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浩
李永浩
个人微信公号:李永浩写给2087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489粉丝
0主题
0勋章

上半年,多少大牛股擦肩而过

昨天港股最靓的两个公司,东方甄选和心动,引发了朋友们的广泛讨论。心动,从底部7块钱开始算,也接近10倍了。东方甄选从前段时间启动,很快就翻倍多,而且走势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走势反向势如破竹的,是美图,在Figma大跌的影响下,开盘暴跌后来又拉回来,即使算是今天的跌幅,他的全年涨幅也超过200%。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中概还有比较亮眼的如新氧,逸仙电商等,他们的特点都是市值小,业务确实有了新的转机,虽然最终结果还未完全呈现,但公司管理层和大V摇旗呐喊,几个因素的叠加之下,股价都有了很好的表现。 还有上半年的新消费,创新药,等等,每当我回看上半年的K线图,脑海里总会回荡起这句词。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时至今日,这些大牛股,其实回过头来看,涨起来,都是有逻辑的,有支撑的,当然其中有一些是炒作的成分,但都是多重因素共振,才走出这六亲不认的上升K线。 比如我很喜欢的这家新消费公司,昨天我去布村南区办事,顺便去了附近的一个店去看看,其实之前已经去踩盘过,但来都来了,还是去看看。就这么随意的去看,都能看到大排长队。结合这个场景,看他这两年的走势,其逻辑是那么的显而易见。 虽然逻辑够硬,但以上提到上半年的大牛股们,他们的涨幅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有大跌的时候,甚至还有还有过山车的时候,怎么上去,怎么下来,很是考验心性和自己的风控。 例如今年200%+的美图,翻看其K线,好几次过山车,持股体验,绝对算不算好,但是如果熬过来,结果是羡煞旁人的。有个朋友说了个很形象的比喻 买高成长股就像追大美女,长得漂亮但是脾气不好,有时候,你得忍着。 今年想把这些涨幅巨大的股票,都好好复盘一下,这其中很多公司,都或多或少有朋友跟我探讨过,但最终都没抓住,对此我很苦恼。苦恼在于,世界变化纷繁,而我却后知后觉,每当巨大的变化发生在眼前,我却只能捶胸顿足,扼腕叹息。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贪欲,只是“着相”
上半年,多少大牛股擦肩而过

为什么不发基金?

简言之:能力不够,意愿也不够,秉性也不合适。 几乎每个在股海浮沉的人,可能都想过,做一个自己的基金。赚钱都是其次,重要的是,从此有了一个“身份”,宛若武林大会,你不再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侠,而是一个名门正派,或者起码有名有姓,天下英雄榜上,终有一天也有你的名字刻在上面。 但这个类比,只是为了描绘这个场景,投资不是比赛。 之所以想写这个,是在琢磨我和一些更牛的投资者的差距。想通了,也不觉得懊恼,接受他本来的样子,但避免被天性中的某些瑕疵重伤。 涨涨跌跌,赚了亏了,释然了,有些钱,注定要亏掉。 小时候成绩还不错,很少因为学习而受到批评,但偶尔会因为品德和纪律,会被请家长。因为很小就对班集体、学校的很多规矩不认同,尤其不认为必须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体。我可以选择这么做,但不能道德绑架我。 正因小学时候这种意识,记得五年级,学校的仪仗队、田径队和歌唱团,我都被抓了壮丁,我笃定拒绝了所有。也不知道这么屁大点事,就被校长或者教导处书记之类的人,在周一的全校晨会上,拿着大喇叭指名道姓的批评: “大家要有集体荣誉感,五年级X班的XXX,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无组织,无纪律,只想着自己,不为集体考虑,一点不愿奉献。” 小小年纪,当着全校的面被点名批评,我面颊发烫,羞愧难当。为此,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后来班主任把家长喊来,并且强迫说,必须选一个参加,我就参加了田径队。 “无组织,无纪律”,仿佛成为一个诅咒,萦绕着整个成长周期。直到现在,我年近四十,才发现,当年的老师们,确实火眼金睛啊! 30岁就筹划退出职场,32岁就彻底不上班了,脱离了大多数形式的组织和纪律。如今活到即将知天命之年,尤其在我有两个性格不同的孩子之后,才发现某些性格底色,从小显露,伴随终生。 对于自我,自由,自在的追逐,很小的时候就被放在了生活的首位。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我的家庭生活很幸福,但带孩子久了,我也会抱怨和难受,总时不时到处
为什么不发基金?

最火AI应用Figma,闪亮登场!

