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浩
李永浩
个人微信公号:李永浩写给2087
IP属地:未知
0关注
1431粉丝
0主题
0勋章

时常提醒:你是个普通人

我浸淫资本市场十多年,时常在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和“臭**”之间来回跳跃。这种自我认知的反转,以前需要几年时间,现在已经快进到“日内交易”,早晨牛逼哄哄,下午**兮兮。当然,我恢复能力还行,第二天,又是一个新造的人。这种心态和情绪很不好,尤其在我成为一个父亲之后,在育儿和家庭生活中,一个被广为称颂的品质,叫“情绪稳定”。我很难做到,但在努力尝试。这几天在尝试跟财新合作,卖他们的产品。昨天在年卡付费的读者群里,聊到了财新总编辑--王烁的那几本书,我都非常喜欢,还拍了照发群里。书已经在桌上,早上便拿出来翻阅。这是几年前买的书了,但是常读常新。本书第一篇,名为“投资六忌”。六忌的第一条,叫“认识你自己,不要以为自己是特殊的”。“你是谁?你是普通人。至少在投资这件事上,你是个普通人。不光是你,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他这个篇章主要是说,降低预期,认清现实。看到这,我想到了最近两个很触动我的事,都跟他提的“普通人”有关。1:我身边充斥着各路资本市场大咖,虽路径不同,但都有辉煌战绩,时间久了,我以为这是常态,开口闭口都是“xx业绩暴雷了”,“xx这把估计要赚几千万”,不熟悉的人听到我打电话,肯定以为我是个做贷款的业务员。上周末,我儿子的小朋友来我家玩,期间跟他妈妈聊天,他妈知道我是搞股票的,就聊到了她买的基金亏了很多。叠加她现在生活遇到一些变化,开始想着,为孩子存钱,每个月存2000,存到18岁,存20多万,长大后也算给孩子一个交代。我说,“如果你真的是要把这个钱,留到他18岁时候给他,那有个更好的建议,去定投指数基金。”她说,“别提了,我就是定投了两年,亏了40%,现在卖了”我问她定投的啥,她说“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我说,“定投啊,要找一些历史业绩好的标的,世界上历史业绩最好的就是标普,你以此为底层资产去定投,比其他的要靠谱”她说,“啊,我定投的好像是什么新型光伏半导体之
时常提醒:你是个普通人

新股民的牛市

每一轮牛熊转换,都是一次大型的互道珍(sha)重(bi)的别离。 从国庆假期的翘首期盼,到10月8号的蒙头一棒,再到最近这一个月来的缓慢爬升,出现了两个很明显的现象: 1:大多数理智的投资者,已经跑不赢指数了 我上个月8号和国泰的指数基金经理聊完那期播客之后,认真关注了一下现在的指数基金的发行情况。叠加最近每天2、3万亿的成交量,我自己乐观的看法是,大多数人艳羡的类似美股的指数长牛的情况,还真的有可能看到。唯一的制约是,我们的底层资产,也就是大多数A股的质地,还不够优秀。 与之伴随的是,大多数个股投资者及基金经理,是跑不赢指数的。忙活半天,最后一看,还不如定投指数。 2:大多数老股民,这一轮收益率大大跑输新手 乱拳打死老师傅,是最近的主旋律。老股民是最畏畏缩缩的那群人,毕竟被套了几年,怕了;而且过去两年的主旋律是高股息的股票,及时切换仓位和思维,是很难的。 算估值,算业绩,算空间,怎么都下不去手买那些“妖股”,但又奈何不了天天涨。但新股民不怕,这一轮“抖音炒股”很热,很多新股民还真的是去看抖音,然后买股票,听说形成了一个新的生态,就是主播在屏幕前侃侃而谈,游资在屏幕前狂刷火箭。 新股民,新思路,新媒介。像我这样写点文字,记录想法的,已经属于化石了。人不服老是不行的,拥抱年轻人,才能拥抱新时代的变化。 当然,这里的老股民是个泛华的称号。我的朋友圈子里,有一些经验丰富并且持续战绩显赫的老股民,资本市场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是印钞机。 打不过就加入,明天我也打算弄个小账户,来跟着游资的打法玩一玩,过段时间来这里汇报一下战报。
新股民的牛市

小米涨回来了,我要哭了

做股票这16年,给我带来快乐和收益的股票,有很多,但是给我带来亏损和极大痛苦的,只有一个,就是小米。时间回到2021年,那时候我刚完成了十年间,3个大牛股的接力。内心的膨胀,随着账户不断攀升的数字和周围人对我的肯定,不断创新高。开始认为自己是the chosen one,born to be 冉冉升起的Chinese Warren Buffet。后来事实证明,每当你觉得自己是下一个xxx的时候,就很容易扑街。当股票被称之为下一个腾讯,下一个英伟达的时候,可能离反转就不远了。 2021年,当时非常看好几个公司,在此不提名字了。当时周围几个好朋友问我怎么看,我就说了这几个公司的名字,小米是他们唯一比较方便买的。后来风云突变,作为一个浸淫市场多年的老手,我知道,图走坏了要跑的,后来忍痛割肉,亏了不少钱。亏钱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也就难过一两天。但后来持续加深我的痛苦的是,不停的有身边朋友过来问我, “浩哥,小米现在怎么办啊?”     我说“你还没卖吗?” 这种问候一直伴随着小米的下跌,直到从25左右一路跌到8块钱,后来也就没人问了。那段时间我每当路过小米店,都不敢进去,有了PTSD。但当我鼓起勇气,想要看看小米迭代到哪一步的时候,一进店,摸到手机就有砸掉的冲动。好在时间会抹平波动,也会让持续的进步浮现出他应有的价值。当小米Su7 造车成功之后,以及伴随着这几年小米产品自身的迭代进步,还有雷布斯的励精图治,小米终于走出了漂亮的上升曲线。 前段时间,有个好朋友给我发微信,说小米终于赚钱了,套了2年,我真的百感交集。我是个珍惜羽毛的人,给身边朋友带来的压力,让这几年过得非常难受。小米的股票我从那以后,不会再碰,这种伤痛是刻骨铭心的,还有一个深刻的教训是,千万不要再跟身边朋友明确说自己的持仓。 但是商业分析的文章我还会再写,仅代表从商业逻辑来看世界的变化,
小米涨回来了,我要哭了

