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Decode
解码Decode
TMT自媒体
IP属地:未知
6关注
98粉丝
0主题
0勋章

量贩零食是不是昙花一现?

虽然被郭德纲调侃是一个连跳舞都伸不开手脚的国家,但日本在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失去的三十年”间,却贡献了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商业经验,比如零售业态。 日本的零售业态在90年代后开始趋向极致性价比消费,一大批便利店、药妆店、百元店、新良品等业态崛起。以便利店为例,其数量从1987年的7060家上升至1995年的29144家,到2000年占零售业总店数比重已经超过了50%。 渠道扩充导致品牌方为了争夺坑位,不得不时刻以新材料、新口味、新包装、新工艺等角度推出新的产品。比如在全家,每周会上新20个SKU零食品类,如果销售不达预期,便利店会在1-2周内将其下架,把剩余产品退还给品牌方或中间商。这与SHEIN赖以成名的“小单快返”模式简直一模一样。 一系列操作下来,100个新产品中能活到下一年的只有3个,而剩下的97个都流向了量贩渠道。 本质上,日本量贩业态的出现源自主流渠道的供给溢出,溢出越多量贩折扣店的供给也就越多。今天国内量贩业态的崛起,大致也是来源于此。 零食渠道自90年代至今,品牌从流通网络经销商及卖场(1990s),逐渐变革为连锁店销售形式(2000s),后历经电商的兴起(2010s),发展为量贩渠道销售(2020s)。 这其中,除了90年代初的大流通是依托少SKU强调单品突破外,其它阶段皆以多SKU、快速迭代为主要特征。与日本量贩业态的兴起,在起源上有相似之处。 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却呈现出不同的策略选择。 极致性价比+产业链提效 日本的量贩业态产业结构,最初是承接主流渠道尾货,处于链条的下游。而在国内,量贩业态对渠道身份更看重,所以在提升渠道竞争力上也更下功夫。 量贩零食在优化性价比提升产业链效率上,没有采用简单的终端打折或直接向上游寻折价办法,而是更高阶的办法:缩减产业链层级、提升单店周转、扩大规模优势。 一句话概括就是,努力提升自己作为渠道的核心壁垒。 所谓缩
量贩零食是不是昙花一现?

从宿华到程一笑,快手的关键两步

2021年那篇《快手往事:得老铁者,失天下》中作者提过一个小故事,有员工在双周会上问时任CEO宿华,为何快手不像今日头条一样做内容分类索引tab。宿华的回答尽显佛系和松弛,“我们为什么要抄一个(日活)数据不如我们的落后产品?” 故事发生的时间不详,但肯定在2017年以前。2017年7月底今日头条DAU突破1.2亿时,快手的DAU才只有8700万。 但在QuesMobile报告中,这已经是短视频平台的那波腕了。当时的短视频TOP 3是快手、西瓜视频和美拍。按渗透率计算,2017年Q3抖音以3.8%排在第四,距离第一名的快手(19.8%)差了好几个身位。 没想到也就一年多时间,曾经的小弟(抖音3亿+)不仅在月活设备数上超过自己(2.7亿+),日活也跑在了前面。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2019年春节后宿华带领一众高管去重庆调研快手和抖音的差距,感受到危机的宿华回来后痛批“松散的组织、佛系的态度”,随后快手历史上最著名的增长计划“K3战役”出炉——于2020年春节前完成3亿DAU目标, 同年9月,有员工在字节跳动的双月会上问张一鸣,如何看待快手搞K3战役。后者委婉的说“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是不对的”,顺带谈及两者的竞争: 竞争持续都会有,即便现在打败了对手,之后也会跑出来新的对手。大家要习惯挑战,不断成长。 可能是张一鸣提醒了宿华,K3战役之后的快手再也没主动提过佛系,也开始认真研究对手,甚至学习对手。 “K3战役” 抖音是快手遇到的第一次流量竞争,彼时佛系的快手在很多层面都没有做好准备,面对竞争时采取的手段更多是焦虑式防御,表现之一就是舍得砸钱。 在抖快竞争白热化阶段的2018-2021年,快手销售费用迅速增加,单季表现在2021年Q1达到高峰,每MAU花掉22.43元,后期逐渐回落至2023年Q3的13.06元每MAU。 销售费用主要包括推广及广告开支,即获客和留存用户的成本+品
从宿华到程一笑,快手的关键两步

15岁的B站,为什么别人模仿不来?

