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nu42b0
2021-08-26
[强]
@纳斯达克女神经:
高瓴资本李岳:高瓴的投资方法论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810822108,"tweetId":"810822108","gmtCreate":1629964803804,"gmtModify":1629964803804,"author":{"id":10000000000004954,"idStr":"10000000000004954","authorId":10000000000004954,"authorIdStr":"10000000000004954","name":"a7nu42b0","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d50fa49fbe20f8924c2a03f7427c926d","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3,"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title":"","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强] </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强] </p></body></html>","text":"[强]","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810822108","repostId":810821887,"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810821887,"tweetId":"810821887","gmtCreate":1629964400945,"gmtModify":1629964400945,"author":{"id":20713508336808,"idStr":"20713508336808","authorId":20713508336808,"authorIdStr":"20713508336808","name":"纳斯达克女神经","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5e2666c2d985a62cacb5bcb30705cea","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23897,"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themeId":"773504017f40482f84209368b57d8b75","categoryId":"c5e97d7d927343c9a5b039f63562a2e0","name":"每人分享一个财经故事","type":0,"rnLink":"https://laohu8.com/RN?name=RNTheme&page=/theme/detail&rndata={\"themeId\":773504017f40482f84209368b57d8b75}&rnconfig={\"headerBarHidden\": true}","description":"欢迎虎友分享那些大家不知道的人物传记、无用但有趣的财经故事~","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609d5fd1d7867a496957392afd8e91f8"}],"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d8632dfa782aa4c50471080216e1a74","width":"-1","height":"-1"}],"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5d8632dfa782aa4c50471080216e1a74","width":"-1","height":"-1"}],"title":"高瓴资本李岳:高瓴的投资方法论","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李岳是高瓴资本消费行业研究负责人,2011年加入高瓴资本。</p> <p>本文详细介绍了他们复杂庞大精深的投资方法论:</p> <ul> \n <li>第一部分:高瓴的特点</li> \n <li>第二部分:高瓴的投资方法论</li> \n <li>第三部分:生意环境人的投资框架</li> \n</ul>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d8632dfa782aa4c50471080216e1a74\" tg-width=\"-1\" tg-height=\"-1\"></p> <p><b>第一部分:高瓴的特点</b></p> <p>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岳,加入高瓴9年时间了。我之前在公募基金,专门从事消费方式消费行业的研究和投资。大家对高瓴也有很多了解了,我不再做一些赘述。</p> <p>关于高瓴的特点,我这么多年很有体会。为什么高瓴能做的这么好?管这么大的规模?我们整个二级市场的团队只有十几个人,而且七八个是比较年轻的新人。能保持这么高的业绩和管理规模,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p> <p>第一个确实我们是比较深度的,价值投资里面有很多的门派,有deep value,所谓的格雷厄姆型的捡烟蒂型的投资人;也有只看增长的,比如说一些餐饮店1家变2家变4家,这个叫增长型的投资人。而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叫 franchise invest,本质是看供给端的,我们会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去研究供给,研究所谓的门槛,去寻找好的生意。</p> <p>因为我们走的是纵深模式,跟A股传统的研究员的成长路径会不太一样。在传统的模式下,研究员做了两三年研究之后,可能做个基金经理助理,之后就是管两三个行业的一个小产品,再管大产品。这种模式当然它有它的好处,大家的市场敏感度比较高。但整个A股市场,能坚持把一个行业或者一些领域去做深的人是比较少的。</p> <p>第二个我觉得是我们确实比较长期,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能够很快得做很多的判断。做出判断以后,我们会把时间只聚焦在两三个领域里面,大家也知道我们公司就做三个领域:消费互联网加医药。每个行业里面我们也就投三五家公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跟企业家产生非常深的一些关系,也能跟企业去做很深的沟通和成长的一些帮助。</p> <p>第三个高瓴一直对自己的创新要求比较高。我们最早是做二级市场的,成名在一级市场,但实际上我们从从13、14年才开始做,才五六年的时间,很快做到全国第一了。16 、17年我们开始做控股,从百丽、GLP这些案例为人所知;最近大家也看到了新闻:我们开始做真正的做Venture,所以我们并不局限于一种方式的投资。</p> <p>全阶段全时空的投资会产生非常大的威力,二级市场投资这些企业的竞争对手,其实都是在一级市场发生的。天天这个市场里都有人要把阿里挑战下去,把腾讯挑战下去。所以对这个东西要有全时空的理解,否则你很难去对很多的变化有深刻的认识。因为我们是全球的研究和投资,所以有很多时候要跨地域。跨时空、跨地域去理解很多事情,这是我们比较有特点的一些方面。</p> <p><b>第二部分:高瓴的投资方法论</b></p> <p>第二部分我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投资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投资里面的四重维度,当然这是基于纯粹基本面的价值投资。</p> <p>第一个维度叫信息点的收集,比如说跟公司、行业相关的有100个点,我们要把这100个点做一个收集。但这个东西其实是跟我们能不能做好投资这件事情,没有太大关系,但这是一个基非常强的基础。</p> <p>第二个我们叫做变化,它其实是发现主要矛盾的一个过程。比如影响这个公司可能有100个点,但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的可能就是一个两个点,这一两个点就是主要矛盾。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他是不是一个好的朋友?其他方面可以并不是太强,工作能力也不强,但是这个人特别仗义,这个人在做朋友这件事情上,主要矛盾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这个事情的难点在于:随着时空的变化,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迁移。比如这个人从朋友现在变成同事了,你对他的要求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几句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但是辩证法的另外一面,叫我们要寻找的是变化中的不变。比如说人到底能不能同一次两同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反过来讲也不能,因为所谓的时空环境发生了变化。</p> <p>我们还讲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完美解,只有时空环境下的最优解。</p> <p>第三个点跟市场有关,这个层面我们不强调。经常大家讲估值是艺术,基本面是科学。基本面不好也不一定会跌,但市场决定了我们的买点。</p> <p>第四个层面,叫做时间分配和资本的分配。为什么我们把它提到这么高的一个高度?做投资这件事情,为什么大家会长期拉开这么大的差别?基本上所有的价值型投资者肯定都有两手茅台,但是为什么你跑不赢茅台?