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因为技术门槛,束缚了自己的创造力; 如果你也曾像我一样,因为讨厌厚厚的操作指南,而放弃了学习; 那么,现在,他来了! 昨晚美股最闪亮的IPO,涨幅250%,Figma! 虽然这公司,无论业务,还是股价,都跟我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我还是非常期待他的到来和市场表现,因为,我真的受够了Adobe的各种高学习门槛和复杂的操作。 比如我大学时候,那还是遥远的2006年,那时候流行P图,前提是你要下载个Photoshop然后吭哧吭哧学各种操作,光是识别那些图标,我都费尽心思; 还有现在,我业余时间做了一档播客,起步期都是我自己剪辑,一点点学习Audition怎么用,废了好大劲。后来熟练了,就在想,这个活,能不能用AI来做?比如,我说一句--把所有的“嗯嗯啊啊”,或者“对吧”,这类口癖全部剪掉。就完成了,多么省心,我也真需要这种功能,且愿意付费。 以上提到的Photoshop和Audition,都是Adobe旗下的产品。 AI这两三年轰轰烈烈,基本都还在硬件和算力方面,还没太多的Killer App能够直接触达终端,直接产生收益。目前AI的典型案例,还是助力于原本的业务,比如Meta利用AI有效提升广告效率,腾讯借助AI增强游戏的互动性,还有Applovin这些,这些都是属于“提效”的部分,还不足够直接触达消费者,无论是B端还是C端。 为什么Figma这么备受瞩目? 因为他是真正解放终端消费者的AI应用,云平台,订阅制,这些都属于基操了,最重要的类似于Figma Make之类的功能,支持自然语言生成可交互原型,提升设计效率。这些综合功能,直接导致其用户量中,三分之二的不是专职设计师。 这就是我对AI所畅想的,我希望用到更多专业的工具,但我不想成为最熟练掌握这些工具的人,我只希望这些工具更快更好的帮我达成自己的目标。 希望Figma的火爆,能促进国内更多AI应用走出来。上
最火AI应用Figma,闪亮登场!

如何建立/运营一个高质量的股票群?

我经常会被问到: “浩哥,你有啥高质量的股票群不?求加,求学习一下。。。” 我的回复是:只有一个高质量的群,就是西湖共识群,30多人,是由心中无股老师建立的,但他不拉人了。 我在搞股票的前几年,也热衷加群,这些群大致分两类,一是某个行业/个股的跟踪研究群,二是某些互相任何的投资者的泛华探讨群。 但这两类,都各有各的弊端: 个股/行业群,上涨的时候容易充分凝结,同仇敌忾,但在下跌,尤其是漫长阴跌之中,容易变得人心涣散。这类群还有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容易形成极强的“茧房效应”,在下得趋势之中,很难转换思维,跳出来。 泛化投资探讨群,容易产出高质量的探讨,但死穴是乱扩圈,人一多,就容易乱。有一些高手,或者说身份比较特殊的人,就不愿意说话了,毕竟不想哪天自己的言论被转发出去并造成误解。以及一些比较低质量的言论占据群内主流时,会天然的扼杀高质量探讨的欲望。 以及如果有些群,超过了100个人,但其中总有80%的人一年到头都不怎么说话,不管是因为忙,还是因为没话题聊,我都觉得不适合在这个群里待着了,甚至在群内说话时,给其他人造成一种被窥探的恐惧。 从2015年开始加各种股票群之后,到今天,我留存的股票群,没几个。我的播客搭档,有500多个股票群,我很纳闷他是怎么管理这些群的。 总之,混迹微信群十年来,我总结了几个股票群没落的点,尽量避开: 1:避免成为某个行业/个股的跟踪群; 2:避免人数过多,以前工作开会,除非必要,我尽量想把会议人数控制在一桌人吃饭能坐得下的范围,比如一个饭局,大圆桌,坐个10-12个人,已经够多了; 3:避免随意拉人,一个逐渐熟悉的集体,每次来一个“新人”,都需要时间成本来进行磨合和融入,恰如企业收并购,文化、流程、机制的融合是需要时间的; 4:设定踢人的制度,任何一个组织,如果只进不出,必定僵化。比如在群里长时间不说话,那待在这里面也没意义。 5:风格可以迥异,但是
如何建立/运营一个高质量的股票群?

用进废退

早晨6点多,健身房已经挤满了人。7点,草地上都有人一边放音乐一边做Hiit了。 来澳洲之后,天黑的太早,不知不觉变成了一个早睡早起的人。起床跑步,感觉神清气爽。 最近忙着带孩子,很多琐碎的事,逐渐理顺了。昨天有点时间看股票,看到我放在“重点关注”的几个股票,已经涨疯了,最近一个多月都涨了50%+。 自己白白错过,只是因为没深入研究,虽然研究了也不一定买,但是这种涨飞了自己却浑然不知为什么的感觉,让我极度痛苦,仿佛被市场的主流抛弃一样。 昨天开始执行之前定下的计划,系统性的研究加密资产,稳定币,RWA之类的东西,让自己进化成一个看得懂Web 3 世界的人。 脑子和身体都一样,都是用进废退的。懒惰只会让我们变成更讨厌的自己,虽然努力不一定现在就有结果,但也是为下一次机会积蓄力量。 Keep running!
用进废退

