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社
数读社
数据为尺度解析商业,专业、价值、直击重点
IP属地:未知
9关注
72粉丝
0主题
0勋章

出海,创新高,凶猛增长,10月国产新能源让欧洲人慌不择路

    “反补贴关税会长远地削弱一个行业的竞争力。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将给各方带来繁荣、增长和创新。”   这是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在10月的表态。   欧盟反补贴税是10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但实际上也可能是最不值一提的事件。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路上,这些阻挠可以预见,也无法阻挡大趋势。   继续狂飙   “金九银十”,这两个月通常是国产车企销量增长的关键阶段。   9月的销量已经算得上“疯狂”,10月还在增长。本月,已公布销量的12家主流车企,几乎都呈现同比、环比增长。12家车企销量的平均值高达80269台,比上一个月大幅度增加11358台。按照中位数统计,10月为39114台,比9月增加了6340台,增幅比9月还要夸张。   其中,比亚迪、吉利、奇瑞、零跑、长城、小鹏6家车企销量都创造了历史新高。这样的增长,是以9月多家车企销量创历史新高为前提的,车企快速狂奔的基调依然在延续。       车企竞争的门槛继续提高,上个月有两个车企销量在2万台以下,本月哪吒未公布销量,未过2万台的车企只剩下北汽。小米交付量首次突破2万台,目前已经与蔚来、小鹏的体量相当,末位淘汰已经压迫到主流车企,竞争愈发惨烈。     更让车企压力山大的是头部平台带来的冲击。本月,排名前三的比亚迪、吉利新能源和奇瑞新能源都创造了历史新高,环比增速也是12家车企中的前三名。排名靠后的北汽环比下滑,哪吒汽车甚至没有公布销量,掉队的意味明显。   车企的内卷还在加剧,一方面,报废更新补贴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便利。全国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已经达到157万份。另一方面,价格战依然在延续,乘联会数据显示,1至9月汽车行业利润率4.6%,处于较低
出海,创新高,凶猛增长,10月国产新能源让欧洲人慌不择路

打不完的仗,花不完的钱,美团要用效率革命挣2000亿

    2015年的11月,在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一个月后,美团内部流传出了一张照片。在一个内部活动上,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情绪失控,与同事抱头痛哭。     张涛的眼泪,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快的、优步中国、赶集网、去哪儿、土豆网……都成为时代的NPC。   现在看看当初,张涛流泪是有道理的,被合并的APP都已淡出舞台,唯独大众点评,依然是很多人手机里的必备APP。   张涛对于大众点评的经营并没有失误,只不过竞争对手是王兴。在那个筋疲力尽的阶段,只有王兴还能继续烧钱。   在大众点评之后,美团将战火从外卖烧到社区团购,又继续烧到网约车、OTA。   如今,美团又掀起了新一轮战争。   闪电仓的新战场   2024美团即时零售产业大会上,美团宣布到2027年,闪电仓将超过10万个。   何为闪电仓?结合美团对外披露信息,这是前置仓的一个变种。不同之处归结起来是基本只做线上,“面积小,SKU多、专做外卖、有专人或机器人等保证24小时运营。”   图片来源:网络   模式并非自营,而是与商家合作。商家选址,美团提供“精准选址,运营指导,爬坡资源,牵牛花系统,专属配送解决方案”。   目前美团闪电仓数量为3万个,也就是说,美团要在接下来3年左右,每年建超过2万个闪电仓。这是个巨大的任务指标。   闪电仓暗示着,美团的新战争已经打响。京东旗下的生鲜业务“七鲜”在北京开出首个前置仓,再加上仍然在赛道里的玩家山姆、盒马等,“冬眠”的前置仓又苏醒过来。   美团的特点在于,并不强制商家的供货来源,与商家是一种弱绑定关系。只要商家踊跃参与,就有可能形成快速扩散。   因此,问题的关键就是吸引“吃螃蟹”的商家,并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利
打不完的仗,花不完的钱,美团要用效率革命挣2000亿

