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投资学习笔记

塔希提岛
2021-02-11
$微创医疗(00853)$

摘自静逸投资微信号等


在中国,股票完全被认为一种赌博投机品,多数人只是用点小钱玩玩。现实中,99%以上的人的确又是在投机赌博,完全符合“大众认知”。所以,把股票作为家庭、组织的主要资产,或者一个人决定以股票投资为终身事业,需要莫大的勇气。其实,一旦拥有完善的投资体系,能够发现部分优质公司股票具有超越所有其他资产的投资价值,这样的人可以将家庭、组织的大比例资产都长期配置其中。别人都在投机炒作,完全不妨碍我们自己去投资。别人看到股市是一个肮脏、疯狂、黑暗的地方,完全不妨碍我们看到股市是一个干净、简单、纯洁的地方。能意识到这一点,可能意味着一个人财富、认知和事业全方位的改变。


投资中超额收益的取得,也需要看到他人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在一片悲观中看到将来的乐观,在一片高亢中看到潜藏的风险,在质疑中看到长期不变的确定性,在别人看到但等不及的地方等到机会。这一切都需要独立思考和独特的视角,不人云亦云,看到事物的真相。


无论当前的企业多么强大,产品多么完美,消费者仍存在大量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仍存在大量用户体验的痛点。总是会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值得验证,所以还会有很多具有独到视角的优秀创业者出现。


在人生选择上,拥有独立的视角,走出自己的新路,避免陷入内卷化和囚徒困境,也是取得成功或幸福的必由之路。


人生最重要的是扬长避短,找到自己最喜欢而且最擅长的事,用一生把它做到极致。在一个如此角色多元化、分工专业化的社会里,任何一件小事做到极致都会有不小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


决定个人长远发展的还是价值观、悟性、眼界、能力、性格等内在因素。适应应试教育的人,往往追求结果不问意义,循规蹈矩,习惯机械地重复,而不会创造性思维,反而容易出现各种缺陷。


我们需要有从原点出发的演绎思维,需要对一切事物的本质有刨根问底的意识。一切理所当然的社会观念、传统的习惯、权威的灌输、父母的期待,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对待任何观念,我们需要运用自己的理性、逻辑和证据来分析,并在实践中验证。


https://mp.weixin.qq.com/s/oA1PBkZC_25PDnwvy_yvvw


你要真正能对你投资的产业企业有超越一般人的认知,这个认知才是决定你投资这个企业拿多久、在波动当中能有多强的信心。


我们知道大部分人买对了一个公司,但是最后没赚到多少钱,因为很轻易地在下跌的过程中、或者在上涨的过程中卖掉了。


他很难对它信心十足,这个背后实际上不是你拿不住,是你的认知没到,认知没到,你才对涨跌都会担忧。



在股权思维下,所有短期的市值波动和市值回撤都是幻象,都是伪命题。我们持有一个公司的股权份额比例,在我们买入的那一刻已经决定了。无论短期内股价如何波动,我们的股数(股权份额)一股都不会少,一股也不会多。例如,有股权思维的投资者往往更在意目前自己“有多少股茅台”,而不在意茅台现在的股价是多少。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我们经常看到他对自己在所投资公司(如可口可乐、美国运通、苹果的回购)持股比例的上升而开心,从来没听见他对可口可乐股价上涨感到开心。


是否把股票账户市值等同于银行活期存款余额,这一条标准可排除绝大多数的不合格投资者。


在股权思维下,市场仅仅是一个报价器,提供一个方便买卖股权的通道,即使企业不上市也没什么太大区别。将现金资产通过股票市场转换为某个公司的股权资产,这是资产配置的质变,是“惊险的一跃”。


