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商业
深瞳商业认证个人
老虎认证: 破译你每天的时间和钱都去哪儿了。
IP属地:未知
0关注
61粉丝
0主题
0勋章

谁在押注喜马拉雅?

作者 | 楚青舟 喜马拉雅正在第四次冲击IPO。 音频一哥的资本动作,每次都算是媒体热衷的话题,不同观点也都有之。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尚未有媒体充分解读的一个视角——正如人们常说的,资本总是最聪明—— 如果从投资者的视角,是不是可以更真切地看看这家巨头,到底想讲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又到底能不能讲好? 一、阅文与小米,押注喜马拉雅的不同考量 据招股书信息,此前已投资喜马拉雅的机构,除泛大西洋投资集团、挚信资本、高盛、兴旺投资、创世伙伴资本、普华资本、合鲸资本等财务投资者;还有腾讯(5.33%)、阅文(3.05%)、小米(3.38%)、好未来、索尼音乐等战略投资者。 进一步考察,我们会注意到,对喜马拉雅有重大影响力的优先股股东有三家互联网公司,分别是其中的:腾讯、小米、阅文。 考虑到腾讯本就是阅文的唯一股东,且腾讯集团投资布局一直不少,本文更感兴趣考察的,是阅文与小米两家的投资。 图片 在我看来,阅文、小米对喜马拉雅的投资,战略考量角度是有些不同的——前者是内容平台基于核心版权领域的联手,后者,则更像是基于“第二增长曲线”的双向奔赴。 阅文投资喜马拉雅的时间非常早,至今已9年。这也合理,毕竟,网文IP产业链对双方而言都是不容有失的核心战场。 喜马拉雅最新数据显示,该平台今年一季度人均有声书听书量中,小说网文排名第一,占所有专辑量的比例达25%。 目前看,这笔投资的共赢效果还是较明显的。两家平台与其曾经竞争对手的差距,特别是版权上的差距,都在增大。 喜马拉雅在赢下包括网文版权在内的头部版权争夺战后,荔枝、蜻蜓这些曾经追赶者带来的战略威胁,已经减轻。 不过也有一个有趣的事情,如今,阅文和喜马拉雅两家迎来了一个共同的新对手——字节跳动旗下的番茄系(番茄畅听、番茄小说)。 招股书可以印证这一变化,其引用灼识咨询资料显示,在线音频行业中,喜马拉雅市场份额为25%(据收入划分),而
谁在押注喜马拉雅?

我们为什么难以拍出真正的大女主剧?

作者 | 沈拂衣 编辑 | 楚青舟 2024,简直是大女主剧扎堆的一年。 暮春寂寥,本是平淡的季节,但近来的几场热闹,说来也巧,都指向女性议题。 剧集《花间令》女主杨采薇换脸触发“配角上桌”效应,郑合惠子演绎的女主形神兼备,扑面而来的坚韧淡然与生命力,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风起长林》医者仁心的林奚、《古相思曲》里家国为先的陆鸢,她们也成为网友心中TOP3“真正的大女主”。 今年大女主的戏可谓不少,同期还有赵丽颖的仙侠大女主《与凤行》、张婧仪的古偶经商大女主《惜花芷》,待播的《珠帘玉幕》《国色芳华》也属同类,现代剧也有《玫瑰故事》《承欢记》等。 图片 只不过观众已然是学乖了,被《一念关山》等“伪大女主”挂羊头卖狗肉骗进去的经验多了,有经验的会告诉你,还没恋爱戏之前,别信这是大女主,更有甚者,还没大结局前,别信! 电影这边,《坠落的审判》北大首映式贡献了“爹爹不休”名场面。而国内今年也有《孔秀》《追月》《水饺皇后》等一系列女性议题的电影。 图片 但有趣的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大女主”刻画差强人意、观众内部对女性主义的观点分化、资本与市场过度消费女性议题。 就怕没等国产剧把女性议题讨论清楚,观众已经疲了,到那时女性主义影视又该何去何从?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大女主戏?为何现在又总是拍不好大女主? 一、权力的获得:通过性缘关系夺权,还是靠自己? 电影《坠落的审判》中,丈夫坠亡,妻子面对指控。 可笑的是,在这个“女主外男主内”的家庭中,作为知名作家的妻子之罪,是“在丈夫失败的领域取得成功”,是对传统婚姻中的妻职、母职的履行方式没有达到社会要求。 总而言之,不像个“女人”的她必须向整个制度道歉。可现实中不少男性,在家庭中也是失职的,他们却逃离了父权制婚姻的指控。 图片 (《坠落的审判》剧照) 无人审判他们,正如戴锦华老师所说,无人在意千百年来女性在家庭中的忍辱负重一样。 这部电影自
我们为什么难以拍出真正的大女主剧?

