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价连跌27个月,奶农进入最寒冷的夏天

牛奶行业收缩的阵痛,落到牧场主身上,变成了大山。

作者|二毛

编辑|原野

01 奶比水贱

一家拥有1000头奶牛的养牛场,行情好的时候年利润达到过120万。但今年以来,由于亏损持续扩大,它已经接近停摆。

“原奶产业早就是百分之百亏损了”,山西人刘珂是这家养牛场的主人,最新负债已经超过4000万。“我没听说哪个同行现在还是盈利的。”——他质疑的数据,来自前不久的2024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提到,原奶行业亏损面超过8成。

现实或许比数字更残酷。至少刘珂身处和感知的情况是如此。

不算运费等其他费用,刘珂的养牛场里,每公斤牛奶的成本是2.9元~3.1元,但因为行情不好,他今年卖出过每公斤0.8元的低价。“4毛钱一斤的鲜牛奶你敢想吗?”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国内原奶收购价格同比连跌27个月,为2010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一种观点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供给过剩。比如李胜利曾经提到,国内需要每天减少8000吨原奶产量,才能大幅缓解目前的原奶产能过剩。

行业收缩的阵痛,落到牧场主身上,就变成了大山。

另一个奶牛场主郭嘉铭拥有3000头牛,正常情况下,每天产奶超过13吨。然而,奶企缩减订单后,他从以前的每天送改成两天一次,且每次不超过12吨。在他寻得新渠道每天消化3-4吨后,每天依然有接近4吨的牛奶滞销。

如今,他的养牛场单月亏损十几万。为了维持正常运营,他已经负债累累。

在牛奶产业链中,大部分奶农处于被动状态,他们的命运,更多是由下游的奶企决定的。大型奶企都拥有自己的牧场,比如伊利自给率达到37%,蒙牛自给率达到41%,但他们依然有大量的原奶采购需求——奶农们的生计就此而来。

只是,当奶企收缩需求时,奶农的被动与脆弱就会变成具体的痛。

一些门槛突然提高。

一般情况下,奶企们对于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微生物、含水量等指标都有严格限制,不达标不仅会拒收,还会责令奶农整改。刘珂提到,往年整改期一般在3-5天,如今已经变成10天。整改期内,奶企会拒收他的所有产品。

司机老林长期从事牛奶运输工作,他介绍,往年牛奶从养牛场运到奶企,采样、化验、接奶这一套流程下来,大概需要3个小时,但随着质检越来越严格,时间被明显拉长了。养牛场生意不好做,他的收入也受到影响——服务的两家养牛场都无力支付运输费用,他已经倒赔了30多万。

更要命的还有牛奶滞销。牛奶保质期极短,经不起压货。如今,郭嘉铭每天把滞销牛奶以更低的价格运往周边省份,为了节省运费,他还跟其他奶厂搞起了“拼车”。

艰难之中,负债4000万的刘珂,有过站在窗边想往下跳的冲动。他借遍了身边的朋友,甚至昔日的下属也成为债主,不复往日对他的尊重。今年以来,他不断听到同行因为债务压力而自杀的消息。

“我做梦都在找钱”,刘珂说,现在他每天睁眼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还能再问谁借点钱?

郭嘉铭经历过被村民围堵家门的遭遇。

奶牛吃的青储饲料,是他从本村村民手中收购的。因为费用拖欠一年还无力结清,村民围堵了他的家和养牛场,最后,他只能将把以前承包土地种来的小麦作为置换条件,才暂时平息风波。

一年过去了,郭嘉铭仍无法将饲料费用跟村民结清,村民们围堵了他的家和牛厂,但郭嘉铭掏不出钱,所幸他此前承包过土地种小麦,最后还是将这些小麦置换给村民才得以平息风波。

02 自救

万不得已的时候,养牛场的老板们会选择杀牛。

对于一家养牛场而言,牛奶只是维系正常生产经营的工具,能真正创造利润的,是牛。

根据刘珂介绍,正常情况下,一个养牛场,只需要3年,就能复制出一个自己。比如,今年养牛场有1000头牛,通过牛的繁殖,到第三年,就能实现规模的翻倍,牛奶产量也会随之倍增。

但牛奶销售遇阻之后,这套循环也会失效。

以刘珂的养牛场为例。一头成牛母牛每天的饲料费是60块钱。当销售回款出现问题,牛的“饭”钱就要缩减。营养跟不上,奶质就会出现问题,销售就更难了。

刘珂已经卖掉了一部分牛,但他没有透露具体的数量。这位心灰意冷的牛场主如今已经把很多运营工作交给了亲戚,不再过问细节。

在原奶行业过去经历的几轮供需失衡中,“缺奶-养牛-过剩-杀牛”的情况并不少见。尽管这会带来资源的大量浪费,但对于奶农而言,当资金链出现问题,卖牛几乎是最自然的选择。它可以立竿见影地降低牛奶产量和养殖成本。

长痛不如短痛。

选择短痛来闯关的牛场主有多少?一组数据可作参考。据吉林农业大学经管院院长曹建民教授透露的数据,仅今年上半年,就有90万头淘汰母牛进入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牛肉价格的下跌——到今年年中,牛肉价格距离年初已经下跌14.87%,而奶牛的价格也从高点的3.8万元一头跌落至1万元出头。

