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導绅
2021-07-29
Oh
英特尔投下埃米炸弹:台积电的夸大宣传该到头了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808060065,"tweetId":"808060065","gmtCreate":1627544752157,"gmtModify":1633763949267,"author":{"id":3586587763605977,"idStr":"3586587763605977","authorId":3586587763605977,"authorIdStr":"3586587763605977","name":"程導绅","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17e557db7a706e6821394c3f5dc700d2","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0,"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Oh</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Oh</p></body></html>","text":"Oh","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808060065","repostId":1187897781,"repostType":4,"repost":{"id":"1187897781","kind":"news","weMediaInfo":{"introduction":"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交流平台","home_visible":1,"media_name":"虎嗅APP","id":"101","head_image":"https://static.tigerbbs.com/98669fe7974e42f3976b3db47528792d"},"pubTimestamp":1627544195,"share":"https://www.laohu8.com/m/news/1187897781?lang=&edition=full","pubTime":"2021-07-29 15:36","market":"us","language":"zh","title":"英特尔投下埃米炸弹:台积电的夸大宣传该到头了","url":"https://stock-news.laohu8.com/highlight/detail?id=1187897781","media":"虎嗅APP","summary":"自从去年英特尔被100%确凿证据证实了在10nm制程上的延期,以及在7nm制程上全面落后于台积电,丧失全球制程领导地位后,大众舆论对这家美国唯一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全覆盖的半导体企业的态度,呈现出惊人的","content":"<p>自从去年英特尔被100%确凿证据证实了在10nm制程上的延期,以及在7nm制程上全面落后于台积电,丧失全球制程领导地位后,大众舆论对这家美国唯一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全覆盖的半导体企业的态度,呈现出惊人的一致变化:</p>\n<p>除了竞争对手和看热闹不嫌事大一样的顺便踩一脚,这种“批判趋势”到最后似乎演变成——<b>这家半导体顶级巨头剩下的日子似乎屈指可数了。</b></p>\n<p>技术创新层面遭遇的危机也蔓延至他们的财务数据上,从2020年Q1到2021年Q3,英特尔净利润连续3个季度下滑;而历来作为<b>数据中心市场的绝对王者</b>,英特尔这一业务板块的收入也在三个季度内持续下降。</p>\n<p>2021年5月,权威市场调研机构 IC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Q1全球Top15半导体公司业绩与排名》指出,英特尔虽然位列第一,但却是所有厂商中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企业。</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dcac03ab5d13481ff896474f8ff1274\" tg-width=\"550\" tg-height=\"277\"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图片来自IC Insights</p>\n<p>英特尔当然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体现在:</p>\n<ul>\n <li><p>受到资本市场巨大压力,2021年年初突然换帅,重新启用有40年制造技术履历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为新任CEO。</p></li>\n</ul>\n<ul>\n <li><p>迅速接受了阿斯麦比自己更为先进的EUV制造工艺,用了大约两个季度的时间修复了7nm技术。</p></li>\n</ul>\n<ul>\n <li><p>在制造环节投入巨资。今年3月,帕特·基辛格正式公布十分关键的“IDM 2.0”战略,宣布重返晶圆代工市场,<b>同时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两座晶圆厂</b>;5月再次宣布,<b>投资35亿美元升级新墨西哥州工厂,投资100亿美元在以色列兴建的芯片厂,还计划在欧盟建厂。</b></p></li>\n</ul>\n<ul>\n <li><p>越来越多的英特尔半导体技术专家现身说法,为自己的制造技术正名,强调“每家晶圆厂的制程数据有对外宣传的差异”。</p></li>\n</ul>\n<p>当然,根据虎嗅平台的观察和媒体反应,在国内大大小小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数据中心市场活动上,你能越来越多次看到英特尔出现的身影。</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bfc85ebc4b88c6abf9345706cd0d652\" tg-width=\"1000\" tg-height=\"60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英特尔 CEO 帕特·基辛格</p>\n<p>以重新夺回“制程节点”为目标的英特尔,今年3月发布的“IDM2.0战略”就以大手笔和”绝不放弃制造”的态度虽然引起产业重视,但因为表现不佳的财报状况持续受到争议;</p>\n<p>而昨天,包括CEO基辛格在内的4位英特尔高级制造技术专家,再次通过大范围公开英特尔的制程技术和实现路径,<b>向半导体产业投掷了一枚“新炸弹”:</b></p>\n<ul>\n <li><p>英特尔的确在10nm和7nm有所延迟(如果感兴趣,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但在5nm节点上,英特尔自认为非但没有延迟,反而会完成超越。</p></li>\n</ul>\n<ul>\n <li><p>为了应对台积电等对手的“制程虚假宣传”,以及纠正大家对制程的认知误区,英特尔直接舍弃了“10nm,7nm,5nm,3nm”这一本质上由摩尔定律决定的说法,而是直接采用100%英特尔主观视角的新命名体系——Intel7,Intel4,Intel3,Intel20A,Intel18A。</p></li>\n</ul>\n<ul>\n <li><p>这一次公开的Intel20A,本质对应的就是5nm制程。<b>这是一个英特尔近2年来闭口不谈的制程节点,相关时间计划基本到7nm就戛然截止了。英特尔</b>首次宣布将通过Intel20A,进入“埃米时代”。</p></li>\n</ul>\n<ul>\n <li><p>Intel20A背后两大关键技术非常值得注意。其中,这个制程将会采用全新的晶体管结构Gate-All-Around,并非是为22nm以下制程产品化立下汗马功劳的FinFET结构。