这个游戏的Rule No.1

投行的朋友,因业务繁多,经常出差,所以戏称自己“全国可飞”。 有时候跟朋友聊到某些公司和业务,会惯常先问“在哪呢”,我的回答很随机,“成都/悉尼/东京/上海/墨尔本/香港/纽约/雅加达/奥克兰/....” 后来他给我的微信改了个名字,叫“全球可飞”。 本以为这是一种尊称,毕竟投行人业务繁忙,把我的名字升级到他们自己都不敢称呼的“全球可飞”,充分展示了我热爱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好奇和全球调研的敬业与勤奋。 后来我才知道,“全国可飞”是高级外围的暗语,那我“全球可飞”,又算什么? 无所谓了。 时不时去一个陌生城市晃一晃,是我最爱的事情之一,也是排解抑郁困扰的重要方式。尤其去远的地方,那种连空气湿度都不同的昼夜交替,让我有了更强烈的生命体感和时间印记。 但飞行总是难熬的,一般就是查看手机过往的照片,然后呆坐着,任由思绪飘荡。飞机上,是最适合冥想和放空的时候。以后每次飞行,争取把乱飞的思路都记录下来。 今天在想,如果我把投资/股市当成一个毕生的修行,或者说玩一辈子的游戏,那有什么是游戏中,我必须秉承的方针? 我脑子里回忆了很多过往,可能第一条,不是什么低估、成长、安全边际、利润断层这些,我的Rule No 1,应该是“这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游戏”。 这和我的人生观不谋而合--既往不恋,纵情向前。大多数事过了就忘,能让我念念不忘,不多。 所以买股票、研究公司、研究形势,过往的credit和tracking record非常重要,但那些都只是过去,除了管理层的人品,应该给“过去”很多权重,其他的,都不重要。股票过往的“分红率”,业绩稳定性,估值区间,统统都不重要,给的权重不应该超过20%。 顺着这一条方针--面向未来,那该怎么做? 应该不断去揣测未来世界的变化。这个就有趣了,变化有时候是轰轰烈烈的,比如过去三年的AI浪潮,有时候是风起于秋萍之末的,在开始出现的时候,很多人都没发现,或者发现
这个游戏的Rule No.1

此刻,警惕一切新消费

今天几个超级火热的明星股入港股通,某个流通股份只有10%左右的,直接被拉升接近20%。看着那断档的买卖盘和成交量,只能用下图来表达心情: 新消费也要看看成色,潮玩之王的业绩是有支撑的,世界范围内全面开花,但我现在更希望他的热度能够下来一些,更稳健的发展,毕竟股红是非多。对于很多其他“消费”公司,业绩增长是没法跟得上股价的快速变化和情绪的快速升温的,刚入通的新消费,无论是茶饮性价比之王,还是茶饮推新之王,我都觉得应该冷静冷静。 人们总是会说,去年的黄金大牛股,就是入通之后开始新一轮拉升的,但我们不能如此简单的推演和套用。 我选择等待。 写下这个,是为了一年以后回头再看,看看自己的冷静vs市场的火热,哪个对了。
此刻,警惕一切新消费

我还是选择原谅

《三点下班》有一期播客聊到,如果恒生指数来第二波行情,谁能当龙头,执牛耳? 当时列了几个巨头,进行了一场开放式的探讨。在当下的时间点,回看第一轮的龙头,毫无疑问是小米,但我被雷布斯配股的事,搞得很受伤,总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虽然我知道从公司运营层面上,配股无可厚非,甚至是非常合适的时间点,但心里总不舒服,毕竟我股票跌了。所以我当时说, “不管有没有第二轮,这趟水我都不打算蹚了” 但前两天,当小红书上YU 7的各种实拍和评测扑面而来的时候,那帅炸了的颜值,还是突破了我的心理防线,心里默念,“这绝逼大爆款啊”。 我抛开上头的情绪,理性的思考,回顾了跟这公司的几段过往: 第一段,是失败的。 当时米子从25块一路跌到8块,我大概是18左右割肉出局的,那时候几个真实生活中的朋友,因为相信我的分析(虽然我没让他们买),而深度套牢,这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创伤,也铸就了我不跟任何圈子之外推股票的原则。 第二段,是成功的。 去年18左右重新介入,一路到配股之后大跌才彻底卖出,收益颇丰,一把漂亮的翻身仗。 当时介入的原因,就一个--造车。 Su7出来之后的软硬件配置、热度和销量,直接宣告--造车这事,成了。成了之后有两个重大意义: 一,是最大的风险之一(其他的风险还有芯片),解除了,毕竟汽车比手机难的多,一旦失败,会对整个集团有极大的拖累,且这事难度极高,对手极强,市场竞争极其惨烈,是连苹果都知难而退的战场; 二,是造车这事成了之后,小米的品牌势能直接拔地而起,跟之前的竞争对手们,不在同一个维度了。 在商业竞争和个人发展的策略上,我自己总结了一个理论,叫“多维度打造竞争力”。 比如职场里,你跟别人竞争岗位,在一切公平的前提下,你纯拼专业能力,其实很难比别人优秀特别多,毕竟谁也不笨,且都是做题家出身,“卷”和“拼”,都不输的;但如果你情商很高,能有效团结部门内外,对内有号召,对外有协调,那你更容
我还是选择原谅