安全边际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利用市场的恐慌或者低迷,用同样数量的现金,买到多得多的股权份额。能“少花钱多办事”,何乐而不为呢?而使用过高的价格买入,我们同样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股权,没什么不同。有些投资者可能没有意识到不同价格买入的股权,比如300元买到的一股茅台和100元买到的一股茅台,其实是完全一样的。就像2000元时买的一瓶茅台酒和800元时买的一瓶茅台酒是同样的味道。为何人们认为被套的股权就该割肉,盈利的股权才拿得安稳呢?但是以过高的价格买入,我们可能牺牲了巨大的机会成本,投资最大的隐性成本是时间。在股权思维下,投资者为了最大化股权份额,总是寻找相当的安全边际才买入。投资者为了持股,不在乎所谓浮亏和套牢这种幻象,只在乎是不是做到了最小化机会成本,尽量“花更少的钱,办更大的事”。


在股权思维下,也就没有所谓止损、止盈的概念了——无论股价如何变化,持有的股份数量都没变。买入成本价也可以忘掉了。一家公司的股权该不该继续持有,和买入成本价有关系吗?股权思维认为没关系,现金思维认为有关系。股权思维只有止错概念,即对公司看走眼,或者公司在一段时期以后经营情况恶化。


买股票就是买下了对应的企业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值,这是投资的第一原理。股权思维投资者的关注点就只在于两个问题——“我持有的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否越来越高?”和“我在这个公司持有的股权份额能不能越变越大?”


股权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将手中股权卖出暂时换成现金,稍后再换成更多股权”,这是“更加惊险的一跃”。为什么股权思维投资者不会在“高估”的情况下卖出股票,而大多数交易者喜欢做波段、轮动、做T?就是因为在股权思维下,投资者必须大概率确保卖出股权之后,必然能够在未来某个时点用这些现金换回更多的股权。这非常难!原因有两个:一是优质公司的长期业绩是向上增长的,而不是向下。随着时间的流逝,股价向上跟随业绩增长的力量就越强。卖出股权后时间会成为我们的敌人而非朋友。二是理论上只要低于抛出价的所有价格都应该接回,那么到底在哪个价位接回呢?这很难抉择。短期高估的股价一般有两种结局,一是怎么上去怎么下来,只是我们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样的时间以什么样的路径下来。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被企业内在价值的增长抹平,用不着下来了。


基于以上原因,在股权思维下的投资者,非常害怕丢失自己的股权份额。他们仅仅会在“极度高估”,有非常高的确定性可以在相当低的低位接回更多股权份额的前提下,才会卖出股权,实现“更加惊险的一跃”。否则,宁愿一动不动。


股权思维投资者可以在“一般低估”和“极度低估”两种情况下买入股票,在“极度高估”情况下卖出股票,却不会在“一般高估”情况下卖出股票—“买”和“卖”对估值的标准是非对称的。


在股权思维下,投资者通常怎么样行动呢?有三种策略:一是“低吸—不抛”;二是“低吸—又低吸—不抛”;三是“低吸—极高抛—低吸”。三种策略的难度由低到高。


刘元生投资万科的案例,就是第一种策略。公司的经营和市场的情绪,应当“两道”。在这种策略下,股价与我何干?投资者可以只关心公司的经营情况即可,十年甚至数十年都可以不看股价一眼。市场长期是有效的,拉长时间股价自然会跟上,不用我们操心。有投资者数十年来逢低就买入茅台,从来不抛,就是对应第二种策略。前两种策略都是持股穿越牛熊。第三种策略难度最大,只有在极少数时候,比如全面牛市或者个股情绪极其高昂,必然走向崩塌的时候才有机会实现。所谓牛市,不过是大面积群体性情绪乐观,与公司的经营无关。当牛市出现的时候,股权思维下的投资者要么什么也做不了,要么寻找到高度确定性的机会实现“股权-现金-更多股权”这样“更加的惊险一跃”。如果实在没有这个把握,不确定能不能低吸回来,不做这“更加惊险的一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股权思维投资者来说,股权是目的,现金是手段。对现金思维投资者来说,现金是目的,股权是手段。股权思维总怕同样多的现金只能买到很少的股权,所以总是耐心等待低价,轻易不会买入。但一旦持有股权后,又丢失股权,怕用同样的现金买不回来那么多股权,所以轻易不会卖出。因此股权思维投资者常表现为既拿得住现金,也拿得住股票。