1.02亿DAU、3.41亿MAU、日均使用时长高达105分钟、1000万人一年有超过360天的时间登录、有2000万用户每月全勤,很难想象这些数字来自一个已经15岁的内容社区。 这种穿透周期的顽强生命力,让B站成为了陈睿口中的“唯一”:中国互联网平台当中唯一一个连续15年都保持高速增长的平台。 通常而言,一个内容社区的生命力来自于用户进入后沉淀的数字资产,可以是社交关系可以是兴趣爱好,当这些资产足够份量时,很难从外部攻破内容社区的围墙。 先驱者天涯和A站的问题也不是出在外部,而是内部的用户与商业化失衡。所以今天活下来的内容社区基本都靠着同一条铁律:对用户极尽安抚,对商业化谨小慎微。 但风气从去年开始渐渐转变,先是快手实现了全年盈利,随后小红书在今年初被曝赚了5亿美金;在刚刚过去的618,B站和知乎也成了电商平台的座上宾。 内容社区似乎一夜之间化解了用户与商业化矛盾,在社区调性和赚钱之间达成了了某种平衡。其中最为典型的B站,也在有序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那么问题来了,它们是如何达成的?有没有方法论? 内容社区样本 内容社区的商业化一度非常困难,原因在于平台机制和用户体验在初期会强行保护和营造社区氛围。快手2018年时商业化团队私自将信息流广告放量到70%,结果换来程一笑一顿当众批评。 这类问题,内容社区多多少少都面对过。 在初期社区氛围和商业化的确是相悖的。这个阶段社区氛围代表的是用户体验,商业化以牺牲体验为代价,最终的结果就是用户的忠诚度降低。 在这点上,B站是个特例。作为视频平台,B站始终没有上最容易赚钱的贴片广告,保留了互联网最后一片净土。这使得它的用户忠诚度一直很高,在15周年庆典上,陈睿透露2009年开始用B站的用户,至今还有68%仍然活跃在B站上。 但忠诚度高也是一把双刃剑,意味着每当B站要进行阶段性突破时,都要考虑老用户和新用户的对冲,也就是如何确保社区氛围完
15岁的B站,为什么别人模仿不来?

哈弗H6,还能做回“国民神车”吗?

今年5月,争当“有质量网红”的保定车神魏建军特意挑了一个周末,开启了一场自驾直播,座驾是当时还未发布的新一代哈弗H6。 这场直播魏建军依旧是耿直诚实人设,基本属于有问必答,哪怕是尖锐问题也来者不拒。 比如长城为什么油耗高,他说因为安全标准高,车子用料扎实,车身重;比如有人认为长城的产品矩阵会“自己打自己”,内部产品形成竞争关系,增加内耗,他说“宁可自己卷自己,也不让别人来卷你。” 但在回答“哈弗H6为什么销量下滑”时,魏建军却一反常态,直接点明“现在确实有些无序竞争,恶意竞争给行业带来了混乱,但长城是有底线的。” 言下之意,哈弗H6的下滑不是产品的错,而是行业无序竞争导致的。随后又补充了一句,“虽然哈弗H6不是销冠了,但长城不为此后悔,哈弗有一身的正义纯洁。” 这种赌气式的回答,不知道是为了掩饰哈弗H6真正的下滑原因,还是真的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恶性竞争。不管怎样,亲自上阵的魏建军都为哈弗H6拉回了一些关注。如果哈弗H6这款“国民神车”能够重回神坛,那场直播就是一个完美的注脚。 “有底线”的新哈弗H6 6月19日的新品发布会,长城十分罕见的用了近一半的时间讲行业竞争。中间也夹杂着一些鸡汤文学,比如“长城汽车愿意永远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最有力的斗士,最朴素的脊梁。” 鸡汤之外就基本是直奔主题了。一边再提恶意竞争,称“长城汽车理解的卷,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公平公正、遵纪守法”;一边又暗示某车企打价格战牺牲品质,“低价之下,岂有硬货?”顺便还好心的提醒了一下消费者,“用户只看价格低廉,长期可能付出代价。” 这种报身份证式的方式在内涵谁,可能就不言而喻了。 甚至长城汽车CGO李瑞峰在发布会上直接开喷,如果有人出老千,长城就敢掀桌子,颇有当年雷军“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气势。 车企之间互相放狠话并不罕见,如果长城想借狠话为哈弗H6造势,可能事倍功半了。在社交媒体上,网友的吐槽一个比一个
哈弗H6,还能做回“国民神车”吗?

淘天的下一个增长引擎,来自拼多多

今年一季度,淘天拿下了一个开门红。 不仅GMV和订单数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淘天口径的利润也超预期,尤其是含金量最高的客户管理收入(CMR),在GMV增长的同时也拿到了5%的同比增长,非常难得。 CMR为阿里向淘宝和天猫平台商家销售营销等服务获得的收入,包括广告费和佣金,是阿里最核心的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 但这一数据在过去几个季度,一直处于低增速或负增速状态。从2023财年Q4到2024财年Q3,阿里的CMR增速分别为-5.0%、10.0%、2.7%、0.5%。而同期拼多多的数字则是50%、50%、39%和57%,落差简直不要太明显。 焦虑的阿里也在寻求解决办法,在2023财年Q4的财报电话会上,戴珊回答CMR增速问题时的表述是,“希望更多的用户来,也会吸引更多的商家进来,未来主要是通过用户和商家规模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来驱动平台营收的长期增长。” 这种相对笼统的回答相当于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但一年后,吴泳铭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给出的答复要清晰百倍,“推进全平台营销和全平台收费是阿里正在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正在调整算法,训练模型,进行测试并使用测试数据来进一步改进服务并提高ROI。” 也就是说,阿里用一年时间不仅换了一把手和管理层,连带着战略方向也变的清晰无比。至于吴泳铭口中的全平台营销工具,应该就是阿里妈妈今年4月推出的全站推广了。 “全村的希望” 为了能让“更多的用户来”,阿里过去一年拼了命的补足用户体验。尤其是今年以来,上线先用后付、仅退款这样copy拼多多的功能,又新增了店铺标签体系,还率先取消了618预售、升级了88VIP会员权益,连带淘宝网页版/淘江湖论坛这种古早PC产品都跟着重启…… 这一系列讨好用户的动作下来,淘天的GMV、订单数均取得了双位数增涨,阿里给出的理由是“主要受购买用户数和交易频次增长带动”。 但坏消息是,淘天的利润表现也被影响了。 财报显示
淘天的下一个增长引擎,来自拼多多

AI手机,苹果又走在了国产厂商前面?