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你到底能不能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这些有效的地方?花在真正的好生意,真正的结构性变化上。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拉开长期差距非常重要的一个点。</p> <p>最后对这个体系做一个总结,可能比较虚,但确实也是在驱动我们自己:世界是高维的、复杂的、多样的、曲折的不可知的,所以你任何低维的、简单的、单一的、线性的、完美的思考都是危险的。但是驱动事物发展和演进的主要矛盾,又是简单和单一的。所以我们要追求包括量化,但又需要比较强的感性的认识。</p> <p><b>第三部分:生意环境人的投资框架</b></p> <p>我们这里一个经典的提法,叫做生意环境人的框架。这个框架我们也一直在演进,试图可以套用任何一个公司或者生意。</p> <p>第一个因素生意,“生意”意味着一定的普适性的,很多生意都有它的宿命。我这里面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两个双胞胎什么条件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人进入了金融行业,一个人去工地搬砖了。工地的这个人非常的努力,他的时效可能是别人的5倍,但是它作为一个回报率来说却不太乐观。如果他想向老板要6份工人的钱,老板肯定会把他炒掉,请5个人来把替代他。但是如果进了金融行业,即使是一个非常不优秀的人,但是从回报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远远比搬砖的要好。这个想说明什么问题?在生意的宿命里面,其实很多东西是被注定的。</p> <p>第二个因素是环境,环境怎么影响投资呢?生意是有普适应的,美国人要喝东西,中国人也要喝东西,美国人要吃,中国人也要吃,这是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就是中国人今天饿了得吃,100年前人还是得吃。但是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里面我也不用多举例子,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中美、古今消费习惯各样的不同。环境会扭曲生意的表现的形态,但同时,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创造巨大的阿尔法。因为你必须要甄别一件事情,这个生意它到底赚的是生意的钱还是环境的钱?其实你回头想,很多行业和人其实赚的都是环境的钱,并不是赚的生意的钱,更不是人和组织能力的钱。这种状态也是可以赌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观点要跟着转移才行。</p> <p>第三个因素是人和组织。历史上我们会认为:生意的属性是大于人和组织的能力的,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这样的案例,我们私有化百丽的时候,其实是这样子的。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太好的生意,它其实是原形毕露的。即使像盛总这样优秀的企业家,也无法扭转这个格局。但是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观点,认为这个事情变得更立体了。生意、环境、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的权重是不同的。这里面最大的变量是大家的进步都非常的,你想找到像10年前那样,又是好生意,环境又很好,然后组织非常牛的这种这种概率是非常低的。</p> <p>一般都是烂生意好人;或者好生意烂人。你需要找到这里面的权重的不同,所以我们在三四年前开始投一些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好的生意,我们认为牛逼的人和组织反过来会改变生意的属性,所以它又是个辩证统一体。</p> <p><b>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意?这里面有几个基本的法则:</b></p> <p><u>第一个,时间是不是你的朋友?</u>很多行业其实想想时间并不是很长,你必须要在某一刻之前必须要做到怎么样,我们讲叫拼缝,它必须要在某一天之前赶紧上市。这个肯定不是我们的标准,即便是在我们的一级投资里面,这也一定不是我们的标准。</p> <p><u>第二个,是不是在越差的环境里面变得越强?</u>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我们跟growth型(一般叫做增长型)价值投资的区别。但我们对行业突然放缓大幅放缓这件事情是很兴奋的,等会举到一些案例,很多都是在行业大幅放缓的时候我们去投了。比如我们去年控股格力这件事情,当时我很多人也问我,说房地产周期、库存周期都非常差,觉得这个不应该投。</p> <p>但事实上,行业的需求波动是很难去预测的,比如说谁能预测到今年出这么大的疫情。只有供给端,或者说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行业的门槛,才是真正穿越周期的。而我们发现最牛的这些公司都是在每一次行业变得更差的时候,它的份额、利润值都是大幅上升的。当下一次曙光来临的时候,它也是复苏最快的,这个时候我们的逆向投资就会启动了。</p> <p><u>第三个,规模是不是你的朋友?</u>你会发现很多生意随着规模的增长,它只是变得更大了,而不是变得更强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生意的角度,单一维度来看,像餐饮、教培行业都不是什么好生意。我们历史上从来不投餐饮,这里面有大的问题就是:随着你规模增长之后,你只是变得更大,并没有变得更强。你面临的管人的复杂的程度,方差扩大的情况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当一家餐饮店扩到1000家店的时候,它到来到底带来了什么优势?它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本其实是来自于单店的成本,比如说门店的租金,人员的成本。你跟你隔壁的那家单体的店竞争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优势。你指望说1000家店说能采购上产生的一些优势,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中国的餐菜和肉的供应链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所谓的集采并不一定比人家去菜市场买会更便宜。包括教培的行业,为什么历史上也是这样子的?是因为教培的服务及产品,品牌是由口碑来建立的,口碑是由最差的老师来决定的。所以大部分时候随着规模的扩张,口碑是越来越差。</p> <p><b>为什么我们后来又会投了像海底捞?</b></p> <p>我们认为:如果所有人的值都很低,都只能搞三家店,但是有人突破了瓶颈的话,就会一览众山小。所以你可以看到海底捞将近2000亿的市值,(我们就说偏服务类的,不跟肯德基这种标准产品比),第二名100亿都不到。教培行业里面,你会看到新东方和好未来两个都是我们的重仓的公司。比如说最近的疫情,你会发现有很多小机构都会倒闭,比如像线上化的过程,其实都是对这种龙头和寡头非常有利的一个过程。</p> <p>第四个,技术的进步,对你是好事还是坏事?</p> <p>传统的消费品领域,通过渠道的优势,你能控制几百几千个店。但是有了天猫淘宝之后,消费者就变成了自我的决策,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的因素的干扰。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其实只有四五个行业的集中度变得更高了,其他的行业全部都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比如说百丽的案例就很经典。当年我们先做多这家公司,从12年开始又做空这家公司,最后在底部又把它给私有化了,这里面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p> <p>当时我们看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过程当中,鞋和服装这种生意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那就是离散。为什么是这样子?因为服装和鞋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大家对品牌不会有什么忠诚度的,大家是款式驱动的。第二个天生互斥,意思是我今天不愿意跟我昨天穿的衣服一样,也不愿意跟我的同事穿一样的衣服。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传统做服装公司的宿命都很差,就是因为它天生互斥。</p> <p>线上化的过程中白酒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集中?</p> <p>比如说我要买个2000块钱的酒,我还需要教育我要买什么牌子吗?我只是要在保证真货的情况下买到最便宜的茅台。当理解这一点的时候,你知道什么酒仙网这些故事是不成立的。因为作为一个垂直的平台,根本不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有的价值都是要以更高的效率或者更低的流量成本,所以最后一定是大平台把你给吃掉,综合型的平台把垂直型的平台吃掉。</p> <p>以上都是我们判断好生意的标准,接下来我们再把它进行细分。</p> <p><b>我们怎么去看品牌?</b></p> <p>巴菲特也会跟大家讲要投很多品牌,但是巴菲特不会跟你说我为什么要投卡夫亨氏?这里我们常说两句话:我们认为费用的本质是你获取用户的成本。那么毛利率的本质是什么?毛利率的本质是消费者离开你的成本。</p> <p>假如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生意,这个生意成本是50块钱,可以卖100块钱,能赚到20块钱的净利润。但是很快B也发现了这个生意,他也搞了一个成本50块钱的东西,他卖98块钱。