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规模中概股回购

岩松观点
2022-03-28

大家好,我是解析投资创始人刘岩松。

3月22日早间,阿里巴巴$阿里巴巴-SW(09988)$ 搞出个大新闻,宣布将股票回购金额从原本的150亿美元加码到250亿美元。截至目前,整个回购规模已经相当于公司近十分之一的市值,刷新了中概股的回购纪录。中概股也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回购潮!

阿里回购的消息一出,投资者就振奋了,隔夜阿里巴巴大涨11%。

今天就借着阿里的风,谈一下回购这件事!

在更早之前,其实就已经有部分中概股上市公司相继发布了回购的计划,包括哔哩哔哩、陆金所、富途控股等。

不过,在一系列回购方案中,最醒目的还是目前阿里巴巴的巨额回购计划。阿里这一举动也引起了其他部分互联网巨头的“跟风”。晚间,小米就公布消息,要按最高总额100亿港元不定期回购股票。

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巨额回购,苹果、Meta和微软等海外巨头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进行过。

2019年,在美股回购额最高的20家企业中,回购金额超过200亿美元的就有6家。

其中,苹果公司的回购金额最高,达到700亿美元左右。类似的巨额回购在之前也不少见。

2015年时,苹果用于回购公司股票的资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达到了惊人的1040亿美元。这其中最经典的就是2013年,苹果曾宣布过规模为6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而且在一个季度便回购了160亿美元。

从2015年到2019年,在巨额回购计划下,苹果公司的流通股减少了25%,每股收益上涨近29%,这推动了公司股价持续走高。

实际上,上市公司掀起回购潮,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前市场逐渐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

什么样的上市公司比较喜欢回购股票呢?

从财务角度看,毫无疑问,大多数是现金流充裕、钱多没地方花的公司。

像互联网平台这类企业,过去这几年在互联网的野蛮生长下,个个都挣得盘盈钵满。又比如消费类企业,多年的经营积累了巨额现金。

从经营角度看,大多数回购股票的公司经营业绩并不差,但市场环境使得公司的内在价值已经被严重低估。

像这一次掀起的中概股回购潮。最近一年,大部分中概股龙头受行业反垄断严监管影响,成长和扩张预期减弱,同时叠加海外政治环境的变化,股价遭遇各路资金狙击,在腰斩之后继续脚踝斩。例如互联网的双寡头,阿里的股价从巅峰时期最高380美元下跌到目前的100美元左右。腾讯也从773港元跌至当前300多港元。两大巨头的市值蒸发了超3.5万亿。

除了互联网巨头之外,美的、格力这类家电大白马也因为房地产环境的急剧变化而不被市场看好,公司持续开启回购计划。最近一年,双方在A股“回购之王”的宝座上拼得十分火热。

简单来说,就是公司的股价跌多了,正好手里有些闲钱,而且又觉得自家公司不应该只值这个价格,那么就会产生回购的动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回购动作反映了管理层和股东看好公司的内在价值,股票处于相对低估的位置,确实具有较好的投资性价比。

当然,实行回购的股票并不一定接下来就会上涨。例如,阿里巴巴两年前就宣布斥资百亿美元回购股票,彰显公司对未来前景的信心,但这似乎并不能“说服”市场,股价继续承压。2021年8月,阿里巴巴继续宣布扩大回购,将规模提到150亿美元,仍然无济于事。直到现在又一次将回购金额提升至250亿美元。

回顾2012年到2021年(截至3月31日)的A股股票回购数据可以发现,按申万一级行业分类来看,医药生物、家用电器、化工、房地产和电子等行业为股票回购最为集中的行业。

据统计,自2021年以来,A股参与回购的企业大概不到300家,在4576家上市公司当中占比不到10%,回购力度远远小于美股。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中美股市的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

从公司治理层面看,美股的机构投资者占比极大,可以对管理层施加影响和绑定股东利益。而A股机构投资者占比较小,发挥作用有限。

而从制度方面看,由于过去国内对股票回购监管严格,抑制着上市公司进行回购,直到2018年《公司法》修改后开始与国际接轨,回购才有所升温。

今年以来,由于外部环境不好,股市出现大幅调整。除了中概股掀起大规模回购潮,A股有多家上市公司也实行了回购。

根据2022年以来的回购公告记录,目前已经有超过18家公司公告计划或实行回购股票计划。

嗯,今天关于逆回购的讨论就到这,希望这个名单对大家有所帮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投资路上让我们结伴前行!

分享我的交易策略
交易策略分享,说一说自己在交易中的那些神操作吧,你的idea说不定价值百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