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好孩子
2021-09-15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
@粮厂研究员Will:
粮厂点评第20期: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882145593,"tweetId":"882145593","gmtCreate":1631669705612,"gmtModify":1631669705612,"author":{"id":3547902728544696,"idStr":"3547902728544696","authorId":3547902728544696,"authorIdStr":"3547902728544696","name":"KR好孩子","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874fa518f2adae8d169ab502c8c2f0b7","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8,"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64,"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n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n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body></html>","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882145593","repostId":888345084,"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888345084,"tweetId":"888345084","gmtCreate":1631445999848,"gmtModify":1709397756963,"author":{"id":3581896805872868,"idStr":"3581896805872868","authorId":3581896805872868,"authorIdStr":"3581896805872868","name":"粮厂研究员Will","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305e2668641d6e46096eecc5a1a1265f","vip":2,"userType":2,"introduction":"野生小米学家,专注研究小米的一切。","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1986,"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438720826366ce9f626c208dcaa9f16","width":"480","height":"238"},{"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b6791f810a9dfff967f1aef88ec9e81","width":"688","height":"387"}],"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438720826366ce9f626c208dcaa9f16","width":"480","height":"238"}],"title":"粮厂点评第20期: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b6791f810a9dfff967f1aef88ec9e81\" tg-width=\"688\" tg-height=\"387\"></p><p><strong>“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strong></p><p><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1810\">$小米集团-W(01810)$</a> </p><p><strong>“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strong></p><p>雷军在8月的年度演讲上发出了这个灵魂拷问,讲述了2018年上市股价腰斩的心路。</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438720826366ce9f626c208dcaa9f16\" tg-width=\"480\" tg-height=\"238\"></p><p>8月25日,小米集团公布了二季度业绩,总营收878亿元,经调整利润63亿元,在超越市场预期的同时,两项指标连续两个季度录得历史新高;<strong>然而第二天小米股价直线下跌,盘中跌幅超过5%。</strong></p><p>这一次,恐怕所有小米股东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strong>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strong></p><p>在粮厂看来,<strong>核心原因在于小米的确定性和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存在期限错配。简单来说,小米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延迟满足,确定性在于长期;而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在于当下。</strong></p><p><strong>I. 小米的确定性</strong></p><p>要理解小米的确定性,得先从雷军创办小米的背景出发。