别怕

一个陈年老梗,现在回头想有点矫情,但当时确实是噤若寒蝉,一碰就碎。2023年底,我带着老婆孩子和两个阿姨,从成都飞去深圳过冬,当时在双玺租了个大平层,一个看似人生赢家的配置,但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有多脆弱。那几年回撤巨大,亏了上班几辈子才能赚到的钱,如果再这么亏几年,我应该就要回去找工作了。 但我已年过35,工作履历断档好几年,也体验过一睁眼就在床上躺着赚快钱的滋味,大概率是没法干正经工作了,可又已年老色衰,身体不允许干不正经的工作,不知道如果真这么亏下去,我该如何给妻儿老小提供优渥生活,这么一想,甚是惆怅。 在2023年的最后一天,妻儿睡去,我开了一瓶威士忌,抬头看窗外点点星光,低头看海边璀璨焰火,问自己: “我的未来还会好吗?” 那时候应该是最难受的时刻,我相信身边所有人,唯独不相信自己。 但也就是2024年初,到2025的上半年,我又体验了一把鲜衣怒马少年时的滋味,手顺之时,咣咣乱杀,宛若魔术时期的麦迪。 如此行情,创作欲望应该如K线图一样澎湃,但我已经很久没更新了,原因是我一直受情绪问题的困扰。低谷时期的抑郁以为痊愈,实际上还是会时不时感受到向下力量的拖拽。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我会克服,就像坐久了腰间盘突出,时不时疼一下,想办法舒缓就好。 今晚出去跑步了一会,这样可以为夜晚的饮酒找一些正当的理由,在喝了小半瓶威士忌之后,我意兴阑珊,觉得应该记录下今日的感受。 如果说,一年多以前,我吞咽着酒精,告诉自己:“别怕” 那今晚,我吞咽着酒精,想告诉自己,“别狂” 人在高峰和低谷的时候,都很容易放大自己的情绪,会妄自菲薄,也会自命不凡,恰若钟摆的两端。 但这种极值的情绪,大概率都持续不了多久,此刻的我,时刻警惕市场过热带来的回调,我也时刻警惕周围人的热捧、自我的膨胀,虽然这难以避免。 再讲一个小故事,在2021年初,连续几年,取得大捷之后,传言我已被列入“江湖四大金刚”,只要四
别怕

我要的是:燃烧与放肆

最近在读书,沉淀,思考,所以没有更新。 但是人和人是不一样的的,有些人需要沉静,有些人需要放纵。 中午和朋友们一起吃饭喝酒,我带了2瓶威士忌,一不小心得到了放肆与放纵,人到中年,你再能获取的快乐与放肆,不多的。当我听到朋友还能从汽车的轰鸣声,发动机转速的声音总得到快感的时候,我跟他碰杯,说, “请珍惜你的这些快乐”  稍微年长一点,就容易陷入不快乐的怪圈,股票赚钱不快乐,做个媒体不快乐,狂吃美食不快乐,周游世界不快乐。我很多时候,感觉不到快乐。现在唯一的快乐在于,跟朋友们喝酒。 但是喝酒之后也不快乐,因为这些快乐都是代偿的,需要很多呕吐,头疼,难受,来弥补当下的快乐和狂欢。 读到这里的读者,不要以为我是个酒鬼,其实不是。 我想探讨的是,生活快感的易得感。当你容易得到某些东西的时候,就天然的不知道怎么去珍惜。这就是生活这场游戏,以及人类的基因所铸就的。 我酒量不好,但是每次迷醉时的放纵和旷野,都和醒时的头痛又呕吐一样, 放肆又迷幻
我要的是:燃烧与放肆

我在做什么样的投资?

