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狗
2022-05-03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
@财经十一人:
80后中产返贫路线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分享至
微信
复制链接
精彩评论
我们需要你的真知灼见来填补这片空白
打开APP,发表看法
APP内打开
发表看法
{"i18n":{"language":"zh_CN"},"detailType":1,"isChannel":false,"data":{"magic":2,"id":616348563,"tweetId":"616348563","gmtCreate":1651514303455,"gmtModify":1651514303455,"author":{"id":3496999850981613,"idStr":"3496999850981613","authorId":3496999850981613,"authorIdStr":"3496999850981613","name":"张二狗","avatar":"https://static.tigerbbs.com/8f7e84c02272416f8ccfbf72b2c5b2ff","vip":1,"userType":1,"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2,"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1,"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coverImages":[],"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n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n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body></html>","text":"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highlighted":1,"essential":1,"paper":1,"likeSize":0,"commentSize":0,"repostSize":0,"favoriteSize":0,"link":"https://laohu8.com/post/616348563","repostId":616948197,"repostType":1,"repost":{"magic":2,"id":616948197,"tweetId":"616948197","gmtCreate":1651313520000,"gmtModify":1651458150931,"author":{"id":9000000000000092,"idStr":"9000000000000092","authorId":9000000000000092,"authorIdStr":"9000000000000092","name":"财经十一人","avatar":"https://static.laohu8.com/default-avatar.jpg","vip":8,"userType":8,"introduction":"","boolIsFan":false,"boolIsHead":false,"crmLevel":1,"crmLevelSwitch":0,"individualDisplayBadges":[],"fanSize":328,"starInvestorFlag":false},"themes":[],"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639e23d31fa46b8bfaa3ce08fa5a51b","width":"-1","height":"-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83dc39c4a6441e6a8474160cf2de2b1","width":"-1","height":"-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90d81ab1a426448fba22e3b1d59a729f","width":"-1","height":"-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f783b08cdb9d4bafbee5bb44d223c6e0","width":"-1","height":"-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66bbd25a834048e88ac411c4fcd65c1e","width":"-1","height":"-1"}],"coverImages":[{"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c639e23d31fa46b8bfaa3ce08fa5a51b","width":"-1","height":"-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b83dc39c4a6441e6a8474160cf2de2b1","width":"-1","height":"-1"},{"img":"https://static.tigerbbs.com/90d81ab1a426448fba22e3b1d59a729f","width":"-1","height":"-1"}],"title":"80后中产返贫路线","extraTitle":"","html":"<html><head></head><body><p>三条返贫路线,踩中哪条都很正常</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639e23d31fa46b8bfaa3ce08fa5a51b\" tg-width=\"-1\" tg-height=\"-1\"></p> <p><b>文 | 过蝈</b></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b83dc39c4a6441e6a8474160cf2de2b1\" tg-width=\"-1\" tg-height=\"-1\"></p> <p><b>穿不起的优衣库</b></p> <p>前几天的新闻说,优衣库关门133家。