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家私募中选出160家!买私募,先排雷!

这几年,市面上的FOF很多,但真正能给投资者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还是比较稀缺的。

在对产品的筛选中,歌斐的目标策略产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运行了7年多,攻守俱佳。

前两天,厂长的调研团队也是探访了歌斐资产,和多策略投资团队负责人宁冬莉做了一次深度访谈。

这次去歌斐探访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着8年的实盘业绩,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核心团队成员一起共事也超过5年,稳定性好。

稳定的精英团队+穿越牛熊的业绩是优秀FOF管理人必备的要素。

先来了解下歌斐多策略团队几位核心成员的情况:

多策略投资团队负责人宁冬莉,她是上财的经济学博士,拥有17年资管行业投研经验,曾在东方证券担任高级宏观策略分析师,万家基金任职资深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2013年加入歌斐。

投资董事胡青,是中科大的少年班学士,应用数学硕士,13年资管行业投研经验,擅长主观股票策略的研究;另一位投资董事徐毅夫,拥有超过10年宏观研究和公募基金投资经验,长期聚焦大类资产配置,风格和行业轮动研究。

在过去8年里,歌斐累计尽调了3000多家管理人。

选好管理人已经不容易,但更难的是之后的调整,下面一起来看看专业的基金投研团队是如何选管理人,构建资产配置体系的,这个是我们走进歌斐的视频记录:

下面则是这次1V1访谈的重点内容文字版:

选基金,先排雷

1、我们有了解到,歌斐在过去8年中尽调了3000家公私募管理人,最终筛选出160家,淘汰率惊人。能不能讲讲不符合标准的私募有哪些特点?

宁总:我们在尽调中首先是要做减法,先排雷是第一要素。

有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表象的维度,也就是定量分析。

比如说一些管理人,他们在清晰的对标基准下超额收益的稳定性上,在超额收益来源的稳定性上,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等等,团队会对管理人过往的数据做一个360度的详细的分析,如果第一层要求都达不到,就可以直接PASS了。

第二个维度就是“内力”,也就是我们说的定性。

管理人的治理结构是不是足够清晰,核心基金经理的背景一致性,底层价值观,团队的文化是不是足够的包容开放、独立客观,另外还有就是整个在团队的精英度上,在稳定度上能否保证一致性和连贯性。

定性是重点,因为这些东西很难通过表面看出来,需要全方面的深入沟通尽调。

2、这160家是不是也是动态调整?会在哪些情况下去做调出?

宁总:投资池都是动态调整的,具体如何调整会根据我们几个大的体系和模型来判断。

比如今年市场投资主线很狭窄,波动很大,轮动速度又很快,我们可能就会暂时放缓对部分进攻性较强的私募,也有可能私募本身出现了明显的风格漂移,或者管理团队出现了明显的异动等等因素都会促使我们进行核心标的池的再平衡,而用进攻性和方向性都很强的主观公募基金来实现我们的观点。

3、刚才有讲到团队的稳定性,这个现在大家还是比较关注的,因为今年不少百亿私募都出现了分家,甚至还有股权代持等情况,投资人单靠查询工商信息是很难察觉的,歌斐对这块有没有什么机制辅助尽调?

宁总:这个问题非常好,挖掘这些“较难”被发现的信息也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价值之一。

它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就是投资团队的调研,包括管理能力怎么样,风险管理边界怎么样。然后我们还会有一个非常有效的ODD团队,它是由我们的风控,我们的运营,还有我们的交易三个团队组织起来的。刚刚你提到的的代持问题,公平交易问题,团队都会把它写成一个非常核心的报告,来作为对我们投资的一种支持和制约。

4、关于风控等部门的把关,能不能说一下具体的一个案例?

以前有一个案例,我们考察下来,基金经理能力强,有长期的业绩,然后也有核心的竞争力,但后面没有通过。一个是量化产品规模不大,但是由几十个产品共同完成;另一个就是公平交易问题、人员设置问题等。

市场好的时候体会不出来,但到市场不适合他的时候,确实最终出现一些风险管理上的问题。

5、这几年公奔私的基金经理有很多,你们对这类基金经理怎么看?

宁总:其实我们在选择管理人时,会更青睐有公募背景的私募,但有一点和厂长一致,我们也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如果基金经理是刚刚公奔私不久,我们会先密切观察后续的私募运营情况,短期内都不可能把这类私募纳入我们的核心标的池,至少得等私募运行经历过一个牛熊之后,我们才会再考虑。

小结:看下来,我们觉得歌斐多策略团队在基金选择和尽调上非常注重细节,定性+定量相结合,风控放在第一位。

他们讲到,很多客户,一笔投资几千万,10个点的波动就是几百万,如果回撤太大,会有点受不了。

所以他们第一步都是排雷,再进行深度尽调,后续内部也有风控团队来进行“制衡”再一次对入池的基金管理人做一次筛选,一步步下来,淘汰率非常惊人。

先把巨轮开稳,再想着开得远。

三种配置策略,满足不同需求投资人

6、现在常见的组合基金产品,大多是FOF或者MOM的结构。你们的目标策略产品为什么结合了FOF(基金中的基金)和MOM(筛选基金管理人)这两种结构?

