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tone
2020-07-24
能介绍几个公众号不?
再这么玩两年,券商报告就真的没有任何人看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946046667,"tweetId":"946046667","gmtCreate":1595542452959,"gmtModify":1704209369958,"author":{"id":7436355058528383,"idStr":"7436355058528383","authorId":7436355058528383,"authorIdStr":"7436355058528383","name":"sstone","avatar":"https://static.laohu8.com/a2ef96287a98200bc77833c9636ed4a9","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3,"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能介绍几个公众号不?</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能介绍几个公众号不?</p></body></html>","text":"能介绍几个公众号不?","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946046667","repostId":1158165129,"repostType":4,"repost":{"id":"1158165129","kind":"news","pubTimestamp":1595514215,"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58165129?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0-07-23 22:23","market":"sh","language":"zh","title":"再这么玩两年,券商报告就真的没有任何人看了","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58165129","media":" 互联网怪盗团","summary":"两个星期前,周期天王·尼古拉斯·金涛在多年前写的一篇宏观经济研究报告又在朋友圈刷屏了——金涛天王竟然在2006年就预测到了2020年的“虚拟经济大繁荣”以及“中国股票大牛市”,让很多人叹为观止。当然,","content":"<p>两个星期前,周期天王·尼古拉斯·金涛在多年前写的一篇宏观经济研究报告又在朋友圈刷屏了——金涛天王竟然在2006年就预测到了2020年的“虚拟经济大繁荣”以及“中国股票大牛市”,让很多人叹为观止。当然,金涛天王的研究一直是媒体报道、朋友圈转发的热点,他的水平不需要通过这一篇报告来证明。虽然我一直没搞懂康波,但是对金涛天王的研究一直很信服的。</p>\n<p>问题在于:周金涛已经去世快四年了,他已经属于“前辈”券商分析师了。而且,目前还具备一些公信力、得到大部分投资者和专业媒体认可的券商分析师,几乎全是宏观研究领域的——大部分是宏观,小部分是策略。</p>\n<p>行业分析师呢?无论是周期性还是成长性行业,市场还信任谁?上市公司还认可谁?你的朋友圈还转载谁?谁的研究观点还能引发大批专业人士的共鸣,谁的研究成果还能真正改变行业、驱动市场?</p>\n<p>几乎没有。可能有那么一两个、四五个吧,但是绝大部分券商分析师(卖方)的研究已经没人看了。既没有市场影响力(对买方的),也没有专业影响力(对自己研究行业的),更没有大众影响力(对广大吃瓜群众的)。没人看,没人听,没人信,甚至没人理解。Nobody cares at all.</p>\n<p>我这里说的可不仅限于A股的卖方(中资券商),港股、美股的卖方(外资投行)也一样。就算在研究中概股的时候,也很少有人真的拿投行报告当一回事了——大家一般只是看看他们的EPS预测,因为那很可能来自公司管理层的指引。至于报告本身的观点和逻辑……Who would fxxking care?</p>\n<p>先搞清一个事实:我们究竟想从卖方分析师(无论中资券商还是外资投行)的研究当中,获得什么知识?