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印钱救市?NIOZM追高作死?错误且顽固的投资认知!

易贝资讯
2020-09-03

易贝资讯为一家港股、美股、现货等板块的三方资讯与策略平台,易贝资讯放眼全球,把最有深度的,最有价值的内容带给客户。

本篇文章内容由易贝资讯合作渠道提供。

上易贝,观世界。

欢迎下载易贝资讯APP

大家好,欢迎来到易贝资讯。最近有很多人问关于Zoom、NIO、特斯拉这类暴涨股的看法,还有一些人很是好奇美联储及美国大选对于美股的未来走势的影响。

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妨碍我们赚钱的往往不是知识的匮乏,而是对于投资的一些错误且顽固的认知,这些错误的认知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定,使我们错失机遇或者承受亏损。

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那些多数人笃信的却是对于市场的错误认知,看看是哪些罪魁祸首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阻碍着我们的成功。

第一个误区:美股上涨是靠美联储印钱?现在市场上很多人都认为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就等同于印钱,比如说美联储今年3月推出7000亿美元的量化宽松政策,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印了7000亿美元的钞票。

稍微懂一点QE的人会说,这钞票不是直接印,而是美联储拿钱去买债券,然后这些钱就流入了市场。这么多钱流入市场,别的地方收益太低去不了就都进了股市,那这股市它能不涨吗?这其实是个彻头彻尾的误区,然而这套理论以讹传讹,现在就变成了市场上的主流思想。

每次谈到价值投资,总会有个别人留言,美股哪有什么价值?全是美联储蓄的水。更吊诡的是,不仅仅是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这么认为,很多知识类的财经博主,甚至是所谓的财经专家都搞不懂事实真相。

要想了解事实的真相,我们就必须了解真正的量化宽松政策是什么样的。量化宽松政策简单讲,确实是美联储去找美国的商业银行买债券,但并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用钱买或者说用现金买,而是通过打欠条的方式从银行手中换取债券。

这个操作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美联储扩充资产负债表,又叫扩表,这个欠条就叫做银行储备金。一般情况下,美联储并不会主动地还这个欠条,银行也不打算找美联储要。看到这儿肯定有人纳闷儿了,这不是美联储空手套白狼吗?对银行有什么好处?

这其实是一部妙招,美联储是在08年首次应用这套骚操作的。众所周知,08年美国遭遇了严重的次贷危机,美国的银行因为持有大量的次级贷款,流动性出现了很大问题,说白了就是银行借不出钱了。

这时美联储从银行手中接管过来大量的次级贷款,然后作为回报,美联储给银行们打了大量欠条。别小看这个骚操作,虽然没有现金的交易,但它却让银行财报中的那些不良资产,一夜间变成了美联储的欠条,一种无风险的优质资产。

而且美联储还会按时给银行支付欠条的利息。至于银行手中的这些欠条,也就是银行储备金是如何具体帮助银行提高流动性的,这个不是重点,咱们今天就不介绍了。

08年美联储就是靠着这么一套骚操作成功帮助美国摆脱了金融危机。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这套骚操作竟变成了一个双赢的结局。商业银行们解决了当时迫在眉睫的流动性危机。另一边看似吃亏的美联储,手中的次贷最终在长期的自我消化下竟然也实现了盈利。

那么你说这里面跟印钱有关系吗?也不是完全没有。当美联储买来的次级贷款发不出利息的时候,美联储就不得不印钱给银行们发欠条的利息。但是比起2万亿的整体QE来说,这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说美联储印钱印钱,但是这十年来美国的通货膨胀却一直维持在低位2%附近,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印钱数量远不及人们的预期。另外,快速增长的美国经济消化了多印出来的美元。

了解了量化宽松的具体操作,你也就明白了市场上的那些所谓美联储印钱救市的言论都是名不副实了。至于什么全球人民为美国人买单,美元霸权、欺凌全球经济的说法,不能说一点儿都没有,但也绝对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刻意夸大了。

其实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银行的流动性,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确实会利好股市,但也绝不是美联储印钱进股市那么夸张,美联储也并不会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股票。2020年的这次量化宽松不仅解决了银行的流动性,更重要的,它还缓解了美国政府的赤字问题,这个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所以就不展开讲了。

如果你看懂了真正的量化宽松政策,再联系到昨天的股市,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出现了。如果美联储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印那么多钱,那现在的股市上涨还合理吗?这个问题就留给各位看官自己思考了。

第二个误区:炒股最重要的是入场时机。最近很多粉丝问说自己很看好这家公司,但是股价太高不敢进,担心成为韭菜。类似的情况在前天Zoom大涨时也不断涌现。很多人问现在上车还来不来得及?现在追高是不是送死?

