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OpenTrek,七年封装再开放 | 甲子光年

甲子光年
2022-07-21

阿里云产业智能的七年跋涉。

作者 | 武静静 赵健

编辑 | 赵健

在2022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补上了产业数字化的又一块关键拼图——OpenTrek。

至此,阿里云的技术产品矩阵变得非常清晰:

  • 在IaaS层,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安全,以及大数据、数据库、AI等云基础产品;

  • 在PaaS层,有三个能力,包括前不久推出的数据智能品牌「瓴羊」,协同数字化平台「钉钉」,以及刚刚推出的产业智能新品牌「OpenTrek」;

  • 在最靠近业务场景的SaaS层,则是与合作伙伴共同搭建的联合解决方案。

    新面孔的OpenTrek,将阿里云多年来在各行业实践沉淀而来的产业智能化能力进行封装,通过向合作伙伴开放,让政府和企业客户可以充分挖掘行业数据的价值,高效可行地推进数字化转型。

    同OpenTrek一起亮相的,还有备受关注的阿里云“坚持伙伴优先”的战略。

    阿里云会在未来三年投入10亿专项资金,与分销伙伴共同服务全国300个城市;通过分享阿里云资源和资金支持助力100家伙伴年销售额过亿;提供10亿元的产品合作发展基金支持PaaS、SaaS产品入驻;与伙伴共拓500亿的混合云市场;设立亿级的市场营销基金;培训超过100万的数字化人才。

    作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云厂商,阿里云的一举一动,都是云计算行业的重要风向标。在2022财年,阿里云的营收已经突破1000亿元,而“坚持伙伴优先”被阿里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何理解OpenTrek以及背后的伙伴优先战略?对此,「甲子光年」采访了阿里云智能副总裁、解决方案研发部负责人曾震宇,来呈现OpenTrek的战略与定位。

    实际上,OpenTrek的核心就在其名字里,一个是Open——开放,意指阿里云以开放的心态与伙伴共同服务好客户;一个是Trek——长途跋涉,意指阿里云在产业智能领域长期耕耘的决心。

    1.从产业大脑到OpenTrek

    在2015年之前,同大部分云厂商一样,阿里云的客户主要是互联网公司,阿里云仅需要向这些原生于网络的企业提供虚拟化、计算、网络、存储等基础的云产品即可。

    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浪潮的狂飙突进,互联网企业很快完成了上云。

    从2015年开始,随着一系列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的出台和AI、大数据等技术的蓬勃发展,各行各业开始有了上云的需求,阿里云也开始“脱虚向实”,走向更广阔、也更加陌生的实体经济。

    2016年至2018年,阿里云先后推出城市大脑,工业大脑等,云计算开始进入政企行业。

    这些“产业大脑”正是OpenTrek的前身。

    其实,一开始,面对这些更陌生的场景,阿里云的工程师们心里也没有底。曾震宇告诉「甲子光年」:“那时候做城市大脑,既没有成型的产品化的想法,也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只是觉得我们要去看一看‘外面’的场景,通过云计算帮助客户进行产业智能化提升。”

    所以,阿里云最早的思路,是把阿里集团内部在电商、金融领域各种数据中台、智能化应用的成功实践复制到产业中去。

    从交通领域开始,阿里云逐步拓展到政务、医疗、金融、制造、汽车等大大小小十几个领域。这些上云的实践被阿里云统一称为“产业智能”。

    曾震宇表示,产业智能就是阿里云将其基础云产品加上达摩院的智能化能力,做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核心在于通过挖掘数据价值帮助客户做以前难以做到的事情。

    2021年下半年,在一场内部总结大会上,阿里云迎来了一个关键转折点。

    会上,不同行业负责人同步各自的业务进展和技术方案。曾震宇留意到一个细节,前面交通团队刚讲过的技术方案,后面政务团队、工业团队等又会提到很多相似的方案。

    举例来说,数字孪生技术最早主要应用在交通领域。通过分析所有摄像头、雷达的数据,跨镜头的捕捉,能够精准、实时地还原每一架飞机的准确位置,构建出一个停机坪的数字孪生世界。

    但在与交通领域截然不同的工业领域,数字孪生技术也得到广泛使用,比如在一汽红旗的某一个产线上,阿里云通过汇集大量传感器数据,还原了产线的完整工作状态。

    经过仔细复盘,曾震宇意识到,看似千差万别的场景中,不同行业之间的底层技术有很多是共通的。

    于是,阿里云在原先产业大脑的基础上,把类似的通用技术能力抽象出来,对整个产业智能进行了归纳抽象分析,封装成一个新的平台,命名为OpenTrek。

    OpenTrek的整体架构并不复杂:最底层是数字孪生、仿真推演、知识工程、决策优化和协同计算5大产业智能核心技术,这是阿里云基于产业大脑所沉淀、总结的5种典型的行业计算场景;再往上分别是数据平台、智能引擎、API以及行业解决方案。

    历经七年淬炼的产业智能技术,一朝全部输出,阿里云更开放了。

    2.做云不能单打独斗

    在2022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智能全球销售总裁蔡英华表示:上一财年,阿里云伙伴带来的业务规模已达185亿,占阿里云总收入的18.4%,四年间增长超7倍。并且,伙伴业务仍有巨大增长潜力,今年有望超过三成,“希望阿里云赚1块钱的同时,伙伴可以赚到2块钱、3块钱”。

