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还有未来?

周观新金融
2022-02-14

纵观金融行业的各个细分领域,基本没有哪个业务如助贷一样,在短短十年发展中几经大起大落。而在一轮又一轮的洗牌过程中,行业屡有悲观论调爆发。但若把视野放大,其实经历过大浪淘沙的行业有很多,但并非都会走向消亡。回溯互联网贷款的监管进程,也会发现行业之所以数次洗牌,是从草莽迈向合规理性发展的历程,而非走向消亡的过程。

助贷没有未来?轻易下结论前,或许先该想想助贷为什么出现。


01现实需求与循序渐进


助贷行业的合规进程的确曲折而严厉,但因此认为行业没有未来,却是值得商榷的。

几次洗牌总结下来,多数人包括业内对助贷未来抱有悲观情绪,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助贷业务之所以能迅速发展,本质上不是技术红利,而是监管红利;二是,助贷平台的客群虽然与银行原有客群重叠度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持牌机构的市场空间拓展。

其一,的确有理有据,周观新金融也曾在讨论互联网贷款与银行消费信贷的公平监管进程中,多次提及,这个行业的崛起的确是因为享受了“监管红利”多过“技术红利”,有兴趣可回戳(历史文章链接:“信用付”与“信用卡”的公平监管大幕)。

但,有问题并不意味着行业不该存在。尽管有诸多问题,不可否认的是,助贷的确满足了部分传统银行等金融机构难以覆盖、服务的客群,弥补了很多下沉客群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空白。助贷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资质不那么优秀的人,也不那么容易被银行直接服务的人(如次级信贷客群),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客观存在。脏活累活始终得有人干,如果这个活干得不够质量,也干得不够合规,监管对你严厉是希望你把活干得更好更合规,而不是让你直接消失别干了。

这也是为什么助贷行业的监管进程可以说是雷厉风行的,但却从未像P2P一样直接全面清退。助贷是满足了一定客观市场需求的,对整个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只是发展依然需要规范。

其二,助贷平台的客群,与银行原有客群重叠度的确不高。

但,这并非挤占银行的市场发展空间,而是恰好能与银行合作互补,充分弥补下沉市场的金融服务需求空白。银行有资金与牌照优势,助贷有获客及服务优势,二者合作是共赢关系,而非竞争关系。尤其是在《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后,银行在与助贷平台合作时,甲方地位可以说是难以动摇的。

因此,无论是从合规层面看,还是从市场定位看,助贷与持牌机构都是“互补”,而非“竞争”。

首先,从合规层面细说开去,监管对助贷行业存在的问题出手快、狠、准,不仅堵上了以前监管套利的各种漏洞,还兼顾了整个互联网信贷行业各个参与方的公平性。自2020年7月17日,《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发后,又有《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征信业务管理办法》、《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等,系列“组合拳”政策基本已经把助贷业务的合规展业范围框死了,助贷平台只能与持牌机构“合作互补”,杜绝了金融风险跨产品跨市场传染的风险(尤其是针对有市场垄断地位的大平台)。

至于近期业内发酵的不利传闻称“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制定新的助贷行业监管文件”,其中要点包括助贷放款需通过银行端直接发放,助贷机构或变身全导流广告公司,担保费或被限制在2%左右等。传闻之所以发酵,是因为其中要点关乎助贷行业生死,但该传闻已被多家主流媒体澄清。

因而,从现有的系列监管文件看,助贷的行业发展是被“框死”在合规范围里,但不是被“掐死”,两者还是有着本质区别。而从历史教训看,助贷行业也该被严管,管你是为了让你发展得更稳更好,更能为市场发挥“优势互补”作用,而不是要把你“掐死”。

再者,从市场层面来看,助贷与持牌机构的确是“互补”,而非“抢食”。上述也提到,助贷平台与银行原有客群重叠度不高,未来市场增量主要来源于普惠金融带动金融服务渗透率的提升。中信建投统计认为,截至2020年中国消费信贷渗透率为38.5%,与美国的67%相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也可以看到,在支持小微信贷方面,助贷机构发力明显,其中也有不少是“首贷户”。