如果消费者离开你的成本为零,那么消费者会全部转移到B的身上,B可以赚18块钱。A一看没有生意了,就会通过降价的方式或者增加费用的方式把用户再拉回来。这样一来一去平均回报率回到4~5%,还不如存在银行,这时生意才会进入到一个稳态。</p> <p>市场上有那么多号称跟茅台一个产区一样品质的酒,消费者可能也不会去买。茅台的溢价,就是它的超额毛利,就是品牌的价值。</p> <p>我们认为品牌有十四个维度,这十四个维度又分成五个大类。第一个叫情感性属性、第二个叫安全性属性、第三个叫差异化属性、第四个叫便利性属、第五个叫成瘾性属性。情感性属性里面又可以分成四种,包括自我的彰显、与悲伤欢乐的这种气氛的结合、社交等等,这里面最经典的品类当然是酒了。</p> <p>为什么红酒公司这些属性非常好,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p> <p>红酒的特点是维度非常的多,有新世界,旧世界、年份、葡萄种类、开盖的时间、食物搭配~~它非常的复杂。从生意的本质来说,它提供的价值很多,但它没有办法规模化。因为他太细分了,太复杂了,不是专业的人根本搞不懂。</p> <p>全世界两家最大的烈性酒公司: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大家可能都喝过他们的产品。这两家公司是怎么做规模化的呢?我们以保乐力加的干邑为例,它分成四个档次:V.S.O.P、XO、Extra、收藏级,像人头马路易十三就是收藏级的产品。它用了四个维度来定义这个产品,给了消费者一定的差异化选择,但又不足够的复杂,能够规模化。</p> <p>再看主打威士忌的帝亚吉欧公司。威士忌有两种,一种叫单一麦芽威士忌;一种叫混合型威士忌。单一麦芽型威士忌也是非常像红酒的,它很复杂多样。但是大家能想到某个单品的品牌吗?其实是很难的。真正给帝亚吉欧公司创造最大价值的是什么呢?是Johnny walker,一款复合型威士忌。复合型威士忌分为蓝牌、黑牌、红牌~~四五种维度,更像干邑的定义的方式,而且它不用年份。在苏格兰,如果要写年份,比如说芝华士12年,那么这瓶酒里最年轻的酒应该是12年以上的,而且要在桶里面真正放12年。所以即便是在威士忌里面,我们认为复合型威士忌的生意属性远远好于单一麦芽威士忌。</p> <p>为什么这个生意在中国会更牛?</p> <p>2013年的时候,市场暴跌,大家都觉得白酒没有机会了,我们反而逆市买入。为什么我们当时会做这件事情?一个是我们对这些生意的判断:这个简直是世界上仅次于Du品的生意,我们等了10年终于等到这么一个超级大的机会。大家也知道从2013年的现在,,这些白酒公司基本上都是涨了10倍左右。</p> <p>当时白酒面临两个什么问题呢?</p> <p>第一个叫年轻人不喝酒。年轻人都不喝酒了,你还有什么谈什么PE?当时茅台大概交易的七八倍的PE,我记得茅台最低的时候跌到780块一瓶,五粮液跌到了400块钱。还有中央反腐的八项规定在那,感觉好像永远没有希望了。</p> <p>但是我们当时做了两个判断,第一个是年轻人为什么不能不喝酒?当我们理解它的情感性价值和中国的围桌文化时,你就知道年轻人是不可能不喝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当他很年轻的时候,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是一波60后70后。比如说我堂弟在毕业以后去了家银行,他在学校的时候也是不喝酒的,但是进了银行之后,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东西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就像一个熔炉一样,很难有人短期内离开这个市场。第二个事情是当你到了30岁40岁的时候,以前喝的啤酒,确实是喝不动了。我们当时也做过一个研究,你喝进去的价值是和你所能吃的食物是成反比的,是有替代关系的。</p> <p>所以当你到了三四十岁,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基础的时候,你会发现喝啤酒是很难在一个局上去彰显你的地位。比如我们今天吃一顿饭,如果把这个餐厅的名字盖住,把这个包厢的名字盖住,你可能不知道这个菜到底值多少钱。但这个酒放在桌子上,你就知道今天这个局是个什么样的定义的局。</p> <p>我们研究了美国在过去的100年里面的烈酒人均消费量的变化,发现除了1927年禁酒令的时候,美国的烈酒人均消费量一直在快速上升。大家跟大家想象的并不一样,大家觉得美国是个很健康的社会,到美国基本上人人都在跑步。但其实烈酒的饮用量,是一直在上升的。另外日本的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面的演进,烈酒的消费量也在快速上升,这个主要是因为老龄化。</p> <p><b>说说品牌的第二属性:安全性属性</b></p> <p>安全性属性并不一定是说用了就安全了,而是不用会不安全。最简单的是婴儿产品:纸尿裤、婴儿奶粉这些。这里面最大的特点消费者和决策者是分离的,消费者是孩子,但决策者是父母。孩子并不会告诉你感受,他只会哭。所以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在他自己能力范围内买最高的品牌,一旦这个品牌小孩子用的比较好,是很少能换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些生意里面,客户的离开成本会比较高。</p> <p>回想到我们最开始说的模型,一个婴儿产品100元,我搞成另外一个产品,跟这个产品绝对一模一样,只要90元钱。消费者就不愿意拿孩子做这个实验。</p> <p>化妆品里面也是一样,刚才我们讲到在电商场景的时候,只有超高端的化妆品是变得更集中了?我们知道护肤和美妆是两个市场,护肤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是很讲究的。但是彩妆就像时尚的衣服一样,经常要换的,可以尝试不同的种类。</p> <p>这里面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护肤的三种主要的功能:补水、美白、抗皱,这三种属性的宿命会完全不同。补水的证明时间很短,最高端的化妆品品牌中,补水的可能要500块钱一瓶,你能说比5块钱的好多少?我不觉得不一定,因为它的证明的时间会非常的短。但是所有高端的产品几乎全部都是以抗皱线为主的,因为它的证明时间需要20年30年,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让用户对未来充满惶恐的过程,导致用户的离开成本会非常高。所以在化妆品里面也出现两个很明显的变化:第一个是叫做高端的产品是高度集中化,我们看到比如LaMer在的中国的成长,每年达60%。我们要去看的其他的一些高端的品牌,它的集中度会不会也呈现这样的态势。</p> <p>我们再看彩妆这个市场,它是快速的离散的。我们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生意里面,新公司能快速的打败这些老的公司,所以我们投了完美日记。<a href=\"https://laohu8.com/S/YSG\">$逸仙电商(YSG)$</a> </p> <p><b>为什么可口可乐在美国是很好的生意?</b></p> <p>可口可乐是巴菲特的重仓股,但在中国,这种生意我们基本上都不会花太多的时间(除非碰到特别牛的人组织,我们现在只说的是从生意和环境的维度)。美国跟中国消费上最大的两个不同:第一个美国人吃的很简单,大家去美国最大的感受是天很蓝,空气很好, 但是没东西吃,天天要找火锅。因为美国的SQ(食品品类),比中国要少多了,所以在美国就容易出现麦当劳这样的公司。但在中国是很难的,中国每顿饭吃的SQ比美国人整一年吃SQ都多。</p> <p>美国的饮料,先区分含不含酒精?不含酒的要热的还是冷的?热的80%是咖啡,20%是茶。凉的就4种:水、碳酸水、果汁和红牛。那在中国、日本就很复杂了,我们的SQ是巨多的,这对消费者很好,每个星期都出个新品才好呢!但是对企业来说却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p> <p>美国当年的生态系统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因为可口可乐是卖给罐装商的,然后灌装商在一个地方去分销,所以他们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地盘,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家公司都上市公司。另外,可口可乐以前是玻璃瓶包装,这个很重要,这样使它的生意属性就变得跟啤酒很像。因为它瓶子很重,所以运输半径是很短的,而且它是双向的物流,就是说可乐既要运出去,瓶子还要收回来,所以它对整个系统的产能利用率要求很高。当它形成了规模优势之后,美国还有“三层分销法”保护它。三层分销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品牌商是不能直接拥有、控制经销商,不能控制门店,必须是三层结构,不然就叫垂直垄断。</p> <p>再来看中国,第一个亚洲人的口味简直是太丰富了;第二个就日本人发明了可抛弃的 pet,这让整个生意的属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三,中国没有三层分销法,所以你会发现康师傅有四五万人的团队,统一有三四万人的团队,农夫山泉也有几万人团队~大家在同一个市场里面,不光是品牌之间的竞争激烈,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over supply的。但美国是这样的:可乐通过罐装商分销,红酒也通过可乐的灌装商分销,所以它没有那么高的恶性竞争。</p> <p>当组织的架构不够清晰、有效的时候,大的事业部会把小的事业部的资源全部吸走。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公司,比如说之前香港最牛的消费股,大概10年涨了30倍,但是后来股价从最高时候的23块钱跌到了现在6块钱。因为当消费者发生转移的时候,公司没有跟上这个时代。为什么没跟上?我认为核心是:组织内部掌握资源的人是在销售端,而这些销售端的人不思进取,都是一些当年打打过胜仗的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并没有改变组织形态,来适应市场。