作为优衣库粉,我早在2019年夏写过一篇文章《疯狂的优衣库,失落的Forever21》。彼时人们在优衣库疯抢Kaws的联名UT,跟前不久抢菜差不多。当年,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以24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净值击败软银孙正义,成为当年日本第一大富豪。</p> <p>也就三年,优衣库危机重重。诚然,因为去年的“新疆棉”事件,一些顾客因为民族情绪抵制优衣库。近些年国潮、新消费崛起,外来品牌的日子都不好过。但优衣库更大的危机在于——它的客户群已经逐渐“穿不起”它了。</p> <p>我问了问身边的朋友,他们跟我一样大多是80后中年人,对国潮不太懂,有自己青睐忠诚的品牌,比如华为、surface。他们的回复是:“你还买优衣库?我顶多618、双11打折买一些!”</p> <p>他们在我眼中可是一线大城市中产人士了,随身也不乏几个大牌傍身的,连他们居然也说穿不起优衣库了?有朋友说出其中的秘密,优衣库从2020年疫情后就开始涨价了,品质也没以前好,和淘宝一比又没有性价比优势。然后她跟我分享了一类淘宝女装——淘宝预售!</p> <p>在她的分享下,我也关注起“淘宝预售”,看了大跌眼睛,图片都是美轮美奂的,从下单到发货早则15天迟则三个月。价格真心低,同样一个淘宝款式能有多种不同价格,预售款的价格极可能是现货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当然预售也不一定都是低价,其中一家价格不菲的淘宝女装店,已经做成上市企业了。</p> <p>现在卖衣服都搞期货啊!万物的尽头是金融。被她点拨后,我稍稍研究了一下。我问朋友,价格相差巨大,东西能一样吗?朋友说,当然不一样,面料版型都有差别。具体差多少,得看你的淘宝经验值,也得凭运气。</p> <p>预售女装这个商业模式还蛮有趣的,大部分店铺都极度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设计是淘宝“爆款”,免去设计研发成本;图片是别人家的,免去了模特和拍照的成本;货,是拿了订单再去做的,免了库存和压货的风险;只用一招低价吸引流量,其他成本能减则减。</p> <p>不知道这种模式算不算侵犯版权,女装一直是“卷王”。我一边浏览,一边因为价格低图片漂亮,也随手下了几单,发货排期已经排到6月份了。心里还不免有些哀伤,想想自己应该也是能被定义为“中产”的,怎么现在都成为淘宝“低端用户”了?</p> <p>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符合“优衣库”的客户定位,大城市小中产、崇尚舒适简约、一家三口的衣服都能在这里买。</p> <p>优衣库,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期崛起的品牌。一直以“基本款”著称,其产品理念LIFE WEAR——服适人生,强调“衣为人用”的原则。据说,优衣库当年都没有Logo,因为它只被当作中产阶级的“内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最巅峰的时候,很多日本中产买优衣库的T恤衬衫来搭配Burberry的风衣。当年优衣库的设计师怕Logo太抢眼,抢了大牌风头索性都不放了。</p> <p>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但我辈中产,还没等来买得起Burberry风衣,优衣库已经先买不起了!</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6bbd25a834048e88ac411c4fcd65c1e\" tg-width=\"-1\" tg-height=\"-1\"></p> <p><b>M型和K型社会</b></p> <p>说穿不起优衣库只是一丝自嘲,背后深层的含义是——消费信心不足。本来中年人的消费就抠抠搜搜,既有房贷,又有吞金兽;既要给父母养老,还要被股市楼市信托理财各类收割。对中年人来说,消费升级大概就是去去盒马、山姆和Costco,曾经有过的大牌皮包还不如去换几门兴趣课程。</p> <p>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大前研一曾提出一个概念叫“M型社会”,描述了日本社会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中产阶级逐渐消失。大前研一写道:“你别再以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还会回来,你可能已经从中产阶级沦落到‘下流社会’而不自知。”</p> <p>我读《M型社会》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2009年前后。彼时2008年经济危机刚过,全世界被中国拯救。国内经济蒸蒸日上,GDP年均增速都在8%以上。我们80后初入职场,各行各业都朝气蓬勃、信心满满。虽然现在说80后是混得最惨的一批人,但那时候还是满怀希望的,大家都咬紧牙关、背负远超薪资的贷款买房子置业。</p> <p>那时候不流行“精致穷”,也没那么多“花呗”小贷借钱给你消费,大家为还房贷从泡面吃到泡饭,也毫无怨言。现在看,买房大概率是80后一生中最英明的选择了。那时还不流行“中产”这样的标签,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么认定自己的。</p> <p>当然中国“中产”的标准是非常模糊的。2021年胡润研究院定义的新中产阶级标准出炉,资产达到300万则可以称得上是中产阶级,年收入20万是最低标准。按这个标准,生活在包邮区的绝大多数市民都是“中产”,但资产大部分是房产,每个月收入要还贷,也没那么敢消费。</p> <p>我国GDP增速从8%陆续降到5%,期间经历这么多年也是很不容易的。增速下滑,表面看是数字,背后则是个体生活的辛酸。近些年,尤其是疫情后,国内有人提出“K型社会”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少数富人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不断往上走;大部分中产失去竞争力,随着资源、要素重新分配,逐渐沦落到中下阶层。