这两天巴菲特宣布金盆洗手,我看到很多人都在聊巴菲特,我也不想去蹭这个热点了,但确实他的退休,让我有一些内心底层的感受。 我从2008年8月开始接触股票,当天买的第一本书,就是“一半索罗斯一半巴菲特”之类的书名,对索罗斯的那部分,我看不懂,但是巴菲特的那些内容,他说的我一下子就明白。 所以巴菲特是我投资的启蒙导师和引路人。 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17年间的过程中,我看到太多人言必称“巴菲特”,必谈“护城河”,吧“价值投资”当成亏损的遮羞布,把 这17年间,我发现很多人对于巴菲特的理解,非常非常浅薄,只是听到一些语句,就产生一种“这么简单我也能行”的幻觉;但也并不是研读巴菲特越多,就越能接近他。读书和实践,以及理解、悟性,都是并行的。 我最近不太想更新一些市场、行业、公司的看法,因为已经很明确了。我想慢慢梳理一下,这十几年来在投资的战绩和败绩,谈谈对巴菲特的理解,以及自己不同时段的一些感悟。 会写的比较慢,或者设置成付费内容,不为赚那个钱,纯粹为了个门槛。
我在做什么样的投资?

新消费,到了十字路口

对于港股火热的“新消费”们,明天,是关键的一天。 今天三个事件:老铺配股,泡泡老股东清仓,沪上阿姨暗盘涨60%。每个都可以独立拆开看,也可以连起来看。 第一,老铺配股,我之前想写一个系列,却只写了开头,叫《老铺的泡泡什么时候爆》,简述了几个隐忧。 经营层面,面临几个考验:金价不涨、同行模仿、渠道增多、创新不足,每一个都是需要去向市场去证伪的,且这四个考验有可能叠加起来;资本层面的考验,是在10几倍的收益和趋缓的增速面前,起初投进去的资本,会不会落袋为安一部分,更何况一些基金还有明确的存续期,要用这个收益去补其他的亏损。在这种情况下,你很难不担心他们去卖,那卖起来,可不是日常几百几千股的买单能够承受的了。 我之前的观测点,是6月解禁那段时间,但没想到5月就先配售了。据我了解,配售资金的用途,也是非常正面的,从长期看,对公司大概率是好事,但从短期看,对股价大概率不是好事。 第二,泡泡老股东清仓,官方原因是基金存续期已到,这个是完全说得通的理由。 我一直觉得,泡泡和老铺完全不一样,虽然很多人觉得他们很相似。 首先,泡泡已经是一个全球化的公司了,他除了在日本不温不火,其他地方都算是受欢迎的; 第二,泡泡没有锚定效应。老铺再怎么谈奢侈品,人们买他的时候,买的也是黄金,内心都要估算一下金价的。如果金价跌倒了200块钱一克,老铺还能卖1000的克重,那是真的成奢侈品。但是买泡泡的时候,没有人会在意塑料和毛绒,是多少钱一克; 第三,泡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因为IP是具备独特性的,而金饰的工艺是可以模仿的。 我内心非常喜欢这个公司,也很看好这个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不是股价涨上来我才去拍马屁,而是几年前就秉持的观点,也是这几年实地考察过八九个国家的市场后,得来的笃定。 但泡泡老股东清仓这个事,和老铺配股,叠加起来看,很容易让人感觉: 新消费的两大旗帜,都快到头了。 今年来,传言港股新消费有
新消费,到了十字路口

尘缘未尽,凡心未了

巴厘岛的乌布,在小红书被捧上天,称之为“宇宙能量中心”。 我走过三十多国家,但未曾踏至这片土地,因为这地方实在尴尬,从国内要飞差不多6小时才能到,论海滩,这个时间我可以去马尔代夫,论游玩,可以多飞几个小时,到悉尼,甚至洛杉矶,即使论海岛游,普吉比他好玩,沙巴比他原生态,三亚比他方便。 但前几天在吉隆坡,想着来都来了,就飞一趟吧,来感受下“宇宙能量中心”,另外这几年巴厘岛被传为“数字游民”圣地,我作为每天和数字打交道的无业人士,也多少跟这个名字有点沾亲带故。 但“数字游民”这个词,和“主理人”一样,具备十足的迷幻感,分不清他们的“游民”状态,是主动还是被动,也搞不清他们赚不赚钱,但最让我迷惑的是,很多数字游民,仿佛有着很强的骄傲感,仿佛教诲着我们“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看我们这样base在某个地方的人,像被囚禁的小鸟。他们仿佛充满能量,我很想知道他们的能量来自于哪里。 通过小红书,我知道了,他们总是在Meditation,Therapy,Yoga之中,获取能量,甚至重生。 我也想成为一个高能量的中年人。 所以我这几天,高强度地参加了各个网红店的冥想课。比如著名的Sound Healing(音疗课),我既没有被感化,也没有睡着,以至于中途我翻过身,趴在那边,看这长胡须的长者们,在那里轻轻地敲锣吹号。我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我认为,这是自己没有“入定”的表现。 我需要更多的感化和能量。接着,我又去了几个,但还是不够入定,最后,我把希望寄托在这边最网红的一家,Yoga Barn的Meditation课。传闻这堂课里,你会穿越,你会入定,你会痛哭流涕,你会成为一个新造的人。 晚上5点开始,我为表内心之虔诚,甚至提前半小时就到了,坐等。 一个大胡子印度老师先是讲了呼吸的方法,大约20分钟。然后他让我们每个人都坐的近一点,“Closer,if you are not allergic to
尘缘未尽,凡心未了