</p><p><strong>首先,雷军创办小米时已经财务自由,自我实现才是核心驱动。</strong>2010年,刚过不惑之年的雷军,既带领金山软件完成了港股IPO,也转型为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家,可谓名利双收。然而,他自己却在采访中说“<strong>如今到了40岁,却一事无成</strong>”。因此,短期赚钱和名声不足以驱使雷军创办小米,他的梦想是“<strong>创办一间伟大的公司,做一点伟大的事情</strong>”。</p><p><strong>其次,雷军坚持终局思维,所有战场都是在对抗世界一流公司</strong>:在办公软件时代做金山对抗微软,在电商时代做卓越对抗亚马逊,在即时通讯时代做米聊对抗微信,在移动互联时代做手机对抗苹果,以及近期的电动车对抗特斯拉。雷军这种对于终局的渴望,<strong>让小米的诞生注定不仅仅是要一家普通的手机公司,而是要颠覆这个行业。</strong></p><p>2010年小米创立前夕,雷军给晨兴资本刘芹打了一通长达12小时的电话,彼时雷军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十年的商业模式:</p><p><strong>“做具有顶级配置、极致性能的智能手机,搭载高度定制、体验绝佳的系统和应用软件,按成本定价,然后以最高效的电商渠道取代所以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送到用户手中,最后持续提供互联网服务,以实现商业变现。”</strong></p><p>在财务自由和终局思维的双重背景下,雷军提出的小米模式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strong>延迟满足。</strong></p><p><strong>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是对于欲望和贪婪的克制,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当下即时满足的选择</strong>。</p><p>这种后来被称之为“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战略性地放弃了短期硬件端的利润,以激进的定价方式获取市场份额,从而着眼于长期更丰厚的互联网收入。</p><p>在2018年赴港IPO前,雷军更是颠覆性地说服董事会,将“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写进了公司章程,<strong>把延迟满足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逼着小米要长期主义,不能偷懒,用创新和效率来换取利润</strong>。</p><p>毋庸置疑,这种延迟满足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核心是<strong>短期的不确定性</strong>。</p><p><strong>第一,小米的短期变现能力较弱。</strong>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逐级驱动的,需要由手机开始,传导至IoT,最终才能实现长期的互联网业务变现。但在完成闭环之前,小米在大多数人眼里不过是一个不挣钱的硬件公司罢了,这也是由来已久的小米是互联网还是制造业的源头。</p><p><strong>第二,前瞻布局超出小米的实际情况</strong>。我认为小米过去十年就是一段“<strong>意识先于行动</strong>”的历史。虽然雷军在2010年就提出了“铁人三项”,但小米在创办十年之后却还在补智能手机的功课。因为从传统互联网切入硬件太难了,腾讯、百度和阿里都曾下场尝试,均不了了之;只有小米用了十年踏踏实实地做好了供应链、质量、技术、海外市场等各个环节,但即便乐观估计仍需要2-3年才能登顶。</p><p><strong>第三,迭代的商业模式不具有可预见性</strong>。小米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每隔2-3年都会有新的方向,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到万物互联(IoT),再到新能源汽车(EV)。虽然从长远看小米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但短期的不可预见性却是很大的。</p><p>因此,<strong>小米的确定性在于长期,而非短期</strong>。我之前提过一个观点,即<strong>小米是一把钥匙</strong>。<strong>在衡量这把钥匙的价值时,不只是关注钥匙本身,更应当洞见到这把钥匙可以开启的世界。</strong></p><p>这种类似风险投资的观点,<strong>一方面代表小米的未来潜力,即小米将不断进化迭代,超越现在的自己,等待量变产生质变;另一方面代表小米的风险,即小米的业务模式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注定要承受偏见和不被理解。</strong></p><p><strong>II. 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strong></p><p>说完了小米,我们再回到<strong>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strong>。香港这样的发达资本市场,有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p><p><strong>首先,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是“当铺思维”</strong>。</p><p>机构投资人偏好的是容易达成共识的商业模式,且具有高度确定性的投资标的,例如改变世界的腾讯,或者不被世界改变的茅台。这固然是好的二级市场投资逻辑,但和银行的“当铺思维”异曲同工,<strong>甚至可以理解为偷懒的做法,因为他们忽视了商业世界里创新和效率的价值;并不是只有创业公司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效率,成熟的上市公司亦需要。