这家国产智能驾驶王牌:暗盘股价大涨,被比亚迪、理想疯抢

    2021年6月,有一家公司,拿下15亿美元融资。按照当时的报道,这是这家公司的第C++++++轮融资。   是的,这家公司光是C轮,就融了7笔钱。   从2020年12月底开始,这家公司每个月拿到一笔钱。资方除了高瓴、中金这样的明星资本,还有比亚迪、东风、长城、比亚迪等一种汽车名企。甚至还出现了宁德时代这样的产业链巨头。   这家公司名为地平线,即将登陆港交所,在昨日的港股暗盘交易中,收涨36%。   值得注意,上市前基石投资者包含阿里巴巴、百度、法国航运巨头达飞集团和一家宁波市政府基金。   可以说,从互联网到车企,从创投到产业链,从央企到政府投资机构,都在追捧地平线。   这家公司是何方神圣?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追捧?   发展历程     地平线成立于2015年12月。   这一年,余凯从百度离职,他邀请了百度IDL主任架构师黄畅、Facbook FAIR创始人杨铭、前诺基亚副总裁方懿一同创业。起初团队擅长软件和算法,但余凯希望能从新品架构底层到软件算法重构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于是他们请来了前华为芯片架构师周峰。   最初,地平线的目标是要打造万物智能的大脑,业务有两个方向:面向智能家居和机器人的安徒生平台和面向汽车智能驾驶的雨果平台。不过后来,智能驾驶业务跑得更快,地平线目前已经专注于自动驾驶。   地平线很讨巧地选择了二级供应商的思路,算法+软件+硬件的模式,为高级辅助(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提供核心技术,方案“三高二低”高处理能力、高可靠性、高性价比,低延迟及低能耗的方案。也就是说,地平线既不抢汽车芯片制造商的生意,也不抢自动驾驶方案的盘子,客户既有OEM(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也有汽车制造一级供应商,避免了最
这家国产智能驾驶王牌:暗盘股价大涨,被比亚迪、理想疯抢

京东杨笠事件另一面,京东正在丢失3C基本盘

    今年上半年,京东的电子及家电收入同比下滑4.6%,占比48.65%。   按照半年报统计,这项业务占比创造新低。而此前,京东这项业务一直超过50%。   与杨笠的合作被推到风口浪尖背后,是京东3C基本盘的松动,当3C的主要消费群体不2像以前那般重要,问题也就相应发生。   拖累业绩   京东已经连续8个季度个位数增长,最近两个半年度持续降速。   今年二季度,京东营收2914亿,同比增长1.2%,这是增速的历史新低。哪怕受拼多多冲击最大的阿里,也有3.88%的增速。     按照通行的逻辑,京东以服务和体验见长,与低价并不产生直接冲突,却与阿里受到了相同程度的冲击。这其中,电子及家电业务是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上半年,京东这项业务2683亿,同比减少0.3%。其中,二季度收入1451亿,同比下滑4.6%。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要素值得关注。其一,3C业务就是京东营收失速的关键。因为这项业务减少了71亿,而京东新业务虽然下滑幅度大,但下滑绝对值少,只有25亿。   其二,中期业绩会包含618,电子及家电业务业绩下滑,很大程度上说明,京东3C在618期间卖得不算理想。   这并不是一个季度的问题。京东3C业务的占比一直在下滑。按照年度变化看,从刚上市时期的98%,随后比重一路减少,去年年初,首次跌破了50%。目前看,这项业务还在持续压缩。与此同时,包含日用百货的一般商品收入从2019年开始一直稳定在30%。     3C业务一直是京东的基本盘,而如今,收入和占比同步下滑,意味着京东正在丢失基本盘。这个现象背后,有被动因素,也有主动因素。   先说被动因素,3C的价格普遍较高,最近几年消费承压,京东这部分业务也相应出现滑坡。另
京东杨笠事件另一面,京东正在丢失3C基本盘

困在内卷的闪送骑手:3年增加170万,配送时长压缩,收入下降

  2021年3月,在闪送宣布融资时,媒体报道显示,闪送有100余万名骑手。   仅仅过去了3年多,闪送的招股书显示,注册骑手270万,增加了近170万人。   但这段时间,闪送营收只增长了50%左右,远不及骑手的增速。   带来的结果也只能是配送时长压缩,每单收入下降。   刚需,小赛道   快递、物流、外卖、即时配送本质上是金钱与时间的交换。都是花一部分人的时间,帮助另一部分人完成耗时、耗力的事情。   快递、物流是远距离配送,外卖是短距离配送,跑腿、同城则是介于二者之间。闪送就位于这个赛道上。由于达达占据了“即时零售第一股”,顺丰同城成为“第三方即时配送第一股”,闪送没有了成为“第一股”的机会,需要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因此打出了“最大的独立按需专递服务提供商”。   所谓按需专递服务,是一对一急送,闪送员从取件到送达全程一次只服务一个客户,点对点送达。这种模式下,闪送有几个核心优势。   首先,一对一服务,每个重要文件都有直接的负责人,几乎不存在丢件、破损等问题。闪送招股书显示,在2023年和今年上半年,其损失率都很低,只有0.01%。   其次,相比其他配送,一对一服务自然收费更高。招股书中提到,客户愿意为服务体验支付高价,根据艾瑞咨询,上半年,平均每单价格为16.5元,与按需配送行业的其他主要参与者相比,有显著溢价。   第三,刚需。对于对安全性有要求的情况,一对一配送自然要比集中配送的情况更有保障,特别是时效性强、十分重要的物件。对于一线城市,工作生活中这样的场景虽不会经常出现,但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需求。   闪送最常被提及的就是当初“拯救”袁弘与张歆艺婚姻的故事。2016年,张歆艺、袁弘将在德国举行婚礼,在机场,因张歆艺忘带手机、婚礼头纱,
困在内卷的闪送骑手:3年增加170万,配送时长压缩,收入下降

