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背后的历史

特朗普出人意料的再次成为总统大热门。更出人意料的是不到40岁的VC万斯成为副总统候选人。万斯的那本《乡下人的悲歌》,也意外的再次成为审视美国社会分裂现状的热门文章。

这些“出人意料“的背后有什么根源?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们很早就知道,现在看似种种的意外,背后一定有其历史的必然。本着追本溯源的精神,让我们看看,美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当今的世界秩序是二战后建立起来的。美国社会也不例外,我们就从二战后的美国开始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美国总人口的11%,也就是1600万人,在战争中服役;其中有800万人在海外。他们的平均年龄是23岁。二战后的18个月内,绝大多数都将回到美国,脱下军装。而支持战争活动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现在,战争结束了,如此巨大的群体,面对着灵魂三问:

他们后面要做什么?

他们去哪里工作?

他们住在哪里?

这是那个时候最重要的问题,但没有人知道答案。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这几个问题不能解决,经济可能滑回大萧条的深渊。

战争期间,有三股力量推动美国经济:

住房建设陷入停顿,因为几乎所有的生产能力都转移到了建设战争物资上。1943年,每月建造的房屋不到12000套,相当于美国每个城市每天不到一套新房。返回的士兵面临严重的住房短缺。

战争期间创造的特定就业机会:建造船只、坦克、子弹、飞机。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工作突然消失

战争期间和战争结束后,结婚率急剧上升。在战争中长大的士兵不想回到自己父母家,他们迫切想组建一个家庭,马上找到一份好工作

这让政策制定者感到担忧,尤其是因为大萧条的记忆还影响着当时的人们。

而且,欧洲和日本这两个当时另外两个最大的经济体陷入了废墟,无法立即依靠出口实现增长。而美国自身的债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限制了政府的直接刺激。

办法总比困难多。那时的美国做了这些事情:低利率和美国消费者群体

为了应对二战,1942年,美联储宣布将短期利率保持在0.38%,以帮助为战争提供资金。那个时候美联储在政治上并不独立,且一直持续到1951年。总统和美联储会互相协调协调政策。联储不独立的状态持续到了二战后。为维持经济,美国在战后也保持了低利率环境。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三月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一直低于2%

从现在的视角看,当时维持低利率是非常错误的政策。因为二战结束时,从衣服到汽车的所有东西都短缺,通货膨胀爆发,暂时将通货膨胀率推到了两位数:

当然,维持低利率更重要的原因是在战争中花费的6万亿美元的融资成本保持在较低水平。

但低利率环境也产生了其他影响。借钱消费变得非常便宜,人们可以买房子、买汽车、买工具、买日用品……

于是,在二战后,美国偏离了欧洲和东亚的储蓄模式。政治家、商人和劳工领袖都鼓励美国人花钱促进经济增长。消费成为一种明确的经济战略。

除了低利率,消费信贷的爆炸式增长。第一张信用卡于1950年推出。之后,商店信贷、分期付款信贷、个人贷款、发薪日贷款,五彩缤纷。而且当时,包括信用卡在内的所有债务的利息都可以免税。

消费经济的兴起

大萧条之后的美国,先度过了历史上经济最艰难的十年,紧接着又度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于是人们先被经济问题困扰,然后在战争期间产品制造又受限于军品。这漫长的十几年,大大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

但是,这段时间的产品变革却没有停止,家电、汽车、电话、空调、冰箱在这段时间纷纷发明出来。在战后,停止不用的军用制造能力,轻而易举的就可以转化为商品制造。

于是,二战后,被压抑了长达十几年的需求,在有生产新产品的制造能力(供给),(消费场景),和廉价消费信贷(钱)的综合刺激下,美国人开始了买买买的过程。大消费时代推动的经济繁荣就这样到来了。

1942年到1945年,美国商用车和卡车的生产几乎停止。而从1945年到1949年,美国共售出2140万辆汽车。到1955年,又售出3700万辆。

1940年至1945年间建造了190万套住房。从1945年到1950年建造了700万座。到1955年,又建造了800万座。

1951年,美联储写信给杜鲁门总统:1950年,消费者支出总额,加上住宅建设,约为2030亿美元,比1944年的水平高出40%左右。

平等的收益分配

而更重要的是,那个时候,美国收益的分享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平等

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的决定性特征是,国家通过减少穷人的贫困而致富。人均平均工资从1940年到1948年翻了一番,到1963年又翻了一倍。贫富差距缩小了很多。富裕阶层在经济中的巨大领先优势大大降低。