此前也有助贷机构的高管曾对周观新金融坦言,“如果银行能完全覆盖我们这个市场,我们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但现实就是没有‘如果’。”

从中长期看,互联网信贷原本就是一个庞大、多样、需求复杂的市场,助贷产业链之所以存在并发展,其产业逻辑和内在需求并没有改变,在规范发展的前提下,助贷平台的资产端优势与金融机构牌照、资金优势,一直都是优势互补,产业链也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与合规。

现在看,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也正在接近尾声,利好头部平台。如2月8日,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日前联合印发了《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其中将制定互联网金融标准合同指引,将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金融产品,统一到同一标准之下。


02现有参考系与未来价值回归


除了上述两大现实问题之外,国外的互联网信贷发展也经常被业内列为参考系。早期,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外早期虽然有P2P(如LendingClub,现已转型为数字银行)但却没有助贷,是因为国外银行信贷市场的自由度更高,助贷没有生存的土壤,但Upstart Holdings(NASDAQ:UPST)的转型之路也再次证明,信贷市场的多样性需求始终存在,也需要有机构去满足这个市场空白。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要强调的是,信贷市场自由度高并不是什么好事,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根源正在于此。但即便是如此自由的市场,依然有Upstart Holdings这样的助贷平台转型成功,并于2020年末上市了。

值得一提的是,Upstart的助贷模式也是一直与银行合作,但它主要收入来源于为合作银行提供技术服务,并不参与贷款收益分成,它的定位是一家AI信贷平台,而不是希望变成一家银行。这一发展路径与美国老牌网贷平台LendingClub(NYSE:LC)、SoFi(NASDAQ:SOFI)等截然不同,后两者到目前为止都已经变成了银行。但从估值来看,Upstart的市场接受度显然不比后两者低,虽然盈利较晚,但Upstart的市值目前约是LendingClub的3.6倍,与SoFi的市值差距最小。

同样在美上市的$360数科(QFIN)$ 、金融壹账通、$乐信(LX)$ 、$信也科技(FINV)$ 等国内的助贷头部平台,业绩一直稳定向好,但海外资本市场对因为行业不确定性等原因,依旧在低估期。美国知名投资媒体Seeking Alpha也发文指出,中国金融科技征信、利率等监管风险开始出清,包括乐信在内的头部平台股价被严重低估,未来将迎来价值重估。

有基于此,在近半个月此轮中国金融科技服务企业的反弹中,乐信以8.85%的股价上涨,领跑整个行业;涨幅第二名是信也科技(FINV.US),股价涨幅为5.38%。

同样在洗牌中分化发展,海外有的平台已走向“金融”,也有的走向了“科技”。但从现有的参考案例看,走向“科技”获得的市场认可度并不差。

回归到国内的行业发展看,助贷回归“科技”服务银行也是大势所趋。360数科、乐信、信也科技等头部平台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在与持牌机构的合作中,也更看重“科技”与“服务”的价值定位。

当然,要完成所有的合规进程,迎来“科技”价值回归,头部助贷平台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显而易见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回归纯科技服务定位,平台是否做好了过“苦日子”的打算?未来强监管依然是大势所趋,行业具体该如何发展,仍需配合监管调整。但强监管并不是什么坏事,金融行业的细分领域哪个不是强监管呢,正是因为有严管有调整行业才会有进步,才有更稳健的发展。

未来,正在一步步走出来。

VIE新规落地,中概股会迎来大反弹吗?
中国证监会12月24日就境外上市相关制度规则公开征求意见,明确对境内企业境外上市活动实施备案管理,在遵守境内法律法规前提下,满足合规要求的VIE 架构企业备案后可赴境外上市,中概股会在年末迎来大反弹吗?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