</p> <p>美国五大湖铁锈地带的白人恨我们,认为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就业;可谁知道,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在被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的人民抢走饭碗呢?</p> <p>其实不论是“M型”还是“K型”,都指向了同一点——我们的中产层正在塌陷。</p> <p>有些人把中产塌陷、“K型社会”归罪于新冠疫情。我觉得也不是,GDP增速从8%到5%,经济换档变速、除旧革新,有些行业是必然要面临转型阵痛的。</p> <p>以我所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房地产若一直是地方经济的“路径依赖”,这绝对是不健康的、不长久的,但转型、探索需要时间,需要试错成本。企业、职能、岗位也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一句“转型”说来轻松,但光探索出一个方向可能就要好些年,等到盈利又要好几年。而且“转型”多来自老板高层的决策,我辈80后打工人,无非是中层执行者,不都成了转型要优化的“代价”吗?</p> <p>“转型”的沙,落在个人头上,也都变成了一座山。</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0d81ab1a426448fba22e3b1d59a729f\" tg-width=\"-1\" tg-height=\"-1\"></p> <p><b>中产返贫路线</b></p> <p>最近几年,我观察了一下身边,中产返贫不外乎以下几条路径:</p> <p><b>1、降薪裁员</b></p> <p>以房地产为例,外人以为都是普遍高薪,其实高薪的也就是大公司高管、明星职业经理人、甚至“里应外合”的炒家。收入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大部分老老实实的员工,不过是高周转上的螺丝钉,折算到单位时间也不能算高薪。</p> <p>富裕的时候没有雨露均沾,爆雷的时刻却要一视同仁。更不幸的是,还有不少地产人工资投了公司理财爆雷、买自家公司期房烂尾。昨天还是打工人,今天已是维权者。</p> <p>昨天世界五百强,今天坑你没商量。房地产是一个产业链特别长的行业,“大甲方”房企的爆雷媒体还比较关注,很多产业链中下游的供应商,早已经悄无声息地死去。有些供应商本身也是巨无霸,比如被恒大拖死的南通六建,目前正面临破产重组,2021年还跻身于中国500强榜中,曾承建过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恒大拖垮的不仅是六建,还是整个南通的建筑产业。巨头都在陨落,员工又走向何处?</p> <p>4月25日,央行召集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AMC机构句行专题会议,为房企纾困,首批12家纾困房企包括世茂、恒大、奥园、融创、富力等。政策也在纠偏,也不过是定向输血,能输到什么地步也未知。</p> <p>前段时间还有天量“法拍房”“断供潮”的说法,虽然陈述有点夸大,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某北京、深圳、杭州等一线大城市的互联网中年中层,前几年高薪加股票年薪百万,信心膨胀购买千万大平层,背负巨额贷款,现在被公司裁员了,还不起月供。有些版本还充满细节,比如“老婆刚怀二胎”等增加情感色彩。</p> <p>这样的故事流传甚广,只是地点不一、数字不同,但面貌几乎都是互联网大厂、中年中层。互联网更残忍的地方在于,他们只裁员不降薪,要裁也是一锅端。互联网企业增长快、扩张猛,在最短的时间、招最多的人、干最“风口”的事儿。风口散了,整条线也就散了。条线之间难以兼容,换岗也困难。并且降薪不利于保留优秀员工,于是一锅端地裁。逻辑听听很清晰,但也没什么人情味儿了。</p> <p>传统行业增长没那么快,扩张也没那么猛,很多时候用降薪来代替裁员,抠抠嗖嗖活一天是一天。前几年房地产势头好,房企也要去“传统”,跟着互联网学。其他没怎么学,大面积裁员率先学到了。</p> <p>人到中年,传统挺好。因为一不小心,你已经就会成为了那个“代价”。</p> <p><b>2、个人创业</b></p> <p>我朋友在上海开广告公司,也是服务众多品牌房企的。本来行情就不好,催款回款艰难,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疫情期间,请款的材料、发票都无法快递,导致甲方回款也缓慢,现金流十分紧张。往年金三银四正是一家公司最忙的时候,全年的项目量都是这个时间决定的。上海因疫情停滞,他的客户又多在外地,也不找上海的公司投标了。</p> <p>还有外地客户,因上海公司无法正常与会,终止了合同。这下相当于整个2022年都荒废了。底下六七十个员工,工资还得发,租金、财税又能免得了多少。朋友给我发来一张自拍照:一夜白头的,原来并不只有伍子胥啊。</p> <p>我朋友的创业已经算成功了,资产也早已超越了“小中产”,他都如此焦虑。那些小商小贩、餐饮老板、理发店老板、面包房老板、健身房老板等等呢?……</p> <p><b>3、股市基金炒房</b></p> <p>我是一介打工人,虽然没有老板的烦恼,但也很郁闷。股市失守3000点,十几年了,来来回回还在3000点上拉锯。可我的真金白银早已灰飞烟灭。投资这种事情也是很诡异的。到处都跟你说着“认知”啊,“赛道”啊,“风口”啊,你好像啥都懂一点,赚钱吃肉的时候也有过,但其实都是浮云。到了熊市,更像爱上了渣男,明明遍体鳞伤依旧不肯分手。自认“价值投资”,但终究只是韭菜。</p> <p>不过身为房地产人士,我觉得最惨的是买错房子。毕竟股市要么捂着回本,再不行就割肉,还有流动性。买错房子,下跌不说,一点流动性也没有,环京的房价几近腰斩,无人接盘。日本有一个“负动产”的概念,就是房价下跌到覆盖不了当初的负债了。在国内有些地区城市,可能“负动产”的时代也已经到来。</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783b08cdb9d4bafbee5bb44d223c6e0\" tg-width=\"-1\" tg-height=\"-1\"></p> <p><b>政策要给信心与曙光</b></p> <p>三条返贫路线,踩中哪条都很正常。三年里,几轮疫情又加剧了中产塌陷。现在大城市家庭都是高负债、低储蓄,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抗风险能力非常低下。</p> <p>我们80后早些年都目睹过父辈的国企下岗潮,对失业是很恐惧的。