工业工人作为一个群体最为受益。如钢铁工人的家庭,他们过去只有2500美元生活,现在可以拿到4500美元,高技能机床操作员的家庭,过去有3000美元,现在每年可以有5500美元。

而最富有的1%的富人,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税后份额不断下降。这不是短期趋势。1950年至1980年的30年间,收入最低的20%的工薪阶层的实际收入增长幅度与收入最高的5%几乎相同。

阶级的平等意味着生活方式的平等。普通人开雪佛兰;有钱人开凯迪拉克。电视和广播的普及使人们享受的娱乐和文化不分阶级。《哈珀杂志》在1957年写过:

富人和穷人抽同样的烟,用同样的剃须刀刮胡子,用同样类型的电话、吸尘器、收音机和电视机,家里有同样类型的照明和供暖设备,等等。富人的汽车和穷人的差别很小。从本质上讲,它们有相似的发动机和相似的配件。在20世纪的早些年,汽车是有等级制度的。

人们会将自己的幸福感与同龄人进行比较。人们有很多看起来像同龄人的东西可以与自己进行比较。大多数人过着与周围人平等,或至少可以理解的生活。人们的生活和收入一样平等。

这种想法根深蒂固。这也是为什么“乡下人“的悲歌中,万斯的爷爷奶奶辈,会怀念过去的日子。

经济的繁荣期,变化也在慢慢发生

1947年到1957年,由于新的消费文化,让家庭债务增加了5倍。

这一时期的收入增长非常强劲,对家庭的影响并不严重。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刚刚超过100%。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上升后,它仍保持在60%以下:

David Halberstam在他的《五十年代》一书中写道:

他们对自己和未来充满信心,这让那些在艰难时期长大的人感到震惊。他们不像父母那样害怕债务……他们与父母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他们赚了多少钱,拥有了什么,还在于他们相信未来已来。作为家里的第一批房主,当他们购买家具或电器时,他们给商店带来了新的兴奋和自豪感——在其他时候,年轻夫妇可能会在为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买衣服时表现出这种感觉。就好像拥有一套房子的成就反映了一个巨大的突破,没有什么东西不应该买的。

在美国正在蓬勃发展的时期,债务在当时并不算什么。并且,相对于收入来说,债务仍然很低,而且人们普遍认为债务并不可怕。

但是,事情总有变坏的一天

在美国国内,1973年是经济大转向的第一年。这一年开始的经济衰退使失业率达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通货膨胀激增,且居高不下。1973年,短期利率达到8%,高于十年前的2.5%

而在海外,事情也在变化。在战后的二十年里,美国主导了世界经济。许多最大的国家的制造能力被炸成了废墟。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经济也准备对外开放。中东的石油成为了重要的世界力量。而这个时候,美国也在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这个年代,是美国历史有名的高通胀时期。过去20年顺风顺水的经济发展结束了。但是,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

人们的预期

做金融和投资的人会明白,预期推动着人们的行动。70年代的这个时间,经济向开始朝着逆风且不均衡的方向飘去。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1世纪初的经济事实是,增长仍在继续,但变得更加不均衡。而期望的变化总是比事实来得慢。人们的期望仍然植根于战后的繁荣、平等文化:收入在50%水平线的人的生活不应该与收入为80%90%的人迥然不同。前1%的人过着更好的生活,但仍然是第50百分位能够理解的生活。

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期望并没有改变,这在下个阶段非常重要。

繁荣恢复了,但与以前大不相同

进入80年代,美国重新进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1984年,在万斯出生的一年前,爱讲故事的里根总统在《美国早晨》中宣称:

美国又是早晨。今天,上班的男女人数将比我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多。由于利率约为1980年历史新高的一半,今天将有近2000个家庭购买新房,比过去四年中的任何时候都多。今天下午,6500名年轻男女将结婚,通货膨胀率不到四年前的一半,他们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

里根总统没有吹牛,那时的GDP增长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到1989年,美国失业人数比七年前减少了600万。标普500指数在1982年至1990年间上涨了近四倍。20世纪90年代的实际GDP总增长率大致相当于20世纪50年代的增长率——40%42%

进入到2000年,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克林顿总统在2000年的国情咨文演讲中说过:

新世纪伊始,我们新增了2000多万个工作岗位;30多年来最快的经济增长;30年来最低的失业率;20年来最低的贫困率;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失业率是有记录以来最低的;42年来首次连续出现盈余;下个月,美国将实现我们整个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期。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经济体。

