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发布;全新极氪 009 上市;ID. 与众上市|E 周要闻

42号车库
07-22 22:51

一周指数

一周要闻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发布

7 月 19 日晚,雷军举办了他的第五次年度演讲。以被美国制裁为起点,雷军分享了 $小米集团ADR(XIACY)$ 小米汽车过去 3 年造车的故事。与此同时,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也在这次年度演讲上发布。

2021 年 1 月 15 日早上七点钟,雷军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说,雷总,你们被美国制裁了。

原来,就在 2021 年 1 月,特朗普在其任期的最后阶段签发了行政命令,将小米列入了「黑名单」,也就是「中国军方公司」名单。凡是在此名单的中国企业,都会被限制购买美国的商品、软件、技术等服务。

美国的卡脖子导致小米股价大跌,手机这一核心业务的运营也变得充满了不确定性。

当天,小米便召开董事会商议究竟该怎么应对美国的制裁。据雷军所说,当时有位小米董事问,如果小米手机不行了,小米的三、四万员工怎么办?这引起了雷军的深深忧虑。此时,又有另外一位董事提出了造车的建议。

我们都知道,到了 2021 年时,特斯拉正在国内发展的风生水起,造车新势力也炙手可热。以智能化和电动化为核心,不断有新的造车企业和新的创新车型出现。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正是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候。

而对于当时的小米来说,除了被制裁的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令小米非常难受的问题 —— 品牌的高端化。

由于小米品牌性价比的标签过分深入人心,小米的高端形象总是迟迟树立不起来。对此,雷军一直非常焦虑。雷军也曾经提到过,如果不能以高端市场表现持续倒逼能力提升,那么长期看,这家公司必然会走向平庸甚至衰亡。而造车恰恰就是提升小米品牌价值的高效路径。

因此,当那位董事提出了造车的建议时,雷军也确实心动了。随即,雷军便推动了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调研。

在经过一番调研之后,雷军发现,汽车正在和消费电子行业不断融合,智能电动车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

与此同时,雷军还发现,新能源汽车赛道十分拥挤,新能源汽车市场最终很有可能像手机行业一样最终大浪淘沙,就剩下了 5-8 家企业。在雷军看来,如果小米汽车到时做不到前五,就很有可能活不下去。

最终,在经过了 70 天的 85 场调研,访谈了 200 多人之后,在雷军的带领下,小米决定造车,并重金投入 100 亿美金造车。

2021 年 3 月 30 日,雷军正式回复小米董事会,表示如果造车这件事必须干,如果大家觉得我最合适,我愿意挺身而出。

也就是在 3 月 30 日,雷军举办了那场著名的宣布造车发布会。在那场发布会上,雷军喊出了「最后一次创业,为小米汽车而战」的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口号。

在造车的出发点上,小米的确尤其无奈,而在决定造车之后,小米便带着豪气和勇气在造车这条路上头也不回地走了下去。毕竟,做了 3 月 30 日那场发布会,雷军等于就把自己的后路给断掉了。

如果梳理小米造车的优势有哪些,那么雷军的个人影响力一定躲不过去。

在 2021 年 3 月 31 日凌晨 5 点,雷军收到了来自小米第 37 号员工刘安昱的信息。刘安昱跟雷军说,只要让他参与造车,干什么都行。

让刘安昱如此毅然决然地选择加入到小米造车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他自己本身就是个十足的爱车之人;另一方面则是他在头天晚上看了雷军那场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的发布会。

其实在那场发布会上雷军打动的不只是刘安昱,他还让宝马的设计师李田原愿意为加入小米拖家带口的从欧洲返回到国内工作;他还吸引了顺为资本合伙人、前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加入到了小米,参与造车的工作。

据雷军所说,那场发布会吸引了很多人加入小米汽车。此外,雷军还补充说道,在小米造车的三年时间里,累计收到了超过 38 万份简历。

有意思的是,找上门的不止很多愿意加入小米造车队伍的人,还有很多钱。雷军表示,如果小米汽车选择独立于小米体系之外的话,资本市场估值可以达到 100 亿美金。

但雷军没有被这些钱打动,在雷军看来,造车是一个周期很长的工作,如果拿了别人的钱,那么想保持自己的想法、想初心不改就很难了。

因此,雷军最终决定还是按照自己的路子走,通过小米整个体系来造车,并且不走代工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从核心技术开始,一步步地把造车的路走起来。