今年的苹果WWDC结束之后,尽管媒体的评价都是“没有惊喜”,但作为头号黑粉的罗永浩却异常安静,上一条“怼人”的微博还是今年一月怒斥荣耀抄袭。 反倒是马斯克连发了7条推文 ,狂喷苹果全面接入OpenAI的ChatGPT,他甚至到库克的帖子下贴脸开大,说如果库克不阻止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植入型软件,他将禁止苹果设备进入其公司,并贡献了一张被科技圈广为流传的表情包。 虽然外界也好奇马斯克为何如此暴躁,但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没有惊喜”的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上。著名果链分析师郭明錤一边给苹果敲警钟,一边不忘提醒消费者,称AI可能会是苹果区隔高低端机种的新标签。 WWDC发布会后,苹果股价做了一圈过山车,先是发布当天应声跌了2%,第二天又神奇般大涨7%。 从不满到追捧,资本市场的态度在24小时内发生了惊天反转,是投资人误会了库克吗?倒是原本乐见其成的国产厂商,仍在不遗余力制造苹果落后的话题。 倒也不是国产厂商蹭热度,主要在AI手机这件事上,之所以苹果会被评价“没有惊喜”,是因为有一部分消费者已经用上了国产AI手机。换言之,WWDC上苹果拿出来的那些东西,国产厂商都已经教育一遍市场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次苹果还能走在国产厂商前面吗? AI手机行至第二阶段 在讨论先后的问题前,先来说说AI手机到哪个阶段了。 广泛层面上,AI手机被分为App化、功能化和原生化三个阶段。简单来说,去年年初各种类chatGPT的App出现就是第一阶段,而随着OPPO、三星等厂商推出AI手机,第二阶段也已到来。 这一阶段的AI手机,如今年1月发布的OPPO Find X7 和三星Galaxy S24,带有典型的AI功能化特征:支持通话摘要、AIGC消除以及AI语音助手等。 而且在AI手机的整体思路上,各家都趋于一致:将大模型的能力内化到操作系统中,不再以显眼的AI应用呈现,而是进一
AI手机,苹果又走在了国产厂商前面?

为了直播带货,淘宝要和抖音抢“企业家”了

常年隐身幕后的老板们,可能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会变成预备主播。以前老板们不进直播间是因为恐惧镜头、不懂运营,但现在淘宝打算手把手的教。 类似服务网红明星的全托管模式,有意为自家企业代言的CEO,可以享受淘宝提供的从货盘到直播间运营一站式“保姆”服务。淘宝内部还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听起来更像综艺节目的代号——“勇往直前的CEO”。 有多少老板愿意去淘宝开播不知道,但的确有不少“勇往直前的CEO”已经在抖音带货很久了。 “失意企业家”在直播间灵活就业 在雷军以一己之力带动整个车圈老板走进直播间以前,企业家直播是带着一点悲情色彩的。 无论是身负6亿巨债的罗永浩,还是被迫转型的俞敏洪,又或者说自己“企业没了家也没了”的李国庆,这些活跃在抖音直播间的“失意企业家”,大多是本业失败才不得不去直播间灵活就业的。 这与今天在直播间春风得意、斗志昂扬的雷军、魏建军、李斌甚至周鸿祎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笼统一点划分,甚至可以直接将这些老板们分为失意派和得意派。 那些在直播间灵活就业的企业家,身上都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性:本业失败但个人或企业IP已经成型、敢于扎根而非玩票,并且有足够强大的承受能力。 周鸿祎在成为“著名”企业家IP后,一度劝诫前来讨教经验和方法的人,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不要想着做企业家网红了。 罗永浩和俞敏洪虽然为“流浪到抖音的失意企业家”验证了直播带货这条路的可行性,但也并非人人都能炮制他们的成功。 今年3月陷入崩溃边缘的高合汽车,派工程项目总监杨悦卿开直播回应市面上的一些质疑和评论,因此颇有热度。随后高合趁热打铁,让杨悦卿以带货主播的身份继续出现,获得的收入则用来保障售后。 但高合显然低估了直播带货的难度,杨悦卿首秀虽然有超过140万人次观看,最终销售额却仅有10-25万左右。随后的几场直播仅有一场达到了50-75万,此后数据则一路走低,单场直播销售额在2.5-10万之间。
为了直播带货,淘宝要和抖音抢“企业家”了