实话讲,我对这两家公司研究不深,所以也不好给出公司的具体看法。但我能深切地感受到股民心中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股民对于追涨杀跌这个词的过度解读。并且从过度解读中又衍生出了很多毫无根据的投资理论,却又被很多股民奉为信条。

比如最经典的不要追高股票等回调的时候是最好的买入时机。多少人是好不容易看好一只股票,结果等回调等回调却越等越高,最终错过大把的赚钱机会。更糟糕的是,即便最终等到了回调,股价开始下跌,你就真的敢入场吗?是不是耳边又会响起那句下跌时入场就是接飞刀?

再比如暴涨过后一定有暴跌,所以追高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反而是做空的好时机。昨天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让我十分震惊的故事。他有个客户Zoom出财报前做空了100万美元的Zoom正股,结果财报后Zoom大涨40%,这位大哥一天就亏了40万美元,账户内又没有那么多钱,搞的银行员工追着他屁股后面要债,也不知道是谁给他的勇气。

其实追涨杀跌本来说的是对于公司价值完全没有理解,单纯看股价的涨跌,靠情绪做决策的行为。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人们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只要长得快、长得高的股票就压根儿不敢买。在我看来,投资股票保持警惕是有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个人认为是要果断。

我曾经也在投资上犹犹豫豫,总想找到最佳的入场时机,也因此错过了很多机会。后来实践多了才明白,投资哪有什么最好的时机,分析完一只股票看好了就应该果断入手,只要有完善的应对方案,就不担心会有控制不了的亏损。

而这个应对方案也并不困难,就是投资股票的基本功-设置止损点,也就是说你做出了买入决策,最差也就是亏到止损点。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你少赚的钱可就不知道是多少了。市场是不会停下脚步给你第二次机会的。

下图为1980年如果你投资10000块钱S&P500到2020年,在各种情况下你的收益表现。如果你一直持有,现在10000块钱就会变成69.7万美元。如果你错过了5天美股最好的收益日,便会少赚26.5万,变成43.2万美元。如果你错过了50天美股最好的收益日,你便会少赚64.9万,仅剩4.8万美元。可见果断的早做决定对于投资的重要性。

投资本就是一件长期的事,如果你用长期思维去思考投资,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比如NIO当前股价20美元,你可能现在还在纠结是等到19美元买入还是17美元买入,假设NIO真如你预期的那样,是一家经得起考验的好公司,那么当NIO股价50美元的时候,现在的纠结就变成了一件无关紧要的事。

但如果你因为现在的纠结。错过了潜在的大把上涨机遇,那就太可惜了。当然这并不是让大家无脑追高,所有的这些都是建立在一件事的基础上,那就是你通过独立思考和分析,长期看好这家公司。

可能有人会说,我对于自己的分析不自信怎么办?没关系,其实分析的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果断的行动和事后的思考。通过独立思考做出的决策,不管正确与否,都能帮助你下一次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判断。什么都不做,亏损的就不仅仅是潜在收益,还有你在投资上继续进步,赚更多钱的机会。

第三个误区:美股背后最大的庄家是美联储。已经有不止一次听观众或身边朋友跟我提及这个谣言了,很多人还把这个谣言说的有理有据,神乎其神。什么大盘要跌到支撑点,美联储就出来放话刺激经济,还拿出K线做证据。什么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跟特朗普是一头的,齐心协力保股市就是为了保大选。

这个谣言本身很好粉碎,你只要去美联储官网查看美联储的职责和目的,谣言就不攻自破了。美联储和美国政府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机构,总统是无法干涉美联储做出任何决策的。

另外美联储的主要职责是稳经济,其中包括控制通货膨胀、失业率一类,稳股市压根儿就不在美联储的绩效范围内,美联储坐庄股市就像一个公司会计偏偏要操心产品经理卖多少货,这显然不合理。

然而这么好攻破的谣言,为什么就是有人深信不疑呢?这还要归因于人们对于阴谋论的情有独钟。阴谋论的一大特点就是它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因而传播他的人总能够理直气壮,不怕别人质疑。你跟他解释美联储的职能,他就会说你幼稚,人家背后的猫腻你看不见也搞不懂。

既然是阴谋论,那我自然也没办法证伪,我也没有证据证明他们背后没有暗箱操作。不过我个人的经验告诉我,什么美联储坐庄,等大盘要跌破支撑点的时候放消息这种事,是不太可能的。

你想想美联储都是一群什么人?全美最有名的经济学家,他们这帮搞学术的人最看不惯的就是技术分析这类的短线分析,不信你去查查关于Technical Analysis的学术论文,结果是少之又少。

你跟我说,这么一帮全美最牛的经济学家,天天坐在小会议室里不干别的,就看股票K线,研究怎么不让股价跌破支撑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不过话又说回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确实是真想让美股涨。如果你说他是庄家操纵股市,我还真信。至于美联储和特朗普是一头儿的,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大选这个言论,这里头就留个悬念。

如果你喜欢易贝资讯的内容,别忘了点赞、关注和转发哦,谢谢大家。

有兴趣讨论国际金融形势以及易贝跟单的朋友,可发站内信

分享我的交易策略
交易策略分享,说一说自己在交易中的那些神操作吧,你的idea说不定价值百万!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