后全年表现如何尚未可知,如果买了中特估,今年还是牛市行情,但既然有这么多大股票天天新高,指数却不断下探,可想而知中特估岁月静好背后,注定有很多板块负重前行。有几个板块值得拿出来说说,指数还没新低,却已经是N年来的新低了:消费、券商和医药三剑客。过去这几个板块都有过高光时刻,跌了那么久,PE早就下来了,但水往低处流的现象就是没有发生,难道说现在抄底这些板块,是不聪明的行为吗?一、下跌的成因和代表性个股目前,中证医药、中证消费、中证券商,已经创下多年以来的新低。医药指数是10年新低,消费指数则是5年新低,券商是6年新低。多个代表的医药股如药明康德、爱尔生物、东方财富、海天味业、泸州老窖等,都悉数新低。    每个下跌的板块和公司都有自己的基本面和估值因素影响,但它们的共同点也是有的,那就是基金持股数众多。跌到这里,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非银金融的基金持股市值居然还是名列前茅,然后煤炭石油板块涨了那么多,却还没涨到持股市值前10。银行那么多万亿股才排第六,前五的板块多少都有仓位过重的问题。可见,被基金重仓了就是这些板块表现颓势的核心原因了,基金行业目前陷入死局,跑输大盘,基民不但不底部增资,反倒要撤退,因此进一步加大了赎回卖出力度,否则也不可能这么跌。当中最离谱的还是医药生物板块,目前只有三家市值千亿以上的医药股,恒瑞、迈瑞和药明。整体的利润也不高,总持股市值居然高达2700亿。   食品饮料好歹有五粮液、茅台这种巨头,3000亿持仓也还说得过去。不合常理的高持股,注定了医药指数在这三大新低板块中表现最差。所以说,哪个板块流动市值持股比中,基金
三大新低板块

上半年跑出超额收益的红利股

年初至今,美股以英伟达为首的AI科技股领跑全球,而领跑港股的是增长确定性更强的高息股,例如恒生红利ETF(159726),年初至今已涨超21%,于今年2月发行的港股央企红利ETF(513910)也涨超16%。            红利和AI是去年起的两条投资主线,而后视镜看,显然国内AI在去年热炒一把概念后,所谓的AI股是炒的一地鸡毛,与美股AI科技股的差距越来越大。相反,在一开始就频频不被市场看好的红利主线,反而是逻辑越买越顺。            为什么逻辑会越买越顺呢?这是投资范式的改变,也是市场对红利股认知的行为演变。            一、震荡市中的红利股 回看去年时,第一反应当然都是买弹性大的消费/AI股,这都是被赋予高预期的,当大家对收益强预期时,自然没多少人在意高息股的确定性强不强。但随着数月经济数据验证,强预期强现实的预期被扭转。换句话说,当部分资金在AI和消费上亏钱后,才有更多的人愿意去了解红利股的逻辑,也逐渐接受宏观不是强反弹的事实。            实际上,红利股的投资逻辑不难理解,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阶段,大多数企业的收入增长也随之放缓,对应着大环境的投资收益和确定性降低。            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抗周期性质的就例如中海油、三大运营商、中国神华、中核电等。商业模式是垄断性质的,需求和竞争都不用太过担心,虽然增速不快,但增长足够稳定,资产负债表健康,每年可支配现金流足够加码股东回报。      &
上半年跑出超额收益的红利股