擦边的小红书,麻烦不止“男”题

2021年,小红书开始出手治理自己严重失衡的用户结构问题。在那之前,小红书的男女用户比例已经到了恐怖的1:9。 小红书的办法也比较简单粗暴,既然是吸引男性用户,干脆就从体育下手。先是成为央视奥运战略合作伙伴,在央视融媒体矩阵上拼命砸钱投广告。后又力推滑雪、短道速滑等内容,邀请运动员入驻开直播。 但体育内容有时效性,赛事时期一过关注度自然下滑,没有更好办法的小红书,又想了一个更简单粗暴的办法。在虎扑、知乎、贴吧等男性用户为主的社区,打出“超多美女尽在小红书,免费看,不花一分钱” “性感美女车模、气质美女,等你来看”的广告,主打的就是一个稳准狠。 一系列操作下来,当年年底小红书的的对外口径顺理成章的变成:男性用户整体占比超过30%。但问题是,随着小红书月活规模不断增加,这个比例却没有变化。 换言之,三年过去了,小红书的“男”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而它的麻烦也不止如此。 依然在擦边 按照小红书对外披露的数据,2021年1.38亿的月活用户中,有超过30%也就是4000多万男性用户。三年之后虽然比例未变但基数增长,按3亿MAU计算,今天小红书的男性用户大约有9000万。 小周就是这9000万之一。作为一名80后,起初他是被小红书上的各种攻略吸引,偶尔打开属于轻度用户。直到有一天他打开小红书,发现首页推荐内容的擦边现象越来越明显。 小周不是个例。小红书男性用户的首页推荐,尤其是那些刚注册的“白号”和注册一段时间但不常登录的初级用户,往往都被带有明显指向性、暗示性的软色情覆盖,甚至暗示性几乎满格的色情贴也不算新鲜。 矛头指向了小红书的运营审核。 事实上,有关小红书的内容审核制度一直是用户吐槽的对象,甚至此前在小红书涉嫌“领养送养”孩子的相关热搜里,就有很多用户吐槽小红书的审核制度。 其中不乏有亲身经历的网友在线爆料,比如“辛苦原创内容没流量,盗图洗稿的点赞上万,举报过几个涉及敏感
擦边的小红书,麻烦不止“男”题

刘涛“管住嘴”,但智己L6还是要硬杠小米SU7

在璩静以一己之力将公司送上舆论风口之前,其实有家车企的一把手也险些成为众矢之的。 事件出自上个月的智己L6预售发布会。这场发布会除了参数“出错”的PPT外,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结尾时的一段真心话也被指“严重缺乏员工关怀”: 我们的同学,(忙起来)甚至连自己小孩子的出生都会错过。 我们也有小伙伴连续四次阳,还坚守在工作的第一线。 我们有同学一狠心,把自己年幼的孩子送去了寄宿制学校。 这番言论直接将舆论的焦点从产品转移到智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以至于网友给它写的段子都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少买一台智己,就有一个员工少受罪。 可能刘涛和智己也意识到“黑红也是红”的确不好,于是在13日的发布会上,刘涛让出了主讲人的位置,也没有再主动提及小米。 只是,发布会虽不提小米,但智己L6却没改阻击小米SU7的精准定位。 输了面子找回里子 发布会前几天,有人在智己App上发现智己L6的起售价被意外曝光,为21.59万,但很快又被撤回。可能是员工的一次操作失误,但也说明智己在最终定价上直到发布会前几天还在摇摆: 比小米SU7高,是万万不可能的,只有持平或者更卷。 最终,13日公布的智己L6的5款车上市权益价为: 标准版:19.99万元 长续航版:23.99万元 超长续航版:25.59万元 超强性能版:28.59万元 光年版:32.59万元 其中最低的标准版因为有2000元抵2.2万元的限时优惠,所以将售价拉进了20万以内,怎么看这都像是为小米量身定做的。 营销上打不过,就在产品和定价上找回场子。 在L6这款车上,智己将主要的着墨点都放在了一个叫做“灵蜥数字底盘”的技术上,并且宣称L6是全国首辆拥有“蟹行能力”的轿车。 所谓灵蜥数字底盘,官方解释是通过全车三轴六自由度整车运动的协同管理,为汽车装上了“超级小脑”,可实现所有维度动态性能的联调联控,确保车辆在各种路况中都能做到极致灵动、舒适和安全。
刘涛“管住嘴”,但智己L6还是要硬杠小米SU7

AI手机,活成产业“摇钱树”

早几年出现的折叠屏没能拯救颓势的手机市场,直接证据就是去年全球出货量依旧拉胯,同比下滑3.2%至11.7亿部,为近十年来最低。 好在Q4出现了些许回暖,全球和中国市场分别有8.5%和1.2%的同比增幅,尤其是后者,在连续同比下降10个季度后首次转正。 很难说这其中没有AI的功劳。 2023下半年起,以谷歌、三星、OPPO为代表的厂商将大模型内置于智能手机中,完成从云端AI向终端AI的转变,AI手机浪潮正式开启。 IDC更是预测,2024年全球新一代AI手机出货量将达1.7亿部,占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近15%。 于是,AI就成了比折叠屏更有效的“救命稻草”,但在产业链眼里,TA更像是一颗“摇钱树”。 端侧AI能省钱 高通曾在去年9月出过一份报告,标题言简意赅——混合AI是AI的未来。 这份报告的核心是高通借大模型云端推理的“宕机”现象,再次向市场强调终端和云端协同工作的混合AI才是真正的首选。 所谓混合AI,是在以云为中心的场景下,终端将根据自身能力,在可能的情况下从云端分担AI工作负载;而在其他场景下,计算将主要以终端为中心,必要时向云端分流任务。 高通的逻辑是,类比传统计算从大型主机和瘦客户端演变为当前云端和PC、智能手机等边缘终端相结合的模式,生成式AI也将形成云端和终端结合的形式。 但这份报告的真正意图,是高通提出的两个趋势: AI算力将由现在的云端集中部署逐渐转变为云端与终端灵活分配;大模型将逐渐向终端渗透。 事实上,在高通拿出这份报告前,它的那些合作伙伴早就这么干了,而之所以跑的快,不仅是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判,更重要的是省钱。 算法交易公司Deep Trading的创始人Yam Peleg曾算过一笔账,8K版本的ChatGPT云端推理成本为0.0049美分/千token(128个A100 GPU)。以全球1.8亿日活跃用户、每人每天100千token推理需求测算,C
AI手机,活成产业“摇钱树”