</strong></p><p><strong>其次,资本市场的KPI是按年考核和相对收益。</strong></p><p>机构投资人是按年收取管理费并且考核业务,对于投资标的的短期确定性要求很高,卖方研究员也只是预测6-12个月的目标价,长期确定性不在研究的范围内。<strong>而短期变现能力较弱,依然还在补课智能手机业务的小米自然不是机构投资人的首选,甚至可能成为做空的标的(例如最近荣耀的回归事件)。</strong>另外,机构投资人考核一般对标指数的相对收益,因此追逐市场热点和FOMO(Fear of Missing Out),就变得不可避免。</p><p><strong>最后,资本市场的估值方法是模型导向</strong>。</p><p>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分析师,对于目标价的确定都是模型导向的,无非就是现金流折现(DCF)或可比倍数(Comparables)。<strong>然而,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高度不可建模的,无论现金流折现还是可比倍数,都确认关键的假设参数。</strong>采用PE倍数,小米是一家着眼互联网服务的制造业,究竟应该用哪个行业均值作为可比,并没有定论;采用DCF方法,小米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进化和迭代,如何预测现金流和折现。<strong>这就类似在2005年对美团和滴滴建模,我们连社区团购和智能出行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strong></p><p>因此,在当铺思维、按年考核和模型导向的资本市场,小米集团并不是那么受投资者欢迎。</p><p><strong>III. 结论</strong></p><p>总结来说,小米的长期确定性和资本市场当下风险偏好的错配现象,<strong>是极具理想主义和探险精神的雷军的又一次创业实验,带着一个不断自我进化的小米闯进了偏好稳健的资本市场。</strong></p><p>资本市场可能一时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何种估值模型对于小米是合适的;同时短期的不确定性亦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分歧和空单头寸。</p><p><strong>但我坚定地相信,成功者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身经百战的雷军和当下时代的洪流就是小米最大的长期确定性。偏见是发现价值的角度,而理性和常识终将加冕。</strong>正如我一个好朋友所说:</p><p><strong>“说实话,没有这帮人,我们也赚不到这个认知差的钱,甚至很多机构也是。我们得感谢他们,小米的价值不会因为这些人而得不到彰显,因为小米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此时,这些人是掩护我们黑夜快速行军的芦苇灌木,擦身而过,转眼他们已经看不到我们的背影。”</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1810\"></a></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b6791f810a9dfff967f1aef88ec9e81\" tg-width=\"688\" tg-height=\"387\"></p><p><strong>“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strong></p><p><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1810\">$小米集团-W(01810)$</a> </p><p><strong>“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strong></p><p>雷军在8月的年度演讲上发出了这个灵魂拷问,讲述了2018年上市股价腰斩的心路。</p><p class=\"t-img-caption\"><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438720826366ce9f626c208dcaa9f16\" tg-width=\"480\" tg-height=\"238\"></p><p>8月25日,小米集团公布了二季度业绩,总营收878亿元,经调整利润63亿元,在超越市场预期的同时,两项指标连续两个季度录得历史新高;<strong>然而第二天小米股价直线下跌,盘中跌幅超过5%。</strong></p><p>这一次,恐怕所有小米股东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strong>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strong></p><p>在粮厂看来,<strong>核心原因在于小米的确定性和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存在期限错配。简单来说,小米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延迟满足,确定性在于长期;而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在于当下。</strong></p><p><strong>I. 小米的确定性</strong></p><p>要理解小米的确定性,得先从雷军创办小米的背景出发。</p><p><strong>首先,雷军创办小米时已经财务自由,自我实现才是核心驱动。</strong>2010年,刚过不惑之年的雷军,既带领金山软件完成了港股IPO,也转型为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家,可谓名利双收。