买入这一个动作完成之后,其实就完成了资产配置的目的,并不一定需要卖出的动作。好的股权,买入后是不需要退出的,这才是“股权思维”。世界上,似乎只有巴菲特等极少数投资者是这么做的。


既然我们已经清楚地发现股票所代表的股权是所有大类资产中的最佳资产。所以,我们只需要做一件事——不断地寻找市场机会将我们大比例的资产换成优秀企业的尽可能多的股权资产,并长期固定下来。股票不是买来卖的。将心仪的优质股权以合算的价格买到手,买够量,这件事情就已经基本结束了。(享受企业发展成果)


“股票投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股权份额,还是为了获得现金?”这是一个战略选择问题。战略方向选择对了,战术有些许缺陷,也不过是快与慢的问题。但反过来,战术的优势却弥补不了战略的错误。投资者如果进入股票市场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首先就已经“输了”。

https://mp.weixin.qq.com/s/LZnvswcztQgyNM0NN9CnsA



我复盘每笔交易时,常问自己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这笔投资赚钱,到底是靠的自己的投资能力,还是运气?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玄妙,但很重要。错把运气当成实力,是投资中最危险的事情。那么,怎样做判断呢?


我的办法是,在交易之前,就写好自己的投资逻辑,未来兑现盈利时,会进行对照,看最终盈利的逻辑,是否与自己之前预想的逻辑相匹配。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这笔交易,不到一周的时间,赚了一倍多。事后来复盘的话,对我个人而言,这笔收益就是纯粹来自于运气,因为,该收益兑现的逻辑,和我之前预想的逻辑,基本没有关系。


第二个问题是,自己赚的钱,到底是价值增长的钱,还是市场情绪的钱?


比较自己的持仓收益,和自己持仓期间,所持股票的业绩增长,多出来的部分,就是市场先生馈赠的收益。


不过,这个办法,只对持仓一年以上的投资者,有参考意义,因为,大多数公司一年之内,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如果持股时间低于一年,主要还是赚市场情绪的钱。特别说明一下,我并不是说,赚市场的钱,就比赚价值增长的钱不好,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要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赚的是什么钱,既不要稀里糊涂地赚钱,也不要稀里糊涂地亏钱。

https://mp.weixin.qq.com/s/xP3qjKpUPYMUWqhESEejUA




虽然近二百多年来世界充满动荡,但人类总的蛋糕因为科技创新加速做大,同时股权比人力资本切蛋糕切得多,股权自身还通过再投资实现复利,以上三个原因共同作用,使得股权成为近二百多年来长期收益最高的大类资产,超过其他任何大类资产。


看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坚定地将大比例资产长期配置在股权,特别是那些拥有优秀商业模式、卓越企业文化,不断创造巨大价值的优质股权上,同时与强大的人力资本进行绑定。


优质公司的判断,要满足四个字:“好、大、高、正”——好的商业模式、大的成长空间、高的竞争壁垒、正的企业文化。企业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决定了生意是不是好生意,“生意能不能做成”。企业的成长空间,决定了“生意能做多大”。企业的竞争壁垒,决定了“生意会不会被别人抢去”。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决定“谁来怎么做这个生意”。我们最为看重的是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两个因素,因为成长空间和竞争壁垒一定程度上可以由这二者决定。


当然,资产主要转移到股权上来,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性选择。在优质公司整体高估的当下,需要警惕风险。高估的优质公司不是好资产,应选择少数估值合理的公司,所以当前的投资难度增加了。


首先,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不会总是大起大落,波澜壮阔,而是一直平平淡淡的,风平浪静,因为这样才能行稳致远。稳健的投资者因为不用杠杆,组合适度分散,投资基本面坚实而非热度高的资产,所以不太可能短期内获得一鸣惊人的业绩,也就没什么吸引媒体的故事性,但能保证自己活得久。拉长到几十年,平平淡淡的复利也可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


