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贝壳面临的第一届冬天:Q3财报点评
孔子曾说过股票估值是一门没有标准答案的艺术。说得太到位。市场阴晴诡谲,景气股与逆境股常常天差地别,正所谓hand hands, loud louds(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同一个市场,不同的滞涨,情绪起伏比玩跳楼机还凶险。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是一个bipolar(躁郁症),这个比喻冠绝千古。但是,你是要在抑郁的时候买还是在躁狂的时候买呢——先想一想再回答——这又是一个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的问题。
比如贝壳这个公司就很有意思,她究竟值多少钱?是不是从近一千亿美元的高点,跌到眼下200多亿美元(1300亿人民币),就是越跌越便宜了。是不是应该价投一把,买于忧患卖于荒诞?但所谓的忧患是不是真的是市场在搞非理性?毕竟股票是这个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有可能(而且很有可能)价格越跌反而越贵、越涨反而越便宜的东西。
估值一旦没有锚,我们就会很焦躁。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东坡肘子卖八块,那么德国猪脚怎么着也能卖个六七块吧。
最近小道消息,万科要分拆万物云上市;根据业内反馈,万物云上市估值可能高达2000亿人民币。物业管理,虽然市场规模也很大,但极度分散,严重的粥多僧更多(光港股上市的物业公司就有50家),而万物云也仅是一方诸侯;贝壳所在交易赛道市场规模大,但贝壳是绝对龙头啊;并且贝壳也有进入物管的可能。从科技来看,贝壳科技属性还要更高一些,科技的估值也理应高于物管的估值。万物云,你从其将万科物业改为万物云,就知道极力强调科技属性,而非物业公司。
郁亮说万物云“一定不能以一个传统物业公司的模式去上市”,其实就代表了在业界,做传统物业公司还是做科技平台,谁更有前途,大家心知肚明。万物云被称为物业界的贝壳,但没人说贝壳是地产中介的万物云。如果万物云上市如果估值2000亿的话,1200亿的贝壳是不是合理的价格?低频交易与互联网本来有点八字不合,但贝壳做到了,现在万物云也在亦步亦趋。
我建仓贝壳,逻辑很简单,我认为其短期承压但长期升平,我对于长期市场的本身很乐观。因为对于存量房地产市场,无论眼下政策如何,长期我都很乐观,我对房价本身不乐观(最大考量是人口趋势),但我对住房交易市场很乐观,这完全是两回事。住得上转为住得好,改善性的需求,从来不缺。
国内存量房换手率极低,大概1.5%的换手率。而二手房市场非常成熟的大国,比如美国,换手率大概是5%,在次贷危机之前可以达到6%到7%(当然这有美国人爱搬家爱折腾的文化因素)——这个1.5甚至2的假设,毫无激进可言。
GTV巨高,take rate即使低一点,市场规模也大到要忍一下,而贝壳无论从市场份额、管控经验、技术能力、还是从消费者口碑而言,都能甩58、我爱我家、中原、麦田等第二梯队一个望眼欲穿, 这也是贝壳一直享受溢价的原因。这个基本逻辑会本质上变坏吗,我认为不会。
刚刚过去的三季报,贝壳各项经营数据都意料之中的下行,GTV也好,收入也好,无论是二手房还是新房,都在降;意料之中=被price in,股价已经反映。当然我们也看到,贝壳的经营结果要好于整体市场(Q3全国二手房市场GTV同比-41.6% vs. 贝壳 -36.8%;新房商品房市场GTV同比-14.1% vs. 贝壳-2.5%),显示出业务的韧性。另外收入降幅要远小于GTV降幅(-11.9),说明毛估估的take rate提高了,原因是“佣金费率较高的租赁交易占比增加,使非链家连接门店收取的存量房交易佣金费率,整体提升,部分抵消了收入的下降趋势。” 而市场也报之以热烈的拥吻,JP Morgan、野村啥的投行也都上调了评级,目标价给到30以上;加之最近地产板块回暖,贝壳股价蹭蹭蹭猛涨了30%。
即使股价凶猛反弹,我们还是逃不过一个问题,对于一个投资者而言,面对遭遇挑战的行业,想要做价投,怎么办?——要么忍,要么残忍;要么挺住,要么离场。最终你要用脚投票。
而对于公司而言,就几乎没有直接走人的选项,行业的冬天怎么过,尤其这还是这是你的第一届冬天——会有多冷不知道,要把自己秋膘贴得多肥,也不知道。
就如同动物过冬的策略——虽然有单一策略也有综合策略——但说到底,大概可以分为四种:冬眠,迁徙,贮食、抱团。
冬眠的本质是降低能耗,北极地松鼠冬眠,核心体温能降到骇人的零下2.9℃,心脏每分钟跳一次。迁徙的本质是换赛道,北极燕鸥,每年在南极和北极之间,要飞一个来回。贮食的本质是储备卡路里、增加内部功能。这个非常好理解,我们人类就是这么干的。而抱团的本质是增加外部供能,南极的冬天,可以达到零下70℃甚至90℃,但当帝企鹅抱团在一起后,最中心的热点,可以热到超过三十度,堪比仲夏。叹为观止。
