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妍
在减营销、重研发的战略驱动下,$拼多多(PDD)$ 拼多多于今年一季度实现了42亿元调整后净利润,non-gaap净利润率18%,与上年同期仍有所增长。不过,综合对比几家电商平台的业绩数据可以看出,在用户规模接近9亿后,整个电商行业的增速都不同程度的呈现放缓趋势。而CEO陈磊已经带领团队,提早两年着手应对拼多多的长期增长问题,将资源和精力提早投入到数字技术、农业科技和农产品物流等领域,战略前瞻性较高。重仓农业,在过去一两年经常遭到质疑,而在行业增速放缓的今天,市场态度也出现明显转折,现实证明了,拼多多过去两年为长期发展所做的战略调整是正确的。
一,主要电商平台增速不同程度放缓
电商行业今年一季报和上一财年数据,均已陆续公布。GMV增速上,$阿里巴巴(BABA)$ 阿里国内电商业务(截至今年3月的2022财年)、$京东(JD)$ 京东、拼多多、快手的电商GMV增速分别为2%,26.2%,46%,78.4%;阿里和拼多多活跃买家数逼近天花板,阿里国内电商业务活跃买家数为9.03亿,增速10.9%,拼多多为8.819亿,增速7%;平均每用户年均消费金额上,阿里国内电商业务(截至今年3月的2022财年)、京东、拼多多、快手分别为8833元,5787元,2811元和3238元,拼多多离阿里京东还有不小差距。
数据总体反映了,国内电商全行业增速明显放缓:
综合GMV和活跃买家数增速情况,可以看出,阿里通过淘特的投入,虽然吸引了大量新增用户,实现出色的用户增长,但GMV却没有同比增长,新增用户的留存和复购情况可能差强人意;
长期跑在快车道上的拼多多,在用户规模超过8亿以后,增速也回落到个位数上。不过,和阿里京东相比,在平均每用户年均消费金额数量上,还有明显差距,侧面反映了拼多多在用户心智和商品供应上,还没有达到用户预期,存在进步空间;
而以快手为代表的新生势力,短视频平台,则以独特的直播带货场景,将内容和商业变现糅合在一起,由于该商业形态出现相对较晚,还在进一步获取市场的阶段,其电商业务呈现出较快增速。
具体对比如下:
1,阿里国内电商业务
阿里的国内电商业务,包括淘宝、天猫、淘宝特价版,淘菜菜,天猫超市,淘宝国际、盒马、阿里健康、和高新零售多项业务:
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个月的2022财年,阿里国内电商业务GMV规模为7.976万亿,同比增幅为2%;其中,2022财年,淘宝和天猫在线实物GMV(剔除未支付订单)录得低个位数的同比增长。
2022财年,阿里国内电商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至5,927.05亿元;
2022年3月的2022财年,阿里国内电商业务年度活跃买家数为9.03亿,同比上年同期增10.9%,净增长8,900万;环比增2.4%,比截止2021年12月的12个月净增加2,100万;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12个月,淘特年度活跃买家数超过3亿,且超过20%的淘特年度活跃消费者在2022财年未曾在淘宝或天猫购物;
2022财年阿里的国内电商业务,每活跃买家平均消费金额为8833元。
2,京东
京东2021年GMV规模为3.297万亿,同比上年增长26.2%;
2021年活跃买家数同比增20.7%,至5.697亿;截止今年3月31日,年度活跃买家数同比增16.2%,至5.805亿;
2021年每活跃买家平均消费金额为5787元。
3,拼多多
2021年拼多多GMV同比增46%,至2.442万亿;
2021年全年营收规模为272.3亿元,同比增3%;拼多多今年一季度的营收为2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剔除自营业务逐渐收缩的影响,2021年一季度拼多多收入增速为39%;
2021财年活跃买家数8.687亿,同比增10%;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12个月中,拼多多的年活跃买家数达到8.819亿,与2021年同期相比增加5810万,增速为7%;
一季度,拼多多APP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为7.513亿,同比增长4%;上个季度为7.334亿,增速2%。
2021年每活跃买家平均消费2811元。
4,快手
2021年全年快手电商 GMV 6800 亿元,同比增长78.4%;今年一季度,快手电商业务GMV同比增长47.7%,规模1751亿元;
截至2022年3月,快手的电商年度活跃买家数超过2.1亿;
2021年快手活跃买家的平均消费金额为3238元。
二,拼多多增长换挡:从“获取用户”到“服务用户”
无论是阿里突击新用户,换来GMV 2%的尴尬增速,还是拼多多个位数的用户增长,高增速神话不在,都代表9亿用户规模,是个换挡期,来自行业性的外部增长动力已经明显不足了。
对于投资者,未来继续执着于8亿、9亿小数点后面的用户数变动,意义将不大了,原因是,如果还是继续使用过去的增长策略,投入产出比不可避免将大幅下降。对此,拼多多已于去年开始明显降低对销售及市场方面的投入,转而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尤其是对农业科研的投入。陈磊在一季度电话会议陈述中表示,2022在将在2021基础上加强该转变,这代表60%员工将加入这个转型。
一季度,在通用会计准则下,拼多多的营销费用同比下降14%,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例也进一步降低至47%,2021年同期则为59%。与此同时,由于员工人数的增长以及招募更多资深研发人员,拼多多一季度的研发费也创下新高,同比增长20%至27亿元。
面对行业性红利尽头,平台要想持续跑的比行业速度快,要么抢对手份额,要么创造新的市场增量。在当前这个阶段抢份额,意味着加大市场投放或补贴,结果可能是杀敌三千,自损八百,存量竞争将带来利润损耗,显然是不可持续的,非明智之举。