</p></li>\n</ul>\n<p>换言之,这种应用了新材料的新结构芯片,将会对传统制程概念,产生重大改变。就如一位半导体技术专家告诉虎嗅:“这种新的材料结构,制程这些几纳米啥的就没那么大的关系了。”</p>\n<p><b>英特尔新制程命名体系:快醒醒,客户们</b></p>\n<p>关于制程的命名问题,被产业诟病已久。</p>\n<p>譬如我们曾在《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这篇文章里提及,业内不少工程师认为,英特尔在对待“纳米”制程数字的态度更实在,甚至表示“英特尔的10nm芯片对标的其实是台积电的7nm,甚至比后者的7nm都好”。</p>\n<p>这也是基辛格上任后,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大家正确理解“制程数字”:</p>\n<blockquote>\n “包括英特尔在内,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制程节点命名和编号方案,这些方案既不指代任何具体的度量方法,也无法全面展现如何实现芯片能效和性能的最佳平衡。”\n</blockquote>\n<p>这就像是车展上那些号称自己芯片达到几百几千Tops的汽车,也像是加州每年发布的《自动驾驶接管报告》——没有统一测试条件和足够的企业诚信度,就绝对不配说出“谁比谁性能好”的结论。</p>\n<p>所以,英特尔这次兴师动众地更换了命名体系,美名曰:“让客户对整个行业的制程节点演进有一个更准确认知,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b>其实主要目的就是对付台积电和三星不那么太靠谱的5nm和3nm制程名字。</b></p>\n<ul>\n <li><p>2021年下半年将推出的Intel 7 (是不是至少看起来像是7nm?),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发布的10nm Enhanced SuperFin;</p></li>\n</ul>\n<ul>\n <li><p>2023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 4(至少看起来像4nm?),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的7nm;</p></li>\n</ul>\n<ul>\n <li><p>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Intel3,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上的7nm+;</p></li>\n</ul>\n<ul>\n <li><p><b>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20A(看起来像不像2nm?),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b></p></li>\n</ul>\n<ul>\n <li><p>2025年上半年发布Intel18A,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p></li>\n</ul>\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ce380fc9b07caca9a43fa165a2e90a8\" tg-width=\"1000\" tg-height=\"47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图片来自英特尔</p>\n<p>实际上,随着晶体管结构的愈加复杂,早在21世纪初,产业内就开始对芯片的纳米制程命名有了“分化趋势”。</p>\n<p>我们都清楚,微处理器是由以特定方式连接起来的数十亿晶体管组成。这些晶体管充当了“开关”的角色,负责处理电子数据的1和0。</p>\n<p>基辛格解释,在晶体管顶部有一个区域叫“栅极”,它决定了晶体管是开启还是关闭。而“制程节点”指代的是晶体管所需的数千个制造步骤组成的复杂方案。</p>\n<p>而所有最顶级半导体公司几乎都有同一个目标——让这些芯片变得更小、更快、更便宜、更高能效——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苹果的5nm制程芯片M1(有太多关于M1的测评可以去看,我也买了一台M1的Macbook Air,爱不释手)。</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e99fc8b1663fb184dc959320da5b5a1\" tg-width=\"1000\" tg-height=\"384\"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最初,制程工艺“节点”的名称与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相对应,并以“微米”为度量单位。<b>随着晶体管越变越小,栅极的长度越来越微缩,产业开始以纳米为度量单位。</b></p>\n<p>而关于制程命名改变的关键节点出现在1997年。</p>\n<p>“随着技术进步和应变硅(strained silicon)等其他创新技术的出现,除了缩小晶体管,更快、更便宜和更高能效也变得同样重要。” 基辛格认为,从这时开始,<b>传统命名方法不再与实际的晶体管栅极长度相匹配。</b></p>\n<p><b>换言之,晶体管尺寸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它们之间的“互连”等因素也不能忽略。</b></p>\n<p>2011年,在英特尔推出FinFET晶体管结构技术后,行业进一步分化。这是一种构建晶体管的全新方式,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p>\n<p>这个结构就是将停滞不前的22nm继续往下缩进的关键技术。<b>但要很显然,从22nm开始,不要说大众,就连产业内对制程数字的理解与它的实际“坐标”也开始逐渐脱离。</b></p>\n<p><b>这也是英特尔如今建立新命名体系的根本缘由。</b></p>\n<blockquote>\n 正如虎嗅之前在采访工程师时得到的答案:“英特尔在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上相对更激进,要求也更高。但的确制程延迟了1~2年,说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追赶的可能性。”\n</blockquote>\n<p>但英特尔这次大刀阔斧的制程<b>更名</b>,<b>也许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嗅到了市场和资本已经被“命名”困惑已久(譬如开头),甚至依此来做出商务判断的残酷现实。</b></p>\n<p>不过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即便推出了新命名产品,客户没有理由不问一句:“你这intel7到底几纳米?对标的是台积电的几纳米?”</p>\n<p>说实话,我们更想知道英特尔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怎么回答。</p>\n<p>誓死捍卫摩尔定律?</p>\n<p>基辛格在这次可谓是极为详尽的“制程技术科普会”上,至少提了三次关于“摩尔定律不会消亡,英特尔会通过各种方法,如改材料、晶体管结构,以及封装等角度,继续来延续摩尔定律”的决心。</p>\n<p>实话讲,除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新命名体系,<b>英特尔最有趣且最应该受到关注的产品,毫无疑问是Intel3之后的Intel20A。</b></p>\n<p>(当然,Intel4 将作为第一批应用阿斯麦高数值孔径(High-NA)极紫外辐射光刻技术(EUV)的处理器也倍受瞩目,但象征意义不如Intel20A。)