答案似乎是一目了然的。</p>\n<ol>\n <li><p>直接指导投资操作,例如该买什么股票,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p></li>\n <li><p>了解行业及公司逻辑,作为综合知识储备库的一部分;</p></li>\n <li><p>对于市场突发情况或临时热点进行及时的解读。</p></li>\n</ol>\n<p>在这三条当中,很显然,第一条你是不能指望卖方分析师的。如果一个分析师真能“直接指导”你买卖股票,那他要么可以自己炒股赚大钱,要么可以自己开私募基金赚大钱。何况,为了维护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卖方分析师给大部分公司都是“买入”或“增持”评级——如果你真信,那你就应该在任何价位买入任何股票,这种滑稽的投资策略显然是不能赚钱的……</p>\n<p>第二条本来应该是卖方分析师的主要任务:产生论点,并为自己的论点准备论据。论点不对不要紧,只要逻辑有价值,或者论据有价值,那么读者就会有所收获。金涛天王的预测不是每次都对,但是他的“康波理论”启发了很多人;玛丽·米克当年在卖方推荐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死了,但是她的《互联网报告》至今还被人传阅。遗憾的是,现在的卖方分析师已经无法承担这个任务了。</p>\n<p>绝大部分卖方的首席分析师不会亲自写报告。越是资深的分析师,就越是只“动口”(路演、电话会议)而不“动手”(写报告、调模型)。问题在于,如果你去听过他们的路演,就会发现内容其实也谈不上有多深刻,绝大部分是大路货。现在,市场对于卖方的要求已经降低到了“具备常识”,就算这么低的要求还是有人达不到。</p>\n<p>第三条也是卖方分析师比较重要的任务,但是也越来越做不好——如果你对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缺乏常识,那么你能对突发事件做出多深刻的解读呢?很多卖方的“事件点评”,无非是把新闻抄了一遍,然后加上一些不痛不痒、正面反面都有道理的口水话,凑个几百字、一千多字也就完成KPI了。</p>\n<p>平心而论,卖方研究水平的下降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监管要求、商业模式变化、竞争环境改变等各种各样的原因,A股卖方研究从来没有进入过真正的“平衡状态”,永远在动荡,也就永远没法沉下来;欧美等发达市场的卖方研究则在监管趋紧的格局下不断衰落,已经吸引不到第一流人才了。最近几年只是愈演愈烈而已。</p>\n<p>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外卖方研究的水平都在不断下滑、无法给市场贡献价值,那么它们为什么还能存在到今天呢?为什么还是会有一些人(虽然数量越来越少)会关注卖方研究呢?</p>\n<p>原因有两个,或者说,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p>\n<ul>\n <li><p>第一,<b>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前,</b>卖方可以扮演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传声筒”,调节市场预期,或者代替上市公司说一些不太适合直接说的话。</p></li>\n <li><p>第二,<b>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前,</b>详细、可靠、有时效性的专业研究是非常稀缺的;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上市公司,想持续、深入地了解行业,只能依靠卖方研究了——就算卖方研究的质量不高也得忍着。</p></li>\n</ul>\n<p>关于第一点,举个例子:某上市公司觉得自己下个季度的业绩要滑坡,肯定达不到市场预期;但是它不想发个公告说“我的业绩完了”,而且业绩究竟完不完也是个未知数。这家公司的董秘或CFO多半会给熟悉的卖方分析师打个电话,把情况暗示一下,让卖方下调盈利预测。这样,如果下个季度真玩完,市场会有心理准备;如果下个季度没玩完,那也只是卖方的一家之言,上市公司不用负责任。