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美联储的通胀与就业数据,如何看待我们的CPI数据?

华尔街财评
2023-05-15

我们把近日的经济数据盘点一下:美国至5月6日当周初请失业金人数 26.4万人,差于预期24.5万人和前值24.2万人,数据录得2021年10月30日当周以来新高。

以上数据表明<劳动力市场正在降温>。最近的数据高于2019年(疫情爆发前)约22万人的周平均水平。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今年呈上升趋势,表明失业人数正在从历史低点上升。近几个月来,科技、房地产和金融等行业的大公司也纷纷宣布裁员。

美国<密歇根大学统计>的一年期通胀预期值为4.5%,略低于前值4.6%,但高于预期4.4%。

5年期通胀预期值3.2%,高于预期2.9%和前值3%,暗示通胀的顽固。

美国4月核心PPI年率 3.2%,略低于预期3.30%和前值3.40%。

美国4月未季调核心CPI年率 5.5%,持平预期5.50%,略低于前值5.60%。

以上通胀数据综合起来看,可能预示未来通胀的放缓,但核心CPI依旧离2%的目标很远且相对顽固,连续5个月在5%-6%区间波动,是《不足于支撑美联储很快降息》这个观点的。

此次《CPI子项》中,美国4月未季调食品通胀年率 7.7%,低于前值8.5%。能源通胀年率 -5.1%,略高于前值-6.4%。二手车和卡车通胀年率 -6.6%,略高于前值-11.2%。住房通胀年率 8.1%,略低于前值8.2%。

权重

其中本次住房通胀在CPI中的权重为34.586%,住房通胀主要体现在房租的上涨上,从下图看美联储看中的劳工部数据已经《开始要露出涨幅见顶》的迹象。

就业与通胀是美联储的政策双目标,现在就业边际变差,通胀上涨边际放缓,那么6月份很有大可能是会暂停加息的。接下来看下《每周缩表规模》:

可以看出过去一周的缩表规模为9.7亿美元,环比少很多哦,为什么?这要回到我们的上篇内容《美联储金融稳定报告》,上次光写拓展了,没有讲完,里面还提到:银行业对经济增长放缓的担忧可能导致贷款发放减少,进而引发经济加速下滑。该报告称,银行融资总体上保持相对稳定,但金融市场其他角落存在大量流动性风险,短期融资市场仍然存在结构性脆弱,所以美联储需要缓一缓。

最后看下<我们的数据>:4月社会融资规模 12200亿元,低于预期20000亿元和前值53800亿元。其中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7188亿元,低于预期14025亿元和前值38900亿元。

4月M2货币供应年率 12.4%,略低于预期12.50%和前值12.70%。

本来M2两位数的增速是可以的,不然我们可以对比看下自己手头的收益率能不能大于12%?按照传统观点,这样投放货币应该会造成通货膨胀,但是看我们的通胀相关的数据:

4月PPI年率 -3.6%,低于预期-3.2%和前值-2.50%。

4月CPI年率 0.1%,预期0.30%,前值0.70%。

所以说不是投放货币多就会造成通胀,我们刚讲过<达利欧的债务模型>,总金额=货币+信贷(或者信用),相比于货币的投放,<信用派生>是更加重要的环节。简单来说,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到商业银行,得有居民和企业来贷款,信用才能派生出去,过往我们最大的一个信用放大器有些萎靡了,感兴趣的朋友请在留言回复是什么?我们进一步探讨。另外,我们一直强调指标的本质,CPI衡量是物价水平,那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现在那个因素比较占主导?把这些弄明白,是不是我们就没有那么迷茫了? @小虎AV @小虎活动 @爱发红包的虎妞

$纳斯达克(.IXIC)$ $道琼斯(.DJI)$ $上证指数(000001.SH)$

修改于:2023-05-15
终达成一致!美债危机解决了?
当地时间27日深夜,美国总统拜登和众议院议长麦卡锡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了一致,投资者猜测,这将避免美国出现灾难性违约,提振整体风险偏好,同时也提振在今年科技股带动的涨势中落后的一些板块,如周期性股和小盘股。你认为美债危机是否解除了?又将给股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 考股学家
    2023-05-15
    考股学家

    一直以为是印的钱多了就会导致通货膨胀,受教了

  • 抄底剁手啊
    2023-05-15
    抄底剁手啊

    原来如此,期待楼主的下一次更新

  • 你还会爱吗
    2023-05-15
    你还会爱吗

    什么样的通胀和就业可让联储降息?

  • 吾股丰登123
    2023-05-15
    吾股丰登123

    哎,失业的人越来越多了

  • 究极失眠患者
    2023-05-15
    究极失眠患者

    希望通货膨胀率赶紧下降下来吧

  • Lydia758
    2023-05-15
    Lydia758
发表看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