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
少年维特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主要做港美股,基本面和技术面都看,坚信市场始终有效
IP属地:河北
26关注
8575粉丝
6主题
0勋章

曹操出行进港股通了,但Robotaxi的故事才刚开始

上周看了下恒生综指调整名单,曹操出行果然进去了。 按照9月5号发布的《关于沪港通下港股通标的调整的通知》,今天(周一)曹操出行也正式纳入港股通了。相应的,本周开始部分相关指数基金也会被动买入。 从IPO的时候就关注曹操,当时心里还在琢磨,滴滴那边老大哥还没上,老二先上了,而且重运营模式,前期亏损压力大,能不能跑出来?没想到才两个月,股价跑到80港元附近,比预期坚挺不少。 关于曹操,核心关注点还是未来两年能不能扭亏的问题,以及接下来几年能不能把Robotaxi这张“期权”兑现。 拐点越来越近 先看半年报。 2025年上半年,曹操出行营收94.56亿元,同比+53.5%;总订单量3.8亿单,同比+49%。毛利率从去年同期7%提升到8.4%,经营现金流同比暴增160%+。亏损还在,但归母净亏损收窄到4.95亿元,同比少亏三分之一。 收入方面,网约车出行服务还是主力,占比超过九成。但“卖车”收入冒了头,2024年通过销售定制车实现收入10.9亿元,同比翻了6倍。到2024年底覆盖136城,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扩展到163城。 成本端方面,吉利的定制车型优势明显,枫叶80V、曹操60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比一般电动车低三四成。折旧、维修、能源都省钱,司机留得住,用户体验也更好。靠这个,毛利从2023年转正到2024年的8.1%,再到今年上半年的8.4%,上升曲线越来越稳。 现金流和债务方面,经营现金流转正,缓解了此前外界对其负债率的担忧。当然,IPO融资也解决了一部分债务压力。 整体来看,公司已经走在“亏损收窄—毛利改善—现金流转正”的轨道上,盈利拐点越来越近。 券商一致看多 翻了下几家券商的研报。 浙商证券:买入,目标价103港元,认为“定制车+轻资产扩张”模式稳固行业二哥地位,Robotaxi是最大看点。 申万宏源:买入,目标市值469亿港元,强调Robotaxi带来的高毛利率和盈利弹性。
曹操出行进港股通了,但Robotaxi的故事才刚开始
$嘉楠科技(CAN)$  我感觉我好无力[呆住]  [呆住]  

飞鹤2025H1,是价值陷阱还是低估机会?

最近半年,烟酒都戒了,健身卡办了,天天瞎折腾,体重秤却不怎么给面子。备孕半年多,现在也算是要迈入“攒奶粉钱”的阶段了。 消费股这几年看的不多,基本都盯着科技、能源、金融。现在逻辑变得很朴素:奶粉我得买吧?买谁家的?这钱值不值?算是第一次看看奶粉企业——中国飞鹤。 对奶粉品牌我其实没什么概念,小时候,喝的品牌好像包装上有个外国小男孩,估计80/90后都喝过吧,查了一下,叫金星乳业,跟飞鹤一样,也是我们东北企业。 那会儿大家没啥品牌意识,特别是在东北,计划经济配给制,包装上印个外国小孩,默认外国奶粉那就是“高级货”。现在过了几十年,飞鹤国产奶粉打出了“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口号。说实话,这广告语确实有点洗脑,也是我想研究奶粉企业第一个想到的品牌。 投资者视角,我希望它多赚点钱,迅速企稳;消费者视角,我希望花出去的每一块钱都落在“安全和营养”上。 业绩承压,大手笔回购+分红 8月28日晚,飞鹤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业绩:营收91.5亿元,净利润10.3亿元,经营现金流64.8亿元 。和前几年高歌猛进相比,这数据属于深蹲了——营收同比下滑约9%,净利润更是减少近40%。 早在7月初的业绩预警,就曾引发飞鹤股价重挫,一度暴跌17%至4.7港元左右。股价经历过杀跌后,情绪面的悲观基本已反映殆尽,现在的问题是基本面能否回升。 与之相对的是,飞鹤同期宣布大手笔回购+分红,拟投入不少于10亿元资金回购股份,并承诺2025年全年分红总额不少于20亿元,这么一算,里外里接近30个亿。 近期,飞鹤股价出现过一波反弹,盘中高点冲上5.08港元,虽然随后遭遇抛压回落至4.6港元一线,但整体较预警时已有所企稳,看来大手笔回购外加分红,起到了一定作用。 当前飞鹤动态市盈率约12-13倍,感觉在港股消费板块也并不算贵。目前整个乳业都在过冬,各大乳企日子都不好过。行业老大伊利上半年营收约618亿元,同比仅增3
飞鹤2025H1,是价值陷阱还是低估机会?