</p>\n<p>这就是所谓的“调节市场预期”。高明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会把卖方当成一块“海绵”,作为自己和市场之间的缓冲,必要时也可以背锅。此外,投资者的数量那么多,上市公司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打招呼,有卖方作为“中间人”去统一协调总是好的。</p>\n<p>关于第二点,也很好理解:在1990或2000年代,甚至2010年代初期,要深入了解一个行业,除了依靠百科全书、行业年鉴、专业媒体,你还真只能依靠卖方研究。当时在市面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可用的研究资料,就算花钱也买不到太多。尤其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或公司,除了卖方分析师,也没人发表意见了。卖方研究的质量当然谈不上多好,但是总比没有强吧。</p>\n<p>但是,请注意我在上文特意强调的那句话:<b>“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前”。</b>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不断深入,卖方研究的上述用处正在不断降低,甚至可以说毫无用处可言。互联网改变了整个金融市场、整个证券行业,也改变了卖方研究这个看似“高端”“老派”“专业”的细分板块。</p>\n<p>卖方分析师的“传声筒”作用仍然存在,但是大幅衰减,因为现在市场上的声音太多了。以前,打开Wind或Bloomberg这样的金融终端,看一眼“卖方一致预期”,再看看最近哪家调高了预期、哪家调低了预期,你就能理解市场预期;现在完全不是了。说到底,卖方分析师能帮助“调节”的,不过是下个季度营业收入和每股收益的预期。可是谁说市场只关心下个季度的每股收益呢?如果市场更关心“公司现任管理层是否合格”,或者“公司所处的赛道是否足够长”,卖方分析师要如何去调节?</p>\n<p>而且,托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之福,上市公司管理层越来越乐意直接与市场沟通了,这种沟通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时至今日,你可以看到:公司董办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回答问题;稍微重要一点的投资者干脆跟管理层直接拉微信群;公司董秘或CFO去雪球做直播;微信电话和腾讯会议取代了传统的电话会议和邮件交流。当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注意合规,但是它们能够找到一条既高效又合规的途径。那些真正的“大人物”从来不需要卖方传话,而介于“大人物”与“普通人”之间的人,也越来越容易接触到管理层了。</p>\n<p>在对投资者和专业人士注意力的竞争方面,卖方分析师被打的溃不成军。现在至少有四股“专业研究力量”在争夺专业读者的信赖,而卖方对其中的任何一股都不占优势:</p>\n<ol>\n <li><p><b>专业自媒体。</b>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如果我想认真了解某件事情,我肯定会求助于虎嗅、36氪这样的自媒体聚合平台,或者我最信任的几个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肯定是良莠不齐的,但是券商研究也良莠不齐;自媒体谈不上中立、经常有软文/黑文,但是券商研究也完全谈不上中立、充斥着利益纠葛。自媒体好歹在认真写文章、好歹重视自己的品牌效应,而券商研究很多并不在乎砸自己的牌子(可能因为是实习生写的)。综合上述因素考虑,作为一个老资格的券商分析师,我还是决定相信自媒体。</p></li>\n <li><p><b>专业内容社区</b>。例如雪球、知识星球甚至知乎,虽然里面也有不少垃圾内容,但是只要你肯花时间辨认,总是能找到宝贝的。鉴于这些“专业社区”的内容质量波动实在太大,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以它们为“第一参考读物”,而是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这也弥足珍贵了。