钱还真不一定有用

人在北京,心情一直不好。 家父因为食道问题,已两个多星期没有进食,目前全靠输营养液维持。08年食道癌手术后一直正常生活,这次不知道怎么就堵塞严重了。周二我火速从成都赶回蚌埠,当晚就来了北京。 周三,来到某知名医院,问诊了2个科室,都说没找对科室,他们不管这个;我爸当时已经十多天没吃饭,且两天没挂营养液,加上舟车劳顿,近乎晕倒,想挂急诊想输营养液,没病房,不接收。跑了几个医院,终于找到一个有临时病床出来的,十几个人的大急诊病房,没法,先续上营养液; 周四,找到了对症的科室,但医生说他级别不够,让挂更高级的医生。于是紧急想办法挂号,同时让身边朋友帮忙找各种朋友帮忙,看来走正规渠道是来不及的; 周五,找了多个渠道,同时帮忙助推,医生开了住院单,但是住院的时间,未定;好在当晚就试图帮忙解决问题,但临时有个更特殊的安排,导致没法住院。 从开住院单到尝试入院,这个速度已经非常快了。无论是早晨问诊,还是晚上尝试办住院手续,中途一直有专人带着我办手续。 这几天同时跑了协和国际部,肿瘤医院等相关科室,给的方案都类似,但都需要进一步研讨,想住院,都挺麻烦的。 昨晚我在跟穿白大褂带我办事的姑娘聊天,深切感慨,钱的作用真的不够大。 拳力、关系、资源面前,钱的力量远远不够用,虽说钱也是一直资源,但这个资源的力量实在有限,人和人的链接和交互更重要。以前对这方面的体验不深,也不重视,觉得能赚够钱,让自己和家人生活无忧就行了,但现在觉得,还远远不够。 非常感谢这几天帮助我的朋友,内心实在非常感恩。 我还会在北京待个十天半个月的,也不知道啥时候结束,等入院的事情妥当了,治疗和后续方案确认,我心里踏实了,再找北京的朋友们聊聊天。
钱还真不一定有用

这个游戏的生态位变了

我们散户,是这个资本游戏中,食物链的底端。无论是资金,信息,研究深度,我们跟大资金比,都毫无可比性。唯一的优势是,船小好掉头,手里的股票想卖的话,闭着眼卖,很快就能清空。在散户的上一层,是游资和小型私募,他们因为资金,信息,打法的灵活性,经常出现在各个牛逼营业部的名单上,也是各大妖股推波助澜的常客。这类资金顺势的时候,挥斥方遒,予取予求。但弊端是,打法会随着资金量的增大,而失效。你可曾听哪个游资,把茅台的股价拉几个涨停?游资和小私募的上面,是大私募和公募。他们管着上百亿的资金,进出一个中小型股票,已经不那么自由了,他们的打法开始变得接近价值投资,去分析企业,或者去获取产业链的信息,提前布局。但如果大家都这样,那怎么跑出超过市场平均值的收益呢?所以有时候即使是大资金,也要铤而走险,去重仓某个行业,博超额收益。这样才能吸引更大的资金和市场注意力。 在大私募和公募之上,那就是GJD了,那是神秘力量。 抛开GJD不谈,对于广大游资、公募、私募,统称为“主动型资金”,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技术,来在市场上搏杀。他们都是最聪明,最努力的一群人: 公募清一色985,211毕业,写研报写到高度近视,跑调研跑到去地级县市,即使是游资,也是每天开会,复盘,写小作文,周末都想着股市和K线。总说游资偏爱夜总会,赚了就去夜夜笙歌,其实不是的,我接触到的,反而像苦行僧一样。但即使他们那么努力,依旧有很多年份,跑不赢大盘。究竟为什么?我在自己的播客中,有一期专门就这个问题,问了一个基金经理朋友,他是管A500的。这几天我频繁看到,听到关于中证A500的信息,比如下图。这个基金的重点是,被动建仓,没有选股,一揽子买入。所以这就省下了很多基金经理的个人风格的差异和不确定性,可以说,买的就是我们的基本面。以后好了,坏了,都怪不得基金经理了,要怪,只能怪...大胆!你还敢怪...随着A500的巨量发型,以及这两天
这个游戏的生态位变了