其实90年代下岗潮,父辈们是没有负债的,房子是分配的。当时社会转型也有大量岗位,“糊口”并不难。但现在的失业,面临的不只是吃饭问题,还有负债问题,情况只有比90年代更复杂。</p> <p>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但往年能吸纳大量毕业生的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都正值寒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考研考公,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现在“体制”才能带给人们安全感。</p> <p>可哪来那么多“体制”性的岗位?绝大部分的就业不还是靠着中小型民企吗?政策严、疫情难,民企又哪里来足够的冗余资源,可以用空间换时间的?就更别说小本经营的小公司、私人业主、个体户了。</p> <p>虽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刺激政策,但我觉得力度不够,前几天的降息都被调侃为利空,就因为力度太小。再比如贷款延期,延期是不够的,很多人都失业了、没收入了,延期有用吗?这时候银行就该针对房贷打折减免,和业主一起共担风险!</p> <p>北京针对朝阳区辖区内的每家企业停业累计最高可赔十万,服务型企业员工,保险每人每天可赔100元,最高赔偿期21天!</p> <p>北京的这个政策,长三角是不是也能实行呢?就算不发真金白银,每人每家发点超市券、消费券、电商券也好,全市通用,既能纾解小企业的危困,也能缓解居民生活压力。</p> <p>发钱发券是权宜之计,更长远的,希望政策还是首先能好好照顾“老板们”。对我们打工人来说,有企业家才有企业,有企业才有就业,有就业才有生活。有人吃肉,大部分人才能跟着喝汤。企业家都喝汤,员工只能喝西北风。</p> <p>至于,是不是拥有“中产”这个标签,有没有塌陷一点也不重要,这只是一些说法、概念。重要的是,无论是金字塔中上层的企业家,还是中底层的我们,都要看到信心和希望。</p> <p></p></body></html>","htmlText":"<html><head></head><body><p>三条返贫路线,踩中哪条都很正常</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c639e23d31fa46b8bfaa3ce08fa5a51b\" tg-width=\"-1\" tg-height=\"-1\"></p> <p><b>文 | 过蝈</b></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b83dc39c4a6441e6a8474160cf2de2b1\" tg-width=\"-1\" tg-height=\"-1\"></p> <p><b>穿不起的优衣库</b></p> <p>前几天的新闻说,优衣库关门133家。作为优衣库粉,我早在2019年夏写过一篇文章《疯狂的优衣库,失落的Forever21》。彼时人们在优衣库疯抢Kaws的联名UT,跟前不久抢菜差不多。当年,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以24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净值击败软银孙正义,成为当年日本第一大富豪。</p> <p>也就三年,优衣库危机重重。诚然,因为去年的“新疆棉”事件,一些顾客因为民族情绪抵制优衣库。近些年国潮、新消费崛起,外来品牌的日子都不好过。但优衣库更大的危机在于——它的客户群已经逐渐“穿不起”它了。</p> <p>我问了问身边的朋友,他们跟我一样大多是80后中年人,对国潮不太懂,有自己青睐忠诚的品牌,比如华为、surface。他们的回复是:“你还买优衣库?我顶多618、双11打折买一些!”</p> <p>他们在我眼中可是一线大城市中产人士了,随身也不乏几个大牌傍身的,连他们居然也说穿不起优衣库了?有朋友说出其中的秘密,优衣库从2020年疫情后就开始涨价了,品质也没以前好,和淘宝一比又没有性价比优势。然后她跟我分享了一类淘宝女装——淘宝预售!</p> <p>在她的分享下,我也关注起“淘宝预售”,看了大跌眼睛,图片都是美轮美奂的,从下单到发货早则15天迟则三个月。价格真心低,同样一个淘宝款式能有多种不同价格,预售款的价格极可能是现货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当然预售也不一定都是低价,其中一家价格不菲的淘宝女装店,已经做成上市企业了。</p> <p>现在卖衣服都搞期货啊!万物的尽头是金融。被她点拨后,我稍稍研究了一下。我问朋友,价格相差巨大,东西能一样吗?朋友说,当然不一样,面料版型都有差别。具体差多少,得看你的淘宝经验值,也得凭运气。</p> <p>预售女装这个商业模式还蛮有趣的,大部分店铺都极度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设计是淘宝“爆款”,免去设计研发成本;图片是别人家的,免去了模特和拍照的成本;货,是拿了订单再去做的,免了库存和压货的风险;只用一招低价吸引流量,其他成本能减则减。</p> <p>不知道这种模式算不算侵犯版权,女装一直是“卷王”。我一边浏览,一边因为价格低图片漂亮,也随手下了几单,发货排期已经排到6月份了。心里还不免有些哀伤,想想自己应该也是能被定义为“中产”的,怎么现在都成为淘宝“低端用户”了?</p> <p>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符合“优衣库”的客户定位,大城市小中产、崇尚舒适简约、一家三口的衣服都能在这里买。</p> <p>优衣库,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期崛起的品牌。一直以“基本款”著称,其产品理念LIFE WEAR——服适人生,强调“衣为人用”的原则。据说,优衣库当年都没有Logo,因为它只被当作中产阶级的“内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最巅峰的时候,很多日本中产买优衣库的T恤衬衫来搭配Burberry的风衣。当年优衣库的设计师怕Logo太抢眼,抢了大牌风头索性都不放了。</p> <p>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但我辈中产,还没等来买得起Burberry风衣,优衣库已经先买不起了!