让利大盘

A股的悲观气氛依旧,今日仍然是较弱的表现,算上这周,连跌8周。今日大部分股票都反弹了一点,但也能看出来,是各类求稳股在让利大盘,中字头微跌,把资金让给了其他板块,但即使是最强的科创50,在这种让利效应下,也只是涨了1%。情绪上没多大改观,也不要指望就这么一天,求稳股抱团会瓦解,而且发现了没,仍然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一个涨,另一个会跌。而且市场没什么方向,也完全没有改过自新的决心,像康美医药这种造假放出来的,还能被炒作,市场根本没有往健康化的方向去走。单日这样来一波,过几天难免又还是回到了原先的老套路中。医药、传媒大涨,也不具有代表性,一来无政策利好,二来无业绩,分红也不靠它们,而且民企的大市值今天也跟着中字头跌,很明显看出,今天就是炒小和炒跌得多。港股的走势偏弱,一定程度还是说明,A股还没那么快见底。市场见底的标志是中特估抱团瓦解吗,这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更重要的是市场更意识到民企科技成长的价值,并对分红一视同仁,但不是小盘、垃圾股和超跌的价值。
让利大盘

集体降温

目前汇市、股市、债市、楼市都有无形之手的出现,侧面说明就是到处都有问题,所以不论是A股或是港股的动力还是在持续下降,大家都在观望拒绝参与。今天高息股出现集体降温,资金流入了黄金、医药,可以说都是跟经济相关程度较低的行业。高息股虽然抱团越来越严重,但主因还是其他股票表现差,不是成长性弥补不了风险,便是股东回报不给力。例如当下中移动股息率6%,蒙牛3.7%,按市场预测蒙牛未来每年盈利平均增长10%,也要花5年股息率才能追平中移动。当然,也可以乐观看蒙牛派息率相比中移动还有倍升的空间。所以,就算高息股在目前位置回调了,也不代表资金会大幅流入其他领域。反而可能是中移动涨到股息率4%,蒙牛才会有性价比。这只是举例,但主要问题还是对经济增长缺乏了信心。展望下半年,不少外资投行看法都是偏乐观,焦点主要落在高息国企股及科技股,特别是市占率较高、拥有定价权、受益于出口的企业。虽然看法偏乐观,但也不代表外资会回流,但可能性是越来越大,一方面在于国内监管有改善迹象,例如去年底的游戏行业,另一方面对楼市这些影响经济的有很大放宽,这些对外资看法均会有有积极影响,但当下最大阻碍相信还是美国大选结果。至于国内投行,大部分同样偏好高息国企股,主要是外资早于2021年被逼走,国内资金拥有了定价权。假如外资回流,相信首选也不再会是这些高息国企。
集体降温

独立行情

美股牛市风头正盛,全球无论经济好坏,股市也都能涨,就A股表现最独立,这样的行情,完全就是给A股的投资者沉重打击。港股都跌不动了A股还在探底,要不是A股拖后腿,港股应该也能跟上去了吧,可想而知目前A股市场资金之匮乏,成交额都快新低了。银行板块是今天求稳板块表现最好的,也是市场表现最好的,但指数仍然跌0.83%,那显然,其他的股票跌幅肯定是巨大的。这种悲观的下跌,大家也不觉得奇怪,都觉得这是A股应该去的位置了。只是相关部门越跌,越不发声,是过去的两招促救市方案都无效失去信心吗?这样的停止,完全是半途而废啊。或者说,第三次出手还没到时间?目前,能喊得动靠回购救市的,都是大央企,刚好就是炒上去的这波中特估,在新高位置回购,它们也不愿意,太亏了,因此,A股始终等不到上市公司自己买自己的股票。因此,A股暂时失去了代表中国经济的功能,不要再期待普涨了,看港股更合理些。巨头们回购的作用已经很明显了,美团腾讯甚至中概股都相当强势。如果他们有A股,然后是两地一起进行回购,我想市场不会如此差的。那央企股价高犹豫回购,要靠谁呢?A股特有的民企巨头,基本就是新能源、医药、家电这些了,这个时候,宁德、美的、比亚迪这些公司的股价表现,是让A股像港股一样撑住的关键。它们不会新低,还挺强势,但相比腾讯美团还是逊色。表现股价,可以回购,也可以通过释放利好和表现景气,毫无疑问现在做得不够。
独立行情