</p>\n<p>Intel 20A(5nm)之所以被英特尔称为历史上制程技术发展的下一个分水岭,是因为它是第一块应用英特尔两大“开创性技术”的芯片:</p>\n<ul>\n <li><p><b>替代FinFET的全新晶体管架构 Gate-All-Around(英特尔把它命名为RibbonFET)</b></p></li>\n <li><p><b>能够解决“互联瓶颈”的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b></p></li>\n</ul>\n<p>FinFET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述。</p>\n<p>它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教授胡正明在1999年研发出的 3D 晶体管技术(鳍型晶体管)。英特尔之所以能在 12 年后率先量产出 22nm 晶体管,台积电与三星顺利过渡至 16/14nm 制程节点,FinFET功不可没。</p>\n<p>正是这项“发明”,摩尔定律才得以“延寿”数十年。</p>\n<p>但是,随着制程从5nm持续缩进至3nm,半导体制造专家们发现,进一步减少 FinFET 尺寸,就越来越受到驱动电流和静电控制的限制。</p>\n<p>而将要替代它的Gate All Around的常用名为GAAFET(全栅场效应管),它使用栅极包围的带状通道,从而能实现更快的晶体管切换速度和更好的控制。因此,在更小的占用空间内,可具备更高的性能。三星在2020年曾宣布将在3nm制程芯片上应用这一架构。</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a6fca1343877c136cbeef1a4caedada\" tg-width=\"1000\" tg-height=\"255\"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图片来自泛林半导体</p>\n<p>与 FinFET不同的是,在 FinFET 中,较高电流需要多个并排的鳍片;GAA 晶体管的载流能力主要是通过垂直堆叠几个纳米片(上图),而栅极材料主要是包裹在沟道周围来提高的。纳米片的尺寸可以按比例缩放,以便晶体管可以按照要求的特定性能进行调整。</p>\n<p>听起来,“纳米片”的概念其实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而且实际上,这项技术已经被研发多年。但其之所以不受业内“重用”,<b>主要瓶颈就在于“材料”</b>。</p>\n<p>根据泛林半导体给出的解释,GAA晶体管是通过“交替硅”和“硅锗外延层”的超晶格来制作的,这是构成纳米片的基础,此外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可能需要钌、钼、镍等各种合金新材料进行沉积、蚀刻、填充。</p>\n<blockquote>\n 一位半导体专家这样给虎嗅总结:“它(GAA)将对半导体的基底材料进行更改,半导体连接的材料也要进行更改。同时整个晶体管的物理结构也要变化。”\n</blockquote>\n<p>因此,带领团队开发这项技术的Sanjay Natarajan博士将英特尔的GAA——RibbonFET称为一次“晶体管性能上的重大飞跃”,并非虚话。</p>\n<p>根据测试芯片结果,他们预计RibbonFET晶体管带来的性能和密度提升,将超过当下的FinFET晶体管。而Intel 20A将是应用RibbonFET的第一枚芯片。</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e0a40c6ececaec4fa8741e6781f30b32\" tg-width=\"1000\" tg-height=\"487\"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而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则是英特尔工程师开发的一项独特技术。Sanjay Natarajan博士作为这项技术的开发负责人,指出半导体晶体管结构中存在的最大传统问题之一便是“布线效率低下”。</p>\n<p>“传统互连技术是在晶体管层的顶部进行互联,经常产生电源线和信号线的互混,导致了布线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性能和功耗。”</p>\n<p>他们的解决方法,便是把电源线置于晶体管层的下面(也就是晶圆的背面)。通过减少晶圆正面的电源布线,腾出更多的“空地儿”用于优化信号布线,并减少时延,实现更好的电能传输。</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11724a13d34832717d6e33d027d163f\" tg-width=\"1000\" tg-height=\"603\"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将用于Intel20A的关键技术,虽然不可避免被人诟病为“仍然处于PPT状态”(毕竟还都是PPT),但英特尔的专家们展示了这些测试芯片的扫描电镜图像,显然经过了一系列测试。</p>\n<p>就像上面所说,它们的成功应用,将决定着英特尔是否能在5nm这个关键节点上进行反超。</p>\n<p>从时间来看,很明显,2019年时PPT上规划的“2023年实现7nm++”,与这次规划的“2024年实现Intel20A”没有多少间隔。也就是说,依然有机会在5nm这个节点上翻盘。</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858abda999ad2b18407fdde87b7e61c\" tg-width=\"1000\" tg-height=\"56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英特尔2019年10月的制程产品规划图</p>\n<p>如基辛格所说,英特尔Intel20A在2024年的问世与两大关键技术的真正应用,将标志着半导体“埃米时代”(1埃米=0.1纳米)的启幕。</p>\n<p>现在来听,其实更像是英特尔在向外界喊话:你们以为我还想在“纳米时代”争夺领导权?不,我们要进入一个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去争夺话语权了。</p>\n<p><b>写在最后…希望不是PPT</b></p>\n<p>但话说回来,既然完全改变了以纳米为单位的命名体系,而且晶体管结构和材料正在发生下一轮巨大变化。此外,英特尔也在从封装技术层面提高芯片的带宽密度和能效……</p>\n<p>这一切难道不是意味着,所谓的纳米还是埃米的数字单位,已经越来越没意义了吗?</p>\n<p><b>英特尔嘴上说在捍卫摩尔定律,其实已经认识到不能再依靠摩尔定律。</b></p>\n<p>如今,Intel20A的制造工艺虽然官方说拿下了高通这个大订单,但距离2024年变数还有很大。我们虽然觉得英特尔这场发布会的意义重大,并且产品规划让人没有异议,但是PPT能够转变称真正的产品,还是需要实物说话。</p>\n<p>毕竟,当年延迟了4年的14nm产品,当时PPT做的也挺不错的。</p>","collect":0,"html":"<!DOCTYPE html>\n<html>\n<head>\n<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n<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width=device-width,initial-scale=1.0,minimum-scale=1.0,maximum-scale=1.0,user-scalable=no\"/>\n<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ephone=no,email=no,address=no\" />\n<title>英特尔投下埃米炸弹:台积电的夸大宣传该到头了</title>\n<style type=\"text/css\">\na,abbr,acronym,address,applet,article,aside,audio,b,big,blockquote,body,canvas,caption,center,cite,code,dd,del,details,dfn,div,dl,dt,\nem,embed,fieldset,figcaption,figure,footer,form,h1,h2,h3,h4,h5,h6,header,hgroup,html,i,iframe,img,ins,kbd,label,legend,li,mark,menu,nav,\nobject,ol,output,p,pre,q,ruby,s,samp,section,small,span,strike,strong,sub,summary,sup,table,tbody,td,tfoot,th,thead,time,tr,tt,u,ul,var,video{ font:inherit;margin:0;padding:0;vertical-align:baseline;border:0 }\nbody{ font-size:16px; line-height:1.5; color:#999; background:transparent; }\n.wrapper{ overflow:hidden;word-break:break-all;padding:10px; }\nh1,h2{ font-weight:normal;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6em; }\nh3,h4,h5,h6{ line-height:1.35; margin-bottom:1em; }\nh1{ font-size:24px; }\nh2{ font-size:20px; }\nh3{ font-size:18px; }\nh4{ font-size:16px; }\nh5{ font-size:14px; }\nh6{ font-size:12px; }\np,ul,ol,blockquote,dl,table{ margin:1.2em 0; }\nul,ol{ margin-left:2em; }\nul{ list-style:disc; }\nol{ list-style:decimal; }\nli,li p{ margin:10px 0;}\nimg{ max-width:100%;display:block;margin:0 auto 1em; }\nblockquote{ color:#B5B2B1; border-left:3px solid #aaa; padding:1em; }\nstrong,b{font-weight:bold;}\nem,i{font-style:italic;}\ntable{ width:100%;border-collapse:collapse;border-spacing:1px;margin:1em 0;font-size:.9em; }\nth,td{ padding:5px;text-align:left;border:1px solid #aaa; }\nth{ font-weight:bold;background:#5d5d5d; }\n.symbol-link{font-weight:bold;}\n/* header{ border-bottom:1px solid #494756; } */\n.title{ margin:0 0 8px;line-height:1.3;color:#ddd; }\n.meta {color:#5e5c6d;font-size:13px;margin:0 0 .5em; }\na{text-decoration:none; color:#2a4b87;}\n.meta .head { display: inline-block; overflow: hidden}\n.head .h-thumb { width: 30px; height: 30px; 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radius: 50%; float: left;}\n.head .h-content { margin: 0; padding: 0 0 0 9px; float: left;}\n.head .h-name {font-size: 13px; color: #eee; margin: 0;}\n.head .h-time {font-size: 11px; color: #7E829C; margin: 0;line-height: 11px;}\n.small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9); -webkit-transform: scale(0.9);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smaller {font-size: 12.5px; display: inline-block; transform: scale(0.8); -webkit-transform: scale(0.8); transform-origin: left; -webkit-transform-origin: left;}\n.bt-text {font-size: 12px;margin: 1.5em 0 0 0}\n.bt-text p {margin: 0}\n</style>\n</head>\n<body>\n<div class=\"wrapper\">\n<header>\n<h2 class=\"title\">\n英特尔投下埃米炸弹:台积电的夸大宣传该到头了\n</h2>\n\n<h4 class=\"meta\">\n\n\n<a class=\"head\" href=\"https://laohu8.com/wemedia/101\">\n\n\n<div class=\"h-thumb\" style=\"background-image:url(https://static.tigerbbs.com/98669fe7974e42f3976b3db47528792d);background-size:cover;\"></div>\n\n<div class=\"h-content\">\n<p class=\"h-name\">虎嗅APP </p>\n<p class=\"h-time\">2021-07-29 15:36</p>\n</div>\n\n</a>\n\n\n</h4>\n\n</header>\n<article>\n<p>自从去年英特尔被100%确凿证据证实了在10nm制程上的延期,以及在7nm制程上全面落后于台积电,丧失全球制程领导地位后,大众舆论对这家美国唯一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全覆盖的半导体企业的态度,呈现出惊人的一致变化:</p>\n<p>除了竞争对手和看热闹不嫌事大一样的顺便踩一脚,这种“批判趋势”到最后似乎演变成——<b>这家半导体顶级巨头剩下的日子似乎屈指可数了。</b></p>\n<p>技术创新层面遭遇的危机也蔓延至他们的财务数据上,从2020年Q1到2021年Q3,英特尔净利润连续3个季度下滑;而历来作为<b>数据中心市场的绝对王者</b>,英特尔这一业务板块的收入也在三个季度内持续下降。</p>\n<p>2021年5月,权威市场调研机构 IC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Q1全球Top15半导体公司业绩与排名》指出,英特尔虽然位列第一,但却是所有厂商中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企业。</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ddcac03ab5d13481ff896474f8ff1274\" tg-width=\"550\" tg-height=\"277\"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图片来自IC Insights</p>\n<p>英特尔当然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体现在:</p>\n<ul>\n <li><p>受到资本市场巨大压力,2021年年初突然换帅,重新启用有40年制造技术履历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为新任CEO。</p></li>\n</ul>\n<ul>\n <li><p>迅速接受了阿斯麦比自己更为先进的EUV制造工艺,用了大约两个季度的时间修复了7nm技术。</p></li>\n</ul>\n<ul>\n <li><p>在制造环节投入巨资。