极兔2025H1,估值锚正在迁移

上周极兔速递发了半年报,去年首次全年净利润转正之后,2025H1延续盈利势头,利润增厚。 7月初极兔就有披露经营数据,现在财报出来了,周末研究下,加深对这行业和公司的理解。 回顾核心财务和运营数据 营收/利润:2025年上半年收入55.5亿美元(+13% YoY),经调整净利1.6亿美元(+147% YoY)。分部看:东南亚收入19.7亿美元,中国31.37亿美元,新市场3.62亿美元;新市场经调整EBITDA首次转正。 规模/份额:H1总件量139.9亿,东南亚件量32.3亿,市占32.8%,同比提升5.4pct;中国市占11.1%。 收入结构:海外(东南亚+新市场+跨境)合计23.61亿美元,占比约43%,相比去年同期38.3%,提升近5个点,“全球化属性”在会计科目上也坐实了。 三大市场份额变化如上,财务表现基本可以总结为,国内主业维持规模与盈利韧性,东南亚属于利润与份额的“双增引擎”,新市场开始从“烧钱点火”转向“持续造血”,下面展开讲讲: 东南亚市占率提升5.4个点的底层逻辑 极兔最早是东南亚起网,算是大本营,市占率长期是排在第一位的,但是在25%左右这个区间徘徊了挺久。极兔在H1报告里提到,份额从27.4%拉到32.8%,来了5.4个点的提升,这个能站稳的话,会进一步扩大优势了,背后几个原因简单探讨下: 1.平台件,电商周期红利 从2024年底开始,一直持续到2025年,印尼电商格局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主要事件是TikTok对Tokopedia的15亿美元投资,约75%实现控股,参考国内模式,重新打通社交电商链路,从买量逻辑改为“内容+货架”并行,把电商能力弄回了台面,内容驱动的爆款,而且并表推进。平台扩张拉动第三方物流渗透率上行。订单的峰谷化变强,极兔这种第三方物流在峰值弹性与全区域履约上的价值更凸显。 宏观层面,IMF预计亚太2025年增速约3.9%,东南亚
极兔2025H1,估值锚正在迁移

万亿家居零售市场新旧动能转换 美凯龙业务转型不应是“孤勇者”的独舞

家居行业正站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十字路口,亟需领军者坚定方向,将变革推向深入。  在“3+星生态”“人车家”等战略的指引下,作为行业龙头的美凯龙加速推动家电、家居、家装、新能源车等品类的融合发展,创新消费场景,积极推动家居消费恢复和升级,其转型路径和阶段性成果,对整个行业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8月29日,美凯龙发布2025年半年报。数据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37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2.02亿元,显现积极信号。  家居行业的变与不变 中国家居行业中“新房交付-家具采购”的传统增长链路正在被打破,“存量翻新”“局部改造”等需求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5,85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5%。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4,241亿元,同比下降5.5%。与此同时,二手房交易占比持续提升。根据贝壳研究院报告,今年上半年全国住房交易中二手房占比已达42%,较2024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  消费端的变化更为深刻。一方面,流量被传统家居卖场、品牌专卖店、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线上线下渠道共同瓜分,消费者注意力被高度稀释。同时,Z世代正逐渐成为家居消费主力,他们所要的不再是仅限于功能型满足,而是向“个性化、悦己、全周期服务”的体验消费转变。 而在急剧变化的表象之下,家居零售业的核心价值始终未变——线下实体空间作为品牌形象展示、产品体验和消费者信任建立的核心载体,这一本质从未改变。以美凯龙为例,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在全国拥有76家自营商场、235家委管商场,7家战略合作商场,23个特许经营家居建材项目,共包括369家家居建材店/产业街,覆盖30个省级行政区的189个城市,其中大多数自营商场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线下渠道壁垒。这种深度布局的实体网络、优质的商业区位和
万亿家居零售市场新旧动能转换 美凯龙业务转型不应是“孤勇者”的独舞