在研发初期,虽然中国汽车产业链已经相对很成熟,但小米汽车毕竟是在造自己的第一辆车,仍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十个多月的时间里,电池包就做了十多个,花费了几千万的成本。

在 2022 年春节前的小米汽车第一次评审会上,小米汽车团队内部更是爆发激烈的争论,有的时候就一个问题可以从早上 9 点吵到晚上 9 点。

面对着这样胶着的状态,雷军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时候吵明白就什么时候停止会议。最终这次评审会持续了 21 天,结果就是所有的方案推倒重做。

此外,在争论了 21 天之后,小米汽车团队内部在这次评审会上也达成了一个重要的共识 —— 小米只要顺利上牌桌就是最大的胜利。

因此,关于造车,小米汽车定下了「守正出奇」的原则,按部就班的造车,不想着一上来就要颠覆,就要掀桌子。

在造车的过程中,雷军个人也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在决定造车之后,雷军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国内车企老板开车最好的之一。

为此,雷军首先做的就是先自己亲自开车。雷军表示,在造车之前,自己一直是有专职司机给开车,导致自己对开车都已经不熟了。所以,在决定造车之后,雷军干脆平常就让专职司机坐着,而自己亲自开车。

同时,为了能够多开车,多了解车,雷军还跟朋友、跟同事借车开,去逛各个品牌的 4S 店试驾。

另外,雷军没事还会逛小米的地下车库,看看哪些车没有开过,如果没有开过,就借来开开。并且雷军还会主动问车主对自己的车有什么感受,比如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下一辆车会怎么选?

总而言之,雷军会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车、学习车。据雷军所说,至今他已经试驾了 170 多辆车,积攒了 20 多万字的笔记资料。

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雷军对于开车也算是已经学有所成了。在年度演讲上,雷军还放了一下自己玩漂移的视频。

当然,更重要的是,雷军将自己对汽车的学习用在了造车上。他亲自参与了小米 SU7 的冬测和夏测,也亲自测试了小米 SU7 5 千公里,并且也带动小米高管总计测试了小米 SU7 10 万公里。

在雷军的带领下,小米用了 3 年的时间将小米 SU7 给造了出来。但在小米 SU7 正式上市之前,雷军又陷入了极度的郁闷之中。

雷军表示,在小米 SU7 正式上市前,小米找了很多人去交流。当时交流的很多人都表示特斯拉的粉丝效应很强,34C 的车主要换车会很注重品牌。此外,小米内部也出具了长达几十页的报告,报告显示女车主基本不会喜欢性能车。同时,雷军也找了一些媒体进行交流,而媒体的普遍看法是「纯电轿车月销 3,000 辆就要烧高香了」。

这些信息都在跟雷军传递同一个信号,小米 SU7 恐怕要卖不好了。但雷军仍然选择了坚信小米 SU7 会大卖。

因此,当在今年 2 月份小米要跟供应商订货,确定全年产能时,尽管很多人都认为定够 3 万产能就可以了,可雷军还是选择定到了 7.6 万。这意味着,如果要消耗掉 7.6 万的全年产能的话,小米 SU7 必须做到平均每月交付超 1 万台。

除了产能的问题,定价如何定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相信大家都了解,当时外界对小米 SU7 的定价讨论度非常高,9.9 万、14.9 万、19.9 万,说什么的都有。

但在雷军看来,合理定价才能走得更远,低价只是饮鸩止渴。直到发布会前一天的会议上,雷军才把价格定在了 21.59 万。据雷军所说,当时有一个高管在会议上表示,无论卖多少量,小米都认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雷军的笃定没有错,小米 SU7 成为一个现象级的爆款,小米汽车也成功挤上牌桌。

对于小米 SU7 的成功,雷军在年度演讲中说:小米 SU7 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巨大的勇气。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勇气,而是小米集团 40,000 多人的勇气。