梭哈,是一种智慧

这几天,我手机按到冒烟。 除了微信群的消息看不完,每天还要回复至少30个以上的微信好友,关于股票和市场的问题,这其中,又有一半以上,是至少6个月没联系的。 从这个比例可以窥探一番,即:市场热情被点燃,但大多数人都还在旁边看热闹。毕竟被伤了很多年,谁也不敢再轻易对股市这个渣男动感情。 股市真的很久没被全民热议了,连我家阿姨,都听说股票涨了好多,但她问,“小李,为啥感觉你不开心呢?” “因为我觉得赚的不够多。” 阿姨听了没说话,我也没太在意,但觉得晚上的饭菜明显加了很多盐,咸了很多。 是的,如果这是一轮大行情,那我需要认真思考,我当下的仓位和布局,是不是足够,不仅仅是“足够多”,而要考虑是不是足够激进。 激进总要寻找落脚点。 如果真是一轮牛市,那初期,寻找行情的放大器,例如券商和能承载踏空资金的大票;中期,觉得所有PE低于20都是低估;后期,就要算未来3年前瞻PE,30以内都可以无脑买。整个过程中,热点不断,妖股频出,烟花般绚烂。有些年轻人没经历过牛市,不知道牛市赚钱的是什么滋味。当你一天赚几年的工资,如果你不觉得你领导是个**,是很不正常的。 但妖股,显然是我们普通人抓不住的,是要靠撞大运的。 那对我们普通人,最容易抓住的是什么?以及当下这个时间点,领导们最关注的是什么? 我认为是消费。消费不仅取决于我们口袋里有多少钱,更取决于信心,具体点,是企业家和老百姓的信心。 企业家的信心比较复杂,但老百姓的信心,是很容易的,房子涨了,开心哇,打滴滴都要叫专车,快车里的味道,不符合自己蹭蹭上涨的身价;股票涨了,开心哇,2600点觉得生活黯淡无光,3600点能把KTV包间定光, “妈咪,这一批不用换,我全都要!” 信心有了,最直接的体现是消费走出通suo的恶性螺旋,信心有了,消费多了,企业EPS也有了,大多数民生行业,都又走向正轨了。 如果未来一片光明,就有信心。看似先有未来,再有信心;
梭哈,是一种智慧

老铺黄金,我有点上头

这个公司/股票,对我有一种魔力,可能是因为前期自己的无知/傲慢/轻蔑而错过,之后飞上枝头,而我又高攀不起的悔恨。我真的高攀不起了,面对暴涨的股价。 爱而不得,和恨之入骨,都一样摄人心魄。 IPO的时候,就有朋友跟我说,“这公司有意思,可以搞!”我当时在南半球带娃,下意识地觉得“黄金饰品这么传统的行业,能玩出什么花儿来?” IPO当日暴涨,之后持续高位,偶有下跌,甚至偶有暴跌,我心想“呵呵,老套路了~~” 期间有商业地产老大哥问”这个公司你研究过吗,业绩爆好,堪比宝格丽啊~“我心想,经济下行,宝格丽又怎样,这肯定是为了做数据,把业绩做好看,二级市场收割股东! 进港股通之后的半个月,暴涨50%。我觉得,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要么是他,要么是我。 开始连夜搜小红书,然后震惊一整夜,睡不着。今天上午去SKP现场考察,如果不是因为信用卡额度不够,我恨不得把店里所有东西买下来。没错,我确实是一个靠信用卡生活的人,每个月要跟老婆汇报支出明细。 我们投资人擅长算账,擅长逻辑,但是感性的体验,如果不去进店体会,真的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对标奢侈品”的。 我强制按下自己内心的悸动,离开了门店。一边走,一边掐自己大腿,一边发微信给朋友说“现在真想扇自己耳光,100次!” 人终究只能赚自己认知内的钱。 你的所有傲慢,轻蔑,无知、无能,日后都会化作一朵乌云,结成雨点,在你头上肆意舞蹈。 这两天我持仓的股票大涨,我抓住了,但我很不开心,非常不开心,因为几十个点的利润,在几倍的涨幅面前,不值一提。 之前我文章写过,人生最大的痛苦之一,是来源于“我本来可以,但我却没有”。 我本可以在一开始就重仓抓住这个机会,然后享受三倍的涨幅,高枕无忧。而此刻,我却为何时能参与其中,而惴惴不安,一边觉得“基本面太确定了,我投资的舒适圈”,另一边觉得“股价太高了,不敢入啊”。 真的很痛苦,我本来可以,但我却没有。 写下此文,警醒
老铺黄金,我有点上头

