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怪盗团
互联网怪盗团
公众号:互联网怪盗团
IP属地:未知
1关注
8138粉丝
0主题
0勋章

东方甄选失去了2022年6月以后的一切涨幅

截止今天(2024年7月17日),东方甄选已经失去了2022年6月15日之后的一切涨幅。准确的说,这件事情早在6月初就发生了,因为东方甄选(当时还名叫“新东方在线”)股价启动初期的涨势十分凶猛,在短短5个交易日之内从4元涨到了33元。如果有人早在2022年6月初就买入了并且一直拿到现在,那么他还是赚钱的;不过这样的投资者应该非常、非常少。2022年夏天,一夜爆红、咸鱼翻身的上市公司,不仅有东方甄选,还有趣店。它们在资本市场的强劲表现令人目瞪口呆,而且带有强烈的共性:在抖音直播间爆红,吸引大量抖音观众、带货成交和粉丝沉淀;抖音人气溢出到其他社交网络,吸引大量媒体报道,形成新闻热点;相关股价开始飙涨,涨幅远远超出了基本面所能支撑的范围;公司管理层跟上讲故事,宣称公司将围绕直播打造某种新的商业模式。在这场表演中,必然有人赚到了很多钱——就是在初期坚决追高的游资。上市公司重新获得了资本市场关注度,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至于大股东更是稳赚不赔的,相信大家对于腾讯在最高点减持新东方在线还记忆犹新。和趣店的这套玩法,并不仅吸引了游资,也成功引起了机构投资者(尤其是擅长炒热点的机构投资者)的注意。这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彼时彼刻,很多专业投资者还是对于社交媒体流量游戏的本质缺乏清醒认识。今天它们已经聪明多了!东方甄选以及趣店的预制菜业务,均是在抖音平台的直播间爆红的。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抖音,除了因为这个平台的用户最多之外,还有如下两个原因:抖音的流量分配机制高度中心化,也就是“头部化”。抖音的创作者买量服务(Dou+)既成熟又高效,足以支撑短期激进买量行为。上述两个特征结合起来,给了上市公司“大力出奇迹”的机会:投入巨额买量预算,为自己的抖音账号和直播间加热,通过抖音的中心化流量机制触达尽可能多的用户,形成“一夜爆红”的压倒性效果。其实,这个玩法一点也不新鲜——只要有几百万、几千万的买量预算
东方甄选失去了2022年6月以后的一切涨幅

“三和大神”:一个有趣而不祥的象征

我第一次听说“三和大神”这个名词是在2018年。有几篇关于“三和大神”生存状态的深度报道,每一篇我都读过。我惊讶地发现,各类媒体和自媒体平台都有关于“三和大神”的话题,哪怕是“人均985,外表吴彦祖”的精英论坛知乎,以及“文艺+约炮”的小众网站豆瓣,此类话题也是满天飞。4元一碗的“挂逼面”,2元一瓶的“大水”,5毛一根的散烟,1.5元一小时的网吧,15元的床位,20元的单间,30元的“修车”……在深入了解上述行情之后,我曾经想去三和人才市场实地调研,不过深圳的朋友告知我:由于被曝光过多,地方政府出手整顿,三和已经不是当年的三和了,没有什么可看的了;那些良心价钱的商品和服务,一部分涨价了,一部分关门了。然而,我还是对“三和大神”特别感兴趣,无论他们是否身处三和。在百度贴吧,在QQ群,乃至在直播平台,我能找到“三和大神”的大批接班人。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非常有趣、令人五味杂陈;通过我的肤浅观察,似乎可以总结如下:1.彻底放弃了“勤俭致富、福报论”的人生观,也就是放弃了通过个人努力提高社会地位。“三和大神”们连月结工作都不愿意做,把大部分工厂斥为“黑厂”,完全不相信可以通过勤俭努力实现社会地位飞跃的“毒鸡汤”。不幸的是,他们是正确的——无论二十年前存不存在白手起家的机会,现在基本是不存在了。所谓“福报论”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诱饵,真正能获得“福报”的年轻人寥寥无几。十几年以后,认真给“黑厂”打工、追求上进的年轻人肯定比“三和大神”的财务状况好一点,但好的有限,进入中产阶级的几率极低。既然希望渺茫,还不如不要争取2.欲望极低,只要满足最基本的生存和互联网娱乐即可,而且决策时间轴极短。要维持现代人的生活,三和大神只需要每天两碗“挂逼面”、每三天一瓶“大水”、几根散烟、几个小时上网费、一个床位或者单间即可;上述费用加起来也不超过40元,远远低于任何一线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老牌的“三
“三和大神”:一个有趣而不祥的象征

