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绝不瞎折腾,值得加仓

近日,苹果与 OpenAI 达成协议,将在 6 月举办的苹果年度开发者大会上,为 iOS 18 引入由 ChatGPT 支持的聊天机器人。苹果与OpenAI的合作对苹果来说是绝佳的选择。

苹果拥有后发优势,库克又是出了名的后手策略玩家。在形式不够明朗时是绝不出手的,只是端着庞大现金流冷静观望,在形式逐渐趋于明朗时,试水最靠谱的细分路线,拉拢最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循序渐进,在后发策略中为公司继续巩固现金流优势和市场规模。

此外,苹果一直试图避免频繁地切换赛道而造成的人事/组织架构冲击,毕竟,粗暴或者频繁的组织架构调整往往是折腾死一家企业的直接原因。

笔者研究过不少衰败于人事/组织架构重组的企业。主动瞎折腾而进行人事/组织架构重组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人力资源错配和人才浪费。

这还不是致命的,致命的是,一些投机分子会利用这个混乱机会掠夺企业资源分配权,实现自己的私利,打着转型新业务的旗号,凭借华丽PPT的虚假包装上位,对上忽悠董事会等高层,对外忽悠客户,打压企业原有的成熟产品线,打压不同声音,隐瞒新业务新产品的诸多问题,更不能容忍别人提起新业务新产品中的问题。企业文化受到冲击,企业靠成熟业务多年积攒起来的商业信誉和企业口碑,很容易被这些投机分子拿来做垫脚石,被不成熟且以次充好的所谓新业务新产品挥霍殆尽。

对比之下,苹果在人事和组织架构领域有自己的一套稳定规则,哪怕一个细分业务线产品线的废立都要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市场调研,且不断有人进行argue,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就比如苹果的汽车业务,试水多年,期间苹果公司对新能源赛道的利润空间的论证非常谨慎,最多时也就只有几百人的团队,且并没有影响到公司其他部门的人事和预算,就算在苹果决定放弃汽车业务后,这几百个员工的着落也很容易被苹果安排妥当。

按照业内名声,库克是个性格极其稳定的职业经理人,治大公司如烹小鲜

这一次,苹果在AI 领域的切入,选择将OpenAI的GPT模型链入苹果Siri。算是对苹果公司的企业架构和人事结构冲击最小的一种策略,相对稳健,仅有的代价就是原来的Siri部门中一些团队会重组。

而且这种策略使得苹果公司开局就拥有最强的生成式AI服务,直接和AI大模型的龙头阵营微软/OpenAI结盟,充分顺应马太效应。并且苹果选择OpenAI,就等同于对Google的大模型投了反对票,Google提供的Android可是苹果主营业务的最大对手。这样的结盟/树敌策略,充分体现了库克的后手段位。

苹果股价最近重返190前期高位震荡区间,有望挑战前期高点

在AI大模型烧钱大战如火如荼之时,很多公司都挤入这个赛道,或者是为了炒作股价,或者是真的想抢占先机,或者是为了给企业现有的业务增加赋能光环。总之,一年的功夫,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挤入AI领域,甚至宣称自己All in AI。

生成式AI赛道已经塞到堵车,热闹程度超过新能源汽车领域了,大概率后面会比新能源汽车领域更卷。

无数的企业因为去蹭AI热度,内部组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股权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现金流消耗战看不到尽头。作为现金流奶牛的公司参与到AI大战中,财务状况不至于受到巨大冲击。但是大部分参与其中的企业并灭有那么庞大的现金流,若是真心诚意在AI大战中砸钱,不可避免地与投资人债权人的关系越来越紧张。

至于某些连分布式芯片组都没怎么使用的所谓AI企业,市场已经假设他们只剩PPT了。

不同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固定成本大部分在建厂投产的头5年折旧完,生成式AI赛道所消耗的芯片,服务器等基础设施,电费,数据付费,都是看不到尽头的支出。

台积电芯片制程路线图

尤其是Nvidia的技术路线越来越依赖更加先进制程的台积电芯片的情况下,用于AI大模型的分布式计算芯片组,要么冗余度复杂度快速攀升,要么芯片组使用寿命下滑,算力设备正在逐渐耗材化。数据付费方面,随着媒体、个人、机构对于数据所有权越来越敏感,数据成本在可预见的未来依然是居高不下。

反正OpenAI也是不计成本地低价抢市场抢数据,那么苹果直接调教GPT模型,为用户提供实惠的AI服务,对于巩固成熟产品线是最优解。

在生成式AI的技术路线和成果转化路径足够明朗之前,苹果显然不想直接卷入这场现金流大浩劫。苹果的现金流和ROE值依然将维持在高位,霸榜价值投资者最青睐的稳定复利投资标的之一。

vote你会购买链入GPT大模型的苹果产品吗?(单选)
5 人参与· 已结束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