宁总:首先FOF的优势是可选的样本多,我们在2014年开始成立产品时,很多产品都是采用FOF这种简单的模式。但这种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在股灾和一些黑天鹅事件中,我们的投资团队是无法清晰的看到资产底层的变动。

而MOM本身它是有非常大的优势的,尤其对客户创造价值方面,一个是流动性更好,另一个是风控直达。另外MOM对管理人本身的机会捕捉能力以及风险管控能力会有更清晰的理解。

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对我们后续再平衡的效率和胜率其实都有非常大的一个帮助。

7、你们的目标策略产品,分为稳健型、平衡型和积极型,能介绍一下三类产品的具体区别吗?

宁总: 差别就是风险收益特征不同,收益预期不同,风险预算也不同。在稳健型产品的策略里,量化选股和主观多头等进攻型配置的仓位占比一般在20左右%,更多还是以中性、套利、固收+以及低杠杆高频的CTA为主。

而平衡型以及积极型产品进攻型仓位会高很多,同时会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各个策略的占比。

比如8月我们刚发行的稳健型产品,我们判断市场风险偏好下降,所以当时90%以上的仓位都以防守为主,主要配置的就是股票中性策略、套利策略等,在这段时间里较好的控制了回撤。

8、在今年较为复杂的市场情况下,你们多策略代表产品在较低的回撤下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正收益,能不能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宁总:今年是我们团队成立8年以来遇到的应该是最难做的市场之一。今年业绩还不错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在多策略上用到了比较极致的位置。

今年前三个月我们在消费和医药方向上也布局了些,所以也受到了一些春节后的波动。

但从4月开始,我们发现整个市场出现了非常积极的变化,比如说通胀的管控、整个市场的活跃度增加、流动性开始开始放松。同时高端制造业在产业政策支持下也开始出现较大的机会,我们已经提前做了储备,获取了较好的收益贡献。后续因为我们储备足够多,策略的丰富度足够高,面对这样的市场情况,我们捕捉到了量化高频指增,量化套利,还有量化的一些中性策略的机会,所以5月至今创造了相对好的策略贡献的收益。

小结:歌斐多策略的产品线还是比较齐全的,稳健、平衡、积极三种策略产品可以满足不同投资人的需求。

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歌斐对底层资产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2015年5000点的时候,宁冬莉在股灾那几天带领团队和FOF底层子基金经理一个一个沟通哦,要求降低仓位。但依然有基金经理坚持自己的意见,宁冬莉停车在路边苦苦劝说2小时未果。之后的故事,大家也都清楚了。

从那之后,歌斐开始逐步采取FOF和MOM结合的形式,更加看重对管理人的精选。

这种打法也是现在国内比较罕见的,那时候的歌斐,有点拓荒者的意味。

关于投资团队

9、你们投资团队目前有多少人,几位核心人员的分工是怎样的?

宁总:我们投研团队目前是投资团队12个人。

第一,我们每个产品线都有清晰和明确的基金经理,为长期业绩负责;

第二,因为我们的策略研究是需要深度和广度的,所以我们在每一类的策略上都有专人负责,他们要为整个团队提供在起负责的策略中最优质的标的。

10、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团队里难免会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你们会如何解决类似的讨论?

宁总:首先我们所有的决策永远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长期利益为中心,做长期正确的事情。在投资中各抒己见是很正常的事,我们非常鼓励,相互激发,相互赋能。但在具体问题上,我们会深度讨论,同时尊重专业和专家,也就是在某些问题上,会听取团队中对这块儿最专业的人的意见。

11、你们今年产品募集了30亿,在这一过程中团队的分工是怎样的?整个组织的其他部门给予了哪些支持和赋能?

宁总: 一方面是内部在分工激励制度保障上做了非常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就是系统化,比如说科技团队的赋能,其次我们还有风险管理的这样的一个支持,表面上讲是制衡,其实对我们来讲是最大的支持。

我们投资团队主要聚焦于构建目标收益的资产组合,而公司会有一个大的研究团队赋能,收纳最新的数据帮助我们分析宏观经济以及各个资产类别未来的前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结合。

总结:关于多策略配置

躺赢的机会越来越少,多策略配置可能是持续性较好的方式,厂长也是不断取经学习,完善自己的配置体系。这次感触还是蛮多的。

在和宁总的沟通中,一提到之前尽调过的管理人,她总是能讲解详细,如数家珍。

另外,她每天都会花1/3的时间深耕行业信息,提高思考的深度,来让自己不断学习、进步,不追求短期的爆发业绩,更喜欢厚积薄发,以更稳健的姿态穿越周期。

专业的团队,讲究术业有专攻,主观、量化、宏观对冲、CTA、债券等都有专人覆盖,在公私募调研上也很细致全面。

像是团队文化,厂长之前并不是特别重视,觉得这块会比较虚。但现在越来越觉得,在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基础上,是否能去包容不同的观点,去融合,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另外在产品配置上,厂长之前可能更倾向中高风险的组合配置,对指增、高杠杆CTA会研究的更加深入。

歌斐除了积极型产品,在平衡型产品、稳健型产品上,也是一直深耕,对中性、套利、债券等策略产品上有大量投研投入,这块的一些干货、私料厂长也在进一步了解,后面有空再和大家聊聊不同风险偏好下的产品搭配策略。

@$诺亚财富(NOAH)$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