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中概基金“套利”失败了.....

灰犀牛财智
2021-09-02

最近,中概股有点惨,中概基金净值一路滑坡......

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跌了不甘心要补回损失,还是坚信中概股只是暂时蛰伏,很多投资者都选择了逆势加仓......

近1个月多,某中概基金规模增加了近200亿

我,也动心了,准备下场迎战。

但是当头挨了一棒!What?

场外基金又双叒叕限购了...每天只能买500元!

啧啧啧...这要买到猴年马月呀?

要不在场内从别人手里收购一些?我心想。

打开券商APP,同样的基金,二手的交易价格居然比净值要贵12%。天啦噜!

【* 场外基金限购,主要原因是基金公司外汇额度吃紧,为调节资金和申购热度,进行的常规操作,7月开始,多只中概基金均出现限购情况。限购之下,投资人将目光投向了场内基金,于是大量买单直接引起了溢价率飙升。对场内场外交易的具体解释,参见附录内容。】

别的都能忍,花冤枉钱不能忍!

冷静之后,我似乎发现了些Bug:

既然场外是按照净值申购的,场内还还能溢价卖出,这就相当于可以去基金公司按批发价买来,按零售价卖出,妥妥赚差价啊。

比如某场外基金可以按照1元的净值申购,在场内居然可以按1.1元卖出。

差价就是利润啊!这活值得干!

原本正打算抄底中概股的我,一秒钟后就下了决心变身成“基金倒爷”。

可问题是,连续操作了几周后,却发现:

QDII基金的套利比想象中困难!

“一顿操作猛如虎,实际只赚两毛五”



01 QDII套利“难”在哪里?

QDII基金,就是我们用人民币认购的、标的主要在海外市场的基金。比如“网红”中概基金——易方达中概互联ETF(513050),它的成份股就是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巨头。

理论上来说,同一个基金,在场内、场外出现价格差异,我们就可以在便宜的地方买进,同时在价格高的地方卖出,这样就能套利。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几番总结后,有几点心得可以和大家分享:


 1、场外基金限购大大影响效率

首先,套利需要场内基金的底仓,因为一买一卖需要同时进行,在场内高溢价时卖出份额,同时在场外再买回同样的份额,才能完成套利。

正常情况下做套利,收益还是可观的。可是,一旦限购,效率大大下降了......

举个栗子:

中概基金场内1.6元,场外1.5元,且每天限购500元,这时:

场外只能申购333份(500/1.5),同时场内卖出333份,按照1.6的价格,获得533元,单笔交易套利33元。

你看,来回折腾一次,才33元......如果再算上交易成本、再考虑场内外实际价差没这么大的情况,还有啥搞头


 2、QDII基金的溢价率指标滞后

普通的基金,在每天收盘后,基金公司可以计算出净值。但QDII基金却不一样,比如中概互联基金,它的标的跨多个交易所,白天港股在交易,晚上美股在交易,而阿里巴巴同时在港、美股上市,价格又互相影响。

所以,中概互联基金的溢价率,其实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在交易软件中参考IOPV决定是否交易,其实是有滞后和误导的。

事实上,我在套利失败后,仔细计算才发现,基金的实际溢价率远远没有显示的那么大。悔不当初,怎么会被这个想当然的数据给坑了。

(截图取自同花顺)

我们看到,上图中IOPV是一条紫色的直线,一动不动,这就是时滞。那在这样的时滞下计算出的溢价率,也是很有问题的,不能作为参考。


 3、场内、场外基金不完全对应

场内ETF基金,完全复刻指数,是满仓操作。但是场外ETF是联接基金,为应对投资者赎回,会留存部分现金。

假设目前场外基金仓位是90%,完美的套利应该是在场外申购1份,同时场内卖出0.9份,这样才能对应起来。然而,现实中场外基金的持仓是每季度公布,每天想要套利的话,就需要自己预估持仓比例,会存在误差,所以很难行得通。


 4、费率等摩擦成本

也有朋友说,我资金量大,可以直接场内申购ETF,那套利行吗?可是可以,就是场内申购,申购费率约为申购金额的1%~2%,且不打折,这一买一卖,中间的损耗很多,所以如果不是特别大的溢价空间,也不值得去冒这个风险。



犀牛君说

经过多轮尝试后,我深刻感觉到,QDII基金,受到限购、数据时滞、成本等影响,套利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其实想想也能猜到,套利空间可能有,但持续的存在,而且看起来又很容易拿到的,更有可能是鱼饵,而不是机会。

所以,我也逐渐放弃这类“低效套利”,老老实实研究基金组合,毕竟,大的方向正确远比这一点“投机取巧”要重要。

能提示到大家的就是:第一,高溢价时,尽量选择场外基金定投,限购就费点心,每天操作一下;第二,别琢磨QDII基金溢价套利了,时间精力不值当。



附录:什么是基金溢价?

通常买基金,有两种方式:

1)第一种是场外基金,可在天天基金、蛋卷基金、支付宝、银行等App,进行申购和赎回。在场外申购基金,本质是从基金公司手里买进基金份额。

2)第二种是场内基金,比如513050 ,可直接在证券账户下单操作。在场内买入基金,本质上是从其他投资者手里买进基金份额。

假设,基金净值为1.5元,我们向基金公司申购,它就会按每份1.5元的价格卖给我们。但是如果是场内,投资者之间互相交易,就会出现价格波动。

比如场内有A、B两个人,大环境不错,A希望以1.6元/份卖出手里1000份基金份额,而B也愿意花1.6元/份去买进A手里的1000份,于是A和B成交了,价格为1.6元/份。

这时,场内1.6元,场外才1.5元,

溢价率=(1.6-1.5)/1.5=6.7%

也就是我从场内买基金,会比从场外买,贵出6.7%,也称为溢价6.7%

现实交易中,会更复杂一点,因为参与者不止A和B,且基金成份股价格也实时在变化,这时,我们就可以看一个指标IOPV(预估净值)

例如:博时沪深300场内基金(515130)

盘中某一刻,预估的净值IOPV(紫色线)为1.437,而实际价格为1.439,两者之间的差距0.14%,就是基金的溢价率。

(截图取自同花顺)

溢价率大的时候,我们尽量选择在场外申购,降低成本。而基金有折价的时候,我们则可以把握场内的机会。

分享我的交易策略
交易策略分享,说一说自己在交易中的那些神操作吧,你的idea说不定价值百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