电影这门生意还有前途吗?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原作于两年前,当时正好是电影市场最萧条的时候,就连奈飞这种长视频流媒体平台的业绩也出现了严重问题。作为一种商业性内容的电影,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我写了本文作为回答。 转眼间两年过去,全球电影市场出现了强劲复苏,电影的存亡暂时不再成为问题。然而,与高歌猛进的游戏、短视频、VR/AR内容市场相比,电影总体上还是落寞的,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视为旧时代的影子。电影的黄金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我决定再次发布这篇文章,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听到大家的更多有意义的观点。 以下为原文。 我热爱电影。过去五年,让我花时间最多的娱乐形式是电影。我不止一次排队购买电影节、在线影展和经典电影重映的门票。我还是一个马马虎虎的电影制片人,尽管我一直在努力做出更好的东西。没有任何人能否认电影的艺术价值,也没有任何事物能取代电影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电影的诞生、发展和壮大,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之一。 问题在于,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生意”——电影除了是一种艺术,还是一门生意。全世界有数千万人围绕电影产业链吃饭,每时每刻都有数百亿美元的资金在其中周转。电影,尤其是商业导向的电影,对工业标准要求颇高,是一门资本密集型的生意。问题在于,它能为投资人提供满意的回报吗? 我们已经看到,自从2020年全球疫情发作以来,电影行业遭受了惨重损失;在主流内容品类里,电影是增长比较慢、比较不受资本市场待见的一个。无论从收入角度还是市值角度,全球电影行业的规模都已经远远落后于游戏、剧集和短视频,而且差距不太可能在短期内缩小。 外界对电影这门生意的质疑,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 电影缺乏互动性,从而不断被互动的游戏内容侵蚀市场。 电影太长、缺乏灵活性,从而不断被短小精悍的短视频侵蚀市场。 电影是一种为电影院设计的内容,从而无法与剧集争夺客厅市场。 电影的成本太高、不确定性太强,无法提供满意的投资回
电影这门生意还有前途吗?

金融专业还值得这届年轻人选择吗?——从科技角度的一些解读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了。今年多了一个热门话题:“优秀考生还应该选择金融专业吗?”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两三年前就逐渐付出水面了,只是今年由于一系列财经大V(例如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的参与,以及金融业反腐控薪的持续深入,其热度进一步提升。对金融行业悲观的论据,主要是监管方面的:自从2019年以来,关于“警惕经济过度金融化”的说法就反复见诸官方媒体;2021年以来,“破除金融精英论”的说法也被主管部门和智库反复提及。再加上国内资本市场(除固定收益之外)的景气周期下行,金融从业者遂陷入了多年以来罕见的尴尬局面。没有人能保证这种局面能在四年内结束,所以也很少有人敢建议这届年轻人选择金融专业。我也认为这届年轻人(PS:我也把自己定义为年轻人,只是生理年龄偏大)应该谨慎选择金融专业,不要向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前辈那样把金融业当做进入金领行业的捷径。但是我的论据有所不同:如果这个行业面临的仅仅是监管和景气周期的问题,那反倒好说了,因为总归会有宽松的一天;但是这个行业面临的更多是结构性的问题,尤其是来自互联网、AI、Web3等科技创新的冲击。这个过程不会在短期内结束,可能持续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信息科技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所有行业,但是金融业可能是被改变最彻底的一个传统行业。作为从业十多年的前证券分析师,我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改变:早在 2008 年,分析师与客户还依靠电子邮件和固定电话交流,信息沟通的时间以“工作日”为单位计算;到了 2012 年,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席卷资本市场,金融机构都忙着开发自己的移动App和社交媒体账号;2020年以后,国内金融从业者几乎完全依靠微信交流,信息传播的时间单位早已下调到“小时”乃至“分钟”。受到冲击最严重的,是传统金融业务皇冠上的明珠——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业务,即所谓“华尔街”业务。传统上,华尔街巨头依靠的无非是信息和资源优势。进入互联网时
金融专业还值得这届年轻人选择吗?——从科技角度的一些解读

我对海花岛还是没看懂

 曾经有人打电话问我,海花岛咋样?当时一下子把我问懵了?脑子里急剧盘点:分界洲岛,蜈支洲岛,万宁大洲岛,陵水猴岛,还有三亚的东岛、西岛,可硬是没查出有个海花岛来。 后来我弄明白了,还在海花岛住过几个晚上,开车在三座人工岛上转悠过,但我无论是走近海花岛还是走进海花岛,始终现在都没看懂海花岛。因为我始终不明白,钱即使是许家印的,但把这么多钱投在海里,种的什么?收获什么?周边都是没开发都荒地,为什么要在大海里填海造岛? 后来,联手制造海花岛掏钱的许家印倒了,让海的张琦也倒了,但海花岛还在,据说还很火。以前火的是房价,后来火的是质量。有权威媒体报道,海花岛有的楼房的地下室的柱子,水泥剥落,钢筋锈蚀,专家吵架,住户担心。有人怀疑盖楼的时候使用了海砂。据说,海砂含盐量较高,不适合盖楼。如果属实,今后如何补救,那就得看专家怎么支招了。 我没看懂海花岛,首先是没看为什么选那个偏僻的海域填海?据我担任过海洋局主官的同学说,填海造岛成本都是差不多的,但填海之后的地价却比照附近的靠海土地,这就是一般人们都是靠近闹市填海,比如香港,比如澳门,还比如大连,海口等。像海花岛那样,仅靠着一座浑浊不堪的白马井填海,种的是琼瑶,能收获木桃吗? 我没看懂海花岛,其次是没看懂海花岛的定位是什么?是工业岛没有产业,是旅游岛没有风景,是休闲岛没有娱乐条件,是养老岛没有生活设施。但我看到一号岛上集中建了那么多奇形怪状的展览馆,就很是担心这座人工岛上如何集中和疏散这么多的人流?连海南岛都一直为人多人少发愁,海花岛如此构架,人少怎么办?人多又怎么办? 我没看懂海花岛,其三是没看懂岛上为什么那么高的容积率?有岛外专家来三座人工岛上转了几圈,看到那些楼挨楼的建筑物感到惊讶,发文说这从香港来这里,时空似乎不用转换。海花岛上容得下这么高密度的人流么?商业怎么布局?医院摆在哪里?污水从哪排走?垃圾如何处理?仅靠一号岛上的
我对海花岛还是没看懂