不开盘浑身不舒服

如坐针毡,百无聊赖,目光空洞,内心空虚,除了没有身体抽搐的症状,我觉得资深股民面对假期,和老烟民坐飞机、瘾君子没粉吸的副作用差不多。 区别在于,你很难通过抽烟、吸粉来赚钱,但是炒股做好了,还能赚点。评论区不要歪楼,不说什么“以贩养吸”,这是不被允许的,坚决抵制。 虽然香港那边昨天没开,但东大的大A和西大的小纳,也是很精彩的。 大A很硬,起码我的关注列表里很硬,有2个20厘米,虽然我都没买,但确实一直在关注。 其中一个做零食的,最近不到一年时间,也从底部翻了6,7倍,比泡泡玛特还猛,而且,如果你持续关注这个行业,他们的发展变化,甚至股价走势,都是有迹可循的。谁说大A没有价投?认真分析企业,在大A也是能找到合适标的的,只不过我确实发现晚了,认知觉醒的太晚。 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所谓“道”的先后,或者说高层次认知的获取时间,其实区别蛮大的,也正因如此,才鞭策着我们投资行业的人们,孜孜不倦,电话会议听完,连播客都还要求多讲干货。 西大很垃,尤其拉的是特斯拉和英伟达,曾经的两大旗帜。 特斯拉和PDD一样,是一个有众多粉丝,甚至狂热粉的公司。马斯克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谁都没法否认,但是他的汽车,我是怎么都买不下手。这两年国内的电车品牌突飞猛进,特斯拉的小改款,在国产卷王们面前,真的不值一提。在欧洲,更是节节败退,经常看到销量下滑50%以上的新闻见诸报端。 对于这种纷争中的公司,我一般是远离的,空头和多头势均力敌,除非你对这公司有巨大的信仰,否则建议观战,局势明朗再加入,恰如现在的美团和京东,口水战激战正酣,PR稿满天飞,从内部讲话录音大肆流出,到站在道德制高点的檄文,到大强子亲自送外卖摆拍,一套组合拳玩下来,你很难不去怀疑大强子是不是深度研究了雷总的营销打法。 但营销只是第一步,后面还要看真枪实弹,美团是踏着尸骨站上外卖高地的,可从来没怕过谁。我不持有美团股票,只是客观
不开盘浑身不舒服

以东方茶,会世界友

今天港股不开盘,本来想写写昨天我的某个持仓在经历关税打击之后,又创新高的感受,但那个感受太过短暂,此刻,我只想聊聊霸王茶姬。 昨晚霸王茶姬在美IPO,我虽然表示长期来说,不看好他,但还是夜里2点多醒了,看了他的IPO表现,非常亮眼。早晨起来,收盘涨15%。 有一期播客,我跟《半拿铁》、《三五环》的飞哥串台聊天,说到我对错过蜜雪冰城而捶胸顿足的故事,因为自己的傲慢、油腻,错过了这样一个送分题。 在那之后,痛定思痛,尤其最近一个月,我深度研究了奶茶行业,喝了不少于100杯奶茶,看了至少几万字的材料,基本上建立了对于现制饮品这个行业的认知。 有两个基本的判断: 一是茶饮这个行业,看似竞争激烈,其实格局已定,尤其最近一两年,头部茶饮纷纷上市融资,拿到钱的巨头们,更是在综合竞争优势上,与后来者甩开了身位。未来的茶饮品牌,可能只有几个巨头,还有一堆小而美。 二是茶饮和咖啡,这两个赛道未来会越发融合,产品结构会有很高的重合度,尤其对于供应链相对简单的品类。 这也是为什么我不看好霸王茶姬的原因,他这几年靠原叶鲜奶茶这个大单品,叠加营销和品牌势能,快速占领心智,但我认为如果他未来不做改变的话,约等于自己城门大开,等着其他品牌来攻打自己的优势领地。原液鲜奶茶,就是茶+奶,瑞幸可以攻,古茗可以攻,甚至蜜雪都可以去攻。很多人喝不出来产品的区别,但是能一眼识别出价格的区别。 其次,从运营效率来说,强调“第三空间”和“茶拿铁”的霸王,也很难与更加精简的其他品牌竞争,这有点类似于星巴克vs瑞幸。 所以虽然霸王的IPO表现不错,我也很喜欢“以东方茶会世界友”的概念,但从长远看,我认为这个赛道的玩家,如果让我以十年的维度来看的话,我会选三个: 蜜雪,古茗,瑞幸。 蜜雪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了,10元以下价格带没有竞争对手,但他也有它的隐忧,一是估值已经不低,二是他如何扩品类和保持更灵活的产品出新,三是除了东南亚以
以东方茶,会世界友