所有想长寿的游戏,都该重新学学DOTA

作者 | 河马君 编辑 | 楚青舟 这几天,游戏圈的新闻不断。 一边是4月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月进口网络游戏审批结果,共有14款游戏获得版号。另一边是多名博主爆料,号称“保密度极高”的网易和暴雪国服合作,会在10日官宣。 之前我们聊了多次暴雪的话题,但今天我倒是想借此机会,聊一个可能更有意思的议题——作为暴雪“魔兽”系列长尾项目的DOTA。 图片 随着游戏版号发放节奏趋于稳定,“存量游戏”的长生命周期运营受到更多瞩目。此时,DOTA这个old game或许值得更多的探讨。 就在清明假期前,一些熟悉的名字又爬上热搜:小楼、2009伍声、孙亚龙、Esports海涛……时隔多年,还是那个“好脏好乱好快活”的刀圈,打的还是熟悉的恩怨局。 图片 热搜很混乱,议题很复杂,不但涉及“性别战争”,也在讨论“电竞商业化”,其中还掺杂了“婚姻、爱与家庭”的社会话题…… 我们并不讨论这场舆论混战本身,虽然它真的很意思。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DOTA真是个神奇的游戏。 人们总觉得它是上一个时代的old game,可一旦与它有关的人和事出现在舆论中心,DOTA和“刀圈”还是游戏世界的顶流。 实际上,DOTA的数据还挺不错的。《DOTA2》7.33版本大更新后,占据steam平台最受欢迎游戏铂金榜前列,steamchart数据显示,《DOTA2》在2023年有三次同时在线人数超过80万。 图片 对于一个已经公开庆祝发售10周年的游戏来说,这个“长尾”实在显得生机勃勃。说是10年可能都并不准确,对经历过《DOTA1》时代的“老刀头”们来说,DOTA提供的快乐远不止10年。 甚至回看整部游戏发展史,DOTA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板块之一。数据的辉煌之外,其影响力更是站在游戏金字塔的顶层,是为数不多在竞技和商业上都能蓬勃发展的典范。 当代的游戏厂家很难再复制一个DOTA,一个对的时代,一个好的游戏,遇到了一群
所有想长寿的游戏,都该重新学学DOTA

“刘慈欣宇宙”影视化,需要跨越的三重门

作者 | 姜承雪 楚青舟 意料之中,网飞《三体》已完播半个月,可舆论热度依然不减。 让人遐想的是,此时,腾讯剧版《三体》周年纪念版也悄然上线。 相比于探讨两个版本的优劣,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此次中外《三体》剧版的碰撞,为刘慈欣IP乃至更多重要IP的改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研究切面。 《三体》是国内罕见的、被好莱坞斥巨资进行影视化改编的超级IP,其在国内的影视改编,也曾经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相比单纯吐槽、赞美某个版本,我们更希望探讨一个问题:“刘慈欣宇宙”这样重大IP的改编,到底需要做到哪些关键点? 一、经典IP的改编困境:任何不足,都可能“不可容忍” 还是先从《三体》说起。 在网络评分上,中外《三体》剧版显示出迥异的分歧。 网飞版《三体》,IMDb口碑7.7分,高于腾讯版的7.6分。而国内刚好相反,腾讯版豆瓣获评8.7。网飞版只有6.9,口碑远不如腾讯版。 不少给出差评的国内观众,吐槽网飞版对角色设定、国籍乃至性别的“魔改”;还有人批评网飞版“肤浅”,将小说的深刻情节,粗暴地转化为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的好莱坞故事。 其它槽点,则包括但不限于:视觉特效上的粗制滥造,叙事逻辑上的牵强敷衍,人物情感的生搬硬套…… 仔细翻阅评论会发现,面对《三体》这样的科幻巨著IP,任何的不足,都可能会成为观众无法容忍的理由。 如果说中外观众最大的差别,可能就在于是否读过原著;那么原著粉,就是天底下的改编剧,最难“伺候”的受众。 首先,他们对剧情走向有清晰的认知,会更关注改编的品质;就像老戏迷观戏,名角一步走错都会招致满堂喝倒彩。 其次,他们多半有大量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观影经验,对国产科幻片的要求会十分严苛,而不太顾及国内此前有无同类型科幻剧可供参考、有无影视工业基础可供支撑。 再次,越是煌煌巨作,改编越是艰难,因为作品内在深刻的表达很难简单消化;反而是一些中小成本作品,只要有亮点,便能迅速翻
“刘慈欣宇宙”影视化,需要跨越的三重门

万亿俱乐部,快手的成功与隐忧

作者 | 河马君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老铁们牛哇!”——当快手在3月20日发布2023全年财报时,这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 财报显示,快手2023年总收入达1134.7亿元,同比增长20.5%;全年经调整净利润和期内利润均实现扭亏为盈,超越市场一致预期。 图片 舆论普遍关注到财报的两个亮点: 一是经调整净利润达102.7亿,首次跨过100亿大关; 二是快手全年电商GMV达1.18万亿,成为淘宝、京东、拼多多和抖音之后,第五个进入“万亿俱乐部”的电商平台。 万亿GMV,千亿营收,百亿净利润,如果单看数据,快手确实已经是电商的大玩家了。 可奇怪的是,资本市场对此并不太激动。H股的快手股价除在21日因为回购上扬以外,其后随着大盘走出了一条下行线。 无独有偶,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小红书也于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5亿美元,不过该媒体也同时指出,小红书的IPO前景依然不明朗。 昔日的“二线巨头”纷纷跨越盈亏线,这当然是好消息。 在这个大周期里,缩表和追求盈利是所有企业绕不开的核心策略,只是对于“上岸”的快手们而言,欣喜过后会发现,岸上的任务依然艰巨。 这或许也是市场反响平平的原因,资本在等待着业务更好证明自己有能力造出当年画的那个饼。 讲着电商GMV的故事,赚着贴片广告的钱,不独快手如此,隔壁小红书等也一样靠广告业务支撑收入。 至少目前看来,“老铁们消费牛X”依然是卖未来的预期。未来老铁们能够带着快手来到多高的位置,快手能否真正坐上电商大玩家的牌桌,都需要更多的证明。 一、盈利,但不是想象中的那种盈利 有个很有趣的问题: 人们一般都会将“商业闭环”和盈利联系在一起,那现在对于快手来说,盈利已经实现,商业模式是否真正实现了预期中的“闭环”呢? 快手的盈利增长之所以“超越普遍预期”,原因是很复杂的。 其一,快手这个“万
万亿俱乐部,快手的成功与隐忧

漫改剧扛大旗,终究是热血拯救世界?