今年3月,帕特·基辛格正式公布十分关键的“IDM 2.0”战略,宣布重返晶圆代工市场,<b>同时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两座晶圆厂</b>;5月再次宣布,<b>投资35亿美元升级新墨西哥州工厂,投资100亿美元在以色列兴建的芯片厂,还计划在欧盟建厂。</b></p></li>\n</ul>\n<ul>\n <li><p>越来越多的英特尔半导体技术专家现身说法,为自己的制造技术正名,强调“每家晶圆厂的制程数据有对外宣传的差异”。</p></li>\n</ul>\n<p>当然,根据虎嗅平台的观察和媒体反应,在国内大大小小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数据中心市场活动上,你能越来越多次看到英特尔出现的身影。</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4bfc85ebc4b88c6abf9345706cd0d652\" tg-width=\"1000\" tg-height=\"60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英特尔 CEO 帕特·基辛格</p>\n<p>以重新夺回“制程节点”为目标的英特尔,今年3月发布的“IDM2.0战略”就以大手笔和”绝不放弃制造”的态度虽然引起产业重视,但因为表现不佳的财报状况持续受到争议;</p>\n<p>而昨天,包括CEO基辛格在内的4位英特尔高级制造技术专家,再次通过大范围公开英特尔的制程技术和实现路径,<b>向半导体产业投掷了一枚“新炸弹”:</b></p>\n<ul>\n <li><p>英特尔的确在10nm和7nm有所延迟(如果感兴趣,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但在5nm节点上,英特尔自认为非但没有延迟,反而会完成超越。</p></li>\n</ul>\n<ul>\n <li><p>为了应对台积电等对手的“制程虚假宣传”,以及纠正大家对制程的认知误区,英特尔直接舍弃了“10nm,7nm,5nm,3nm”这一本质上由摩尔定律决定的说法,而是直接采用100%英特尔主观视角的新命名体系——Intel7,Intel4,Intel3,Intel20A,Intel18A。</p></li>\n</ul>\n<ul>\n <li><p>这一次公开的Intel20A,本质对应的就是5nm制程。<b>这是一个英特尔近2年来闭口不谈的制程节点,相关时间计划基本到7nm就戛然截止了。英特尔</b>首次宣布将通过Intel20A,进入“埃米时代”。</p></li>\n</ul>\n<ul>\n <li><p>Intel20A背后两大关键技术非常值得注意。其中,这个制程将会采用全新的晶体管结构Gate-All-Around,并非是为22nm以下制程产品化立下汗马功劳的FinFET结构。</p></li>\n</ul>\n<p>换言之,这种应用了新材料的新结构芯片,将会对传统制程概念,产生重大改变。就如一位半导体技术专家告诉虎嗅:“这种新的材料结构,制程这些几纳米啥的就没那么大的关系了。”</p>\n<p><b>英特尔新制程命名体系:快醒醒,客户们</b></p>\n<p>关于制程的命名问题,被产业诟病已久。</p>\n<p>譬如我们曾在《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这篇文章里提及,业内不少工程师认为,英特尔在对待“纳米”制程数字的态度更实在,甚至表示“英特尔的10nm芯片对标的其实是台积电的7nm,甚至比后者的7nm都好”。</p>\n<p>这也是基辛格上任后,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大家正确理解“制程数字”:</p>\n<blockquote>\n “包括英特尔在内,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制程节点命名和编号方案,这些方案既不指代任何具体的度量方法,也无法全面展现如何实现芯片能效和性能的最佳平衡。”\n</blockquote>\n<p>这就像是车展上那些号称自己芯片达到几百几千Tops的汽车,也像是加州每年发布的《自动驾驶接管报告》——没有统一测试条件和足够的企业诚信度,就绝对不配说出“谁比谁性能好”的结论。</p>\n<p>所以,英特尔这次兴师动众地更换了命名体系,美名曰:“让客户对整个行业的制程节点演进有一个更准确认知,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b>其实主要目的就是对付台积电和三星不那么太靠谱的5nm和3nm制程名字。</b></p>\n<ul>\n <li><p>2021年下半年将推出的Intel 7 (是不是至少看起来像是7nm?),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发布的10nm Enhanced SuperFin;</p></li>\n</ul>\n<ul>\n <li><p>2023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 4(至少看起来像4nm?),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的7nm;</p></li>\n</ul>\n<ul>\n <li><p>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Intel3,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上的7nm+;</p></li>\n</ul>\n<ul>\n <li><p><b>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20A(看起来像不像2nm?),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b></p></li>\n</ul>\n<ul>\n <li><p>2025年上半年发布Intel18A,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p></li>\n</ul>\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1ce380fc9b07caca9a43fa165a2e90a8\" tg-width=\"1000\" tg-height=\"47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图片来自英特尔</p>\n<p>实际上,随着晶体管结构的愈加复杂,早在21世纪初,产业内就开始对芯片的纳米制程命名有了“分化趋势”。</p>\n<p>我们都清楚,微处理器是由以特定方式连接起来的数十亿晶体管组成。这些晶体管充当了“开关”的角色,负责处理电子数据的1和0。</p>\n<p>基辛格解释,在晶体管顶部有一个区域叫“栅极”,它决定了晶体管是开启还是关闭。而“制程节点”指代的是晶体管所需的数千个制造步骤组成的复杂方案。</p>\n<p>而所有最顶级半导体公司几乎都有同一个目标——让这些芯片变得更小、更快、更便宜、更高能效——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苹果的5nm制程芯片M1(有太多关于M1的测评可以去看,我也买了一台M1的Macbook Air,爱不释手)。</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ae99fc8b1663fb184dc959320da5b5a1\" tg-width=\"1000\" tg-height=\"384\"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最初,制程工艺“节点”的名称与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相对应,并以“微米”为度量单位。<b>随着晶体管越变越小,栅极的长度越来越微缩,产业开始以纳米为度量单位。</b></p>\n<p>而关于制程命名改变的关键节点出现在1997年。</p>\n<p>“随着技术进步和应变硅(strained silicon)等其他创新技术的出现,除了缩小晶体管,更快、更便宜和更高能效也变得同样重要。” 基辛格认为,从这时开始,<b>传统命名方法不再与实际的晶体管栅极长度相匹配。