中坚科技:机器人故事才刚开场

从“妖股”到“正牌选手” 第一次关注中坚科技,是在去年年初,那时候人形机器人概念横空出世,这家公司和OpenAI一起出现在1X机器人投资名单里。当时股价连续拉出三板甚至四板,市值三十多亿,典型的小盘AI题材股,妖性十足。 老实说,我这种有恐高毛病的人拿不住。没想到短短一年,到了今年夏天,公司市值最高突破200亿,上周五收盘194亿,股价最高拉到113元,挤进不少基金的股票池。 上周五公司发布了2025年中报: 收入 5.03亿元,同比+5.29%;归母净利润 5106万元,同比增长13.99%;扣非净利 4812万元,同比+17.04%;每股收益 0.2763元。 财报不算惊艳,但营收稳、利润稳,关键是研发投入大幅加码,上半年研发投入3904万元,同比+127%。这就是个信号:主业依旧能稳住基本盘,同时源源不断为机器人业务“输血”。 一、从灵睿P1到“中坚链” 如果说2024年还是试水,那么2025年就是全面铺开。过去半年,中坚一口气注册了多家子公司,覆盖研发、销售和AI应用,集团化作战格局初现。 4月上海发布会:公司展示了升级版灵睿P1四足机器人,实测环境识别率95%。与国华控股等1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其中一个大单是意向采购1000台P1。同时还启动了“中坚链”产业协同生态,试图把上下游资源打通,不再单打独斗。 5月投资者接待日:高管放话,要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和整机上全面加码。当天有80多家机构到场,现场演示的灵睿P1比财报还吸睛。 8月新公司注册:上海桦之坚机器人有限公司成立,主营AI软件和机器人研发,资本金1000万,明确定位是“商业化落地”。 这些动作表明,中坚正在快速把机器人从PPT变成产品,甚至开始走向订单阶段。割草机器人已有小批量订单,灵睿P1在物业、安防场景里开始试运行。可以说,拼图已经从概念走向实质。 二、从英伟达到**:朋友圈的含金量 新赛道需要强伙
中坚科技:机器人故事才刚开场

全球算力第二,市值却只值一半:灿谷的错位行情还能持续多久?