而面对行业的周期性,公司过冬,也就是这些办法——以及它们形成的综合策略。
第一自然是冬眠——降本增效,该裁员的裁员,该关店的关店,开发商的坏账计提该提高的就提高,一方面增加自己的安全边界,另一方面强化运营质量,适者生存,让留下来的员工和门店活得更好。从费用方面看,Q3并无明显下降,毛利率也跌得得比较厉害。因为当期报表有滞后性无法反应成本,所以裁员与关店,在之后的季度,会逐渐体现效率提升。
(来源:公司信息)
第二招是迁徙,立新赛道。这个之前的说了很多,贝壳的终极形态不会满足于房地产交易中介,而是美好居住的服务商。这个体现在新兴业务这一项,比如家装。Q3贝壳的被窝家装和拟并购的圣都家装表现都挺不错,被窝家装北京竣工1127单,环比增加35%。对于服务者,被窝推精工学堂,培养家装全产业链专业人才。而圣都在前三个季度,增长超过35%。贝壳与圣在人才招聘、交付中台、供应链能力上,开始融合。Q3 新兴业务GTV1656亿,同比增长50.5%。不过新兴业务的收入占比一直不到5%,这也是这块相对不受市场重视的原因。我相信这块业务占比进一步抬高的时候,大家看待贝壳又会是一双焕然一新的新眼神。
(来源:公司信息)
第三个是增加内部供能,我认为就是技术觉醒。科技的价值,贝壳的代表作就是VR看房。我们一直在YY元宇宙,而看房这个场景反倒是最现实的、变现最快的原宇宙。贝壳有超过了500万套的全中国VR的数据空间,只要这房子要卖,就可以完全VR化。以前经纪人想在线上做推广,他只能在线上写一些配图小作文,但文字永远是模糊的,很多时候就像用一块脏抹布擦桌子,越擦越脏,越描述误会越大。
有VR以后marketing 就很不一样,因为有了VR,消费者和经纪人要同时进入一个VR空间,VR空间对经纪人有很多要求,比如用手去划屏幕、带客户去看不同视角。经纪人需要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耳倾听。所以整个线上的marketing 就变得很立体。对于整个产业模式,以前你只有模糊的语言,而现在你就有了身临其境,当然我们现在有一个更装逼的名称,叫他元宇宙。
第四个是抱团取暖,增加外部功能。贝壳虽然没有同体量的小伙伴,没法自己抱自己,但我们也可以把贝壳看成几万家门店的集群,这些门店之间,互相合作,抱团取暖。下行周期里的策略可能要更专注“聚焦”与“合作”,比如支持优秀的店东和经纪人互相支持。Q3贝壳完成超过3.1万家门店的经纪人分岗,覆盖人数30万,一二手经纪人的合作比例,也从上个季度14.4%,上升到29.6%。合作并分工,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保持团队稳定。
冬眠、迁徙、贮食、抱团。这就是应对第一届winter is coming 的四个大招。
我认为市场有冬天很正常,投资中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就是周期一定存在。人有得运时,也有背字日;行业也一样,浩浩天道,上浮下跳。在寒冬中能比别人更活得更暖和,里面就会存在选股的alpha。
有些人有会对房地产交易有巨大的偏见,认为这是一个不受政策欢迎的行业。我其实不这么认为,以欧美日等发达市场的经验,房地产交易与大众生活幸福度息息相关,政策不可能杀到底;这两天银行政策动向就明确释放宽松信号,开发商和个人贷款都有望好转。政策只是希望市场能稳定、房价能稳定,绝不是要**干废地产行业。而且由于二手房柠檬市场的可能性(指买卖家信息极度不对称),经纪人、中介也一定会存在,而且一定会活得很好。
大家都喜欢市场,却讨厌做市者(market maker),这很奇怪。这就好比你喜欢《蒙娜丽莎》但讨厌达芬奇,喜欢王者荣耀却讨厌腾讯;市场是一个可爱的词——人因交易而欢聚,因买卖而走到一起——那如果市场是可爱的,则做市者就是可爱的市场的创造者与编织者,所以如此憎恶编织者,让人很费解。由于买卖双方的潜在交易成本都非常高,在房地产上,枪毙掉做市商,跟夷平整个市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我经常说“在房地产行业,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简直就跟脱口秀的梗一样好笑”,借正派哥的一句话来,天天脑子里想着“我要灭掉中介”这个梗,确实容易脑梗。我认为,有朝一日,大多数人一定会想明白这个道理。
--------------------------------------------------
利益披露:作者持有贝壳多头仓位。本文不代表任何投资建议。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人有得运时,也有背字日;行业也一样,浩浩天道,上浮下跳。在寒冬中能比别人更活得更暖和,里面就会存在选股的alp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