</b></p>\n<p><b>换言之,晶体管尺寸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它们之间的“互连”等因素也不能忽略。</b></p>\n<p>2011年,在英特尔推出FinFET晶体管结构技术后,行业进一步分化。这是一种构建晶体管的全新方式,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p>\n<p>这个结构就是将停滞不前的22nm继续往下缩进的关键技术。<b>但要很显然,从22nm开始,不要说大众,就连产业内对制程数字的理解与它的实际“坐标”也开始逐渐脱离。</b></p>\n<p><b>这也是英特尔如今建立新命名体系的根本缘由。</b></p>\n<blockquote>\n 正如虎嗅之前在采访工程师时得到的答案:“英特尔在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上相对更激进,要求也更高。但的确制程延迟了1~2年,说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追赶的可能性。”\n</blockquote>\n<p>但英特尔这次大刀阔斧的制程<b>更名</b>,<b>也许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嗅到了市场和资本已经被“命名”困惑已久(譬如开头),甚至依此来做出商务判断的残酷现实。</b></p>\n<p>不过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即便推出了新命名产品,客户没有理由不问一句:“你这intel7到底几纳米?对标的是台积电的几纳米?”</p>\n<p>说实话,我们更想知道英特尔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怎么回答。</p>\n<p>誓死捍卫摩尔定律?</p>\n<p>基辛格在这次可谓是极为详尽的“制程技术科普会”上,至少提了三次关于“摩尔定律不会消亡,英特尔会通过各种方法,如改材料、晶体管结构,以及封装等角度,继续来延续摩尔定律”的决心。</p>\n<p>实话讲,除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新命名体系,<b>英特尔最有趣且最应该受到关注的产品,毫无疑问是Intel3之后的Intel20A。</b></p>\n<p>(当然,Intel4 将作为第一批应用阿斯麦高数值孔径(High-NA)极紫外辐射光刻技术(EUV)的处理器也倍受瞩目,但象征意义不如Intel20A。)</p>\n<p>Intel 20A(5nm)之所以被英特尔称为历史上制程技术发展的下一个分水岭,是因为它是第一块应用英特尔两大“开创性技术”的芯片:</p>\n<ul>\n <li><p><b>替代FinFET的全新晶体管架构 Gate-All-Around(英特尔把它命名为RibbonFET)</b></p></li>\n <li><p><b>能够解决“互联瓶颈”的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b></p></li>\n</ul>\n<p>FinFET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述。</p>\n<p>它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教授胡正明在1999年研发出的 3D 晶体管技术(鳍型晶体管)。英特尔之所以能在 12 年后率先量产出 22nm 晶体管,台积电与三星顺利过渡至 16/14nm 制程节点,FinFET功不可没。</p>\n<p>正是这项“发明”,摩尔定律才得以“延寿”数十年。</p>\n<p>但是,随着制程从5nm持续缩进至3nm,半导体制造专家们发现,进一步减少 FinFET 尺寸,就越来越受到驱动电流和静电控制的限制。</p>\n<p>而将要替代它的Gate All Around的常用名为GAAFET(全栅场效应管),它使用栅极包围的带状通道,从而能实现更快的晶体管切换速度和更好的控制。因此,在更小的占用空间内,可具备更高的性能。三星在2020年曾宣布将在3nm制程芯片上应用这一架构。</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a6fca1343877c136cbeef1a4caedada\" tg-width=\"1000\" tg-height=\"255\"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图片来自泛林半导体</p>\n<p>与 FinFET不同的是,在 FinFET 中,较高电流需要多个并排的鳍片;GAA 晶体管的载流能力主要是通过垂直堆叠几个纳米片(上图),而栅极材料主要是包裹在沟道周围来提高的。纳米片的尺寸可以按比例缩放,以便晶体管可以按照要求的特定性能进行调整。</p>\n<p>听起来,“纳米片”的概念其实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而且实际上,这项技术已经被研发多年。但其之所以不受业内“重用”,<b>主要瓶颈就在于“材料”</b>。</p>\n<p>根据泛林半导体给出的解释,GAA晶体管是通过“交替硅”和“硅锗外延层”的超晶格来制作的,这是构成纳米片的基础,此外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可能需要钌、钼、镍等各种合金新材料进行沉积、蚀刻、填充。</p>\n<blockquote>\n 一位半导体专家这样给虎嗅总结:“它(GAA)将对半导体的基底材料进行更改,半导体连接的材料也要进行更改。同时整个晶体管的物理结构也要变化。”\n</blockquote>\n<p>因此,带领团队开发这项技术的Sanjay Natarajan博士将英特尔的GAA——RibbonFET称为一次“晶体管性能上的重大飞跃”,并非虚话。</p>\n<p>根据测试芯片结果,他们预计RibbonFET晶体管带来的性能和密度提升,将超过当下的FinFET晶体管。而Intel 20A将是应用RibbonFET的第一枚芯片。</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e0a40c6ececaec4fa8741e6781f30b32\" tg-width=\"1000\" tg-height=\"487\"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而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则是英特尔工程师开发的一项独特技术。Sanjay Natarajan博士作为这项技术的开发负责人,指出半导体晶体管结构中存在的最大传统问题之一便是“布线效率低下”。</p>\n<p>“传统互连技术是在晶体管层的顶部进行互联,经常产生电源线和信号线的互混,导致了布线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性能和功耗。”</p>\n<p>他们的解决方法,便是把电源线置于晶体管层的下面(也就是晶圆的背面)。通过减少晶圆正面的电源布线,腾出更多的“空地儿”用于优化信号布线,并减少时延,实现更好的电能传输。</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711724a13d34832717d6e33d027d163f\" tg-width=\"1000\" tg-height=\"603\"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将用于Intel20A的关键技术,虽然不可避免被人诟病为“仍然处于PPT状态”(毕竟还都是PPT),但英特尔的专家们展示了这些测试芯片的扫描电镜图像,显然经过了一系列测试。</p>\n<p>就像上面所说,它们的成功应用,将决定着英特尔是否能在5nm这个关键节点上进行反超。</p>\n<p>从时间来看,很明显,2019年时PPT上规划的“2023年实现7nm++”,与这次规划的“2024年实现Intel20A”没有多少间隔。也就是说,依然有机会在5nm这个节点上翻盘。