去年底建仓的灿谷,感觉时间真的很漫长,主要是没行情,我指的是大起大落那种。 初衷也是抱着彩票股搏一把的思路,毕竟现在是比特币牛市周期,而且有MSTR在前,照着微策略的思路进的。 现在是灿谷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完成了公司从上到下的蜕变。 2024年11月,2.56亿美元收购32 EH/s算力; 2025年6月,再用股权收购18 EH/s,总算力推到50 EH/s,全球第二,仅次于MARA; 2025年7月,单月开采650枚BTC,累计持币突破4,500枚; 2025年8月,收购美国乔治亚州50MW矿场,迈出能源一体化的关键一步。 上个月新任CEO Paul Yu在接受采访时用了一个很直白的表述:“9个月,从零到全球第二。” 客观讲,这个效率可以,但也确实比我之前预期慢了一些,去年11月公告说的是2025年Q1完成50EH/s的目标,动作慢来一步,算是错过了7月这波政策行情。 完全刷新一个公司业务,从上到下,没那么容易。要知道,MARA、RIOT用了几年时间才爬到今天,而灿谷直接一年搞定。 感觉现在灿谷还差一步,需要把股票代码改了,现在很多公司介绍还是二手车金融业务,倒是IR网站已经刷新了。参考我前公司把WBAI直接改成BTCM,那真是立竿见影。 同样的算力,为什么灿谷的市值只有别人一半? 横向拉一组数据: MARA:58.9 EH/s,市值50亿美元; Riot:35.4 EH/s,市值40亿美元; CleanSpark:50 EH/s,市值35亿美元; Cango(灿谷):50 EH/s,市值不到20亿美元。 同样是50 EH/s的算力,灿谷的市值只有对手一半。折算下来,每EH/s只有1600万美元,而同行动辄1亿美元以上。 在比特币矿业的上市公司里面,只能算个中下游水平。 要说估值错配原因,其实不复杂: 第一个是挖币成本:Q1单币成本高达70,602美元,看上去不够漂亮。
全球算力第二,市值却只值一半:灿谷的错位行情还能持续多久?
$哔哩哔哩(BILI)$    从我的视角来看,就现在这趋势,全行业核心都是俩字,赚钱。烧钱拉估值的时代过去了。 过去几年大家对它的质疑几乎都集中在“烧钱换增长”,这次Q2净利润和调整后净利润双双转正,“讲故事”的模式彻底翻篇了。不理解盘前这是玩哪一出。 广告和游戏双轮驱动,毛利率还连续12个季度环比提升,运营效率的提升让收入结构越来越健康。属于“增长+盈利”正循环。 社区数据,全年目标改MAU指标以后,反而DAU和MAU双双创新高,证明之前战略是对的,大会员续订和留存稳定在高位,用户粘性不减反增。 我从来都一个看法,B站商业化绝对不是牺牲用户换来的,哪怕现在营收利润双增,管理层依然很保守,不要太低估社区护城河。 现在要占成长股的估值,和蓝筹的确定性,盘中你最好给我拉起来
$哔哩哔哩(BILI)$  不合理,不合理[呆住]  
$百度(BIDU)$  萝卜和云应该只是AI战略见效的第一步,百度在C端还在持续激进探索。 比如数字人,一场罗永浩的虚拟直播就能带来550GMV,环比增速非常快。再比如GenFlow、秒哒这些应用,正在不断试探AI在新形态内容上的可能性。 很多人容易忽视的是,百度的AI应用矩阵,其实是在补足搜索以外的C端触点。如果说搜索的AI化是基础盘,那数字人和GenFlow就是第二曲线的种子。投资的核心是看长期成长性,我更关注的是这些应用能不能跑出稳定的模式。百度的打法是“多点撒网,快速迭代”,从结果来看,验证了市场对AI应用的付费意愿。 长期来看,AI应用矩阵跑通后,就意味着百度可以直接触达用户并变现。数字人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它把内容、电商和交互结合在一起,跑出来的商业模式甚至可能比广告更直接。 资本市场往往低估这种早期应用的价值,但回头看,短视频、电商也是这么走出来的。

聊下嘉楠Q2财报,这个号称十个季度最好成绩单……

上周五嘉楠财报,听劝忍住了没毒奶,低开高走,最后走了个十字,也算是有个小分歧点吧,少扯几句。 这个2025年Q2财报: 营收1.002亿美元,超出指引,YoY+39.5%,环比涨了两成多。 毛利930万美元,从去年的-1910万翻正,净亏损111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少亏3000万。 比特币库存,截至7月底1511枚。 虽然关税的事情还没有个结果,这种不可控的情况外,要我看基本都算是好消息。 自己来说,买个股票还算秉持乐观主义,哪怕被套也只能往好了看,就像有人说,财报电话会中文转录都有了,也算个进步。 另外这次财报可以看到成本控制见效,产品成本同比下降26.2%,库存减记只有100万美元,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730万美元。 如果按照管理层预测环比20-40%增长,Q3大概率是EPS转正? 分析师给的预测是Q3平衡,Q4能到0.02。  两块核心业务: 矿机业务,A15持续大规模交付 Q2总销售算力640万TH/s,环比增长16.5%,YoY+3.0%。ASP也在往上走。 A15系列批量交付带动了均价提升,产品收入719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涨了16.3%。美国关税的挑战还是不断,嘉楠是在加快把生产灵活分配到马来西亚和美国,这一季度还拿下Cipher、Cleanspark这些北美大客户的复购订单,市场接受度在提高,最关键的是要在美国本土交付。 家用矿机暴涨359%,副业做成战略新品类  Q2 Avalon家用矿机收入570万美元,环比大涨359%,占总营收超过5% 了,毛利率竟然有39%,比专业矿机还高。这玩意儿本来只是“玩票”,现在开始有点规模了。有点像“比特币矿+家用电暖器”那套故事,矿起来还能供暖,能耗转价值,听着就有新消费那味儿。管理层还真打算把它搞成独立业务线,看起来不是昙花一现。  自挖创历史新高 挖矿收入2,810万美元,YoY+201.
聊下嘉楠Q2财报,这个号称十个季度最好成绩单……
$嘉楠科技(CAN)$  费劲,这都不动啊[呆住]  

