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B-21隐形战略轰炸机即将首飞,轰-20胜算几何?

财经观察GC
2022-09-28

近日,美国空军负责采购的一位负责人对外透露,美国空军的下一代隐形轰炸机B-21突击者将于12月初首次向公众展示,并将在2023年进行首飞,具体首飞日期将根据地面测试的结果来决定。作为世界上第二款隐身战略轰炸机,也是美军现役机型B-2的升级之作,B-21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与我国正在研制中的同类机型轰-20相比,谁将更胜一筹呢?

根据目前公布的数据推测,B-21依然采用了飞翼式的气动布局,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研制成本以及控制风险。该机翼展将缩减到38至43米左右,载弹量约为13吨,作战半径不小于3200公里,航程达到9000公里。

同样也是下一代空中打击的核心装备,军事专家推测,我国正在研制中的轰-20将是一款亚音速核常兼备的隐身轰炸机,航程约1.3万公里,作战半径超过5000公里,载弹量可达30-40吨,作战效能是现役轰6K的5倍。有军事专家表示,轰-20服役后,中国将形成真正的潜艇、陆基、空中“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也将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具备该能力的五常国家。

当前最强隐身战略轰炸机,可实现全波段隐身

与B-2当年问世时一样,B-21最为世人关注的优势就是其隐身性能。军事专家指出,即便B-21的载弹量、作战半径和航程相比B2都不占优势,但只要隐身性能一项突出,就能对敌方战场构成不对等的突防打击优势和自我生存能力。

目前在轰炸机的隐身性能方面,不外乎三种方案,一种是隐身突防,类似飞翼布局的B-2A,不强调超音速,而是通过隐身进行突防;一种是超音速突防,类似B-1B、图-160,通过超音速飞行来换取生存和突防能力;第三种是同时具备隐身和超音速突防能力。

从目前信息来看,美军B-21是延续B-2轰战机采用的隐身突防,因此具备全频或宽频隐身能力、适中的航程和载弹量,以及网络化作战能力。在保留与B-2相同的飞翼布局的条件下,B-21通过调整外形和气动布局,进一步降低了正面的雷达反射面积,使其隐身能力更上一层楼,同时机身大量采用了石墨、碳纤维等能吸收和被雷达波穿透的隐身材料,并大概率使用与F-35类似的超材料来增强隐身性能。

(B-21)

根据此前央视公布的消息,我国新一代远程轰炸机轰-20也会采取类似美俄的飞翼式设计方案,主打隐身能力,采用亚音速设计。得益于我国新材料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我国现役装备的隐身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并在战机、导弹、舰船等多领域得到了大规模应用。这其中,超材料技术的发展功不可没,而且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

超材料的隐身性能目前已经在歼-20上经过了实战检验,未来的歼-35也将大概率应用超材料支撑隐身性能。军事专家预计,轰-20的隐身技术很可能会延续使用歼-20上的超材料隐身方案,隐身效果相比B-21,应该就像歼-20对F-35的水平,在伯仲之间。

超材料技术奠定战场隐身实力

综合对比中美两国的下一代隐身轰炸机不难看出,战略轰炸机作为未来大国安全的常备力量,其性能的核心其实还是在于隐身技术的领先性。说到底,隐身性能是决定轰炸机在未来战场上进攻和生存的决定因素。而在隐身技术的对决中,超材料被世界各国视为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关键技术。美国F-35战斗机、B-2轰战机以及DDG-1000滨海战斗舰上都应用有超材料技术,因此B-21轰炸机采用该技术是完全可能的。

(应用超材料隐身技术的F35)

根据央视的报道,我国在超材料领域的技术水平目前走在了世界前列。其中的龙头公司光启技术去年还被美国商务部列入黑名单进行打压。经过十多年的刻苦攻关,在遭受美国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光启超材料目前已经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并完成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更令人振奋的是,光启超材料的设计、研发、测试、制造等全产业链均实现了完全自主可控,相关产品也已经陆续投入实战应用。

(709基地一期)

目前,在技术上,光启的第三代超材料技术的结构件产品即将实现量产,第四代超材料生产线预计2023年实现批产;在产能上,光启709基地一期已经于去年投产,同时709基地二期也即将动工。在光启的持续努力下,我国超材料在技术和产能上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我国超材料已经成为具备全球领先优势且不被卡脖子的核心关键领域。

(采用光启超材料隐身结构件的歼-20)

按照“一代材料、一代装备”的规律,超材料作为全球装备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技术,必将推动新一代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有消息称,由于光启超材料在技术和产能具备明显优势,且光启隐身结构件已经在歼-20上得以大规模应用,我国正在研发中的新一代战机歼-35很可能延续歼-20的隐身方案继续采用光启超材料隐身结构件。如果消息属实,那么轰-20极有可能也会使用光启超材料,待亮相之日,轰-20的隐身性能或许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惊喜。

$光启技术(002625)$ 

大公司头条
大公司又发生了什么事,收购、合作、入股?来这里关注最重要的商业新闻和公司动向吧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