</p></li>\n <li><p><b>咨询公司或第三方数据商</b>。在互联网行业,典型的例子就是QuestMobile, TrustData, TalkingData, App Annie, 极光大数据等。尤其是QM或TD的数据,几乎无人不引用;它们还会根据数据撰写详尽的季度、年度报告。讲真,对于一般的研究者而言,这些咨询公司/数据商的报告已经够用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投资/运营部门也会参考上述公司的研究成果,可见它们至少得到了一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可——而卖方研究得不到这样的认可。</p></li>\n <li><p><b>品牌得到认可的专业媒体</b>。在互联网行业最著名的就是晚点——只有没发生的消息,没有他们搞不到的消息。如果你追求信息时效性,看看晚点就够了。还有一些媒体的互联网记者团队很强,在此就不列举了。听到什么小道消息,与其请卖方分析师帮忙验证,还真不如交几个靠谱的记者朋友,让他们验证(准确度更高,还不花钱)。</p></li>\n</ol>\n<p>此时此刻,如果你打开一份卖方研究报告,我是指长达三五十页、首页列了四五个作者、光是目录页码就长达两页的那种“砖头深度报告”,你多半会看到下列内容:</p>\n<ul>\n <li><p><b>公司历史沿革/公司管理层介绍。</b>毫无疑问是抄的招股说明书或年报,人人皆知,纯粹是拿来凑字数的。在这种章节浪费一分钟时间都嫌多。如果你确实不了解公司历史,建议直接登录官网看个痛快。</p></li>\n <li><p><b>行业情况概述。</b>毫无疑问,要么抄了知乎精华问答,要么抄了虎嗅/36氪年度经典文章;更low一点的干脆直接抄百度百科。其实这也不丢人,当初我不懂怎么写报告的时候,也抄过维基百科的内容——有些人一抄却抄了一辈子。那么问题来了:与其读这篇又臭又长的研究报告,为什么我不直接去读知乎回答,或者自媒体文章,或者百度百科?</p></li>\n <li><p><b>行业数据及分析。</b>如果是互联网/传媒/电商行业的研究,那么毫无疑问抄了QM或TD;抄App Annie的倒不是很多,可能是因为订阅价太贵。抄抄数据本身也就罢了,然则很多报告是连分析带结论一起抄的,彻底沦为QM或TD观点的二道贩子。那么问题来了:与其读这篇二道贩子的研究报告,为什么我不直接去读QM或TD的报告?人家很多报告还是免费的呢。</p></li>\n <li><p><b>公司业务或商业模式简介。</b>很可能有一点干货,例如与上市公司直接沟通或调研的结果,可以读一读。问题在于,这些干货经常埋在大批不知所云的口水话里面,分不清重点。毕竟大部分深度报告都是实习生写的,实习生拼命灌水冲KPI是可以理解的。</p></li>\n <li><p><b>业务及财务预测。</b>一般而言,干货都集中在此处,充分体现了卖方首席与上市公司勾兑的结果。问题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层也很精,也越来越懂得合规,凭什么要给你独家消息。如果是不重要的信息,那么你有大家也有;如果是重要的信息,那么你就算有了多半也不敢写。这段一般还是值得读的,可惜执笔人往往还是实习生。</p></li>\n <li><p><b>风险提示:</b>彻头彻尾的废话,完全是为了合规而写,别看,看了也没用。</p></li>\n</ul>\n<p>我们可以坦率地指出——绝大部分的券商研究,在干货上打不过QM、TD或App Annie(甚至被拉出代差),在分析逻辑上打不过自媒体,在信息准确度和时效性上打不过财经媒体,在形式和可读性方面则被上述竞争对手同时完爆……</p>\n<p>讲真,绝大部分券商研究,不但趣味性比不上半佛仙人或巫师财经,就连干货也比不上半佛仙人或巫师财经。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半佛的托——起码人家去年就指出了瑞幸咖啡是一场骗局(我也在稍晚指出了),而几家大券商的分析师直到今年2月还在拼命给瑞幸咖啡站台,一直站到台子塌了为止。</p>\n<p>你们也不要以为我是巫师的托——虽然他说什么“2003年非典成就了淘宝”有点不专业,起码人家还是把电商行业早期的历史撸过一遍、认真整理了材料的。