分享下有道Q2 Earnings call的分析师Q&A

有道算是长期跟的公司,这种IR网站做的好,跟踪起来确实不累,东西好找。像Presentation和Transcript都火速挂出来。 首次二季度盈利,我主要还是关注广告业务,毕竟自己也管部分投放。前两天加了Youdao Ads小助手,准备要个测试账号玩一玩,还没音…… 刚好是要到了分析师的Q&A,分享下: 8月14 日,网易有道(NYSE:DAO)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报告。报告期内,有道Q2净收入达14.2亿元,同比增长7.2%。经营利润为2880万元,首次实现二季度盈利。今年上半年,网易有道经营利润达1.3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净收入总计27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出同比大幅收窄49.9%。 财报发布后,网易有道CEO周枫、网易有道总裁金磊、战略和资本市场副总裁苏鹏、财务副总裁李永伟等高管出席了随后举行的分析师电话会议,解读财报要点并回答分析师提问。 下面是电话会议实录: 1. 管理层能否提供关于有道领世第三季度的业绩展望? 苏鹏:第二季度,有道领世取得了积极进展,收入同比增长约30%,续报率超过75%,创历史新高。用户满意度的提升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道领世是我们子曰大模型在教育场景中应用的关键举措。今年下半年,我们将继续依托子曰大模型的能力,不断升级领世的产品与服务。 在产品更新方面,我们计划在下半年进行两项推进: 首先,第二季度推出的AI作文批改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专业的中文作文反馈,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今年下半年,我们计划将AI作文批改扩展到英语作文,让用户更有效地提高英语写作技能。 二是开展AI辅导。以子曰大模型为依托,为学员提供更及时、更有针对性、更精准的答疑解惑,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在获客方面,自2022年推出AI互动课以来,学员的学习成果不断提升,有道领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声誉不断增强,形成了良好的口碑传播。此外,我们正在积极拓展
分享下有道Q2 Earnings call的分析师Q&A

虎牙Q2净利润4750万,连续六个季度Non-GAAP盈利

8月12日虎牙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1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并环比增长,实现连续第二个季度的双增长 。其中,直播业务收入企稳在11.5亿元,占比约73%,“游戏相关服务、广告及其他”业务收入同比大增34.1%至4.1亿元,占比提升至约26% 。 在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下,虎牙实现了运营利润盈亏平衡,归母净利润约4,750万元人民币,连续第六个季度录得Non-GAAP盈利 。用户规模保持稳定,2025年第二季度总月活用户(MAU)约1.6亿,维持行业领先水平 。虎牙Q2再度交出增收又增利的答卷,盘中一度暴涨10%。 腾讯系赋能,战略转型焕发新生 过去两年,虎牙在腾讯接管管理层后大刀阔斧推进战略转型,成效正在财务数据中逐步显现 。虎牙联席CEO兼高级副总裁黄俊洪表示,“今年正值公司战略转型两周年,虎牙在业务多元拓展、加强与游戏行业战略协同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虎牙正从过去高度依赖用户打赏的直播平台,转型为以游戏内容分发、虚拟道具销售、广告投放等B端业务为核心的“游戏服务”平台 。 在公司营收结构上,游戏服务、广告等新业务板块收入从转型前的2023年Q2约1.2亿元,增长至今年Q2的4.1亿元,占总收入比重由16%提升到超过25% 。直播业务收入则保持平稳,并借助丰富的电竞赛事和优质主播生态巩固基本盘 。多元业务快速崛起的同时,虎牙已经连续六个季度实现Non-GAAP盈利,证明过去被质疑的直播商业模式通过重构后已焕发新生。 管理层坦言,这一系列变化打破了外界对游戏直播“不可持续”的偏见。 早在2023年5月,腾讯副总裁林松涛出任虎牙董事长,并委任了黄俊洪、雷鹏等腾讯系高管接管虎牙核心管理岗位 。新管理层上任后迅速制定“三年计划”,将虎牙的增长逻辑由“赚流量的钱”转向“赚产业的钱”,重构营收模型和平台定位 。他们果断地没有在旧模式上做渐进优化,而
虎牙Q2净利润4750万,连续六个季度Non-GAAP盈利