然而,他自己却在采访中说“<strong>如今到了40岁,却一事无成</strong>”。因此,短期赚钱和名声不足以驱使雷军创办小米,他的梦想是“<strong>创办一间伟大的公司,做一点伟大的事情</strong>”。</p><p><strong>其次,雷军坚持终局思维,所有战场都是在对抗世界一流公司</strong>:在办公软件时代做金山对抗微软,在电商时代做卓越对抗亚马逊,在即时通讯时代做米聊对抗微信,在移动互联时代做手机对抗苹果,以及近期的电动车对抗特斯拉。雷军这种对于终局的渴望,<strong>让小米的诞生注定不仅仅是要一家普通的手机公司,而是要颠覆这个行业。</strong></p><p>2010年小米创立前夕,雷军给晨兴资本刘芹打了一通长达12小时的电话,彼时雷军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十年的商业模式:</p><p><strong>“做具有顶级配置、极致性能的智能手机,搭载高度定制、体验绝佳的系统和应用软件,按成本定价,然后以最高效的电商渠道取代所以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送到用户手中,最后持续提供互联网服务,以实现商业变现。”</strong></p><p>在财务自由和终局思维的双重背景下,雷军提出的小米模式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strong>延迟满足。</strong></p><p><strong>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是对于欲望和贪婪的克制,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当下即时满足的选择</strong>。</p><p>这种后来被称之为“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战略性地放弃了短期硬件端的利润,以激进的定价方式获取市场份额,从而着眼于长期更丰厚的互联网收入。</p><p>在2018年赴港IPO前,雷军更是颠覆性地说服董事会,将“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写进了公司章程,<strong>把延迟满足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逼着小米要长期主义,不能偷懒,用创新和效率来换取利润</strong>。</p><p>毋庸置疑,这种延迟满足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核心是<strong>短期的不确定性</strong>。</p><p><strong>第一,小米的短期变现能力较弱。</strong>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逐级驱动的,需要由手机开始,传导至IoT,最终才能实现长期的互联网业务变现。但在完成闭环之前,小米在大多数人眼里不过是一个不挣钱的硬件公司罢了,这也是由来已久的小米是互联网还是制造业的源头。</p><p><strong>第二,前瞻布局超出小米的实际情况</strong>。我认为小米过去十年就是一段“<strong>意识先于行动</strong>”的历史。虽然雷军在2010年就提出了“铁人三项”,但小米在创办十年之后却还在补智能手机的功课。因为从传统互联网切入硬件太难了,腾讯、百度和阿里都曾下场尝试,均不了了之;只有小米用了十年踏踏实实地做好了供应链、质量、技术、海外市场等各个环节,但即便乐观估计仍需要2-3年才能登顶。</p><p><strong>第三,迭代的商业模式不具有可预见性</strong>。小米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每隔2-3年都会有新的方向,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到万物互联(IoT),再到新能源汽车(EV)。虽然从长远看小米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但短期的不可预见性却是很大的。</p><p>因此,<strong>小米的确定性在于长期,而非短期</strong>。我之前提过一个观点,即<strong>小米是一把钥匙</strong>。<strong>在衡量这把钥匙的价值时,不只是关注钥匙本身,更应当洞见到这把钥匙可以开启的世界。</strong></p><p>这种类似风险投资的观点,<strong>一方面代表小米的未来潜力,即小米将不断进化迭代,超越现在的自己,等待量变产生质变;另一方面代表小米的风险,即小米的业务模式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注定要承受偏见和不被理解。</strong></p><p><strong>II. 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strong></p><p>说完了小米,我们再回到<strong>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strong>。香港这样的发达资本市场,有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p><p><strong>首先,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是“当铺思维”</strong>。</p><p>机构投资人偏好的是容易达成共识的商业模式,且具有高度确定性的投资标的,例如改变世界的腾讯,或者不被世界改变的茅台。这固然是好的二级市场投资逻辑,但和银行的“当铺思维”异曲同工,<strong>甚至可以理解为偷懒的做法,因为他们忽视了商业世界里创新和效率的价值;并不是只有创业公司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效率,成熟的上市公司亦需要。</strong></p><p><strong>其次,资本市场的KPI是按年考核和相对收益。