如果我们对比一下某些券商写的“电商行业综合研究报告”,就会发现其中犯的常识错误比巫师严重一百倍,而且(挂名的)作者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因为报告是实习生写的。</p>\n<p>说实话,半佛、巫师这样的娱乐导向的“知识类自媒体”,居然能在专业水准上也把大批券商研究爆成渣,你说这些券商研究还有什么价值?</p>\n<p>更不要说那些著名的互联网研究自媒体,成名已久的公众号、虎嗅、36氪大V们,写的东西不但深刻而且可读,影响力很大,随时能跟互联网大佬谈笑风生——咱们就说卖方分析师怎么跟他们比吧……就算对股价的影响力也已经远远落后了,人家的一篇10万+真能立即拉一个或砸一个涨停。(注:本人绝非互联网大V,粉丝和影响力差了一个数量级,仅仅是个小学生而已。)</p>\n<p>不可否认,中资券商研究所、外资投行研究部里面确实还是有聪明人的,每年也还是会有许多理想主义的年轻人进入这一行。我当然无意把卖方研究“一棒子打死”。我只是说:大部分卖方研究缺乏价值,大部分投资者和专业人士已经意识到了。竞争对手越来越强,读者越来越聪明,不好忽悠了。</p>\n<p>再这么玩两年,上文中的“大部分”一词恐怕就要换成“全部”了。届时券商研究可能就彻底丧失专业意义上的参考价值了。这一天到底会不会到来呢?</p>\n<p>我说了不算,大家说呢?</p>","source":"lsy1590637062545","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再这么玩两年,券商报告就真的没有任何人看了</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再这么玩两年,券商报告就真的没有任何人看了\n</h2>\n\n<h4 class=\"meta\">\n\n\n2020-07-23 22:23 北京时间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kvXuLSrZZwV1hfd6gC1Q><strong> 互联网怪盗团</strong></a>\n\n\n</h4>\n\n</header>\n<article>\n<div>\n<p>两个星期前,周期天王·尼古拉斯·金涛在多年前写的一篇宏观经济研究报告又在朋友圈刷屏了——金涛天王竟然在2006年就预测到了2020年的“虚拟经济大繁荣”以及“中国股票大牛市”,让很多人叹为观止。当然,金涛天王的研究一直是媒体报道、朋友圈转发的热点,他的水平不需要通过这一篇报告来证明。虽然我一直没搞懂康波,但是对金涛天王的研究一直很信服的。\n问题在于:周金涛已经去世快四年了,他已经属于“前辈”券商...</p>\n\n<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z-kvXuLSrZZwV1hfd6gC1Q\">Web Link</a>\n\n</div>\n\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a8fca69a364eb1ccaf6e9078f1721480","relate_stocks":{},"source_url":"https://mp.weixin.qq.com/s/z-kvXuLSrZZwV1hfd6gC1Q","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58165129","content_text":"两个星期前,周期天王·尼古拉斯·金涛在多年前写的一篇宏观经济研究报告又在朋友圈刷屏了——金涛天王竟然在2006年就预测到了2020年的“虚拟经济大繁荣”以及“中国股票大牛市”,让很多人叹为观止。当然,金涛天王的研究一直是媒体报道、朋友圈转发的热点,他的水平不需要通过这一篇报告来证明。虽然我一直没搞懂康波,但是对金涛天王的研究一直很信服的。\n问题在于:周金涛已经去世快四年了,他已经属于“前辈”券商分析师了。而且,目前还具备一些公信力、得到大部分投资者和专业媒体认可的券商分析师,几乎全是宏观研究领域的——大部分是宏观,小部分是策略。\n行业分析师呢?无论是周期性还是成长性行业,市场还信任谁?上市公司还认可谁?你的朋友圈还转载谁?谁的研究观点还能引发大批专业人士的共鸣,谁的研究成果还能真正改变行业、驱动市场?\n几乎没有。