</p> <p>内容节选自:中国地产基金百人会</p> <p><a href=\"https://laohu8.com/S/00700\">$腾讯控股(00700)$</a> <a href=\"https://laohu8.com/S/NIO\">$蔚来(NIO)$</a> <a href=\"https://laohu8.com/S/TAL\">$好未来(TAL)$</a> </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李岳是高瓴资本消费行业研究负责人,2011年加入高瓴资本。</p> <p>本文详细介绍了他们复杂庞大精深的投资方法论:</p> <ul> \n <li>第一部分:高瓴的特点</li> \n <li>第二部分:高瓴的投资方法论</li> \n <li>第三部分:生意环境人的投资框架</li> \n</ul>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5d8632dfa782aa4c50471080216e1a74\" tg-width=\"-1\" tg-height=\"-1\"></p> <p><b>第一部分:高瓴的特点</b></p> <p>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岳,加入高瓴9年时间了。我之前在公募基金,专门从事消费方式消费行业的研究和投资。大家对高瓴也有很多了解了,我不再做一些赘述。</p> <p>关于高瓴的特点,我这么多年很有体会。为什么高瓴能做的这么好?管这么大的规模?我们整个二级市场的团队只有十几个人,而且七八个是比较年轻的新人。能保持这么高的业绩和管理规模,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p> <p>第一个确实我们是比较深度的,价值投资里面有很多的门派,有deep value,所谓的格雷厄姆型的捡烟蒂型的投资人;也有只看增长的,比如说一些餐饮店1家变2家变4家,这个叫增长型的投资人。而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叫 franchise invest,本质是看供给端的,我们会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去研究供给,研究所谓的门槛,去寻找好的生意。</p> <p>因为我们走的是纵深模式,跟A股传统的研究员的成长路径会不太一样。在传统的模式下,研究员做了两三年研究之后,可能做个基金经理助理,之后就是管两三个行业的一个小产品,再管大产品。这种模式当然它有它的好处,大家的市场敏感度比较高。但整个A股市场,能坚持把一个行业或者一些领域去做深的人是比较少的。</p> <p>第二个我觉得是我们确实比较长期,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能够很快得做很多的判断。做出判断以后,我们会把时间只聚焦在两三个领域里面,大家也知道我们公司就做三个领域:消费互联网加医药。每个行业里面我们也就投三五家公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跟企业家产生非常深的一些关系,也能跟企业去做很深的沟通和成长的一些帮助。</p> <p>第三个高瓴一直对自己的创新要求比较高。我们最早是做二级市场的,成名在一级市场,但实际上我们从从13、14年才开始做,才五六年的时间,很快做到全国第一了。16 、17年我们开始做控股,从百丽、GLP这些案例为人所知;最近大家也看到了新闻:我们开始做真正的做Venture,所以我们并不局限于一种方式的投资。</p> <p>全阶段全时空的投资会产生非常大的威力,二级市场投资这些企业的竞争对手,其实都是在一级市场发生的。天天这个市场里都有人要把阿里挑战下去,把腾讯挑战下去。所以对这个东西要有全时空的理解,否则你很难去对很多的变化有深刻的认识。因为我们是全球的研究和投资,所以有很多时候要跨地域。跨时空、跨地域去理解很多事情,这是我们比较有特点的一些方面。</p> <p><b>第二部分:高瓴的投资方法论</b></p> <p>第二部分我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投资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投资里面的四重维度,当然这是基于纯粹基本面的价值投资。</p> <p>第一个维度叫信息点的收集,比如说跟公司、行业相关的有100个点,我们要把这100个点做一个收集。但这个东西其实是跟我们能不能做好投资这件事情,没有太大关系,但这是一个基非常强的基础。</p> <p>第二个我们叫做变化,它其实是发现主要矛盾的一个过程。比如影响这个公司可能有100个点,但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的可能就是一个两个点,这一两个点就是主要矛盾。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他是不是一个好的朋友?其他方面可以并不是太强,工作能力也不强,但是这个人特别仗义,这个人在做朋友这件事情上,主要矛盾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这个事情的难点在于:随着时空的变化,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迁移。比如这个人从朋友现在变成同事了,你对他的要求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几句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但是辩证法的另外一面,叫我们要寻找的是变化中的不变。比如说人到底能不能同一次两同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反过来讲也不能,因为所谓的时空环境发生了变化。</p> <p>我们还讲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完美解,只有时空环境下的最优解。</p> <p>第三个点跟市场有关,这个层面我们不强调。经常大家讲估值是艺术,基本面是科学。基本面不好也不一定会跌,但市场决定了我们的买点。</p> <p>第四个层面,叫做时间分配和资本的分配。为什么我们把它提到这么高的一个高度?做投资这件事情,为什么大家会长期拉开这么大的差别?基本上所有的价值型投资者肯定都有两手茅台,但是为什么你跑不赢茅台?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你到底能不能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这些有效的地方?花在真正的好生意,真正的结构性变化上。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拉开长期差距非常重要的一个点。</p> <p>最后对这个体系做一个总结,可能比较虚,但确实也是在驱动我们自己:世界是高维的、复杂的、多样的、曲折的不可知的,所以你任何低维的、简单的、单一的、线性的、完美的思考都是危险的。但是驱动事物发展和演进的主要矛盾,又是简单和单一的。所以我们要追求包括量化,但又需要比较强的感性的认识。</p> <p><b>第三部分:生意环境人的投资框架</b></p> <p>我们这里一个经典的提法,叫做生意环境人的框架。这个框架我们也一直在演进,试图可以套用任何一个公司或者生意。</p> <p>第一个因素生意,“生意”意味着一定的普适性的,很多生意都有它的宿命。我这里面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两个双胞胎什么条件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人进入了金融行业,一个人去工地搬砖了。工地的这个人非常的努力,他的时效可能是别人的5倍,但是它作为一个回报率来说却不太乐观。如果他想向老板要6份工人的钱,老板肯定会把他炒掉,请5个人来把替代他。但是如果进了金融行业,即使是一个非常不优秀的人,但是从回报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远远比搬砖的要好。这个想说明什么问题?在生意的宿命里面,其实很多东西是被注定的。</p> <p>第二个因素是环境,环境怎么影响投资呢?生意是有普适应的,美国人要喝东西,中国人也要喝东西,美国人要吃,中国人也要吃,这是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就是中国人今天饿了得吃,100年前人还是得吃。但是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里面我也不用多举例子,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中美、古今消费习惯各样的不同。环境会扭曲生意的表现的形态,但同时,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创造巨大的阿尔法。因为你必须要甄别一件事情,这个生意它到底赚的是生意的钱还是环境的钱?其实你回头想,很多行业和人其实赚的都是环境的钱,并不是赚的生意的钱,更不是人和组织能力的钱。这种状态也是可以赌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观点要跟着转移才行。</p> <p>第三个因素是人和组织。历史上我们会认为:生意的属性是大于人和组织的能力的,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这样的案例,我们私有化百丽的时候,其实是这样子的。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太好的生意,它其实是原形毕露的。即使像盛总这样优秀的企业家,也无法扭转这个格局。但是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观点,认为这个事情变得更立体了。生意、环境、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的权重是不同的。这里面最大的变量是大家的进步都非常的,你想找到像10年前那样,又是好生意,环境又很好,然后组织非常牛的这种这种概率是非常低的。</p> <p>一般都是烂生意好人;或者好生意烂人。你需要找到这里面的权重的不同,所以我们在三四年前开始投一些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好的生意,我们认为牛逼的人和组织反过来会改变生意的属性,所以它又是个辩证统一体。