</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66bbd25a834048e88ac411c4fcd65c1e\" tg-width=\"-1\" tg-height=\"-1\"></p> <p><b>M型和K型社会</b></p> <p>说穿不起优衣库只是一丝自嘲,背后深层的含义是——消费信心不足。本来中年人的消费就抠抠搜搜,既有房贷,又有吞金兽;既要给父母养老,还要被股市楼市信托理财各类收割。对中年人来说,消费升级大概就是去去盒马、山姆和Costco,曾经有过的大牌皮包还不如去换几门兴趣课程。</p> <p>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大前研一曾提出一个概念叫“M型社会”,描述了日本社会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中产阶级逐渐消失。大前研一写道:“你别再以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还会回来,你可能已经从中产阶级沦落到‘下流社会’而不自知。”</p> <p>我读《M型社会》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2009年前后。彼时2008年经济危机刚过,全世界被中国拯救。国内经济蒸蒸日上,GDP年均增速都在8%以上。我们80后初入职场,各行各业都朝气蓬勃、信心满满。虽然现在说80后是混得最惨的一批人,但那时候还是满怀希望的,大家都咬紧牙关、背负远超薪资的贷款买房子置业。</p> <p>那时候不流行“精致穷”,也没那么多“花呗”小贷借钱给你消费,大家为还房贷从泡面吃到泡饭,也毫无怨言。现在看,买房大概率是80后一生中最英明的选择了。那时还不流行“中产”这样的标签,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么认定自己的。</p> <p>当然中国“中产”的标准是非常模糊的。2021年胡润研究院定义的新中产阶级标准出炉,资产达到300万则可以称得上是中产阶级,年收入20万是最低标准。按这个标准,生活在包邮区的绝大多数市民都是“中产”,但资产大部分是房产,每个月收入要还贷,也没那么敢消费。</p> <p>我国GDP增速从8%陆续降到5%,期间经历这么多年也是很不容易的。增速下滑,表面看是数字,背后则是个体生活的辛酸。近些年,尤其是疫情后,国内有人提出“K型社会”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少数富人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不断往上走;大部分中产失去竞争力,随着资源、要素重新分配,逐渐沦落到中下阶层。</p> <p>美国五大湖铁锈地带的白人恨我们,认为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就业;可谁知道,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在被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的人民抢走饭碗呢?</p> <p>其实不论是“M型”还是“K型”,都指向了同一点——我们的中产层正在塌陷。</p> <p>有些人把中产塌陷、“K型社会”归罪于新冠疫情。我觉得也不是,GDP增速从8%到5%,经济换档变速、除旧革新,有些行业是必然要面临转型阵痛的。</p> <p>以我所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房地产若一直是地方经济的“路径依赖”,这绝对是不健康的、不长久的,但转型、探索需要时间,需要试错成本。企业、职能、岗位也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一句“转型”说来轻松,但光探索出一个方向可能就要好些年,等到盈利又要好几年。而且“转型”多来自老板高层的决策,我辈80后打工人,无非是中层执行者,不都成了转型要优化的“代价”吗?</p> <p>“转型”的沙,落在个人头上,也都变成了一座山。</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90d81ab1a426448fba22e3b1d59a729f\" tg-width=\"-1\" tg-height=\"-1\"></p> <p><b>中产返贫路线</b></p> <p>最近几年,我观察了一下身边,中产返贫不外乎以下几条路径:</p> <p><b>1、降薪裁员</b></p> <p>以房地产为例,外人以为都是普遍高薪,其实高薪的也就是大公司高管、明星职业经理人、甚至“里应外合”的炒家。收入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大部分老老实实的员工,不过是高周转上的螺丝钉,折算到单位时间也不能算高薪。</p> <p>富裕的时候没有雨露均沾,爆雷的时刻却要一视同仁。更不幸的是,还有不少地产人工资投了公司理财爆雷、买自家公司期房烂尾。昨天还是打工人,今天已是维权者。</p> <p>昨天世界五百强,今天坑你没商量。房地产是一个产业链特别长的行业,“大甲方”房企的爆雷媒体还比较关注,很多产业链中下游的供应商,早已经悄无声息地死去。有些供应商本身也是巨无霸,比如被恒大拖死的南通六建,目前正面临破产重组,2021年还跻身于中国500强榜中,曾承建过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恒大拖垮的不仅是六建,还是整个南通的建筑产业。巨头都在陨落,员工又走向何处?</p> <p>4月25日,央行召集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AMC机构句行专题会议,为房企纾困,首批12家纾困房企包括世茂、恒大、奥园、融创、富力等。政策也在纠偏,也不过是定向输血,能输到什么地步也未知。</p> <p>前段时间还有天量“法拍房”“断供潮”的说法,虽然陈述有点夸大,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某北京、深圳、杭州等一线大城市的互联网中年中层,前几年高薪加股票年薪百万,信心膨胀购买千万大平层,背负巨额贷款,现在被公司裁员了,还不起月供。有些版本还充满细节,比如“老婆刚怀二胎”等增加情感色彩。</p> <p>这样的故事流传甚广,只是地点不一、数字不同,但面貌几乎都是互联网大厂、中年中层。互联网更残忍的地方在于,他们只裁员不降薪,要裁也是一锅端。