的确,这是一种新经济。1945-1973年经济与1982-2000年经济的最大区别在于,经济收益的分配变得完全不同。

1993年至2012年间,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收入增长了86.1%,而收入最低的99%人群的收入仅增长了6.6%

这几乎与那场战争后经济繁荣期的收益平等完全相反。

这其中,很多因素推动了这场变革。美国资本主义追求效率最大化、科技革命、全球化、改革开放等等。

这导致在美国,产生了发展的严重不平等。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中提到的产业工人每况愈下,正是发生在这个时期,愈演愈烈。

这种区别,也驱使了消费习惯差距越来越大。小部分美国夫人脱离了原来的生活方式,买了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车,上昂贵的学校,去度假。而“乡下人“,只能看着。

在媒体更加丰富和之后的互联网的推动下,这种差距更加明显的暴露在所有人眼中。这时的“美国梦“,只成为了一小部分富人的梦。

在文化上,产业工人,也就是铁锈地区的美国人的想法中依然植根在二战后经济的想法:我们应该过着与大多数其他美国人相似的生活方式。

A是银行家,年收入100万美元。他买两辆奔驰车,一栋400平米的房子,孩子上私立学校。他负担得起。

B是银行客户经理,年收入8万美元。他看到AB的想法依然是之前的想法:我有权过与A类似的生活方式。因为B的父母有这样的信仰,并灌输给了他。他的父母在他们那个时代是对的,因为收入分配很平衡。但现在B生活在一个不同的世界。但他的期望与父母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即使事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B为了这个想法,做了一大笔贷款。他买不起A的东西,但他不得不为同样的生活方式而努力。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几十年都在培养对家庭债务的文化接受。

1963年到1973年,家庭债务与收入之比保持不变,然后不断攀升

虽然70年代后的利率大幅下降,用于偿债的收入比例也有所上升。但是这种变化更有利于富人。而且,这种攀升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发生的债务增加之间的区别在于,最近的跳跃是从一个高基数开始的。

预期,金融投资行业中的常用词,在这里再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下人的悲歌“中万斯的父母辈愤世嫉俗,厌恨东西部的精英。他们甚至吸毒自暴自弃。这很可能就是经济格局变化后,事实与预期巨大差距下的产物。

这个模式一旦存在,就很难扭转它

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之后新冠疫情期间的美国政府做法,延续了这个趋势。

超宽松的货币防止了经济崩溃的同时,也提振了资产价格,美国的富人最为收益。

美联储支持企业债务,帮助改善企业财务状况,以及企业家,富人最为受益。

过去多年美国的减税计划,主要针对那些收入较高的人。连巴菲特都看不下去:我希望能大量交税

经济对一些人来说比其他人更好。成功不像过去那样普惠众人。因此,愤世嫉俗但无可奈何的“乡下人“,和华尔街及硅谷的成功人士,差别越来越大。经济结构偏离了人们在二战后设定的期望:广泛的中产阶级,没有系统性的不平等,人和人之间的生活相似。

过去,它的确影响了一代人。而且这种好的东西,会长时间会留在人的“预期”,或者幻想中,久久不能散去。

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区别,驱使人们,“我没有生活在我期望的世界。那就去他丫的。我要选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无论是谁。因为原来的那套不起作用了。”

于是,特朗普再次受追捧。他们认为理解自己的“乡下人的悲歌“万斯,也登台了。但是你可以从他们的竞选口号中可以看到,特朗普和万斯,并没有去解决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他们的背后,依然是马斯克、彼得蒂尔这些精英。

When the music stops

社会变化的第一性原理就是历史是逐步演进的,绝少有跳跃式变化。

在理解社会现状方面,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美国的这些“出人意料“,其实从历史看,是有其必然性的。美国社会的现状告诉我们,就算没有特朗普,也会出现特伦普;就算没有万斯,也有千斯,百斯。

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花旗银行CEO Chuck Price的名言为世人所知:“当音乐停止(When the Music Stops)“。

他之后还接了一句话:“但只要音乐还在播放,你就必须站起来继续跳舞。(But as long as the music is playing, you’ve got to get up and dance.)“

从历史的角度看,“乡下人的悲歌“的音乐还在继续播放,特朗普和万斯也只是在利用这首歌谱写自己的篇章。

而那些”乡下人“,在音乐停止前,还要继续跳舞。

来源:他山之石观投资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在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联系方式:investbankonline@163.com。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