</p> <p><b>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意?这里面有几个基本的法则:</b></p> <p><u>第一个,时间是不是你的朋友?</u>很多行业其实想想时间并不是很长,你必须要在某一刻之前必须要做到怎么样,我们讲叫拼缝,它必须要在某一天之前赶紧上市。这个肯定不是我们的标准,即便是在我们的一级投资里面,这也一定不是我们的标准。</p> <p><u>第二个,是不是在越差的环境里面变得越强?</u>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我们跟growth型(一般叫做增长型)价值投资的区别。但我们对行业突然放缓大幅放缓这件事情是很兴奋的,等会举到一些案例,很多都是在行业大幅放缓的时候我们去投了。比如我们去年控股格力这件事情,当时我很多人也问我,说房地产周期、库存周期都非常差,觉得这个不应该投。</p> <p>但事实上,行业的需求波动是很难去预测的,比如说谁能预测到今年出这么大的疫情。只有供给端,或者说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行业的门槛,才是真正穿越周期的。而我们发现最牛的这些公司都是在每一次行业变得更差的时候,它的份额、利润值都是大幅上升的。当下一次曙光来临的时候,它也是复苏最快的,这个时候我们的逆向投资就会启动了。</p> <p><u>第三个,规模是不是你的朋友?</u>你会发现很多生意随着规模的增长,它只是变得更大了,而不是变得更强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生意的角度,单一维度来看,像餐饮、教培行业都不是什么好生意。我们历史上从来不投餐饮,这里面有大的问题就是:随着你规模增长之后,你只是变得更大,并没有变得更强。你面临的管人的复杂的程度,方差扩大的情况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当一家餐饮店扩到1000家店的时候,它到来到底带来了什么优势?它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本其实是来自于单店的成本,比如说门店的租金,人员的成本。你跟你隔壁的那家单体的店竞争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优势。你指望说1000家店说能采购上产生的一些优势,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中国的餐菜和肉的供应链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所谓的集采并不一定比人家去菜市场买会更便宜。包括教培的行业,为什么历史上也是这样子的?是因为教培的服务及产品,品牌是由口碑来建立的,口碑是由最差的老师来决定的。所以大部分时候随着规模的扩张,口碑是越来越差。</p> <p><b>为什么我们后来又会投了像海底捞?</b></p> <p>我们认为:如果所有人的值都很低,都只能搞三家店,但是有人突破了瓶颈的话,就会一览众山小。所以你可以看到海底捞将近2000亿的市值,(我们就说偏服务类的,不跟肯德基这种标准产品比),第二名100亿都不到。教培行业里面,你会看到新东方和好未来两个都是我们的重仓的公司。比如说最近的疫情,你会发现有很多小机构都会倒闭,比如像线上化的过程,其实都是对这种龙头和寡头非常有利的一个过程。</p> <p>第四个,技术的进步,对你是好事还是坏事?</p> <p>传统的消费品领域,通过渠道的优势,你能控制几百几千个店。但是有了天猫淘宝之后,消费者就变成了自我的决策,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的因素的干扰。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其实只有四五个行业的集中度变得更高了,其他的行业全部都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比如说百丽的案例就很经典。当年我们先做多这家公司,从12年开始又做空这家公司,最后在底部又把它给私有化了,这里面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p> <p>当时我们看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过程当中,鞋和服装这种生意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那就是离散。为什么是这样子?因为服装和鞋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大家对品牌不会有什么忠诚度的,大家是款式驱动的。第二个天生互斥,意思是我今天不愿意跟我昨天穿的衣服一样,也不愿意跟我的同事穿一样的衣服。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传统做服装公司的宿命都很差,就是因为它天生互斥。</p> <p>线上化的过程中白酒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集中?</p> <p>比如说我要买个2000块钱的酒,我还需要教育我要买什么牌子吗?我只是要在保证真货的情况下买到最便宜的茅台。当理解这一点的时候,你知道什么酒仙网这些故事是不成立的。因为作为一个垂直的平台,根本不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有的价值都是要以更高的效率或者更低的流量成本,所以最后一定是大平台把你给吃掉,综合型的平台把垂直型的平台吃掉。</p> <p>以上都是我们判断好生意的标准,接下来我们再把它进行细分。</p> <p><b>我们怎么去看品牌?</b></p> <p>巴菲特也会跟大家讲要投很多品牌,但是巴菲特不会跟你说我为什么要投卡夫亨氏?这里我们常说两句话:我们认为费用的本质是你获取用户的成本。那么毛利率的本质是什么?毛利率的本质是消费者离开你的成本。</p> <p>假如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生意,这个生意成本是50块钱,可以卖100块钱,能赚到20块钱的净利润。但是很快B也发现了这个生意,他也搞了一个成本50块钱的东西,他卖98块钱。如果消费者离开你的成本为零,那么消费者会全部转移到B的身上,B可以赚18块钱。A一看没有生意了,就会通过降价的方式或者增加费用的方式把用户再拉回来。这样一来一去平均回报率回到4~5%,还不如存在银行,这时生意才会进入到一个稳态。</p> <p>市场上有那么多号称跟茅台一个产区一样品质的酒,消费者可能也不会去买。茅台的溢价,就是它的超额毛利,就是品牌的价值。</p> <p>我们认为品牌有十四个维度,这十四个维度又分成五个大类。第一个叫情感性属性、第二个叫安全性属性、第三个叫差异化属性、第四个叫便利性属、第五个叫成瘾性属性。情感性属性里面又可以分成四种,包括自我的彰显、与悲伤欢乐的这种气氛的结合、社交等等,这里面最经典的品类当然是酒了。</p> <p>为什么红酒公司这些属性非常好,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p> <p>红酒的特点是维度非常的多,有新世界,旧世界、年份、葡萄种类、开盖的时间、食物搭配~~它非常的复杂。从生意的本质来说,它提供的价值很多,但它没有办法规模化。因为他太细分了,太复杂了,不是专业的人根本搞不懂。</p> <p>全世界两家最大的烈性酒公司: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大家可能都喝过他们的产品。这两家公司是怎么做规模化的呢?我们以保乐力加的干邑为例,它分成四个档次:V.S.O.P、XO、Extra、收藏级,像人头马路易十三就是收藏级的产品。它用了四个维度来定义这个产品,给了消费者一定的差异化选择,但又不足够的复杂,能够规模化。</p> <p>再看主打威士忌的帝亚吉欧公司。威士忌有两种,一种叫单一麦芽威士忌;一种叫混合型威士忌。单一麦芽型威士忌也是非常像红酒的,它很复杂多样。但是大家能想到某个单品的品牌吗?其实是很难的。真正给帝亚吉欧公司创造最大价值的是什么呢?是Johnny walker,一款复合型威士忌。复合型威士忌分为蓝牌、黑牌、红牌~~四五种维度,更像干邑的定义的方式,而且它不用年份。在苏格兰,如果要写年份,比如说芝华士12年,那么这瓶酒里最年轻的酒应该是12年以上的,而且要在桶里面真正放12年。所以即便是在威士忌里面,我们认为复合型威士忌的生意属性远远好于单一麦芽威士忌。</p> <p>为什么这个生意在中国会更牛?</p> <p>2013年的时候,市场暴跌,大家都觉得白酒没有机会了,我们反而逆市买入。为什么我们当时会做这件事情?一个是我们对这些生意的判断:这个简直是世界上仅次于Du品的生意,我们等了10年终于等到这么一个超级大的机会。大家也知道从2013年的现在,,这些白酒公司基本上都是涨了10倍左右。</p> <p>当时白酒面临两个什么问题呢?</p> <p>第一个叫年轻人不喝酒。年轻人都不喝酒了,你还有什么谈什么PE?当时茅台大概交易的七八倍的PE,我记得茅台最低的时候跌到780块一瓶,五粮液跌到了400块钱。还有中央反腐的八项规定在那,感觉好像永远没有希望了。</p> <p>但是我们当时做了两个判断,第一个是年轻人为什么不能不喝酒?当我们理解它的情感性价值和中国的围桌文化时,你就知道年轻人是不可能不喝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当他很年轻的时候,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是一波60后70后。比如说我堂弟在毕业以后去了家银行,他在学校的时候也是不喝酒的,但是进了银行之后,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东西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就像一个熔炉一样,很难有人短期内离开这个市场。第二个事情是当你到了30岁40岁的时候,以前喝的啤酒,确实是喝不动了。我们当时也做过一个研究,你喝进去的价值是和你所能吃的食物是成反比的,是有替代关系的。</p> <p>所以当你到了三四十岁,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基础的时候,你会发现喝啤酒是很难在一个局上去彰显你的地位。