</p>\n<p><img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858abda999ad2b18407fdde87b7e61c\" tg-width=\"1000\" tg-height=\"561\"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width=\"100%\" height=\"auto\"></p>\n<p>英特尔2019年10月的制程产品规划图</p>\n<p>如基辛格所说,英特尔Intel20A在2024年的问世与两大关键技术的真正应用,将标志着半导体“埃米时代”(1埃米=0.1纳米)的启幕。</p>\n<p>现在来听,其实更像是英特尔在向外界喊话:你们以为我还想在“纳米时代”争夺领导权?不,我们要进入一个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去争夺话语权了。</p>\n<p><b>写在最后…希望不是PPT</b></p>\n<p>但话说回来,既然完全改变了以纳米为单位的命名体系,而且晶体管结构和材料正在发生下一轮巨大变化。此外,英特尔也在从封装技术层面提高芯片的带宽密度和能效……</p>\n<p>这一切难道不是意味着,所谓的纳米还是埃米的数字单位,已经越来越没意义了吗?</p>\n<p><b>英特尔嘴上说在捍卫摩尔定律,其实已经认识到不能再依靠摩尔定律。</b></p>\n<p>如今,Intel20A的制造工艺虽然官方说拿下了高通这个大订单,但距离2024年变数还有很大。我们虽然觉得英特尔这场发布会的意义重大,并且产品规划让人没有异议,但是PPT能够转变称真正的产品,还是需要实物说话。</p>\n<p>毕竟,当年延迟了4年的14nm产品,当时PPT做的也挺不错的。</p>\n\n</article>\n</div>\n</body>\n</html>\n","type":0,"thumbnail":"https://static.tigerbbs.com/c74be4c2a08964ef2daf32217f693b44","relate_stocks":{"03086":"华夏纳指","TSM":"台积电","EWT":"台湾ETF-iShares MSCI","INTC":"英特尔","03145":"华夏亚洲高息股","09086":"华夏纳指-U"},"is_english":false,"share_image_url":"https://static.laohu8.com/e9f99090a1c2ed51c021029395664489","article_id":"1187897781","content_text":"自从去年英特尔被100%确凿证据证实了在10nm制程上的延期,以及在7nm制程上全面落后于台积电,丧失全球制程领导地位后,大众舆论对这家美国唯一从设计、制造到封测全覆盖的半导体企业的态度,呈现出惊人的一致变化:\n除了竞争对手和看热闹不嫌事大一样的顺便踩一脚,这种“批判趋势”到最后似乎演变成——这家半导体顶级巨头剩下的日子似乎屈指可数了。\n技术创新层面遭遇的危机也蔓延至他们的财务数据上,从2020年Q1到2021年Q3,英特尔净利润连续3个季度下滑;而历来作为数据中心市场的绝对王者,英特尔这一业务板块的收入也在三个季度内持续下降。\n2021年5月,权威市场调研机构 IC Insights发布的《2021年Q1全球Top15半导体公司业绩与排名》指出,英特尔虽然位列第一,但却是所有厂商中唯一一家营收下滑的企业。\n\n图片来自IC Insights\n英特尔当然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体现在:\n\n受到资本市场巨大压力,2021年年初突然换帅,重新启用有40年制造技术履历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为新任CEO。\n\n\n迅速接受了阿斯麦比自己更为先进的EUV制造工艺,用了大约两个季度的时间修复了7nm技术。\n\n\n在制造环节投入巨资。今年3月,帕特·基辛格正式公布十分关键的“IDM 2.0”战略,宣布重返晶圆代工市场,同时宣布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新建两座晶圆厂;5月再次宣布,投资35亿美元升级新墨西哥州工厂,投资100亿美元在以色列兴建的芯片厂,还计划在欧盟建厂。\n\n\n越来越多的英特尔半导体技术专家现身说法,为自己的制造技术正名,强调“每家晶圆厂的制程数据有对外宣传的差异”。\n\n当然,根据虎嗅平台的观察和媒体反应,在国内大大小小的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数据中心市场活动上,你能越来越多次看到英特尔出现的身影。\n\n英特尔 CEO 帕特·基辛格\n以重新夺回“制程节点”为目标的英特尔,今年3月发布的“IDM2.0战略”就以大手笔和”绝不放弃制造”的态度虽然引起产业重视,但因为表现不佳的财报状况持续受到争议;\n而昨天,包括CEO基辛格在内的4位英特尔高级制造技术专家,再次通过大范围公开英特尔的制程技术和实现路径,向半导体产业投掷了一枚“新炸弹”:\n\n英特尔的确在10nm和7nm有所延迟(如果感兴趣,可以看我的这篇文章《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但在5nm节点上,英特尔自认为非但没有延迟,反而会完成超越。\n\n\n为了应对台积电等对手的“制程虚假宣传”,以及纠正大家对制程的认知误区,英特尔直接舍弃了“10nm,7nm,5nm,3nm”这一本质上由摩尔定律决定的说法,而是直接采用100%英特尔主观视角的新命名体系——Intel7,Intel4,Intel3,Intel20A,Intel18A。\n\n\n这一次公开的Intel20A,本质对应的就是5nm制程。这是一个英特尔近2年来闭口不谈的制程节点,相关时间计划基本到7nm就戛然截止了。英特尔首次宣布将通过Intel20A,进入“埃米时代”。\n\n\nIntel20A背后两大关键技术非常值得注意。其中,这个制程将会采用全新的晶体管结构Gate-All-Around,并非是为22nm以下制程产品化立下汗马功劳的FinFET结构。\n\n换言之,这种应用了新材料的新结构芯片,将会对传统制程概念,产生重大改变。就如一位半导体技术专家告诉虎嗅:“这种新的材料结构,制程这些几纳米啥的就没那么大的关系了。”\n英特尔新制程命名体系:快醒醒,客户们\n关于制程的命名问题,被产业诟病已久。\n譬如我们曾在《英特尔退位,台积电称王》这篇文章里提及,业内不少工程师认为,英特尔在对待“纳米”制程数字的态度更实在,甚至表示“英特尔的10nm芯片对标的其实是台积电的7nm,甚至比后者的7nm都好”。\n这也是基辛格上任后,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大家正确理解“制程数字”:\n\n “包括英特尔在内,使用着各不相同的制程节点命名和编号方案,这些方案既不指代任何具体的度量方法,也无法全面展现如何实现芯片能效和性能的最佳平衡。”\n\n这就像是车展上那些号称自己芯片达到几百几千Tops的汽车,也像是加州每年发布的《自动驾驶接管报告》——没有统一测试条件和足够的企业诚信度,就绝对不配说出“谁比谁性能好”的结论。\n所以,英特尔这次兴师动众地更换了命名体系,美名曰:“让客户对整个行业的制程节点演进有一个更准确认知,进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其实主要目的就是对付台积电和三星不那么太靠谱的5nm和3nm制程名字。\n\n2021年下半年将推出的Intel 7 (是不是至少看起来像是7nm?),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发布的10nm Enhanced SuperFin;\n\n\n2023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 4(至少看起来像4nm?),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的7nm;\n\n\n2023年下半年发布的Intel3,其实就是英特尔之前PPT上的7nm+;\n\n\n2024年上半年发布的Intel20A(看起来像不像2nm?),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n\n\n2025年上半年发布Intel18A,其实就是英特尔标准下的5nm+。\n\n\n图片来自英特尔\n实际上,随着晶体管结构的愈加复杂,早在21世纪初,产业内就开始对芯片的纳米制程命名有了“分化趋势”。