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到现实

最近从沧海一土狗那里学习到一些新知识,跟过往认知结合,感觉认知取得了新突破,这篇分享下。

宏观上有一些理论,比如库存周期,用于解释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对投资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经济理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模型,从理论到现实是需要由人来进行传递的,这跟其他的科学理论不同。

其他的科学理论都是客观传递,传递过程不会有偏差、不会有偶然随机因素,同样的实验做100次,结果都一样。但在经济运行中,因为有人的主观因素,会有很多随机情况出现,可预测性很差。

这有点像天气预报,我们很难预测一个月后某一天的天气,因为这是一个复杂多维度的系统,任意一个维度出现一个变量,就会导致结果有很大的偏差。

在天气系统里,虽然我们很难预测一个月后某一天的天气,但我们大概率能做出判断,七月的天气比较热,一月的天气比较冷,这是因为天气系统的宏观层面是客观、不受干扰的,太阳的直射点在哪个纬度是可以精准预测的,冬至日出现在哪一天、夏至日出现在哪一天、某个地方某一天几点日出几点日落都可以精准预测。

这个宏观层面的客观存在,导致四季变化是每年的固定循环,只是在中观层面上可能会早几天、晚几天,在微观层面上的每天气温变化则完全没办法提前很久预测。

经济系统比天气系统更复杂,经济系统的宏观层面是由央行主导的,央行也是一种主观存在,央行不会像太阳一样,给出明确规律的运转信息。

因此在经济的宏观层面,我们从理论上知道,会有春夏秋冬的周期循环,但这个循环不会在固定时点固定出现,何时出现、持续多久,也是很随机的。

经济系统与天气系统相比,多了个宏观层面的随机性,因此预测经济、预测股市比预测天气更难,做中远期精准预测几乎不可能。

我们只能模糊的做出判断,未来一个经济周期肯定会有复苏的阶段、也会有过热的阶段,至于这个阶段到底什么时候来、强度如何,则完全无法预测。

我们可以做到的是,设置一些宏观观察指标,当发现复苏苗头的时候,我们会比别人更早一点知道,复苏已经来了,该布局相应的股票。

也可以总结一些中观规律,比如上海六月份突然开始下雨,我们就应该知道,这大概率是梅雨来了,未来一段时间会持续下雨。

也可以总结一些微观规律,比如打雷之后大概率下雨,出门要打伞、在家要收衣服,虽然有时候干打雷不下雨,但按照规律行动,多次下来总体肯定是有益的。

这些其实都不是预测,而是应对,是对现有条件的展开。

在股市里,由理论向现实的传导很复杂,但并非无迹可寻,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参与者的深入研究,可以摸索出一些市场规律。

这些规律并非绝对可靠,它们经常会出错,但掌握了这些规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选择的胜率,类似于打雷收衣服,长期累积下来,会是一笔很高的超额收益。

我们要避免从理论直达现实的客观思维,而要建立起一种层层递进的主观思维。

什么是理论直达现实的客观思维?最典型的是DCF定价,根据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增长和折现率,就算出企业的绝对价值,这是一种理论化的错误思维。

比方说,长城汽车A股为什么是3852亿,H股为什么是2253亿,这是由上帝根据DCF算出来的吗?当然不是,而是由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博弈出来的。

央行是第一层面,他是释放流动性还是收缩流动性,决定了最基础的方向。与之类似,美联储也有很大的影响。

居民是第二层面,摆在居民面前的投资选择是房子、理财和股票,居民会在这三者之间做出仓位分配。前几年鼓励地产发展,居民投向房产的比例就会增加;这两年打压地产,打压高收益理财,迫使居民财产向股票转移。

另外居民是自己下场炒股,还是买基金间接炒股,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自己下场炒股,大概率是买概念股而不是业绩股。

机构投资者是第三个层面,具体又分为三种:正规机构、游资、外资,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正规机构是代客理财,他们的行为逻辑是排名

游资是拿自己的钱,暴力拉抬、吸引韭菜、高位兑现,他们的行为逻辑是传播效应

外资是配置盘,他们的行为逻辑是大类资产全球配置

对于正规机构的基金经理来说,行为逻辑是追求排名,因此大多数时候,他们最注重的是风格,风格跟市场主流方向契合,就能排名靠前。

风格比较综合的基金经理会去思考,选择大盘股还是小盘股?选择成长股还是科技股?

偏好成长股的基金经理会去思考,是选择消费医药还是科技?偏好价值股的基金经理会去思考,是选择强周期还是弱周期制造?