作者 | 沈拂衣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假如说去年是“悬疑元年”,接下来,或许就轮到漫改上桌了。 网传待播的20部漫改剧,裤子与桃厂分占8席,其中漫改也成为长视频平台布局的九连环之一。 就2024年看,三大厂牌之中,桃厂出拳更频、力度更大些。 去年《虎鹤妖师录》扑街后,开年的《大理寺少卿游》水花平平,以6.8分终局。眼看这块试验田就要荒,刚刚抬上来的《烈焰·武庚纪》带来点曙光,站内热度值达到8753。 图片 后续还有集聚85花召唤的大饼《狐妖小红娘》系列,“国漫女频第一IP”,也是有概率冲击年度爆剧的存在。 话说回来,青春漫改一贯是裤子的路线,去年《异人之下》把都市玄幻气质拿捏得稳稳的,更大的功绩是刷新观众对漫改剧的认知。 但今年可能播出的就只有“少歌宇宙”第二部《少年白马醉春风》、《镇魂街2》了。 爱奇艺这是要走优酷的路,让优酷无路可走吗?都说漫改上了快车道,这步棋到底有没有戏,能扛得起各平台的爆剧大旗吗? 一、漫改剧:IP改编新风口,却难撼网文地位 网文IP改编已强势占领荧幕多年,这一两年优质网文IP库存告急,敏感的平台早已嗅出新动向——网文平台的百家争鸣、影视IP的多元化,都是长视频平台迎合新市场的招式。 像《棋魂》《异人之下》这样一两部优质漫改剧的出现,确实像是吹向剧集市场的一缕清风。漫改剧,也是作为IP集体换血的一种尝试。 只不过,动漫IP改编剧,真的可能动摇网文IP的主导地位吗? 目前看来,很难。 第一个问题是,精品且有声量的国漫库存不足,只能甘当网文下游产品。 漫改剧,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日本、欧美市场。 例如日本的《恶作剧之吻》《花样男子》《热血高校》《浪客剑心》《银魂》《我是大哥大》等,建立在漫画产业化的基础之上,而美国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漫改创作,才能产出《蜘蛛侠》《钢铁侠》以及《复仇者联盟》系列漫
漫改剧扛大旗,终究是热血拯救世界?

“谁在围剿农夫山泉”?恐怕不是正确的问题

作者 | 河马君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农夫山泉舆情发酵了不短时间,但似乎有一些重要问题仍较少被讨论到。 众所周知的是,近来农夫山泉遭遇一轮规模空前的舆论踩踏,从包装的“日式元素”,到继承人钟墅子的国籍问题,一系列批判几乎将这个品牌打成“汉奸厂”。 当然也有不少为农夫山泉发声的舆论,凤凰传媒更是提出了“谁在围剿农夫山泉”的问题,认为网暴已经超出了商业竞争范围,在舆论下沉的时代,民族主义情绪过分发酵会危害营商环境,伤害民族品牌,放纵对农夫山泉的“猎巫”行动无疑是作恶。 图片 凤凰等媒体的意见当然不能说没有道理,这场流量盛宴中肯定含有“猎巫”的成分,但这个视角也显然地缺失了一部分,大规模舆论的形成不可能只靠煽动。 如果我们真的仔细阅读下《猎巫:塞勒姆1692》等关于“大猎巫运动”的资料,那么作者并不是单纯在批判“魔鬼与愚昧共存”,也花了大量篇幅讲述“猎巫”的缘由: 殖民地经济与社会的巨大不安全感、新教强调的末日学说与“保持警惕”的反复说教、低下的女性地位导致少女们抓住每一次主宰他人命运的机会……在一场“猎巫”中,狩猎者与猎物的身份往往会瞬间转换。 而农夫山泉也是这样,在过去20年中,农夫才是舆论战的猎手与大赢家,现在轮到它变成猎物了。一向善于把握人性的“独狼”钟睒睒,这次的应对似乎也不太成功。 舆论时代的猫鼠游戏,或许值得每个企业重新思考思考。 在我看来,农夫山泉如果不能更好扭转舆情,此次危机对业务的影响,或许会很长,很长。 一、从水仙花实验到慈善营销,“公关之王”的反噬 请允许我首先论述一个重要的背景信息:“舆论战”从来就不是农夫山泉的短板,恰恰相反,公关营销是农夫山泉的最长板。 可如今看来,彼时之蜜糖,今日之砒霜,农夫山泉品牌困局的一个重要缘由,可能正在于它在舆论上赢得太多了。 比如2000年4月农夫山泉的“水仙花”实验,用纯净
“谁在围剿农夫山泉”?恐怕不是正确的问题

