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估值逻辑已变

智瑾财经
2023-02-28

作者 l 大钊

$小米集团-W(01810)$

2023年农历兔年春节之后,手机行业进入“去库存”阶段。

苹果iPhone 14系列首先坐不住了,在京东手机商城中,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提供了800元的优惠券,iPhone 14则提供了600元的优惠。iPhone 14 Plus除了800元的直降外,还提供了额外的300元优惠券,降幅高达1100元。

在拼多多平台上,iPhone 14 Pro的价格更低,使用优惠券后只要6699元即可入手,比苹果官方售价低了1300元。

如此大规模的对新机进行降价,似乎iPhone 14系列有些卖不动了。在苹果罕见大幅降价之后,红米手机也紧接着宣布降价。

2月13日,小米集团合伙人、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称,512GB K60售价2999元起。与原售价相比,降价300元。

全球消费疲软,智能手机市场也迎来至暗时刻,各大厂商似乎有主动开启价格战之势。

小米手机业务承压

降价的背后,全球的智能手机市场正在迎来新的格局。

ID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智能机全年出货量同比下降11.3%至12.1亿台,创下2013年以来的最低纪录,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8.3%至3.003亿部,创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单季度跌幅。此外,2022年中国区出货量10年里第一次跌破3亿台。

该报告发布不久后,智能手机行业的巨头苹果和三星相继发布财报,业绩均不容乐观。

苹果公司营业收入。图源:老虎证券

苹果最新财报显示,2023财年第一季度苹果营收1171.5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5.48%;净利润299.98亿美元,同比下降13.38%,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

这是苹果自2019年以来首次出现营收下降的情况,并创下自2016年9月以来最大的季度营收降幅。

而以芯片和手机业务为主的三星电子,同样拿出了一份不忍直视的财报。2022年第四季度三星营业利润暴跌69%,创8年来最低,让资本市场大跌眼镜。三星3个主要部门半导体(DS事业群)、设备(DX事业群)和显示器(SDC事业群),只有显示器部门利润增加。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意味着此前快速增长的行业巨头也要开始过苦日子了。

要知道,苹果是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可是从去年起就开始增速下降了。

2022年四季度iPhone出货量为7230万部,同比下降14.9%;

三星的出货量仅次于苹果,四季度出货量为5820万部,同比下降15.6%;

小米位列第三,四季度出货量为3320万部,同比下降26.3%。

而龙头企业苹果降价后,为了平衡市场压力,三星也通过参与促销的形式开始降价。比如2022年双十一,三星S22的最低售价就降到了3399元,三星S22 Ultra的最低售价也达到了7199元。

小米手机的压力也不小,2022年Q3小米智能手机收入同比下降11.1%至425.1亿元;出货量同比下降8.4%至约4020万部;市占率为13.6%,环比下降0.2个百分点。

到了第四季度,根据Canalys数据预测,2022年Q4小米出货3320万台,销量进一步下降,市场份额也可能下滑。

天风证券分析师郭明錤近日就小米手机的存货情况指出:“小米智能手机的2023年出货量可能将低于市场预期,且目前小米库存高达12–16周,显示市场对小米/Android手机出货动能复苏仍过于乐观。”

鉴于库存压力,小米旗下的红米手机率先开始降价促销。2月13日,卢伟冰在微博发文称:“从今天10点起,K60全面开启512GB普及风暴,用2999元起的价格,就能享受‘512GB大存储、2K屏、无线充’的三重旗舰体验。”

据了解,红米K60是小米于2022年12月发布的手机产品,其中12GB+512GB版本售价3299元,16GB+512GB版本售价3599元。小米官网显示,与原售价相比,两款产品目前均降价300元。

卢伟冰称此番降价是红米“坚持极致性价比”,但亦无法掩盖手机业务的低迷之姿。

行业去库存进行时

行业下行之下,低、中、高端手机机型全部受影响。

业界人士认为,以科技业来说,智能手机是这波市场寒风中最先陷入谷底的产业,去库存脚步也较早启动,市场复苏时机点会比较快,目前供应链均认为最快明年二季度就有机会恢复过往水准。

郭明錤认为,安卓机正面临着高库存风险,在小米约等同2000-3000万部手机的零部件库存中,堆积最厉害的是处理器,三星手机及其零部件库存,预计要到6月才可能降到正常水平。