偏好科技股的基金经理会去思考,是选择新能源、芯片还是5G、电子?偏好强周期的基金经理会去思考,是选择银行保险还是铜铝钢?

再往下,就要由研究员来选择了。基金经理已经决定,配置**%的仓位到新能源,研究员则要建议,是配置到宁德时代这些产业链里,还是配置到整车里?整车里边,是选择比亚迪还是长城汽车

央行超配货币,居民增配股市,股市里增配基金,基金经理们高配仓位,仓位里超配大盘成长,大盘成长里超配科技,科技里超配新能源,研究员在新能源里建议超配整车,整车里超配长城汽车

这,就是现实中长城汽车的定价模式,是由一层一层的参与者集体完成的定价。

其实他们并不是真的在定价,而是通过选择来完成交易,通过交易实现定价,至于长城汽车到底是多少市值、多少估值,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每一层在意的都是相对关系。

追求排名的一个衍生影响是,年中和年终是排名日,在排名日之前,机构们通常会强化风格、做最后的冲刺,排名日之后,就有比较大的概率出现风格切换。

然而这还不是定价过程的全部,没有考虑到游资和外资的影响。

游资的行为逻辑是传播效应,因为游资的核心目标是骗韭菜上钩,只有传播效应足够强,才能吸引到尽量多的散户,因此游资在做选择时,最核心的考虑就是传播效应。

我以前总是纳闷,当一个行业周期反转时,为什么游资总要选择那些骚浪贱企业,而绕开优质企业?因为优质企业在周期底部就不会太差,反转的增速有限,骚浪贱企业的底部够烂,反转爆发力就会夸张的多。

优秀企业今年5亿,明年15亿,后年8亿,大后年25亿;骚浪贱企业今年1亿,明年6亿,后年1亿,大后年6亿。

对于正规机构投资者来说,只要脑子没毛病,大概率选择优秀企业;但对于游资来说,肯定选择骚浪贱,因为优秀企业明年的增速只有200%,骚浪贱明年增速500%。

对于韭菜来说,500%的传播效应比200%的传播效应强太多了,俗话来说就是吊炸天”,一听就浑身振奋、迫不及待的买入。

雪球上的某位顶级高手说,他的选股标准里有一种是,市场或者政策导致几倍爆发pe特别便宜那种,17年钢铁股别人选方大特钢、三钢闽光,他选ST华菱,为什么?

因为ST华菱够烂,因为烂、所以爆发力强。当然后来华菱董事长换人,新董事长能力比较强,把华菱从一个垃圾企业提升为相对优质的企业,这是后话了。

像地素时尚这种企业,突然提速为20%的增速,正规投资者觉得很好,因为他们明白,这样高质量的企业能实现20%的增速很难得;但游资根本不碰地素,他们的选择是锦鸿、美邦这种烂货。

我之前也纳闷,今年同样是爆发增长,为什么游资偏爱中远海控,却对钢铁股兴趣不太大?

因为中远海控所在的行业,几乎就这么一个选择,传播效应非常强,有利于游资们集中力量办大事;而钢铁行业有宝钢、华菱、新钢、鞍钢、太钢、马钢、南钢等一大堆股票,选择一多,反倒会分散卸力,各家游资争夺韭菜资源,韭菜看的眼花不知道该选哪个,最后谁都赚的不太多。

类似的有2017年的方大炭素,独一无二的企业,深得游资们喜爱。

像南极电商这种企业,如果有反转迹象,一定会被游资们猛拉一通,因为它也是独一无二,非常符合游资的偏好。

小康、北汽、长安这三个华为概念股之间,为何小康的股价最猛?因为华为把塞力斯放到了自己店里,这个传播效应就要比北汽和长安的华为概念传播效应强得多。

正规机构买入一个股票,通常都要左看右看,做出一个综合判断;游资买入一个股票,通常只需要一个传播力足够强的理由:***明年增速500%!塞力斯被放在华为店里卖!

至于后年会不会利润下跌90%,塞力斯的长期前景如何,who care!

