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BABA)$ 阿里巴巴27日美股大涨15%,有一部分是财报的功劳,其每股收益超过了华尔街分析师预期。但看看当天中概股的盘,基本是普涨,百度、知乎、BOSS直聘、欢聚时代等单日涨幅均超过10%。据说美国务卿在26日看似态度缓和的表态(不寻求新冷战)刺激了市场。
按正常逻辑,以阿里当前8倍的EV/EBITDA估值,以及2000多亿美元市值看,股价被低估了。但境外投资者集中抛售中概股,是一种在不明朗情绪下的避险行为,导致市值已经脱离了业绩表现,宏观层的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股价大幅波动。
在这个环境下,阿里正在执行中概股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票回购计划,总计250亿美元,这个数字“填平”了它在2014年IPO时的融资额,约当前市值的十分之一。
这似乎有要把自己“买回来”的意思,一方面是指把散落在外的低价值股权买回来,另一方面是把信心买回来。回购是推动股价的因素之一。而回购不会对利润表产生影响,只是减少手里的现金流。
阿里不分红,股东过去的投资回报主要通过股价上涨,但现在这个逻辑走不通。回购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投资者,包括IPO遇阻的蚂蚁集团,在今年3月股东大会上通过了首次超百亿元的分红方案,也是对股东的回报与安慰。
阿里在2022财年结束时,没有对2023财年给出指引。这与武卫做首席财务官的风格不一样,她喜欢给出业绩指引,必要时会在后续季度——比如阿里投资者日等时间点对指引做修正。现任的徐宏不再这样做,因为疫情影响难以预测。能确定的是“集团将继续创造强劲经营现金流……,以提供灵活调整业务策略的空间,2023财年的运营原则包括创造可持续、高质量的收入增长,以及优化运营成本结构,提升整体回报”。
这种不确定性难以琢磨。淘宝天猫今年1月、2月的实物GMV基本与去年同期打平,3月受封控、物流中断影响,GMV低于去年同期。这使得阿里2022财年第四季度中国零售商业中的客户管理收入——即广告及佣金(不包括直营业务)出现了同比零增长。放在整个财年看,这部分收入同比只增长了3%。
说实话,当前环境下即便营收出现同比下降,也在预期内的。$拼多多(PDD)$ 拼多多刚发的财报显示,在计入1P商品销售收入基础上,2022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速只有7%,而2021年一季度时高达239%。平台收入增长放缓是趋势,在线商家规模增长乏力。
现在阿里零售业务的拉动主要靠直营部分,即高鑫零售,线上订单占比正接近30%,以及盒马,线上订单占比超过60%,还有天猫超市,以及淘菜菜直采模式作为补充。直营部分收入正超过一半份额。
这也明显改变了阿里零售的成本结构。由于直营是自己管理进销存,利润薄,使得集团整体业务毛利率处在30%-35%水平,对照以前广告模式下的60%以上毛利率,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对淘特、淘菜菜的持续投入,导致经营利润同比持续下降。
到这个时候,可能进入了一种“预期管理”阶段:以前阿里给外界的印象是高毛利率、高净利、高自由现金流的,这是电商红利期的自然增长结果;现在经济环境及自身主业正处低谷,互联网产业到达了转型的临界点,C端零售已经不允许这样的利润率,索性就将利润预期“一撸到底”,该投入的投入,该摊销的摊销,该计提损失就计提,不再追求一张漂亮的利润表,更要紧的是让后面的业务有盼头。
比如,面对182亿的反垄断罚款,阿里是在2021年第一季度的利润表里一次性计提的,直接把当期经营利润做成了亏损;实际缴纳罚款的现金是分两次,分别在2021年第二季度和2022年第一季度支付的,体现为当期融资现金流的消耗。
另外,保持对淘特和淘菜菜的投入,虽然持续增加成本,但也产生了收效。2022财年淘特的年度活跃消费者超过3亿,平均单季净增加2000万。该财年内有20%的淘特用户被吸引到淘宝天猫购物。
还有,保持研发投入费用率不下滑;甚至增加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资本性支出规模,进而加大折旧摊销力度;在计提高鑫零售等亏损业务的减值损失时不保守,等等。这些做法都会导致利润表“不好看”。
$亚马逊(AMZN)$ 亚马逊早期曾把AWS的业绩藏在“其他收入”中长达十年(后来AWS营收超过了必须单独披露的规则红线,才不得不单列),并一直喜欢强调现金流的重要性,而“主动忽视”净利润,从而更方便公司把盈余不断投入新领域研发,人为把利润表“压低”,不但少交税,还为云计算等创新业务留足了弹药。贝佐斯是纽约金融机构出身,深谙这里面的道道。
阿里为“优化运营成本结构”,接下来会裁员、会控制营销投放、会给边缘业务做减法,但一定不会对具有战略价值的业务缩手缩脚,比如云计算、物流协同效率、菜鸟国内供应链、全球智能骨干网络、企业级服务。
云计算已经实现全财年盈利(剔除股权激励后的经调整EBITA利润),海外数据中心仍在增加。2022财年阿里云营收是700多亿元,如果算上集团内跨部门交易,应该已超过千亿,这会让规模效应更加凸显。阿里云扮演类似AWS角色、成为新的利润引擎,为时尚早,眼下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当第一批吃螃蟹的互联网客户对云的需求逐渐饱和、且传统企业、尤其是全球化产业链上的加工制造企业普遍面临经营压力时,如何开拓后续增长?如果说消费互联网饱和了,纷纷转向开拓产业互联网是一条正确的路,也要建立在产业端需求景气的基础上。
在低谷期适当收缩屯粮,回购让阿里手上的现金流找到更有效率的资金利用流向。当然,信心不是靠“买”回来的,仍需要坚定的投入,以及战略执行力。阿里是一个值得长期跟踪观察的对象。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