创造新的市场增长是拼多多的选择,并且两年前就开始行动了,2020年拼多多开始提出农产品战略时,市场还是一头雾水,甚至认为农业不是一家互联网企业分内的事。由于市场对该战略的态度有过否定和观望,拼多多的股价也因此出现过多次剧烈波动,但公司重投农业的决心一直没有动摇,甚至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计划将近几个季度的盈利全部投向“百亿农研”。现在回过头来看,管理层的战略决策确实是将长远发展目标放在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农业战略同时意味着,拼多多的发展重点,将从获取更多新用户,转向更好的去服务用户。拼多多不到3000元的用户年均消费金额,与其他平台相比还有1-2倍的距离,反映了平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没有达到用户的预期。这是拼多多成立以来,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遗留的问题,在行业红利期阶段,抓紧时机获客是正确的战略考量,现在慢下来优化平台内部问题并不晚,而农业则是拼多多战略核心和前沿所在。
陈磊在电话会议中称,“拼多多聚焦农业的长期投资,并且促进数字包容,战略核心计划是希望能够优化农业基础设施使得不同利益共享者可以可持续发展,用平台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并做到普惠。拼多多也将承当更多社会责任,现在也有立场服务数以百万计的农户,使他们加入数字农业,帮助他们将农业产品带给全国更多的消费者,这可以给消费者提供很多价值,能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高品质农产品”。
三,重投农业已有两年,提早为“内循环”铺路
拼多多集中布局和投入农业战略差不多已有两年。
在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后,拼多多平台汇集了大量消费需求,农产品订单数量不断被刷新。平台长期补贴和支持农产品品类,对农产品保持“零佣金”政策,截至2022年3月31日,已有近4万款优质农货上线了百亿补贴频道,这些投入都促进了农产品需求进一步向平台聚合。平台大规模的需求聚合,以及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为农村和农人创造了新的商业机会,拼多多吸引力了大批年轻群体返乡创业,截至2021年10月,平台的“新新农人”数量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
此外,通过不以商业变现为目的的“百亿农研”战略,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希望通过技术,进一步提升农业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效率。
流通环节增效,是拼多多可以直接参与的,团队通过技术手段,不断提升供应链效率并降低损耗。例如,将本地供给与本地需求相匹配,即减少不必要的转运,保证货品新鲜度,又进一步降低食物耗损,多多买菜也是一个典型的本地化供需匹配场景。团队还在开发和优化更适合农产品的专项技术解决方案,例如路径规划、算法设计和冷链优化等。
农业生产环节,拼多多将间接为行业提供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例如通过“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寻找可以提高产量、营养和环境可持续性的技术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产业给人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印象,而对比不少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已经应用的相当成熟了。大规模机械化、自动化、无人化都已经广泛应用,农业已经发展成一个与机械、计算机、化学等多学科紧密结合的产业,专业化和高科技程度极高。
中国没有理由不走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之路,而且一旦找到可靠的落地方案,强大的内需还可能激发较高的普及速度。拼多多连接了最广泛的农产品需求,在应用和落地层面给科研工作者和新农人提供了信心。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多多农研大赛”决赛上,一支由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极星农业和拜耳作物科学的青年“新农人”组成,采用“人机融合智能”的算法策略,将先进种植经验转换为算法,辅佐种植者种出了高产量、富营养的果实,从4支决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摘得冠军。大赛在考核产量、品质以及绿色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之外,还尤其重视大赛成果的商业化可行性,此次比赛积累的算法模式,下一步将在合作基地进行小范围商业试点,之后计划向全国推广。
互联网平台的核心价值在于“信息”,无论电商、社交、短视频,互联网本质上解决了信息不平等、不对称的问题,而我国农业发展也长期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制约。拼多多在信息化层面为农业提供价值,从最基础的供需匹配,到基于平台数据信息优化物流路径,深层次的再到推进科技信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为了可能让数据释放生产力,指导生产,农产品战略大有可为,拼多多也将因此而获得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
(声明,数据来源于公司财报及业绩说明会,文章内容均为个人观点,不具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