Sora的最强竞争对手,来自中国

今年2月发布的Sora,先是引得业界“哇声一片”,马斯克直接表态「人类愿赌服输」;周鸿祎说借助Sora人类实现AGI将缩减至一两年。 大佬的彩虹屁不是白吹的。利用Diffusion+Transformer架构,Sora借助图像处理、空间关系、物理规律、因果逻辑等规律与知识,在十几秒、几十秒的视频中完成对现实世界的解构与再造。 但没过多久人们就发现,再多的“哇声一片”也改变不了Sora算法闭源的事实,意味着它无法复现。留给外界的是一道单选题:要么加入,要么自研。 变局 在Sora发布后两个月,大洋彼岸突然有一家初创公司,与清华大学联手,推出了一款号称“继Sora后首个完成突破的视频大模型”——Vidu。 这是中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的视频大模型。在官方介绍中,Vidu采用原创U-ViT架构,结合Difusion与Transformer技术,能够一键生成长达16秒、1080P分辨率的高清视频。 在对标Sora的性能指标里,Vidu也只有在时长和图/视频生视频上不敌。按照业内的评价,Vidu性能直接对标国际顶尖水平,并在加速迭代提升中。 从Vidu放出的官方视频来看,它几乎展示了视频大模型需具备的所有核心能力:多镜头生成、模拟真实世界、保持时空一致性、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让老外难以搞懂的中国元素。 作为“镜头语言”,多镜头生成是视频大模型的一堂必修课。现有的AI生成视频,大多都只包含了轻微幅度的推、拉、移等简单镜头,镜头语言单调而且也没什么叙事感,这是硬伤。 究其原因,是因为现有视频内容沿用的技术路径大多通过图片的插帧和拼接而成,无法完成长时序的连贯预测。 Vidu似乎没有上述问题,不仅能够围绕统一主体在一段画面里实现远、中、近景、特写等多样化镜头切换,还能直接生成转场、追焦、长镜头等效果,包括能够生成影视级的镜头画面。 AI视频生成的另一个难题是,较难突破画面时
Sora的最强竞争对手,来自中国

谁在制造小米汽车?

发布即交付的小米汽车是雷军创业以来最冒险的产品,冒险到作为高材生的他一度在微博迷信:「雷军造车,天命所归,雷字带电,军字带车」,或许是感觉天命所归这种话带有很强的运气成分,最终还是删了这条。 天命所归不如奋身独步。 55岁的雷军仿佛又回到了小米初创时的亢奋状态,但与十几年前闯进手机行业不同,如今的小米已经不再标榜自己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反而更像一家制造业企业。 “为发烧而生”“互联网思维”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已经淡出了雷军的字典,取而代之的是“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以及“不搞高的硬件利润率”。 不过有一点仍旧没有变,无论是手机还是汽车,在上市初期产能都是小米的掣肘。 多家市场调研机构和分析师们预测,小米今年会卖出去的汽车数量只有9-10万辆。之所以这么低,主要还是产能受限,一期工厂只有15万辆/年,确实造不出更多。 所有人都在期待小米产能提速,包括SU7的供应商。 谁在受益? 今年1月,小米特意发了一条辟谣微博。大意是关注到网上一张关于小米汽车产业链的图片,发现其中至少50%完全错误。“对此漏洞百出的信息汇总,以及对公众、投资者带来的误导,我们深感不解。特此澄清。” 后来证明网传图片实际上是证券软件公司所谓的“研究成果”,目的是带动主题炒作,类似“特斯拉概念股”“华为概念股”的套路。 那时小米汽车还未发布,想蹭热度是有操作空间的。现在就不行了,“含米量”更高的供应商名单已经有了。 前不久,交银国际就基于小米汽车五大核心技术,梳理了一下主要供应商。 这份名单有两个特征,一是除了电池、底盘和摄像头外,小米在每个环节都基本只挑选了一家供应商,原因或为订单量和供应链成熟度还都不够,还没有办法在汽车供应链上培养二供、三供;二是小米在国产供应链可以满足条件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国产供应商或小米之前投资的汽车产业链公司。 核心技术1:超级电机 小米一共披露了两款电机,已经量产上车的V6和
谁在制造小米汽车?