真的有人能在推理环节替代英伟达吗?

在中文互联网上,英伟达每天都在被颠覆。绝大部分自媒体和短视频达人都讨厌英伟达,包括周鸿祎在内。他们千方百计地指出,某种替代品(不管是不是国产)的性能指标已经超过英伟达A100或H100,后者即将沦为资本市场历史上最大的泡沫云云。尤其是在B站、小红书这样的平台,“英伟达将迅速被替代”可以被视为一致观点,反对这个观点的人将遭到群嘲。其实,海外互联网同样如此。昨天还有AI行业的朋友给我分享了一份自称“性能大幅超过英伟达”的美国芯片厂商的自我介绍(是当笑话看的)。几个月前,芯片创业公司Groq发布了自称性能大幅超越英伟达的推理芯片,引发了一定的市场关注度。不同之处在于,海外网友稍微讲一点常识,知道英伟达在训练领域的壁垒实在太高、牢不可破,所以他们主要从推理环节入手:可以针对大模型推理开发某种高度特化的“推理专用卡”,在性能或性价比上超越英伟达,而且已经有人做到了。这些观点经常被翻译为中文,不过翻译者经常有意地把其中的海外芯片创业公司的名字偷换成A股上市公司(或某家非上市公司),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遗憾的是,至少在现在,以及可见的未来,英伟达在推理方面的壁垒仍然十分牢固。或许它在推理方面的壁垒不如训练方面那么高,但只要竞争对手攻不破,就没什么区别。对于绝大部分大模型开发商以及云计算厂商而言,AI算力建设只能以英伟达为核心(买不到的情况除外),不论是训练还是推理算力。在展开分析这个问题前,让我们先简明回顾一下训练和推理的区别:训练,就是指创造和升级AI模型(包括但不限于大语言模型)的过程。训练环节涉及海量的数据,耗时极长,对算力的并发性需求极高,往往要一次动用几千张到上万张规模的显卡集群。专门为训练做过优化的显卡俗称“大卡”,其最典型的例子是英伟达A100、H100和B100。推理,就是利用现有大模型解决用户需求的过程。我们每向ChatGPT提一次问题,就启动了一次推理流程。单次推
真的有人能在推理环节替代英伟达吗?

回忆与反思:我在互联网大厂的那些年

互联网怪盗团特邀嘉宾 熊猫也是猫哦怪盗团团长按:我有幸在互联网行业拥有很多朋友,本文作者就是一位——与我认识超过六年,给予了我很大的指点和帮助。在多家互联网大厂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他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大厂之间的组织文化差异,更看到了大厂们的“共性”。这些差异和共性,共同构成了本文的内容框架。如果你是互联网从业者,相信本文能让你会心一笑,找到很多共鸣。如果你是投资人或外部研究者,相信本文能为你提供很多关于互联网大厂的第一手资料。如果你是学生或初入职场的打工人,在本文的结尾,作者已经对你提出了职业建议——至于建议是什么,读完你就知道啦。以下为正文。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起起伏伏十几年,也算是抱着已成为半老徐娘的互联网大腿,一起风花雪月一起海誓山盟过的人……尤其是在几家大厂的经历里,该吃的红利也吃了,该镀的金也镀了,该有过的体面该见过的世面也享受过了。对于大多数大厂人,起码是我认识或见过的人,在这种光环buff持续加持下会不自觉产生一种沉溺、偏执以及那无法自拔的虚伪感,最重要的是但凡感染过的人,一辈子都戒不掉,美其名曰“厂味儿”。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尤其是在北京的牛马们)也许也曾时不时看到过一个极其敬业的群体,在地铁上,在马路上,在餐厅中,脖子上都会戴着各种风格的工卡,以BAT一代(之后B的位置换人了)尤为突出,我是属于在公司没需求也不会时刻挂着工卡的人(会不会是你眼中不能忍受的类型?),所以对此类厂味十足的现象尤为敏感(希望不是纯粹的主观感受)。大厂,在那个时候代表的已不仅是公司本身,还是潜移默化中被戴上了各种又高又厉害的附加值的帽子,这顶帽子似乎有魔力一般,放大了形形色色的人最真实的一面。作为过来人,接下来我来讲讲那些年我在大厂的所见所感,我不励志,拒绝鸡汤,纯粹为个人回忆那段日子的一点感受,想到哪写到哪,所以千万不要较真,权当是互联网老兵的自说自话的一、卷!痛并快乐着回想过去
回忆与反思:我在互联网大厂的那些年