为了缓解库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利,主流手机厂商都在“6.18”、“双十一”等重要时间节点进行大幅度促销。去年11月,手机“等等党”迎来了狂欢,安卓阵营里2000元就能买到性能配置均衡的“水桶机”,1000元价位的更是多到让人挑花眼。

安卓阵营外的苹果手机,也疑似参与降价处理,去年苹果手机刚发布不到一个月,除高端机型的普通机型跌破5200元左右。

厂商在推出新机的配置上,也可能基于清库存的考虑,他们深谙“新瓶装老酒”策略,最直观的就是某个机型可能采用了不太匹配的配置。

有知乎网友表示,今年看到很多产品,甚至是主力产品,还继续沿用非常古老的元器件,而一些库存大的元器件,必须用在主力机型上,支线产品根本没法消化库存。

在很长一段时间,业内公认的换机周期是18个月,但到2022年国内消费者的换机周期被拉长到30个月、36个月。有手机厂商供应链负责人表示,从2021年第三、四季度开始,降价已经成为了手机厂的主旋律。

造车业务有望重塑估值

手机市场已经“内卷”严重,小米急需找到新的增长点。

自小米2021年3月正式官宣造车以来,关于小米汽车的进展一直备受业界关注。

近日小米集团举办的投资日活动中,创始人雷军透露了更多关于小米造车的细节,“自己的时间有二分之一花在汽车上,四分之一花在手机,四分之一花在其他事情上”。

可见,相比手机业务雷军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造车中。据其介绍,2022年小米汽车等新业务共计投入超30亿元,研发团队超2300人,在初创阶段的投入达到其他汽车厂商3倍以上,甚至还立下了未来15-20年内进入世界前五的目标。

当被问及是否入场太晚时,雷军表示,汽车是百年赛道,只要看好汽车产业,任何时候都不晚,“我们的能力在电子、用户体验的运维上,现在的电动汽车都在我们的这些点上,所以我觉得我们2024年出车刚刚好”。

但事实上,雷军认为的“刚刚好”真的合理吗?

随着国内造车新势力的崛起,新能源市场竞争逐渐加剧。知名度较高的“蔚小理”已占据一席之地,哪吒、零跑等多个品牌也在绞尽脑汁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同时,传统车企转型加速进行,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传统车企通过禁产燃油车、发展新品牌等手段快速加入市场。

目前,“蔚小理”均已完成累计超20万辆的交付数据;哪吒、零跑累计交付均超10万辆;比亚迪去年年销量超180万辆,同时其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突破300万辆。

仅从销量来看,小米与上述企业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

从长远角度来看,小米似乎已经失掉先发优势,且在消费者认知程度上也不占优。但凭借小米手机在全球的影响力,小米汽车也具备其他造车新势力不具备的渠道优势。

业内人士分析称,小米造车的看点并不在硬件上,而是在软件上,其具有极强的跨界协同能力,甚至可以把手机业务多年累积的经验移至造车中。

数据显示,自成立以来小米汽车已申请汽车领域专利125项,其中约70项与自动驾驶相关。近日,小米汽车还申请了穿戴设备以及穿戴设备的数据处理方法专利,该专利为小米汽车的控制设备专利,穿戴设备包括显示屏、第一蓝牙模块以及处理器。根据专利摘要,该穿戴设备能够在距离车辆较近时,自动显示用于控制车辆的控件。

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一书中回忆:“前五年小米成长得太快,导致了我们在心态上出现了膨胀,包括我在内,对形势都产生了错误的误判,加上我们积累了大量的问题,管理体系又跟不上,导致小米模式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动作变形。”那一次危机,雷军通过重塑供应链和渠道,顺利度过了。

如今的雷军,是国内少有的经历过多次大风浪的创业者,他的经验是小米汽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宣布造车时,雷军道出了小米的底气:“我们有钱,有研发团队,有全球智能生态,我们亏得起。”

对于造车,雷军自称All in了全部的心血,“我愿意押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现在,小米汽车也必须肩负起挽救小米手机于颓势的大任。

参考资料:

《2023投资者日点评:规模利润并重,造车业务有望迎来重估》,东吴证券

《手机市场承压,持续投入汽车业务》,东方证券

《小米集团:首提规模与利润并重》,中泰国际

《小米拿到最后一张造车“入场券”》,国际金融报

声明:本文仅作为知识分享,只为传递更多信息!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人据此做出投资决策,风险自担。

2023年市场展望
聚焦2023年市场,2023年有哪些投资机会?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