比如我们今天吃一顿饭,如果把这个餐厅的名字盖住,把这个包厢的名字盖住,你可能不知道这个菜到底值多少钱。但这个酒放在桌子上,你就知道今天这个局是个什么样的定义的局。</p> <p>我们研究了美国在过去的100年里面的烈酒人均消费量的变化,发现除了1927年禁酒令的时候,美国的烈酒人均消费量一直在快速上升。大家跟大家想象的并不一样,大家觉得美国是个很健康的社会,到美国基本上人人都在跑步。但其实烈酒的饮用量,是一直在上升的。另外日本的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面的演进,烈酒的消费量也在快速上升,这个主要是因为老龄化。</p> <p><b>说说品牌的第二属性:安全性属性</b></p> <p>安全性属性并不一定是说用了就安全了,而是不用会不安全。最简单的是婴儿产品:纸尿裤、婴儿奶粉这些。这里面最大的特点消费者和决策者是分离的,消费者是孩子,但决策者是父母。孩子并不会告诉你感受,他只会哭。所以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在他自己能力范围内买最高的品牌,一旦这个品牌小孩子用的比较好,是很少能换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些生意里面,客户的离开成本会比较高。</p> <p>回想到我们最开始说的模型,一个婴儿产品100元,我搞成另外一个产品,跟这个产品绝对一模一样,只要90元钱。消费者就不愿意拿孩子做这个实验。</p> <p>化妆品里面也是一样,刚才我们讲到在电商场景的时候,只有超高端的化妆品是变得更集中了?我们知道护肤和美妆是两个市场,护肤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是很讲究的。但是彩妆就像时尚的衣服一样,经常要换的,可以尝试不同的种类。</p> <p>这里面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护肤的三种主要的功能:补水、美白、抗皱,这三种属性的宿命会完全不同。补水的证明时间很短,最高端的化妆品品牌中,补水的可能要500块钱一瓶,你能说比5块钱的好多少?我不觉得不一定,因为它的证明的时间会非常的短。但是所有高端的产品几乎全部都是以抗皱线为主的,因为它的证明时间需要20年30年,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让用户对未来充满惶恐的过程,导致用户的离开成本会非常高。所以在化妆品里面也出现两个很明显的变化:第一个是叫做高端的产品是高度集中化,我们看到比如LaMer在的中国的成长,每年达60%。我们要去看的其他的一些高端的品牌,它的集中度会不会也呈现这样的态势。</p> <p>我们再看彩妆这个市场,它是快速的离散的。我们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生意里面,新公司能快速的打败这些老的公司,所以我们投了完美日记。<a href=\"https://laohu8.com/S/YSG\">$逸仙电商(YSG)$</a> </p> <p><b>为什么可口可乐在美国是很好的生意?</b></p> <p>可口可乐是巴菲特的重仓股,但在中国,这种生意我们基本上都不会花太多的时间(除非碰到特别牛的人组织,我们现在只说的是从生意和环境的维度)。美国跟中国消费上最大的两个不同:第一个美国人吃的很简单,大家去美国最大的感受是天很蓝,空气很好, 但是没东西吃,天天要找火锅。因为美国的SQ(食品品类),比中国要少多了,所以在美国就容易出现麦当劳这样的公司。但在中国是很难的,中国每顿饭吃的SQ比美国人整一年吃SQ都多。</p> <p>美国的饮料,先区分含不含酒精?不含酒的要热的还是冷的?热的80%是咖啡,20%是茶。凉的就4种:水、碳酸水、果汁和红牛。那在中国、日本就很复杂了,我们的SQ是巨多的,这对消费者很好,每个星期都出个新品才好呢!但是对企业来说却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p> <p>美国当年的生态系统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因为可口可乐是卖给罐装商的,然后灌装商在一个地方去分销,所以他们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地盘,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家公司都上市公司。另外,可口可乐以前是玻璃瓶包装,这个很重要,这样使它的生意属性就变得跟啤酒很像。因为它瓶子很重,所以运输半径是很短的,而且它是双向的物流,就是说可乐既要运出去,瓶子还要收回来,所以它对整个系统的产能利用率要求很高。当它形成了规模优势之后,美国还有“三层分销法”保护它。三层分销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品牌商是不能直接拥有、控制经销商,不能控制门店,必须是三层结构,不然就叫垂直垄断。</p> <p>再来看中国,第一个亚洲人的口味简直是太丰富了;第二个就日本人发明了可抛弃的 pet,这让整个生意的属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三,中国没有三层分销法,所以你会发现康师傅有四五万人的团队,统一有三四万人的团队,农夫山泉也有几万人团队~大家在同一个市场里面,不光是品牌之间的竞争激烈,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over supply的。但美国是这样的:可乐通过罐装商分销,红酒也通过可乐的灌装商分销,所以它没有那么高的恶性竞争。</p> <p>当组织的架构不够清晰、有效的时候,大的事业部会把小的事业部的资源全部吸走。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公司,比如说之前香港最牛的消费股,大概10年涨了30倍,但是后来股价从最高时候的23块钱跌到了现在6块钱。因为当消费者发生转移的时候,公司没有跟上这个时代。为什么没跟上?我认为核心是:组织内部掌握资源的人是在销售端,而这些销售端的人不思进取,都是一些当年打打过胜仗的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并没有改变组织形态,来适应市场。</p> <p>内容节选自:中国地产基金百人会</p> <p><a href=\"https://laohu8.com/S/00700\">$腾讯控股(00700)$</a> <a href=\"https://laohu8.com/S/NIO\">$蔚来(NIO)$</a> <a href=\"https://laohu8.com/S/TAL\">$好未来(TAL)$</a> </p></body></html>","text":"李岳是高瓴资本消费行业研究负责人,2011年加入高瓴资本。 本文详细介绍了他们复杂庞大精深的投资方法论: 第一部分:高瓴的特点 第二部分:高瓴的投资方法论 第三部分:生意环境人的投资框架 第一部分:高瓴的特点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李岳,加入高瓴9年时间了。我之前在公募基金,专门从事消费方式消费行业的研究和投资。大家对高瓴也有很多了解了,我不再做一些赘述。 关于高瓴的特点,我这么多年很有体会。为什么高瓴能做的这么好?管这么大的规模?我们整个二级市场的团队只有十几个人,而且七八个是比较年轻的新人。能保持这么高的业绩和管理规模,我觉得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确实我们是比较深度的,价值投资里面有很多的门派,有deep value,所谓的格雷厄姆型的捡烟蒂型的投资人;也有只看增长的,比如说一些餐饮店1家变2家变4家,这个叫增长型的投资人。而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叫 franchise invest,本质是看供给端的,我们会花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去研究供给,研究所谓的门槛,去寻找好的生意。 因为我们走的是纵深模式,跟A股传统的研究员的成长路径会不太一样。在传统的模式下,研究员做了两三年研究之后,可能做个基金经理助理,之后就是管两三个行业的一个小产品,再管大产品。这种模式当然它有它的好处,大家的市场敏感度比较高。但整个A股市场,能坚持把一个行业或者一些领域去做深的人是比较少的。 第二个我觉得是我们确实比较长期,我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论,能够很快得做很多的判断。做出判断以后,我们会把时间只聚焦在两三个领域里面,大家也知道我们公司就做三个领域:消费互联网加医药。每个行业里面我们也就投三五家公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够跟企业家产生非常深的一些关系,也能跟企业去做很深的沟通和成长的一些帮助。 第三个高瓴一直对自己的创新要求比较高。我们最早是做二级市场的,成名在一级市场,但实际上我们从从13、14年才开始做,才五六年的时间,很快做到全国第一了。16 、17年我们开始做控股,从百丽、GLP这些案例为人所知;最近大家也看到了新闻:我们开始做真正的做Venture,所以我们并不局限于一种方式的投资。 全阶段全时空的投资会产生非常大的威力,二级市场投资这些企业的竞争对手,其实都是在一级市场发生的。天天这个市场里都有人要把阿里挑战下去,把腾讯挑战下去。所以对这个东西要有全时空的理解,否则你很难去对很多的变化有深刻的认识。因为我们是全球的研究和投资,所以有很多时候要跨地域。跨时空、跨地域去理解很多事情,这是我们比较有特点的一些方面。 第二部分:高瓴的投资方法论 第二部分我重点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投资方法,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投资里面的四重维度,当然这是基于纯粹基本面的价值投资。 第一个维度叫信息点的收集,比如说跟公司、行业相关的有100个点,我们要把这100个点做一个收集。但这个东西其实是跟我们能不能做好投资这件事情,没有太大关系,但这是一个基非常强的基础。 第二个我们叫做变化,它其实是发现主要矛盾的一个过程。比如影响这个公司可能有100个点,但是决定公司发展方向的可能就是一个两个点,这一两个点就是主要矛盾。