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期定额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投资者应该都会听过销售人员和你说定期定额是小白最好的投资方式,因为定期定额能为你分化风险让你避免在价格最高的时候一次性入场,并且能通过长期定期定额分摊成本, 标榜为最安全的懒人投资法。
可能有些销售人员会和你说在人口数量增加,消费能力增加,流动的资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股市长期都是会稳定向上的,只要你定期定额的买入再忍耐等待几年,这笔投资获利的机会是相当大的,而且你根本也不必选择什么时候入场,定期定额就对了!然后再套上一些名人的名言,产品就可以包装成稳赚不赔了。
这样的情况变得"定期定额"套用在各种资产品,可是定期定额真的是稳赚不赔吗?还是说真的那么有效果足以长期达到分化风险的作用?
其实这些都是销售的话术,定期定额就只是把资金分成很多个小笔交易。不过这里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就是随着定期定额时间拉长,它分散风险的作用就会越来越弱,也就是所谓的"长期钝化"。
何谓“钝化”?
在定投的初期,累积的本金不多,每期投入所占的比重较大,则当基金净值出现下跌时,每次投入摊低单位成本的效果较好。
随着定投期数和投入成本的增加,每期投入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定投对降低成本的作用不断下降,出现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平均成本变得平滑和平稳,即出现钝化现象。比如每月定投RM100,5年之后共定投了60期,总投入6千,往后每增加RM100投入的比重将小于1/60,所占的比重也就越来越低,进而降低成本的作用就减弱了,所以也就大大减弱了分散风险的能力。而定期定额长期就变成成本波动不大但资金体积越变越大的单笔买进。所以在几年后当基金表现不佳时,你反而不能分散风险,更是在进行更多的单笔买进造成越亏越多。
而定期定额的定投方式也会因为不考虑市场价位和估值,从而造成“低估买入不够,高位买入过多”的窘境。
假设我把定期定额套用在ETF身上,ETF本身是没有任何销售费用,拥有的只是管理费与买卖时产生的水钱。假设今天投资者购买了MCHI ETF (中国主题ETF)$iShares MSCI China ETF(MCHI)$,从2011年10月开始至今投资了大概10年,在每个月的第一天定期定额投资100美元,10年下来的年化报酬率CAGR将只有3.65%。
如果今天我们把定期定额套用在市场上最受人追捧的S&P500$Vanguard S&P 500 ETF(VOO)$身上,同样的方式,10年下来的年化报酬率CAGR为8.59%,显然这个表现就相对合格。
上述两个例子采用的都是市场上为数不多表现相当不错的ETF,假设今天投资者听信定期定额不败的神话选择了表现不佳的产品结果又会如何呢?
假设投资者10年前选择了 Ishares MSCI Malaysia Index ETF,10年后定期定额的年化报酬率CAGR是-1.66%。
假设选择邻国的iShares MSCI Singapore ETF, 10年后定期定额的年化报酬率CAGR也只有1.65%。费用低的ETF表现尚且如此,更别说相同主题但买卖需要付出几%佣金的基金在扣除费用后定期定额的表现相信会更加不堪入目。
显然的一个好的投资标的并不需要定期定额来分化风险,而一个坏的投资标的在时间一拉长后并不能达到分摊风险的作用,更惨的还会让你越赔越多。
简单的说定期定额只有在短期内1-2年才能稍微达到一些分化风险的作用,不过只要时间一长在几年后你投入的资金并不能达到分摊成本的作用,这也就是所谓的“钝化效应", 所以即使是定期定额也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择时,可以在市场的最高点入场。要是长期定期定额选择的投资标的没有持续向上,那么即使扣再久你都无法赚钱,最怕的是越摊越平,越亏越多。
不过每个投资方式一定是因为具有一定的价值才能在市场上存在那么久。而定期定额的确对初始资金不大的投资者有一定的作用。不过必须注意定期定额仍要选择稳定成长的标的,并且一开始买入的时间点仍是相当重要,开始买入成本越低,风险越低。如果你定期定额投资的产品很长一段时间无法赚钱,应该适度止损或转换投资选项,而不是无止境的摊平越买越亏。不要再以为定期定额就可以闭着眼睛买下去就对了。
只要"定期定额随时都能入场"这句话很多时候只是销售人员要达到业绩目标骗人的话术。而因为定期定额的缺点,市场上就衍生出了定期定值这种投资方式。而这也是我用来投资Stashaway这些智能理财工具的方法。下次有时间再讲讲这种方式与实际使用方法再和传统的定期定额比较。你也可以用用以下的计算工具去试试看定期定额与定期定值带来的回酬之间的差别。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