一天2700亿的双十一,再也回不去了

    从昨天开始,打开一些热门APP,都会看到满屏的促销,有时候还回自动跳转到购物APP中,让人误以为自己打开错了APP。   每当这种情况出现,是在提醒我们,双十一又来了。   今年的双十一比以往早了大约一个半周,天猫在昨天晚上开启了预售,京东也开启了大促活动。   但对于双十一的热情,正在变得越来越淡。   热情变淡   最近几年,随着淘宝天猫逐渐被拼多多、抖音抢走地盘,双十一早就没有了往日的荣光。   双十一最火爆的时间当属2015年前后,伴随着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淘宝天猫几乎找不到对手。与此同时,阿里的“创新”还没有增加太多,以至于天猫的玩法尚且处于比较简单的阶段。   彼时,双十一严格按照时间开启,也就是0点开始,促销力度较大。很多人都是熬夜抢购,甚至为了购物熬到半夜。赶上工作日,很多消费者甚至会为此而迟到。当时流行的词是“剁手”,用来指买东西太多、掏空钱包而后悔的行为。朋友同事之间,见面都问“买东西了吗?”“剁手没?”。   当时双十一的增速堪称奇迹,每年的销售额都完美拟合了数学曲线。2019年4月,有微博用户表示,双十一数据几乎完美地分布在三次回归曲线上,拟合度均超过99.94%,过于完美以至于怀疑是造假。   2019年,双十一销售额达到2684亿,又一次契合了数学曲线。     然而,摩尔定律也有失效的一天,这样的火爆不会一直持续。2020年,天猫把双十一拆成了11天;2021年,天猫悄悄把战报的口径改了,从“销售额”改为“交易额”,后者指所有成功的交易,范围更加宽泛。到2022年,天猫不再公布双十一GMV数据,只是用一句“今年双11稳中向好,交易规模与去年持平”简单概括。   实际上,按照百度指数,2019年,双十一
一天2700亿的双十一,再也回不去了

炒作股价、助贷上岸、海外收割,洋钱罐周亚辉的生意经

        2023年3月,上市公司昆仑万维一个季度暴涨了225%。究其原因,ChatGPT引爆大模型概念,而昆仑万维又恰好成为了AIGC概念股。   这一幕有些似曾相识。   2015年,顶着“网络游戏第一股”光环的昆仑万维,大举投资P2P,在那个互联网概念稀缺、互联网金融站上风口的时代,昆仑万维成为当红炸子鸡。   仅仅半年,昆仑万维涨了将近700%。   股市有很多“炒股达人”,昆仑万维实控人周亚辉当属其中之一。   精准蹭热点   即便不认可周亚辉的商业能力,也不得不赞叹他的投资眼光和踩概念的能力。   2022年,在业绩出现下滑的情况下,周亚辉成功抓住了AI大模型的机遇。2022年报里,昆仑万维唯一涉及AI的是“游戏及AIGC”,还被放到了业务板块的最后一个。然而到了2023年,昆仑万维直接宣布All in AI,几乎把所有业务板块都加了AI。   伴随着股价飞涨,周亚辉的前妻李琼宣布减持3587万股,套现13亿。为了显得减持合理,李琼还将减持的一半以上借给昆仑万维,年利率2.5%。   蹿升的股价、减持的方式,与当初刚上市时如出一辙。   2015年1月,昆仑万维在牛市期间成功上市。彼时,互联网概念稀缺,原本是游戏业务为主的昆仑万维,适时将自己塑造成为“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成为炙手可热的互联网概念股,股价随即被爆炒。随后,创业元老方汉计划将股票的减持所得,借给公司作为营运资金使用。     上市融资后,周亚辉没有将钱用于业务,转而找寻各类投资标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他投资的焦点。仅仅在2015年,昆仑万维就投资了趣店、随手科技、银客网、洋钱罐等多家初创公司,合计投资金额超过1亿美
炒作股价、助贷上岸、海外收割,洋钱罐周亚辉的生意经