关于Manner员工泼咖啡事件的一点看法

我是Manner的老顾客,因为我家附近就有一家Manner咖啡馆,而且陈设颇为别致,有一辆装饰性的“咖啡中巴车”(尽管那其实不是卖咖啡的地方),综合环境不下于星巴克。而且Manner的咖啡质量在同一价位上堪称无人匹敌,我的几位重度咖啡因爱好者朋友都爱极了,跟我见面时经常是约在“离某某地方最近的一家Manner”,而且“先到的人先点”。Manner究竟算不算“平价咖啡”,这一点颇具争议。平均20元的价格,跟瑞幸、麦咖啡和便利店咖啡比,肯定算贵了;但是跟客单价动辄35元的星巴克比,还是便宜一大截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其他大部分“自动化咖啡馆”不同,Manner是“半自动咖啡馆”,其大部分饮品需要手冲,所以对员工的要求较高,等单时间也比较长。Manner的死忠顾客(例如我那几位朋友)大多是冲着“平价手冲咖啡”去的,在这方面瑞幸或库迪并不是一个备选项。因此,昨天突然爆出的“Manner员工对顾客泼咖啡粉”一事,虽是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Manner对员工的要求较高,远高于其他咖啡馆只需要按一下咖啡机的水平;手冲饮品的特性决定了Manner咖啡师的工作压力较大;但是Manner给员工的薪酬在这一行里并不算特别高。如果媒体报道是真的,那么涉事(已被开除)Manner咖啡师的月薪为5000元——可能有人觉得还不错,但那是在上海。如果你在上海的一家总面积仅10平米(柜台内部面积可能小于4平米)的咖啡馆里工作,每天需要制作300-500杯手冲咖啡,每月却只能拿到5000元薪酬(注:这个数字刚好不用支付个人所得税),那么你的心理状态肯定不会太好。何况你还需要应对层出不穷的顾客投诉。这年头,大家的火气都很大;喜欢喝Manner的大部分是中层白领,他们蒙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火气更不是一般的大。那位威胁投诉、导致Manner员工情绪失控的顾客,看起来明显是白领,可能正在出差途中,非常重视自己能否
关于Manner员工泼咖啡事件的一点看法

A股传媒行业终于被打回“气氛组”原形了

2023年,大A股市场出现了一个相当罕见的现象:在23个申万一级行业当中,传媒行业的涨幅居然名列前五——不禁令人产生了“梦回2015”的错觉。此前多年,传媒行业由于表现太差、上市公司太不靠谱(当然研究员更不靠谱),已经沦为整个市场的笑柄,所谓“A股气氛组”。在A股各行业的鄙视链当中:白酒研究员是一等人,茅台永远涨,酱香是科技之光;你不服可以,有本事你就别买白酒股,大家都看得到你连续跑输大盘失业的下场。(注:这主要是2021年之前的情况,最近三年有所逆转。)新能源、电子元器件、医药研究员是二等人,市场特别关注,但是很难研究清楚,所以更需要专业意见,而且隔三差五给你送个小牛股。大部分周期性行业研究员是三等人,有时候有行情,有时候没行情,但是一年到头总归会有行情,吃不饱也饿不死,相当于娱乐圈的小明星。金融、地产、零售、纺服研究员是四等人,大部分时候没啥存在感,偶尔也会被人想起,每隔几年轮到一次走红还是可以的。传媒研究员不算人,主要负责搞笑,以及被上述所有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广大股民取笑。有观众提出了反对意见:传媒行业固然不算人,但是社会服务(听名字就不太正经)、造纸轻工(听名字就不知所云)行业也不算人,也属于多年无行情、无牛股、无公众关注度的三无行业。凭什么就拉传媒一个出来公开处刑?要砍头大家一起砍头。我想说的是:你OUT了!虽然社会服务和造纸轻工行业也缺乏投资价值,但是人家具备很大的延伸性——社会服务行业有一个别称,叫做“教育行业”。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学区房,这些专题研究全部属于教育行业。基金经理可以不买教育股,但是他们的孩子不上学吗?教育行业带小升初专家路演时的盛况你见过吗?会议室里挤得连苍蝇都飞不进去。造纸轻工行业覆盖的范围可以包括美妆、医美、盲盒乃至博彩,是一个万金油行业,什么热门就可以去覆盖什么。毕竟跟“轻工”沾边的热门概念太多了,理论上除了重工业之外的工业
A股传媒行业终于被打回“气氛组”原形了