降息预期加强

美国降息预期加强了,再次带动大宗商品的表现。不过,铜金这些企业大多仍在扩产中,短期不能像煤和油等企业一样大幅提高分红率,股价也就容易跟着商品价格波动。比如紫金矿业,之前更新了5年发展目标,2028年的矿产铜和金产量与2023年相比将约增长50%,即未来还会持续大幅投入,但当然公司的现金流足以覆盖资本开支,只是压缩了分红的空间。紫金早前发行了20亿CB,以及配售39亿元新股,虽然会稀释4%股权,但能够每年节省10亿元财务开支,且转股价约20元,对小股东来说也不算是坏事。另外,近年来地缘风险在不断提升,对这些在海外拥有不少矿的中国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潜在的黑天鹅。近日便有报导称中资金矿在刚果(金)遇袭,导致数名中国公民遇难。随着采矿业利润越来越丰厚,利益冲突也会越来越容易引发。回到大市上,港股7月以来表现不错,加上美元回落,以及大盘股回购支撑下,走势持续好转的机会甚大。如果还记得,之前市场预期会有3次降息,但现在应该大概率会只满足于1次的降息,而阴谋论去看的话,说不定会发生于9月在美国大选前。
降息预期加强

高溢价私有化:欧舒丹为股东送上年度最佳交易机会

如果你一直是欧舒丹(00973.HK)的股东,那么接受该集团现金方式的私有化要约,将会是你今年最愉悦的港股交易体验之一。   首先,因为胜率够高。从7月1号的公告可知,目前已有47.66%的欧舒丹独立股东确定、接受、推荐或支持私有化方案。要约人只需要在今年 8 月 26 日前收购不少于 90%独立股东所持股份,即可确认私有化。   其次,赔率也不低。每股要约价为34.00港元,较不受干扰日之前的连续60个交易日平均收盘价每股21.14港元溢价约60.83%。   胜率和赔率双高的投资交易,在今年的港股中有多难得不必多说。很多投资者近些年在港股的持股体验总结起来就两个——“心累”。尽管今年上半年恒指迎来反弹,但依旧破位,没能站稳18000,究其原因就是根本性的流动性风险没有解除。   眼下,欧舒丹的私有化说得上是给集团股东带来了一丝慰籍。     一、私有化的必要性   2023年8月9日,欧舒丹短暂停牌,停止交易时间直到14日。在此期间,集团发布的一份公告显示,欧舒丹早已酝酿私有化。消息传出后,复牌首日集团股价跳空高开,单日涨幅近9个点,直到今天,欧舒丹的股价依旧受私有化的消息催化。   市场对欧舒丹私有化兴奋异常,纷纷看好欧舒丹私有化,因为集团经营也真不算差。   欧舒丹的主品牌L’OCCITANE en Provence诞生于1976年,是起源于普罗旺斯的身体护理品牌,客单价在200元左右,高于竟对的40-50,素来有“护手霜届的爱马仕”之称。集团旗下另有7个品牌,业务覆盖90个国家,涵盖包括身体护理、护肤、彩妆、香氛在内的多个品类。   不难看出,欧舒丹是一家全球化、多品牌发展的国际化集团。且因为集团当年看中了中国中高端美妆的消费潜力,所以选择在港上市。依托中国市场庞大
高溢价私有化:欧舒丹为股东送上年度最佳交易机会