游戏“电子海洛因论”,不应该再出现了

作者 | 河马君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不能让游戏再残害人了!”——政协委员洪明基提出建议,全面禁止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控制大学生的游戏时间。毫不意外,这成为近期的舆论沸点。 或许因为知道观点过于激烈,一些主流门户网站都关闭了评论区或开启了精选评论,但社交媒体上的私人账号依然在激烈吐槽。 时光仿佛倒流回2000年,当时媒体的标题是《电脑游戏:瞄准孩子的“电子海洛因”》,彼时尚是新生事物的电子游戏因此长期处于“冰火两重天”的环境中。 一边是产业从无到有炽烈生长,一边是在“主流世界”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图片 二十多年过去了,《2023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指出,中国游戏产业规模已经突破3000亿元,自主研发游戏海外销售的“出海”收入超过165亿美元,可以说,中国已经上了“游戏大国”的牌桌。 《2023中国游戏产业报告》 国家体总认证电子竞技为第99个体育运动项目,亚运会设置了电竞比赛金牌,主流媒体也曾经报道过热门游戏传播文化、成为年轻人社交方式等内容……一切看起来都“好起来了”。 但总有一片阴云飘在游戏产业的上方,人们一抬头,“电子海洛因”五个大字仿佛依然凿刻在天空中,触不到也抹不掉。 在不少媒体的转发中,实际上都能看到支持的声音,不少人言辞激烈地表示“游戏太害人了,举双手加双脚支持!”——他们说:管管游戏,救救孩子! 那我们不如就严肃地谈一谈,面对沉渣泛起的“电子海洛因论”,社会究竟该讨论些什么。 一、世界性的“游戏禁令”问题,背后是一种情绪代偿 人们好像有一个误解,既然讨论的主体是“青少年与游戏”,咬牙切齿的人想必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了。但实际上,“游戏憎恶”是世界性问题。 譬如这次提出建议的委员洪明基本身是港澳台侨,来自人们普遍认为更加“自由开放”的发达地区。他也不是什么教育工作者,而是热心社会建议的商人,著名
游戏“电子海洛因论”,不应该再出现了

《猎冰》无法“狂飙”,姚安娜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作者 | 河马君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一年以前,人们还在扎堆讨论现实主义题材和悬疑剧的崛起。《漫长的季节》和《狂飙》给了舆论极大的想象空间。 一方面,对“精品剧”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内容驱动替代明星驱动毕竟是内容产业的“王道思路”,也能拓展上下游,构筑长线盈利的模式。 实际上,做着“精品梦”的不只是观众,前不久马化腾本人也对腾讯长视频部门提出了“至少每季度出一部精品”的要求,发言甚至把长期支撑现金流的古偶比作贴广告的电线杆。 时光飞逝,到了2024开年,精品剧的大计划搞得怎么样了呢? 这次轮到“高端市场”破防了:什么“悬疑剧元年”,不存在的。 《猎冰》《唐人街探2》《大唐狄公案》《大理寺少卿游》可以说是四连扑,如果再算上去年《黑土无言》等令人有期待的作品,悬疑这个被看好率先扛旗精品剧大旗的题材,现在真的非常尴尬。 图片 别管是古装还是现代装,都是一股鸡肋味,唯一有讨论度的,居然是被嘲上热搜的姚安娜主演的《猎冰》…… 华为二公主逐梦演艺圈,自带流量可以理解。姚安娜的动图表情包也确实让人不吐不快,再加上同样有个演员梦的向佐居然补了一波热搜……这流量姚安娜不想要都不行。 但吐槽过后,或许还是该想一想,悬疑剧扑成这样,可不是每一部都有姚安娜的。 这更像是整个题材的瓶颈,姚安娜的表现拖了后腿,可换成别的女演员,事情就会有本质的不同吗? 一、《猎冰》的叙述是撕裂的,黄义伟没有“疯魔” 《猎冰》前半段播出的时期,社媒铺天盖地都是姚安娜“辣眼睛”的表演,人们玩着华为的梗:“别人都说你辣眼睛,我不这么觉得,演技纯真自然特别吸引人——能送我一台华为问界面M9吗?” 大家的整体印象是姚安娜拖累的剧集,别的主创口碑还可以。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味道不对了。 《猎冰》播出期间,最激烈的交锋居然是高群书和汪海林关于姚
《猎冰》无法“狂飙”,姚安娜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Apple Music古典乐,会是下一个豆瓣电影吗?

作者 | 纳豆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音乐(ID:deepfocusmusic) 2024年1月24日,苹果为古典乐特别设计的APP——“Apple Music古典乐”正式登陆中国大陆、日本、韩国等部分亚洲地区,曾在音乐圈和媒体圈中掀起一阵热议。 如今,一个月过去,Apple Music古典乐真正上手体验如何?对古典乐小白是否友好?又能否满足深度爱好者的鉴赏需求?作为Apple Music的小众分支产品,它的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带着这些问题,深瞳音乐和你一起走进Apple Music古典乐。 一、虽迟但到的古典乐“学院派图书馆” 曲库大、分类精、检索快、音质高、本土化。 这是深瞳音乐在体验Apple Music古典乐后,感受最明显的五个特点。 曲库有多大? 官方数据显示,Apple Music古典乐超过500万首,其中包括2万+ 作曲家的12万+部作品,40万+个乐章。 对于家喻户晓的作品,Apple Music 古典乐还提供了数以万计的版本录音,比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就有多达1.8万个版本。 这两年,苹果还陆续收购了一些古典乐曲库。 2021年,苹果收购古典音乐流媒体服务平台Primephonic;2023年,再度收购瑞典著名古典音乐厂牌 BIS Records,纳入Apple Music古典乐和 Platoon (苹果旗下厂牌)。 500万曲库,与在线音乐平台动辄几千万的曲库没法比。 但横向来看,作为中国最大古典音乐授权服务商的库克音乐,从2006年就开始布局古典乐曲库,目前拥有300万曲库,已经能向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等转授版权,被称为古典乐版的“视觉中国”。 主打Hi-Res高品质的古典乐产品索尼精选,目前曲库为10万+。 可见,Apple Music古典乐的曲库数量之大。 既要买买买,也要分分类。 在曲库扩充的同时,App
Apple Music古典乐,会是下一个豆瓣电影吗?