可能有那么一两个、四五个吧,但是绝大部分券商分析师(卖方)的研究已经没人看了。既没有市场影响力(对买方的),也没有专业影响力(对自己研究行业的),更没有大众影响力(对广大吃瓜群众的)。没人看,没人听,没人信,甚至没人理解。Nobody cares at all.\n我这里说的可不仅限于A股的卖方(中资券商),港股、美股的卖方(外资投行)也一样。就算在研究中概股的时候,也很少有人真的拿投行报告当一回事了——大家一般只是看看他们的EPS预测,因为那很可能来自公司管理层的指引。至于报告本身的观点和逻辑……Who would fxxking care?\n先搞清一个事实:我们究竟想从卖方分析师(无论中资券商还是外资投行)的研究当中,获得什么知识?答案似乎是一目了然的。\n\n直接指导投资操作,例如该买什么股票,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n了解行业及公司逻辑,作为综合知识储备库的一部分;\n对于市场突发情况或临时热点进行及时的解读。\n\n在这三条当中,很显然,第一条你是不能指望卖方分析师的。如果一个分析师真能“直接指导”你买卖股票,那他要么可以自己炒股赚大钱,要么可以自己开私募基金赚大钱。何况,为了维护与上市公司的关系,卖方分析师给大部分公司都是“买入”或“增持”评级——如果你真信,那你就应该在任何价位买入任何股票,这种滑稽的投资策略显然是不能赚钱的……\n第二条本来应该是卖方分析师的主要任务:产生论点,并为自己的论点准备论据。论点不对不要紧,只要逻辑有价值,或者论据有价值,那么读者就会有所收获。金涛天王的预测不是每次都对,但是他的“康波理论”启发了很多人;玛丽·米克当年在卖方推荐的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死了,但是她的《互联网报告》至今还被人传阅。遗憾的是,现在的卖方分析师已经无法承担这个任务了。\n绝大部分卖方的首席分析师不会亲自写报告。越是资深的分析师,就越是只“动口”(路演、电话会议)而不“动手”(写报告、调模型)。问题在于,如果你去听过他们的路演,就会发现内容其实也谈不上有多深刻,绝大部分是大路货。现在,市场对于卖方的要求已经降低到了“具备常识”,就算这么低的要求还是有人达不到。\n第三条也是卖方分析师比较重要的任务,但是也越来越做不好——如果你对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刻,甚至缺乏常识,那么你能对突发事件做出多深刻的解读呢?很多卖方的“事件点评”,无非是把新闻抄了一遍,然后加上一些不痛不痒、正面反面都有道理的口水话,凑个几百字、一千多字也就完成KPI了。\n平心而论,卖方研究水平的下降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监管要求、商业模式变化、竞争环境改变等各种各样的原因,A股卖方研究从来没有进入过真正的“平衡状态”,永远在动荡,也就永远没法沉下来;欧美等发达市场的卖方研究则在监管趋紧的格局下不断衰落,已经吸引不到第一流人才了。最近几年只是愈演愈烈而已。\n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中外卖方研究的水平都在不断下滑、无法给市场贡献价值,那么它们为什么还能存在到今天呢?为什么还是会有一些人(虽然数量越来越少)会关注卖方研究呢?\n原因有两个,或者说,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n\n第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前,卖方可以扮演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传声筒”,调节市场预期,或者代替上市公司说一些不太适合直接说的话。\n第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前,详细、可靠、有时效性的专业研究是非常稀缺的;无论是投资人还是上市公司,想持续、深入地了解行业,只能依靠卖方研究了——就算卖方研究的质量不高也得忍着。\n\n关于第一点,举个例子:某上市公司觉得自己下个季度的业绩要滑坡,肯定达不到市场预期;但是它不想发个公告说“我的业绩完了”,而且业绩究竟完不完也是个未知数。这家公司的董秘或CFO多半会给熟悉的卖方分析师打个电话,把情况暗示一下,让卖方下调盈利预测。