互联网企业增长快、扩张猛,在最短的时间、招最多的人、干最“风口”的事儿。风口散了,整条线也就散了。条线之间难以兼容,换岗也困难。并且降薪不利于保留优秀员工,于是一锅端地裁。逻辑听听很清晰,但也没什么人情味儿了。</p> <p>传统行业增长没那么快,扩张也没那么猛,很多时候用降薪来代替裁员,抠抠嗖嗖活一天是一天。前几年房地产势头好,房企也要去“传统”,跟着互联网学。其他没怎么学,大面积裁员率先学到了。</p> <p>人到中年,传统挺好。因为一不小心,你已经就会成为了那个“代价”。</p> <p><b>2、个人创业</b></p> <p>我朋友在上海开广告公司,也是服务众多品牌房企的。本来行情就不好,催款回款艰难,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疫情期间,请款的材料、发票都无法快递,导致甲方回款也缓慢,现金流十分紧张。往年金三银四正是一家公司最忙的时候,全年的项目量都是这个时间决定的。上海因疫情停滞,他的客户又多在外地,也不找上海的公司投标了。</p> <p>还有外地客户,因上海公司无法正常与会,终止了合同。这下相当于整个2022年都荒废了。底下六七十个员工,工资还得发,租金、财税又能免得了多少。朋友给我发来一张自拍照:一夜白头的,原来并不只有伍子胥啊。</p> <p>我朋友的创业已经算成功了,资产也早已超越了“小中产”,他都如此焦虑。那些小商小贩、餐饮老板、理发店老板、面包房老板、健身房老板等等呢?……</p> <p><b>3、股市基金炒房</b></p> <p>我是一介打工人,虽然没有老板的烦恼,但也很郁闷。股市失守3000点,十几年了,来来回回还在3000点上拉锯。可我的真金白银早已灰飞烟灭。投资这种事情也是很诡异的。到处都跟你说着“认知”啊,“赛道”啊,“风口”啊,你好像啥都懂一点,赚钱吃肉的时候也有过,但其实都是浮云。到了熊市,更像爱上了渣男,明明遍体鳞伤依旧不肯分手。自认“价值投资”,但终究只是韭菜。</p> <p>不过身为房地产人士,我觉得最惨的是买错房子。毕竟股市要么捂着回本,再不行就割肉,还有流动性。买错房子,下跌不说,一点流动性也没有,环京的房价几近腰斩,无人接盘。日本有一个“负动产”的概念,就是房价下跌到覆盖不了当初的负债了。在国内有些地区城市,可能“负动产”的时代也已经到来。</p> <p><img referrerpolicy=\"no-referrer\" src=\"https://static.tigerbbs.com/f783b08cdb9d4bafbee5bb44d223c6e0\" tg-width=\"-1\" tg-height=\"-1\"></p> <p><b>政策要给信心与曙光</b></p> <p>三条返贫路线,踩中哪条都很正常。三年里,几轮疫情又加剧了中产塌陷。现在大城市家庭都是高负债、低储蓄,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抗风险能力非常低下。</p> <p>我们80后早些年都目睹过父辈的国企下岗潮,对失业是很恐惧的。其实90年代下岗潮,父辈们是没有负债的,房子是分配的。当时社会转型也有大量岗位,“糊口”并不难。但现在的失业,面临的不只是吃饭问题,还有负债问题,情况只有比90年代更复杂。</p> <p>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但往年能吸纳大量毕业生的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都正值寒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考研考公,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现在“体制”才能带给人们安全感。</p> <p>可哪来那么多“体制”性的岗位?绝大部分的就业不还是靠着中小型民企吗?政策严、疫情难,民企又哪里来足够的冗余资源,可以用空间换时间的?就更别说小本经营的小公司、私人业主、个体户了。</p> <p>虽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刺激政策,但我觉得力度不够,前几天的降息都被调侃为利空,就因为力度太小。再比如贷款延期,延期是不够的,很多人都失业了、没收入了,延期有用吗?这时候银行就该针对房贷打折减免,和业主一起共担风险!</p> <p>北京针对朝阳区辖区内的每家企业停业累计最高可赔十万,服务型企业员工,保险每人每天可赔100元,最高赔偿期21天!</p> <p>北京的这个政策,长三角是不是也能实行呢?就算不发真金白银,每人每家发点超市券、消费券、电商券也好,全市通用,既能纾解小企业的危困,也能缓解居民生活压力。</p> <p>发钱发券是权宜之计,更长远的,希望政策还是首先能好好照顾“老板们”。对我们打工人来说,有企业家才有企业,有企业才有就业,有就业才有生活。有人吃肉,大部分人才能跟着喝汤。企业家都喝汤,员工只能喝西北风。</p> <p>至于,是不是拥有“中产”这个标签,有没有塌陷一点也不重要,这只是一些说法、概念。重要的是,无论是金字塔中上层的企业家,还是中底层的我们,都要看到信心和希望。</p> <p></p></body></html>","text":"三条返贫路线,踩中哪条都很正常 文 | 过蝈 穿不起的优衣库 前几天的新闻说,优衣库关门133家。作为优衣库粉,我早在2019年夏写过一篇文章《疯狂的优衣库,失落的Forever21》。彼时人们在优衣库疯抢Kaws的联名UT,跟前不久抢菜差不多。当年,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以249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净值击败软银孙正义,成为当年日本第一大富豪。 也就三年,优衣库危机重重。诚然,因为去年的“新疆棉”事件,一些顾客因为民族情绪抵制优衣库。近些年国潮、新消费崛起,外来品牌的日子都不好过。但优衣库更大的危机在于——它的客户群已经逐渐“穿不起”它了。 我问了问身边的朋友,他们跟我一样大多是80后中年人,对国潮不太懂,有自己青睐忠诚的品牌,比如华为、surface。他们的回复是:“你还买优衣库?我顶多618、双11打折买一些!” 他们在我眼中可是一线大城市中产人士了,随身也不乏几个大牌傍身的,连他们居然也说穿不起优衣库了?有朋友说出其中的秘密,优衣库从2020年疫情后就开始涨价了,品质也没以前好,和淘宝一比又没有性价比优势。然后她跟我分享了一类淘宝女装——淘宝预售! 在她的分享下,我也关注起“淘宝预售”,看了大跌眼睛,图片都是美轮美奂的,从下单到发货早则15天迟则三个月。