比亚迪的阳谋:荣耀版与它的特殊使命

今年2月,比亚迪率先打响了本年价格战的第一枪,除了官方指导价7.98万元起的比亚迪秦Plus和驱逐舰05荣耀版,各车型荣耀版均有1-5万元不等的降幅,随后引发了一连串的车企大乱斗。 同行们如临大敌,比亚迪却笑着数钱。上市一周,秦Plus DMi、驱逐舰05销量同比大增763%和1149%。 其实去年比亚迪已经借冠军版车型搞过一次价格战,但那次是以跟随者的姿态。2023年6月宋Plus冠军版推出时,长城枭龙/枭龙MAX、吉利银河L7和长安深蓝S7等友商竞品均已出牌。 而今年荣耀版的秦、汉、唐、宋、元等主力车型,在短短两周内迅速完成调价,不仅是行业首个出牌的厂商,还将主销车型进一步下探到7万+价格带,目标再明显不过——进一步出清合资燃油车。 这也是市场上一轮的主要认知,而随着时间进入4月,以及DM5.0将要发布,市场也幡然醒悟,比亚迪的降价其实另有所图: 借“以价换量”快速出清合资油车份额后,给2024新品大年的后续新款车型拉开价格带空间,才是真正所指。 荣耀版“抬轿子” 先确定一个大前提:比亚迪今年的荣耀版车型本质上是上一轮产品周期的尾声。 比亚迪2021年推出第四代DM-i系列车型,2022年未进行改款,2023年的冠军版和今年的荣耀版同样是改款,也就是当年新款而非换代,其中插混版车型仍基于DM-i(DM4.0)架构,并非2024年主力新品周期产品。 而外界传闻首款DM5.0车型秦L将于4月上市,意味着比亚迪的新品周期即将到来,原有搭载DM-i的插混车型将逐步迭代至DM5.0系统,如只差官宣的秦L和海豹06,以及宋、唐、汉、驱逐舰等现款插混车型也大概率会升级。 在此情况下,比亚迪2月打响的这波价格战,其目的就不仅仅是荣耀版车型带来的短期销量提升,而是为新品周期“抬轿子”——更好的销量及单车利润持续性。 以秦系列为例,这一代秦Plus车型自2021年上市来便不断调整指导价
比亚迪的阳谋:荣耀版与它的特殊使命

李彦宏给AI开发者搭了一把梯子

1725年,法国的纺织工人Basile Bouchon发明了一种织布机,可以根据送入的穿孔卡片指令编织图案。打孔的是“1”,没有打孔是“0”。这几乎是最早出现的二进制代码,虽然此后执行的机器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代码的基本构建块却就此延续了下来。 三百年后,编程已成为改变世界的无形力量。今天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办公室的自动化系统甚至工厂的智能制造,它无处不在。 但AI浪潮的席卷速度,不仅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场技术革命,也让编程有了另外一种可能——按照李彦宏的说法,大模型和生成式AI将彻底改变开发者这个群体。 而在这背后,是百模大战后徐徐铺开的AI原生应用建设,以及在这关键的赛道上,中国企业已经率先站上了起跑线。 AI原生应用开发,没那么复杂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发展出超过600门的编程语言。从语法简单只有32个keywords的C语言,到以但丁《地狱》中第八层地狱命名的Malbolge(第一个程序花了两年时间才被写出来)。 但无论是哪种编程语言,开发者想要创建程序就要敲下海量的代码。随着代码量越来越大,程序开发工作也变得无比繁杂。 例如Windows 95只有1500万行,Windows XP为3500万行,而目前程序员写出来的最大软件是Google在线服务,大概是20亿行代码,大概是一名程序员正常发量的13000倍。 而当前正值移动互联网转向AI时代,按照李彦宏的观点,AI时代需要100万量级的原生应用,趋近2021年手机App总量的三分之一。 如果参考支付宝仅2019年一年就增加了4亿行代码(相当于80个魔兽世界)的话,AI原生应用需要程序员敲下的代码量可想而知。 而且AI原生应用在逻辑上完全不同于Native App,需要以AI为出发点,将AI作为核心驱动力,重新设计和构建应用。 不久前,一位开发者在论坛上发布了一则AI原生应用速通指南,虽然开发流程只有5条,但对于开发
李彦宏给AI开发者搭了一把梯子

小家电出海指南:内练产品,外扩渠道

过去几年,小家电的日子并不好过。高光时刻被定格在2020年上半年,在家电市场同比下降14.13%的情况下,小家电却以线上780亿元的零售额,同比上涨12.4%。 但自那以后,小家电就开启了连续三年的下坡路,一路从小红书的“精致生活”沦为二手平台的“闲鱼之王”。 到2023年1-9月,小家电整体零售额仅剩388.6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线上同比降9.9%,线下同比降8.9%。 在国内消费趋弱内卷严重的环境下,迈向海外就成了小家电维持增长的必要举措。 在这个过程中,代表着环境电器、厨房小家电与清洁电器三大方向的Vesync、小熊电器、石头科技三家公司,在出海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功。虽然所属的细分行业不同,但是在其出海成功的背后有着共性原因: 从产品层面打造爆款入局后横向铺开多SKU,在渠道上通过线上亚马逊渠道进入市场后发展兴趣电商与线下渠道。 总结下来就是八个字——内练产品,外扩渠道。 产品:爆款入局,多产品扩张 复盘小家电在国内的走红史,不能将其简单归结为颜值经济的胜利,背后对供应链和爆款法则的灵活利用,也是必备的先决条件。 依托这套打法,小家电在国内极度内卷的产业环境中,逐渐摸索出一种满足“小需求”的突围能力。 “小需求”一旦被满足,在最初可能意味着成功开拓出一个新品类,像2017年九阳与摩飞推出的便携式榨汁机,甚至更早时候小熊电器推出的酸奶机,皆是如此。 到后来,这种“小需求”越来越难挖掘,厂家就不得不在存量需求上做文章,这其中免不了过度开发,比如纯米为一款电饭煲开发了3000种加热方案,用户一键扫描识别米种,由电饭煲智能给出最佳加热方案,但有的家庭可能一年也不会换大米的牌子。 不过,这种敢想敢干的能力也使得小家电品牌在做海外市场时,更关注能满足哪些细节需求,并有针对性的加入到产品本土化当中。 比如Cosori空气炸锅针对欧美人食用油炸肉类的习惯,开发了精准控制温度曲
小家电出海指南:内练产品,外扩渠道

