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
经历了2021年的惨烈抛售潮后,机构对中概股的观点似乎越来越乐观。高盛最新表态称,中国互联网及科技股票在2021年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回调,在低估值、监管政策缓和后,2022年将出现买入机会;另外,花旗、瑞银、杰富瑞在报告也指出,中国公司在美股市场已“调整过度”,现在可能已经到了抄底的时候。
监管风暴、抛售潮、暴跌、退市……成为了中概股2021年的关键词。2021年全年来看,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已剔除2021年上市)总市值累计缩水超81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2000亿元)。另外,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互联网巨头也遭遇了抛售潮,香港恒生科技指数的30只成份股的总市值累计蒸发超54000亿港元。两者合计市值蒸发约96000亿元。
面对跌至谷底的中概股,部分头部投资机构、知名投资者已经掏出真金白银进行抄底、布局。其中,“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对阿里巴巴的投资非常坚决,在去年第一、三、四季度不断抄底阿里巴巴;高盛、桥水基金在去年第三季度均大手笔增持了阿里巴巴、拼多多、新东方等多只中概股。
另一个关键信号是,包括腾讯、小米、阿里巴巴、京东、平安好医生在内的新经济巨头纷纷启动了回购计划。
高盛:“抄底”中概股
中概股的史诗级抛售潮,要结束了吗?
一个积极信号是,“唱多”中概股的国际大行越来越多。首先是高盛在最新的研报中表示,中概股大幅回调后将进入周期回升阶段,在经历大幅回调后,中概股现在所处的周期已经由“绝望”转为“希望(Hope)”。
高盛认为,由于中国前所未有的监管收紧,再加上美国ADR强制退市风险,让中国互联网及科技股票在2021年出现有史以来最大的回调,在低估值、监管政策缓和后,2022年将会出现买入机会。
1月6日,高盛首席中国市场策略师刘劲津团队在研报中表示,尽管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成长放缓且监管风险仍在,但中概股可能将受到政策宽松,再加估值在历史低位,股价有望触底回升,预计2022年中国境内股票将上涨13%,境外中概股将上涨30%。
其实,早在2021年11月,高盛已经上调了对中概股评级,理由是中国监管放松的预期,且中国的科技互联网巨头在经历大幅回调后,估值水平比美国同行低了27%。
高盛预计,中国可能会在2022年放松政策,最严格的监管时期已过,目前监管收紧的风险已很好地反映在资产的定价上,同时,在VIE架构、以及企业赴海外上市的政策方向亦逐渐明朗。
不仅仅是口头唱多,高盛更是已掏出真金白银“抄底”做多中概股。去年11月11日,高盛集团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13F报告显示,其在2021年三季度已大手笔增持了阿里巴巴、新东方和好未来等多只中概股,对阿里巴巴的持股数环比上升57%,已位列第七大重仓股。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中概股已经是高盛美股投资的重要部分,合计持仓市值超过1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的规模接近700亿元。但从后续的股价表现来看,高盛抄底的中概股仍处于浮亏、被套的状态。
另一家投行杰富瑞近日发表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报告称,近期互联网板块的下跌,不影响互联网公司的长期战略,股价回调或许为投资者提供了更佳的切入点。该行2022年的首选股当中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美团、腾讯、快手等股。
另外,去年12月底,花旗和瑞银的报告指出,中国公司在美股市场交易的美国存托凭证(ADR)“调整过度”,现在可能是开始抄底的时候了。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国互联网板块已经出现了“触底反弹”的迹象。自1月6日美股开盘以来,中概股迎来了大反攻,拼多多领跑纳斯达克100指数,连续2日涨超7%,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等中概股亦大幅回升,显著跑赢美股大盘;港股的新经济板块也上演了反弹行情,阿里巴巴近3个交易日累计涨超11.4%,百度、京东集团的累计涨幅均大涨超9%。
中概股的史诗级暴跌
2021年无疑是载入中概股史册的一年,监管风暴、抛售潮、暴跌、退市……成为了中概股2021年的关键词。