微软财报炸了,广告是一个被低估的增长点

微软发布了2025财年Q4财报,又是一份无死角的成绩单:云业务狂飙、AI落地提速、传统业务也在回血。但对我来说,最值得多看一眼的,其实是广告业务——它悄悄长大了。 曾在WWE工作过一段时间,彼时广告业务在集团内部还算不上“战略重点”。那会儿算是最早一批用上ChatGPT和Copilot的用户,当时全家桶整合到M365,包括GitHub相当炸裂。主管是个俄国佬,直接说以后算法HC都可以砍了,后面不知道啥原因,现在貌似去了Spotify当CTO。 这几年形势变了,在AI的加持下全面开花,微软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打法。 财报回顾:AI兑现预期,CapEx继续拉满 财务数据先看一眼: 收入:764亿美元(同比+18%,预期738亿) 净利润:272亿美元(同比+24%) EPS:3.65美元(预期3.37美元) 自由现金流:256亿美元 Microsoft Cloud营收:467亿美元(占比61%) Azure同比增长39%,继续领跑市场 再看资本开支:本季度花了242亿美元,下季度要冲到300亿美元,这是在真金白银砸AI基础设施,关键是CFO明说了:“我们是为了履约,客户订单已经签下了。” 这不是赌未来,是收了钱才扩产,现金流稳得很。 AI已经是现金牛 微软财报电话会上,Satya Nadella和Amy Hood反复强调一个信号:“Copilot已经在大规模商业化。” 几个关键数据值得记住: 各类Copilot产品月活超1亿; GitHub Copilot企业客户同比增长75%,覆盖2000万开发者; Azure OpenAI的token调用量是去年同期的7倍; AI功能总覆盖月活用户超8亿。 Copilot不是免费试用的玩具,是订阅付费、按使用收费的真生意。分析师观点也快速切换:  花旗:Copilot将在2026年前贡献250~300亿美元的新增收入。 Wedbush
微软财报炸了,广告是一个被低估的增长点

Figma IPO,云端设计协作之王成色几何?

今年以来,美国IPO市场正悄然回暖。2025年第二季度共有59家公司在美股上市,融资总额达到150.2亿美元,明显高于第一季度的45家(融资112.3亿美元)。多只重量级新股表现火爆:稳定币第一股Circle上市首日股价较发行价飙升约168%,收盘涨至83.23美元,此后涨幅更是数倍;“英伟达亲儿子”CoreWeave尽管首日表现平平,但上市以来股价累计涨幅超过170%;国防航天新股Karman Holdings挂牌首日大涨36%,市值接近40亿美元并在随后数月翻倍。高风险高成长公司的亮眼首秀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正在回升,沉寂两年的华尔街IPO狂欢正卷土重来。 在此背景下,设计协作软件独角兽Figma将于今天登陆纽交所,成为今年又一备受瞩目的科技IPO。 Figma计划发行约3,700万股A类普通股(包括老股东减持的约2,465万股);原定每股发行价区间为25~28美元,在路演获超预期认购后上调至30~32美元,募资规模上看12亿美元,对应估值最高约188亿美元。这一估值与2022年Adobe曾拟斥资200亿美元收购Figma时相差无几。 有消息称Figma的IPO订单获得了数十倍的超额认购,首日交易有望突破当年被Adobe报价收购时的200亿估值。华尔街分析师普遍认为,Figma凭借卓越基本面和市场地位,是带领这一波IPO热潮的“理想领军者”。 云端协作设计的佼佼者 Figma, Inc.成立于2012年,核心产品Figma Design是一款面向UI/UX和数字产品设计的在线工具,支持多人实时协同绘制界面原型。与传统桌面设计软件不同,Figma通过浏览器即可使用,团队成员可以同时在线编辑、留下评论,极大提高了设计流程的协作效率。近年来Figma不断扩展产品矩阵,推出了FigJam(头脑风暴在线白板)、Figma Slides(协同设计幻灯片),以及针对开
Figma IPO,云端设计协作之王成色几何?