不是《仙剑》病了,是仙侠垮了

作者 | 河马君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新年好啊,这里是深瞳。 仙侠IP,病了。 很神奇,2024年初,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两部“仙剑”系列改编的电视剧同时播出。鞠婧祎、陈哲远主演的《仙剑四》和另一部仙剑IP电视剧《祈今朝》都已收尾,但讨论还在继续。 图片 《仙剑四》剧照 仙剑IP穿透20年时光,这本该是值得大加称赞的事情。 《仙剑奇侠传》系列作为国产RPG游戏的旗帜,影响力之深远超出“经典之作”的范畴,它在很长时间内几乎成为了东方幻想的一种范式,剑仙、妖魔、少年、精怪,仙界与魔界万千年的斗争、少年与少艾相遇的悸动……实际上它和“轩辕剑”等后来者共同构筑了“仙侠宇宙”的骨干框架。 图片 这种范式不仅影响了后续的游戏和影视创作,它甚至在产业链中“逆流而上”,2000年代初网络文学兴起时,一大批以“仙侠”“玄幻”为标签的经典作品在背景设定上与仙剑共鸣,世界观与仙剑高度兼容。 你也可以这么理解:“仙剑系列”参与了“仙侠”的标准制定,因此可以从日后仙侠、古偶的火爆中获得收益。 然而,这个红利还能不能继续吃下去,看来很成问题。 无论是仙四还是以仙六为底本的《祈今朝》,热度上都算是差强人意,但考虑到主演自带熟练的数据工坊,双方还憋着口气不能输,两部剧在实际热度上都是未到达预期的。 至于口碑……仙四最新豆瓣评分只有4.3。 图片 其实早在剧集上线之初,人民文娱就锐评过《仙剑四》和电影版《花千骨》:“当一部仙侠抛弃了‘侠’,丢失了IP之魂,转为纯纯的古偶剧,何以再令观众动心和共情”——尖锐地指出了仙侠IP影视化的许多问题,在“流量+IP”的制作模式下,古典仙侠不仅日益成为圈地自萌的独立类目,还失去了向深拓展的能力。 原本承载了无数可能的仙侠宇宙,坍缩成了某一类主创的自留地、影视中的快销品,被官媒DISS真的不冤。 仙剑病了,花千骨也同病相
不是《仙剑》病了,是仙侠垮了

微信音乐和微信音频的天花板,可能相差很多

作者 | 雷三杯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三年前,张小龙“希望微信能保持最初的小而美” 言犹在耳,那是他在2021年1月微信公开课的压轴环节“微信之夜”演讲中的一番话。 在那次题为《张小龙:微信十年的产品思考》演讲中,他希望微信能一直保持自己的风格,一直像一个小而美的产品一样,有自己的灵魂。 整整三年过去了,又经过数次更新后,最起码从功能上微信 8.0.38 版本仍未见“小而美”迹象,却继续向“大而胖”发展。 2024年1月,微信在“发现”页中又悄悄打开了一个入口 “听一听”, 和“搜一搜”、“扫一扫”、“看一看”等功能并列,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功能目前似乎还在逐步放量测试中。 图片 点开“听一听”后,出现的是之前微信首页下拉页面中的音乐、音频业务,“听一听”的出现被媒体普遍解读为是微信继续加码提升音频业务权重的信号。似乎是继视频之后,微信在音乐、音频领域也摩拳擦掌摆出了寸土必争的架势。 一、微信音乐,向视频号引流的倾向明显 其实微信音乐、音频功能在2023年就已上线。之前我们也关注过,但从这段时间的发展来看,我们可能会需要修正,或者说细化一些看法: 音乐和音频是两个细分功能,而它们之间的发展空间说不定会有比较大的差别。 其中“音乐”更像是个精简版的QQ音乐,由 “今天”、“最近听过”、“推荐歌单”、“视频号音乐人” 等板块组成。 图片 但上线大半年与专业音乐APP相比,微信音乐听歌体验仍然不妙,甚至堪称糟糕,虽然你想听VIP音乐可以不用花钱,只要看够15秒广告就可以免费听30分钟VIP音乐,一直看广告就可以获得额外的免费时长。 但对于中重度音乐爱好者来说,这漫长的15秒简直是一种折磨,而且当你看完这15秒广告之后,马上30分钟倒计时开始,而30分钟这个时间长度不得不说设置得相当巧妙,正常情况下一张流
微信音乐和微信音频的天花板,可能相差很多

编曲人的“理想三问”

