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谓百年一遇,却让我们给碰上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关于2020年的特殊的回忆和感想。在我们送走鼠年,迎来牛年之际,我想和广大读者们分享一些自己写过的思考和感悟,作为对2020年的告别。这些思考并不限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也从侧面反映了本人的价值观。欢迎大家读后留言交流。
同时,我也要在这里恭祝大家:牛气冲天,心想事成!
1、怎样算是成功?
在我看来,真正的成功,是让自己身边最亲近的十个人尊重。
这要比让网络上几十万/几百万人顶礼膜拜难多了。我们不妨想想,如何在网上塑造一个好人人设?其实交给公关,花点钱就行了:找个靠谱的摄影师,咔咔咔拍几百张照片,挑几张最好的PS一下,然后找两个影子写手,帮你整个自传,加入一些似是而非,半真半假的“轶事”,不能保证千万粉丝,圈个几万、几十万问题不大。
但说到底这些都是虚的,都只是生意而已。而真正了解你为人的,其实还是你身边的配偶、父母、孩子、上司、股东、下手、合伙人。只有他们才知道你是不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好儿子,好老板,好下属,好同事,只有他们才对你知根知底。让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发自内心的为你点赞,其实是不容易的,很多媒体上成功的知名人士都做不到。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尊重”。尊重,不是喜欢,也不是溺爱,更不是盲目崇拜,而是一种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发自内心的认同。
照这个标准来看,很多被媒体广泛报道的成功人士,其实并不成功。而我们身边的一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却可以做到很成功。
2、爸妈很抠门怎么办?
我母亲是非常节俭的。衣服穿到破得不能穿了再换,买任何东西都要货比三家,和卖家反复压价。
记得我十几二十岁时,曾经为此感到苦恼甚至羞愧。当时的我愚蠢的觉得,省吃俭用就是抠门,会被别人看不起,让人小瞧。我抱怨母亲为啥不能大方点,为啥管得这么紧。
直到我现在40多了,才开始理解母亲的大智慧。说白了,钱就是靠抠门积攒起来的。讨价还价,说难听点是斤斤计较,说好听点是谈判协商。
说到底,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赢家,都是斤斤计较,或者说谈判的高手。在公司里,你不去谈判,没有老板会愿意主动给你高薪。在生意场上,你不去主动争取,没有合作方会愿意给你主动让利。
为了完成一些融资项目,我和国际顶级投行以及律所谈判。我提供的投资理财服务主要面向高净值富人。不管是高大上的投行律所,还是坐拥亿万的第一代富豪,有一个共通的特点:他们的抠门和算计,全都比我妈有过之而无不及。
穷人好面子瞎大方,是一种典型的愚钝。年轻时的我,离我母亲的智慧十万八千里。
不要看不起那些连几块钱都要讨价还价的老太太们,节俭和谈判是一种习惯和生活态度。几百块钱都谈不好,何以谈几千万几个亿?
不要眼高手低,要从小处做起,从身边做起,做个骄傲的守财奴。
3、普通人想在资本市场赚钱,最重要的三个能力是什么?
我来说几句大实话。
如果赚钱是指获得贝塔,即带有波动性的市场平均回报。那其实不难:放下自尊,买个最便宜的指数ETF,老老实实长期持有。
如果赚钱是指偶尔一、两年获得阿尔法,即战胜市场的超额回报,那其实也不难。你只需要一样东西:运气。
如果赚钱是指持续获得阿尔法,比如十年以上战胜市场,那别想了,不可能的。
这里说的是问题中写的普通人,不是巴菲特,索罗斯哈。
如果看不懂上面写的,那说明你现在不适合去资本市场"乘风破浪",而是应该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先。
忠言逆耳,不喜勿喷。
4、我老是后悔以前做的事或者决定,该怎么办?