迟到的特斯拉Cybercab,掀起全球无人驾驶竞争热潮

          北京时间10月11日,多次跳票的特斯拉终于发布了Robotaxi,马斯克将其命名为“Cybercab”,并在发布会上强调没有方向盘和踏板。马斯克高调宣布车辆成本预计将低于30000美元(约21.2万元人民币),不过要到2026年投入生产。提前一年半发布,足以见得,特斯拉对于Robotaxi驶的急切心情。   马斯克“画饼“的背后,是无人驾驶出租车广阔的市场前景。   “得益于自动驾驶技术,无人驾驶出租车可以降低用户的出行成本,也可以降低机构的运营成本。”马斯克现场表示,随着业务的进一步铺开,可能会逐步降低至每英里0.3至0.4美元。未来每个网约车司机可以管理10-20辆的Cybercab车队。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谷歌旗下自动驾驶公司Waymo也开启扩张,与网约车巨头Uber以及现代汽车等整车企业展开合作。   毫无疑问,无人驾驶产业爆发的序幕已经拉开,中美科技公司即将展开激烈角逐。     不过,就在马斯克反复“画饼”之时,本土无人驾驶公司萝卜快跑近期正在积极进行全球布局,已与多个国际公司进行了深入沟通,计划进军海外市场。   更重要的是,百度还将面向全球用户发布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10.0,该平台将搭载百度在今年5月的Apollo Day 2024上发布的自动驾驶大模型ADFM(Autonomous Driving Foundation Model)。   这也是全球首个搭载大模型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升级后将大幅提升安全性、智能化和易用性。   无人驾驶发酵,中国本土企业抢跑   无人驾驶产业已经发展多年,但直到今年,产业拐点的意味明显。   5月开始,萝卜快跑的实践引发了全球的关
迟到的特斯拉Cybercab,掀起全球无人驾驶竞争热潮

6家车企销量历史新高,9月国产新能源卖疯了

        9月中旬,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场直播中火力全开:   “长城销量哪怕跌落前十也不怕,宁可少干点,市占率少一点,也不去追求没有意义的销量。”   “行业内部内卷、存在恶意竞争。”   “过度的价格竞争只会导致恶性循环,让整个行业失去健康的发展环境。”   这场反内卷宣言的月份,长城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内首次突破3万台,长城照例发了销量海报。   增量市场的空间所剩不多,尽管嘴上一直喊着不要,行动却异常诚实。   炸裂的9月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预计,到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将突破1000万辆。按照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的预测,未来预计我国新能源车还将保持10%至20%的增长趋势,直到国内销量达到2000万辆以上,才会转入到稳定增长阶段。   这意味着,目前新能源依然处在增量市场的窗口期。这样的机会,让车企不谈销量反而不符合市场规律。   9月,车企又迎来了多项利好。一边,成都车展在8月底开幕,作为下半年重要的车展之一,不少厂商都在这两个月密集发布车型,包含不少旗舰车型,进一步刺激了购车意愿。   另一边,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优化汽车以旧换新标准。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截至9月19日,全国几乎所有省份均已出台并落实汽车置换补贴政策,单车补贴金额均较为可观。当时累计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已经超107万份。   多重利好的结合下,9月新能源销量堪称炸裂。   目前公布销量的12家车企集团中,平均销量达到了69271台,比8月增加了9181台,可见整体销量规模增长之大。按照中位数,9月为32774台,比8月增加了772台。其实,8月份
6家车企销量历史新高,9月国产新能源卖疯了

市场营销仅5人的小赢科技: 半年大赚8亿,坏账率攀升

1999年,中国互联网掀起了第一波创业大潮。唐越也是这波浪潮中的一份子,只不过比起马云、李彦宏、周磊、张朝阳,唐越这个名字略显生疏。   华尔街摸爬滚打7年的唐越,与团队共同创立艺龙网,这个平台在后来很长时间内都是携程重要对手。   2006年,把艺龙成功带上市的唐越辞去CEO,安心当起了投资人。然而8年后,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他再次涉水,创立了如今的小赢科技。   P2P鼎盛时期,小赢科技并不算头部,却在行业出清的震荡中存活了下来,时至今日,唐越依然拥有91.5%的投票权,牢牢掌控着公司。   今年上半年,小赢科技实现了营收利润的双增长,并且增速都是两位数。   成交下滑无碍赚钱   小赢科技可能是目前为数不多能保持营收利润双双增长的助贷平台。   下行周期,活跃借款人的风险意识偏向保守,风险承受能力也会下滑,这个大前提下,小赢的借款人从147万增加到164万,增加了11%。   今年二季度,小赢科技营收13.7亿元,同比增长12.5%。从2022年四季度至今,小赢都保持了营收的两位数增长。     净利润的表现更加亮眼,净利润4.2亿元,同比增长13.4%。小赢的营收不到信也科技的一半,净利润却达到了后者的四分之三。对比其他平台,维信金科、乐信、信也科技、嘉银科技、宜人智科净利润分别下滑了60.2%、53.2%、15.6%、15.7%、6.1%。足以见得,小赢科技的净利润表现非常突出。   净利润的突出表现,助推小赢的净利润率达到30.3%,这是2019年行业出清以来的新高。基本可以论定,小赢呈现了逆周期的增长表现。     借款人增加是符合当前周期特点的,同时,借款规模下降也符合这个周期的特色。二季度,小赢促成和发放的贷款总额为227亿,
市场营销仅5人的小赢科技: 半年大赚8亿,坏账率攀升