其次,保持悲观,提前考虑到风险,进行未雨绸缪的准备,大洪水到来之前打造好诺亚方舟。我们的风险观念一直是,将风险控制在买入之前,而不是买入之后。在投资一家公司之前,事先想到它可能存在哪些风险。有些公司未来可能会发生债务风险,有些公司发生政策风险,有些公司技术上被替代,有些公司在竞争中落败,有些公司因为治理结构发生危机。我们也要做“极限生存假设”,假设极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真的会发生,提前通过适度的仓位管理、较大的安全边际等措施


第三,当坏事发生时,我们需要动态评估其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影响。“危机危机,危中有机”。巴菲特曾强调:“千万不要白白浪费一次严重的危机。”无论事情多么糟糕,我们都要保持乐观,看得长远。


对于优秀公司因疫情带来的业绩短期下滑或亏损而股价大跌,很可能是好的买入机会。


在买入一家企业之后,并非简单长期持有,不闻不问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不断跟踪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断评估各种内外部事件对企业发展的长期影响。不能忽视,一些短期事件可能会对企业和产业格局带来长期结构性的变化。长期持有只是一种事后的结果,并非一种简单的提前规划。总体而言,有好的商业模式、大的发展空间、宽的护城河、卓越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优秀企业,更有可能从各种有利、不利的内外部事件中获益。利好的事件对优秀企业往往是锦上添花,而对行业整体不利的外部事件通过“反脆弱”的逻辑让优秀企业变得更加强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选择价格合理的优秀企业而不是价格便宜的普通企业,是一种更好的投资模式。


《教父》里有句很经典的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优秀投资者最重要的能力是洞察力,能够迅速看清楚事物的本质,并对事物的长远轨迹提前做出一些有预见性的判断。商业判断力只是这种洞察力的一种运用而已。投资中最有乐趣的事情并不是赚钱,而是一些预见性判断最终被证实或证伪的过程。逻辑被证实,会强化已有的思维模型;逻辑被证伪,则会修正思维漏洞,让未来的思维过程更加全面。



我们一直在通过两种方式提升洞察力,一是通过理论,二是通过实践,二者相互促进。通过阅读和思考会形成一些理论,理论会指导实践,对实践结果的复盘会进一步优化理论或形成新的理论。其中,实践并非仅仅是个人的直接实践和阅历,还包括不断观察总结他人的实践,通过换位思考去经历他人的经历。芒格曾说:“你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去弄明白正在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如果你能够长期保持这种心态,你关注现实的能力将会逐渐得到提高。如果你没有这种心态,那么即使你有很高的智商,也注定会失败。”每天观察分析各种新发生的事情,看透背后的本质,是一种提高洞察力的重要方法。


除了商业的理论,掌握经济、金融、管理、历史、哲学、物理、生物、化学、心理、政治、社会学等方方面面的基本理论,建立起芒格所说的那种“多学科思维模型”,对我们的投资是至关重要的。更关键的是这些思维模型的现实运用。在未来的数十年,我们计划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希望能吸收并融会贯通各个学科的基本智慧,并结合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系统性的思考。


长期投资不是跳水运动,并非需要做高难度系数的动作,也不是打乒乓球,需要敏捷地抓住每一个机会,而是更像马拉松,需要持续做一系列“简单”的事,看准自己的路,踏稳每一步,呼吸均匀,避免做蠢事。持续做简单的事并不容易。最简单的事莫过于吃饭睡觉,然而很少有人能做到每天好好吃饭——肉、蛋、奶、菜、果、主食均衡,少油少盐,按时控量,细嚼慢咽。很少有人能做到每天好好睡觉——早睡早起,深度睡眠,自然清醒。守正,就不必出奇。持续做简单的事情,比一两次做高难度的事情,更难得多。


