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资产组合投资的本质是风险配置,在追求高风险资产的成长性同时,也需要一些低风险资产作为压舱石。
在低风险的赛道里,低波型ETF曾经备受青睐,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新型投资工具的出现,低波动性ETF的吸引力正在减弱,而新型的缓冲型ETF正在崛起。
根据道富环球顾问的数据,自2020年2月以来,投资者已从美国上市的低波动性ETF撤资438亿美元,在过去22个月中仅有一个月出现资金流入。同期,资金涌入了缓冲ETF,这些ETF同期吸引了315亿美元。
低波抗跌,但在上涨时落后
所谓低波动性因子是基于经济学家 Fischer Black 和 Myron Scholes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发现的一种现象,即波动性最小的股票的投资组合往往表现优于市场。
低波动性ETF选择波动性最低的一定数量的股票构成投资组合,持仓通常集中在“防御性”行业,比如必须消费品、公用事业等,因为它们往往对经济周期不太敏感,能提供稳定的收益和股息。在市场不确定的时期,它们往往充当盾牌,在动荡的投资环境中提供相对稳定性。
但在市场上涨的时候,低波股票就容易跑输,在美股长期上涨趋势下,低波动性ETF近年来的不佳表现。在2022年美股下跌的行情中,低波动性ETF的表现相对较好,但在2020年和2023年则大幅跑输大盘。
最大的低波动性ETF-iShares MSCI USA Minimum Volatility ETF(USMV)其过去五年的平均年回报率为9.3%,远低于MSCI指数的15.9%。
跑输的原因也显而易见,美股过去两年的涨幅一直由科技股领涨,而低波动性 ETF 往往低配科技股,比如美股科技七姐妹均未出现在 USMV 的前十五大持股中。
缓冲型ETF的崛起
低波型ETF失宠的同时, 缓冲型ETF受到青睐,这两种类型产品都旨在降低投资股票的风险,具有一定的替代性。
缓冲型ETF通过使用期权组合策略,给予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内,对于标的资产固定程度的损失保护,同时有一定的涨幅限制。
市场上发行的缓冲型ETF的下行风险保护幅度分为9%、15%、30%不等,近两年开始有不少基金推出100%下行保护缓冲型ETF。
举个例子,我们此前介绍过一只“稳赚不赔”的ETF:贝莱德旗下的iShares Large Cap Max Buffer Jun ETF(MAXJ),该ETF追踪iShares核心标普500 ETF的回报,通过持有期权等衍生品,为投资者提供10.6%的上限收益的同时,并在未来一年时间里,针对标的ETF的价格下跌,提供100%的下行保护。
简单来说,买入这只ETF,只要核心标普500 ETF上涨了,你就跟着有回报。但是,这回报是有上限的,超过10.6%以上的收益就和你没关系了。如果核心标普500 ETF下跌了,你可以免遭损失,100%下行保护意味着跌多少都和你没关系,意味着持有这只ETF除管理费用外,不存在亏损。
缓冲ETF的吸引力在于其更直观的风险管理方式。与传统的低波动性ETF相比,缓冲ETF提供了更明确的支付结构和保护目标,使投资者能够更容易地控制风险和限制下行。
根据Morningstar的研究,提供10%保护的缓冲ETF与低波动性ETF的贝塔值相似,而提供更大保护的ETF贝塔值更低,意味着缓冲ETF在风险调整后的表现上优于低波动性ETF。
$美国最小波动率ETF-iShares(USMV)$ $iShares Large Cap Max Buffer Jun ETF(MAXJ)$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