新势力“七姐妹”,二季度抢下1275亿

        蔚来、理想、小鹏、零跑、极氪、赛力斯(主要指问界,为方便理解,文中统称赛力斯)、小米,这是目前已经上市的7家新势力车企,我们暂且叫 “新势力七姐妹”。   随着蔚来发布二季度业绩,“七姐妹”的财报已经相继披露完毕。   其实早在7月披露完6月销量时,这七家车企的业绩就已经有了大致的预期。但详细的数据披露后,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各家车企的细节。   现阶段七家车企的发展如何?   集体增长,阶段分化   新势力整体处于增长,但增长的阶段不同。   二季度,7家车企总营收达到1275亿,同比增长了104%,激烈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七姐妹”竞争力非常强。   7家车企都保持了销量和营收的增长。由于去年问界系列在二季度销量低迷,因此成为今年二季度销量增速最快的车企,增长271%。蔚来、极氪也都实现了翻番式的增长。增速最慢的是理想和小鹏。理想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销量已经达到8.65万台,基数较大;同时在今年一季度MEGA车型遭遇滑铁卢。小鹏则主要是因为销量低迷。   按照销量规模,理想和赛力斯是第一梯队,蔚来和极氪是第二梯队,小鹏、零跑、小米是第三梯队。   二季度,理想销量最高,是唯一销量过10万的车企,赛力斯与之相差不大,销量接近10万。蔚来、零跑、极氪的销量都超过了5万台,小鹏和小米则销量较低。小米刚刚启动交付,目前销量提升主要受限于产能。小鹏的低价车型将在三季度推出,因此这个梯队未来几年内很可能会出现巨大改变。     营收通常是跟随销量水涨船高,不过还有一个关键变量——价格。目前的产品布局,蔚来、理想、极氪、问界的价格段位较高,主力车型都在20万以上。小鹏、小米的定价居中,其中小鹏车型分布广泛,小米最高价车型不超
新势力“七姐妹”,二季度抢下1275亿

消费理念变天!“觅爱车”开启汽车交易智能询价时代

      《金钱心理学》作者摩根·豪泽尔曾在文章中提到,大部分消费者都有能力分辨商家是不是在扯淡,诚实是建立信任的好方法。即使告诉消费者自己的错误也能赢得信任。   直到今天,商业世界才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   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总产值高达11万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越房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第一支柱。今年,对于汽车消费市场的期待跃然纸上。   年初,两会定调今年为消费促进年,大力推动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以旧换新。8月,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汽车以旧换新标准。着力推动汽车消费市场繁荣。   在消费市场迫切需要提振的环境下,汽车消费市场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现阶段,汽车消费似乎被无形的环节阻挡,有着明显的效率问题。8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2%,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   究其根本,供给端生产力提升固然是重要原因,交易环节堵塞也是无法回避的症结。这也是开头所说的“诚实”与“信任”。年轻消费者的习惯发生了巨大改变,现有的模式却没有服务好市场。   经销商与车主的博弈   经销商、消费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壁垒,这是阻碍交易效率的关键。   先看需求端。购车和换车的主力群体已经迁移到年轻群体,在他们身上,消费理念发生了明显变化。   首先,回归理性。年轻消费群体摒弃掉了虚假的消费升级,更加追求性价比。多数人的风险偏好趋向谨慎,不会为了品牌而过度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给消费者让利是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其次,信息对称。主力消费群体对互联网的玩法已经非常熟悉,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能轻松获得汽车配置、性能、评价等信息,依靠信息不对称做生意行不通。   第三,基于信任感消费
消费理念变天!“觅爱车”开启汽车交易智能询价时代