超额认知,带来超额收益

今天下午和杨天楠老师,对着手机视频了俩小时,本来想聊聊当下中年男人在育儿中的话题,但聊着聊着,更多话题落在了工作、创业的范畴,可见这一代中年男人的搞钱和奋斗欲,是刻在骨子里的。 期间聊到一个词,让我忍不住拿出纸笔记下来,叫“超额认知”。 我以前没听过这个词,不知道是不是这两年职场通用的黑话,毕竟不上班好几年了。但我一下子就get到了这个意思,并和投资中的另一个词联系在一块--超额收益。 超额认知,带来超额收益。 我一下子把自己的投资经历串了起来,我第一个十年,取得超额收益的本质,就是对当时的几个all in的公司,有着超越市场的认知,叠加当时的好运气,才实现了“十倍股接力”。 但一切从我离开职场之后,变了。 一方面是整体资本市场大环境的风云诡谲,另一方面,是在艰难拓展自己“能力圈”的同时,丧失了原本有“超额认知”的领域。 以前我的工作,可以让我先于资本市场,了解到泛消费、泛地产上下游的变化,以此为契机,我可以在市场一片混沌时候,看出来某些公司的独特性。 比如泡泡玛特,在上市之前就超级看好,但苦于IPO之后价格太高,没法重仓参与,但是后来还是在他跌入谷底之后,看到他业务的坚韧和海外的市场空间。那时候我给身边10个人讲这个公司,可能9个人表示是看不懂的。当然也怪我自己讲的不够清楚,但理解泡泡玛特,本身就是个有门槛的事情,这个门槛不在于学历、智商,更多在于对情绪价值如何定价,IP生命力如何持久,这类难以量化并且给出标准答案的问题。 但我当时能看懂,实际上还是得益于前期工作的积累,这是“超额认知”所在。 但今年错过的一个大牛股,让我最近非常痛苦,是“老铺黄金”,之所以痛苦,是觉得“本来我可以”,但我却没有。 老铺黄金的火爆,相信只要在泛零售行业的人,都很容易去知晓,并且调研和评估后续的潜力。 当他们IPO的时候,朋友跟我说到这个股票,我甚至闭塞地觉得,黄金饰品是个非常传统的行业,玩
超额认知,带来超额收益

美团,成了最大的“购物中心”

有个朋友,以前在抖音工作,后来出来创业,他告诉我“抖音已经成了最大的购物中心了”。他说的是流量的逻辑,只要你能拿到流量,就能转换成销售额,和传统的线下门店获客,是类似的。 抖音承载了最多的流量的获取和分发,就承载了所有的“门店”,就类似于最大的“购物中心”。 他这么解释,是因为我以前在商业地产行业工作,对这事有理解。这种解释,不仅可以用在抖音身上,以前的天猫,也是这么讲故事的。 但现在,我觉得用在美团身上,也很恰当,甚至更恰当。 电商可以有很多种细分品类,但有一种划分方法,叫“远景电商”和“近景电商”,主要取决于交易场景或者说发货场景,离你多远,或者说时效多块。如果说谁更像“购物中心”,那美团显然更像,美团的交易大多是发生在你所在城市的,就像我在成都生活,去逛购物中心,也不会飞到上海区逛恒隆。这种“近景电商”,也有种叫法,叫“即时零售”。 而且,现代人去购物中心,最大的需求,就是填饱肚子,那哪个平台上的餐饮商家最多呢? 最近我身边的投资圈,都被PDD的炸裂业绩+炸裂业绩会给炸了,但PDD就是有一种魔力,就是即使被管理层爆了金币,投资人还是会抚摸伤口,自我PUA,检验自己的本分程度和投资久期,是不是够跟得上伟大公司的脚步。 被PDD这个中概之王夺去市场目光之后,我被接下来几天发布的美团财报所吸引,但这个财报,从我身边的投资人朋友来看,关注度不高。 主要原因有几个: 1:想象空间不够大--跟Temu的星辰大海比起来,确实不够大,keeta出海也只是在HK站稳脚跟; 2:内卷继续--当全国的增速都在放缓,当餐饮企业遍地哀嚎,他们的增长显然更像是“刀口舔血”; 3:前有追兵后有堵截--饿了吗还没彻底缴械投降,抖音又虎视眈眈; 4:社会舆论风险--被困在算法里的骑手,以及餐饮老板的钱是不是都被美团给榨干了? 我仔细地看了财报,听了业绩会,大致有几个思考: 1:想象空间,其实不小--即
美团,成了最大的“购物中心”

落袋为安

取名“落袋为安”,并不是要卖点什么,而是看到了美科技巨头不断回购,有点想法。 英伟达发布炸裂财报之后,分红,拆股;Meta之前发布财报,宣布巨额回购,这只是几个巨头的动作,更多美股的公司,回购注销是个持续多年的动作了。 “基操勿六” 如果是刚进A股的投资者会觉得,“你们都涨这么高了,还不赶紧获利了结?”大股东赶紧减持,小散户赶紧抛售。拿到钱,大的想着怎么转移,小的想着怎么去做下一个波段。 我们的思维里挥之不去的四个字--“落袋为安”。这四个字,和“低买高卖”一起,是A股股民嘴里的高频词。 “落袋为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拿到现金”。可是我们学了那么久的经济学,被社会毒打了这么多年,被教会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现金是贬值的”。通货膨胀是会持续稀释购买力的,“落袋为安”,这个“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转变成“危”。 所以我们要去投资,让钱都奔跑起来,理论上来说,应该拥抱优质资产。但在A股,这仅仅存在于理论之上。我们的周期轮动太快了,三五年就是一个轮回,从纸上富贵到满心懊悔,过山车猛烈到,可以动摇任何人性和信仰。 所以惯用A股思维的股民,难以理解美股,总在为他们的高估值和持续上涨而忧心忡忡,风险都是涨出来的,“他们的泡沫很快就要破了,我们的铁底马上就要到了”。 但对岸的美股资金貌似不这么想。他们不仅不落袋为安,还反其道而行之,继续回购。 进一步想,不仅美股股民,好像那边的企业家们,并没有裸贷为安的习惯,而且他们赚了钱应该也不会想着run,run到哪里去呢,最多从华尔街run到奥马哈。 他们赚的每一分钱,都留在了那片土地,或者变成回购回来的股权,又或者存进家族信托,传承到子孙后代,继续在那片土地创造财富。 他们不想着落袋为安,不想着逃,正因为他们一直都在,所以当世界动荡的时候,全世界的钱也都跑过去避险。 对待财富的拥护、坚定和长期主义,是促进资本长期繁荣的先决条件。 最近几天
落袋为安