这样,如果下个季度真玩完,市场会有心理准备;如果下个季度没玩完,那也只是卖方的一家之言,上市公司不用负责任。\n这就是所谓的“调节市场预期”。高明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会把卖方当成一块“海绵”,作为自己和市场之间的缓冲,必要时也可以背锅。此外,投资者的数量那么多,上市公司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打招呼,有卖方作为“中间人”去统一协调总是好的。\n关于第二点,也很好理解:在1990或2000年代,甚至2010年代初期,要深入了解一个行业,除了依靠百科全书、行业年鉴、专业媒体,你还真只能依靠卖方研究。当时在市面上根本没有那么多可用的研究资料,就算花钱也买不到太多。尤其对于一些新兴行业或公司,除了卖方分析师,也没人发表意见了。卖方研究的质量当然谈不上多好,但是总比没有强吧。\n但是,请注意我在上文特意强调的那句话:“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浪潮的不断深入,卖方研究的上述用处正在不断降低,甚至可以说毫无用处可言。互联网改变了整个金融市场、整个证券行业,也改变了卖方研究这个看似“高端”“老派”“专业”的细分板块。\n卖方分析师的“传声筒”作用仍然存在,但是大幅衰减,因为现在市场上的声音太多了。以前,打开Wind或Bloomberg这样的金融终端,看一眼“卖方一致预期”,再看看最近哪家调高了预期、哪家调低了预期,你就能理解市场预期;现在完全不是了。说到底,卖方分析师能帮助“调节”的,不过是下个季度营业收入和每股收益的预期。可是谁说市场只关心下个季度的每股收益呢?如果市场更关心“公司现任管理层是否合格”,或者“公司所处的赛道是否足够长”,卖方分析师要如何去调节?\n而且,托社交网络和社交媒体之福,上市公司管理层越来越乐意直接与市场沟通了,这种沟通的难度也大大降低了。时至今日,你可以看到:公司董办通过微信公众号及时回答问题;稍微重要一点的投资者干脆跟管理层直接拉微信群;公司董秘或CFO去雪球做直播;微信电话和腾讯会议取代了传统的电话会议和邮件交流。当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注意合规,但是它们能够找到一条既高效又合规的途径。那些真正的“大人物”从来不需要卖方传话,而介于“大人物”与“普通人”之间的人,也越来越容易接触到管理层了。\n在对投资者和专业人士注意力的竞争方面,卖方分析师被打的溃不成军。现在至少有四股“专业研究力量”在争夺专业读者的信赖,而卖方对其中的任何一股都不占优势:\n\n专业自媒体。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如果我想认真了解某件事情,我肯定会求助于虎嗅、36氪这样的自媒体聚合平台,或者我最信任的几个微信公众号。自媒体肯定是良莠不齐的,但是券商研究也良莠不齐;自媒体谈不上中立、经常有软文/黑文,但是券商研究也完全谈不上中立、充斥着利益纠葛。自媒体好歹在认真写文章、好歹重视自己的品牌效应,而券商研究很多并不在乎砸自己的牌子(可能因为是实习生写的)。综合上述因素考虑,作为一个老资格的券商分析师,我还是决定相信自媒体。\n专业内容社区。例如雪球、知识星球甚至知乎,虽然里面也有不少垃圾内容,但是只要你肯花时间辨认,总是能找到宝贝的。鉴于这些“专业社区”的内容质量波动实在太大,我还是建议大家不要以它们为“第一参考读物”,而是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但是这也弥足珍贵了。\n咨询公司或第三方数据商。在互联网行业,典型的例子就是QuestMobile, TrustData, TalkingData, App Annie, 极光大数据等。尤其是QM或TD的数据,几乎无人不引用;它们还会根据数据撰写详尽的季度、年度报告。讲真,对于一般的研究者而言,这些咨询公司/数据商的报告已经够用了。很多互联网公司的战略/投资/运营部门也会参考上述公司的研究成果,可见它们至少得到了一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可——而卖方研究得不到这样的认可。\n品牌得到认可的专业媒体。在互联网行业最著名的就是晚点——只有没发生的消息,没有他们搞不到的消息。如果你追求信息时效性,看看晚点就够了。