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

这本工作手册,不止针对脱口秀

@李永浩
几天前,带孩子在书店闲逛,看到这本《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随便翻了几页,语言平实易懂,叠加李诞的脸曾经在电梯广告里高频出现,翻书的时候,恍若他正坐我对面,眯着眼睛,边笑边讲段子,间隙来还来一句“铂爵旅拍,想去哪拍,就去哪拍” 想着图一乐,买回去看看。 这几天读了两遍,竟有惊喜。这本工作手册,不仅适用于脱口秀演员,对职场人、创作者、投资者等不同的角色,都能从中汲取一些有用的视角。在此罗列出几个我很有共鸣的点: 脱离工作节奏,远比脱离生活学习场景更可怕,对创作来说更致命 别离开战场,别离开战友,别离开敌人 这些话,对在家闲了快两年的我来说,大有裨益。离开职场,又没有开启新的事业,导致我像树木被切断了根茎,从社会中汲取养分的触点越来越少。 例如,之前工作时,可以通过跟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这些不同品牌的人接触,进而对他们的企业风格有更直观的体感,帮助我研判这几个公司的投资机会。而现在,我只能通过门店、新闻、研报等,来作为分析素材。这些当然也有用,但面对新的研究领域时,看再多资料,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如隔靴搔痒,远不如亲临一线的体感来的真切、深入。 如果没什么其他的事业发展曲线,真的不建议脱离职场,即便你不缺生活费。我浪荡久了,显然不适合回职场了,但我也一直在琢磨着,接下来继续折腾点什么事儿。 你的量够吗?能不能做到每天起来先写五个段子再去玩手机呢?能不能做到每天睡觉前把早上写的五个段子改的更好呢? 以大部分人的懒惰程度,真的谈不到被创作掏空的地步 大多数职业和技能,都需要足够的“量”来堆砌。销售没见过上百个客户,作家没写过几十万字,投资者没经历两轮牛熊没亏过一大笔钱,都很难谈得上,有真正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以前工作时,经常感慨大领导们,既要专业知识够硬,又要管理技能够强,还要酒局hold住全场,即使喝到夜里4点,早晨9点还是要精神抖擞、思路清晰地开会。 任何一个事情想做好,都是智力,心力,体力,缺一不可,都不容易。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是一份终身职业,有意义的失败远比无意义的成功有价值 不是你去找观众,而是要让观众来找你。狠狠地操练自己,你越强,找到你的观众越多,而不是你能讨好的人越多,你的观众越多 炸场是副产品,正如名利也是副产品。 这是另一种维度,来阐述“成长思维”和“价值互换”。成长思维,即相信努力总会进步,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而失败、打脸,是前进的必经之路。 当你成长到一定程度,就不用再去讨好观众了,观众自然会找到你。恰如当下这个多元社会,只要自己的某个“技能点”修炼的足够强,叠加一些宣传推广和价值释放,自然会让需要你的人找到你,进而兑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所有问题的核心点,还是看自己,功夫够不够“硬”。 你在看剧的时候是只看剧吗?还是会观察镜头调度,观察剧情推进,甚至,思考预算? 福尔摩斯说,看和观察是不一样的。越早丧失看剧的乐趣,越早发现观察剧的乐趣,越早成为一个合格的以创作为生的人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视角是不同的,“看”和“观察”是两个层次的事情。 想起以前做商业地产时,出差的主要内容,就是逛商场。这听起来是个令人艳羡的工作,可一天逛六七个商场时,好像就没那么让人羡慕了,脚会痛,腰会酸,且看到喜欢的门店或物件时,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欣赏和把玩,可能只是拍拍照,匆匆离去。 但当我们把“逛”、“shopping”的乐趣转变为“分析”、“观察”,那就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每到一个商场,地图打开,看看和外部交通的融入,再看看内部结构,思考为何如此设置人流的动线,紧接着看每个楼层的品牌布局,观察客流,草拟销售额、租金,估算投资回报率,再把自己穿越到这公司的投资决策会,思考为何要拿这个项目,对公司有何战略意义... 还是累,但也很快乐。 可能所有的工作或技能,都是一种介质,帮我们和真实社会发生交互,也帮我们由“术”入“道”。到了某个深度之后,大家的体会是相通的。 还有很多值得摘录,琢磨成自我镜像的语句,在此不详细罗列。推荐读一读,很轻松的,就像他跟你面对面谈了两小时。
这本工作手册,不止针对脱口秀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