我相信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在生命中的某一阶段一定都遇到过这个困惑,那就是回头看自己以前做过的决定,总可能会觉得自己哪里做的不完美,或者做错了选择,如果从头再来,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但是我们无法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因此徒增懊恼。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行为模式?大致来说有这么几个原因:
A - 后见之明。
很多事情,在结果发生后,你回头去看,似乎很明显,一定会发生。但是这其实是你自己的错觉,俗话说“事后诸葛亮”。事实上在事前来看的话,后来发生的结果并不是唯一肯定的可能。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COVID疫情从2~3月份开始在全球开始大流行,各国股市随之发生大跌。但是一些科技股,比如亚马逊、苹果等,不跌反涨,甚至跑出了历史新高。我们站在现在回顾历史,似乎感觉这个现象很正常,显而易见:当大家都被锁在家里哪里都不能去的时候,当然会用更多的电脑,花更多的时间在互联网上,对网络视频通话会议的需求也会大增,所以这些相关股票怎么会不涨呢?但这其实是你自己的错觉。回到半年前,新冠疫情对各国经济和公司的影响是高度不确定的:到底会有多少人感染?会死多少人?多少公司会被迫关闭?多少人会失业?多久会有疫苗问世?这些问题都是不确定的,因此股市的下跌幅度也是一个未知数。
虽然我举的是投资中的例子,但是这底下的逻辑是可以扩展到生活各个方面的。比如我考大学前一年,以及那年,复旦入取分数最高的院系分别是通信工程系和生物科学系。如果你在20年以后回头看,大概率会得出这两个专业不如计算机和金融系的结论。但是这就能说明当时那些考进通工和生科的高材生们都错了么?显然不能这么分析。
克服后见之明的错误,关键要理解历史发展逻辑中的偶然性。未来充满了各种可能,不可能被个人预测到。不要高估了自己和任何人的预测能力,也不要因为自己没有预见到未来的结果而去随意惩罚自己。
B - 选择性回忆。
如果你只挑选自己做错的选择,然后纠结于斯,那你当然快乐不起来。相同逻辑,如果你只选择自己做对的决定,并因此沾沾自喜,那就会倒到另一个极端,变成自我感觉太好了。
这就好比一个股民,回顾自己的炒股历史,他可以选择自己曾经买过的一只最成功的股票,从中赚了10倍,成为自己逢人就说的吹牛资本,堪比巴菲特。他也可以选择曾经亏过的那两只股票,亏了90%,差点连内裤都不剩。还是同一个人,同样的炒股能力,但是在别人听起来可能效果完全不同。
C - 在做决策时缺乏独立思考。
几个星期前,我公司里的一个实习生找我聊天,说他研究生毕业后想直接工作,但是家里希望他读博。他有点举棋不定,想听听我的意见。我帮他对比分析了一下研究生毕业工作和读博两个选择的利弊,并且在最后强调:我只能给予我这方面的个人意见,到最后他应该综合各方面意见后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
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到最后,只有在充分思考后自己做出的决定,才能避免后悔。
在我们的成长途径中,会面临各种选择,去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是否出国,去哪个城市,做什么工作,和谁结婚,买什么样的房子,生几个孩子,等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关键区别,就是谁帮你做这些选择。如果是父母或者老师帮你做决定,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成年。迟早有一天,我们会明白:重要的决定是无法外包的。而把重要决定外包给其他人的后果,就是你以后很可能会后悔。
上面讲的是为什么,接下来我们来讲讲怎么办。在我看来,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来减小自己做了决定以后发生后悔的可能性。
第一、建立决策系统。
建立决策系统的意思,是你在做任何重要的决定之前,最好有一套流程和方法。我这里用的是比较书面化的语言,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决策流程,只是没有把它系统化而已。举例来说,几乎每个人都会“遇事商量”。你面临一个选择有点吃不准,会找自己的父母,导师,哥们或者闺蜜商量一下。这其实就是一个重要的流程,那就是不要在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做重大决策。
上面是一个最简单的决策规则的例子,但背后的逻辑是可以延展的,那就是事前定出一套适用的方法和规则,按计划行事,这样就遇事不慌,并且可以避免事后后悔。比如对于不同的选项,如果可以量化它们的风险,潜在回报和成功概率,就应该尽可能的去量化。这样用数字来对比利弊,可以有效提高决策的客观理性,减少主观喜好带来的偏见。
第二、建立复盘和记录的习惯。
复盘的意思,是把时钟调回到以前,从头再梳理一遍,分析一下自己在决策过程中的得失,并且把心得教训像日记一样写下来,这样以后也可以时常回顾。
从小到大,不犯错,不做一些傻事是不可能的。不犯错就不可能成长,因此人不可能不后悔。关键是你能否从从前的错误中学乖一些,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变得更聪明一些。如果你的记忆力特别好,悟性特别高,善于从过去的错误中总结,并且不断改正自己以后的行为,那可能不需要复盘和记录,因为你已经在脑子里完成了这个过程。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复一下盘,总结一下对错,虽然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优化将来的决策过程,其价值不言而喻。
第三、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坚持独立思考。