腾讯“抄底”腾讯:千亿回购启航

今年上半年,据统计至少有180家港股公司实施了回购,总金额达1210亿港元,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特别是在互联网企业中,几乎各家的股东回报方案都得到了显着提升,可以说,互联网回报股东的新时代已经开启。在这些企业中,港股的“定海神针”腾讯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今年上半年,腾讯以523亿港元贡献了港股市场四成以上的回购量,稳居港股“回购之王”的宝座。二季度,腾讯单季回购金额达到375亿港元,较一季度的148亿港元实现了翻倍,回购均价从290.6港元提升到361.8港元,涨幅近25%。    值得一提的是,腾讯今年的回购金额将超过1000亿港元,较去年的490亿港元翻了一倍。千亿回购计划是什么概念?这金额是过去十年腾讯回购总金额的总和,这侧面证明管理层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且重视投资人的诉求。通过回购注销、分红、实物分派等各种手段,腾讯在业绩增长的同时,也在资本市场切实回馈股东。一、千亿回购的意义正在积极显现回顾过去两年,自从腾讯大股东Prosus开始减持以来,股价受到了一定压制。尤其在港股表现不佳时,市场上还出现过规律性的交易行为。    例如,港股上市公司在财报发布前一个月内有“回购静默期”,即在此期间不得进行回购。这导致去年之前每当腾讯进入回购静默期,股价上行压力较大。通过下方数据可以看到,2023年底之前,5次静默期中,只有2022年10-11月腾讯股价是涨的,其他时间均下跌。不过,从去年底开始,腾讯股价已经连续两次静默期都是涨的。尤其是在今年开启千亿回购计划后,回购量已远超大股东减持数。所以无论是在可回购的正常交易日内,或是静默期内,大股东减持带来的影响已可忽略不计,而这一点正在被市场共识。    即例如,今年1-3月回购静默期时,恰好是上半年港股行情最差的一段,恒指一度跌至14800点。而腾讯在这期间表现明显好
腾讯“抄底”腾讯:千亿回购启航

增速仅次于爱马仕,Prada做对了什么?

2024年第一季度,Prada集团销售额大涨16%至11.87亿欧元,增幅仅次于爱马仕。相比不久前刚刚公布业绩的同行来说,Prada无疑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好的奢侈品集团。来源:门道时尚之前的增长可以归因于奢侈品市场的回暖,大家美美与共,但现在的逆流而上,则反映了Prada有别于同行的优势。这种优势既有时尚风口轮流转的消费趋势,又有集团自身的求变和天生的逆风翻盘基因。一、正中风口的miumiu定位集团旗下的miumiu品牌凭借着同比增长89%的迅猛姿态,上演了“一骑绝尘”般的好戏。因为和其他品牌的副线不一样,MIU MIU 是独立于 Prada 的存在,该前提为品牌增长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交媒体的全面盛行,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发生巨大改变,年轻消费者们不再盲目追求 Logo,比起品牌,他们更看重个性化。相比LV、Dior、芬迪被视为父母时代的产物,MIU MIU作为“挣脱原生家庭管控的叛逆千金”的品牌定位,就十分符合现在的消费趋势。   miumiu品牌主理人Miuccia Prada毕业于米兰大学政治学系,是一位对政治和女权主义充满热情的时尚设计师。而她和Lotta Volkova的合作让miumiu品牌定位更为精准的同时,又能以一种离经叛道的方式出圈。作为巴黎时尚界迅速攀升的关键人物之一,Lotta Volkova 十分擅长另类营销。在实验时尚项目“致东京的一封情书”中,Lotta就让身着miumiu服装、头戴二次元头套的模特,游走在东京街头。这种前卫的亚文化已经跳出单纯的美丑范畴,借用有争议性的造型,激发时尚博主的规模化曝光,从而驱使网友形成自发性的病毒式传播。    Miuccia本人的设计理念加上Lotta的病毒式营销,让这个成立仅30年的品牌成功甩开一众劲敌,在2023 年第三季度首次登顶Lyst 热门品牌榜单成为全球最
增速仅次于爱马仕,Prada做对了什么?

高负债高支出的中广核新能源,股价竟翻倍了?