还有一些媒体的互联网记者团队很强,在此就不列举了。听到什么小道消息,与其请卖方分析师帮忙验证,还真不如交几个靠谱的记者朋友,让他们验证(准确度更高,还不花钱)。\n\n此时此刻,如果你打开一份卖方研究报告,我是指长达三五十页、首页列了四五个作者、光是目录页码就长达两页的那种“砖头深度报告”,你多半会看到下列内容:\n\n公司历史沿革/公司管理层介绍。毫无疑问是抄的招股说明书或年报,人人皆知,纯粹是拿来凑字数的。在这种章节浪费一分钟时间都嫌多。如果你确实不了解公司历史,建议直接登录官网看个痛快。\n行业情况概述。毫无疑问,要么抄了知乎精华问答,要么抄了虎嗅/36氪年度经典文章;更low一点的干脆直接抄百度百科。其实这也不丢人,当初我不懂怎么写报告的时候,也抄过维基百科的内容——有些人一抄却抄了一辈子。那么问题来了:与其读这篇又臭又长的研究报告,为什么我不直接去读知乎回答,或者自媒体文章,或者百度百科?\n行业数据及分析。如果是互联网/传媒/电商行业的研究,那么毫无疑问抄了QM或TD;抄App Annie的倒不是很多,可能是因为订阅价太贵。抄抄数据本身也就罢了,然则很多报告是连分析带结论一起抄的,彻底沦为QM或TD观点的二道贩子。那么问题来了:与其读这篇二道贩子的研究报告,为什么我不直接去读QM或TD的报告?人家很多报告还是免费的呢。\n公司业务或商业模式简介。很可能有一点干货,例如与上市公司直接沟通或调研的结果,可以读一读。问题在于,这些干货经常埋在大批不知所云的口水话里面,分不清重点。毕竟大部分深度报告都是实习生写的,实习生拼命灌水冲KPI是可以理解的。\n业务及财务预测。一般而言,干货都集中在此处,充分体现了卖方首席与上市公司勾兑的结果。问题在于,上市公司管理层也很精,也越来越懂得合规,凭什么要给你独家消息。如果是不重要的信息,那么你有大家也有;如果是重要的信息,那么你就算有了多半也不敢写。这段一般还是值得读的,可惜执笔人往往还是实习生。\n风险提示:彻头彻尾的废话,完全是为了合规而写,别看,看了也没用。\n\n我们可以坦率地指出——绝大部分的券商研究,在干货上打不过QM、TD或App Annie(甚至被拉出代差),在分析逻辑上打不过自媒体,在信息准确度和时效性上打不过财经媒体,在形式和可读性方面则被上述竞争对手同时完爆……\n讲真,绝大部分券商研究,不但趣味性比不上半佛仙人或巫师财经,就连干货也比不上半佛仙人或巫师财经。你们不要以为我是半佛的托——起码人家去年就指出了瑞幸咖啡是一场骗局(我也在稍晚指出了),而几家大券商的分析师直到今年2月还在拼命给瑞幸咖啡站台,一直站到台子塌了为止。\n你们也不要以为我是巫师的托——虽然他说什么“2003年非典成就了淘宝”有点不专业,起码人家还是把电商行业早期的历史撸过一遍、认真整理了材料的。如果我们对比一下某些券商写的“电商行业综合研究报告”,就会发现其中犯的常识错误比巫师严重一百倍,而且(挂名的)作者可能根本没意识到,因为报告是实习生写的。\n说实话,半佛、巫师这样的娱乐导向的“知识类自媒体”,居然能在专业水准上也把大批券商研究爆成渣,你说这些券商研究还有什么价值?\n更不要说那些著名的互联网研究自媒体,成名已久的公众号、虎嗅、36氪大V们,写的东西不但深刻而且可读,影响力很大,随时能跟互联网大佬谈笑风生——咱们就说卖方分析师怎么跟他们比吧……就算对股价的影响力也已经远远落后了,人家的一篇10万+真能立即拉一个或砸一个涨停。(注:本人绝非互联网大V,粉丝和影响力差了一个数量级,仅仅是个小学生而已。)\n不可否认,中资券商研究所、外资投行研究部里面确实还是有聪明人的,每年也还是会有许多理想主义的年轻人进入这一行。我当然无意把卖方研究“一棒子打死”。我只是说:大部分卖方研究缺乏价值,大部分投资者和专业人士已经意识到了。竞争对手越来越强,读者越来越聪明,不好忽悠了。\n再这么玩两年,上文中的“大部分”一词恐怕就要换成“全部”了。届时券商研究可能就彻底丧失专业意义上的参考价值了。这一天到底会不会到来呢?\n我说了不算,大家说呢?","news_type":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536,"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19,"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946046667"}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