老铺的泡泡什么时候爆

老铺黄金,最近一年来整个资本市场里最靓的仔,同时也是消费市场上,不容忽视的一个存在。 对于这样一个现象级的公司/股票,很多人认为其涨得太快,涨的太高,就是炒作,但忽视了背后的实质。 在老铺IPO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公司,但当时在新西兰,没有实地考察,也没重视,后来回国后,去SKP门店看了一圈,走出门口我就拿出手机疯狂下单,当时非常懊悔,为什么没有早一点来实地考察,也为自己思维的封闭付出了代价。 当时写了两篇文章,来记录心情。 老铺黄金,我有点上头 超额认知,带来超额收益 当时给身边人说,“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到的,唯一有可能走向世界的中国奢侈品牌” 很多人说,"放屁!茅台才是真正的奢侈品牌!” 我不否认茅台,所以在这里加了个定语“走向世界”。茅台实际上并没有走向世界,全世界除了华人区,没多少人认茅台。 关于这种现象级的公司,我买过,又卖了。但这不妨碍我应该以理性客观的角度去记录和分析这个公司的发展,和匹配的股价走势,以便未来遇到类似的机会,方便复盘和汲取可用之处。 初步想了几个篇章: 什么促使他快速涨了十倍 如何暴涨之后还在高位立得住 如何打造奢侈品 如何看待不懂的东西 如何推演并验证后续的发展 如果给我一次从来的机会,我应该怎么做 老铺的泡泡什么时候爆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想以“等他爆”的心态去观察,先定义一下怎么算爆,姑且就算从股价的高点下跌50%以上把。 据传香港那边正在写老铺的做空报告,我倒是挺期待的,如果能大跌一把,我想把失去的都拿回来,以及很期待他们会从哪些维度,去做空他,我大概知道两个重大的弊端和考验,很期待空军以什么样的理由,把价格打下来。
老铺的泡泡什么时候爆

川普退市,中概回港

(一) 在《三点下班》播客最新那期中提到:最近的泛大中华资产(A股除外),按照股价的强弱表现,由强到弱分成几个等级: 港股通标的 因为有“北水”和无数内地股民的支撑和保护,普遍强势,在最近的关税闹剧之下,已经逐渐收复失地; 没进港股通的 纯港股,受港股大盘影响,也逐渐在修复,但弱于港股通标的; 在港、美同时上市的,包括有ADR的 前者比如阿里巴巴、理想汽车等,后者比如腾讯,小米,就是他们的股价,受内资和外资的双重拉扯,所以走势更加纠结,经常港股大涨了,晚上的美股又把他们的涨幅拉下来; 只在美股上市的中概 比如拼多多,富途,这一轮普遍跌幅在20%以上,屋漏偏逢连夜雨,远水难救近火,鞭长莫及; 当然,还有更差的 就是在美不入流市场交易的,例如粉单市场-Pink Sheet,鉴于很多人分不清英语里的长元音和短元音,粉单也被戏称为Pink Shit,其中最有名的,是瑞幸和滴滴。 (二) 我身边有很多优秀的投资人朋友,他们精通商业模型,熟稔经营数字,深入产业链上下游,打入公司内外部,最终,很多人都归降于一个公司的怀抱-PDD。 从生意模式和发展速度来看,很难不承认PDD的优秀,无论是电商平台这个模式,还是公司战斗力,以及其强大的公司文化,具体体现在其“本分”文化不仅在内部深入人心,且在股东群体里也深度渗透。我的PDD股东朋友们,都有个特征,当他们面对上蹿下跳的股价的时候,会自我PUA: 我,买股票在乎这短期的波动吗? 我,配不配做伟大公司的股东? 我,够不够本分? 巴菲特曾经说过,“如果你不想持有一个公司一辈子,那你一开始就不应该买入”,亦说过“如果这个公司明天就退市,那你是不是还想持有这个公司?如果不是,股市就是你的计价器,而不是你的称重机” 把股市当计价器,显然是不够本分的,这种心态,是不配当巴菲特三代传人(巴-段-黄)的公司股东的。可朋友们嘴上很坚硬,身体却很诚实,买PDD的股
川普退市,中概回港