招人还是不招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怪盗团团长按:本文原作于2021年。当时求职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难、越来越耐人寻味的话题。就以我认识的朋友而言,有出身名校却求职屡屡碰壁的,有遭遇35岁危机的,有从投资圈到实业圈转了一圈又回来的——可以说,网上的那些关于职业发展的狗血段子,我身边的朋友都经历过。一边是求职者求职难、换工作难,一边是企业招人难。这年头,除了“师医公”等体制内岗位,其他的职位似乎很难引起大城市年轻人的兴趣了。在企业的HR部门,在一个个面试会议室里,究竟发生的是怎样的故事呢? 当时,怪盗团特别邀请了一位资深HR朋友,同时从“招人者”和“被招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转眼之间两年多过去了,职场好像什么都没有变,只是“师医公”岗位更加吃香了,民企还是一如既往地难招人,而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仍然很大。现在重温这篇文章,可能别有一番风味? 怪盗团特邀嘉宾 欠考虑的藤井树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有一部老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情节,我一直难忘: 话说工厂里分配来两个大学生,大家都当个宝。终于有一天,大雨倾盆,重要设备坏了,大家都指望这两个高材生,却见这两个大学生傻了眼,说自己并不是学机械专业的。厂长(车间主任?)在大雨中欲哭无泪。 看,我多有当hr的潜质,那么多电视剧,偏偏记住了这个人力资源岗位不匹配的典型案例(当然,这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才会出现),现在的老板多精,找个人恨不能女生当男生用,男生当畜生用,哪里会像佛一样高高挂起。 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也好,七大模块也好,非专业的人是懒得了解的,而且在我看来,所谓的那些模块,用通俗易懂的话说,无非“选、育、用、留”四个字就能概括,搞得理论化十足,无非是在人力资源师等级考试的时候好出些题目罢了。 我先申明:选育用留四个字不是我的概括,而是我曾经见过的还握过手的大boss、前台湾地区首富郭台铭先生的话,语出自富士康内部资料《总裁语录》第73条,后面的文章中,我还会借用到总裁语录里精彩的
招人还是不招人,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财富管理行业:光鲜的社会闲散人员集散地

怪盗团特邀嘉宾 秦贤怪盗团团长按:这几年,随着传统金融行业见顶,“财富管理”成为了一个热门细分行业,尤其是层出不穷的“家族办公室”(包括但不限于家族信托)。我的很多朋友就在从事这个行业,虽然现在大环境不太好,有钱人毕竟还是很多,谁不愿意为有钱人服务、赚有钱人的钱呢?但是,行业热门,不代表从业者专业。尤其是在当前法治环境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财富管理鱼龙混杂,成为了坑蒙拐骗分子的聚集地。本文就是我的一位朋友、财富管理从业者,写下的肺腑之言。当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不能把财富管理行业视为“洪洞县”。财富管理不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光怪陆离、看似光鲜实则藏污纳垢的行业,只有认识事实才能改变未来。以下为原文。2024年3月,我从原本的公司离职,开始独立的律师执业。如果让我来说对财富管理行业的的印象的话,可能和社会闲散人员集散地差不多吧,少有很高冷专业的机构;也有衣着履历光鲜亮丽、想要“拓展业务”的红圈所corner office的合伙人,当然更多的还是浑水摸鱼、偷鸡摸狗的从业者。我原本就职的公司,在财富管理行业中属于是非常知名的一家了,尤其以专业著称:老板是信托法起草人,为多家信托公司提供战略规划服务,落地了业内多个首单业务。可能这么一说,业内人士就已经知道这是哪一家公司,乃至于我是谁了。当时,这也没什么可避讳的,毕竟我也不会说前东家的任何坏话。相反,我很佩服我的前老板,在如此混乱的行业中,没有去用自己的名头坑蒙拐骗。一直坚持让我们在专业领域深耕,静下心来学习,颇具学者风范。同时在企业管理上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哲人王”,管理极其宽松,全凭自觉。但是在道德水平上又极高,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同时也拒绝了社会上各类“偷鸡摸狗”的业务。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整个企业只能靠老板在行业中的地位生存。其实,前老板想要蒙骗几个有钱人还是非常容易的。像2021年时某杜的前合伙人侵占某
财富管理行业:光鲜的社会闲散人员集散地

世界真的变了

作为人类,我们经常犯一个错误:低估世事变化的速度,以为现存的秩序和趋势能够永无休止地延续下去,至少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延续下去。在生活中如此,在商业上也是如此:在预测周期性行业时,我们会认为下一个周期会跟上一个周期很相似;在预测成长性行业时,我们会从过去几年的增速线性推测出未来的增速。我们看似在预测未来,其实只是回顾过去。 但是,对于过去,我们又了解多少呢?很多事情,我们以为持续了很久,其实只是非常晚近的事情。人类的记忆会出错,大脑会欺骗自己的主人。很多被奉为“常态”乃至“金科玉律”的东西,其实只经历了一代人甚至半代人;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们能再持续很久。 过去三十年,主宰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世界第一科技、军事和文化强国(以下简称“第一强国”),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以下简称“第一大国”)之间的分工合作。简而言之: 第一强国负责基础研发、产品发明和最终消费,并为世界制订金融秩序、法律秩序和行业标准。 第一大国负责生产制造,并积极参与和支持现有的世界秩序。 这种“强国和大国的分工合作关系”,在人类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能够维持长达三十年的,更是绝无仅有。或许有人会指出,19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和俄国、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前半期的英国和印度,也符合上述关系。然而,19世纪的俄国尚未充分实现工业化,主要扮演的是原材料输出地的角色;独立之前的印度则完全是英国的附属国,没有自主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可言。它们都不适合形容过去三十年我们看到的情况。 这对关系并非总是亲密无间,总会有各种摩擦,但是大致运行良好。由于第一强国同时掌握了上游(研发、发明)和下游(终端市场),它在关系中居于强势地位;但是,第一大国也在逐渐从中游(生产制造)进军上下游,一边提升自己的产业链附加值,一边努力扩大内需市场。对于第一强国而言,最妙的一点是:过去三十年的大部分时间,第一大国没有表现出什么挑战世界秩序的兴趣,而且
世界真的变了

海南买房子,还要再等等?