在年度演讲的最后,雷军再次重申了小米要用 15-20 年的时间成为全球的前 5 的车厂的目标,而要成为全球前 5,小米汽车就要有勇气在世界巅峰的赛道上,和全球顶尖的车企正面对决。

因此,小米决定在今年 10 月正式征战纽北,而征战纽北的武器就是在年度演讲压轴亮相的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搭载了两个小米自研的 27,200 rpm 的 V8s 电机,另外还有一个 V6s 电机。在三电机的加持下,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拥有 1548 匹马力,零百加速可以达到 1.97 s(含起步时间),最高车速可以超过 350 km/h。

此外,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还采用了全碳设计,车身覆盖件 100% 使用了碳纤维材料,整车的重量仅为 1,900 kg。

根据官方信息,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的核心硬件及车身结构均由小米汽车独立设计与开发,其中 V8s 电机完全是小米自主研发,整车热管理系统、电驱控制器、电池控制策略也都是小米汽车独立设计与开发,电池包则是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的成果。

有意思的是,雷军在讲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时还表示这辆车非常贵,贵到连自己也买不起。

快评:

小米 SU7 的市场反响和销售成绩,无疑是对那些曾经质疑小米造车能力的最好回答。 小米 SU7 的成功,离不开小米在智能科技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面对美国的制裁与市场的变化,小米选择了自我创新,而非被动等待,这种决策勇气和执行力,也值得所有企业借鉴。

全新极氪 009 上市

7 月 19 日,全新极氪 009 上市。

在发布会开始,极氪先给出了一组关于 009 光辉的销售数据 —— 上市 3 个月的订单量超越了原年度排产计划;在 009 光辉的用户中,上市公司 CEO、企业高管、公众人物的占比达到了 75%。

由此来看,009 光辉还是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市场成功的。

这次上市的全新极氪 009 共包括三个版本:

  • 七座过道版 43.9 万元起;

  • 七座过道版四驱 45.9 万元起;

  • 六座行政版四驱 46.9 万元起;

根据官方信息,全新极氪 009 将于 7 月 22 日开始交付。

此外,全新极氪 009 上市地点为香港,因此极氪也同步将全新极氪 009 推向了香港市场,右舵版为 75.5 万港币(当前约 70.3 万人民币)起,将于今年四季度交付。

再来看下全新极氪 009 的相关产品信息。

在三电方面,全新极氪 009 分为 800 V 和 400 V 两个版本。800 V 版本搭载了 5C 麒麟电池,容量为 108 kWh,可以实现最高 560 kW  的充电功率。根据官方信息,800 V 的全新极氪 009 从 10% 电量充到 80% 用时为 11.5 分钟,最长 CLTC 续航为 740 km。400 V 版本搭载的则是一款 140 kWh 的麒麟电池,CLTC 续航最长为 900 km。

在驾控方面,全新极氪 009 搭载了高性能碳化硅电驱动系统、双腔空气悬架,最大马力为 788 匹,零百加速最快为 3.9 秒,100-0 km/h 的制动距离为 36.6 m,麋鹿测试成绩为 76 km/h。

在舒适配置方面,全新极氪 009 有着标准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搭载了 8.6 L 容量的冰箱,温度范围 -6℃-50℃,支持恒温模式、紫外线杀菌;前后排标配了 iPad Pro 同款的双层 OLED 屏幕,支持 10.7 亿色,2,000,000:1 对比度,87% 屏占比;沙发则用的是 Safaro 头等舱航空座椅。此外在音响方面,全新极氪 009 用的是 YAMAHA 环绕立体高级音响,支持 7.1.9 杜比全景声,有 9 个天空声道,三排都有全景声。

在智能驾驶方面,全新极氪 009 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搭载了 Mobileye EyeQ5H 高性能 7 nm 芯片,含有 7 个 800 万像素的长距高清摄像头,1 个 250 m 距离感知的毫米波雷达,4 个长距超声波雷达,8 个短距超声波雷达,4 个短距环视摄像头以及 1 个车内监测摄像头。

快评:

