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海时代,用AI重塑企业竞争力

有一个比喻说,人们看新兴科技就像看火车从远处驶来。离得远,感觉速度似乎很慢到不了眼前。当真的靠近时,刹那间呼啸而过有些措手不及。或许现在就是AI列车逼近的一刻。今天,ChatGPT、Sora、人形机器人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影响着人机关系。AI在许多领域的能力正在逼近甚至超越人类。AI正在与人形机器人技术融合,作为一种功能强大的硅基智能体,引发了一系列值得深思的问题:人与AI的关系是近乎单向地创造与被创造吗?企业该如何用这种智能新科技重塑竞争力?在企业出海时代,我们该如何做?

站在AI飞轮上的人形机器

人形机器人是继AIGC后当下AI领域的又一颠覆性赛道,站上了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2024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元年”,跳舞、泡咖啡、做家务,甚至在特斯拉工厂打工的擎天柱(Optimus)……如同科幻电影中的情节逐渐成为现实。

“皮衣刀客”黄仁勋认为,生成式AI时代将使人形机器人像汽车一样普及,为人类带来新的“解放”。马斯克更是预测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程度将比汽车高出10倍。来自机构的预测显示,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将突破800万台,市场空间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的载体,它将人机协作的交互模式从被动交互变为主动交互、自然语言交互,从长期来看,在工业制造、医疗、家政、金融等产业具有巨大应用价值。就目前而言,AI大模型虽让人形机器人长了“脑子”,但是产业研发和应用仍然需要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难题,比如高转矩密度伺服电机、高动态运动规划与控制、仿生感知与认知,并且伦理和安全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人形机器人引发新的人机关系,笔者以为,不应该过度担心它抢人类的饭碗,毕竟人的情感和创意无法被替代。理查德·道金斯的名言“鸡是一枚鸡蛋制造另一枚鸡蛋的工具”提醒我们,机器与生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两者的关系应当视为一种共生关系。也如爱德华·阿什福德·李所说“模仿人类可能并非机器的终点,与人类互补或许才是科技发展的正道。”身处AI时代,每个人都应积极拥抱变革,持续学习与时俱进。让人形机器人代替人类去做危险、枯燥、机械的工作,人类则专注于创造性地工作,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方式。

弄潮大模型:金融业的创新与平衡发展

如果说人形机器人为AI开辟了新赛道,那么未来十年,最大的变量毫无疑问是AI带来的全行业深刻变革。过去一年“百模大战”是全社会绕不开的话题。2024年,生成式AI的风向正在从“比参数、跑得分”转向“拼应用”。麦肯锡的研究报告称,2030年前生成式AI有可能为全球经济贡献约7万亿美元的价值。足见其隐含的创造力是一种革命性、颠覆性的力量。

当前,大模型的“涌现”能力逐渐显现,商业飞轮已经启动,每个行业都值得重新审视。特别是在金融业,作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先行者,大模型在推动营销、客服、投研和投顾等领域实现显著的降本增效。无论是技术发展趋势还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未来大模型都将是重塑金融业竞争力的关键引擎。

金融业对科技创新应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要求极高,目前大模型技术尚不成熟,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推动金融大模型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做好创新与合规安全的平衡关系。

一要平衡大小模型协同共生的关系。建议整合行业内外部技术能力,建立国家级、行业级大模型训练和推理平台,确保技术应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避免不同大小金融机构之间出现“模型鸿沟”。

二要推动模型能力与语料输入的协同共融。保证模型的持续优化,分级分类推行数据开放共享,改进语料质量。

三要注重应用与金融监管协同共进。制定适应大模型应用的监管标准和法规,确保监管有效性和一致性,防止大模型应用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在银行息差收窄、增速放缓背景下,金融数字化转型如中流击水,不进则退。大模型的问世可能加剧中小金融机构与大型机构之间的差距,放大“马太效应”,同时也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因此,金融机构需与AIGC结伴而行、双向赋能。在《AIGC重塑金融》书中以及公开场合,笔者也曾多次呼吁金融业应该因地制宜,以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金融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通过AIGC等新技术改造提升金融业,中小金融机构可以专注于垂直领域、应用场景和解决具体问题,来加速应用创新;用“负责任创新”限制科技作恶,更好发挥人机协作,实现高质量发展。

出海是突破内卷的利器

面对经济周期性挑战和人口红利消退、行业内卷加剧,无论是巨头企业,还是创业公司,都面临着艰难抉择。一是转型,从过去的粗放模式转向精细化运营;另一个是“出海”。特别对于许多科技企业而言,出海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成为寻求新突破、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之一。

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经济充分受益于出海,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数据和经验。从1996年到2022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翻了8倍,2022年占到GDP总量的50%。2002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占GDP的比重是7%,中国是在2%左右;2021年,日本比重在42.5%,中国在15%左右。日本企业通过出海,在海外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从数据来看,出海无疑是中国企业一个中长期非常确定的趋势。

中国经过40多年的高速发展,有着庞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构建了全球最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中国科技企业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已经具备与世界水平媲美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尤其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游戏等领域表现突出。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企业将业务扩展到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多个地区,持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属于中国企业和品牌出海的“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

擘画航海新地图

品牌出海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需要建立一张新航海地图,每个企业家都要做一个聪明船长。以金融科技为例,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国家正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引入中国AI、大数据等前沿科技解决方案,提升当地金融机构数字化能力,将在线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扩展到更多民众。尽管金融科技出海是一片蓝海,但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国际竞争、地缘政治、文化冲突、本地化以及合规监管等诸多挑战。

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不仅需要带去产品、服务、品牌和消费方式,还需要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来应对潜在风险。

第一,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法规、文化和消费者需求,定制明确可实施的出海路径。

第二,注重本地化发展,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化解地缘政治负面影响,提升市场接受度和客户满意度。

第三,重视安全合规和风险管理,遵守当地的数据法规,保护用户数据隐私安全。

第四,持续投入技术研发,保持产品技术的领先地位,与本地伙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创新和市场扩展。

第五,保持灵活的战略调整,根据市场反馈和业务发展动态调整策略,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AI大潮是确定性的时代机遇,中国创业者已经坐上了船只。尽管海水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幽蓝迷人,但浪里淘金,唯有玉汝于成!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