8月新能源车企:密集发车,抱紧华为,狂卷销量

    在MONA M03上市发布会上,何小鹏又制造了一次焦虑。“未来十年主流车企仅剩七家”。   8月是半年报的披露周期,销量之外,财务状况成为舆论关注的又一个焦点。   小米披露汽车业务业绩,每辆车亏损6万话题登上热搜;月末,面对“蔚来宣布破产”的谣言,蔚来直接宣布报警。谣言之所以找上蔚来,是因为2018年至2023年,蔚来已经亏了恐怖的729亿。   在一如既往卷销量的同时,车企经营可持续性也是重中之重。剩下来,才能考虑跻身主流的可能性。   销量继续攀升   政策依然在为新能源市场添柴加薪。   8月16日,商务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对符合规定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标准由购买新能源乘用车补1万元提高至2万元。   官方表示,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鼓励措施助推了新能源车企整体销量持续攀升。   经历了7月的相对平淡后,8月车企销量再度爬坡。截至目前,共有12家车企,22个品牌公布了销量数据。车企中,只有埃安、哪吒、长城同比出现了销量下滑。环比也只有4家下滑,其中还包括了上个月创历史新高的理想。22个品牌中,15个品牌环比出现增长。     22个品牌的平均销量为31030台,比7月增加了2206台。中位数为16026台,比7月增加2626台。整体上说,8月比7月的销量表现有很大提升。   相比于7月,车企的门槛又有一定提升,面对更加残酷的竞争,厂商不会停下内卷的脚步。7月末,围绕新能源周销量榜,不少车企表达了反对,但这并不能阻碍理想发布周销榜。这个市场就是逆水行舟。以哪吒汽车为例,由于最近三个月哪吒几乎原地踏步,在12家厂商中,已经从
8月新能源车企:密集发车,抱紧华为,狂卷销量

杀熟阴影下的携程,净利润暴涨507%

        梁建章的微博,从2022年5月起,就几乎没有再提及过携程。   可即便如此,依然不耽误携程大赚特赚。二季度,携程净利润39亿元,同比暴涨507%。   中概股中,除了拼多多,恐怕就数携程最为强势。   风口上的携程   在线旅游的业绩增长并不让人意外,这个趋势从去年就已经开始了。   去年四个季度,携程都是翻番式增长。这与前一年的特殊情况有关。原本,在线旅游短暂报复式的增长后,会经历一段冷却期,特别是去年下半年到今年,消费市场发展态势不算好,但在线旅游似乎没有受到影响。   二季度,携程营收127.9亿元,同比增长14%,超过分析师预期的127.5亿元。对比2019年同期,携程增长了47%。在业绩大涨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增长。     股东应占溢利38亿元,同比增长507%,上半年,携程净赚了超过81亿,已经达到了去年全年的82%,三个季度的利润总额很可能会超过去年全年。由于三季度正值暑期,是旅游旺季,大概率会有创历史新高的表现。   利润表现强势,携程的现金极度充盈。截至季度末,其现金及等价物等约990亿元,一个季度增加了171亿。   摩根士丹利报告称,预计第三季利润以按年及按季比较均有所上升,维持对携程“增持”评级及目标价59美元。瑞银维持对携程“买入”评级及目标价70美元。可见都对携程保持了乐观的预期。   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老牌互联网公司,在25年的发展后,能够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不是自身业务有新的创新点,而是行业β使然。   文旅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出游27.25亿人次,同比增长14.3%;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2.73万亿,同比增长19%。不只是携程,同程上半年营收81亿,同比增长49
杀熟阴影下的携程,净利润暴涨507%

四大万亿电商平台:一边焦虑,一边增长

        对于任何一家公司,现阶段能做到营收增长86%,利润增长144%,都是恐怖至极的存在。   但发生在拼多多身上,却出现了股价大跌28.5%的情形。   这可能就是电商平台的最真实写照。   2023年,随着快手的加入,中国电商市场已经有阿里、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5个GMV超过万亿的平台。   这个市场,像是老王隔壁家的柜子,阿杜的车底,太过拥挤。   稳健的基本盘   根据此前的报道,阿里中国零售GMV在8万亿左右,占有四成市场;拼多多4万亿,京东3万亿,抖音电商2.6万亿,快手约1.2万亿。由于抖音未上市,本文只讨论另外四家上市公司。整体而言,头部四家平台都保持着增长。   四家平台,在营收这项指标上,过去8个季度,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出现过下滑。这里面,阿里和京东的确是备受冲击的平台,京东的失速问题比较明显,以年为单位的营收增速连续下滑,今年二季度,京东的营收增速将至1.2%,四家平台中最低。     经过一年的努力,阿里的增长有所恢复,2023年的增速为8%,已经比前一年有明显改善,二季度,阿里营收增长4%。但阿里的增长主要不是因为淘天,而是海外业务、菜鸟和本地生活,中国区业务反而下滑了1%。   与之相比,年轻平台拼多多和快手增速显著。拼多多是增速最快的企业,主要得益于Temu在全球市场的成功,二季度,拼多多营收970.5亿,同比增长86%,是增速最快的平台。只看电商,拼多多本季度与淘天的差距还有460亿,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快手的增长惯性还在延续,本季度营收310亿,增速虽然在下滑,但仍然保持两位数增长。   现如今,电商平台早已脱离了规模获客、不顾利润的阶段。因此,万亿GMV平台稳定盈利
四大万亿电商平台:一边焦虑,一边增长

