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万流动资金的门槛!港人:我们从未中产过

今年一本讨论“中产阶级”的新书《我们从未中产过》,引发不少港人朋友的共鸣。“中产”标签似乎象征着稳定、舒适和成功,很多人在追求这个标签的背后实则焦虑不安,身份迷失与精神困惑,在物价惊人、压力巨大的香港,很多人惊觉原来自己从未中产过。

图片

《我们从未中产过》网上图片

收入多少算中产?

根据汇丰银行2023卓越理财调查,「新中产」被定义为:

1、手中流动资金不少于637万港币

2、最少拥有中心地段两套住房

3、每年财富盈余额度增长不少于前一年的8%

图片

图片来源:汇丰银行官网

汇丰银行卓越理财调查的受访者表示,香港富裕阶层人士平均在33岁时完成赚取“第一桶金”,即个人流动资产达到100万港元,成为“百万富翁”,在平均45岁时更已成为“千万富翁”。但是,在香港有多少人达到「新中产」条件呢?可以用3组数据帮助刻画所谓“中产”的群像:

  • 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指出,2023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资中位数为19,800港元,较2022年5月至6月的中位数(19,100港元)高3.5%。

  • 基于香港目前法定最低工资:时薪40港元粗略计算,最低工资时薪40港元×10小时工作量,即日收入为400港元。再以日薪400港元×22个工作日,即月薪8800港元可理解为在职贫穷线,月收入低于8800港元以下的群体会落入「在职低收入者」。而在职贫穷线以上,整个香港基层的收入差异也极大:从9000至10万不等。

  • 如果按经合组织的定义,在香港每月收入水平在22500-60000港元,可归入「穷中产」,同基层市民生活相差无几。

换言之,中位数上下的很大一部分香港居民或许仅处于温饱和小康阶层,远未达到开头对“新中产”的标准。立法会议员林新强形容香港中产很苦,「公屋唔俾租,居屋冇佢份,私楼买唔起」。

焦虑的「夹心阶层」

香港「住房」——这是一块充满头破血流、压力挣扎的领域。从下图中这些网络文章中可见,所谓“中产”的住房梦并不那么美好。穷中产们“公屋不给住,居屋没有份,私楼买不起”的写照,也被称为「夹心阶层」。

图片

电视剧《金宵大厦》截图

夹心阶层、穷中产,他们将自己视为“真正的中产”,并PUA自己,这是很大一部分港人压力过大、焦虑不安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真正的中产阶层在拥有上述物资和生活水平是在不负债的情况下实现的。他们初步拥有生产资料,可以在脱离生产的情况下也能有稳定收益。比如,老字号的档主,店铺和招牌都是自己的,住不负债的高档房子,到店铺里工作只是打发打发时间。

图片

图片

再比如,2008年的港剧《溏心风暴之家好月圆》,不起眼的小饼店叔叔阿姨,实际上手握着数亿资产。“家好月圆”的老板荷妈Jo爸,抚养“家好月圆庆中”6个子女,住房成本、教育成本放到2024年看都是巨额的。这种真正的中产,与富豪的差别也许只是资产多与少的差别而已。

图片

电视剧《家好月圆》海报

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中产”的美梦像莫比乌斯环,吸引「夹心阶层」朝着一个美好的未来方向出发,最终却以另一个方向回到了原点,我们只是忙碌的仓鼠。正如书中逻辑:中产阶级被定义为一种意识形态。“中产”个人或家庭难以抗拒整一套资本主义设定下的游戏规则,最终导致自以为“中产”的夹心小康群体,近乎神经质般追求财产,再进入以“卷教育”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竞争,将社会带向一个更畸形的“非人性的”方向。

“中产”为了迎合不断攀升的标准,很容易在追逐的过程中忽略内心真正的需求、最真实的感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我们从未中产过”,虽扎心,但放到香港现实来看,与其追求标签,不如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幸福之道才更有意义。

# IPO情报局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举报

评论

  • 推荐
  • 最新
empty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