\n我们都清楚,微处理器是由以特定方式连接起来的数十亿晶体管组成。这些晶体管充当了“开关”的角色,负责处理电子数据的1和0。\n基辛格解释,在晶体管顶部有一个区域叫“栅极”,它决定了晶体管是开启还是关闭。而“制程节点”指代的是晶体管所需的数千个制造步骤组成的复杂方案。\n而所有最顶级半导体公司几乎都有同一个目标——让这些芯片变得更小、更快、更便宜、更高能效——最好的例子莫过于苹果的5nm制程芯片M1(有太多关于M1的测评可以去看,我也买了一台M1的Macbook Air,爱不释手)。\n\n最初,制程工艺“节点”的名称与晶体管的栅极长度相对应,并以“微米”为度量单位。随着晶体管越变越小,栅极的长度越来越微缩,产业开始以纳米为度量单位。\n而关于制程命名改变的关键节点出现在1997年。\n“随着技术进步和应变硅(strained silicon)等其他创新技术的出现,除了缩小晶体管,更快、更便宜和更高能效也变得同样重要。” 基辛格认为,从这时开始,传统命名方法不再与实际的晶体管栅极长度相匹配。\n换言之,晶体管尺寸在某种程度上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它们之间的“互连”等因素也不能忽略。\n2011年,在英特尔推出FinFET晶体管结构技术后,行业进一步分化。这是一种构建晶体管的全新方式,具有独特的形状和结构。\n这个结构就是将停滞不前的22nm继续往下缩进的关键技术。但要很显然,从22nm开始,不要说大众,就连产业内对制程数字的理解与它的实际“坐标”也开始逐渐脱离。\n这也是英特尔如今建立新命名体系的根本缘由。\n\n 正如虎嗅之前在采访工程师时得到的答案:“英特尔在制造工艺标准制定上相对更激进,要求也更高。但的确制程延迟了1~2年,说落后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追赶的可能性。”\n\n但英特尔这次大刀阔斧的制程更名,也许不是不相信自己,而是嗅到了市场和资本已经被“命名”困惑已久(譬如开头),甚至依此来做出商务判断的残酷现实。\n不过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即便推出了新命名产品,客户没有理由不问一句:“你这intel7到底几纳米?对标的是台积电的几纳米?”\n说实话,我们更想知道英特尔在遇到这个问题时怎么回答。\n誓死捍卫摩尔定律?\n基辛格在这次可谓是极为详尽的“制程技术科普会”上,至少提了三次关于“摩尔定律不会消亡,英特尔会通过各种方法,如改材料、晶体管结构,以及封装等角度,继续来延续摩尔定律”的决心。\n实话讲,除了这个意味深长的新命名体系,英特尔最有趣且最应该受到关注的产品,毫无疑问是Intel3之后的Intel20A。\n(当然,Intel4 将作为第一批应用阿斯麦高数值孔径(High-NA)极紫外辐射光刻技术(EUV)的处理器也倍受瞩目,但象征意义不如Intel20A。)\nIntel 20A(5nm)之所以被英特尔称为历史上制程技术发展的下一个分水岭,是因为它是第一块应用英特尔两大“开创性技术”的芯片:\n\n替代FinFET的全新晶体管架构 Gate-All-Around(英特尔把它命名为RibbonFET)\n能够解决“互联瓶颈”的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n\nFinFET技术的重要性已经无须赘述。\n它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教授胡正明在1999年研发出的 3D 晶体管技术(鳍型晶体管)。英特尔之所以能在 12 年后率先量产出 22nm 晶体管,台积电与三星顺利过渡至 16/14nm 制程节点,FinFET功不可没。\n正是这项“发明”,摩尔定律才得以“延寿”数十年。\n但是,随着制程从5nm持续缩进至3nm,半导体制造专家们发现,进一步减少 FinFET 尺寸,就越来越受到驱动电流和静电控制的限制。\n而将要替代它的Gate All Around的常用名为GAAFET(全栅场效应管),它使用栅极包围的带状通道,从而能实现更快的晶体管切换速度和更好的控制。因此,在更小的占用空间内,可具备更高的性能。三星在2020年曾宣布将在3nm制程芯片上应用这一架构。\n\n图片来自泛林半导体\n与 FinFET不同的是,在 FinFET 中,较高电流需要多个并排的鳍片;GAA 晶体管的载流能力主要是通过垂直堆叠几个纳米片(上图),而栅极材料主要是包裹在沟道周围来提高的。纳米片的尺寸可以按比例缩放,以便晶体管可以按照要求的特定性能进行调整。\n听起来,“纳米片”的概念其实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困难;而且实际上,这项技术已经被研发多年。但其之所以不受业内“重用”,主要瓶颈就在于“材料”。\n根据泛林半导体给出的解释,GAA晶体管是通过“交替硅”和“硅锗外延层”的超晶格来制作的,这是构成纳米片的基础,此外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可能需要钌、钼、镍等各种合金新材料进行沉积、蚀刻、填充。\n\n 一位半导体专家这样给虎嗅总结:“它(GAA)将对半导体的基底材料进行更改,半导体连接的材料也要进行更改。同时整个晶体管的物理结构也要变化。”\n\n因此,带领团队开发这项技术的Sanjay Natarajan博士将英特尔的GAA——RibbonFET称为一次“晶体管性能上的重大飞跃”,并非虚话。\n根据测试芯片结果,他们预计RibbonFET晶体管带来的性能和密度提升,将超过当下的FinFET晶体管。而Intel 20A将是应用RibbonFET的第一枚芯片。\n\n而电能传输系统PowerVia则是英特尔工程师开发的一项独特技术。Sanjay Natarajan博士作为这项技术的开发负责人,指出半导体晶体管结构中存在的最大传统问题之一便是“布线效率低下”。\n“传统互连技术是在晶体管层的顶部进行互联,经常产生电源线和信号线的互混,导致了布线效率低下,进而影响性能和功耗。”\n他们的解决方法,便是把电源线置于晶体管层的下面(也就是晶圆的背面)。通过减少晶圆正面的电源布线,腾出更多的“空地儿”用于优化信号布线,并减少时延,实现更好的电能传输。\n\n值得注意的是,这两项将用于Intel20A的关键技术,虽然不可避免被人诟病为“仍然处于PPT状态”(毕竟还都是PPT),但英特尔的专家们展示了这些测试芯片的扫描电镜图像,显然经过了一系列测试。\n就像上面所说,它们的成功应用,将决定着英特尔是否能在5nm这个关键节点上进行反超。\n从时间来看,很明显,2019年时PPT上规划的“2023年实现7nm++”,与这次规划的“2024年实现Intel20A”没有多少间隔。也就是说,依然有机会在5nm这个节点上翻盘。\n\n英特尔2019年10月的制程产品规划图\n如基辛格所说,英特尔Intel20A在2024年的问世与两大关键技术的真正应用,将标志着半导体“埃米时代”(1埃米=0.1纳米)的启幕。\n现在来听,其实更像是英特尔在向外界喊话:你们以为我还想在“纳米时代”争夺领导权?不,我们要进入一个比纳米更小的单位去争夺话语权了。\n写在最后…希望不是PPT\n但话说回来,既然完全改变了以纳米为单位的命名体系,而且晶体管结构和材料正在发生下一轮巨大变化。此外,英特尔也在从封装技术层面提高芯片的带宽密度和能效……\n这一切难道不是意味着,所谓的纳米还是埃米的数字单位,已经越来越没意义了吗?\n英特尔嘴上说在捍卫摩尔定律,其实已经认识到不能再依靠摩尔定律。\n如今,Intel20A的制造工艺虽然官方说拿下了高通这个大订单,但距离2024年变数还有很大。我们虽然觉得英特尔这场发布会的意义重大,并且产品规划让人没有异议,但是PPT能够转变称真正的产品,还是需要实物说话。\n毕竟,当年延迟了4年的14nm产品,当时PPT做的也挺不错的。","news_type":1},"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332,"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EN","currentLanguage":"E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2,"xxTargetLangEnum":"ORIG"},"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808060065"}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