除了“回血”,卖牛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在于:以时间换空间。

“养一头成母牛的饲料成本可以养4~5头中小牛”,刘珂解道。当牛奶产能过剩时,把成年母牛卖掉,换成小牛和青年牛。等到行情上涨,这些牛就可以配种产奶,恢复甚至提高牛奶产能——相当于,用1支绩差股置换4支潜力股。

在这个过程中,用养育中小牛的时间,可以用来换取奶农的生存空间。

另一条自救之路,是摆脱对大型奶企的过度依赖,建立自有品牌和渠道。——当然这需要牛场主具备一定的实力,建立品牌,通过本地的奶站、奶吧面向散户销售。

刘珂和郭嘉铭都在走这条路。眼下,刘珂已经停止向奶企供奶,只保留了自有渠道,郭嘉铭的自有渠道占比已经达到了28%——好消息是,这部分销售的利润,已经与奶企渠道每月亏损基本持平。

但这也仅仅是自保。

尤其是进入暑假,新的挑战随之而来。学生放假后,奶站、奶吧等散户的奶量需求接近腰斩。而去年年底,因为判断市场已经触底,郭家铭“抄底”式购入了400头牛,如今回头看,似乎抄在了山腰上。刚刚实现的平衡,再度摇摇欲坠。

而本地市场的容量终究有限。“不管再怎么努力开拓,老板姓手里要是没钱了,想买也买不了。”刘珂所在的县城,如今连裁缝铺都在裁人——老板只养得起1个员工。

但奶农们也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于是,刘珂一边收缩养牛场规模,以减少亏损,一边慢慢做着自有渠道,等待新一轮行情的到来。

“先苟着。”

03 等待

几乎所有大型超市的冷藏柜里,都有巴氏杀菌奶的位置。这种经过特殊杀菌处理的奶制品,保质期一般在10天之内,但因为它能更好地保留营养成分,口感也更好,价格普遍比高温杀菌奶要高。

当城市中产普遍把巴氏杀菌奶作为家中牛奶的标配,有野心的养牛场们也得跟上节奏。前年,郭嘉铭投入2000万,引进了一套巴氏奶生产流水线和包装机。

这样的大手笔,眼下奶农们是很难再重现了。

以巴氏杀菌奶为代表的高端奶,在消费降级的浪潮中,也在被重新审视。

90后消费者球球是悦鲜活的忠实用户,但在超市,它的最小装售价都要9.9元。这笔消费往年对她来说不算什么,但今年爱人失业在家,她成为家庭收入的主力,一切花销也开始“斤斤计较”起来。如今,只有在悦鲜活做“买一赠一”的打折促销时,她才舍得购入。

在社交平台上,关于“牛奶贵”的吐槽比比皆是。有人提出质疑:牛奶明明是快消品,为什么现在感觉像是奢侈品?

据商务部数据监测显示,近三年来,牛奶零售价一直在高位徘徊,2023年平均零售价格12.52元/公斤。作为对比,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液态奶零售价格仅仅在6-7元/公斤徘徊,我国奶价比发达国家高出了一倍多。

并且从零售价与收购价的比率来看:发达国家为2:1-3:1,而我国的比率为3:1-5:1。

一句话总结就是:奶企们低价买入原奶,高价卖出成品奶。前者压力给到奶农,后者压力给到消费者。

从商业角度来看,奶企中意高端奶,也很正常。

以两大寡头为例。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伊利的营业总收入达到了1261.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2.4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4.2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10.58%;蒙牛2023年全年实现营收98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5%。经营利润达到61.7亿元,同比增长13.8%。

两家的共同点是:营收增速缓慢,但净利润增长明显。

而净利润的重要贡献者,就是高端奶。2023年,伊利的液态乳业务营业收入达到855.40亿元,同比增长了0.72%,其中高端奶品牌“金典”有机纯牛奶系列产品的零售额实现了13.5%的增长。蒙牛虽未公布高端产品在营收中的占比,但早在2021年,特仑苏在蒙牛总营收中的占比就超过了34%。

奶企在高端市场取得的进展,显然无法惠及大多数的奶农。高端奶一般都讲究自有或者独特的牧场——这显然与多数奶农无关。

不过,奶企们的高端路线在今年显然也遇到了阻力。今年一季度,伊利实现营收325.8亿,同比下滑2.58%,蒙牛目前尚未披露第一季度财报,但市场预期并不乐观。

当消费者开始不愿意为高端买单,奶企们的“一厢情愿”就变得尴尬起来。

但对于数量众多的奶农来说,消费趋势的变化,也意味着机会。

事实上,我国的牛奶市场仍有较大的潜力空间。2023年,我国人均乳品消费在2023年达到42.4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甚至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若将这个数据提升到世界平均水平,当下的牛奶产能只能满足四分之一。而《人民日报》也在最近发文,呼吁引导企业生产“平价牛奶”,让平价健康奶成为市场主流。

这也成为那些在黑暗中煎熬的奶农的希望。

刘珂时常想起行业繁荣时。那是2018年,像他这种规模的奶农是奶企们的“座上宾”。为了争抢刘珂的那几吨奶,奶企出台了各种奖励政策。他不仅不愁销路,若能完成产量指标,奶企还会直接给他不菲的奖励。那一年,他的净利润达到120万——在县城,这是足够令人羡慕的收入水平。

冯小刚《甲方乙方》那句经典台词时常会出现在刘珂的脑海中:2018过去了,但我仍然怀念它。

他选择继续等待。牛奶行业的周期性决定了,“2018年”一定会重现。

只是,他需要确保自己依然在场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