他们的服务,我们的货

在新西兰待了一个多月了,想抽时间去考察当地市场,随便走走逛逛,希望能够见微知著,窥探一些经济变化和潜在的投资机会。奈何每日琐事缠身,带两个孩子,尤其还有一个小baby,真是片刻不得闲。 我本想去仔细考察一下哈弗汽车、名创优品等在这里能看得到门店的品牌,但一直没抽身去,只能在带娃逛商场、逛超市的时候,窥探一些细节。 我们的货 我租的这个房子,灯光比较昏暗,到了晚上很不舒服,于是去超市买了几个灯泡,全部换上了,很普通的灯泡,一个6 NZ Dollar,大约26人民币,应该是国内同等商品的2-3倍。 并不是抱怨物价贵,毕竟每个地方的货币单位和购买力不同,我接受这个价格,但每每当我买到这种非常普通的工业品的时候,都会想到,如果一个made in China的东西单纯通过海运,加上各种税费之后,卖当地的市场价,依旧有巨大的价差。 在过往,这些产品的价差大多都被当地的经销商赚了,但随着中国企业越来越强大,一开始单纯的货物/产品出海,逐渐变成了品牌+货品(小米、华为、名创优品、泡泡玛特等)的出海,甚至逐渐收购了当地品牌,继续做大做强。 过去三十年积累的供应链、生产制造能力,以及我们高度竞争环境下,卷出来的管理效率,当把这些能力打包成一个“产品化的单元”(比较典型的是一个品牌的门店或者某个爆款单品)向外输出的时候,那个竞争力真是大多数地区无法抵挡的。 过往被当地经销商赚去的钱,伴随着国内品牌出海攻城略地,把这部分利润转移到了自己手里,当然不能说把利润全部拿过来,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在当地做生意,总要交点“资源费”或者“保护费”,目前主要的形式就是和当地有影响力的公司联营,或者交由当地有实力的经销商,来共同分享利润。 但总比之前二十年,苦哈哈地赚个代工钱好得多。 每当我看到这些,我就更坚定地看好中国企业出海这条路,把我们的优质生产力,去供应全世界,把我们的高效管理能力和品牌力,输出给全世界,
他们的服务,我们的货

优秀的,大概率会一直优秀

最近忙着收拾东西,没怎么太关注股票,而且目前自己的持仓越来越集中,仿佛也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去维护。 但随着年报季的逐渐落幕,很多之前的猜想都水落石出,且不管股价表现如何,因为资本市场的涨跌由很多因素来决定,但我总体的感觉是: 优秀的,大概率会一直优秀。 不管是在美股,还是在港A股,都是这个理。 以我关注的几个中国资产的财报来看: PDD,业绩炸裂。虽然股价高开低走,这有多重因素,可以预期的是,未来的业绩依旧大概率高增长,但股价说不准; 名创,业绩从上市以来就一直增长,考虑到海外的广阔市场,应该还会一直增长下去。但股价也是出了业绩,美股那边被砸出一根大阴线,港股也表现一般,股价真的难料; 万象生活,我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当时我就说这公司商业管理领域,已经是一骑绝尘的存在了,以前还有人觉得龙湖、万达、恒隆之类的更牛,那些只是外行看热闹。商管领域,高端的没他快,比他快的没他高端,况且现在还占据了大央企的信用和融资优势。之前的股价一直高高在上,这两年随着大市被砸下来了,静态PE直接到了17倍。悄悄地说一声,刚上市时,入股的高管们,都才刚解套呢,如果算上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不容易啊。股价不好说,但业绩确定性的好,且会持续的好。 电信运营商龙头,业务稳定地好,大国企是有调节空间的,你很难指望他大跌,也很难指望他大涨。 海油龙头,还有石油,这两年的表现让人惊喜,其实看业绩就能理解,一直处在变好的趋势中。 越来越发现,有些优秀的公司,一旦建立竞争优势,在良好的商业模式的庇护下,真的可以一直优秀下去,优秀很久,直到遇到天花板。 美股就更不用说了,一路向北的走势,屡见不鲜,“羡慕”我都说腻了。有些时候以为是他们的“成熟市场的制度优势”,就是对好公司有高溢价和高估值,但今天在我很重要的股票群里,看到zhangxun聊美股的一段话,让我很受用,解释了为什么美股很多长牛股,就是不断出财报,不断证明,不断
优秀的,大概率会一直优秀

