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笔者曾言道:不定期更新,却好像从一直拟合着一周一更的线性可预期轨道(假装读者吐槽道,实际上若宏观研究/判断需要时时更新那么就称不上宏观研究or肯定某部分研究不靠谱),于是决定给个惊喜,也给笔者一个微出轨的体验场景。本期内容源于一问,昨日被问道:“怎么看预测这件事”,当时被问得稍楞,问后久久难忘,如鲠在喉,因为当时的回答“预测可能无用,但不预测一定无用”,尽管受限于时长与即时对答的交流方式,实际上此观点并非我所愿详尽,更完整的答案于其后——我们要做预测的预测。
PS:19.11.30笔者认为这句话还不够,应该还有愈加形销骨立,丰筋多力的后续。
于至此,念怀于胸,笔随思行,故作此。
索罗斯也曾被问过这类问题,他并非正面回答,而是用了凯恩斯说过的比喻:大众选股时,好比评委在参加选美比赛,而我们要做的是选美的选美;换而言之,预测谁是选美夺冠的美女不如预测评委们的选美。
前者是一种平行岛屿式思维,选择以事实or系统为客观样本推导研究/决策结果(微观领域),决策者(预测)-样本(美女-个股)-大众(评委),三者平行互不干扰,独立客观,我们熟悉的价值投资者投资理念基于此,极具理性/线性,自下而上,随后击败大众(评委)靠的则是复利+动物精神里反羊群效应。
后者则是视彼此为系统之一,认为我们在观察系统,预测系统时,会彼此正负反馈,作用彼此,好比预言的自我实现——这是一种演化/非线性的思维,富含索罗斯先生的哲学理念。实则这也是笔者认为较适合宏观研究的思维方式,自上而下,有足够自我调整/修复/反馈的底层逻辑代码(塔勒布《反脆弱》)。
不难看出(类比结论,非严格论证),“预测”一事而言,从微观至宏观,实际上应该是思维逻辑/研究判断/价值推理——三者非线性拟合的过程。从微观个体有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实证在于很多行业的龙头能占据行业话语权(定价权-议价权-行业标准等),头部效应极强,但从行业整体来看,依旧符合宏观经济表现与判断,具有客观性(这也是许多社会科学的应用基础)
我们不妨绕个路,由远及近,执难驭简。
从一个思想实验开始说起(故事from《黑天鹅》):假设有一具有智慧的火鸡,农夫温暖的大手带来364天的美食,但在365天农夫大手并无带来温暖而是把它们推至屠宰场,推至死亡,那么问题来了,对于火鸡而言这是黑天鹅,第365天农夫的大手也应该是温暖投食却是冷酷死亡;但对于农夫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
理所当然地火鸡们有一问:我们做预测是否无效?如何判断?是否重新构建我们的判断体系?
我们再来个思想实验:假设很幸运有只火鸡从屠宰场逃离归至农场,并向它的同类们阐述接下来悲惨的命运,其他火鸡们会相信吗?极大概率是失败的,因为火鸡与农夫处于不同阶级的信息端口,对于“悲惨命运”的证伪——火鸡需要性命与历史记忆的传承来完成,而人类则不然。
谢天谢地,感谢波普尔!
类推现实场景:我们在做的大多数宏观研究几乎都是线性的,好比火鸡场景,用线性拟合的方式,完成证伪,我们优于火鸡一点在于,有历史传承(宏观历史)与足够厚重的逻辑基础(微观基础),支撑我们完成一次又一次研究判断。譬如,我们能看到《大空头》里有光看模型推导出次贷危机可能性的量化研究员,也能看到下地调查居然发现用条狗名字举债杠杆买房的微观调研者,他们彼此间如盲人摸象从不同部位开始,最后得出相同结论。
SO,这类预测本身,Be the butcher or be the coward。
但我们生活里常常有着非线性例子,比如比特币从边缘视野一跃至主流研究,又如很多边沿研究项目突破后瞬间一跃成主流学说。那么我们作何预测呢?笔者认为,其实这里“预测”一词并不准确,forecast,predicition等都有些偏差,更准确而言是管理/修正预期——微观企业中供应端的反向管理行为类似,如星巴克,苹果(库克掌管后),优衣库般能通过敏感触觉对细微的需求端改变获得感知从而调整。
回归至个体样本,行为金融学有个很著名的实验,一群金融院学生参与一个试验,0-100里大家投票选一个整数,然后由小到大排列,最位三分一序列的参与者获得奖励。
如0,1,2,3,4,5,6,7,8,9,10,那么投票写下3,4的玩家获奖。
一级玩家:大家都是随机投票填数,那么满足大数定律则应该0-100每个整数概率相等,期望概率而言,33则为最可能获胜(这类玩家思维过于线性,当其他人都是个色子,完全地把决策者-样本-大众作独立判断);二级玩家:假设大多数都是一级玩家,那么他们大多数都会填33,那么11则极有可能(他他们把其他玩家当做简单人机)···如此类推,Last-player:0是最终解,所有人填0,可以共赢。
那么结果呢?
遗憾的是,7。
实验的过程与结论相当有趣,受文章篇幅所限,有兴趣读者自行查阅(《决策思维》,《思考,快与慢》等博弈论,行为金融学研究著作)。笔者想阐明的是:受限于我们有限的理性,对应的预测框架是有限维度的,但要保持反脆弱的能力——先修正/调整我们的框架,从而达到管理/修正预期的能力,如此一来,则有一定能力接受非线性预测结果的冲击。
这个过程,经济学-进化论中习得(《适应性市场》强力推荐),一个好的宏观研究/判断体系,预测与不断学习,反馈中演化(非最优者而是适者生存),随后金融环境变迁,也对该体系不断作出刺激,试探,如同物种至于生存穿越几度春秋,胜者有如恐龙于侏罗纪,不败者如藻类于寒武纪至今(点击链接,回顾该内容于交易-策略的运用)。
文毕,最后祝众读者能成为有趣的人,做预测的预测。
若有超链接无法链接,请移步笔者公号:笔见gazer
精彩评论
[财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