作者 | 楚青舟 纳豆 发布 | 深瞳音乐(ID:deepfocusmusic) 从短视频平台跳上多地春晚,要说岁末年初谁最红,“科目三”当仁不让。 但鲜有人知,流量火爆的“科目三”BGM就是由早几年的流行歌曲《一笑江湖》融合而来的Beat。 Beat又被称为“伴奏”,主要包含多种乐器乃至人声的多音轨音频,也是歌曲的“骨架”。 在每1秒就能诞生1首新歌的当下,Beat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Beat和Beat背后的编曲人,也第一次站到舞台中央。 2024年初,网易云音乐上线“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意图为站在幕后的编曲人提供参与音乐版税分成的机会。据团队工作人员透露,项目上线不到30天,就已经有3900多条申请,其中700多条已经成功签约。编曲人的热情,比想象更高涨。 数据看起来美好,但背后我们也想一探究竟: 为什么编曲人长久以来都没有版税收入? 为什么今天,平台方开始重视编曲人等幕后群体? 而所谓的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又究竟是怎么运作的? 带着编曲人的“理想三问”,深瞳音乐独家对谈了平台方、编曲人等多位从业者,希望从中寻找一些答案。 一、版税不自由,创作不自由,维权不自由:何谓“编曲人”? “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门槛并不高。 只要是入驻网易云音乐,且获得认证的编曲人,在与歌曲版权方(通常是歌曲上传者)相互确认比例后,方可从确认之日起结算版权收益分成,分成比例由音乐人之间自由商议决定。 具体收益,与作品整体收益,唱、词、曲、编等人的分成比例密切相关。 (网易云音乐“编曲人自由版税”项目截图) 虽然项目看着蛮简单,从行业的角度看却是一次真正的首创。要知道,在此之前,编曲都是“一锤子买卖”,没有版税收入。 编曲人的版税收入,其实是个历史问题。 20世纪初欧美音乐产业形成初期,不少国家陆续成立了特定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对相关音乐作品的表演权和著作权进行管理和法
编曲人的“理想三问”

透过2023酷狗音乐生活白皮书,看音乐行业将走向何方?

作者 | 河马君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2023是音乐市场十分热闹的一年。演出市场从年头火到年尾;实体专辑再度翻红;AI孙燕姿横空出世引发无限畅想;抚慰人心的疗愈音乐逐渐兴起……而喧嚣背后,业内朋友们最关注的,还是行业到底在发生哪些关键性的新变? 最近,各大音乐APP都循惯例发布总结性报告,例如数据维度丰富的酷狗音乐《2023音乐生活白皮书》就引起不少关注。 图片 从业者们希望通过梳理盘点,更清晰地捕捉用户情绪、厘清市场脉络,而市场观察者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看到行业的整体趋势。 本文同样希望基于白皮书等最新资料、数据,重点讨论几个趋势性的问题,关注数字音乐行业传播逻辑、生产逻辑和消费逻辑正在发生的变更。 一、传播逻辑变更:老歌翻红背后是话语权的转移 音乐是社会情绪的共振器,而2023年最受市场瞩目的事件中,一定会有凤凰传奇和伍佰的现象级持续高热。 凤凰传奇蝉联B站年度百大UP主,而伍佰的“大型巡回KTV”甚至惊动了诸多官媒报道,这一趋势也反映在了线上。 据白皮书数据,这一年凤凰传奇歌曲在平台的播放量增长82%,伍佰的播放量则增长67%,而他们的00后90后听众占比超过50%——事情“离谱”到伍佰自己都充满疑惑地发问:“你们的年纪,不应该是我的歌迷啊?” 图片 不只是老牌艺人受热捧,老歌也在翻红。2023年,酷狗平台热歌中的老歌占比翻倍,发行年份超10年的歌曲占比达到17%。 图片 老牌艺人和老歌翻红,由年轻的听众推动,这逻辑在哪里?其实,怀旧背后,或许是因为00后逐渐成为主流听歌人群,音乐喜好的话语权正在发生变更。 深瞳商业认为,这里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过去中青年作为消费主力在舆论上过于强势,他们所推崇的“城市的”“洋气的”审美风格压制了“一老一小”的声音,所以当00后逐渐有了音量,他们能和过去被认为是下沉市场的东西有共鸣。他们愿意
透过2023酷狗音乐生活白皮书,看音乐行业将走向何方?

抖音向左,小红书向右,B站向深?

作者 | 楚青舟 河马君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众所周知,B站因其特殊的生态位一直备受关注。 一方面,大部分舆论还是觉得B站是未来可期的。而另一方面,B站也是尴尬的,你用任何逻辑似乎都能盘出B站“总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只是一直有两朵乌云漂浮在平台和品牌方之间:投B站能赚钱吗?B站对品牌的独特价值又到底是什么? 度过2023年,这个问题更加引人瞩目。 在我们看来,2023年,可以称为互联网平台“商业化慢班”的提速之年。那些有意无意商业化脚步较缓的平台,不约而同地开足马力。 小红书终于开启了直播带货模式。11岁的微信公众号,也正式上线广告互选平台。而B站的商业化加速,也已经整整一年,或许也是时候检验一下:B站商业化这一年的筑基成果,到底怎么样了? 一、先问一个老问题:社区氛围和商业化能否兼顾? 还是有必要先简单讨论一个老问题:包括B站在内的互联网社区平台,其社区氛围和商业化能否兼顾——毕竟,这是长期决定社区天花板上限的一个关键。 早期的B站有个标签,是用户“反商业”,实际上这也并不是阿B独有的问题,年代稍早的天涯、贴吧、知乎、豆瓣莫不如此。而国内弹幕视频的先驱者ACfun,则未能处理好商业化过程中的用户安抚问题,卒。 用户们精英主义、纯粹主义的互联网精神,其实并不是坏事,这是好内容的源泉,也是社群活力的象征。当然,它的负面影响则是商业化自然平添难度。 不过有意思的是,情况这几年似乎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原因是整个社会氛围的改变。 和早期的精英互联网相比,短视频和直播崛起的今天,当你习惯了领导喊拼多多砍一刀,回到家父母在看小杨哥直播、女儿在听董宇辉念诗,你还会那么介意知乎的盐选会员,B站的广告么? 而另一部分的原因则很有趣——用户长大了。 以B站为例,该平台2009年注册的用户依然有65%是活跃的,经历了社会毒打的老用户,
抖音向左,小红书向右,B站向深?