任何一个高质量的,不让人后悔的决策,都离不开信息的收集。在信息量不足的情况下做决策,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和赌博猜大小没啥大区别。你要想避免自己以后后悔,那就要锻炼并提高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你得学会翻墙,从各种中文和英文网站收集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把它们综合起来作为自己最后做决定的基础。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在知乎看到不少人问:要不要去XX留学?YY大学好不好?在知乎提问也算是收集信息的方法之一,但绝非唯一的方法。各大论坛,学校网站,留学生社区等等,可以让你足不出户就拥有大量信息,前提是你愿意花时间去挖,并且有一个高效的方法过滤和整理这些信息。
收集信息的一大价值,是让你对决策以后的情况有一个比较现实的期望。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后悔并非源于当初的判断错误,而是源于一开始的期望太高,不切实际。因此减少自己后悔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在一开始就摆正位置,把期望调整到比较现实的水平。
第四、左右手互博。
世上没有完美的决策。有所得,必有所失。如果你觉得某一个选项正确无比,或者选某个人完美无缺,那多半是你看的不够全面。
左右手互博的意思,是逼自己找一些理由来否定自己的决定。这样做的好处,是提醒自己多问问:目前这个决定,有哪些风险?可能会让你损失些什么?对你有哪些成本?把这些负面因素都想清楚了,然后再做决定,就能提高决策的理性程度,减少以后后悔的概率。
第五、不要只用结果来反推决策的正确性。
“唯结果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通病,也是很多人产生不必要的后悔情绪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任何人来说,结果都很重要,比如有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毕业工作X年后薪水如何,结婚X年后是否美满幸福等等。但是如果只看结果,我们就又把这个世界想的过于简单了。有的时候,运气对结果的作用非常大,甚至有决定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再用结果去倒推决策的正确性,就属于庸人自扰了。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可以控制做出决策的过程,但无法控制决策做出以后的结果,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要想避免事后后悔,关键要:
1)事前做足准备,充分收集信息;
2)基于科学流程做决策,不要拍脑瓜做决定;
3)控制决策的流程,而非结果;
4)记得复盘,总结经验教训。
5、学习英语是浪费时间么?
学习英语是否浪费时间,取决于你现在在做什么,以及以后可能做什么。
比如你在国内上班,主要用的都是中文,专业知识也不太需要查阅外国资料,和外国同行交流,那英语确实没啥大用处。最多就是出国旅游时需要一些。但我们说点实在的,大部分中国人,出国旅游的机会也没那么多。即使出国旅游,也就一两周时间,可能还有会讲英语的导游帮你解决各种问题。
但是如果你在外企上班,或者你走学术研究的职业发展,或者你的公司做进出口,需要经常和老外打交道,或者你在外交部门工作,或者你做老外来中国的旅游生意,或者你所在的公司老板决定去海外扩张,或者你给老外教中文,等等。我这里只是随便列举了一些如果懂英语,能够帮助你更好的发展事业,赚到更多钱,在单位里承担更大责任的例子,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所以你如果去问上面提到的那些人,青年时期学英语浪费时间么?你猜他们会告诉你什么?我打赌,他们很可能会告诉你:幸亏我在青年时期花了很多时间学英语。
我看这个问题下的问卷调查,有差不多60%的用户投票选“英语耗费了青年的宝贵时光”。那么我们其实也可以反过来想一想:
第一、假设高考取消英语,那么考什么更合理呢?我们可以把英语的分数均分在其他科目(比如语数物化历政等)。那么我们不妨想一下:青年时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物理、政治、历史,值得么?是浪费时间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
第二、站在今天回顾历史,每个人都有上帝视角。因为今天的工作用不到英语,所以得出当初学英语是浪费时间,恰恰是这样一种”事后诸葛亮“。大部分有志青年,都是想追求更高薪,更有晋升前途的工作的。你不能因为追求不到,然后就反过来否定自己当初的努力。
第三、和大家分享一下新加坡的教育制度。新加坡的小升初考试,是所有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具体原因在此不再赘述)。其考试科目,是英语(1/3)、中文(1/3)、数学和科学(加起来1/3)。新加坡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几乎都用英语交流,绝大部分人在工作以后,只用英语就够了,根本不需要中文。
中文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简直就是”噩梦“,真是太难了。但是教育部坚持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学中文,并且通过考试指挥棒逼你学。为什么?背后的原因可能可以写一大段。但简而言之,就是新加坡看到中文的重要性,对于每个新加坡人将来的事业发展和文化认同都很重要,因此把中文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妨思考和研究一下,看这样的做法有哪些地方值得借鉴。
6、脱欧对于英国是不是灾难性的?