实话实说,我不是房地产专家,也从来不涉及房地产行业很专业化的报道。我始终没想明白,沙子不值钱,水泥和不贵,怎么这两样东西贯穿了钢筋,搭建成了房子,就这么值钱了呢? 后来,我问过一些做房地产的朋友,他们告诉我,最值钱的是土地,房地产商一半的成本在土地上。我很纳闷地反问,土地只有70年期限,我们现在都算租用。租金进入成本,也不会这么贵吧? 说到这些,房地产商朋友认为我问得太多,他们都不方便回答了。房地产商朋友劝我,有钱不妨买点不动产,尽管房住不炒,但海南的房子一直价格就没热炒过。货币贬值,还是不动产保值的。 涉及到花钱这事,我只好追问朋友,海南明年就封关了,有专家说封关只封物流,不封人流,海南房子算物流还是人流?如果算物流,今后在海南买房子需要美金还是人民币?或者海南的房子就会和海外的房子一样进入国际大市场? 房地产朋友不敢接话茬了,只好告诉我,他们也在摸石头。现在海南已经放开了购车限制,估计很快也会放开购房限制的。尽管海南已经不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但海南除了房地产,还真没什么支柱产业的。 说到海南房地产,很多人都在找我打听,今后海南的房价怎么样?你是看涨还是看跌?看涨的理由是什么?是海南自贸港政策优势吗?看跌的依据是什么?是封关政策不涉及到房地产吗? 这话问得超出了我的知识结构,也超出了我的认知水平。我不敢不看好海南自贸港,因为再不看好,海南就没戏了;我也不能太看好海南的自贸港,因为我判断海南即使封关,估计也没房地产什么事的。一个70年大限,估计不可能在海南破例。海南房地产在国内还有地域优势和气候特点,但放在全世界,仅70年大限就把所有的优势都抵消了。 于是,我不得不反问朋友,你在海南买了房子吗?买了肯定增值了吧?没买房子你会在海南买房子吗?如果解除限购的话?如果买了房子,你现在会卖吗?如果没买房子,你现在会买吗?房价走向看大局,但每一个大局都是由每一个具体人集合形成的,
海南买房子,还要再等等?

依托搜索,百度正在打造中国最大的智能体生态

最近半个月,关于生成式AI,最流行的话题是“国产大模型降价”:主流大模型的API调用价格普遍降低了90%以上,轻量级版本的大模型免费也已屡见不鲜。在许多人心目中,生成式AI就意味着大模型,大模型就意味着价格战,价格战就意味着“往死里卷”——这是中国科技行业最擅长的。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值得关注的新东西吗? 当然有。大模型只是生成式AI的技术基座,关键在于应用层。我们早已熟悉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Chatbot)应用,它们能解决许多问题,从生产力层面到娱乐层面,从学生用户到上班族用户皆可各取所需。然而,聊天机器人只是生成式AI应用的第一步,虽然很有趣,但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就像绕地运行的宇宙飞船是人类航天事业的第一步,没有人能否认其重要性,可是航天事业的发展最终远远超过了这个“第一步”。 今天,我在苏州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百度移动生态万象大会。与去年一样,今年的大会焦点也是AI,但是具体讨论的内容大不相同。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MEG事业群负责人何俊杰发表了题为《让智能体人人可用》的主题演讲:“智能体就是生产力,这是每一个放大杠杆、撬动红利,成为超级个体的时代机遇。” 最近我恰好也在研究智能体,这个概念在我刚刚写完的关于AI的新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所谓智能体,其英文名称为AI Agent,有时也翻译为“AI代理”。根据AI业界通用的定义,智能体是一种能够与环境互动、收集数据,利用数据去自主决定完成预设任务的计算机程序。与单纯的AI聊天机器人相比,智能体最大的特点是自主性:人类只需要交给它一个最终目标,由它自行拆解目标、获取相关数据资源、反馈结果;所以它能够完成更加复杂、更加模糊的任务。而且,智能体能够把AI与各行各业的传统应用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的、适合垂直场景的AI应用,从而大幅度提升生成式AI的实用价值。 在万象大会上,何俊杰列举了多个基于百度生态的“智能体案例”
依托搜索,百度正在打造中国最大的智能体生态