消费没那么差

大疫三年,对于消费型企业,是一场炼狱,也是一场重生。 整个市场的消费数据和每个人的感官,是有偏差的,例如: 为什么每天都是裁员降薪的新闻,奢侈品的销售却节节升高? 为什么过年时候,连深圳这种外来人口城市的景点都堵满了人,酒店价格还涨了很多? 为什么周末的购物中心里挤满了人?--当然,我说的是做得好的购物中心 我们在上一期播客里聊到“供给侧改革”这个词,除了官方对于煤炭、石油、房地产之类的供给侧调控,其实在竞争更为开放、激烈的民营领域,也存在着另一种形式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专业的,吃掉混事的,长期主义的,吃掉赚快钱,稳健的,吃掉激进的。 我们做股票投资,可以少关心一些大数据,多关心一些微观数据,考试卷再难,优等生也能拿到好分数。 这几天财报季,可以看到几个典型的消费行业的公司,业绩大幅增长,泡泡玛特、名创优品、江南布衣之类,看起来平平无奇,其实在各自的领域都极具竞争力。 泡泡玛特的大幅增长,说明我们的IP和文化力量,正在冉冉升起; 江南布衣的业绩,表明我们的审美和服装,远不止直播间的“九块九”包邮; 名创优品海外和国内业绩,接近持平,表明全世界都喜欢又便宜又好的东西,这个意愿,是任何制裁都难以左右的。 中国消费企业的竞争力,仍在积蓄力量,越来越强。 当然,如果只在国内卷,那这个想象力是不够的,必须要出海,带着国内优势的供应链能力,和管理能力,去卷到全世界去。 去卷一卷他们,也是去造福全世界。
消费没那么差

煤油有了白酒味

这两年,市场风格切换的厉害,曾经蜷缩在市场边缘的“收息佬”,昂首挺胸走向舞台中央,尤其在过去风雨飘摇的一二月份,收息佬们岿然不动,谈笑风生。 收息佬,是对偏爱高股息、低波动的一群投资者的昵称,这类股票多见于高速公路、水电之类的公共事业,和煤炭石油等周期性、弱成长的行业中。在此没有任何贬低收息佬的意思,我自己也有“收息”持仓用来减缓波动,拿股息当生活费,也算半个收息佬。 上图为煤油两大巨头,神华、海油最近一年的走势 但最近大家对于高股息策略的拥护,感觉有点过热了,几个迹象,可窥一二: 市场开始高唱煤炭之歌,让我想起了2007年史诗级牛始终,散户高唱的《死了都不卖》; 券商开始出现全新的估值体系,让我想起了上一轮新能源火热时,对宁德时代的利润预测,拍到了2060年; 高股息策略的拥挤程度,堪比张坤鼎盛时期,对白酒追逐的盛况,当时的易方达基金,甚至被戏称为“易方达酒庄”。 市场过热时候,很多迹象都是类似的,任何核心资产,开始被众人推崇之际,就应该小心了。 煤炭、石油始终是周期性行业,现阶段煤油处在周期的什么位置,这个难以去精确论证,但肯定不是处在周期底部的,如果市场资金把乐观时期的利润当成永续经营的股息率,这个风险不小。 未来很难寄望于整个板块的持续上行,但在版块里精挑细选,去找成长性能够抚平周期波动的公司,拉长看,应该还会有不错的回报。但此刻,我是肯定不会再加仓了。 明显觉得,煤油开始有了白酒味了,像是泥煤味道的威士忌, 今晚去Whisky Bar,来一杯Ardbeg ,伴着煤炭和酒精混合的味道,唱响时间的煤贵。 以上进作为个人记录,不构成投资建议。
煤油有了白酒味

7连阳,换挡加速

前几天美股AI版块都巨幅回调,SMCI仅3个交易日就回调了30%。 正当大多数人怀疑AI的热度能否持续的时候,那个黑皮男,他来了。今天,仿佛全世界的资本市场,都在等这个男人公布这一串数字,具体不展开说了,基本上全面beat. 财报刚出,英伟达夜盘直接涨10%,带动了之前大幅回调的SMCI、AMD等一系列都在涨,他甚至带动了比特币股票,也在大幅上涨。美股经过这三个交易日的回调,仿佛,风险又释放了,换挡又完成了? 新王当立。这股AI浪潮,远远没到结束的时候。 之后的业绩会专门提到,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占比,只有个位数,虽然说有各种悄咪咪的渠道,可以买到,但很难成为主流。这就有2个联想,一是如果放开限制,英伟达在中国的业务会成为一个很大增量;另一个是,当我们在AI领域开始追赶甚至展开军备竞赛,谁能补足英伟达留下的无人区? 芯片领域,目前还没看出谁能顶上来,俗称“寒王”的那个公司被寄予厚望,我看今天也涨了10个点,另外,就是光模块,在春节前市场的大幅动荡中,几乎岿然不动,春节后反弹,也是一马当先。 市场是聪明且有效的。不仅仅在AI链条上,在未来的整个科技领域的追赶和军备竞赛中,大A应该会进行更多的倾斜和助力。 我目前还是有一些现金仓位的,除了已经买了很久的几个高股息股票,后续的资金,我是一分钱都不会再投入到那些“旧经济领域”,比如白酒、地产、银行、保险,无论他多便宜,看起来多有诱惑力。 未来我在A股的研究,会持续投入的几个方向: 1:AI在A股的映射,包括芯片、光模块等相关的链条; 2:工业软件与AI的结合。制造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我非常尊重的一个投资大佬告诉我,未来会进入“软件定义制造”的时代,工业软件,尤其是跟华为深度连接的工业软件,我会持续跟踪; 3:电动车产业链、光伏产业链的挖掘,虽然很卷,但已经是我们的优势产业了,里面跑出来的公司,如果价格战停止,可能会迎来反转的走势。先做
7连阳,换挡加速