关于英国脱欧,几乎所有的主流经济学家,不管来自顶尖商学院,还是世界银行或者IMF,都是一个论调,那就是脱欧对英国是坏消息,英国经济将损失每年1%到3%左右的GDP。这也是留欧派的主要依据:投票投脱欧的都是一群没上过大学的土鳖,他们啥都不懂,乱投票。如果你看国内的媒体报道,基本也都是"拿来主义",把那些西方媒体的报道拿来翻译一下,再添油加醋,把英国的处境写的一文不值。
当然这些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也未必全对。主要原因在于世界太复杂,预测太困难。
英国在2020年12月31日正式脱欧后,并没有如之前预测的那样发生大乱,并且和欧盟达成了自贸协定。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有一定影响,但也有很多其他因素同时在发挥作用。照目前来看,英国将成为欧洲国家中第一个实现全民免疫的国家,比法国和德国更快恢复生产力。英国的利好因素,在英镑币值和英国的房地产价格中都有所体现。
从长远来看,脱欧的影响,远非黑白分明。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项目的成败。如果欧盟一体化成功了,那么英国脱欧就是一个大败招。但如果欧盟项目最终失败,那么早点离开一艘要沉没的大船,反而是明智之举。
欧盟一体化的标志,就是欧盟组成联邦大政府,实现财政和军事统一。从目前来看,这个目标的实现还遥遥无期。比如这次欧盟为成员国统一采购COVID疫苗,统一分配,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大欧盟联邦的优越。但事实是,欧盟分发疫苗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英国,成员国之间为了疫苗分配互相打口水战,反而显现出大联邦的各种劣势。又比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反复提出,要建立欧盟自己的军队,但前提是军事装备以法国为主,德国军备不能太强大,否则又害怕德国发起第三次WW。再加上之前的欧债危机,刚过去没多久,大家都还记忆犹新。所有这些因素,都给欧盟一体化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在我看来,脱欧这件事情最让人有启发的地方,是未来充满了不确定,很难预测,自作聪明的人很有可能会被打脸。2016年公投中选择脱欧的民众,大部分是下里巴人:学历低,收入低,缺乏全球视角,有排外和种族偏见。他们投脱欧的理由和想法,可能根本没有上面分析的那么多。但现实的复杂性和偶然性就在于,有时候稀里糊涂误打误撞,却可能会取得意料之外的结果。在脱欧以后,英国受到国际资本的青睐,反而吸引到更多资本和投资,并不是没有可能。我们应该明白自己认知的局限,接受未来的不可预测性,以灵活和开放的心态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
7、你认为最大的智商税是什么?
世界上很多领域,其实原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但是大多数人,却宁愿相信有秘密。因此,那些售卖秘密的个人或团体,往往也更容易收割智商税。
以家教市场为例。我认识一个小学的语文老师,他每个周末,都在家里办作文补习班。每节课1小时,大约有30名学生。周六和周日,从早到晚每天8小时都排满,赚的盆满钵满。写作文这个东西,靠每周补1小时有用么?你去问问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或者写过很多东西的文字工作者,很容易找出答案。但是家长们往往相信,写作的秘密,就好像淘宝上卖的玩具汽车一样,只要花钱购买,孩子就能轻松掌握,甚至成为大作家。
投资也是一样。大部分人参与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致富,多赚点钱。但我如果告诉你,最好的致富方法是这样的:学习成绩优秀,考入好的中学和大学,谋得一份高薪工作,养成储蓄的好习惯,不管是买房还是买指数基金,都坚持长期投资,不要去瞎折腾。就这么简单。你听的进去么?你会觉得,告诉我这些有啥用?我需要快速致富的秘密!因此,贩卖那些快速致富秘密的生意,往往可以攒到更高的人气。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很多行业,都有售卖“秘密”的智商税收割系统。在投资市场,每个人的出发点都是想成为股神,巴菲特第二。在育儿市场,每个父母的出发点都是培养一个儿童爱因斯坦,或者少年莫扎特。在保健品市场,每个人的出发点都像古代的皇帝那样,吃了仙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发现这些秘密,或者说意识到原来并没有秘密,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不断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跟一个年轻人说结婚后会怎样怎样,老了以后会怎样怎样,所以你现在应该如何如何,他听不懂,也听不进。有些错误,一定要本人经历,才会产生“教训”的效果,才能让人涨知识。
8、足球俱乐部教练和基金经理有哪些相似之处?