曾经有这样的B站

B站的2024年第一季报显然让资本市场颇为失望,因此股价大跌12%。当然,这也是因为此前资本市场过于乐观,期望值打得太高,而当前的B站无论如何不可能追上预期。这份财报也不是完全没有亮点,例如亏损继续收窄,似乎就要满足管理层“2024年三季度实现盈亏平衡”的承诺。问题在于,没有任何投资者想买一家“不亏钱的公司”;他们都想买“赚钱的公司”,最好还是“既赚钱又有增长的公司”。 在可见的未来,B站只能交出一份增长不怎么样、盈利又十分微薄(如果能盈利的话)的答卷。对此不满的不仅是投资者,还包括很多B站的创作者以及老用户。可是大家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出圈战略”在商业上已经基本失败,在用户基数上也接近了瓶颈。关键在于B站的社区氛围早已不复存在——很多老用户还记得,四五年前,上B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成为B站UP主是一件更酷的事情。在“出圈”过程中加入进来的许多新用户已经无法理解这一点了,而且这一幕是无论如何不可能重现了。 2019年底,我还在券商研究所任职时,曾经组织撰写过关于B站内容生态和社区氛围的研究。我们的结论是:只要B站的社区氛围保持下去,它就是无敌的。现在回头看来,真的恍若隔世!有趣的是,由于这份研究过于看好B站,看上去有些不真实,当时我们并未作为研究报告正式发布。现在我决定将其原样照发出来(有删节),一方面是为了留下历史的记忆,一方面也是作为对比参照——曾经有这样的B站,这样的B站为何没有持续下去,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原文标题:你复制不了B站的社区氛围,所以B站没有天敌 (作者按:原研究报告草稿撰写于2019年10-11月,使用的论据则包括2019年第二至第三季度的数据。凡是没有注明出处的数据都是当时我们的自有数据。) B站,全名“哔哩哔哩”,昵称“小破站”。提到B站,你会想到什么?二次元、Z世代、VLOG、弹幕、二创、鬼畜?鸡你太美、大碗宽面、丞相VS司徒、元首的愤
曾经有这样的B站

一位营销总监的东北求职奇遇记

互联网怪盗团特约嘉宾 欠考虑的藤井树 引子:  《人民日报》说:“只有时代的马云,没有马云的时代”。这句话套用在东北乃至中国绝大多数50岁以上的企业家,都很妥帖。 可惜的是,他们绝大多数根本认识不到这一点。  (以下人物姓名纯属虚构,如有雷同,敬请谅解。)  吴穷接到猎头通知,说有一家东北吉林的企业想跟他聊聊。  “聊聊呗”,吴穷沈阳人,常年在上海工作,之前是一家奢侈品公司营销总监,生意好的时候,年薪百万起,这两年公司老板属意儿子接班,吴穷跟公子向来不和,几次摩擦之后,挂印封金而去。  吴穷是典型的东北大个,能喝酒,善交际,在圈子里颇有豪侠之名。离职之后,数家同行相邀,年薪都过了百万,但吴穷考虑到跟老板多年的交情,不屑于做这种让人置喙的事,反正家里尚有余粮,心里倒也不慌。  猎头说一家东北的企业想跟他聊聊,吴穷的第一个感觉竟然是“可能吗?”,这猎头之前就与吴穷认识,知道吴穷是“百万级”的人才之一,断然不会随便发出面试邀请。  吴穷的母亲还在沈阳,吴穷深知东北现在的情况,“东北振兴”喊了数年,依然停留在文件,许多企业都半死不活,“投资不过山海关”,自贸区设了三个,但金梧桐引不来金凤凰。还有企业愿意花年薪百万请总监?  吴穷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刚看到一则新闻报道,吴穷的母亲曾经供职的华晨集团宣布破产重组,华晨宝马曾经是沈阳的旗帜性的公司,现在也面临如此窘境,让人唏嘘。  “别回来”,妈妈接到吴穷的电话,果断做了决定。“这儿都啥样了?回来干哈!”,妈妈当年在华晨宝马,只是最底层的工人,在去华晨之前,在一家国企,光荣下岗之后,辗转了几个小厂子,才进了宝马。妈妈以为从此就有了保障,但“资本家”哪有良心,分分钟又让妈妈下了岗。  好在儿子有本事,每年寄回来钱物无数,又有退休工资
一位营销总监的东北求职奇遇记

快手财报观后感:下半年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价值点在哪里

快手昨晚披露了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6%,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了100多倍,二者均大幅超过了市场一致预期。与此同时,快手还公布了未来三年回购不超过价值160亿港元的股票的计划——这是目前投资者最期待的现金回报方式,得到了资本市场比较热烈的欢迎。更难能可贵的是,快手的盈利不是以牺牲长期利益为代价的。事实上快手的平均DAU还在增长,用户时长同比基本稳定,单用户广告收入则大幅上升。这充分说明了快手应用生态的韧性。 具体到各项主营业务,线上营销(广告)收入同比增长了27.4%,在今年互联网广告整体盘子基本没有增量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其他服务收入同比增长了47.6%,主要受到了电商业务的驱动。直播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下滑到了29%;在许多分析师和投资者看来,这项业务没什么增量了,不太值得研究。但是我的观点恰恰相反:直播这项业务非常重要,发挥着快手内容生态“中枢”的角色,具备很强的扩展性,其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的财报数字层面。 值得说明的是,快手的直播收入仅包含与直播直接相关的打赏等收入,不包括庞大的电商交易及相关投流收入。直播是电商业务发展的基石,这一点自不必说;但它对整个快手内容生态的支撑意义,又不止于电商这一个环节。从今年一季度的财报数据以及各项公开信息看,我对快手当前的直播业务发展思路的要点总结如下:扶持中腰部主播,精耕大众市场,做大游戏业务,以“直播+”赋能传统行业。 先说第一条。今年一季度,快手签约公会数量和签约公会主播数量同比均增长了50%以上;我相信单打独斗或者基于业余爱好的个人主播增长幅度也不会小。快手扶持中腰部主播、鼓励新手主播成长,归根结底是为了扩大直播内容供给、促进内容生态的多元化。就像快手的那句著名的Slogan:“拥抱每一种生活”,只有主播数量足够庞大、足内容够丰富多彩,这句Slogan才能实现。 附带说一句,有人可能
快手财报观后感:下半年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价值点在哪里