川普已彻底失去我的心

今晚出去跟朋友聊天,路上喝了几杯奶茶,撑得睡不着,即使睡着也会被尿憋醒,所以现在就写了今天的看盘日记,不等明天早晨了。 回到家里,打开行情app一看,西大的行情,又是飞流直下的一天,昨天还全线暴涨呢,今天又回去了。虽然不知道明天一觉醒来是什么样子,但是啊,我已经对西大以及川普的混乱言论,免疫了。 川老头已经彻底失去了我的心。 我觉得我们港A资产,也已经对他们免疫了。 不知道西方有没有类似的谚语,“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你威胁我们,第一次“哦呦怎么办好害怕”,第二次“来撒,谁怕谁”,第三次“滚”。 这一天天暴涨暴跌的,天天做投资都不研究公司了,也不研究K线图,天天竟研究川普Twitter了,还必须读原文,保证原汁原味,迫使我那忘光了的英语,这几天又可以重考四六级了。 虽然我们港A已经基本脱离西大的行情影响了,但我身边有很多做中概的朋友,最近应该睡得不太好。我强烈建议他们在现阶段尽量避免中概,除非是白天买不到的优质资产,只能夜晚买。这个实在会影响睡眠,虽然一年到头可能还是涨的,但是过程惊心动魄,赚的那些钱跟自己的健康比起来,孰轻孰重不好计算。 回归本质,关注公司的质地,然后用合适的价格买入好资产。除非有大的宏观变量,我是不再关注东西博弈之类的宏大叙事了。昨天跟几个朋友分别聊天,对几个公司重新有了认识,加入自己的跟踪池,持续跟踪变化,等待拐点,加入进去。 引用川普名句:“Nobody knows 好资产 better than me~”
川普已彻底失去我的心

激荡!百万雄师过大江

这一天天的,光顾着见证历史了,怎么睡得着?!昨天的港股行情,涨出了一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气势,更为激荡的是,晚上咱们硬气地反制了!就是干!川总没等到那个越洋电话,却等到了一个越洋文件,仿佛在牌桌上,一方开始Bluffing,要吓退对方,结果对手直接跟了同等的叫牌和赌注。此时就有点尴尬了。总得要亮牌的,到时候看谁硬了。这几天的二级狗们,也空前的团结,炒股票炒出了炸碉堡的姿态,随时准备着捐躯。我本来昨天想发一期之前串台的播客,星辰拦住了,说晚上必须录一期行情,激情开麦。于是我们9点钟打开麦克风聊了快一小时,准备一刀不剪就发出来,我等音频文件传过来的时候,却发现出bug了,又是一个故障,录音没录上。只能在此总结一下各自观点:星辰:亢奋且乐观,枪炮上膛,子弹打光,甚至还借了一些子弹我:谨慎乐观,仓位舒适,空余的资金准备顺着潮水的方向,进行新的建仓。感谢之前的暴跌让我释放了更多的流动性,之前板结一块,不知道卖哪个好,现在终于有了空余了,研究的动力也更强了。股民,一直在路上,寻找下一个。但还没等我准备好“上路”,这世界又又又反转啦!早晨5点多我醒了,拿起手机看了下时间,顺便刷新了一下app,我去,直接给我干精神了!什么情况?这就不玩了?闹呢?认怂了?仔细一看,川子跟全世界认怂了,除了没跟我们认怂。但是你这么一来二去,全世界都知道你咋咋呼呼了。真是印证了先烈们的一句话“一切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我认为他们对我们的各种花招,远远没有结束,未来这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段,要不断提防他们对我们的各种打击。这一轮的剧烈波动,应该告一段落了,可以适当进行总结反思了。仓位:还是要适度的分散。我这两天在琢磨,整个一季度,我的收益很好的原因是,几个大牛股的接力,几轮做顺之后,有点上头了,导致最后的仓位越来越集中,单个持仓最高达70%,以至于一旦波动起来,尤其遇到前几天的大波动,会极度考验心理承受能力。我作
激荡!百万雄师过大江

再梦回2008

昨夜没睡好,醒了好几次,每次醒来会忍不住拿起手机看看几点,然后顺便打开app看看西大的行情。虽然我已经降到了“让自己舒服的仓位”,但这两天跳楼机上蹿下跳,还是内心隐隐不安。 看着昨夜的走势,预感今天会有点难,然后又转头睡去。梦里思绪乱飞,飞到了遥远的2008年,我刚入市的那会。很多读者和播客听众都年轻,可能经历过2015年,但是经历过2008年市场动荡的不多。 醒来,想起在2022年,写过一篇《梦回二零零八》,于是稍作删改,重发,回顾在当时的极寒之下,都发生了什么。但是修改的文章,就是发不出来,不知道触发了什么关键词。所以大家就通过这个链接跳转吧--梦回2008 彼时彼刻,和此次此刻,又有几分相似? 注意,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仅是当时的所思所想。
再梦回2008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