真正做“减法”,酷狗音速版上线:专注听歌、小内存大曲库

作者 | 纳豆 编辑 | 楚青舟 你好,欢迎来到深瞳的音乐APP测评系列文章。 岁末年初,音乐行业热闹不断,不少音乐APP更新迭代。但与过往五花八门的新版方向不同,今年的关键词似乎只有两个字——减法。 QQ音乐推出更精简的2024新版本,网易云音乐系统性的改版,明确表示要做减法;酷狗音乐动作更大一些,先是在2023年就率先推出了酷狗iOS探索版,支持用户一键切换到极简版本,新年伊始又在iOS端推出一款全新APP--酷狗音速版。 在熟悉的“就是歌多”slogan之外,酷狗音速版还加上了“更轻更快”作为另一组关键词。 作为音乐重度用户,深瞳音乐第一时间上手体验了这款APP。深度体验后发现,酷狗音速版最大的特点,是聚焦音乐的小内存App,或许是“洁癖党”的福音。 一、产品架构关键词:功能极简,专注听歌 打开酷狗音速版,三个一级菜单分别为“推荐”、“播放”和“我的”,默认首页是推荐页。 推荐页中,往常音乐APP占据最大位置的Banner位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类型的个性化推荐板块,每日推荐、猜你喜欢、场景音乐等等,算法为主、情景为辅,满足不同情境下的音乐需求。 (酷狗音速版首页) 此外,排行榜和乐库也并列出现在个性化推荐板块上,承担了算法之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推荐需求。 往下滑动,首页推荐的内容全部与听歌强相关。 无论是每日主题音乐、新歌推荐、热门歌曲、歌单推荐,还是根据用户自身听歌风格出发的相似推荐,都是算法主导下的音乐内容。而视频、听书、唱聊等泛娱乐内容,则不在此呈现。 同时,由于算法的大量介入,每个用户的推荐页都与听歌风格挂钩,呈现出“千人千面”的特点。 如果说首页推荐的关键词是“聚焦音乐”,新的播放页面的关键词则是“专注听歌”。 与主流音乐App相比,其播放页称得上是极简。 页面一级仅保留暂停、音效、音质、播放顺序、播放列表、红心和评论功能。视频、热评、直播、AI演奏等
真正做“减法”,酷狗音速版上线:专注听歌、小内存大曲库

一曲爵士乐,半部美国史

作者 | 李一吟 发布 | 深瞳音乐(ID:deepfocusmusic) 时隔六年,2023年圣诞节,电影《La La Land(爱乐之城)》在国内重映。 作为一部经典的歌舞片,它的配乐风格中爵士就占到了重要地位。同时,爵士也是串联影片中主人公故事的重要线索。 影片中“即将消亡”的爵士,就像是今天偶尔在酒吧才能看到的爵士乐一样。 今天,我们就借着爱乐来聊聊爵士,关于它的即兴,也关于它的“消失”。 一、20世纪之交:“混血”爵士,自由融合 人们常说,音乐无国界。但在所有的音乐形式中,或许没有哪一种音乐比爵士乐更加具有跨越种族、国界和性别的力量。 例如,现代的爵士乐,自由爵士(Free jazz)、融合爵士(Jazz fusion)流派的先后出现,拓展了爵士乐的边界,使其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但爵士的自由与融合并非现代才有,而是一以贯之的。 爵士乐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的美国,诞生在南部港口城市新奥尔良,音乐根基则来自蓝调(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 关于爵士和蓝调的争论一直就有,但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区分,就是蓝调是当时黑奴们以个人被贩卖的悲惨遭遇为创作灵感的音乐,因常被传达悲伤痛苦的情绪,也常被称为“怨曲”。 而爵士则不单单是黑人的音乐,这一点爵士和拉格泰姆很相似。 被誉为“拉格泰姆之王”的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他出生在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家庭,受到周围白人邻居的影响和启发,将非洲音乐中的散拍和切分的特点与端庄严肃的古典音乐相融合,就形成了颇具活力的拉格泰姆。 随着越来越多的底层非裔黑人迁徙而来,大批涌入新奥尔良。他们带来的蓝调音乐与新奥尔良的拉格泰姆等各种民族音乐融为一体,“混血”特征明显的爵士乐就此诞生。 它节奏明快、律动强烈,又带有鲜明的自我表达。在当时的情况下,是美国非裔对传统音乐的挑战和突破。 NBA职业球队犹
一曲爵士乐,半部美国史

史上最大改版!网易云音乐“反对”网易云音乐?