去年下半年,长城开了一系列的发布会,这些发布会的传播效应不错,因此长城也一度吸引到很多游资,参与长城汽车A股的定价。

但在华为概念爆发后,游资基本都离开长城,跑到小康、北汽、长安这三家去了。

游资参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涨停,正规机构几乎不会拉涨停,他们的方式是不涨停、涨不停,游资却习惯拉涨停,从涨停天数的占比就能看出游资的参与程度。

比如长安汽车5月10/12/14号,五个交易日里三个涨停,这就是游资高度参与;小康股份更夸张,六个交易日里五个涨停、一个跌停,这是游资控盘。

游资经常会试盘,通过试盘来判断筹码结构如何,韭菜们跟不跟,比如上周二海澜之家涨停,这应该是在其它服装股都被猛拉之后,某个游资想试试海澜之家行不行,最后结果是不行,试盘失败。

游资们也会有股票池,一旦成功操作过某个股票,就会觉得这个股票的传播效应好,再来行情时直接动手。比如云铝股份,就是多年来游资们的爱股,因为坊间都传闻云铝弹性大,群众基础好。比如常熟汽饰,四月份拉过三个涨停,这两天风格切换,某个游资就直接拉涨停试试。

很多人讨厌游资,其实没必要,游资是市场生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游资的制约,市场风格会更极端。

游资不只是胡乱炒作,过去一年我就发现,游资也有价值发现功能。去年我觉得有色景气度高,搞明泰和宏桥的时候,游资在搞云铝,我觉得汽车景气度高,搞长城的时候,游资在搞长安。

今年我觉得服装行业不错,游资们都在搞,正规机构却根本不看,这些正规机构有时候还不如游资呢。

外资的行为逻辑是大类资产全球配置。

大类资产包含股票、债券、货币、商品、地产、贵金属、虚拟货币等,外资会根据宏观动态分配它们的比例,在股票里又可细化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里又会细分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比例。

中国股票只是其全球资产配置的很小一个分支。

有一个规律是,当中国经济向上、人民币升值时,他们通常会增加中国股票的配置比例。

去年人民币从7.1升至6.4,这导致外资持续增配中国,外资成为最大的增量资金来源,外资的风格也成为去年的主导风格,大盘蓝筹暴涨,导致很多化工股都涨到40倍PE。

外资大幅流入,通常来说我们会觉得水往低处流,整个A股都会雨露均沾,实际并不是,外资掌控风格后把内资的钱也给吸走了,去年8月以来A股的中小票血流成河,在今年2月一堆中小票创出N年最低估值。

这就是风格博弈的残酷性,胜利是不会分享的,胜利之下通常是屠城。

今年2月15日人民币汇率见顶,2月18日上证50和茅指数见顶。从那之后,内资开始主导风格,正规机构沉迷于科技股,游资活跃于医美、服装、饮料、中药等板块。

5月份人民币汇率再次升值一个月,外资大量流入,上证50和茅指数有一波反弹。6月上中旬人民币贬值,茅指数横盘震荡,上证50大跌。

上周23-25号人民币连续升值,北上连续三天大幅流入,上证50表现不错;本周人民币连续贬值,北上连续卖出,上证50拉跨。

6月上中旬人民币贬值的时候,长城H受压,涨幅远低于长城A,就有不少套利者卖长城A买长城H,这就是外资对长城的定价影响。

长城AH的股价,就是由正规机构、游资、外资这么共同决定出来的,每个类型的参与者都会有自己的一部分定价权。

从宏观到微观,不是由理论直接推动的,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推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为逻辑。

这些人会横向分成几种类型-正规机构、游资,外资,也会纵向分成很多层,央行-居民-基金经理-研究员。

他们之间既有合作,也有博弈,央行跟市场的博弈,正规机构、游资和外资的博弈。

比如泡沫必然会破裂这个理论,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如果是外资推动的大盘蓝筹泡沫,像今年初的上证50泡沫,最终破裂的触发因素是人民币贬值。如果是正规机构推动的科技股泡沫,最终破裂的触发因素可能是半年度排名确定,市场寻找新的方向开启新一轮排名竞赛。

在此之前,不管这个泡沫看起来有多么不合理,无论我们怎么咒骂这些推动泡沫的机构,都无济于事,泡沫只会越吹越大。

在投资时,我们不能空洞的站在理论上,期待理论的自我实现,而应该多关注从理论到现实的传导路径,通过对各类型参与者的深入研究,理清楚市场风格的博弈过程,板块之间、股票之间的相对定价。

在操作股票时要去分析,这只股票到底是什么人在主导,它为什么对这个股票感兴趣,它的操作风格是什么样的,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加仓、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减仓。

我们还得想清楚,我们赚的是央行放水的钱,还是居民减配房产增配股票的钱,还是居民减配股票增配基金的钱,还是基金经理风格偏好的钱,还是研究员个股重估的钱,还是游资传播效应的钱,还是美联储放水的钱,还是外资增配中国的钱,要把相关因素进行拆解,搞清楚来龙去脉。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2

  • 推荐
  • 最新
  • 复兴计划
    ·2021-07-05
    好文[666]
    回复
    举报
  • 小虎AV
    ·2021-07-05
    [强]
    回复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