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比如说一个人他是不是一个好的朋友?其他方面可以并不是太强,工作能力也不强,但是这个人特别仗义,这个人在做朋友这件事情上,主要矛盾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这个事情的难点在于:随着时空的变化,主要矛盾可能会发生迁移。比如这个人从朋友现在变成同事了,你对他的要求可能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经常提到的几句话: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但是辩证法的另外一面,叫我们要寻找的是变化中的不变。比如说人到底能不能同一次两同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反过来讲也不能,因为所谓的时空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们还讲一句话:这个世界没有完美解,只有时空环境下的最优解。 第三个点跟市场有关,这个层面我们不强调。经常大家讲估值是艺术,基本面是科学。基本面不好也不一定会跌,但市场决定了我们的买点。 第四个层面,叫做时间分配和资本的分配。为什么我们把它提到这么高的一个高度?做投资这件事情,为什么大家会长期拉开这么大的差别?基本上所有的价值型投资者肯定都有两手茅台,但是为什么你跑不赢茅台?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你到底能不能把有限的时间花费在这些有效的地方?花在真正的好生意,真正的结构性变化上。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拉开长期差距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最后对这个体系做一个总结,可能比较虚,但确实也是在驱动我们自己:世界是高维的、复杂的、多样的、曲折的不可知的,所以你任何低维的、简单的、单一的、线性的、完美的思考都是危险的。但是驱动事物发展和演进的主要矛盾,又是简单和单一的。所以我们要追求包括量化,但又需要比较强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部分:生意环境人的投资框架 我们这里一个经典的提法,叫做生意环境人的框架。这个框架我们也一直在演进,试图可以套用任何一个公司或者生意。 第一个因素生意,“生意”意味着一定的普适性的,很多生意都有它的宿命。我这里面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两个双胞胎什么条件都是一样的,但是一个人进入了金融行业,一个人去工地搬砖了。工地的这个人非常的努力,他的时效可能是别人的5倍,但是它作为一个回报率来说却不太乐观。如果他想向老板要6份工人的钱,老板肯定会把他炒掉,请5个人来把替代他。但是如果进了金融行业,即使是一个非常不优秀的人,但是从回报的角度来说,可能是远远比搬砖的要好。这个想说明什么问题?在生意的宿命里面,其实很多东西是被注定的。 第二个因素是环境,环境怎么影响投资呢?生意是有普适应的,美国人要喝东西,中国人也要喝东西,美国人要吃,中国人也要吃,这是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就是中国人今天饿了得吃,100年前人还是得吃。但是不同时间和空间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里面我也不用多举例子,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中美、古今消费习惯各样的不同。环境会扭曲生意的表现的形态,但同时,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创造巨大的阿尔法。因为你必须要甄别一件事情,这个生意它到底赚的是生意的钱还是环境的钱?其实你回头想,很多行业和人其实赚的都是环境的钱,并不是赚的生意的钱,更不是人和组织能力的钱。这种状态也是可以赌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很清晰的认识。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观点要跟着转移才行。 第三个因素是人和组织。历史上我们会认为:生意的属性是大于人和组织的能力的,所谓胳膊拧不过大腿。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这样的案例,我们私有化百丽的时候,其实是这样子的。当外界的环境发生变化,不太好的生意,它其实是原形毕露的。即使像盛总这样优秀的企业家,也无法扭转这个格局。但是在这个框架之下,我们现在有一个新的观点,认为这个事情变得更立体了。生意、环境、人,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的权重是不同的。这里面最大的变量是大家的进步都非常的,你想找到像10年前那样,又是好生意,环境又很好,然后组织非常牛的这种这种概率是非常低的。 一般都是烂生意好人;或者好生意烂人。你需要找到这里面的权重的不同,所以我们在三四年前开始投一些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好的生意,我们认为牛逼的人和组织反过来会改变生意的属性,所以它又是个辩证统一体。 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意?这里面有几个基本的法则: 第一个,时间是不是你的朋友?很多行业其实想想时间并不是很长,你必须要在某一刻之前必须要做到怎么样,我们讲叫拼缝,它必须要在某一天之前赶紧上市。这个肯定不是我们的标准,即便是在我们的一级投资里面,这也一定不是我们的标准。 第二个,是不是在越差的环境里面变得越强?这一点我觉得这是我们跟growth型(一般叫做增长型)价值投资的区别。但我们对行业突然放缓大幅放缓这件事情是很兴奋的,等会举到一些案例,很多都是在行业大幅放缓的时候我们去投了。比如我们去年控股格力这件事情,当时我很多人也问我,说房地产周期、库存周期都非常差,觉得这个不应该投。 但事实上,行业的需求波动是很难去预测的,比如说谁能预测到今年出这么大的疫情。只有供给端,或者说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行业的门槛,才是真正穿越周期的。而我们发现最牛的这些公司都是在每一次行业变得更差的时候,它的份额、利润值都是大幅上升的。当下一次曙光来临的时候,它也是复苏最快的,这个时候我们的逆向投资就会启动了。 第三个,规模是不是你的朋友?你会发现很多生意随着规模的增长,它只是变得更大了,而不是变得更强了。举个简单的例子,从生意的角度,单一维度来看,像餐饮、教培行业都不是什么好生意。我们历史上从来不投餐饮,这里面有大的问题就是:随着你规模增长之后,你只是变得更大,并没有变得更强。你面临的管人的复杂的程度,方差扩大的情况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当一家餐饮店扩到1000家店的时候,它到来到底带来了什么优势?它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本其实是来自于单店的成本,比如说门店的租金,人员的成本。你跟你隔壁的那家单体的店竞争的时候并不会有什么优势。你指望说1000家店说能采购上产生的一些优势,根本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因为中国的餐菜和肉的供应链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所谓的集采并不一定比人家去菜市场买会更便宜。包括教培的行业,为什么历史上也是这样子的?是因为教培的服务及产品,品牌是由口碑来建立的,口碑是由最差的老师来决定的。所以大部分时候随着规模的扩张,口碑是越来越差。 为什么我们后来又会投了像海底捞? 我们认为:如果所有人的值都很低,都只能搞三家店,但是有人突破了瓶颈的话,就会一览众山小。所以你可以看到海底捞将近2000亿的市值,(我们就说偏服务类的,不跟肯德基这种标准产品比),第二名100亿都不到。教培行业里面,你会看到新东方和好未来两个都是我们的重仓的公司。比如说最近的疫情,你会发现有很多小机构都会倒闭,比如像线上化的过程,其实都是对这种龙头和寡头非常有利的一个过程。 第四个,技术的进步,对你是好事还是坏事? 传统的消费品领域,通过渠道的优势,你能控制几百几千个店。但是有了天猫淘宝之后,消费者就变成了自我的决策,基本上不会受到其他的因素的干扰。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其实只有四五个行业的集中度变得更高了,其他的行业全部都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比如说百丽的案例就很经典。当年我们先做多这家公司,从12年开始又做空这家公司,最后在底部又把它给私有化了,这里面每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一样的。 当时我们看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的过程当中,鞋和服装这种生意回到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那就是离散。为什么是这样子?因为服装和鞋最大的特点是:第一大家对品牌不会有什么忠诚度的,大家是款式驱动的。第二个天生互斥,意思是我今天不愿意跟我昨天穿的衣服一样,也不愿意跟我的同事穿一样的衣服。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传统做服装公司的宿命都很差,就是因为它天生互斥。 线上化的过程中白酒为什么会变得这么集中? 比如说我要买个2000块钱的酒,我还需要教育我要买什么牌子吗?我只是要在保证真货的情况下买到最便宜的茅台。当理解这一点的时候,你知道什么酒仙网这些故事是不成立的。因为作为一个垂直的平台,根本不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所有的价值都是要以更高的效率或者更低的流量成本,所以最后一定是大平台把你给吃掉,综合型的平台把垂直型的平台吃掉。 以上都是我们判断好生意的标准,接下来我们再把它进行细分。 我们怎么去看品牌? 