你好,我是青舟。 刚开年,网易云音乐宣布全新改版——这是其有史以来的最大改版。 所谓最大,不是说力度最大,而是整个思路完全“反”着来了。我认为这甚至是一场“网易云音乐反对网易云音乐”的行动,五个一级页面改动至少过半,目前分别为“推荐”“发现”“漫游”“动态”“我的”。 综合官方表述并梳理产品,我认为最主要的改动在以下三点: 1.首页(“推荐”页)全面算法化,“发现”页似乎则承担另一个首页的职能。 首页编辑资源位全面变成个性化算法,提供不同模式的音乐推荐(只保留少量位置给播客、广播)。 用了10年的首页banner位被挪到“发现”页,人工推荐的歌单、排行榜、播客节目等也同样保留一部分在这里,算是算法之外的“一个例外”,或许也是方便习惯了原首页的老用户更好接受新版。 (改版后的“推荐”“发现”界面) 2.“漫游”独立成为一级页面,“播客”成为“发现”页中的二级页面。 和前面的改动一样,“私人漫游”提权,自然也是希望提升音乐推荐的效率。这应该也是各音乐平台第一次让单曲算法推荐功能,单独占据整个一级页面。当然,三个一级页面这样分配,也意味着长音频内容的权重降低(平台此前统一命名为“播客”板块)。 3.以乐评为主体,重做社区板块(“动态”页)。 这可能是改动最多的一个一级页面,其实早期的规划也还不错,但这两三年似乎频繁折腾,甚至一度有变成“大学生笑话社区”的趋势。 新版的二级页面只有两个:关注和广场,前者是基于关注关心的人与人链接,一直比较稳定;广场页则改为动态为主,大部分动态内容是乐评属性。 官方公开信也明确地表达,此次改版主旨是“回归音乐”,且和以往平台习惯的不断做加法不同,这次改版想“-1点,离音乐近一点”,包括减少了广告。 图片 互联网平台的竞争红海中,这样逆流而上,能起到多大成效,还有待用户的验证。 不过我的确想指出,过去很长时间,网易云音乐的产品思路存在严重的问题。结合内
史上最大改版!网易云音乐“反对”网易云音乐?

kindle退出中国后,微信读书摆烂了?

作者 | 沈拂衣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岁末年初,种种APP“年度报告”都营业了一轮。 而一贯路人缘不错的微信读书,却被自家的2023年度报告推到风口浪尖。“太敷衍”“强烈要求重做”等呼声不断,网友还把它与2022年获好评的报告对比,质疑该APP产品运营不走心。 而这件事,表面看似是用户对年度报告不满意,实则也映射出微信读书“付费化”之后,与用户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 图片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如今付费会员、付费短视频已比比皆是,但阅读这块却是“免费”当道,而微信读书还是走向了“收费制”。况且它和大多数免费阅读平台不同,娱乐性相对薄弱,用户群体更圈层化,犹如长夜里的孤勇者,走的是一条“逆行”的路。 但作为难得的出版读物阅读平台,微信读书还能走多远? 一、移动阅读时代:Kindle退出,微信读书搏杀 曾经的kindle重塑了国人的阅读习惯,“随身携带的图书馆”可以说是移动阅读的注脚。 据比达咨询《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阅读市场研究报告》,2010-2023年中国国民人均年阅读纸质书数量从4.25本增加到4.81本,而电子书数量却从0.73本增长到3.35本。 图片 在用户习惯被重塑的新市场下,“数字出版物”和“网络文学”分别滋养了不同的互联网平台,前者代表是kindle背后的亚马逊,后者是掌阅晋江起点七猫番茄等一众网文APP,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唱各的戏,很有一些泾渭分明的味道。 有趣的是,2015年面世的微信读书背靠腾讯,左手数字出版物,右手网络文学,就像《倚天》的张无忌,老妈是天鹰教魔女殷素素,老爸是“武当七侠”之一张翠山,玩得好一手的乾坤大挪移。 除了依托于微信本身超大用户池之外,有多少人一开始用这个APP是为了免费薅“起点小说”的羊毛?最终就是,这帮网络文学爱好者,与后来APP沉淀下来的严肃读物受众分庭抗礼。
kindle退出中国后,微信读书摆烂了?
avatar深瞳商业
2023-12-26

国剧2023:又是一年洗牌季,优爱腾谁是赢家?

作者 | 沈拂衣 编辑 |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2023年即将画上句点,这一年的国剧,可谓是爆款与惊喜同在。 哪怕是不怎么看剧的人也听过《狂飙》《漫长的季节》《莲花楼》的大名,或多或少地吃过《人间烟火》《以爱为营》的路人瓜,而《三体》《异人之下》《鹊刀门传奇》等更让我们感受到创新打法的魅力,豆瓣甚至刷出“8分剧遍地走”的罕见盛况。 长视频平台终于熬过漫长的冬季。 去年至今,爱奇艺实现连续七个季度的盈利,2023年Q3总营收80亿,利润率同比增长4%。腾讯视频也实现全年盈利,付费会员达1.17亿,险胜爱奇艺的1.075亿。根据阿里财报,优酷线上订阅有所增长。芒果超媒2023H1净利润也有12.51亿。 恢复元气的长视频平台,各自排兵布阵起来。2023年剧集市场“你方唱罢我登场”,是从年头到年尾的一场鏖战,没有谁愿意鸣金收兵。但是否真的“春回大地”? 图片 一、国剧复兴元年?观众果断上桌,良币驱逐劣币 国剧已经很久没有今年这样的全民热度和关注度了。 尤其在“大IP+大制作”、“注水长剧”横行的那几年,尽管也偶有佳作浮现,更多的时候“国剧”与“烂剧”几乎可以画等号,观众也处于“不看,不评论”的地带。 据酷云数据,2022年全端播放量10亿以上剧集27部,2023年这一数据达到了38部之多。另外,今年豆瓣8分剧已有23部之多,远超去年13部总数近一倍,而去年的13部,已经是2019-2022这四年的巅峰成就了。 是观众佛系宽容的结果吗? 显然不是,观众反而越来越难讨好了。 图片 “观众上桌”,首先是参与剧集讨论的热情极高,光豆瓣打分数据来看,2022年打分人数在10w以上的作品有20部,2023年该数据增长到35部。 观众不止在各平台上勇于发声吐槽、抵制烂剧,充当自来水安利好剧,更能纷纷下场贡献影视二创、AI换脸、CP重组,用生机勃勃
国剧2023:又是一年洗牌季,优爱腾谁是赢家?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