B站“穷哥们儿”,秒杀微博“粉丝”

      6月,微博日活用户数2.56亿。二季度,B站日活用户1.02亿,不到微博的一半。   可反映到业绩上,微博二季度营收32亿,B站为61亿,几乎倒了过来。   在商业价值上,微博的数亿用户,被B站“穷哥们儿”秒杀。   快手>B站>知乎>微博   挖掘存量用户价值,已经是微博这类老平台最好的办法。   发展多年,微博的活跃用户量已经有见顶的趋势,6月,月活用户数5.83亿,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600万;日活2.56亿,减少约200万。     与之相比,年轻人居多的B站有一定的增长趋势。二季度,B站日活1.023亿,同比增长6%;月活3.36亿,去年同期3.24亿。更为重要的是,B站用户使用时长也在增加。二季度用户每天平均使用时长99分钟,去年同期为94分钟。     这就导致,即便B站用户被打上“钱少、事多”的标签,可实际上用户价值并不低。众多社交平台中,微博反而是商业价值最低的平台。   目前能够得到确切用户数据的只有快手、B站、微博、知乎四家,根据日活用户量和营收数据测算,B站每位活跃用户贡献60元营收,快手则高达78元,而微博只有12元。   知乎没有公布日活用户数据,根据月活用户量测算,每位用户贡献11.6元,考虑到月活量普遍高于日活,知乎用户的贡献大概率也超过微博。     也就是说,虽然很早就是社交平台的第二梯队,但是微博空有用户而无法放大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无法提升,微博的营收增长非常迟缓。随着活跃用户出现了流失,微博的收入也相应承受压力。二季度微博总营收32亿,同比基本持平,目前微博单季度营收水平与2018、19年相差不多,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与其他平台相比
B站“穷哥们儿”,秒杀微博“粉丝”

信也科技逾期率持续走高,助贷避风港还能维持多久?

        半年报中,信也科技透露,2018年以来已经向股东回报6.6亿美元。   截至一季度末,信也科技四位创始人顾少丰、张俊、胡宏辉、李铁铮,合计持有普通股46.8%。   按照这样的比例推算,四大创始人在6年间分得了约22亿元。   即便宏观环境变动,助贷仍然是稳定赚钱的“避风港”。   稳定现金牛   最近几年,信也科技已经处于非常平稳的发展状态。   营收已经处于平缓状态,二季度净收入31.7亿,同比增长3%,从2022年四季度开始,信也科技的营收已经基本维持在30亿元左右,最近四个季度,信也科技的营收增速将至个位数,增速趋于平缓。     国内业务放缓是很重要的原因。根据推算,二季度,信也科技的国内业务营收26亿,占了82%,同时,国内独立借款人数量为180万,同比下降了21.7%。最近几个季度始终处于下滑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信也科技国内业务非常依赖重复借款人,也就是老客户。二季度,重复个人借款人交易量为405亿元,占到总交易额的87%。   由于信也科技的业务模式已经非常成熟,盈利模式也就清晰且平稳。二季度,信也科技净利润为5.5亿元,同比略微下滑6.6%。最近几个季度,虽然信也科技的净利润一直在下滑,但始终保持着单季度净赚超过5亿的状态。     由于业务利润保持稳定,并且不需要继续投入以扩大规模,因此信也科技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分红,并且还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回购。截至2024年6月30日,信也科技自2018年以来已累计回购3.37亿美元的股份。其中,今年上半年投入约5680万美元回购。   与此同时,信也科技从2018年开始每年都会分红,目前累计分红金额达到6.62亿美元。得益于大
信也科技逾期率持续走高,助贷避风港还能维持多久?

单季净赚百亿,京东对“618”动刀

      在最新的二季报公告里,京东出现了一个较为反常的现象,通篇没有提及“618”这个关键词。哪怕在财报会上,618也被一句话带过。   回溯京东此前的二季报,618都未曾缺席。在外部,即便不唱主角的阿里巴巴,也在财报中提及了618。   这里只有两个解释,要么618真的差到没有亮点,要么就是618的重要性在下降。   低价策略的成与败   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京东一直保持着增长,未曾出现过下滑,即便再不济,总能够找到一些亮点。   本季度,京东收入2914亿元,同比微增1.2%。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京东的增速就掉至个位数,至今已经连续7个季度未实现两位数增长。显然,京东面临着增长失速的问题。本季度的增速是单季度的新低,这对于京东来说不是个很好的表现。2022年底,京东开始低价策略,上线“百亿补贴”,打出“天天低价”口号,经过了一年半,京东没有止住市场份额被蚕食的势头。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京东的表现差,一方面,京东未曾出现过营收下滑局面,在行业新出现3个万亿GMV平台的大背景下,这实属难得。另一方面,京东未曾像阿里那样损失利润来换取规模。   同期的阿里,本季度净利润244亿,同比下滑29%,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大幅度下滑。与之相比,京东本季度净利润126亿,同比大幅增长92%。这是京东首次单季度利润破百亿,创下了历史新高。     利润的改善很大程度为京东的经营提供了稳健性。二季度京东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07亿,同比增长9%。自由现金流495.6亿,同比增长11%。截至期末,京东现金及等价物等为2095亿,比年初又增加了118亿。   理论上来说,低价策略往往是营收增长、利润下滑,但京东正好相反。CEO许冉解释为,低价是
单季净赚百亿,京东对“618”动刀