从吃肉到挨打,只需一夜

资本市场,从笑哈哈到哭兮兮,需要多久? 一个夜晚足矣。 在前几天我写的“美、港、A的思考与记录-截止于春节前”这篇,提到一位朋友,说她“认知高,胆子大,勤奋,好学,仗义”。 快凌晨两点,又给我发微信,说“又睡不着了”,不用问我都知道什么原因,因为Ai和币股今天又是大幅波动,我安慰他,“没事,你这只是获利回吐” 他说,“不是,上周五,一激动,把杠杆给推了上去,今天这波动,心态有点崩了,刚又卖了很多,今年的YTD(从年初至今的业绩)也是负数了。” 我理解他的心态和做法,而且他加杠杆这事,也不是第一次了,不是第一次因杠杆起飞,也不是第一次因杠杆吃亏。 我安慰他“既然已经放下了,那就安心睡吧。” 在征得他的允许的情况下,我把他的案例写出来,但他有个条件,希望下次再提到他,夸他的时候,把“胆子大”这几个字,去掉,我说,“希望你自己先改”。 尽管这一夜他损失惨重,但还是不忘给我注入了信仰,“AI和比特币,仍旧是未来,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我相信他说的话,这两个事物的前景,看起来都比大A光明一些,但前提是,我们的仓位能活到抵达光明的那一天。别上杠杆,是我投资准则中的Rule No.1 可以说,把上周五算上,叠加今天,就2天,哥们就从吃肉变成了挨打。 被他搞得睡不着之后,我闲来无事,打开了几个很有名的私募的业绩,大多数在开年的两个月都不太顺,其中有个经常被微信群有提及的,月风投资笔记的主理人,悦风老师的基金业绩,已经很久都没动了,他的微博也很久没更新了,猜想应该是触及了清盘线,被迫砍仓了。 很早以前就看到悦风老师在CCTV2上,分析行情,给当时的我很多启发,年初在广州的雪球嘉年华上,还一起坐在邻桌吃饭,我们年纪相仿,但他白头发比较多,没聊几句,他就说要提前离开,准备晚上的路演。 从他笔耕不缀的微博,和日常的研究颗粒度来看,是非常勤奋的基金经理。其实干我们股票投资这行,没有几个人不
从吃肉到挨打,只需一夜

且把谣言当真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我看到今天A股盘面此起彼伏的上涨,仿佛听到的音乐节奏。 春节期间,我除了日常带娃,休憩,大部分时间放在英伟达之类的AI的学习中,但,心里还是念念不忘大A。 为什么? 一,肉身仍在东八区,总不能每天夜里亢奋,白天再睡眼惺忪带娃吧,完全倒时差,条件不允许。白天那么困,需要大A当成我的兴奋剂。 二,大A仍然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主战场。虽然几位老大哥经常教育我“人有故土,钱无故乡”,但我始终放不下做多这片土地的心。 所以春节假期,白天一直百无聊赖,期待开市,而且,伴随着春节期间的各类小作文,可以说是“意念盘”已经涨停了。 有2个意念盘,非常亢奋。 一是旅游数据的出炉,仿佛让人看到了一些消费回暖强心针,尤其海南的返程机票登上热搜,免税店也数据喜人,关于海南和免税的意念盘,还没开市就起飞了,但今天一开盘就陨落了。 据三亚市商务局消息,2月10日-2月17日(初一-初八,下同),八天全市四家离岛免税店累计销售额21.03亿元,同比(与2023年除夕-初七春节假期同期相比,下同)增长4.6%,日均销售额2.63亿元;累计接待进店人数112.4万人次,同比增长41.4%,日均接待14.05万人次;实际购物人数19万人次,同比增长27.3%,日均2.38万人次。 仔细抠一下数据,明显能看出“人次上涨,人均消费降低”的趋势,这和我们肉身所体会的大环境是契合的。 我认为“人次”增加,一是因为本次春节假期更长,更便于出游。更重要的,是消费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 自从人们打消“房子非买不可”的念头之后,会发现,手里多多少少还是有点钱的,这个钱可以做很多事情,演唱会,手办,旅游。曾经为了证明自己的高奢消费,也会随着经济从过热到平缓,而相应减少。 “买买买”逐渐降温,“南方小土豆的旅行”会成为更多的主流叙事。体验型消费,我认为会在成为未来细分市场增长的一抹亮色。 二是新村
且把谣言当真

美、港、A的思考与记录-截止于春节前

美股 “我左手AI,右手币股,让我怎么睡得着觉?” 以上不是我说的,是我一个朋友说的,我很羡慕这位朋友,认知高,胆子大,勤奋,好学,仗义,每次有牛股都给我推荐。我认知没跟上,抄作业都抄不好,以后打算先闭着眼抄,再学习和理解。 以AI+币股的配置,他年初这两个月的收益,应该翻倍了。我对比特币也是持友好态度,但理解不够,信仰不足,后续给自己的一个任务是,多学习,注入信仰。 对币的认知和信仰不足,但对AI的信仰是足够的,所以SMCI,英伟达,PLTR也是蹭了一波。最近看SMCI的涨幅,真的看傻眼,这涨幅和成交量,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特斯拉那波十倍涨幅的牛气冲天。直到昨天,SMCI终于大跌了一把,20%的跌幅,从开盘涨7%到收盘跌20%。 短期看,市场对AI的热情肯定是有点过了,但长期看,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我还是年初的策略,研究精力,All in 在AI和出海,这分别是科技企业和最具竞争力的国内企业最好的增长点,如果抓对了,爆发力是最强的。 但抛开爆发力,很多时候翻看美股的K线,觉得选对股票,真的很幸福。甚至有些时候选对股票,根本不需要多么高超的选股能力,只要降低预期,不追求超额收益,那有大把的,短期看不怎么样,长期看收益率极高,且几乎不需要怎么动脑子就能下注的企业,比如Costco,牛了好多年,现在高了吗?大概率十年后回看,还会比现在涨几倍。 还有像Chipotle,一个卖taco(墨西哥卷饼)的连锁餐厅,我第一次吃的时候,当时就觉得这玩意太好了,一是味道不错,二是这个单店模型的效率太高了,他除了一些类似KFC的餐厅,还有很多是档口,出餐效率极高、单店模型极好,后面果不其然,慢牛走势。 在美股很多这类企业,消费股、Saas、生物制药、软件,总之就是一大堆已经建立良好模式和护城河的企业,拉长看,就是一直涨,真心羡慕啊。 总结春节前对美股的看法: AI短期过热,但长期依旧高度看好,期待2
美、港、A的思考与记录-截止于春节前

