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车企狂飙“智能驾驶”,技术蓬勃发展,用户如何告别“马路小白鼠”? 作者 | 陈法善、朱晓宇 编辑 | 邢昀 2016年5月7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起车祸,引发巨大关注。 在一个小镇的十字路口,一辆高速行驶的特斯拉Model S直接撞上了左方一辆转弯的白色大货柜车,Model S从货柜车车底穿出后,又持续行驶,撞上栅栏、电线杆,在30米外才最终停下。 特斯拉车主当场殒命。特斯拉公司的声明中,当时日照强烈,这辆处在“自动驾驶”状态的Model S,没有识别出前方白色货柜车,因而未及时刹车,导致事故发生。 这起车祸引发全球汽车产业关注,因为这是全球首例使用自动驾驶功能而发生死亡的车祸。 自动驾驶是会降低路上的事故率,还是会引发更多危险?讨论一直持续。一些观点认为,正是因为技术不到位才导致事故的发生。 彼时,特斯拉“Autopilot”功能“仍处于公共测试阶段”。这起事故加速了特斯拉与当时其自动驾驶供应商Mobileye之间的裂痕,五个月后特斯拉宣布,将向实现完全自动驾驶(FSD,Full Self-Driving)迭代。 到2024年3月,特斯拉FSD V12版本正式上线,在北美推送,采用端到端的神经网络算法。这也加速了国内智能驾驶技术的迭代和竞争。 智驾能力已然成为当下车企争夺的核心战场,国内随着比亚迪、小鹏、华为等头部企业加速技术下沉,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2025年更被誉为“全民智驾元年”,智能驾驶的技术在以相当快的速度演进,但当大批量的智驾汽车涌入市场,行驶到路面上,更多此前隐藏的问题也开始浮现。 3月29日晚,一辆开启NOA功能的小米汽车SU7,在一段改道施工的高速公路上以116公里时速行驶,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减速,驾驶员接管车辆2秒后与隔离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车上三名女生身亡。 4月1日晚,小米汽车和公司创始人雷军发声回应,雷军承诺尽最大努力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