折叠屏手机的2024:减重与升维

从2019年三星发布Galaxy Fold算起,折叠屏手机已经走过了四年。但在销量上,折叠屏依旧是一个小众细分赛道,2023出货量预估1590万部,市场份额仅占1.4%。 惨淡的销量成为折叠屏被看空的直接依据,尽管这些人忽视了过去四年的逆势快速增长。 作为Android手机阵营最昂贵也是最激进的一次冒险,过去四年里不仅“华米OV”先后下场,谷歌也于去年加入,甚至“非洲之王”传音也推出了折叠屏产品。 随着新品越来越多,折叠屏手机也逐渐找到节奏,机身轻薄化、价格亲民化以及更符合折叠屏的产品创新开始出现,都在奠定折叠屏手机被更多人接受的基础。 但问题是,没有人能给折叠屏进入大众市场一个准确的时间表。也就意味着,折叠屏在跃过安全线之前,仍需要黑暗中一边摸索一边等待黎明。 折叠屏如何“热辣滚烫”? 几乎所有推出折叠屏产品的厂商,都在产品迭代上将“减重”视为最大优化之一。 作为对比,重量为240g的iPhone 14 Pro Max喜提“半斤机”称号,而同年发布的折叠屏手机vivo X Fold重量高达311g,重的不是一星半点。 艾瑞咨询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折叠屏手机用户硬件诸多痛点中,“整机沉,持握易累”被选择最多,达到了22.2%。 可见,都2024年了用户仍在期待折叠屏来一次“热辣滚烫”。 好消息是,从核心规格参数的变化情况来看,折叠屏手机的确在努力,而且效果显著: 2021年至2023年Q3,市场上横向折叠屏手机的平均厚度由15.1mm减薄到了11.1mm,平均重量由289.2g精进到了252.8g。 但折叠屏手机的内部结构及零部件要比直板机复杂得多,轻1g薄1mm都比后者要难得多。想要实现极致的轻薄,必须从整机设计、基础材料到制作工艺全面突破,才能打破折叠屏厚重的掣肘。 刚刚发布的vivo X Fold 3,折叠厚度已经做到
折叠屏手机的2024:减重与升维

在拼多多,看见“品质烟火气”

这一届年轻人开始流行“反向消费”模式,不再轻易为高昂的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平替”产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反而是另一种的消费升级模式,在精打细算的同时,追求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正如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中写道:“人们追求的是能让人生和时间充实的消费,而不是耗费人生和时间的消费。” 在这股“反向消费”的潮流里,拼多多成了用户的心头好,无论是打工人,还是退休的大爷大妈,亦或是小镇青年,一个个梦想中的乌托邦,通过拼多多变成了现实。 这一趋势,在拼多多的业绩上也有了直接体现。拼多多最新财报显示,集团2023年全年营收为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为600.265亿元,同比增长90%。 毛孩子的乌托邦 此前在大厂工作的小杨,基本很难按时下班。从体检报告来看,严重的不规律作息,身体已垂垂暮年。去年被优化后,小杨看着家里两只委屈巴巴的毛孩子,决定gap(间休)一年,调整身体状态的同时,多陪陪毛孩子。 但是不上班就要面临收入骤减的情况,小杨将公司给的赔偿金严格分配,来支撑自己与毛孩子的生活。本来以为要一块过上消费降级的生活,但调慢了生活节奏的小杨,却感受到了拼多多百亿补贴活动的美好。 去年双十一期间,拼多多百亿补贴通过“单件立减”“天天折扣”等活动,以双重补贴福利圈粉了小杨。仅在宠物用品领域,就有超过100个宠物粮、宠物用品等品牌参加了百亿补贴和多人团活动,比如素力高、欧恩焙、K9 natural、法米娜、百利、巅峰、海洋之星等品牌。 在拼多多上购买的宠物吃玩穿用品 她提前做好功课后,一次性囤够了毛孩子们的大牌狗粮、零售、白菜价的玩具等等。正是拼多多每天都会推出多个限时秒杀活动,毛孩子们的吃喝用穿,甚至比之前还要好。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拼多多天天都是“双11价”,更重要的是,质量过关,所以小杨每次给毛孩子们采购时,都会顺带多买一些狗粮、垫子,不
在拼多多,看见“品质烟火气”

有多少人想和AI谈一场“电子恋爱”