港股的惨剧,正在A股重演

“止跌了”。 刚过3点,各个微信群里弹冠相庆,那感觉仿佛刚结束了一场暴涨,但实际呢? 上涨500+,下跌5000+,其中又有半数以上跌幅超5%,不可谓不惨烈。 现在的港股和A股,甚至中概,又陷入了那种恐怖的循环,就是每天一开盘,甚至还没开盘,我都大概率能猜到今天什么走势。 如果说没有做空势力,所谓的“金融战”在幕后有组织地规划和操纵,我是不信港股和A股是今天这个样子的。 苍蝇不叮无缝蛋,我们的股市本身就有很多亟待改善的地方。但气愤的事这么多年了,有些顽疾仿佛被上面视而不见,才会让今天2亿股民,7亿基民,每天在粪坑蝶泳,在屎上雕花,在屁里寻香。 比如,如果持续是融资市,一发新股就几十几百倍的高估值,富了全贵和中间商和大股东,苦了股民,那也不怪跌的时候,股民们捂紧钱包,也不敢进去抄底补仓。 现在看到A股这份光景,尤其对于广大的中小盘股票,很像港股现在的样子,陷入信心不足+流动性不足的双螺旋漩涡。 很明显现在的资金都在拉中字头,今天创业板指数那边硬,全靠宁德时代撑着,大多数中小股票,开始变得无人问津,增量资金几乎没有,信心却越跌越散,最后看谁先撑不住,多杀多。 也有熬着的,可能也是亏太多了,或者心死了。比如港股我就还有一些仓位,跌太多了,也不想割了,就有一种猎奇心理,就想看看你这货能跌到哪去?丰富一下人生体验也好,买股票买出了一种自虐情节。 短期的这种惯性下跌趋势,仿佛没有外力,很难改变了,伴随着下跌的持续,越来越多的衍生品可能会爆掉,再一轮加速市场的动荡和人心的不安。如果真这样,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让全世界的投资者暗自庆幸,大声嘲笑,炫耀ABC(Anything But China)的高瞻远瞩。 强烈呼吁GJD效仿2011年前后的日本央行,持续天量买入ETF,给市场注入信心和流动性,先真金白银地稳住,再喊口号。 一月结束了,我2008年8月入市以来,从没有哪个年份的开端,如今年
港股的惨剧,正在A股重演

为什么我们总是“寻底”?

今天有朋友问我,还是三点下班吗? 这个行情下去,就快没班上了,只能去送外卖,努力三年,补补仓还是够。 然而,抱怨和吐槽是没用的,做出行动,改变现状,才符合我们勤勉的民族性格。于是乎,大A的投资者把美股ETF买到了涨停。 如果相信AI浪潮会改变世界,估计很多人已经做了布局和调仓,多少会躲掉一些伤害,如果执行的比较彻底,或者醒悟地比较早,那应该最近还蛮爽的,毕竟那边的几个巨头,甚至整个板块,都在蹭蹭涨。 我过去几年比较迟钝和木讷,叠加对脚下的这片热土,爱的过于深沉,所以受伤也比较深。 年初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扪心自问: 这两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会持续吗? 为什么我们总在寻底? 为什么他们总在破顶? 这背后的机制是什么? 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短期会改变吗? 越问,越心疼。 有些答案是可以拿到台面上说的,比如一个资本市场,多数公司,以融资为主要目的,新股不停发,高位配股,解禁就慌忙减持,只融资不分红,堪比貔貅只进不出,业绩变脸堪比野蛮女友,无法预测; 另一个资本市场,也有一些上述的怪象,但这么多年的洗刷,很多烂公司逐渐退市或者退出舞台中央,不被大众关注,留下来的好公司比例越来越高,大家也更容易去买好公司,不断分红,回购,注销,不断创新,引领科技变革。 把他们的K线拉出来看,很多都是一直涨,涨到我都为他们感觉心慌,特别同情他们: 空仓的只能“踏空”,持币的只能“追高”,持股的每天在上涨的恐惧中,惶惶不可终日。 芒格还是巴菲特老爷子早都说过,在有鱼的地方钓鱼。在保护产权和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地方买股票,越来越成为我身边投资者的共识。 以上仅为记录,是为了以后回头看,当下的心态和市场的情绪,从下面这张图来看,情绪应该不会多么高涨。但我相信,美股大涨难掩衰败迹象,a股微跌不改光明前景。 今天市场上几个热议的话题 1:甚嚣尘上的传言---江疏影的雪球爆了,去证券公司讨个说法。 实话说,看到这张图我
为什么我们总是“寻底”?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