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消费长视频内容,已经变得没有耐心。iPhone提示我上一周日均刷抖音接近2个小时,我沉浸在一条条新闻热点、进球集锦、搞笑段子、综艺花絮中不能自拔,一小方屏幕完全调动着我的喜怒哀乐。 与此同时,我差不多小半年没再看过一部电影,爱奇艺的浏览记录显示,好几部电影、纪录片都只播放了几分钟就被我关掉了,而前几年我还保持着每周看一部电影的习惯。 表面上是习惯的改变,背后可能是能力的退化,即对动辄1小时以上的电影、纪录片、访谈节目心生抗拒和打开无能。原因是什么呢?可能短视频产生多巴胺,而长视频产生的是内啡肽。 2. 多巴胺和内啡肽都是体内产生的神经激素物质,区别在于多巴胺是奖励机制,内啡肽是补偿机制。多巴胺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事情,抖音上一条条碎片化的信息,产生的就是多巴胺,通过长期数据交互你看到的短视频越来越接近我的个人偏好,持续的high点让我从无聊到兴奋到上瘾,我对这种多巴胺带来的快感欲罢不能,直至成瘾。 “投入-奖励”的机制本身并没有错,但多巴胺更容易被即时奖励激发,典型代表就是短视频、游戏或者高热量美食。不过多巴胺另一个典型特点是边际效用递减,同样的投入带来的奖励只会越来越少,所以常常深夜刷完一个小时抖音快手后,换来的是无尽的空虚和失落,甚至还伴有焦虑。 而内啡肽是补偿机制,不需要强烈的动机,它会补偿我们为一些事或物所付出的努力,并带来持久的满足和幸福感。我们打开一部电影或者纪录片时,需要熬过冗长的前奏和铺垫,甚至需要一些理解门槛,才能渐入佳境沉浸其中,电影或纪录片一般不能带来即时反馈,不会30秒给我一个兴奋点,它的反馈周期可能需要观影结束后才会有所获得,一旦获得就是长久的满足和幸福。 所以常常我们会有一种感受,观赏完一部绝佳的电影作品后,会带来持续的心流。这是短平快的游戏和视频所不能带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感”的价值。 3. 透过现象看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