孤独是一种状态与感受,看起来无法量化,也无法被彻底满足,于是人类会尝试寻求科技的帮助,找寻寄托——一如电影《Her》里的Samantha。 《Her》上映十年后,剧中情节如今已在现实社会上演。 2023年,一名男子闯进Character.AI创始人沙泽尔的院子,手中攥着一块写着“释放waifus”字样的白板。 waifus是Character.AI平台上的一个人设来自色情漫画女主角的定制聊天机器人,该男子经常会和waifus一连写数个小时的“爱情小作文”,直到沙泽尔给waifus添加了一个阻拦色情内容的过滤器。 类似的魔幻情节还发生在Reddit上。一位用户迷上了论坛上一位名叫克劳蒂亚的黑发美女,直到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克劳蒂亚”其实是两个计算机专业学生鼓捣出来的“恶作剧”,目的是想看看AI美女能否骗到人。 对于和AI谈恋爱这种事,在中国还发生过一个拙劣版本——2020年全网热议的“假靳东”事件:家住江西、年过六旬的黄阿姨,一登录短视频平台,这个用AI合成的虚拟靳东就会对她嘘寒问暖,甚至许诺给她一套房子和100万。 事实证明,无论渣像素的假靳东还是高清的“克劳蒂亚”,都没有逃过群众雪亮的眼睛,但令人后怕的是,随着技术发展,没准有一天杀猪盘都会AI化。尤其是,当AI开始以情感陪伴为落地场景后。 人性的空子 2013年上线的《黑镜》第二季中,有一集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利用意外身亡的男友在社交网络上留下的大量数据,重塑了一个模拟男友人格的AI。 短片中的人造人几乎还原了男主人公生前最美好的一面,温柔体贴幽默绅士。但爱就是爱,存不下虚伪与替代,也经不起任何推敲。所以最后,他和那些照片一样,留在了阁楼。 与《黑镜》的故事类似,2015年Eugenia Kuyda为了纪念自己死去的挚友,利用自己在科技领域的背景,根据挚友生前留下的痕迹,搜集共计三千万余条信息生成了一个数据库,创造了一
有多少人想和AI谈一场“电子恋爱”

戳破一个阴谋论:直播电商其实做大了实体经济的蛋糕

在直播电商挤压实体经济这股谬论歪风吹起来之前,为线下店铺利润不理想“背锅”的其实是传统的货架电商。后来消费者们慢慢发现年年上涨的地租才是线下商铺最大的“赢家”时,相信“一铺养三代”的房东们也就结束了“躺赚”。 换到当下的舆论场也是一样的道理,直播电商顶了货架电商的“锅”。只不过,因为极少数超头主播引发的舆论危机,将直播电商平台上大量来自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埋头苦干的中小商家卷了进来,着实有点冤枉。 当然,舆论的争议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电商真的分走了原本属于实体经济的蛋糕吗? 为什么说直播电商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 去年“双十一”刚开始没多久,一条“直播电商将在杭州被关停”的谣言就迅速发酵。杭州官方火速出面辟谣,才没有让舆论愈演愈烈。 而一条假之又假的谣言,之所以能引发关注,说到底还是这些年电商与线下商业之间的争议始终牵动广大消费者的神经。 不久前,广东电视台的新闻评论栏目《财经郎眼》专门做了一期内容,邀请学术界、产业界的嘉宾和消费者一起,探讨直播电商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节目最终讨论的结果是:直播电商就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并且能助力做大实体经济这块大“蛋糕”。 直播电商是在“脱实向虚”吗?首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外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杨虎涛分解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分别是什么。 他指出,过去人们狭义的理解实体经济就是制造业,其实一切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部门都是实体经济。也就是说,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线下商铺是实体经济,仓储物流是实体经济,直播电商同样是实体经济。 并非所有跟互联网沾边的就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更多指向类似股市里的雪球产品等庞氏金融游戏,这类依靠资金空转却不创造实际价值的行业。 顺着这个思路再去看直播电商、AR、VR、云计算这些新产品和新技术,就会发现它们其实是披着数字外衣的“现代服务业”。换言之,它们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 如果把视角聚焦到
戳破一个阴谋论:直播电商其实做大了实体经济的蛋糕

车企自研电池,就能打破控制权“魔咒”了?

毫不夸张的说,新能源车企的半条命是动力电池给的。(理想的半条命是油箱给的) 仅从成本占比来看,虽然发动机和电池都是成本大项,但传统燃油车中发动机占比约21.4%,而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能达到39.4%。 不过对车企来说,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 燃油车时代的致胜法则是发动机由车企拥有,不存在被上游卡脖子的说法。但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核心的电池不仅成本更高,而且自己还说了不算。 电池行业的高集中度,导致整车厂的电池供应被少数几家企业控制。2023年中国电池和新能源汽车行业的CR5分别达到87.3%和61%,剔除比亚迪后,电池行业前四份额60.1%,新能源汽车行业前四份额26.1%。 其中,宁德时代又是绝对的头部企业,供应了特斯拉、理想、问界、蔚来、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企业一半以上的动力电池。2019-2022年宁德时代市场份额一度超过50%,之后略微下滑至去年的43.1%。 为了打破这种控制,车企自研电池就是一个必选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10家国产车企开始自研电池。其中除了零跑、岚图等少数车企在自研之余选择外采电芯,比亚迪、广汽、上汽、吉利、长城、蔚来等多数车企,均选择了从0到1的全产业链布局,比亚迪、广汽等巨头甚至还布局了上游原材料领域。 那么问题来了,新能源车企撸起袖子搞电池自研,就能打破控制权“魔咒”了吗? 为什么自研? 马斯克提出过一个 “**指数”:用零件的价格除以这个零件所需原材料的成本。数字越大,代表这个零件 “越**”,要么中间环节太多,要么制造效率太低。 2007年,马斯克查询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电池材料价格后,算出电池的 “**指数” 是7:当时每kW·h电池的锂、钴、镍等材料成本只有82美元,但锂电池售价却超过600美元。 于是给电池降本就成了特斯拉的第一要务,如今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自研电池的行列,首要目标也是降本。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经历爆发期后价格战
车企自研电池,就能打破控制权“魔咒”了?

去老虎APP查看更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