嘉楠多头,看好行情大趋势和销售前景,给自己打打气

这个月嘉楠好几次突破1美元了,结果反复震荡,卡在一个尴尬的位置。 其实回看最近好消息挺多的,7月中旬突破12万美元关口,创出新高。主流比特币现货ETF资金流入加速,仅过去数周净流入总额超30亿美元。 美众议院共表决了三项被认为将影响加密货币发展历史的立法,“GENIUS法案”、“Clarity清晰法案”和“反CBDC法案”。 政策面和资金面基本都在加速驱动大饼往15万~20万美元区间迈进。 上个月CEO张楠赓以及CFO增持了公司股票,二人在公开市场以约0.76美元的均价合计买入81.7万股ADS。另外董事会还授权启动最高3000万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 也是难理解,这波怎么没站稳1块。 先主要说下自挖和持币 现在有个现象就是。基本上是个公司就开始屯币,因为现在二级市场给的估值要明显高于现货市场。基本逻辑就是美股市场愿意为价值1美元的大饼支付2美元,所以现在各种公司都在找那种生物科技的小市值壳公司,要么就是走SPAC。 资本逐利是必然的,哪里溢价高,资金自然就去哪里了。照这个逻辑,现货市场卖出就属于对亏本,现在矿业公司基本都是只挖矿,不卖币,另外在现货市场也在效仿微策略,有钱也会考虑二级市场卖股票,现货市场屯大饼,总体这个思路会进一步推升现货价格上涨。 短期看,谁的资金更强大、号召力更强,溢价率会更高。以目前MSTR情况看,持币607770,对应118212美元计算,大概是718亿美元,市值约1151亿美元,溢价约60%。 另外最近看还有个叫BSTR Holdings的公司,持有30021枚大饼,通过SPAC形式完成上市,之后会改名BSTR。PIPE融资发行价定在10美元,消息出来后SPAC公司CEPO股票也是一度创下16.5美元新高,溢价率也是60%以上。 长期看,随着币价走高,像这样更多的资金被吸引到二级市场,不过这个溢价也是要抹平的,但是相对来说,会集中效应,以及自挖的价
嘉楠多头,看好行情大趋势和销售前景,给自己打打气
$Faraday Future Intelligent Electric Inc(FFAI)$ 我纯猜测啊,现在这个节奏,总感觉法拉第未来可能复制2020年蔚来的走势,预感,明年底验证,打算弄个观察仓
$长城汽车(02333)$   感觉反内卷概念股,长城汽车应该也算一个,上半年归母净利润63.37亿,单车利润1.23万; 2024年销量123.45万辆,下半年几个主力车型,高山7、全尺寸SUV、外加新款坦克,估计都是要暴量的,长城每年定的销量目标都挺离谱,但是稳定增长估计问题不大。 前两天高管露了一下V8超跑,集团整体品牌是要往上走,全年利润估计会多一点,毛估估150亿,现在估值跟吉利这种都10倍左右晃悠,略低 $长城汽车(601633)$ 
个人看法反内卷是顶层通盘考虑,反对过度资本化,连带的法律法规也有反垄断。 最近几个重点打击反内卷的行业,一个汽车、一个外卖。 汽车行业几十万亿产业,主机厂总利润才1000亿,大部分是卖一辆亏一辆,但不影响在二级市场拿钱,过度依赖现金流,绑架银行和产业链,传导起来很可怕。类比之前的房地产三道红线,现在是没出来具体条文,我估计快了。 外卖行业也是一样,千亿人民币请大家喝奶茶,是在吸血其他的现金奶牛业务。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