极氪 009 对于极氪来说是一个塑造品牌价值与高度的关键产品。自 2022 年 11 月 1 日正式上市开始,在产品力和高性价比的推动下,极氪 009 的市场欢迎程度不断增加。前段时间,极氪 009 光辉甚至已经出现了加价才能购买的现象。不过据安聪慧所说,针对这一情况,极氪第一时间和团队召开了会议,严禁加价现象的发生。

此次在香港,这个 MPV 的热门市场上市,一方面可以看出极氪对全新极氪 009 产品力和品牌力的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极氪的市场盘子正越做越大。就像安聪慧说的,作为全球品牌,极氪必须国际化、全球化,产品也将会进入全球各个细分市场。从这一角度来看,极氪 009 于极氪而言,也是一个进军全球市场的排头兵。

ID. 与众上市

7 月 17 日,大众汽车的纯电轿跑 SUV 车型 ID. 与众正式上市,售价 20.99 - 24.99 万元。

ID. 与众精准切入了纯电轿跑 SUV 的市场,在重新设计之后,也让这辆大众在其他大众品牌车型面前显得非常个性。

ID. 与众采用了全新的 Coupe SUV 轿跑造型,车身长、宽、高(mm)分别为 4,663 mm、1860 mm、1610 mm,轴距为 2,766 mm。

从外观上看,ID. 与众采用了大众汽车最新的设计语言,特别是细节上的设计都在讨好年轻用户。

ID. 与众的车头拥有一种俯冲的姿态,贯穿式灯光中间低、两侧高的设计,为 ID. 与众的前脸增添了不少动感。搭配充满肌肉感的前盖,一下就有了运动车型的气质。

到了车辆的侧面,倾斜的 A 柱,搭配 Fastback Coupe 大溜背,整体姿态非常优美。ID. 与众还采用了太空悬浮车顶,这一设计继承了 ID. R 概念超跑的灵感,高亮黑 A 柱将挡风玻璃连接到侧玻璃,产生类似于赛车遮阳板的效果。

最大 21 英寸的低风阻机甲轮毂,让 ID. 与众的视觉效果再上一个台阶。的确,大脚就是帅。

ID. 与众更帅的在于两个细节,其一是金色大众徽标以及全车金色点缀,第二是 IQ. Light 智能矩阵式 LED 大灯。

ID. 与众是首款使用金色大众徽标的车型,车头、车尾、四个轮毂中央都是金色。灯光内部和车身饰条同样用上了金色点缀,这在全球的大众车型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说到灯光,IQ. Light 智能矩阵式 LED 大灯目光炯炯有神,尤其是辨识度相当高,这点在其他 ID. 家族车型上也已经得到了相当多用户的好评。

一旦进入 ID. 与众的车内,给人的印象就是熟悉的感觉,这就是 ID. 家族的内饰设计语言。

一块 5.3 英寸仪表,ID. 家族内最大的 15 英寸 2K 中控大屏,70 英寸 AR HUD 都让这款车有着不错的科技属性。内置的系统和老款车型也有区别,ID. 与众搭载了 ID.S 5.0 车机,搭配 UNYX.OS 操作系统。

如果对比已经上市的 ID.3、ID.4 车型,ID. 与众的中控屏幕是明显更大,和 ID.7 车型相同。更大的屏幕,在第一眼的观感上就完全不同。那么使用体验又如何呢?

此前,我们简单上手了这套车机系统,对它的 AI 智能伙伴印象很深。通过捏脸、装扮、动作自定义 AI 智能伙伴的形象,就能更真实地和系统对话,车机还能克隆真人语音,这样 AI 就更像人了。

大众也与科大讯飞合作了新一代认知智能大语言模型,自然语言理解、更强的 AI 技术让「你好大众」不再只是帮你开开窗、放放音乐,更复杂的问题车也能帮你解答。

除此之外,车内的应用商店还拥有第三方 App 可以下载,同时也有优酷视频和本地生活服务等 50 多个车载小程序,不用下载直接可以打开用,应用生态基本覆盖了各个用车场景。