</strong></p><p>机构投资人是按年收取管理费并且考核业务,对于投资标的的短期确定性要求很高,卖方研究员也只是预测6-12个月的目标价,长期确定性不在研究的范围内。<strong>而短期变现能力较弱,依然还在补课智能手机业务的小米自然不是机构投资人的首选,甚至可能成为做空的标的(例如最近荣耀的回归事件)。</strong>另外,机构投资人考核一般对标指数的相对收益,因此追逐市场热点和FOMO(Fear of Missing Out),就变得不可避免。</p><p><strong>最后,资本市场的估值方法是模型导向</strong>。</p><p>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分析师,对于目标价的确定都是模型导向的,无非就是现金流折现(DCF)或可比倍数(Comparables)。<strong>然而,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高度不可建模的,无论现金流折现还是可比倍数,都确认关键的假设参数。</strong>采用PE倍数,小米是一家着眼互联网服务的制造业,究竟应该用哪个行业均值作为可比,并没有定论;采用DCF方法,小米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进化和迭代,如何预测现金流和折现。<strong>这就类似在2005年对美团和滴滴建模,我们连社区团购和智能出行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strong></p><p>因此,在当铺思维、按年考核和模型导向的资本市场,小米集团并不是那么受投资者欢迎。</p><p><strong>III. 结论</strong></p><p>总结来说,小米的长期确定性和资本市场当下风险偏好的错配现象,<strong>是极具理想主义和探险精神的雷军的又一次创业实验,带着一个不断自我进化的小米闯进了偏好稳健的资本市场。</strong></p><p>资本市场可能一时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何种估值模型对于小米是合适的;同时短期的不确定性亦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分歧和空单头寸。</p><p><strong>但我坚定地相信,成功者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身经百战的雷军和当下时代的洪流就是小米最大的长期确定性。偏见是发现价值的角度,而理性和常识终将加冕。</strong>正如我一个好朋友所说:</p><p><strong>“说实话,没有这帮人,我们也赚不到这个认知差的钱,甚至很多机构也是。我们得感谢他们,小米的价值不会因为这些人而得不到彰显,因为小米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此时,这些人是掩护我们黑夜快速行军的芦苇灌木,擦身而过,转眼他们已经看不到我们的背影。”</strong><a target=\"_blank\" href=\"https://laohu8.com/S/01810\"></a></p></body></html>","text":"“粮厂点评”频道致力于点评粮厂的季度财报、产品发布会、市场表现或其他重大事件,不追求信息即时性和效率性,主要为读者提供粮厂研究员的观点。 $小米集团-W(01810)$ “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 雷军在8月的年度演讲上发出了这个灵魂拷问,讲述了2018年上市股价腰斩的心路。 8月25日,小米集团公布了二季度业绩,总营收878亿元,经调整利润63亿元,在超越市场预期的同时,两项指标连续两个季度录得历史新高;然而第二天小米股价直线下跌,盘中跌幅超过5%。 这一次,恐怕所有小米股东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为什么资本市场不认可小米? 在粮厂看来,核心原因在于小米的确定性和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存在期限错配。简单来说,小米的商业模式是典型的延迟满足,确定性在于长期;而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在于当下。 I. 小米的确定性 要理解小米的确定性,得先从雷军创办小米的背景出发。 首先,雷军创办小米时已经财务自由,自我实现才是核心驱动。2010年,刚过不惑之年的雷军,既带领金山软件完成了港股IPO,也转型为一名成功的风险投资家,可谓名利双收。然而,他自己却在采访中说“如今到了40岁,却一事无成”。因此,短期赚钱和名声不足以驱使雷军创办小米,他的梦想是“创办一间伟大的公司,做一点伟大的事情”。 其次,雷军坚持终局思维,所有战场都是在对抗世界一流公司:在办公软件时代做金山对抗微软,在电商时代做卓越对抗亚马逊,在即时通讯时代做米聊对抗微信,在移动互联时代做手机对抗苹果,以及近期的电动车对抗特斯拉。雷军这种对于终局的渴望,让小米的诞生注定不仅仅是要一家普通的手机公司,而是要颠覆这个行业。 2010年小米创立前夕,雷军给晨兴资本刘芹打了一通长达12小时的电话,彼时雷军就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十年的商业模式: “做具有顶级配置、极致性能的智能手机,搭载高度定制、体验绝佳的系统和应用软件,按成本定价,然后以最高效的电商渠道取代所以中间环节,将产品直接送到用户手中,最后持续提供互联网服务,以实现商业变现。” 在财务自由和终局思维的双重背景下,雷军提出的小米模式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ation)是对于欲望和贪婪的克制,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目标而放弃当下即时满足的选择。 这种后来被称之为“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战略性地放弃了短期硬件端的利润,以激进的定价方式获取市场份额,从而着眼于长期更丰厚的互联网收入。 