今年电力股大都表现不错,也都各有逻辑。公用事业化程度最高的水电,通常具有较低的运营成本,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有长期的净回报期,稳定的分红,在宏观低迷的时候,作为防御股备受关注。火电则是收益于煤价下跌,甚至长期平稳,能够稳定分红预期,叠加电改关注度提升。核电则有机组审批加速预期。似乎就绿电没什么表现,大部分的绿电今年的股价都是下跌。不过也有几个表现不错,其中港股的中广核新能源的股价从低点到高点,倒是很丝滑的涨了一倍。不过其股价从更长的时间维度上看,似乎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小反弹。在5月发电量表现不佳的公告发出后,股价反而令人不解地大涨11%。    而后股价进入调整,是否就结束了这轮的暴力反弹?一、度电利润领先行业中广核新能源是中广核集团旗下唯一新能源上市平台,拥有集团境内新能源项目优先开发和收购的权利。中国广核能源国际控股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拥有公司 72.29%的股权。其业务分布于中国和韩国两地,其资产组合包括位于中国及韩国电力市场的风电、太阳能、燃气、燃煤、燃油、水电、热电联产、燃料电池及生物质发电项目。中国及韩国分别约占公司权益装机容量的77.5%及22.5%。上市以后公司新能源装机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公司拥有权益装机规模 962.2 万千瓦,其中风电/光伏/气电/煤电/水电/生物质的装机分别为 443.8/175.9/170/99/5.6/11 万千瓦。清洁及可再生能源项目(即风电、太阳能、燃气、水电、燃料电池及生物质项目)占公司权益装机容量的83.8%;传统能源项目(即燃煤、燃油及热电联产项目)占权益装机容量的16.2%。   韩国燃气项目和中国新能源项目贡献了主要的营收和利润,2019-2020 年利润占比超70%,2021 年以来利润贡献接近 100%。    韩国项目的权益装机量虽然只占近五分之一
高负债高支出的中广核新能源,股价竟翻倍了?

一年五倍的HIMS是什么来头?

美股近一年涨幅榜排行中,除了Ai相关的个股,几家产品出圈的消费股也在列,比如燃力士和deckers,都乘风而起,但也有一家卖药的互联网公司鹤立鸡群,1年内大涨4倍。这家名为HIMS&hers的公司,主营业务线上卖药房,公司专注于那些常见的难言之隐,比如脱发、ED。对于患者而言,去医院开药相当尴尬,去线下买药也不见得多么自然,一不小心就会遇见熟人。基于这些药物的种种使用场景,催生了用药难,买药难的依从性问题,很多患者因为获取药物不易,无法按时服药,这时候,HIMS的解决方案就很完美地跳过了获取药物这一步。也正因此,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从模式看,似乎是互联网药房对传统药店的降维打击,造就了这家公司的成功,然而事实上,成功背后的逻辑远没有那么简单。一、从难言之隐出发这家公司创办于2017年,创始人Andrew Dudum注意到了男性护理行业的困境:当代男性在面临脱发、皮肤护理、性健康等常见问题时,通常难以启齿,既不愿意约见医生,长期使用原研产品也太贵。因此,他决定创立 HIMS,一个为男性提供预防保健咨询建议和个护方案的平台,帮助男性解决这份尴尬。最初,HIMS 以售卖男性脱发产品和 ED 药品为用户所知,后来才将业务扩展到男士护肤领域,为男性提供保湿、抗皱、治疗粉刺等针对性产品。随着成功进入男性健康市场,HIMS 进军女性健康市场,推出了专门针对女性需求的健康个护品牌 Hers。对于消费者而言,该品牌并非只提供配送服务,单纯的配送买药,这就跟doordash这种外卖跑腿服务没什么两样了。公司提供了对疾病的咨询方案,并且个性化定制用药的方案,针对患者情况,调整药量,配送频率,还有药品的包装方式。可以看到,消费者的定制化方案增速迅猛。   从相关数据中不难看出,公司的用户数据增速迅猛,并且随着规模逐渐建立,公司也有望在2024年开
一年五倍的HIMS是什么来头?

