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文章的封面和文图均取自Amy的画作)
读书和研究公司是我日常的工作。今天不讲公司,讲读什么书。
我读的书跟具体的公司无关,跟我某段时间对某件事情的兴趣有关。从类别上来看,我最喜欢读有关地域历史、人物传记、生物进化、投资的书。
读过的书虽不多但也足够垒满一小堵墙,迄今为止我发现真正好的书无一例外,是原原本本的纪录而不是总结和提炼、是自传而不是他传、是手稿而不是解读。
我思考了好一段时间,这到底是为什么?
后面有一天豁然开朗,因为后人再怎么努力理解和还原又怎么可能有当时的人思考和揣摩得那么深呢,后人再怎么想办法设身处地又怎么能有当局者那么感同身受呢?何况想要很好地解读一个作品,往往意味着解读的人要比原作者的功力更高,修为更深。这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涉及到人生的价值观、经典的东西、底层的知识、理解世界的框架,都应该坚守从经典的原文里面吸取养分。而绝不应从二道贩子手里过一手,这很大概率读到的是非本意甚至是曲解。
比如,如果想尝试理解现在的世界并且喜欢客观的历史,可以从《资治通鉴》(未读完)、《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和《毛泽东选集》读起;想读传记可以从《富兰克林自传》、《洛克菲勒自传》、《别闹了,费曼先生》、《居里夫人自传》读起;想了解生物进化可以从《盲眼钟表匠》、《自私的基因》读起;想学习投资可以从《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实录》读起。
虽然我也不是一开始就读的这些书,是通过读各式各样的书才跟这些书起了机缘。所以要相信读的书也是讲机缘的,我把不爱读的看不进去的书放一边,放着放着某天可能就会垂青,拿起来又读得欲罢不能了。不是不读,只是时候未到。
写在最后。常看到有人的签名或者感想写着:“知行合一”。但我觉得知行其实不会存在不合一的情况,我们始终是知道什么就会去践行什么的,只是有时候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但实际上这个“知”的程度并不足以让我们去“行”,所以那压根儿不算真“知”。我们实际想说的是应该是“言行合一”,这是个极高的要求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也是个different story了。
那么如果觉得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艰辛或者不开心、不高兴,想寻求改变,就要改变我们自己的“行”,而说到根本上就是要改变我们自己的“知”。想改变自己的知需要一个过程,读书和工作中的感悟就是这个过程。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好在是有迹可循。
祝读到这里的朋友们能继续在书海中改变自己的“知”,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P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