以上这几点,也恰好是相对 ID.4 车型在智能座舱上的升级,在升级到 UNYX.OS 之后,车机在功能上明显更丰富。

而在手车互联方面,ID. 与众支持无线 CarPlay、CarLife,同时还能有线连接华为 HiCar。也就是说,ID. 与众几乎支持市面上所有主流手机的手车互联,导航、音乐这两大核心功能上手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如果你就希望车机系统简简单单,不想追求极客的车机体验,或者已经是 CarPlay、HiCar 这些系统的深度用户,那么我相信 ID. 与众的这套车机系统肯定能够满足你的日常使用。

智能化的另一个方面智能驾驶,ID. 与众全系标配了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和主动安全功能。官方称之为 Travel Assist 3.0 全旅程驾驶辅助系统和 Emergency Assist 3.0 紧急辅助系统。

其中,Travel Assist 3.0 全旅程驾驶辅助系统具备 L2+ 级辅助驾驶能力,一键开启之后,车辆会控制与前车的距离,同时沿着当前车道线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当驾驶员开启转向灯之后,车辆还会判断周围环境,帮助驾驶员实现变道动作。

Emergency Assist 3.0 紧急辅助系统则是由 3 项侧向主动安全、5 项前向主动安全和 1 项后向主动安全组成的 9 项全方位驾驶辅助功能。

如果看当前 A 级纯电 SUV 市场就能发现,大部分车型都会打造一款低售价的「入门车型」,这也就意味着减配,主动安全、辅助驾驶这些功能由于需要投入不低的硬件成本,基本上是最先被砍掉的配置。

也不难发现,A 级纯电 SUV 的入门车型辅助驾驶配置通常是 ACC,或者是已经脱离这个时代的定速巡航。

而 ID. 与众没有这样做,Travel Assist 3.0 全旅程驾驶辅助系统和 Emergency Assist 3.0 紧急辅助系统全系标配。

另外,还有自动泊车功能可选,通过 12 个超声波雷达和 Top View 360° 全景摄像,ID. 与众能够实现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等功能。

以上智能功能的实现,实际都离不开大众汽车的纯电平台 MEB。也正是 MEB 平台,让 ID. 与众在三电、续航、驾控等方面同样优秀。

ID. 与众配备 82.4 kWh 的电池包,后驱版可达到 CLTC 工况 621 km 续航里程,同时还有双电机四驱版本车型,综合输出功率为 250 kW,最大扭矩 472 N・m,零百加速最快 5.6 s。

在国内市场的 A 级纯电 SUV 中,这样的性能和续航表现也是足够优秀的。

ID. 与众搭载了大众汽车最新的高性能底盘系统,包括 DCC 自适应底盘调节系统和 MEB 双级柔性隔振系统。这套系统通过传感器接收的实时路况信息,动态调节避震器阻尼软硬,无论是舒适模式还是运动模式,都可以让驾驶、操控更上一层楼。

此外,ID. 与众有着 50:50 前后配重,加上前 235 mm,后 255 mm 非对称混合胎宽,都在提升车辆整体的操控性。

已经上市的 ID. 家族车型有一个特别大的优势 —— 转弯半径特别小,这一大优势是第一次上手开就能明显发现的。尤其在较窄路口掉头的场景,其他车型可能要前后挪动才能完成,ID. 家族的车型则是「一把就过」。得益于 MEB 平台的优势,ID. 与众得以继承转弯半径小的优势,最小转弯半径 4.7 米。

对于后驱版车型而言,前轮内外转向角分别为 48.83° 和 40.17°。通过增加轮胎摆角的方式实现灵活的转向,也是这个价位车型比较少见的配置。

正是基于 MEB 纯电平台,ID. 与众在三电、续航、驾控、智能等各个方面表现优秀,放在 2024 年依然是一款产品力优秀的 A 级纯电 SUV。

快评:

2024 年,对于车企而言,大家都觉得中国汽车市场实在太卷了,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具性价比的车型层出不穷。不仅是自主品牌,如今不少合资品牌也正推出产品力更强的车型,配合更低的售价保持原有的市场份额。

这样一来,整个新能源车市场正在变得空前活跃。

中国市场的众多合资品牌中,大众汽车当属新能源转型最积极的车企之一。 而随着大众汽车不断拓展车型布局,用 ID. 与众等更多车型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智能网联电动汽车的转型也将不断加速。

新能源汽车俱乐部
一起聊聊你的新能源车和新能源股票~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