第一、都是短期业绩说了算。瓜迪奥拉不错,因为最近两个月曼城连赢,爬升到榜首。穆里尼奥和克洛普不行,因为最近一个月连败,球队踢的无精打采。兰帕德不行,炒了。美国最火的ARK基金,主要原因就是最近几年业绩特别好。
第二、看客只看结果,无论原因。
为什么曼城开局踢得那么差,最近却又复苏连胜?利物浦能不能止住颓势?曼联究竟是一支真强队还是伪强队,主要问题在哪里?90%以上的球迷是搞不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的。对于他们来说,赢就是好,输就是不好,排名差就是教练的问题,要换。
ARK基金表现好是因为经理有技能还是运气好?基金的阿尔法多少?有没有风格漂移?这样的表现能持续么?基金收费合理么?如果科技行业股票下跌,基金表现会怎么样?绝大部分投资者在买基金前有做过尽职调查么?我看未必。
第三、运气无处不在。
托特纳姆的凯恩,利物浦的范戴克,曼城的鲁本迪亚兹,这些关键球员的健康程度和 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球队的排名。一只职业球队的一线球员有30名左右,但其实最后决定结果,决定教练能不能保住饭碗的,也就是屈指可数的几名球员而已。
对于一个基金来说,最后决定其业绩回报的,很可能也就是屈指可数的几个股票而已。买中了特斯拉,或者茅台,你就牛了。没有买中,那就自求多福吧。
9、投资圈有哪些圈内的秘密?
没人愿意相信大实话。
比如投资界最大的实话就是没人能预测未来,没人知道股市在6个月后会涨还是跌,没人知道哪个行业会火,泡沫什么时候会破裂。但几乎没有金融从业人员愿意主动承认:我不知道。
当然这并不代表你就不能投资了,你需要做的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得出一个最优解。
在现实中,能够看懂这句话的人大概不到10%。另外90%无法相信搞金融投资的其实啥都不知道。
他们宁愿相信宏观分析很重要,”选择大于努力“,只要预判到风口就能飞起来。既然有人愿意听,就会有人跳出来口若悬河去满足市场需求。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为了自己的饭碗,自然乐于迎合大众的口味,一唱一和。哀哉~
10、年轻人容易受到哪些忽悠?
容易快速做大的生意,都是去忽悠年轻人的,因为小年轻涉世未深,但是对自己过度自信。
典型的例子有:基金定投,蛋壳公寓,直播带货,消费贷。每一个后面都有大量的资本,大量的洗脑话术,利用贪图小便宜等人性弱点,寻找猎物。
应对这些陷阱的最好办法,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清醒头脑。
第一、世间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挣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劳工作,量入为出,坚持储蓄(不要盲目定投,不要指望定投能让你x年赚x倍)。
第二、能简单解决的事情,不要复杂化(老老实实找房东租房,房东直接找租客,不要被那些花里胡哨的长租二房东忽悠)。
第三、拒绝冲动型消费。买东西前货比三家,买大件前大量阅读各种用户体验(不浪费时间看任何直播带货)。
第四、不要寅吃卯粮,不要过度消费,买不起就别用(拒绝消费信贷)。
11、为什么看的越多,亏的越多?
在投资中,经常会发生兔子跑不过乌龟的情况。并不是因为兔子跑的慢,或者兔子睡大觉,而是因为兔子对自己要求太高,主动选择了hard模式。
多年以前,我和几个朋友一起结伴去学车。当时有两种驾照可以选:自动挡和手动挡。所有的女生都选了自动挡,而我和另外两个男生选了学起来更难的手动挡。为什么呢?无他,男人的尊严而已。跟别人聊天谈到学车,你好意思告诉别人自己学的是自动挡?不会踩离合器,能叫会开车?
但自从我拿到驾照后,开过手动挡车么?一天都没有!你现在要去买一辆手动挡的车,还挺不容易。谁还稀罕你会开手动挡?估计很快都要无人驾驶了。
投资中也是一样的。和朋友聊炒股,告诉别人我买了个指数ETF,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对话结束。但如果你买了个5G, 或者新能源概念股,那就有你吹的,两三个小时都不够。
我的一个好友,是美国一所大学里的副教授。投资经典书籍看过不下百本,说到任何热门的投资概念他都有独到的看法。几年前从50万美元炒股炒到200多万,天天在那里跟我晒业绩。玩的也越来越高级,从大市值玩到小市值股票,后来又开始玩股票期权。近两年忽然不晒业绩了,后来我得知原来他在股票期权上亏惨了,输了100多万,把前几年赚的都还回去了。最近跟我说不炒股了,去做短视频直播教别人炒股了。
到最后,每个人都能从股市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刺激,虚荣,盈利,或者吹牛的资本。但你只能选其中一两样,不可能全部得到。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怂,没啥本事,买个指数ETF, 开个自动挡,不丢人。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信息。
精彩评论
留着看看
这篇文章不错,转发给大家看看