卷入油罐车事件的金龙鱼,二季度净利润大涨92%

    今年315前期,职业打假人王海举报“五常大米”造假,把金龙鱼推上风口浪尖。   二季度,金龙鱼归属净利润2.15亿,同比大涨92%。   7月上旬,新京报曝光“煤油混装”事件。随后,金龙鱼卷入其中,虽然多次做出回应,但股价跌出了上市以来的新低。   在7月下旬,“2024中国食品行业上市公司品牌价值榜”中,金龙鱼以1245.42亿元的品牌价值蝉联第一。   看起来,一系列负面事件并没有给金龙鱼带来太多困扰。   营收连续三季度下滑   真正能给金龙鱼带来实质性影响的恐怕只有周期性的宏观环境。   上半年,金龙鱼实现营业收入1095亿元,同比下滑7.8%。其中,二季度金龙鱼营收522亿,同比下滑9.5%,这是金龙鱼连续第三个季度营收同比下滑。对于业绩下滑,主要是产品价格下跌。而产品价格下跌的原因,金龙鱼解释为内需动力和信心面临分化和挑战,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说人话就是需求疲软,竞争加剧,给金龙鱼带来了挑战。   营收下滑叠加采购及付款节奏变化,导致金龙鱼经营现金流净额16亿,同比大幅下滑84.8%。现金及等价物203亿,比期初减少了51亿元。为了应对,金龙鱼减少了理财等投资支出,增加了对借款的归还,导致投资与筹资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了较大波动。   金龙鱼是一个明显的高收入、高成本、低利润行业,在年收入高达2500亿的盘子下,净利润却只有不足30亿。上半年,1095亿的营收,营业成本则高达1041亿,这种情况下,利润表现通常很难控制,因此,一方面,金龙鱼的利润波动幅度巨大,经常出现利润的大涨大跌;另一方面,很难通过费用控制稳定实现利润增长。     今年上半年,金龙鱼的利润改善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下游生猪养殖行业利润改善。
卷入油罐车事件的金龙鱼,二季度净利润大涨92%

躺平的嘀嗒出行,股价创新低

  认购嘀嗒出行的19815人,心情可能是崩溃的。   上市两天,“共享出行第一股”股价跌去40%,此后股价依然没有起色,一路刷新历史新低。   8月13日,嘀嗒出行股价跌至1.6港元,再度创造历史新低。   嘀嗒股价头也不回,像是下了什么决心。   早有预兆   嘀嗒出行现在的市场表现早有预兆。   虽然贵为“中国共享出行行业第一股”,但是在上市之前,嘀嗒出行并没有受到资本市场追捧。   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首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随后失败。   2021年4月,嘀嗒出行再次递交招股书,申请材料随后又失效。   2023年2月,第三次递交招股书,依然没有下文。   8月30日,嘀嗒出行再次递交了招股书,再次石沉大海。   今年3月19日,嘀嗒出行第五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最终成功上市。   但其实,此次嘀嗒出行选择了迷你发行,发售量约4500万股,只有总股本的不到5%。能够明显看出,嘀嗒出行的上市,不是水到渠成,更像是强行上市。   上市前,嘀嗒出行一共完成了五轮融资,主要是李斌系、IDG、高瓴、京东及携程等知名机构。不过,嘀嗒出行很早就已经不再受资本追捧。2018年后再也没能获得新的融资,D轮及E轮融资时,估值已经出现下滑,每股成本从0.7184美元降到了0.5美元不到。     由于没有资金补充,嘀嗒出行的市场地位也难以维持,2019年,嘀嗒出行在顺风车行业的市场份额为66.5%,排名第一。但从2022年开始,其市场份额降至第二。2023年,按照顺风车搭乘次数对比,嘀嗒出行市场份额只剩31%,损失了35.5个百分点。   目前的2.45港元的股价水平已经比融资时期的价格水平还要低,但比起2
躺平的嘀嗒出行,股价创新低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