AI驱动换机周期下的苹果

在英伟达拆股后再创新高的这段大涨里,给英伟达供货的公司们也创下历史新高,例如代工环节的台积电、服务器部分的超威电脑和DELL戴尔,唯有3家能供HBM的海力士、三星、美光,以及架构端的ARM。这些公司在美股各家科技巨头上调资本开支后,可以说是赚的盆满钵满,至少短期内的订单不用愁,硬件端的军备竞赛继续加速。但应用端层面发展的就不及硬件端那么快,除了ChatGPT的商业化做的好之外,大多数AI应用的盈利能力还是偏弱的,还未出现一家能提供大量用户的应用端入口,而近期市场预期应用端能做好的是投入AI最晚的苹果。一、苹果ALL IN AI,博弈换机大周期在两周前,苹果推出了AI相关的Apple Intelligence计划,该技术指的是在iPhone 16系列开始,将在手机内植入AI大模型,一部分技术来源于苹果自身研发,也就是原先的SIRI,而另一部分技术需要合作伙伴来共同提供。在宣布AI计划后,立刻吸引了ChatGPT、谷歌的Claude、Meta的Llama,以及Perplexity等大模型申请与苹果合作,苹果在两日内涨超10%,再创历史新高。大涨的主要原因是苹果加快执行AI计划,市场都很认可苹果做好产品的能力,加上科技股都在大涨,AI计划成为催化剂。   另一点,虽然苹果是全力投入AI最晚的科技巨头,但苹果拥有手机行业里最高APRU的用户群体,付费能力强的用户群体恰好是大模型公司最需要的,所以苹果在AI应用端付费上有不小的想象空间。根据预测,若苹果在发布会上的AI功能实装到新机型上,有望对iPhone能达到5-10%的销量拉动。两点叠加,以致于外资博弈苹果在嵌入AI大模型后,能够驱动更多消费者的换机需求,也有助于手机厂商提高定价,增厚利润率。例如,带有AI大模型的三星S24 Ultra价格从上一代的1199美元提高到1299美元,而后续也可以推出更多需要订阅付
AI驱动换机周期下的苹果

争夺“智驾芯片第一股”的地平线和黑芝麻,谁更有看点?

在NOA(领航辅助驾驶功能)风潮席卷全行业下,自动驾驶芯片商再次站到台前。在港交所已通过聆讯的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都是这次在台前站着的市场参与者。在特斯拉FSD有望入华的关键节点,地平线和黑芝麻智能都计划今年下半年敲钟上市。对于两家企业而言争夺“智驾芯片第一股”的头衔很重要。对于投资者来说,则更应该思考谁的确定性更高、更有投资价值。一、便宜是关键自动驾驶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行业。从长远来看,包括汽车在内的自动驾驶机器市场的规模将是一个3000亿美元的机会。预计到2030年,汽车ADAS和信息娱乐系统的总价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Mobileye是全球排名第一的ADAS芯片供应商。自2017年被收购以来Mobileye就一直是英特尔在智驾芯片领域的王牌。但不幸的是Mobileye遗传了英特尔的老毛病,技术挤牙膏,又格外坚持“芯片+算法”的一体化配套,其中架构并不开放,难以保证数据安全也让客户很难二次定制开发。这并不符合车企注重定制化服务、国家强调数据安全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随着行业的成熟,市场竞争也明显加剧。跟不上客户需求的Mobileye丢了不少份额,国产企业瞅准时机,争夺份额。   2022年在全球高算力(算力大于50Tops)自动驾驶SoC领域,英伟达、地平线、黑芝麻智能、华为海思、高通这几家巨头占据全球94.7%的市场份额。来源:新汉科技国内芯片设计企业能榜上有名并不意味着能和英伟达构成实际性的竞争关系。只是英伟达的芯片实在太贵,承载着物美价廉优势的国产芯片需要应运而生。以地平线为例,其征程芯片单价低于50美元/片,低于mobileye也远低于 250 美刀的英伟达Orin。黑芝麻的华山系列更是低至15美元/颗。国产芯片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对注重BOM成本的新能源车企很有吸引力。地平线的征程成功上车理想ONE和L9,又合作了上汽、大众、比
争夺“智驾芯片第一股”的地平线和黑芝麻,谁更有看点?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