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2017年6月14日宣布,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至1.25%的水平,贴现率上调25个基点,从1.5%上调至1.75%。这是2008年以来的第4次加息,上一次加息发生在今年3月。
与上次加息不同的是,不是要考虑缩减资产负债表,而是明确表示,只要经济如预期增长,将在今年开启资产负债表正常化,也即常说的“缩表”。
市场上普遍把利率升降与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收缩,看做是可以独立做选择的政策工具,也有把加息与缩表看做是无奈的选项。
其实不然。总体而言,GDP是快速递增的,货币是要适应这一前提的;同时,美联储逐步获得的独立于财政部的,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地位和能力以来,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总体而言是扩张的。
因此,我们谈论是否“缩表”是在这个大前提之下的,是对利率政策发生改变前后的对比,而不是进行跨度几十年的、历史的对比。
从这个角度上说,利率升降与资产负债表的扩张收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加息的过程会导致缩表,降息的过程就是扩张资产负债表的过程。
首先,美联储只有有限的货币发行权,财政部拍卖剩余的国债额度才能发行美元。
其次,美联储利用货币乘数扩张或收缩货币,需要运用市场化的操作工具,引导货币供给在数量和价格两方面满足既定的货币政策,而无法通过行政手段迫使社会“就范”。
美联储宣布降息后,需要运用公开市场工具引导利率下行,美联储能做的就是增加货币乘数,以增加的负债为子弹,向市场提供低利率的、宽松的流动性,市场利率自然向利率政策收敛,调控目的就达到了;在遇到流动性陷阱时,诸如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不得不利用增加的负债直接走向台前直接购买资产,增加社会的低利率货币。这就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因此,降息过程就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扩张的过程。
与此相反,如果美联储宣布加息,其资产负债的变动就是降息的逆过程。美联储首先要做的就同步缩减负债端、资产端的规模抽紧货币供应;在普通的年份,资产端缩减拆借和贴现的规模即可,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特殊年份,首选的当然是逐步退出资产购买计划即QE,就像美联储宣布的那样,购买资产到期停止再投资,随后是卖出、减少购买资产的规模。相对加息之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是在“缩表”的。
2016年5月,招商证券固收研究团队孙彬彬、周岳、高志刚发布研究报告《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历史路径与经验》,梳理了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在1914-2007年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绝对规模共有4个主要的收缩期:1920-1930、1949、1953-1960、2000年。我从媒体上,找到了期间美国利率的走势图,见图一、图二。四个收缩期都是加息时期。记忆犹新的,就是1999年到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联储连续加速6次,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就算是一个缩表的过程。
该研究报告,印证了我的结论,即加息与缩表,降息与扩张是正相关关系。
我在寻找利率周期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关系的时候,也面临过一个困惑。美联储要增加负债,最简单的方式就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然而近40年,美联储为何弃之不用了?假设美联储加息的同时宣布提高准备金率,的确抽紧了流动性,有利于利率上行;问题是美联储增加的负债,只能滞留在资产负债表上,不能运用出去,先不说准备金率工具是否过于激烈,至少美联储是会“亏损”的;好在,美联储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似乎在上一个降息周期已经想到,加息周期迟早会到来,那时没有选择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而是创设一些新的公开市场工具,比如隔夜逆回购、定期逆回购等温和的、可逆的增加负债的工具,资产端则创设了直接购买国债、两房的抵押支持证券等工具;好处是,一旦加息周期来临,采取逆向策略,取消这些工具“缩表”即可。
这是美联储宏观调控能力演进过程的一个侧面,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证明了我的观点。
当然,相关性证实了。大家更关心的是对市场的影响。我要说的是,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与扩张,是与国民经济的收缩与扩张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次轮加息周期说明美国经济进入谨慎的复苏周期,此时上调的利率给在债券、股票之间做选择,带来一些机会成本的干扰,但是复苏周期买股票犯错的可能较小,股、债、商品三牛也是可能的。毕竟货币因素背后的经济背景才是决定性的,加之特朗普的减税政策,有助于谨慎的复苏变身大家公认的复苏。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