x86芯片日薄西山,英特尔无力回天

x86芯片日薄西山,英特尔无力回天

现在可以全面转向乐观了吗?

自从4月中旬以来,港股和中概股经历了长达一个月的上涨,恒生科技指数涨幅超过30%,从谷底反弹接近一倍的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众所周知,资本市场具备所谓的“反身性”,股价会影响大家对基本面的认识。在我的朋友圈和加入的微信群,无数人在提出同一个问题:“现在是一个新的大牛市的开始吗?”最好是2020年重来一次;如果不行的话,2022年11月至2023年2月重来一次也可以。 按照时髦的说法,“悲观者经常正确,但乐观者最终获胜”。我必须补充一句,“活着的乐观者最终获胜”,因为众所周知,死人是不可能获胜的。面对连续一个月的反转,有些人想起了2020年,有些人则想起了更早的2017年——那都是旧日的好时光,谁不希望它们重来啊!不过,我想起的却是2021年;准确的说,是2021年的夏天。 2021年7月,我在上海参加ChinaJoy活动,与诸多游戏公司的朋友喝咖啡、逛展、喝酒,顺便还参观了东方明珠电视塔。说来惭愧,我曾在上海工作两年多,却从未登上过东方明珠;研究游戏行业多年,那却是第一次去ChinaJoy内场参观。当时我们都很乐观,非常非常乐观。大家认为,游戏行业乃至整个消费互联网行业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中国游戏前途无量,中国文化产业也前途无量。《原神》吹响了中国文化产品输出的号角,上海的新兴游戏巨头都在筹划出海大作,互联网巨头孜孜不倦地寻找接受投资的游戏公司。在此之前的半年内,腾讯、字节跳动和B站三家加起来投资了大约70家游戏公司!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在咖啡厅和酒吧的桌子上,我们聊到了互动叙事,这是游戏与影视融合的赛道;还有广播剧,因为音频娱乐可能是互联网最后的流量洼地;以及元宇宙,那年最热门的创业话题。如果说当时有什么遗憾,那就是ChinaJoy主会场严格限制人流量,必须凭24小时核酸进入,而且一切大型表演活动均被取消。不过,这也算不上什么,毕竟主会场是给外行看热闹用的,专业人士只会
现在可以全面转向乐观了吗?

打通会员体系可能是美团的最佳解法

整个2023年,美团曾经被资本市场视为一家挑战重重的公司:竞争对手(包括但不限于字节跳动)正在侵蚀作为其“利润担当”的到店业务,并且进一步对其到家业务发起试探性冲击。大家还担心,在当前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美团会不会也成为所谓“消费降级”的牺牲品。但是,自从2024年初以来,上述疑云在一定程度上被驱散了:美团的财务表现不错,对未来的业绩指引令投资者比较满意,股价从谷底反弹了近一倍。 然而,在怀疑论者看来,美团面临的竞争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抖音大概不会立即大规模下场投入到家业务,但还是会一直虎视眈眈,随时等待进场时机;至于到店业务,除了抖音之外,快手、小红书等也在想方设法切入,几乎所有内容平台都想染指这个肥沃的市场。过去多年,美团通过外卖运力建设,以及对商家资源的牢固掌控,在到家和到店业务市场都建立起了较高的竞争壁垒——但这壁垒是否不可逾越呢?如果不能给这个问题一个“最终解答”,资本市场和媒体对美团的态度将始终处于“一惊一乍”的状态,竞争格局的任何细微改变都足以令人惴惴不安。 幸运的是,我认为美团已经找到了上述竞争问题的“最终解药”,那就是打通到店和到家业务的会员体系,以此为支点将两块业务彻底融合起来。今年2月,王莆中开始统管美团到店和到家事业群;4月,以上两大事业群被统一到“核心本地商业板块”的麾下。昨天,根据36氪的报道,美团计划全面升级会员体系,“神会员”将从外卖业务扩展到到店业务——据说这是内部定义的“S级项目”。如果报道属实,那么美团不但有望再次大幅拓宽自己的护城河,还有望为下一阶段的增长奠定良好的出发点。当然,前提条件是要执行好,让商家和用户都获得良好的体验。 作为一个外卖重度用户,我会同时使用美团和饿了么平台。后者的商家资源没有前者丰富,那我为什么还坚持使用它呢?因为我是阿里88VIP会员,可以自动享受饿了么“超级吃货卡”待遇。88VIP会员身份也是我使用优酷、飞
打通会员体系可能是美团的最佳解法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