价格真心低,同样一个淘宝款式能有多种不同价格,预售款的价格极可能是现货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当然预售也不一定都是低价,其中一家价格不菲的淘宝女装店,已经做成上市企业了。 现在卖衣服都搞期货啊!万物的尽头是金融。被她点拨后,我稍稍研究了一下。我问朋友,价格相差巨大,东西能一样吗?朋友说,当然不一样,面料版型都有差别。具体差多少,得看你的淘宝经验值,也得凭运气。 预售女装这个商业模式还蛮有趣的,大部分店铺都极度压缩自己的运营成本:设计是淘宝“爆款”,免去设计研发成本;图片是别人家的,免去了模特和拍照的成本;货,是拿了订单再去做的,免了库存和压货的风险;只用一招低价吸引流量,其他成本能减则减。 不知道这种模式算不算侵犯版权,女装一直是“卷王”。我一边浏览,一边因为价格低图片漂亮,也随手下了几单,发货排期已经排到6月份了。心里还不免有些哀伤,想想自己应该也是能被定义为“中产”的,怎么现在都成为淘宝“低端用户”了?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很符合“优衣库”的客户定位,大城市小中产、崇尚舒适简约、一家三口的衣服都能在这里买。 优衣库,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期崛起的品牌。一直以“基本款”著称,其产品理念LIFE WEAR——服适人生,强调“衣为人用”的原则。据说,优衣库当年都没有Logo,因为它只被当作中产阶级的“内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最巅峰的时候,很多日本中产买优衣库的T恤衬衫来搭配Burberry的风衣。当年优衣库的设计师怕Logo太抢眼,抢了大牌风头索性都不放了。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也不知道,但我辈中产,还没等来买得起Burberry风衣,优衣库已经先买不起了! M型和K型社会 说穿不起优衣库只是一丝自嘲,背后深层的含义是——消费信心不足。本来中年人的消费就抠抠搜搜,既有房贷,又有吞金兽;既要给父母养老,还要被股市楼市信托理财各类收割。对中年人来说,消费升级大概就是去去盒马、山姆和Costco,曾经有过的大牌皮包还不如去换几门兴趣课程。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大前研一曾提出一个概念叫“M型社会”,描述了日本社会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中产阶级逐渐消失。大前研一写道:“你别再以为,只要咬牙忍一忍,好日子还会回来,你可能已经从中产阶级沦落到‘下流社会’而不自知。” 我读《M型社会》这本书的时候,大概是2009年前后。彼时2008年经济危机刚过,全世界被中国拯救。国内经济蒸蒸日上,GDP年均增速都在8%以上。我们80后初入职场,各行各业都朝气蓬勃、信心满满。虽然现在说80后是混得最惨的一批人,但那时候还是满怀希望的,大家都咬紧牙关、背负远超薪资的贷款买房子置业。 那时候不流行“精致穷”,也没那么多“花呗”小贷借钱给你消费,大家为还房贷从泡面吃到泡饭,也毫无怨言。现在看,买房大概率是80后一生中最英明的选择了。那时还不流行“中产”这样的标签,但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是这么认定自己的。 当然中国“中产”的标准是非常模糊的。2021年胡润研究院定义的新中产阶级标准出炉,资产达到300万则可以称得上是中产阶级,年收入20万是最低标准。按这个标准,生活在包邮区的绝大多数市民都是“中产”,但资产大部分是房产,每个月收入要还贷,也没那么敢消费。 我国GDP增速从8%陆续降到5%,期间经历这么多年也是很不容易的。增速下滑,表面看是数字,背后则是个体生活的辛酸。近些年,尤其是疫情后,国内有人提出“K型社会”的概念——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少数富人在数字世界中大赚全世界的钱,财富快速攀升,不断往上走;大部分中产失去竞争力,随着资源、要素重新分配,逐渐沦落到中下阶层。 美国五大湖铁锈地带的白人恨我们,认为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就业;可谁知道,我们现在是不是也在被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的人民抢走饭碗呢? 其实不论是“M型”还是“K型”,都指向了同一点——我们的中产层正在塌陷。 有些人把中产塌陷、“K型社会”归罪于新冠疫情。我觉得也不是,GDP增速从8%到5%,经济换档变速、除旧革新,有些行业是必然要面临转型阵痛的。 以我所在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房地产若一直是地方经济的“路径依赖”,这绝对是不健康的、不长久的,但转型、探索需要时间,需要试错成本。企业、职能、岗位也不是说转就能转的,一句“转型”说来轻松,但光探索出一个方向可能就要好些年,等到盈利又要好几年。而且“转型”多来自老板高层的决策,我辈80后打工人,无非是中层执行者,不都成了转型要优化的“代价”吗? “转型”的沙,落在个人头上,也都变成了一座山。 中产返贫路线 最近几年,我观察了一下身边,中产返贫不外乎以下几条路径: 1、降薪裁员 以房地产为例,外人以为都是普遍高薪,其实高薪的也就是大公司高管、明星职业经理人、甚至“里应外合”的炒家。收入差距之大令人咋舌。大部分老老实实的员工,不过是高周转上的螺丝钉,折算到单位时间也不能算高薪。 富裕的时候没有雨露均沾,爆雷的时刻却要一视同仁。更不幸的是,还有不少地产人工资投了公司理财爆雷、买自家公司期房烂尾。昨天还是打工人,今天已是维权者。 昨天世界五百强,今天坑你没商量。房地产是一个产业链特别长的行业,“大甲方”房企的爆雷媒体还比较关注,很多产业链中下游的供应商,早已经悄无声息地死去。有些供应商本身也是巨无霸,比如被恒大拖死的南通六建,目前正面临破产重组,2021年还跻身于中国500强榜中,曾承建过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恒大拖垮的不仅是六建,还是整个南通的建筑产业。巨头都在陨落,员工又走向何处? 4月25日,央行召集6家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及5家AMC机构句行专题会议,为房企纾困,首批12家纾困房企包括世茂、恒大、奥园、融创、富力等。政策也在纠偏,也不过是定向输血,能输到什么地步也未知。 