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刚研究了前置仓模式的社区零售,说一个有意思的结论:与很多人传统认知不同,前置仓模式可能是一个能实现大规模盈利的模式。为什么这么说?我简单说下我的逻辑:
先说行业,前置仓模式所在的社区零售市场本身是一个绝对的增量行业。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提供的数据,我国社区消费占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去年中国整个消费的盘子大概在40万亿左右,社区零售规模大概在8万亿左右,这里头既包括前置仓模式、传统电商、超市、社区团购等等业态。
放眼全球,这个比例都是极低的。要知道,在发达国家社区经济是极其发达的,社区零售的消费占比一般能占到消费总额的40-60%。当下国内社区零售占比相对较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城市化率不高、线下零售业态的集中度分散、线下零售效率低下等等。(这里不做展开了)
但是在数字化推进下,社区零售的情况会有明显提升,说两个主要原因:一是用户习惯的改变,购物行为越来越倾向于便捷,比如生鲜到家服务;二是效率优化带来集中度提升,比如每日优鲜、盒马、甚至社区团购这样的业态出现,很大概率会冲击原有线下零售业态,带来行业集中度的大幅提升。
从终局思维看,即使国内零售大盘规模不涨,社区零售占比从20%提升至40%,其规模能从8万亿提升至16万亿,增长一倍。增量市场的意义不用多说,在零售行业的盈利逻辑,规模效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回到前置仓模式,作为社区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置仓较其他模式有自己明显的优势。与其他业态相比,前置仓模式同时兼顾了效率和质量。比如在供应链环节,每日优鲜能够实现全程冷链运输。在用户端,每日优鲜订单的平均履约时间只有37分钟等等。
这些用户体验上的加分项,无疑帮助前置仓模式笼络了更多高价值用户。这批用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年轻以及更强的消费能力。
数据显示,2020年每日优鲜用户分布26-35岁的用户占比在50%以上。这也与生鲜消费的核心用户群体基本重合。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此前的一份调研数据,生鲜消费人群以35岁以下消费者为主,占比达到72.2%;其中25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到24.6%,25-34岁消费人群占比达到47.62%。消费群体年轻化的特征较为明显。
从消费者经济水平来看,大多数生鲜到家消费者属于“中产阶级”。根据消费者个人月收入数据,个人消费者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居多,占75.4%;其中月收入在5001-10000元区间的消费者占比最大,达到48.41%。从目前看,每日优鲜也正在形成一批核心用户。数据显示,这批核心用户占总用户数的比例大概在20%左右,他们每年能够消费2000元以上,单笔订单客单价在98元。
通过前置仓模式的高效率,服务高价值客户。这是每日优鲜盈利模式能够跑通的重要逻辑。
一方面,高价值用户能够带来更高的客单价,推动单笔订单盈利模型跑通。原因很简单,在毛利率相同的情况下,单笔订单能不能够盈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履约费用的占比。举个例子,由于客单价的差异,每日优鲜的履约费用占比为28%,较同行低大约10个百分点,考虑到生鲜品类毛利率本就不高,10个点的差异足以形成巨大的盈利差异。
另一方面,由于高价值用户对质量的追求,使得他们往往愿意为此支付溢价,拥有更强的消费能力。与此同时,用户的高粘性也更有利于平台进行其他更高毛利率品类的开拓。这给了平台更多品类开拓的空间,比如每日优鲜能够推出更多的自有品牌,也能进行其他更高毛利率品类的开拓。截至目前,每日优鲜极速达覆盖的SKU高达4300个,处于行业领先。
其实,每日优鲜的逻辑与京东有些类似。大致都是通过单一品类的供应链深耕,形成用户端的品牌认知,再通过品牌完成对更多品类的延伸,进而实现盈利。从前期看,京东切的是图书、手机等标品,而每日优鲜切的是生鲜。如今,京东的逻辑已经被验证,每日优鲜的盈利逻辑被验证也只是时间问题。$每日优鲜(MF)$ $拼多多(PDD)$ $美团-W(03690)$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