投资圈有一个案例可以非常形象地总结中概股的这一年:
2021年3月底,中概股遭遇第一轮暴跌,华尔街著名基金经理Bill Huang因重仓中概股惨遭爆仓,损失百亿美元,创造了“人类史上最大单日亏损”;2021年末,投资人朱啸虎在朋友圈感慨:“Bill Huang哪里是爆仓,简直是逃顶。”
的确,2021年3月的那一轮暴跌,仅仅是全年“水逆”的序曲。2021年3月后,对K12教育持续加码的监管政策;对阿里巴巴、腾讯和美团等巨头的反垄断处罚,和对滴滴、BOSS直聘、满帮等互联网平台的安全审查,使得中概股遭遇了第二轮下跌。
2021年10月,中概股曾有过一段短暂的反弹,随后利空再度袭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11月5日公告,PCAOB已经完成了第6100条规则的制订,中概股再度遭遇下跌,短短三周时间,中概股的总市值蒸发超13.5%。
2021年12月2日,美国证监会通过法规修正案,完善《外国公司问责法》相关的信息提交与披露实施细则之后,包括滴滴、哔哩哔哩、爱奇艺、蔚来等公司在内的中概股应声大跌。
从2021年全年来看,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已剔除2021年上市)总市值累计缩水超815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1963亿元),对标中概股的中概互联LOF一年跌去了近50%,中概互联网ETF从高点下跌近70%。
其中,仅阿里巴巴2021年的总市值蒸发便高达3200亿美元,另外,拼多多的总市值蒸发亦超过1470亿美元。
从涨跌幅情况来看,约80%的中概股全年录得下跌。其中,40余中概股年跌幅超80%,跌幅超40%的超过150家,高途年跌幅达到96%,好未来年跌幅达94%,新东方累计下跌88.7%,爱奇艺累计下跌74%,拼多多累计下跌超67%。
另外,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互联网巨头遭遇的抛售潮更为凶猛,香港恒生科技指数于2021年的跌幅达32.7%,30只成份股的总市值累计蒸发超54000亿港元。其中,腾讯的总市值累计蒸发超10218亿港元,美团、小米市值蒸发超3500亿港元。
2021年,中概股掀起了回归潮,许多美股上市的中国企业选择回到港股和A股上市。2021年12月3日,滴滴公告,启动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其在美股上市仅有156天,后续将启动港股上市。
除滴滴外,阿里巴巴、京东、百度、小米、微博、网易、哔哩哔哩等此前在纽约上市的中概股纷纷转场港股,要么二次上市,要么双重上市。
抄底资金已经行动
面对跌至谷底的中概股,部分头部投资机构、知名投资者已经掏出真金白银进行抄底、布局。
部分头部投资机构也进场“抄底”。据高盛递交的13F报告显示,其在去年第三季度大手笔增持了阿里巴巴、新东方等多只中概股。
另外,去年第三季度,桥水基金也大手笔加仓了部分中概股,增持了187万股阿里巴巴,增持比例高达131%,目前阿里巴巴已成为桥水的第七大重仓股。除此之外,拼多多、蔚来、京东、百度、哔哩哔哩等中概股也获得了桥水不同程度的加仓。
除了机构投资者,中外的一些个人投资者也在持续加仓中概股,根据彭博数据,去年年初至12月10日,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ETF累计吸引了资金净流入达219.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98亿元)。数据显示,前述美国上市的最大中国股票ETF KWEB在2021年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规模约80亿美元。
追踪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50指数的易方达中证海外互联ETF,截至去年12月底,该ETF的基金份额达到268.81亿份,相比上半年增长超160%,相比去年年初的27.2亿份,累计增长幅度更是超过8倍。
另一个关键信号是,越来越多新经济巨头启动了回购计划。1月5-7日,腾讯连续进行股票回购,三次回购的总金额达6.1亿港元。另外,小米、阿里巴巴、京东、平安好医生等都在2022年开启了股票回购模式。兴业证券分析认为,港股处于底部区域,回购大增预示阶段性底部。
尽管看多的、做多的机构越来越多,但目前市场对中概股、中国互联网巨头仍然存在分歧。有机构看好中国的增长故事,相信监管过后,部分优秀的新经济巨头仍能保持增长,例如高盛、摩根大通等;但多数投资者仍选择抛售或者观望,认为中国互联网行业仍处于严监管、经营下滑的趋势之中,何时能够反转尚不可知。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