前段时间还有天量“法拍房”“断供潮”的说法,虽然陈述有点夸大,但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某北京、深圳、杭州等一线大城市的互联网中年中层,前几年高薪加股票年薪百万,信心膨胀购买千万大平层,背负巨额贷款,现在被公司裁员了,还不起月供。有些版本还充满细节,比如“老婆刚怀二胎”等增加情感色彩。 这样的故事流传甚广,只是地点不一、数字不同,但面貌几乎都是互联网大厂、中年中层。互联网更残忍的地方在于,他们只裁员不降薪,要裁也是一锅端。互联网企业增长快、扩张猛,在最短的时间、招最多的人、干最“风口”的事儿。风口散了,整条线也就散了。条线之间难以兼容,换岗也困难。并且降薪不利于保留优秀员工,于是一锅端地裁。逻辑听听很清晰,但也没什么人情味儿了。 传统行业增长没那么快,扩张也没那么猛,很多时候用降薪来代替裁员,抠抠嗖嗖活一天是一天。前几年房地产势头好,房企也要去“传统”,跟着互联网学。其他没怎么学,大面积裁员率先学到了。 人到中年,传统挺好。因为一不小心,你已经就会成为了那个“代价”。 2、个人创业 我朋友在上海开广告公司,也是服务众多品牌房企的。本来行情就不好,催款回款艰难,疫情更是雪上加霜。疫情期间,请款的材料、发票都无法快递,导致甲方回款也缓慢,现金流十分紧张。往年金三银四正是一家公司最忙的时候,全年的项目量都是这个时间决定的。上海因疫情停滞,他的客户又多在外地,也不找上海的公司投标了。 还有外地客户,因上海公司无法正常与会,终止了合同。这下相当于整个2022年都荒废了。底下六七十个员工,工资还得发,租金、财税又能免得了多少。朋友给我发来一张自拍照:一夜白头的,原来并不只有伍子胥啊。 我朋友的创业已经算成功了,资产也早已超越了“小中产”,他都如此焦虑。那些小商小贩、餐饮老板、理发店老板、面包房老板、健身房老板等等呢?…… 3、股市基金炒房 我是一介打工人,虽然没有老板的烦恼,但也很郁闷。股市失守3000点,十几年了,来来回回还在3000点上拉锯。可我的真金白银早已灰飞烟灭。投资这种事情也是很诡异的。到处都跟你说着“认知”啊,“赛道”啊,“风口”啊,你好像啥都懂一点,赚钱吃肉的时候也有过,但其实都是浮云。到了熊市,更像爱上了渣男,明明遍体鳞伤依旧不肯分手。自认“价值投资”,但终究只是韭菜。 不过身为房地产人士,我觉得最惨的是买错房子。毕竟股市要么捂着回本,再不行就割肉,还有流动性。买错房子,下跌不说,一点流动性也没有,环京的房价几近腰斩,无人接盘。日本有一个“负动产”的概念,就是房价下跌到覆盖不了当初的负债了。在国内有些地区城市,可能“负动产”的时代也已经到来。 政策要给信心与曙光 三条返贫路线,踩中哪条都很正常。三年里,几轮疫情又加剧了中产塌陷。现在大城市家庭都是高负债、低储蓄,遇到新冠疫情这样的“黑天鹅”,抗风险能力非常低下。 我们80后早些年都目睹过父辈的国企下岗潮,对失业是很恐惧的。其实90年代下岗潮,父辈们是没有负债的,房子是分配的。当时社会转型也有大量岗位,“糊口”并不难。但现在的失业,面临的不只是吃饭问题,还有负债问题,情况只有比90年代更复杂。 2022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但往年能吸纳大量毕业生的房地产、互联网等行业都正值寒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要考研考公,一方面是没有那么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现在“体制”才能带给人们安全感。 可哪来那么多“体制”性的岗位?绝大部分的就业不还是靠着中小型民企吗?政策严、疫情难,民企又哪里来足够的冗余资源,可以用空间换时间的?就更别说小本经营的小公司、私人业主、个体户了。 虽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刺激政策,但我觉得力度不够,前几天的降息都被调侃为利空,就因为力度太小。再比如贷款延期,延期是不够的,很多人都失业了、没收入了,延期有用吗?这时候银行就该针对房贷打折减免,和业主一起共担风险! 北京针对朝阳区辖区内的每家企业停业累计最高可赔十万,服务型企业员工,保险每人每天可赔100元,最高赔偿期21天! 北京的这个政策,长三角是不是也能实行呢?就算不发真金白银,每人每家发点超市券、消费券、电商券也好,全市通用,既能纾解小企业的危困,也能缓解居民生活压力。 发钱发券是权宜之计,更长远的,希望政策还是首先能好好照顾“老板们”。对我们打工人来说,有企业家才有企业,有企业才有就业,有就业才有生活。有人吃肉,大部分人才能跟着喝汤。企业家都喝汤,员工只能喝西北风。 至于,是不是拥有“中产”这个标签,有没有塌陷一点也不重要,这只是一些说法、概念。重要的是,无论是金字塔中上层的企业家,还是中底层的我们,都要看到信心和希望。","highlighted":2,"essential":1,"paper":2,"link":"https://laohu8.com/post/616948197","repostId":0,"isVote":1,"tweetType":1,"commentLimit":10,"symbols":["BABA","09988","09979","QNETCN","03333"],"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8798,"xxTargetLangEnum":"ZH_CN"},"isVote":1,"tweetType":1,"viewCount":796,"commentLimit":10,"likeStatus":false,"favoriteStatus":false,"reportStatus":false,"symbols":[],"verified":2,"subType":0,"readableState":1,"langContent":"CN","currentLanguage":"CN","warmUpFlag":false,"orderFlag":false,"shareable":true,"causeOfNotShareable":"","featuresForAnalytics":[],"commentAndTweetFlag":false,"andRepostAutoSelectedFlag":false,"upFlag":false,"length":25,"xxTargetLangEnum":"ZH_CN"},"commentList":[],"isCommentEnd":true,"isTiger":false,"isWeiXinMini":false,"url":"/m/post/616348563"}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