    阿里云的云平台和产业智能能力加上合作伙伴构建的上层业务,最终一起针对具体的场景形成可复制的联合解决方案,这是阿里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阿里云为什么要更加开放?这是因为,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逻辑迥然不同。

    在消费互联网时代,奉行的是不设边界,降维打击,云厂商们利用先发优势和技术优势,可以高举高打。

    但在产业互联网时代,to B与to C的逻辑完全不同,行业Know-how天然存在认知壁垒,很难大力出奇迹,高举高打只会事倍功半。

    曾震宇坦言,由于阿里云早期客户涉及产业众多,比如交通与制造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离散度非常大。产业智能属于无人区,阿里云完全摸着石头过河,很多领域都是以项目制的模式进行服务,走过一段弯路。

    云业务本质上是规模化的业务,如果不能将产品与解决方案进行标准化复制,那么项目达成和人力投入完全呈线性关系。

    阿里云很快意识到了不足,后来就定下一个原则,合作伙伴能做得很好的事情,阿里云就不要做。

    2019年的阿里云峰会·北京站上,阿里云首次提出生态战略:“练好内功被集成,阿里云不做SaaS,让大家来做更好的SaaS。”

    坚持做有边界的业务和产品,不仅在于保证避免与伙伴产生业务冲突,更有利于一起做大蛋糕。

    在7月13日的合作伙伴大会上,蔡英华宣布将OpenTrek平台的“行业数据平台能力”和“行业智能引擎能力”向合作伙伴开放。

    其中,行业数据平台能力包含数据的资产管理、可视化、分析决策等,可被跨行业调用,用于解决通用性的基础数据处理问题;行业智能引擎能力是行业场景化算法和数据模型的集合,可以帮助高效、精准、低成本、低门槛的行业应用的搭建。这两种能力都能以API的方式进行调用。

    会上,阿里云中国区总裁黄海清透露,在生态业务层面,目前阿里云的每个区域分公司在组织架构层面都进行了升级,都会有专门的负责人和执行人团队一起协同作战。

    具体的举措包括:通过分享阿里云资源和资金支持助力100家伙伴年销售额过亿;提供10亿元的产品合作发展基金支持PaaS、SaaS产品入驻;与伙伴共拓500亿的混合云市场;设立亿级的市场营销基金;培训超过100万的数字化人才等。

    摆在阿里云面前的挑战在于,所有云厂商都意识到了生态伙伴的重要性。在云厂商都在拉拢生态伙伴的当下,阿里云的差异化又是什么?

    3.在甩手掌柜与全部都做之间找到平衡

    云计算竞争走到下半场,云厂商都在从单纯的IaaS服务商,向IaaS+PaaS+SaaS的综合服务商方向转型。这个过程中,云厂商不仅要自己会打仗,还要集结生态伙伴(SaaS),用群体的力量来一起打这场仗。

    云厂商都在加速“吸纳伙伴入团”,什么样的云厂商对于合作伙伴更有吸引力?从业务的边界划分来看,云厂商大致有两条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客户强主导型,云厂商只提供底层技术平台,具体场景业务全部交给合作伙伴。这是一种云厂商做最少、合作伙伴做最多的方式。

    曾震宇告诉「甲子光年」:“我们原本也期望做成这种模式,阿里云只需要提供一个专有云平台,再加上MaxCompute大数据计算服务、PolarDB数据库等PaaS产品,上层的应用全部交给合作伙伴。这是最简单的模式,因为不需要去了解上层的业务。但后来发现,这条路走不通。”

    走不通的原因是,在数字化转型阶段,客户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以交通为例,客户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管理交通出行的业务系统,而是要解决大规模的城市管理如何不拥堵、交通效率更高的问题。“传统的上云只是从Oracle升级到云架构,顶多是效率的提升,而非业务的创新,但客户根本不关心底层技术架构,只关注最终结果。”

    阿里云有过教训。在做某个政府项目过程中,阿里云一开始只提供底层的飞天云平台,具体智能化应用交给当地的软件开发商,但最后发现根本推行不下去,客户心里也没底。“做到后面就变成了被动响应,客户提什么需求软件开发商就做什么反馈,也不管客户的需求是否合理。”

    因此,阿里云不得不开辟第二条路径,在提供云平台的基础上多做一步,即OpenTrek中的智能引擎。基于智能引擎,合作伙伴可以通过API调用阿里云的智能化、自动化能力,来打造更加丰富多样的解决方案。

    曾震宇告诉「甲子光年」:“很多项目的上层业务系统,最多就是用了云平台的Spark、Flink,把业务应用迁移到云的架构上。阿里云OpenTrek能适配各种场景的自动化、算法驱动的智能引擎,过去在很多行业是不存在的。”

    既不做甩手掌柜,也不能什么都做,这是过去数年阿里云与其他云厂商做产业数字化的差异所在。

    产业智能这条路知易行难,早期,算法工程师要“泡”在客户的现场,一头扎进工厂车间等一线场景,一做就是一两年。但只有深入行业,把场景中最难的问题定义清楚,才能用技术的手段找到解决思路。

    “产业智能是一条漫长的苦旅,没有长期定力、足够的耐力,很难坚持下来。”曾震宇表示。

    OpenTrek的名字源自电影《星际迷航》(Star Trek),Open代表向合作伙伴开放,Trek代表艰难跋涉的旅程,就像阿里云过去7年在产业智能所做的事情一样。

    END.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10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