巴菲特也会跟大家讲要投很多品牌,但是巴菲特不会跟你说我为什么要投卡夫亨氏?这里我们常说两句话:我们认为费用的本质是你获取用户的成本。那么毛利率的本质是什么?毛利率的本质是消费者离开你的成本。 假如我们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生意,这个生意成本是50块钱,可以卖100块钱,能赚到20块钱的净利润。但是很快B也发现了这个生意,他也搞了一个成本50块钱的东西,他卖98块钱。如果消费者离开你的成本为零,那么消费者会全部转移到B的身上,B可以赚18块钱。A一看没有生意了,就会通过降价的方式或者增加费用的方式把用户再拉回来。这样一来一去平均回报率回到4~5%,还不如存在银行,这时生意才会进入到一个稳态。 市场上有那么多号称跟茅台一个产区一样品质的酒,消费者可能也不会去买。茅台的溢价,就是它的超额毛利,就是品牌的价值。 我们认为品牌有十四个维度,这十四个维度又分成五个大类。第一个叫情感性属性、第二个叫安全性属性、第三个叫差异化属性、第四个叫便利性属、第五个叫成瘾性属性。情感性属性里面又可以分成四种,包括自我的彰显、与悲伤欢乐的这种气氛的结合、社交等等,这里面最经典的品类当然是酒了。 为什么红酒公司这些属性非常好,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意? 红酒的特点是维度非常的多,有新世界,旧世界、年份、葡萄种类、开盖的时间、食物搭配~~它非常的复杂。从生意的本质来说,它提供的价值很多,但它没有办法规模化。因为他太细分了,太复杂了,不是专业的人根本搞不懂。 全世界两家最大的烈性酒公司:帝亚吉欧和保乐力加,大家可能都喝过他们的产品。这两家公司是怎么做规模化的呢?我们以保乐力加的干邑为例,它分成四个档次:V.S.O.P、XO、Extra、收藏级,像人头马路易十三就是收藏级的产品。它用了四个维度来定义这个产品,给了消费者一定的差异化选择,但又不足够的复杂,能够规模化。 再看主打威士忌的帝亚吉欧公司。威士忌有两种,一种叫单一麦芽威士忌;一种叫混合型威士忌。单一麦芽型威士忌也是非常像红酒的,它很复杂多样。但是大家能想到某个单品的品牌吗?其实是很难的。真正给帝亚吉欧公司创造最大价值的是什么呢?是Johnny walker,一款复合型威士忌。复合型威士忌分为蓝牌、黑牌、红牌~~四五种维度,更像干邑的定义的方式,而且它不用年份。在苏格兰,如果要写年份,比如说芝华士12年,那么这瓶酒里最年轻的酒应该是12年以上的,而且要在桶里面真正放12年。所以即便是在威士忌里面,我们认为复合型威士忌的生意属性远远好于单一麦芽威士忌。 为什么这个生意在中国会更牛? 2013年的时候,市场暴跌,大家都觉得白酒没有机会了,我们反而逆市买入。为什么我们当时会做这件事情?一个是我们对这些生意的判断:这个简直是世界上仅次于Du品的生意,我们等了10年终于等到这么一个超级大的机会。大家也知道从2013年的现在,,这些白酒公司基本上都是涨了10倍左右。 当时白酒面临两个什么问题呢? 第一个叫年轻人不喝酒。年轻人都不喝酒了,你还有什么谈什么PE?当时茅台大概交易的七八倍的PE,我记得茅台最低的时候跌到780块一瓶,五粮液跌到了400块钱。还有中央反腐的八项规定在那,感觉好像永远没有希望了。 但是我们当时做了两个判断,第一个是年轻人为什么不能不喝酒?当我们理解它的情感性价值和中国的围桌文化时,你就知道年轻人是不可能不喝酒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当他很年轻的时候,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还是一波60后70后。比如说我堂弟在毕业以后去了家银行,他在学校的时候也是不喝酒的,但是进了银行之后,大家也都知道这个东西会变成什么样子。所以就像一个熔炉一样,很难有人短期内离开这个市场。第二个事情是当你到了30岁40岁的时候,以前喝的啤酒,确实是喝不动了。我们当时也做过一个研究,你喝进去的价值是和你所能吃的食物是成反比的,是有替代关系的。 所以当你到了三四十岁,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基础的时候,你会发现喝啤酒是很难在一个局上去彰显你的地位。比如我们今天吃一顿饭,如果把这个餐厅的名字盖住,把这个包厢的名字盖住,你可能不知道这个菜到底值多少钱。但这个酒放在桌子上,你就知道今天这个局是个什么样的定义的局。 我们研究了美国在过去的100年里面的烈酒人均消费量的变化,发现除了1927年禁酒令的时候,美国的烈酒人均消费量一直在快速上升。大家跟大家想象的并不一样,大家觉得美国是个很健康的社会,到美国基本上人人都在跑步。但其实烈酒的饮用量,是一直在上升的。另外日本的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面的演进,烈酒的消费量也在快速上升,这个主要是因为老龄化。 说说品牌的第二属性:安全性属性 安全性属性并不一定是说用了就安全了,而是不用会不安全。最简单的是婴儿产品:纸尿裤、婴儿奶粉这些。这里面最大的特点消费者和决策者是分离的,消费者是孩子,但决策者是父母。孩子并不会告诉你感受,他只会哭。所以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在他自己能力范围内买最高的品牌,一旦这个品牌小孩子用的比较好,是很少能换的。所以我们认为这些生意里面,客户的离开成本会比较高。 回想到我们最开始说的模型,一个婴儿产品100元,我搞成另外一个产品,跟这个产品绝对一模一样,只要90元钱。消费者就不愿意拿孩子做这个实验。 化妆品里面也是一样,刚才我们讲到在电商场景的时候,只有超高端的化妆品是变得更集中了?我们知道护肤和美妆是两个市场,护肤就像每天吃饭一样,是很讲究的。但是彩妆就像时尚的衣服一样,经常要换的,可以尝试不同的种类。 这里面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护肤的三种主要的功能:补水、美白、抗皱,这三种属性的宿命会完全不同。补水的证明时间很短,最高端的化妆品品牌中,补水的可能要500块钱一瓶,你能说比5块钱的好多少?我不觉得不一定,因为它的证明的时间会非常的短。但是所有高端的产品几乎全部都是以抗皱线为主的,因为它的证明时间需要20年30年,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让用户对未来充满惶恐的过程,导致用户的离开成本会非常高。所以在化妆品里面也出现两个很明显的变化:第一个是叫做高端的产品是高度集中化,我们看到比如LaMer在的中国的成长,每年达60%。我们要去看的其他的一些高端的品牌,它的集中度会不会也呈现这样的态势。 我们再看彩妆这个市场,它是快速的离散的。我们认为: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生意里面,新公司能快速的打败这些老的公司,所以我们投了完美日记。$逸仙电商(YSG)$ 为什么可口可乐在美国是很好的生意? 可口可乐是巴菲特的重仓股,但在中国,这种生意我们基本上都不会花太多的时间(除非碰到特别牛的人组织,我们现在只说的是从生意和环境的维度)。美国跟中国消费上最大的两个不同:第一个美国人吃的很简单,大家去美国最大的感受是天很蓝,空气很好, 但是没东西吃,天天要找火锅。因为美国的SQ(食品品类),比中国要少多了,所以在美国就容易出现麦当劳这样的公司。但在中国是很难的,中国每顿饭吃的SQ比美国人整一年吃SQ都多。 美国的饮料,先区分含不含酒精?不含酒的要热的还是冷的?热的80%是咖啡,20%是茶。凉的就4种:水、碳酸水、果汁和红牛。那在中国、日本就很复杂了,我们的SQ是巨多的,这对消费者很好,每个星期都出个新品才好呢!但是对企业来说却是很悲催的一件事情。 美国当年的生态系统是怎么生长出来的?因为可口可乐是卖给罐装商的,然后灌装商在一个地方去分销,所以他们很早的时候就形成了地盘,大家可以看到这几家公司都上市公司。另外,可口可乐以前是玻璃瓶包装,这个很重要,这样使它的生意属性就变得跟啤酒很像。因为它瓶子很重,所以运输半径是很短的,而且它是双向的物流,就是说可乐既要运出去,瓶子还要收回来,所以它对整个系统的产能利用率要求很高。当它形成了规模优势之后,美国还有“三层分销法”保护它。三层分销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品牌商是不能直接拥有、控制经销商,不能控制门店,必须是三层结构,不然就叫垂直垄断。 再来看中国,第一个亚洲人的口味简直是太丰富了;第二个就日本人发明了可抛弃的 pet,这让整个生意的属性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第三,中国没有三层分销法,所以你会发现康师傅有四五万人的团队,统一有三四万人的团队,农夫山泉也有几万人团队~大家在同一个市场里面,不光是品牌之间的竞争激烈,几乎每一个环节都是over supply的。但美国是这样的:可乐通过罐装商分销,红酒也通过可乐的灌装商分销,所以它没有那么高的恶性竞争。 当组织的架构不够清晰、有效的时候,大的事业部会把小的事业部的资源全部吸走。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公司,比如说之前香港最牛的消费股,大概10年涨了30倍,但是后来股价从最高时候的23块钱跌到了现在6块钱。因为当消费者发生转移的时候,公司没有跟上这个时代。为什么没跟上?我认为核心是:组织内部掌握资源的人是在销售端,而这些销售端的人不思进取,都是一些当年打打过胜仗的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并没有改变组织形态,来适应市场。 内容节选自:中国地产基金百人会 $腾讯控股(00700)$ $蔚来(NIO)$ $好未来(TAL)$","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810821887","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NIO","00700","YSG","TAL"],"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15556,"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1469,"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4,"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810822108"}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