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话是形容帝王情谊的,颇为经典:共患难易、共享乐难。用在诸多家族企业家身上,则是:共创业易,共成功难。
创业者到守业者之间的转换,让主、臣关系发展成为了微妙的瑜亮情结。一般来说,创业阶段的功勋员工最后的结局无外乎有三种:继续当忠仆;另立山头;取而代之。
纵观中国家族企业史,后两个结局发生的居多。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一山不能容二虎。
对于许多家族企业来说,应对功勋员工的挑战与威胁是他们在商场上的最为险恶的硬仗。
功高盖主型
功勋员工:功高盖主派
代表人物:鳌拜
职位:资深副总,大清集团前董事长顺治的创业元勋
特点:创业元勋,目中无主,心生不忿
口头禅:“想当年……”
应对办法:平衡权术+韬晦之道+攻其不备
1661年的风雪夜,顺治去世后,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任大清集团的掌门人。
在孝庄宣布不参加公司事务管理之前,主导成立了由鳌拜、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组成的四人决策委员会。
这是鉴于康熙年岁尚小而订立的一套管理体系,其目的在于互相牵制、互相制约,从而达到管理决策的相对平衡。
它是具有浓重大清烙印、独特的管理体系,规避了许多重大的决策失误,它避免了权力集中到某一个人手中,保持了大清集团的完整性。显然孝庄希望通过互相掣肘的方法,达到平衡的目的。
“水,既可载舟,又可覆舟。”大凡贤明的企业家,都会用此方法来管理人才,既利用之,又掣肘之。
孝庄、康熙与其孙乾隆,都是熟稔此道之人,甚至他们就是这场权力游戏的始作俑者。康熙早期的鳌拜与索尼、苏克沙哈之间的明争与后来的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暗斗都属于此。
乾隆更甚,对和珅与纪晓岚的争斗,他不仅作壁上观、听而不闻,甚至点火煽风、不亦乐乎。
大凡卓越的企业家,大都不会重用一个能人,而是两个或更多。对于人才的运用,也是因势导之,取其长而控其短。
孝庄组成的四人决策委员会中,鳌拜果敢、勇猛,但为人骄傲欺主;索尼老谋深算,但年事已高;遏必隆老成持重,但不够胆略;苏克萨哈正直敢言,但不够老辣,孝庄因势而制,将四人构成了一张动态平衡的权利之网。
在大清集团的四人决策委员会中,鳌拜权力最大,相当于大清集团的执行总裁,但他最具私心。他发起的圈地运动,干掉苏克萨哈,都是因为一己之私。
康熙的未来就在这四人手上,如何平衡这四个人的关系,成为了最为微妙、最具智慧的谋略。笼络权贵,最常用而最有效恐怕是“联姻”。
孝庄先后为康熙安排了两次联姻,一次是与索尼孙女;一次是与遏必隆之女。而对鳌拜等野心家,孝庄与康熙则采取绥靖政策:你鳌拜不是要公司决策权么?咱给!
这并不是一味的退让之举,而是睿智远虑的权谋之道,因为深知骄奢乃失败之本,所以康熙对鳌拜采取纵容之策,甚至故意营造懦弱的假象以迷惑鳌拜。――如养鸟、布库等败家子的活自然也少不了。
在早期,康熙不得不依赖于鳌拜这样熟悉公司、独挡一面的人才,也不得不对他的不臣之心有所防范。
事实上,康熙继任董事长后,一直在培植以魏东亭为首的核心团队,并巧妙地将他们安排在各关键部门,将中层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
与此同时,康熙如蚕食般慢慢吞噬鳌拜的团队,淘汰几个、争取一批。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悄无声息进行的。
所以康熙在突然发难时,鳌拜的倒台并没有对企业产生多大的损失,因为康熙准备工作做的好。
在应对鳌拜的过程中,康熙彰显了他独到的权谋与智慧。然而,面对同样是功高盖主的员工吴三桂时,康熙却栽了跟斗。
店大欺主型
功勋员工:店大欺主派
代表人物:吴三桂
职位:分公司老总,大清集团前董事长顺治的创业元勋
特点:拥有核心团队,管理严谨;野心勃勃,渴望另立山头
口头禅:“如果没有咱们的努力……”
应对办法:抓住小辫子+敲山震虎+逐步解权
早期的大规模并购与整合,大清集团诞生了许多“怪胎”,其中平西公司便是一个典型代表。
平西公司是皇太极巨资并购大明集团后组建的,在当时,这笔交易轰动一时,它标志着大清集团最大对手大明集团的消亡,但一个超级野心家也从此诞生。
平西公司是皇太极与吴三桂协定并购大明集团的产物,发展到后来,平西公司的管理与大清集团严重悖离。
对康熙来说,平西公司是大清的一部分,但吴三桂却仍视之为私产。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下属不受控制更让人尴尬的了。
无论是服务大清集团数十年的元老,还是刚晋升起来的新贵,能让老板最为受用的恐怕只有两个字:听命。
吴三桂这个员工,不仅不受控制,而且更让康熙忧心的是:吴三桂处心积虑攒了十多年的小金库。这可是一个定时炸弹,一旦爆发足以动摇康熙的龙座。
所以,康熙才有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撤藩之举,他欲借此机会将三大公司――平西、平南、靖南收归集团统一管理,可惜,吴三桂老谋深算,始终不上当。康熙精心准备的鸿门宴也不了了之。
到最后,无奈只有使用杀鸡给猴看这一招,先后让靖南分公司老大耿精忠、平南分公司老大尚可喜写下保证书。但是这一招并不管用,反而让吴三桂授以口实,趁机伙同耿精忠、尚可喜一同倒戈。康熙方到此时才觉悔。
吴三桂这类员工,大都是封疆诸侯、分公司老总,手握重权,在所辖分公司享有极高的威信,在自己苦心营造的王国里一呼百应,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帝国。
对付这样的员工,只能采用蚕食策略,慢慢扶植他的亲信、拉拢他的部下,抓着他小辫子敲山震虎。
康熙并非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如对其子吴应熊恩威并用,感化其爱将皇甫保柱,派折尔肯、朱国治打入内部。
虽然这些措施初见成效,但由于心态过急,终于逼吴三桂提前倒戈,使大清集团元气大伤。
其实吴三桂最初是有所顾及的,他顾及的是尚可喜、耿精忠的态度。如果康熙能在撤藩计划上,能充分照顾此两人的感受,并趁机拉拢之,也许吴三桂不敢倒戈。
可惜康熙逼的太紧,让吴三桂产生了破罐子破摔、鱼死网破的念头。智取鳌拜,康熙成功了;而在吴三桂上,康熙却失败了。
在这两个事件中,康熙为所有的企业家提供了一个道理:要想管理功高盖主、有野心的员工,你得有耐心有韬略,避免矛盾的激发,这样才能最终将企业危机化为最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