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安静的生活方式,享受投资、观察、阅读、思考和生活本身的乐趣。其他方面只是副产品和水到渠成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纯粹的投资理念和独特的运作模式,让我们有幸遇到一批眼光长远的投资者。我们感恩这份沉重的信任和托付。我们相信长期的力量、简单的力量,以及专注地做一件事情的力量。


https://mp.weixin.qq.com/s/vQT_ZI6mvXk_xwJnTbUf_w



主要的时间用来更深入思考投资、商业以及社会趋势等问题,研究感兴趣的企业。


好的价值投资者均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增长见识,提高看人看事的穿透力。价值投资的过程,既是投资者积累物质资本的过程,也是投资者个人积累学识和智慧,积累人力资本的过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双重的复利效应,到了后期会呈现惊人的力量。


https://mp.weixin.qq.com/s/DQu3qECMQlla5XgS8FK8zg



长期价值投资看似是全世界最简单的工作,动动鼠标,钱就进去了,钱就出来了,在这么简单的过程中,还能赚钱,相比在烈日下的农民工,累死累活一天几百元,着实不符合常理。不符合常理吗?其实长期价值投资是最辛苦的工作,辛苦在哪?


辛苦在最简单操作前,最难、最复杂、也最要悟性的研究工作。


董宝珍其他话我不敢说认同,有一句,我极为认同,他说,价值投资最重要的工作不是天天发微博,说自己多么高大上,过着多么精英生活(说的是谁估计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




这个故事,毕竟还是给我们投资人以很大启发的,就是依靠优质股权复利的增长,笃定地坚持十年、二十年、数十年,改变自己的财富命运,进而成就自己千万身家、亿万身家的财富梦想,当是我们投资人努力追求的,而且今天的股市也给我们普通人实现这种财富“逆袭”提供了一个通道。当然,今天在很多人眼里股市仍然是个赌场,或者是个投机场所,真正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有一说,不过5%),但这对于真正的投资人来讲,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市场的不理性,经常会给我们提供买入优质股权资产的机会。在投资上,我始终坚信这样一个道理:因为相信,才能看见。


https://mp.weixin.qq.com/s/7kazUgZvITzN4ZdUW9u6hQ





要想拿住长牛股,必须有坚定的意志,对长牛股的内在逻辑必须有深刻的理解。要想长期稳定盈利并且吃满全程利润,就必须远离散户的喧嚣,耐得住寂寞。一定要远离技术分析,不要迷信K线,因为技术分析本身并不可靠,其理论基础都不是颠扑不破的。




在估值上最大的体现就是——要“增长”不要“价值”,疫情又加重了这种分歧,这一现象在中国几家头部平台级互联网公司(例如美团、拼多多、哔哩哔哩)身上也十分明显。


个人全方位学习的速度,变得空前重要。你有没有被身边的人脉、资金、自身的学习、各种各样的课程,所带来的输入滋养?可以以三个月为单元,用科学方法加外部反馈,衡量提升质量,持续成长是唯一恒定的关键点。


https://mp.weixin.qq.com/s/7BG8SRqWb_huU6qdLZqR_A


段永平说他有两个账户,一个是投资账户,持仓重,五年十年长期不动,持有的一支股票浮盈一百多倍;

另一个账户用来赌博,持仓极少,进进出出用来怎么开心怎么玩。

前面的账户赚得多乐趣少。赌博账户赚得少,但是乐趣多多。


以下是段永平的原话:

我从头到尾真正投资过的公司最多五六家,卖掉了一些,我持有的公司一般在三家左右。巴菲特的哈撒韦一千多亿美元市值,也才投十来家。我不怕集中,我不是一般的集中,我是绝对的集中。封仓10年是个很好的思路,选股时就该这么想。


2020年,他依旧是集中持仓、九成以上的仓位集中在四只股票:APPL、600519茅台、00700腾讯、BRK.B



















我的阅读笔记(备选)
让我们重新与书籍相遇,让我们一起用阅读投资自己,成为一名更优秀的投资人。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仅代表发帖人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任何投资建议。

精彩评论

发表看法
9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