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思考:精读《美国货币史》之一

决定再认真阅读一遍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并且记录下来读书笔记。

我的计划是一页一页阅读,每天读3到10页。对每页写出阅读思考,算是给阅读的人生留下一个纪念。大约需要6个月完成这一系列的读书笔记。

图1 第1页,第一章

《美国货币史》的主题是讨论美国的货币存量,跨度史从1867年到1960年。一是,美国货币存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二是什么因素导致了美国货币存量发生变化,三是货币存量发生变化有何影响。

这是标准的学术研究范式之一,抽象出来,就是变量A发生了什么变化,什么因素导致变量A发生变化,变量A发生变化对其他经济变量有何影响,这里涉及到变量A的概念界定,变量A的数据统计,包括时间序列数据、横截面数据,拓展开来,还有变量A影响的,和,受变量A影响的经济变量的概念界定和数据统计,影响机制还需要进行理论建模,以及必要的实证研究,这就意味着理解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需要对诸多经济变量进行概念界定,理论建模和实证研究,在这个学术研究范式中,最为重要和基础是概念界定,在我们日常看的文章中,所有的争论绝大多数都是概念界定不同,导致了争论。

一般而言,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对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或者隐含有学者、投资者的共识概念,那么这篇文章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小心。

弗里德曼之所以从1867年开始分析美国货币存量,是因为从1867年开始才有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

本页,弗里德曼还提到了两个点,一是货币存量在政治、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是货币存量在90年跨度里急剧的攀升趋势。

由此,我们会思考,货币存量在美国政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美国政治与货币存量能有什么样的关系呢?90年跨度里,美国货币存量为什么攀升了,货币存量有多少种类,货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这都是我们通过阅读此书考虑的问题。

图2 第2页 第一章 

学术表述的严谨是显而易见的,第二页的第一个重要的词语就是公众。公众具体包括哪些经济主体,需要进行严格的说明,由此才能进行数据统计。

第2页弗里德曼给出了狭义的货币的概念界定,两个组成部分,一是通货,二是商业银行存款。其中,通货包括(1)内战筹资发行的绿钞,(2)国民银行券,(3)金属辅币。广义的货币还包括互助银行储蓄存款。新出现了很多概念,什么是绿钞,长啥样;国民银行券,什么是国民银行,什么又是国民银行券;什么是金属辅币;什么又是互助银行储蓄存款。国民银行与互助储蓄银行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我们要么先记在心里,待后文解释,要么就是查询百度与谷歌,先弄清楚概念。

第一段的表述,我们知道了1867年,美国广义货币存量15.9亿美元=狭义货币存量13.14亿美元+互助储蓄存款2.76亿美元。其中,狭义货币存量13.14亿美元=通货5.85亿美元+商业银行存款7.29亿美元。其中通货包括绿钞、国民银行券和金属辅币。

两个细的知识点,一是早期数据不区分商业银行存款的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准别金对两者均征收;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均有利息。弗里德曼强调活期存款有利息,自然是欧洲历史中,有段时间活期存款是没有利息的,起初,存款在法律上是存管合约,是要给银行支付保管费的,具体的可以参照德索托的《货币、银行信贷与经济周期》的第一章相关内容。定期存款可以频繁通过支票转账,意味着定期存款具有支付功能。

1914年《联邦储备法》实施,针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征收不同的准备金。这里我们的两个思考点,一是1914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联邦储备法实施的来龙去脉与原因,是我们需要知道的,阅读后面几章,需要搞明白这个问题,二是准备金是什么,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征收不同的存款准备金,是出于何种考虑,这里涉及到中央银行制度问题,由此,我们得搞明白的问题——金融业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制度,很多规则都是人为规定的,而人为规定是依赖于人生观、价值观的,它不是基于自然科学的真理的,由此,我们就得思考一个关键的问题,如何构建中央银行制度,构建制度需要从哪些视角来考虑,效率,公平,还是其他。

可以这样说,如果不了解法律哲学,就不能轻易评价中央银行制度。如果对制度不是很熟悉,那么对于宏观经济调控的政治哲学就还需要阅读大量的专著,不能拿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框制度的选择。

到了1960年,美国货币存量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货币存量主要包括通货+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三大项。其中,通货主要是(1)联邦储备券,(2)残余的银元券;(3)金属辅币。问题是,绿钞去哪里了?国民银行券又去哪里了?这两个在1867年是主要的通货。国民银行券与联邦储备券是什么样的关系?在后文中,我们需要搞明白这些问题。

在1960年,还出现了10亿美元的邮政储蓄存款。

从1867年到1960年,美国公众持有的通货增长了50倍,商业银行存款增长了243倍,互助储蓄存款增长了127倍。总的货币存量(按照弗里德曼的定义)增长了157倍,年均增长5.4%。

格林斯潘在《动荡的世界》中认为人类社会的智力开发速度是每年3%,这决定了生产率的速度,加上2%的通胀,大约就是5%左右。弗里德曼认为长期通胀是货币现象。美联储的通胀目标定在2%左右,有一定的实证经验的支持。

图3 第3页 第一章

第3页中,弗里德曼只讨论了一个问题,人均货币存量的增长。从1867年到1960年,人口增长了5倍,人均货币存量增长了大约32倍,年均增速3.7%。其中,1.9%是人均产出的增长,注释中,产出被定义为国民生产净值,人均产出以1929年的物价水平来衡量;0.9%基于物价的增长,其中物价是国民生产净值的平减指数,1929年是基期;0.9%是基于货币余额的增长。

这里最关键的一个数据,不是人均货币存量,而是人口,不到10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5倍。劳动力是生产力的第一源泉,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还有人口增长的因素。如果现在美国只有2000万人,其影响力不会比加拿大强太多的,所以,社会科学哲学层面一直都有地理决定论的思想,尽管地理因素不是唯一重要的,但是它也是显著重要的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至于,弗里德曼把人均货币存量增长划分为(1)人均实际产出;(2)物价变动;(3)货币余额增长,的三分法,就隐含着人均货币存量增长是由实际产出、物价与产出物价不能解释的因素来共同决定的。从货币创造的来源来说,一是经济主体的贷款,二是中央银行印制的联邦储备券和金属辅币,但是贷款与联邦储备券未必一开始就是用来对产出进行支付,所以弗里德曼的三分法并非是基于因果关系的视角、也不是货币创造机制的视角,而更多是一个观察视角,或者说,弗里德曼认为物价上涨、实际产出增加会牵引货币存量增加,这么看,有一定的逻辑合理性,但这并不是特别严谨的,比如贷款买二手房、贷款买股票,并不会对实际产出产生直接影响,或许有间接影响。

下一篇读书笔记,就是第3页末尾的商业活动周期/经济周期,及其与货币存量的关系。商业周期/经济周期采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划分方法。NBER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机构,多看NBER的论文,对于理解经济金融理论与美国经济是有很大好处的。

2024年8月10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