在2018年赴港IPO前,雷军更是颠覆性地说服董事会,将“硬件综合净利润率不超过5%”写进了公司章程,把延迟满足的特点发挥到极致,逼着小米要长期主义,不能偷懒,用创新和效率来换取利润。 毋庸置疑,这种延迟满足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核心是短期的不确定性。 第一,小米的短期变现能力较弱。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逐级驱动的,需要由手机开始,传导至IoT,最终才能实现长期的互联网业务变现。但在完成闭环之前,小米在大多数人眼里不过是一个不挣钱的硬件公司罢了,这也是由来已久的小米是互联网还是制造业的源头。 第二,前瞻布局超出小米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小米过去十年就是一段“意识先于行动”的历史。虽然雷军在2010年就提出了“铁人三项”,但小米在创办十年之后却还在补智能手机的功课。因为从传统互联网切入硬件太难了,腾讯、百度和阿里都曾下场尝试,均不了了之;只有小米用了十年踏踏实实地做好了供应链、质量、技术、海外市场等各个环节,但即便乐观估计仍需要2-3年才能登顶。 第三,迭代的商业模式不具有可预见性。小米的商业模式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每隔2-3年都会有新的方向,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到万物互联(IoT),再到新能源汽车(EV)。虽然从长远看小米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但短期的不可预见性却是很大的。 因此,小米的确定性在于长期,而非短期。我之前提过一个观点,即小米是一把钥匙。在衡量这把钥匙的价值时,不只是关注钥匙本身,更应当洞见到这把钥匙可以开启的世界。 这种类似风险投资的观点,一方面代表小米的未来潜力,即小米将不断进化迭代,超越现在的自己,等待量变产生质变;另一方面代表小米的风险,即小米的业务模式有巨大的不确定性,注定要承受偏见和不被理解。 II. 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 说完了小米,我们再回到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香港这样的发达资本市场,有一套既定的游戏规则: 首先,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是“当铺思维”。 机构投资人偏好的是容易达成共识的商业模式,且具有高度确定性的投资标的,例如改变世界的腾讯,或者不被世界改变的茅台。这固然是好的二级市场投资逻辑,但和银行的“当铺思维”异曲同工,甚至可以理解为偷懒的做法,因为他们忽视了商业世界里创新和效率的价值;并不是只有创业公司追求商业模式的创新和效率,成熟的上市公司亦需要。 其次,资本市场的KPI是按年考核和相对收益。 机构投资人是按年收取管理费并且考核业务,对于投资标的的短期确定性要求很高,卖方研究员也只是预测6-12个月的目标价,长期确定性不在研究的范围内。而短期变现能力较弱,依然还在补课智能手机业务的小米自然不是机构投资人的首选,甚至可能成为做空的标的(例如最近荣耀的回归事件)。另外,机构投资人考核一般对标指数的相对收益,因此追逐市场热点和FOMO(Fear of Missing Out),就变得不可避免。 最后,资本市场的估值方法是模型导向。 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分析师,对于目标价的确定都是模型导向的,无非就是现金流折现(DCF)或可比倍数(Comparables)。然而,小米的商业模式是高度不可建模的,无论现金流折现还是可比倍数,都确认关键的假设参数。采用PE倍数,小米是一家着眼互联网服务的制造业,究竟应该用哪个行业均值作为可比,并没有定论;采用DCF方法,小米的商业模式还在不断进化和迭代,如何预测现金流和折现。这就类似在2005年对美团和滴滴建模,我们连社区团购和智能出行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 因此,在当铺思维、按年考核和模型导向的资本市场,小米集团并不是那么受投资者欢迎。 III. 结论 总结来说,小米的长期确定性和资本市场当下风险偏好的错配现象,是极具理想主义和探险精神的雷军的又一次创业实验,带着一个不断自我进化的小米闯进了偏好稳健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可能一时无所适从,甚至不知道何种估值模型对于小米是合适的;同时短期的不确定性亦带来了巨大的市场分歧和空单头寸。 但我坚定地相信,成功者都是历史与环境的产物,是机遇与积累的结晶;身经百战的雷军和当下时代的洪流就是小米最大的长期确定性。偏见是发现价值的角度,而理性和常识终将加冕。正如我一个好朋友所说: “说实话,没有这帮人,我们也赚不到这个认知差的钱,甚至很多机构也是。我们得感谢他们,小米的价值不会因为这些人而得不到彰显,因为小米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此时,这些人是掩护我们黑夜快速行军的芦苇灌木,擦身而过,转眼他们已经看不到我们的背影。”","highlighted":2,"essential":2,"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888345084","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01810"],"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5251,"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267,"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25,"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882145593"}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